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滿額折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  價:NT$ 768 元
優惠價:8766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全書可分為三部分:“邏輯”、“思維方法論”和“推理方法論”。“邏輯”部分,論述思維方式的初始發展是怎樣一種過程,尤其強調源於自然的分析法以及作為一種語言的歸納法,並批評普遍化的概括活動以及語言的濫用行為。“思維方法論”部分,闡釋人們獲得概念的機制以及正確的認知途徑,剖析感官、知覺和注意力等與人的發現活動之間的作用關係和機制。“推理方法論”部分,首先,區分事證和理證;接著,論述這兩種證明方式如何讓人趨於發現真實;之後,說明這兩種證明方式如何證明了牛頓理論體系;*後,論述為盡力彌補事實的不足人們所採用的推測、觀測、類比和推理等各種方法,以及人們對於地球的運動、形狀和軌道的發現。

作者簡介

孔狄亞克,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與狄德羅、盧梭、達朗貝爾等交往甚密,並為《百科全書》撰稿,形成了獨特的感覺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譯者石左虎,資深翻譯家,曾翻譯出版《海因裡希殿下》《科學和希伯來傳統》等名著。

名人/編輯推薦

當時孔狄亞克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盧梭,可惜前者沒得到相應的重視;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過於熱衷於政治而非認識世界,盡管政治屬於世界而非相反。

合適地選擇或者接受指定原著(文),準確地完整地理解原著(文),清晰地流暢地表達出原著(文)內容,這是每一個譯者應該遵循的原則。長期以來,

我以遵循該原則為愉悅,以未遵循該原則為憂慮。

早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之交,中學物理老師的“科學分三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而哲學是它們的總結”一席話使得我有了閱讀哲學

的原動力。一直以來,在我眼裡沉思狀的科學探索者是美麗的,故我現在雖然不用在職場中繼續打拼,然而我有更多的時間泡在圖書館閱讀哲學書籍。

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於17世紀末出版了《人間悟性論》(LEssai sur lentendement humain又譯《人類理解論》《論人類的認識

》)。艾蒂安·博諾·德·孔狄亞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 1715—1780.經過深思熟慮後,想從事跟洛克相同的職業去檢驗自己的能力。1746年,31

歲的他出版了《人類認識起源論》(Essai sur lorigine des connaissances humaines又譯《人類知識起源論》),用他的著作開啟了自己的學術

之門。今天拜讀該著作,為著者的宏贍學力所折服。

孔狄亞克是與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愛爾維修(Claude Adrien Helvetius, 1715—1771.)

齊名的歐洲啟蒙思想家,今天翻譯這位二百多年前的法國人的著作,是因為像他一類的思想者的體系至今依然影響著人們,而尊重人類的智力勞動成果並

從中獲得教益終究是無止境的。

孔狄亞克他集經濟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心理學家、邏輯學家於一身的學術生涯,給人類知識寶庫留下了大量珍藏。抹去其表面塵埃

,今天它仍然熠熠閃光。現在讀者您捧在手中閱讀的譯著由三篇著作構成,其中《思維方法論》譯自於其原著Art de penser;《推理方法論》譯自於其

原著Art de raisonner;《邏輯》譯自於其原著La Logique。《思維方法論》是以《人類知識起源論》(Essai sur lorigine des connaissances 

humaines)為基礎,對其中多個段落作了清晰完善的解釋。

原著者向人們闡述了一個事實,即人們能夠意識到的一切是通過感覺而得知的。他教我們在觀察自身的同時又該如何引導同步的思考,並且學習將諸

多概念按照它們生成時所遵循的秩序聯繫起來;同時,又學會準確地表達諸多概念。他一再強調,人類的認知因人類自身的需要而得以發展和擴大,我們

的感官沒有欺騙我們,欺騙的是沒有根據的判斷而讓人犯錯……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譯者的話除了強調感覺以外,孔狄亞克十分看重方法。他認為方法是哲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哲學將給人

以更多的智能。他教人如何選擇正確的方法,以便從已知領域走到與無知領域交界的地方;接著做的是深入未知領域,改變它,更多地將它轉變為已知領

域。為了清晰地說明這個問題,本譯著中出現頻率的名詞或者動詞是“分析”。在孔狄亞克的眼裡,分析是的方法,它是人們進行探索需要的也

是有效的方法。所以,孔狄亞克的哲學體系在他的那個年代裡成為了學習課程,可見社會上對其學術的認可。本譯著試圖展示這個學術體系,讓中國讀

者在不讀原文的情況下見識原著者是如何專心引導他的學生從簡單的細節進入復合概念,從部分進入整體,從已知看到未知的這個過程。

孔狄亞克1715年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城(Grenoble), 1740年他與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相識並

結下深厚友誼,當時盧梭被孔狄亞克的家族聘為家庭教師。這兩個終身的朋友在他們的晚年都受到邀請為波蘭提供了各自的智能——盧梭貢獻了他的著作《

論波蘭的政治》(Du Gouvernement de Pologne),孔狄亞克則貢獻了他的《邏輯》(La Logique)一書。

作為一個哲學家,孔狄亞克的感覺論是屬於唯物主義認識論範疇。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的信徒。“曾經直接受教於洛克和在法國解釋洛克的

孔狄亞克立刻用洛克的感覺論去反對十七世紀的形而上學。”馬克思恩格斯如此高地評價了孔狄亞克的哲學。

讓中國讀者像讀中國哲學著作那樣流暢地去閱讀西方哲學著作的漢譯版,這是我一以貫之的想法。誠然,許多原版的西方哲學著作連今天很多西方人

讀來都很艱澀,但在翻譯實踐中力求將這種艱澀程度降低,又不把原意曲解、遺漏,或者不合適地省略了。把長句化為短句,將復合句改為簡單句,用接

近口語的表達等,是我在翻譯本書中努力要求自己的。如法文中,代詞出現的頻率很高,為了讓讀者能夠拿起書讀下去,我盡力假設自己處於讀者的位置

,假設自己受了讀者委托去探路,假設譯文是豎有標識的道路,將很多代詞翻譯成所指代的名詞,小心翼翼地提醒著自己別搞錯了,決不敷衍了事。在我

看來,敷衍一次猶如大堤出現一條裂縫。硬核既然擺在面前,定要將它敲開,仁不可弄碎。但,這一切,有待讀者,特別是孔狄亞克的研究者給與批

評指正,只是不要像一些書的新譯本序中說“糾正了以前翻譯的錯誤”,卻不指出錯在哪裡,也沒有給出改正的方法。在這方面,孔狄亞克做得很好,正如

曾為他的著作寫概述的泰雷(A.F.Théry)指出的:“他給出的對人身心有益的例子比任何一位哲學家都要多,他讓人們毫不猶豫地遵循他給出的一度被視

為好的方法。”

目次

譯者的話 / 1 邏輯

本著作的目的 / 3

部分 自然本身是如何教我們分析的;

人們如何根據分析方法去解釋無論是各種

概念的或是各種精神機能之起源和生成章自然如何給出關於思維方法的課 / 7

第二章 為什麼說分析是獲取各種認識的方法我們如何從自然本身獲取認識 / 13

第三章 分析對正確思想的形成起了什麼作用 / 18

第四章 自然是如何為了告訴我們各種類型的概略認識而使我們觀察感性客體的 / 22

第五章 論關於未被感覺到的客體之概念 / 31

第六章 前一章論題之繼續 / 34

第七章 精神機能之分析 / 37

第八章 前一章論題之繼續 / 42

第九章 論感覺和記憶之原因 / 45

第二部分 從其手段和結果兩方面去考慮分析或曰:

推理方法歸根到底是一種完備的語言

章 我們依靠自然而獲得的認識如何形成一個各部分緊密關聯的體系;

當我們忽視了該體系給我們的告誡時,我們又是如何陷入錯誤之中的 / 59

第二章 行為語言是如何分析思維的 / 66

第三章 為什麼語言是分析方法這些方法的不完善之處 / 71

第四章 論語言之影響 / 75

第五章 對抽象的和一般的概念之思考或曰:推理方法是如何

歸結為某種完美語言的 / 78

第六章 視定義為糾正語言濫用手段的人其錯誤有多大 / 83

第七章 語言本身有多簡單推理就有多簡單 / 89

第八章 推理的全部技能包括哪些 / 97

第九章 論各種程度的確實性;或者論明證、推測和類比 / 101

思維方法論

 

部分 論我們的概念及其原因

章 論精神,遵循可能存在於精神的各個系統 / 115

第二章 論感官錯誤之原因 / 120

第三章 論我們憑借知覺獲得的認識 / 125

第四章 論我們能回想起來的知覺 / 130

第五章 論各種概念的聯繫及其效果 / 133

第六章 論符號的必要性 / 144

第七章 證實前一章所論證的 / 153

第八章 論必然性以及概括概念之濫用 / 159

第九章 論一般原則論綜合法 / 172

第十章 論同語反復和論有教益的命題或者論詞語定義和論事物定義 / 178

第十一章 論我們對於實體、物體、時空等概念的無知 / 183

第十二章 論人們是如何形成無限概念的 / 190

第十三章 論簡單概念論複雜概念 / 193

結論 / 199

第二部分 論適合於獲得認識的途徑

章 論錯誤的初始原因 / 203

第二章 論確定概念或其名稱的方式 / 208

第三章 論記憶方式論注意力的引導和思索的引導 / 218

第四章 論分析 / 225

第五章 論真實探索應該遵守的法則 / 230

第六章 人們如何能夠使自己適宜去發現 / 236

第七章 論在闡述真實時應該遵守的法則 / 239

推理方法論

 

篇 關於確證真實的各種方式之總闡述

章 論理證 / 253

第二章 對前一章所述方法的思考 / 264

第三章 在列舉新的例子之前所採用的方法 / 266

第四章 論感覺明證 / 272

第五章 論某種不允許確信感覺明證的偏見 / 276

第六章 為使人明白該如何確信感覺明證而提供的幾個適用例子 / 280

第七章 論事證 / 285

第八章 論事證的目標,以及人們應該如何使事證與理證協同 / 287

第二篇 通過例子澄清事證和理證如何趨於發現真實

章 關於運動以及產生運動的力 / 293

第二章 對運動的觀察結果 / 297

第三章 關於運動物體中應當予以考慮的諸多事實 / 300

第四章 關於重力 / 302

第五章 關於落體運動加速度 / 305

第六章 關於天平 / 310

第七章 關於杠桿 / 315

第八章 關於輪子 / 319

第九章 關於滑輪 / 321

第十章 關於斜面 / 324

第十一章 關於擺錘 / 329

第三篇 事證和理證是如何證明牛頓理論體系的

章 關於拋射運動 / 337

第二章 關於當又一個力施與個力時運動發生的變化 / 343

第三章 中心力是如何起作用的 / 347

第四章 關於行星的橢圓形運行軌道 / 354

第五章 關於向徑掃過的軌道平面面積與時間成正比 / 356

第六章 關於諸如行星和太陽等多個天體之間的共同重心 / 362

第七章 關於行星之間以及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引力 / 368

第八章 人們是如何確定一個行星軌道的 / 370

第九章 關於距離與周期時間的關係 / 372

第十章 關於物體在各個行星上的重力 / 375

第十一章 前述各章的結論 / 378

第四篇 論我們為盡力彌補事實的

不足而運用的各種方法章關於引力的思考 / 383

第二章 論推測的效力 / 389 

第三章 論類比 / 394

第五篇 論事證和理證參與其中的推測和類比,或曰:

對於推測、觀測、類比和推理,人們按照什麼樣的

次序發現地球運動、地球形狀和地球軌道,等等章地球形狀研究的初始嘗試 / 403

第二章 人們是如何能夠測定宇宙和地球的 / 410

第三章 如何確定各個季節 / 414

第四章 人們如何解釋白晝時間有長短現象 / 416

第五章 地球上各種環形線及其用途的總概念 / 419

第六章 如何度量子午線 / 423

第七章 經過怎樣的觀察和推理之後才將地球運動確定下來 / 430

第八章 論地球形狀之研究 / 436

第九章 用地球運動來解釋若干重要現象 / 445

第十章 宇宙體系的總概念 / 453

後一章 結論 / 458

書摘/試閱

部分

 

自然本身是如何教我們分析的;

人們如何根據分析方法去解釋無論

是各種概念的或是各種精神機能

之起源和生成

 

 

章自然如何給出關於思維方法的課

 

感覺機能是初的精神機能

我們的感官是我們察覺到的初機能。客體印象唯有經過感官才到達精神。假如我們失去了視覺,我們就感覺不到光和顏色;假如我們失去聽覺,我們對聲音就沒有任何感覺。一句話,假如我們沒有任何感官,我們就對任何自然客體沒有認識。

但是,為了認識這些客體,是不是有感官就夠了呢?肯定是不夠的;因為雖說我們都有一樣的感官,然而我們卻沒有一樣的認識。這種差異只可能起源於我們不會把感官已經同樣給予我們的一切全部利用起來。假如我沒有學會控制感官,我獲取的認識將會比別人的少,同樣的道理,唯獨人們學會了控制好步子才能跳好舞。大家都來學學,有一種引導各種精神機能的方法,就像有一種引導各種身體機能的方法一樣。但是,人們能夠學會引導各種身體機能,僅僅是因為人們認識了這些機能。所以,要學會引導各種精神機能,也應該認識它們。

感官的存在僅僅是各種客體留給我們印象的偶然原因。感覺客體的是精神,精神是各種感覺的歸屬,而感覺是我們在精神中察覺到的初始機能。這種機能分成五類,因為我們有五種感覺。精神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特別是借觸覺來感覺客體。

當我們會控制我們的感官時,也就會控制精神一旦精神僅僅借身體的諸多器官來感覺客體,很顯然,只要我們養成有規律地把我們的各種身體器官引向我們要研究的客體之習慣,我們就將養成有規律地引導我們精神的各種感覺機能之習慣。

當我們注意到了我們有時候是如何正確地引導感官時,我們就會控制它們但是如何養成正確引導感官的習慣呢?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章自然如何給出關於思維方法的課無非就是,在做那些已經做的事情的同時,我們給予感官正確的引導。無人不能做到正確引導感官,至少在某些時候能做到。需要和經驗會很快地讓我們知道這方面的道理。關於這一點,孩子給了我們證明。他們在不求助於我們的情況下獲取了認知。縱然我們在他們的機能發展過程中設置種種阻礙,但他們還是獲取了認知。因為他們有一種獲取認知的方法。他們確實是不知不覺地遵循著種種規則,但他們畢竟遵循了規則。因此應該讓他們注意到,他們一時做某事只是為了讓他們學會一直做此事,而我們正巧只教他們做他們會做的事。由於他們已經開始做的只是施展他們的各種機能,他們將感覺到,為了達到使各種機能得以施展之目的,只要他們去做他們已經開始做的事,他們就還能夠使各種機能得以施展。因為他們在什麼也沒有學會之前就已經開始使各種機能施展,他們對施展各種機能感覺會更甚。他們有一個好的開始,因為是自然為他們開了頭。

是自然,也就是說,是我們的需要決定我們的各種機能,因為一開始給我們教益的正是需要正是自然,也就是說,正是我們的需要決定了我們的各種機能。因為,需要和機能確實是各種動物的本能。在這裡我們不想說別的,只想說動物生來就有這些需要和這些機能。但是,因為這些需要和這些機能依存於身體組織,且隨身體組織而變動,所以這正是我們從本質上理解各個器官認定的一個必然結果,從根源上看,也確實是這樣。生活在世界上的動物,有的只能在陸地活動,有的在水中活動,它們種類繁多,體形各異,但是它們有只屬於它們的需要和機能,或者同樣可以說,它們有各自的自然。

正是這種自然讓生命有了開始,而且自然的開始永遠是完好的,因為自然是生命開始的象徵。智力的生成產生的願望就是悟性;悟性完全是為了讓自然有好的開端。每只動物一定是很早就能夠為生存而保持警覺;動物不會很迅速地學習,於是必須由自然來教它們行動迅速敏捷。

一個孩子是如何獲取認識的

一個孩子只因為感覺到需要學習才去學習。例如,孩子很快認識奶媽,因為奶媽給他帶來好處。孩子能夠從很多人中分清誰是奶媽,他不會將奶媽跟他人混淆起來,他只認自己認識的那個人。實際上,只有隨著我們分清的事物數量增多,只有我們更加注意去分辨出事物的性質,我們才獲取認識。我們次學會分清各個客體就是我們獲取認識的開始。

一個孩子從他的奶媽或者從其他方面得到的一切對他來說還只是具有感性性質的。所以,他僅僅是憑借引導自己感官的方式獲取了這些感性知識。一種急迫的需要可能使他作出一個錯誤的判斷,因為此需要迫使他匆忙地作出判斷;但是這個錯誤只不過是暫時的。當他的期望未得到滿足時,他很快地感覺到有必要作第二次判斷,且這一次他有了改進;經驗使他警覺,使他糾正錯誤。是不是因為在遠處有一個人很像自己的奶媽,孩子就會以為確實見到了奶媽了呢?他的錯誤是不長久的。如果次他看錯了,那麼他第二次看時要把錯誤糾正了,於是他睜大眼睛仔細地看。

 

自然如何使人提防錯誤

 

感官就是這樣,自己常常把由它們導致我們犯下的錯誤消滅,這是因為,如果初始觀察的結果不符合我們所做之需要,那麼我們由此得到警告:我們的觀察有問題,且我們感覺到有必要再進行觀察。當我們在某些方面犯錯時,這些警告對我們總能夠起到作用,它們對我們來說是必要的。因為處於喜悅狀態下人在作出了一個錯誤判斷之後會轉入悲傷,同樣,作出了一個正確判斷之後人會轉入愉悅。愉悅和悲傷,在這裡就成為了我們的初始主導。它們給予我們啟發,因為它們提醒我們,我們的判斷是優還是劣。這就是為什麼在童年時,我們在無助條件下取得的進步似乎是那樣地迅速以至於讓人感到震驚。

 

為何自然會停止警告

 

由此看來,倘若我們從未有必要對與初始需要有關聯的各種事物作判斷,那麼推理方式對我們來說就是完全無用的。我們很自然地進行推理,是因為我們按照自然給予的各種警告來調整我們的判斷。然而當我們剛剛開始告別童年時代時,就已經對各種事物頻頻地作判斷,而此時自然已經不再對我們的判斷給予警告了。相反地,愉悅似乎常常伴隨著似是而非的判斷,我們犯了錯卻還自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好奇成了我們的需要,此時,懷有盲目好奇之心者自鳴得意。他們以一種愉悅的心情把犯錯當作兒戲,常常表現為冥頑不靈,用一句沒有任何意思的話來作答,而且還不承認他們的作答僅僅是一句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錯誤得以持續。假如我們不能對事物作判斷,那麼經驗是不會指出我們的錯誤的,這實在是太常見的了;而如果我們匆忙地對其他事物作了判斷,那麼經驗更不會指出我們的錯誤,因為我們的成見使得我們不可能憑經驗做事。

因此,什麼時候自然停止警告我們注意有錯誤存在,什麼時候錯誤就開始了,也就是說,當對初始需要稍微有點關係的事物作判斷時,我們不會為了確認我們的判斷之真假而去檢驗我們的判斷。要學會一門手藝,只設想出有關理論是不夠的,應該通過實踐來學得手藝。因為理論只是關於規則的知識。只懂得這些知識成不了工匠,而只能成為憑習慣做事的作業人。這種習慣一經養成,規則就變得無用了。人們的思維很需要規則,可以說,遵循規則事情自然做得好。

就是這樣,學習推理方法是必須的。如下的關於這本《邏輯》的認識是不夠的,即如果人們沒有養成運用《邏輯》所教方法的習慣,且如果此習慣不是像人們能夠在無需考慮規則的情況下進行正確推理的那種,那麼你們就沒有運用推理方法的實踐,你們有的只是理論。

這樣的習慣,跟所有其他習慣一樣,只能經過長時間的實踐來養成。因此,應當有針對很多客體的實踐。我在此指定的課程應該說就是為此目的,而且我還將用同樣的方式指定其他課程。但是,因為當人們構思的理論越是嚴謹,人們就越是容易將一種方法投入實踐,所以讀者好僅當理解了這本《邏輯》的精神,再來閱讀我後面給出的讀物,對於《邏輯》這本書,要求至少閱讀一遍。

當讀者理解了這本《邏輯》的精神,他們將獲得新的開始,且隨著學習的進展,可閱讀我指定的讀物。因此,我敢對所有學習《邏輯》的讀者承諾,他們將為在全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便利而驚嘆,因為我在此方面有經驗。

獲取認識的途徑

好了,既然我們對有些事物的判斷是正確的,那麼,甚至從童年起,只需要觀察我們判斷這些事物時曾經是如何表現的,就知道判斷其他事物我們該如何表現。只要根據自然教我們如何開始做事的方式繼續做下去就行了,也就是說,只要觀察,只要根據對觀察結果的證明和經驗去檢驗我們的判斷就行了。

這就是我們在童年階段做的全部。我們若能回想起人生那個階段的事情,那麼我們的初始學習就能為我們有效地學習其他知識指點迷津。當時,我們每個人僅靠觀察和經驗才有所發現;今天,如果我們能夠順著自然早先為我們開辟的道路走,那麼我們依然會獲得發現。

所以,問題不在於我們自己去設計一種方式,好讓我們知道該如何去獲得認識,且將認識牢記。自然本身已經形成這種方式;自然只能夠做到這一點,且做得很好。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觀察自然教給我們的方式。

為了學習自然,似乎應該到孩子中間去觀察我們各種機能的初始施展,或者回憶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情。兩者做起來均有難度。我們常常被迫處於一定要去做各種假設的境地。但是,這些假設做起來會有不便,它們有時候好像沒有根據,在別的時候,它們又要求人們將自己置身於誰都不想去的境地。看以下事實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孩子們獲取真實的認識,僅僅是因為他們只在觀察與急迫需要相關的事物時不出錯,或者僅僅是因為,如果出了錯,他們很快地提醒自己所出的錯。當我們獲取認識時,我們務必專心地去研究一下我們今天是如何表現自己的。如果我們能夠確證某些認識,且確證我們獲取認識所運用的方法,那麼我們將知道如何能夠獲取其他認識。

 

第二章為什麼說分析是獲取各種認識的方法

 

我們如何從自然本身獲取認識。對事物看的眼是不會產生絲毫概念的。我假設有一座高聳於一片廣闊富庶田園的城堡,田園裡自然催生萬物,而人又能動地利用環境來改變環境,使其更美。夜間我們來到這座城堡。次日,當太陽開始把天際變成金黃色的時候,城堡窗戶開了又很快關上。

此片田園盡管在瞬間向我們展示,但是我們肯定看到了整片田園。我們在第二瞬間看此田園時,僅僅得到與在瞬間各種客體給我們一樣的印象。我們在第三瞬間看田園時,情況也將是一樣。於是,如果窗戶不關上,我們也只能繼續看我們先前看到的一切。

但是,這瞬間不足以使我們認知這片田園,也就是說,不足以讓我們看清楚田園所包含的諸多客體。這就是當窗戶關上時,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未能了解已經看到的一切的原因。這就是人們為何能夠看到很多事物,卻對它們全然不解的原因。

為要形成各種概念,應該逐個地觀察客體

在後的時刻,窗戶再打開且不再關上,只要太陽出現在地平在線,我們就能長時間地再看起先已經看到的一切。然而,如果我們像在瞬間一樣,出神似地繼續把萬物盡收眼底,那麼我們在夜色突然降臨時覺察到的不會比在剛剛還開著的窗戶已經突然關上時的更多。

所以要想對這片田園有所認識,一覽無余地看它是不行的,應該逐一地觀察它的每一個部分,不是將其盡收眼底,而應該把目光接連地從一個客體落到另一個客體。這就是自然教給我們的全部。既然自然給予我們能同時注意很多事物的機能,那麼自然也給予我們只關注一個事物的機能,這種機能引導我們把雙眼只盯住一個事物。正是這種機能,即一個組織系列,使得我們通過視覺獲取全部認識。

孔狄亞克哲學三篇第二章為什麼說分析是獲取各種認識的方法我們如何從自然本身獲取認識我們都具備這樣的機能。然而如果我們在以後要說起該田園時,大家會注意到,我們對該田園的認識程度並不是一樣的。這個事實在一些人畫的田園畫中多少反映出來,有的會把很多客體原原本本地再現出來,而其他一些人畫的田園畫看上去模糊一片,人們將不可能從中看出點什麼。我們每個人雖然看到同樣的客體,但是我們當中有一部分人是盲目地、無目的地看客體,而另一些人則是以某種秩序作為引導。

為了認識客體,必須接連地、有秩序地觀察客體,並按照同時存在於各個客體之間的秩序把各個客體匯集起來而這種秩序是什麼呢?自然本身給出了指引。自然是按秩序呈現客體的。有些客體真可謂非常特別地引人關注,它們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它們占有突出的地位,而所有其他客體似乎圍繞著它們且依附於它們。前者應該先讓人觀察到。當人們已經注意到前者的各自位置時,則所有其他客體在此期間也在它們的位置上。

所以人們對客體的觀察始於諸多主要客體:人們連續地對它們進行觀察和比較,以期判斷它們中間存在的諸多關聯。當人們通過這種方法獲知了引人注目的客體的各自位置時,就接連地觀察到了占滿每一時空的所有客體,且將逐個地將它們與鄰近的主要客體作比較,並確定其位置。

此時人們整理了所有已選形式和境況的客體,且看一眼就理解它們。因此我們頭腦中的客體不再按照一個接著一個的秩序呈現,而是同時呈現。客體正是按照一個接著一個的秩序存在的,而我們是以一種明確的方式在同一個時刻注意客體。

通過這種方式,精神能夠領會大量概念

我們就是這樣把認識僅僅歸於引導我們的目光而採用的方法。我們只能夠一點一點地去獲取認識,但是,我們一旦獲取了認識,它們就同時出現於精神,跟我們看一眼客體就將其全部回想起來一樣。

因此精神跟眼睛一樣,能同時注意到大量事物,我們不必為此感到驚奇,因為一切視覺所歸在於精神。

這種精神視界跟身體視界一樣會擴展。只要精神和身體都是健康的,那麼只需對精神視界和身體視界加以訓練。可以說,僅當精神視界和身體視界同時起作用,人們才能確定空間範圍。實際上,一個敏銳的人在其思考的某個物件中注意到大量的我們覺察不到的關係,如同一雙訓練有素的名畫鑒別眼睛,可以轉眼之間在一幅風景畫中看出很多內容來,我們和有如此眼力的人一同看畫,可是我們不加注意的內容往往讓他注意到了。

當我們從一個城堡走到另一個城堡時,我們可以細細地觀看一個又一個田園景象,而且我們回想起初時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時會選中某個景象,或者會覺得這些田園景象各有其可愛之處。但是,我們對田園景象作判斷僅僅因為我們對它們作了比較,而我們對它們作比較僅僅因為我們在同一時刻將它們全部回想起來。可見精神意識到的比眼睛能看到的更多。

因為在對客體進行這樣的觀察的時候,為了將它們重新組成且形成確實的和清楚的概念,敏銳的人將客體分解如果現在我們思索憑視覺獲取認識的方法,我們會注意到,某個像一片廣闊田園那樣的多重復合客體,以某種方式分解,因為只有在田園各部分一個接著一個地有序地處於精神時,我們才認知這片田園。

我們已經注意到這種分解是按照怎樣的秩序。首先來到精神就位的是主要客體,接踵而來的是其他客體,它們按照與首先來到精神的客體的諸多關係就位。我們作這樣的分解只是因為一個瞬間不足以讓我們仔細觀察所有這些客體。但是我們僅僅為了重新組合才去分解各種客體的。而且當我們獲取了認識時,那些不是連續地來到精神的諸多事物,跟精神之外的其他事物一樣,在精神中有同時秩序。就是在這個同時秩序中,包含著我們已經獲取的關於這些事物的認識。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夠將這些秩序一齊回想起來,我們就不能夠對這些事物之間的諸多聯繫作判斷,我們也就不能很好地認識這些事物。

我們稱這種分解和重組為分析

所以分析不是別的,只是指按照一種連續秩序,去觀察某客體的性質,以便使這些性質在精神中按照同時秩序存在。這就是自然要我們做的全部。因此人們以為只有哲學家才知道的分析,已經為大眾所知,而我還從未教讀者如何去分析,我僅僅要讀者不斷地注意他們所做的事。 

對思維的分析和對感性客體的分析採用的方式相同

盡管我一眼就分清楚我已經仔細觀察過在一片田野中有很多客體,然而一旦視覺本身受到局限,那麼視覺就再也不能更清楚地識別客體,在同一時刻我們僅僅看到少量客體。我們看清楚的總是比我們所看到的要少。

精神視覺的情況亦是如此。我熟知的大量認識在同一時刻呈現出來,我理解這全部的認識,但是我沒能同樣做到分辨這些認識。為了以一種明了的方式理解在同一時刻現於我之精神的一切,我必須像曾經分解現於我雙眼的一切那樣去對它們進行分解,我必須分析我的思維。

這種分析跟外界客體分析沒有什麼兩樣。人們一樣要去做分解工作,同樣按照一種連續秩序回想思維的各個部分,以期按照一種同時秩序重建這些部分。人們進行這樣的組合和分解,為的是讓思維的各個部分適應於事物之間的聯繫,無論這些聯繫是主要的還是從屬的。因為如果視野沒有將整片田野覆蓋,人們就不會分析這片田野;同樣,如果精神沒有包含全部客體,人們就不會分析思維。無論是哪一種狀況,外界客體分析和思維分析必須同時進行,否則人們對逐個看到的各個部分事物就不能確信。

 

第三章分析對正確思想的形成起了什麼作用

 

被認作使感性客體再現的感覺,從本義上說,就是人們所稱的概念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注意到,我們只有憑依接受到的感覺來認識感性客體,也就是說,感覺使感性客體向我們再現。在感性客體出現的情況下,如果說我們確信客體的出現,也只是在確實已形成的感覺中注意到它們,而在感性客體不出現的情況下,我們對它們的確信程度就要低一些,只是在感性客體形成的感覺記憶中注意到它們。因此從根本上說,我們對於感性客體能夠具有的所有認識僅僅是且只可能是感覺。被認作感性客體再現的感覺,稱為“概念”。若要形象化表示,“印象”二字恰當地給出了相同意思。

我們把各種各樣的感覺越是加以區分,就越是把各類概念區分開,而且這些概念要麼是真實感覺,要麼只是我們曾經有過的感覺記憶。

唯有分析才給予真實的概念,或者說給予真正的認識當我們的感覺是憑依前一章給出的分析方法獲得的時候,它們在頭腦中的布置則是有序的,我們給出的秩序得以保存,以至於我們不費力氣也可以將這些感覺回想得清清楚楚,就像剛剛獲得這些感覺似的。如果我們的感覺不是按照分析方法獲得的,那麼我們就是盲目地把感覺積累起來,它們勢必且一直處於極大的混亂之中,這種狀態將使我們不再有可能清晰地把這些感覺回想起來,而且,如果我們要議論我們認為已經獲取的認識,別人也完全聽不懂我們的話,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為了使說話按照一種讓人聽得懂的方式進行,應該按照分析性秩序去構想和表達概念,也就是分解和重新組合各種思維。唯有經過分析,才能使得所形成的概念是完全明晰和明確的,就像我們沒有其他途徑使我們長學問一樣,我們同樣沒有其他途徑用於交流我們的認識。這一點我已經證實了,但是我在此再度提出,以後還要提,因為這個事實雖然是簡單的、明顯的和基本的,但人們對其不太了解,甚至對其有爭議。

分析對正確思想的形成起了什麼作用事實上,我若想認識一部機器,我會把該機器拆開,分別研究每一個部件。當我對各個部件有了確實概念,且能夠有序地將機器重新組裝起來時,那麼我將對這部機器有了完整的認識,因為我已經會分解和重新組裝該機器了。

認識這部機器意味著什麼呢?那就是具有一種思想,而機器中的部件數量和組合在這種思想中的概念一樣多,這些概念將機器的各個部件準確地呈現,而且這些概念的整理同樣有秩序。

當我以這個方式(也是的方法)進行研究時,我的思想只呈現諸多清楚的概念,而且我的思想本身在進行自我分析,也許我想讓自己明白,也許我想讓他人明白。

 

此方法人人皆知

 

每個人可以憑自己的經驗確信這個真實,沒有人會對這個真實不確信,就連小小的女裁縫都確信它。因為假如你們提供了一種款色獨特的樣品裙子,且要求按照樣品做一條相同的裙子,裁縫自然會想到把樣裙拆了再重新做,以此來學會做你們所要求的裙子。所以說,裁縫也會完全跟哲學家一樣去作分析,裁縫對利用分析的方法的認知,遠勝於那些頑固堅持認為還有另外一種學習方法的人。

我們和裁縫一樣相信,沒有任何別的方法能夠代替分析。沒有任何其他的方法可以放射出像分析一樣的光芒。每當我們想研究某個稍有組合的客體,我們就用分析來證實它。這種方法不是我們想象出來的,我們只是發現了它,且我們應該相信分析的方法不會迷惑我們。我們可能早已經能夠和哲學家一起發明了別的方法,且在我們的概念中任意地設立某種秩序,但是,這種秩序不是分析性秩序,它早已經在我們的思想中以及在哲學家的著作中出現過混亂。因為著作越是看上去在炫耀其秩序,它們就越會使人困惑,人們從中學到的就越少。撰寫著作的人不知道唯有分析能使我們受教益,連粗工都知道實踐為真。

 

分析造就睿智者

 

有這樣的睿智者,他們看上去不像是有學識的人,因為他們沒打算學習。然而他們在學習方面有所作為,而且很有成效。由於他們聽其自然,學習之前先思考,他們沒打算上任何導師的課,他們已經有了好的導師——自然。正是自然教會他們對所學事物進行分析,盡管他們知之不多,但他們知之甚精。自然是他們可靠的指南,鑒別力使他們在感覺的同時既準確又迅速地作出判斷。天才本身只是鑒別力,而鑒別力的形成就是為了判斷。鑒別力和判斷能力均為自然產物,而當自然使我們不知不覺地作分析時,似乎要把我們向其要求的一切都隱藏起來。正是自然給了天才以靈感。當天才不知道上何處去尋找才思時,自然就成了他們祈求的繆斯。

錯誤的方法產生錯誤的思想

有這樣一些思想錯誤的人,他們費很大勁去學習,炫耀自己有很多方法,這是他們的思考方式出了問題。也就是說,當一種方法不適宜的時候,你越是採用它就越要出錯。人們常常把模糊的概念、意思空洞的文字誤認為是道德原則;人們常常臆造某種有關科學的專門用語,且相信在其中看到了明顯的事實;然而他們確實既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在說什麼。人們只能夠分析本身是分析產物的思想。

所以,我重申,通過分析,且唯有通過分析,我們才能學到知識。分析是為簡便的方法,因為分析為自然。而且在我們看來,分析還是近的路。全部發現正是來自分析。正是通過分析,我們才重新發現早已經被人發現的一切。所謂的“發明方法”就是指分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