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什麼是腦中風?
簡單來說,腦中風就是腦部血管病變造成損傷的疾病,目前型態可簡單分為腦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腦中風、腦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蜘蛛膜下腔出血中風。三者都會引發腦部組織的缺血壞死,造成人體各部位神經失能,影響日常生活,並且致死率高。
缺血性腦中風―臺灣最常見的腦中風類型
人的腦部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組織,掌管人的行為、語言、動作及各種感覺神經中樞,大致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幹,大腦又分為端腦與間腦,腦幹又分為中腦、橋腦和延腦。腦中分布4條大血管,分別是前大腦動脈、中大腦動脈、後大腦動脈及基底動脈。當腦血管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及阻塞時,就會引起腦細胞缺血、缺氧受損,即是所謂的缺血性腦中風。
至於引起腦血管硬化與阻塞的原因有:血栓、栓塞、頸或腦血管狹窄、系統性供血不足、靜脈血栓,大都由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抽菸、酗酒、缺乏運動、飲食不健康、肥胖所致。大腦的血流是由頸動脈供應,腦幹則是由椎動脈供給,頸動脈的血流量是椎動脈的3倍左右,大腦與腦幹的血流比例是3:1,大腦與腦幹發生中風的機率也是3:1。
腦中風的特點是肢體兩邊不對稱,右側大腦中風會使左側肢體無力;反之,左側大腦中風會使右側肢體無力,左右腦發生中風的機率相同。由於大腦的面積比腦幹大,血管較多也較易發生中風。缺血性腦中風約占中風患者80%,是目前臺灣最常見的腦中風型態。
出血性腦中風―俗稱爆血管,好發於青壯族群
出血性腦中風主要原因是長期高血壓,使得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壁的肌肉層與彈性層變性退化,血管壁變得脆弱,導致腦血管破裂。腦細胞受到破壞的同時,由於出血壓迫周圍的神經組織引起障礙,即是俗稱的「爆血管」。
出血性腦中風好發於青壯族群及冬季時期,約占中風病患23%。年輕人血壓控制不佳,血流速度過快,容易提高血管壁的壓力,長期下來,造成血管粥狀硬化和血管內膜增厚變硬,以致血流狹窄和不易流通。另外,飲食習慣不佳,體內膽固醇過高,成為血管粥狀硬化斑塊的元凶,再加上血糖控制不良、抽菸、喝酒、體態肥胖,都會成為爆血管的高危險群。
出血型腦中風的病程發展及嚴重性,威力更甚缺血性腦中風。因此,年輕人一旦發生腦出血中風,神經失能情況將非常嚴重,人生後半輩子的身心、經濟狀況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蜘蛛膜下腔出血―無明顯警訊,致死率最高
蜘蛛膜下腔出血常發生在先天性蜘蛛膜下腔血管壁脆弱、厚薄不一、失去應有的彈性、經年累月在血壓血流的沖激下,逐漸突出而形成球(囊)狀、梭狀、水泡狀的顱內動脈瘤。一旦血流量突然增加、血壓上升,就會使腦動脈瘤破裂,而造成腦與腦膜間出血,臨床上最常見的併發症為再出血、血管痙攣、水腦症、癲癇、低血鈉。
為何血管壁會厚薄不一?有可能是先天性疾病,或高血壓、血管病變、血管炎、外傷引起。當腦動脈瘤破裂時,約78%的病人會頭痛,31%後來才頭痛,5%破裂前有頭痛,47%有嘔吐徵兆。比較典型的症狀是突發性劇烈頭痛,接著出現頸部僵硬、嘔吐現象,部分會立刻陷入意識昏迷,快則幾十分鐘後就喪失生命。彷彿是一顆不定時炸彈,所以有突然性嚴重頭痛時,千萬不可輕忽,要盡快到醫院檢查治療。
雖然蜘蛛膜下腔出血只占中風病患5%,每1萬人約發生1例,但卻屬於特殊且嚴重的腦血管疾病,發病者通常以45∼65歲為主,女性病患又較男性多。相較於腦出血中風的患者,72%過去有高血壓,91%發作時血壓急速升高。蜘蛛膜下腔出血的病患,僅19%過去有高血壓病史,且常在無明顯警訊下發生,往往使家屬措手不及,致死率是所有腦中風最高的。
根據臨床統計,蜘蛛膜下腔出血的病患,1/3未到院即死亡,1/3到院接受治療後,仍有嚴重的失能後遺症,只有1/3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以恢復得不錯。另外,若直系血親曾罹患動脈瘤破裂引起之蜘蛛膜下腔出血,動脈瘤發生率會比其他人高出1倍,不可不慎。
第2章 腦中風――可怕的雙重殺手
隨著臺灣社會型態和飲食習慣改變,繼癌症、心臟病後,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國人第三大死亡原因。而腦中風最讓人憂心的是伴隨而來的失能問題與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種種跡象顯示,腦中風不僅對病患的身心和經濟壓力產生極大負擔,更成為家庭與政府健保重大負擔,是可怕的雙重殺手。
腦中風潛在病患多於癌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人一生有1/6的中風機率,也就是說每6 個人就有1人可能會發生腦中風。根據衛生福利部2012年統計,臺灣腦中風死亡人數為11,000人,死亡率為47.5%。到了2014年,腦血管疾病一共奪走11,736 條性命,男性6,981人,女性4,755人,平均每45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65 歲以上人口,每12個人就有1人曾經中風,比率為7.21%,亦即每百人就有8人可能中風。若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潛在腦中風病患,數字更為龐大,總數量已高於癌症患者。
除了腦中風人數增多,另一個讓人憂心的現象是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尤其是青壯族,長期過勞且生活飲食習慣不佳,使得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10年前45歲以下的腦中風病患只占10%;然而這幾年卻已急速上升到15∼18%,等於每7位病患,就有1位是45歲以下的青壯族。他們大都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一旦中風倒下,伴隨著神經失能照護,以及中、長期的醫療支出,對家庭與政府健保無疑將造成極大負擔。
忽視小中風,變成腦中風
腦中風最讓人聞之色變的地方是,許多人突然發作,常讓家人措手不及,大多數人都容易忽視生活中的小徵兆,不予關心。例如:單側肢體或頭臉麻、頸部僵硬合併頭暈與沉重感、血壓突發性異常升高(當收縮壓>200mHg)、突然視力模糊、一邊手腳使不上力、忽然口齒不清、吞嚥困難、行走不穩等。由於症狀出現時間很短暫,馬上又恢復正常,許多人都不以為意,殊不知這可能就是「小中風」的表現。
小中風的醫學名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意為供應腦部血流的血管暫時性阻塞,造成腦組織短暫缺血,因而產生各式各樣的局部神經症狀,一般24小時內就會恢復功能,通常容易出現在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或心律不整的患者身上。
要特別小心的是,小中風雖肇因於小血塊阻塞部分腦動脈血管,而誘發了腦缺血症狀,但有可能早已在腦部發生永久性的傷害,只是因為範圍小、恢復快,容易被忽視,殊不知這已是腦梗死的警示信號。如果發作時沒有立即防治,或診斷治療不當,7天內再次中風的危險性將增加8∼12%,90天內有10%的腦梗死發生率,並有半數患者3∼5年內至少發生一次腦梗死。
一旦形成腦梗死,將使大腦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大腦缺血、缺氧,導致局部腦組織壞死,引起大腦功能障礙,出現單側肢體癱瘓、偏盲複視、單側肢體麻痺、言語不清、頭痛嘔吐等症狀。因此,只要有小中風症狀,應立刻到醫院掛急診,最好留院觀察1、2天,預防復發或病情惡化。
腦中風復健和照護,身心經濟負擔大
腦中風往往來得突然, 不但致死率高,後期的復健和照護,對病患及家屬皆會造成重大身心經濟負擔。根據研究顯示,只有10%的患者能恢復正常狀態,40%患者會有輕度殘障,另有40%出現嚴重後遺症,需要旁人照料生活起居,其餘10%患者則需終生住院。
由於每位病患腦部受損位置不同,導致後遺症也各有不同。常見中風後遺症包括:昏迷、半身不遂、肢體麻痺、語言障礙、方向感、記憶力異常、失智、顏面神經麻痺及嘴歪眼斜、大小便失禁等症狀。
在我的門診中不乏30 ∼ 40歲的青壯族病患,因腦中風喪失謀生能力,家庭收入減少,倘若家人無法擔負照護責任,勢必得聘請看護幫忙,長期下來將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因此,腦中風除了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更是家庭經濟負擔的有形殺手,所以,形容腦中風是雙重殺手一點也不為過。
第3章 腦中風症狀
腦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或自發性破裂出血,造成腦部組織功能失常的疾病。因此,直接影響的就是人體神經功能,輕則小範圍神經受損、言語失常;重則半身不遂、終生臥床癱瘓,對病人及家屬身心皆是極大折磨。由於腦中風帶來的身體失能狀況,常會拖垮家中經濟,成為政府健保負擔。因此,預防腦中風,在現代臺灣醫療及家庭中,已是刻不容緩、亟需積極推廣的保健常識。
腦中風帶來的神經失能缺損狀況,主要有以下八項症狀:
一、喪失感覺神經或感覺異常
一般發生在嚴重阻塞型腦中風患者身上,他們會喪失感覺或感覺遲鈍,但也有出現對疼痛或冷熱較平日敏感,影響所及肢體的位置、擺動感覺消失的異常感,較易重心不穩與無法感覺肢體、軀幹的正確位置,在生活上亦無法辨別手上物品形狀與質感。這些感覺神經的變化,因每位患者病情和腦幹受損迥異,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症狀。至於肢體感覺神經的失能,即使日後復健,也無法恢復到發病前完全良好的狀態,另外輕到重度的患側麻刺感,也是常見不易歸類的症狀之一。
二、半身癱瘓
最常見的一種腦中風症狀,嚴重時會陷入昏迷、四肢無法動彈的狀態。患者逐漸恢復意識後,會有單側肢體無法使喚或手腳無力的情況。腦中風初期發作時,若只有手腳無力,力量較差的現象,日後復健效果較好, 可達到完全恢復程度,稱為「半側身不完全麻痺」。最怕一發病即完全癱瘓無法動彈,稱為「半側身完全麻痺」,此類患者屬於嚴重肢體失能,即使復健,日後仍會造成肢體殘障,對生活自理能力影響極大。
因血管阻塞部位大小區塊不同,腦中風所引起的肢體失能情況,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若是較小血管的阻塞,因短時間被血流沖走或溶掉,肢體失能得以靠日後復健完全恢復;至於較大血管的阻塞則恢復較慢,復原過程需循序漸進,切莫心急。
三、語言能力喪失
由於腦中風會造成患者神經中樞受損,除了肢體失能,也常喪失語言功能。依受損部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差異,外在症狀大多為發音不清楚,無法順暢表達,或出現失語症。後者還可分為以下四種:
1.傳導性失語症:患者聽覺理解完好,說話平順流暢,但會語無倫次,複誦能力也嚴重低落,但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且會試圖改正,但改正時會面臨嚴重困難。
2.表達性失語症:患者有說話能力,亦可聽懂外界語言,但無法完整表達一句話,只能說出部分詞彙。
3.命名性失語症:患者有說話能力,也知道物品名稱,但無法說出來。
4.感受性失語症:患者有說話能力,但無法聽懂外界語言,並會不斷重複話語。
四、顏面神經障礙
此項是腦中風患者常出現的症狀之一,主要是第七對顏面神經麻痺,症狀為開口笑時嘴角歪斜,口水容易流出,飲水喝湯時也會從嘴角流出來。若咽喉部位相關神經受損,患者喝水不但容易嗆到,嚴重者甚至連吞嚥食物和發聲也都有困難。一般中風病患的顏面神經麻痺大多是中樞性的,因此損傷較輕,可逐漸自行恢復,若擴及到第八對顱神經損傷時,還會伴隨頭暈、嘔吐或聽力障礙等症狀。
五、視覺神經障礙
腦中風患者較常發生的視覺障礙為半側視野缺乏,亦即有半邊的視野無法清楚看到,影響所及會使患者行走時常常撞到。其他視覺障礙表現包括:複視、數層影像重疊、模糊不清、眼球無法運動自如,以及眼球歪斜、偏向等。阻塞部位如果不幸位於基底動脈的頂端,甚至還有失明的風險。
六、不自主肢體震顫
常見到腦中風患者會出現不自主的動作,例如:一側手腳震顫無法停止,此非患者所能控制的動作,是因為腦血管阻塞部位接近視丘的穿通血管分支。如果腦血管阻塞部位是在小腦分支上,患者外在症狀則為上肢運動不協調、下肢步態不穩,會影響行走。
七、智能缺損
腦中風缺氧會讓大腦細胞死亡,使患者大腦功能退化,導致行動、思考退化遲緩,並產生情緒起伏不定的症狀;更嚴重者,智力還會退化如幼兒,大小便完全無法自理,需仰賴家人照護。
八、精神憂鬱
腦中風影響身體功能極大,輕則肢體失能,重則半身不遂、癱瘓在床,不但喪失工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需仰賴他人,加上中風後的復健之路相當漫長且辛苦,往往造成患者精神與心理上巨大的衝擊。根據統計,約有30∼40%的中風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傾向,甚至萌生自殺念頭。此類患者大多為中壯年族群,難以接受自身變成腦中風病患。因為無法接受中風事實,拒絕復健,或無法忍受復健辛苦而選擇放棄,反而影響日後復原情況。
腦部組織掌控人體許多基本功能,包括:外在神經功能與內在行為語言能力。因此,一旦發生腦血管病變,將會對人體造成全面性的影響,這也是腦中風可怕之處。如何確實預防腦中風,已是現代人不可忽視的重要健康課題。
從門診為數龐大的病患身上,我見識到腦中風對個體和家庭巨大的摧毀力量,所以我要苦口婆心勸導讀者,腦中風症狀絕對比你想像的還要讓人痛不欲生,更是對家人體力與精神上的折磨。為了自己與家人,甚至國家和社會,一定要好好保養、愛護自己的身體,擁有健康的體魄才是人生最大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