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滿額折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大學大義‧中庸大義(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4 元
定  價:NT$ 204 元
優惠價:87177
領券後再享88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在綜合朱注、鄭注等前代注解基礎上,著重闡發唐先生自己對經典的理解,是先生多年研習四書、理學的代表之作。

作者簡介

唐文治(1865—1954)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學者,清代進士,清末曾任職外務部,遊歷歐美,周知世界形勢。後棄政從教,提倡讀經救國。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校長,創辦無錫國專,教育出了唐蘭、吳世昌、王蘧常、蔣天樞、錢仲聯、周振甫、朱偰、王紹曾、魏建猷、朱屺瞻、馮其庸等眾多文史大家。其學殖深厚,對傳統經典均有獨到理解,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是為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和無錫國專學生學習《四書》所撰寫的教材。在歷代注解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變化,發揮個人獨到見解的著作。本書既有對中每句話的詳細解釋,又有對整篇大義的宏觀認識,可以說,對“四書”進行了全面的、深入淺出的現代解讀,也為現代人如何讀經、如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借鑒。

大學大義序
文王我師也,其謂大學之師範乎?《大學》一書,其周文王之教乎?奚以知其然也?昔成王封康叔於衛,周公為王作《誥》以訓之,首曰:“越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大學之道,首在明明德,而廣修身誠意之義。又首引《康誥》之辭,是述文王以立教也。《尚書》敘文王之德,莫詳於《康誥》篇,而《大學》引“克明德”一語外,復引《康誥》曰“作新民”,又引《康誥》曰“如保赤子”,又引《康誥》曰“惟命不於常”,共四引之,是《康誥》一篇,為成周大學生徒所常誦習可知也。《詩》頌文王之德,莫詳於《文王》篇。《大學》引《文王》之詩,一則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又曰“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又曰“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共三引之,是《文王》一篇,為成周大學生徒所常誦習可知也。蓋周初開國建學,菁莪棫樸,皆沾文王之化澤。濟濟多士,高山仰止者,文王而已矣;對越駿奔者,文王而已矣;秉文之德,豈非學校之彝訓然哉?是故《文王世子》言弦誦之制,而不言學之道;《王制》言選士之法,而不言學之道;《學記》言教授之規程,而不言學之道;惟《大學》一書言其道。仁、敬、孝、慈、信,文王之道也;則孝、弟、慈、仁、讓,固皆文王之道也;絜矩忠信,好仁好義,亦皆文王之道也。學者居其國,思其創學之人,步武其模範,想像其典型,故曰“於戲,前王不忘”。偉哉八百年之基業,其萌柢於《大學》之教乎!
周衰,孔子傳其說以授曾子,再傳於子思子,三傳於孟子。《孟子》七篇,發明《大學》之義尤伙。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謂“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也,“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又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是數言者,尤賅《大學》全書之旨。蓋萬物皆備於我,格物之本也。反身而誠,修身以誠意為本也。強恕而行,所藏乎身者恕,絜矩之道也。是以《大學》一書以辨義利終,《孟子》一書以辨義利始。《大學》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遙遙相印證,蓋學說如此,師法如此也。
孟子之學,謂為文王所造就可也。惜乎戰國之世,諸侯力政,皆去其籍。處士橫議,黌舍為墟,孟子用是兢兢於庠序之教,申以孝弟之義。又曰:“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蓋是時,學校公然廢棄,欲聞方策之遺訓,古聖賢之道學威儀,而老師宿儒云散久矣。於是世道日衰,利欲日熾,人皆失其本心,平旦之氣,不足存其好惡之公。在上者拂人之性,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以身發財”之說盈天下。財聚民益散,府庫空虛,而災害並至。且夫爭民施奪,不奪則不饜也,悖而入亦悖而出,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因季氏之聚斂,喟然嘆曰:“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血肉暴於郊原,性命等於土芥,痛乎哉!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乃如此哉!
昔者孔子緬懷大道之行,思復周公之治,故作《春秋》以正萬世之大經大法。文治又讀《康誥》之篇,曰“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竊謂作罰,治其末也。民彝泯亂,救以大學教育之道,此謂知本者也。《文王》之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思齊》之詩曰:“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嗚呼,其文王之德也與!是文王之心也與!歲在丁巳春二月,唐文治自序。
中庸大義序
《中庸》其準《周易》而作乎!《易》上經首《乾》《坤》,言天道,下經首《咸》《恒》,言人道;而《中庸》常兼天道、人道而言。《易》以山、澤、雷、風、水、火子天地;《中庸》則以山水配天地,水土媲天時。《易》言自強不息;《中庸》則言至誠無息。《易》言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中庸》則言遯世不見知而不悔。《易》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謹;《中庸》則言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易》言素履之往獨行願;《中庸》則言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易》言學以序之,問以辨之,仁以行之;《中庸》則言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篤行之。《易》言厚德,言恒久;《中庸》則言博厚,言悠久。《易》言致一;《中庸》則言不貳。《易》言與鬼神合其吉兇,知鬼神之情狀;《中庸》則言體物而不可遺,質諸鬼神而無疑。大哉《易》也!至哉《中庸》也!天道之奧,人道之本,其悉備於此乎?
原人之所以配天者,漢董子《春秋繁露》曰:“為人者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又曰:“身猶天也。天以終歲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藏,副五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樂,副陰陽也。心有計慮,副度數也;行有倫理,副天地也。”餘按:董子之說精矣。人之生也,心為熱度,象溫帶;背為冷度,象寒帶;脈絡血行,象川流,豈非尤明徵哉!然而更有進人之神明,分天之神明也。是以《易》曰“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中庸》則曰盡人性、盡物性,贊天地之化育。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孰覺其憾?人覺之也。孰彌其憾?人彌之也。憾無窮期,覺之彌之者,亦無止境也。此皆人之責,而心之神明為之也。故曰人者,天地之心也。吾心之喜怒哀樂,渾渾焉,沌沌焉,忽焉而清明之,厘然而各當焉;發而為刑賞慶罰,紜紜焉,逐逐焉,忽焉而整理之,廓然而大公焉。天敘有典,天秩有禮,天命有德,天工人其代之。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皆原於天命之性,故曰“配天”。
人人有配天之責,而卒至於違天、悖天、棄天、絕天。子思子憫焉,於是發明天之道、人之道。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此蓋遙承乎《周易》之言天道、人道。孟子得子思子傳曰:“人之為道也,逸居無教,則近於禽獸。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又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此蓋遙承乎《中庸》之言人道。痛乎哉!春秋之為戰國,非一朝夕之故也。世衰道微,人善其所私學,士遊談而不根,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貪利險詐之徒,軒然無所顧忌。於是爭民施奪,殺機日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仁義充塞,人將相食。六王畢,秦政出,焚書坑儒,而人道遂掃地以澌滅,痛乎哉!《周禮》有言曰:“國有鳥獸,行則狝之。”天道生人而愛人,然人既自居於禽獸,則天亦無所施其愛,不得不禽畜而獸息之,禽狝而獸薙之。子思子憫焉,特於《中庸》開卷大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性也,人性也;是道也,人道也;是教也,教人以為人之道也。是故《中庸》一書,皆人道之教育也。
人之為道,孝而已矣。孝者不學而能之良能,不慮而知之良知,即夫婦之愚不肖,可以與知而能行者也。宜爾室家,樂爾妻孥,父母其順矣乎。爰推極於虞舜之大孝,武王、周公之達孝。父在觀其志,視於無形,聽於無聲;父歿觀其行,喪則致哀,祭則致嚴。(嚴,肅敬也。)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洋洋乎盛哉,孝之至也。反是而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父母不以為子,則朋友疏之,人且絕之矣。蓋《孝經》之至德要道,基於和睦無怨,而君子之本立道生,始於不犯上,不作亂,和順之氣與橫逆之氣,豈不較然大分哉。凡人處家庭之際,周旋父母之間,曷為而有悱惻纏綿之情,與夫愉快、踴躍、依戀、思慕之致,皆良知良能之所發也。天命之性,性斯生矣。生則惡可已也。修道之教,教斯孝矣,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擴而充之,則有以立天下之大本,可以保四海而致太平矣。故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蓋人道之根於天命,教育者當引其固有之知能也。
人之為道,誠而已矣。誠之之道,慎獨而已矣。《大學》八條目,以修身為本,而修身必以誠意為本,誠之為功大矣。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誠也。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誠也。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誠也。文王之德之純,亦誠也。君子所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必由隱以達見,由微以達顯者,豈好為迂拘哉?察吾心之誠偽,即察吾心之善惡也。正學榛莽,飾偽朋興。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甚至以奸邪險詐之行,托為光明正大之言,必經人再思之,三思之,四五思之,而後知其為詐,知其為險,知其為奸邪。嗚呼!人道至此,社會寧有正直之士,寰宇詎有清明之望耶?且夫主持人道者,樂人之生,不樂人之死。然而死者多而生者少,夫天下生者多而死者少,而吾反言之者,吾所謂生死,在乎心之理與氣,而不在乎身;在乎心之精神,而不在乎形體。誠者心之理,氣輔以行者也,理昧沒而氣亦滅。誠者心之精神也,精神存而百事興,精神亡而形乃徒存。是故誠偽之界,生死之關也。誠者自成也。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谷梁子曰:“不若於言者,人絕之也。”天下豈有不誠而可成為言者?天下豈有不誠而可成為人者?古人有言,作偽日拙,吾謂日拙亦云幸矣。茍一念不誠,而禍害即隨之,此主持人道者所當大聲疾呼以救之者也。
人之為道,禮義而已矣。禮義之始,根於天敘。《左氏傳》劉子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命則天命之性也。中即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也。動作禮義威儀之則,即率性之道也。又曰:“勤禮莫如致敬。”敬在養神。養神之道,內以慎獨,外以行禮。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養神也;禮義三百,威儀三千,皆所以養神也。敦厚崇禮,豈惟君子當然,上下皆由之。居上不驕,為下不倍,禮也。言足以興,默足以容,合乎禮也。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悖乎禮也。動而世為天下道,言而世為天下法,行而世為天下則,動容周旋,悉中乎禮也。人道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君子所以納民於軌物,而天下之所以長治而久安者,禮義而已。乾坤開辟以來,狉狉榛榛,俗尚質野。迄乎唐虞之世,敬敷五教,彝倫攸敘,而五倫始定。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天地之常經,不可得而變革者也。末俗澆漓,人心紕繆,乃敢昌言廢棄人倫;於是父子相殘,君臣相殺,夫婦相睽,兄弟交相愈,朋友交相傾軋,而人道益苦,天下大亂。嗚呼!古之聖人,為禮教人,惟欲人之自別於禽獸,後之妄人,棄禮誣民,惟恐人之或異於禽獸。子思子痛後世之流弊,故特揭之曰“行同倫”,蓋人之所以為人者,倫也。相鼠之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人而無倫,何以為禮,更何以為人?然則主持人道者,舍人倫禮義,奚以救世哉?
人道教育,政治而已矣。子曰:“人道敏政。”惟人道有以敏政,亦惟政有以敏人道,二者相為表裡者也。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九經》先修身,修身之道,中和而已。《易傳》言純粹中正,保合太和,中和之時義大矣哉。在上者之喜怒哀樂,與夫一顰一笑,消息之幾,皆關係天下之治亂,而上應乎天時。治世之陰陽寒暑,俱不愆期;亂世之陰陽寒暑,舉失其時者,何也?天下皆中和之氣,則陰陽寒暑行以漸,發而為和風甘雨也;天下皆乖戾之氣,則陰陽寒暑行以驟,發而為疾風暴雨也。《洪範》:“休徵:曰肅,時雨若;曰聖,時風若。”肅者,敬得其中也;聖者,通得其和也。“咎徵:曰狂,恒雨若;曰蒙,恒風若。”狂者惑,失其中也;蒙者隔,失其和也。好風好雨,百谷用成,豈幸致哉?皆中和也。天地之大,人猶有憾,非天地果有憾也,人事為之也。聖人知天地之憾,必以中和之道挽救之,彌補之,是故戒慎恐懼而罔敢懈。盡人性,盡物性,中和也。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和也。由闇然內省,推而至於不動不言,不賞不怒,篤恭而天下平,中和也。無聲無臭,中和之至也。孟子紹述子思子學,曰“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中和之至也。後世違乎中而為偏,悖乎和而為激,愈偏則愈激。事變之顛倒,偏為之也。風潮之澒洞,激為之也。一心一意之差,而百姓受其毒。悲夫!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不敢作禮樂焉。禮樂者,萌柢於中和者也。孔子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中之至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和之至也。鄭君釋“天下至聖”節,三嘆言之,曰“傷孔子之有其德而無其命也”。雖然,《中庸》之學說傳諸萬世,其猶奚傷也。雖然,《中庸》之學說,後之人無有能信守之者,其能無傷也?歲在屠維協洽寎月,唐文治自序。

目次

前言唐文治與經學在近代的回潮鄧秉元1


大學大義1

中庸大義59


書摘/試閱

大學大義序
文王我師也,其謂大學之師範乎?《大學》一書,其周文王之教乎?奚以知其然也?昔成王封康叔於衛,周公為王作《誥》以訓之,首曰:“越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大學之道,首在明明德,而廣修身誠意之義。又首引《康誥》之辭,是述文王以立教也。《尚書》敘文王之德,莫詳於《康誥》篇,而《大學》引“克明德”一語外,復引《康誥》曰“作新民”,又引《康誥》曰“如保赤子”,又引《康誥》曰“惟命不於常”,共四引之,是《康誥》一篇,為成周大學生徒所常誦習可知也。《詩》頌文王之德,莫詳於《文王》篇。《大學》引《文王》之詩,一則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又曰“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又曰“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共三引之,是《文王》一篇,為成周大學生徒所常誦習可知也。蓋周初開國建學,菁莪棫樸,皆沾文王之化澤。濟濟多士,高山仰止者,文王而已矣;對越駿奔者,文王而已矣;秉文之德,豈非學校之彝訓然哉?是故《文王世子》言弦誦之制,而不言學之道;《王制》言選士之法,而不言學之道;《學記》言教授之規程,而不言學之道;惟《大學》一書言其道。仁、敬、孝、慈、信,文王之道也;則孝、弟、慈、仁、讓,固皆文王之道也;絜矩忠信,好仁好義,亦皆文王之道也。學者居其國,思其創學之人,步武其模範,想像其典型,故曰“於戲,前王不忘”。偉哉八百年之基業,其萌柢於《大學》之教乎!
周衰,孔子傳其說以授曾子,再傳於子思子,三傳於孟子。《孟子》七篇,發明《大學》之義尤夥。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謂“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也,“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又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是數言者,尤賅《大學》全書之旨。蓋萬物皆備於我,格物之本也。反身而誠,修身以誠意為本也。強恕而行,所藏乎身者恕,絜矩之道也。是以《大學》一書以辨義利終,《孟子》一書以辨義利始。《大學》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遙遙相印證,蓋學說如此,師法如此也。
孟子之學,謂為文王所造就可也。惜乎戰國之世,諸侯力政,皆去其籍。處士橫議,黌舍為墟,孟子用是兢兢於庠序之教,申以孝弟之義。又曰:“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蓋是時,學校公然廢棄,欲聞方策之遺訓,古聖賢之道學威儀,而老師宿儒云散久矣。於是世道日衰,利欲日熾,人皆失其本心,平旦之氣,不足存其好惡之公。在上者拂人之性,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以身發財”之說盈天下。財聚民益散,府庫空虛,而災害並至。且夫爭民施奪,不奪則不饜也,悖而入亦悖而出,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因季氏之聚斂,喟然嘆曰:“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況於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血肉暴於郊原,性命等於土芥,痛乎哉!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乃如此哉!
昔者孔子緬懷大道之行,思復周公之治,故作《春秋》以正萬世之大經大法。文治又讀《康誥》之篇,曰“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竊謂作罰,治其末也。民彝泯亂,救以大學教育之道,此謂知本者也。《文王》之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思齊》之詩曰:“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嗚呼,其文王之德也與!是文王之心也與!歲在丁巳春二月,唐文治自序。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7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