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滿額折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類可活的歲數,比你想像中的要長很多

在遺傳基因的設定下,人體的細胞在125年左右才會凋零,迎向死亡。
然而,人類的死亡年齡卻普遍比125歲提前了許多。究竟為何大多數的人無法存活到這個歲數呢?
循環生理學博士用50個Q&A,帶你輕鬆學習奇妙的人體知識:
Q:一天三餐的依據是什麼?
A:因為醣質的能量供給只能維持3~4小時!
Q:為什麼嘴巴與鼻子互相連接?
A:因為要判別進入口中的物質是否具有毒性!
Q:為什麼人們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
A:因為人體有節律,並按照一定的週期規律在運轉!

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凡的規律、身體反應機能,背後卻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而了解這些體內的組織架構、運作方式,便能懂得如何健康、正確地使用我們的身體。找出與身體和諧共處的方法,從現在開始實施,健康活到125歲!

人體知識Q&A
▲ 人為什麼會變老?
▲ 為什麼吃美味的食物會感到幸福?
▲ 吹彈可破的肌膚,為什麼會變得粗糙乾裂?
▲ 為什麼脂肪一旦生成就難以消減?
▲ 不能過度攝取鹽分的理由是什麼?
▲ 想培養孩子多才多藝!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學習?
▲ 幸福地老去的祕訣是什麼?
▲ 若想要長壽的話,該怎麼做才好呢?

本書特色

★本書用Q&A的方式,問出了許多長久以來看似理所當然的疑問。人體的各個構造和我們的生活規律背後卻都各自有其用意,了解人體知識、解開長久以來的疑惑!
★搭配逗趣圖解,輕鬆又有趣!短篇幅問答方式,讀起來無負擔!
★除了闡述人體相關知識外,作者亦舉出許多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作為例子,除了能了解各種動物間與人類的差異性外,也能一窺造物者創造自然界的奧妙之處!

作者簡介

西田育弘
防衛醫科大學生理學講座教授。循環生理學家。醫學博士。1953年生於兵庫縣蘆屋市。宮崎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科畢業。有多篇論文、學會發表和演講。日本病態生理學會理事。日本生理學會學術雜誌編輯委員。


譯者:曾盈慈
實踐大學應用中文系輔應用日文系畢業。曾於日本擔任口譯員、出版社編輯等資歷。
現為專職譯者。熱衷閱讀,尤愛文學散文、旅遊紀行、小說。

目次

前言

Chapter.1 與人體相關的簡單疑問
Q01:每到某個時間點就昏昏欲睡,生理時鐘是實際存在的嗎?
Q02:為什麼腸道會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呢?
Q03:人體為什麼是溫暖的?
Q04:細胞究竟為何物?
Q05:為什麼身高會隨著年紀增長而縮水?
Q06:一天三餐的依據是什麼?
Q07:「幹勁」從哪兒生出來?
Q08:為什麼深呼吸能舒緩緊張感?
Q09:人體是如何組成的?
Q10:幸福地老去的祕訣是什麼?

Chapter.2 成長中的身體──0歲開始的生理學
Q11:孩童時期變胖的話,長大成人後真的很難瘦下來嗎?
Q12:挑食的壞習慣應該在孩童時期就改善嗎?
Q13:想培養多才多藝的孩子!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學習?
Q14:青春期時體驗「心跳加速」、「亢奮不已」的情感是好事嗎?
Q15:晚上幾點之前關掉遊戲機就寢最為理想?
【生理學家之眼】──遵照生理學的方式生活是為上策

Chapter.3 飲食與營養──身體會告訴我們什麼對人體有益
Q16:為什麼我們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
Q17:腸內菌叢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運作的?
Q18:為什麼脂肪一旦生成就難以消減?
Q19:為什麼吃美味的食物會讓人們感到幸福?
Q20:不能過度攝取鹽分的理由是什麼?
Q21:為什麼空腹的時候,肚子會咕嚕咕嚕叫?
Q22:為什麼嘴巴與鼻子互相連接?
Q23:為什麼肝臟的營養價值最高?人類也一樣嗎?
【生理學家之眼】──只有人類才會覺得「甜點是另外一個胃」

Chapter.4 人體的循環──逆齡與美麗的祕訣
Q24:適合入浴泡澡的時間是白天還是晚上?
Q25:只要血流順暢,就能常保青春的體態?
Q26:循環系統是什麼?人體正在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Q27: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呢?
Q28: 呼吸的目的是「吸取氧氣」對吧?
Q29: 吹彈可破的肌膚,為什麼會變得粗糙乾裂呢?
Q30: 有沒有方法可以消退早晨起床時浮腫的兩頰?
Q31: 糞便與尿液同為排泄物,扮演的角色有什麼不同?
【生理學家之眼】──循環一旦停滯就會「窒息」或「穢物滿布」

Chapter.5 人體的活動──骨骼肌與能量
Q32:一爬樓梯就喘不過氣,是老化造成的嗎?
Q33:為什麼聽到「預備──起!」身體自然就會往前跑?
Q34:為什麼在吃飽飯後做運動,會引起側腹疼痛?
Q35:「火災現場火力全開的氣力」,我也擁有這種爆發力嗎?
Q36:為什麼人在緊張的時候會全身僵硬呢?
Q37:為什麼只要一做運動就會全身發熱呢?
【生理學家之眼】──「科學化訓練」指的是何種訓練方式?

Chapter.6 與生病、不舒服的相處之道──從生理學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不適
Q38:容易得花粉症與體質有關嗎?
Q39:常有偏頭痛的困擾,「疼痛感」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Q40:體溫高的人比較不會生病是真的嗎?
Q41:四肢冰冷該怎麼治好?
Q42:為什麼人們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
Q43:睡著的時後腦部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
Q44:有夜間頻尿的狀況──為什麼比起白天更容易跑廁所?
Q45:感冒真的是萬病之源嗎?
【生理學家之眼】──抱持著「負面」情緒活在這世上

Chapter.7 衰老與壽命──活到125歲的方法
Q46:人為什麼會變老?
Q47:人能夠活到幾歲?
Q48:為什麼壽命長短也因人而異?
Q49:是時候說說人們為什麼會死亡?
Q50:若想要長壽的話,該怎麼做才好呢?
【生理學家之眼】──飲食、繁衍、群聚是生物的原始本能

後記

書摘/試閱

前言

居家醫療的過程中,我時常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患者本身與其家族成員,若對生命擁有更加正確的知識,就不會像在五里霧中窺探黑夜一樣了。越是能正確地理解生命的生理現象,就越能更加樂觀正向才是;這樣的想法形成了我下筆的契機。
人們皆始於一個細胞,細胞數成長到約莫六十兆個以後,才會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事實上,細胞們在遺傳基因的設定下,大約125年左右會迎向各自的終點,因此死亡是無可避免的。誠然,我們的軀體是由這些逐漸逝去的細胞所構成,在深刻地了解到生命的有限之後,才能期望在生命的選項中,做出最適切的選擇。
「生理學」在字面上的意思是:「生命的理論(事理、道理)」,也就是「經由生命現象的世代交替所成立的理論」此一層面的涵義。「生命是如何構成的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太過於複雜,而生命之於人類的智慧無從追尋的面向又何其多?即便在一般的情況下查詢,在預想不到的結構上,我們從未注意到的細節可多著呢。比方說,「人為什麼會貧血呢?」是組成血液的材料不足,或者素材充裕但卻無法合成………,在探求貧血原因的過程裡,從而得知「紅血球」的生成方式,以及它在人體中的運作模式;同然,「人為什麼會邁向死亡」的道理也一樣。如何迎接死亡?為什麼非死不可?在探究這些異常狀態時,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與理論也同時被刻劃出來;換言之,生理學的立論是一體兩面的。
本書澈底從生理學家的角度剖析,思量人類的身體、一生、生命。解說的範圍囊括了「生理學的機能所指為何」、「它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等生命的軟體面。內科學、病理學等其他領域的巨擘,或許會依據各自的專業而有其獨到的見解;只是,人類的軀體在許多方面仍有大量未知的謎叢,若能將這些細節納入思考並深讀下去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Q:孩童時期變胖的話,長大成人後真的很難瘦下來嗎?
肥大細胞的數量,12歲前就已經決定好了
孩童時期變胖的人們,在長大成人後就很難再瘦下來,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一個人的肥胖於否,取決於脂肪細胞的數量與大小。肥胖的人們比起沒有變胖的人來說,有更多數量的脂肪細胞,且每個細胞的尺寸也更大。一般人的脂肪細胞數量約為250∼300億個,但與之相較下,肥胖族群的脂肪細胞多達10倍之多,約有2000億個。一旦脂肪細胞過多,為了提供各個細胞充足的營養,食物的攝取量也會隨之上升。因為脂肪細胞釋放荷爾蒙時會消耗熱量,所以一旦變胖的話,要在一夕之間瘦下來簡直天方夜譚。
人們呱呱墜地之初,體內脂肪細胞的數量大約有50億個,並從出生後約三個月開始增加,直到12歲停止。在這個時間點上,每個人的脂肪細胞數量就已經被決定好,之後也不會再減少了。換句話說,如果在孩童時期讓脂肪細胞無限上綱地增長,成人之後就「難瘦」了。
而12歲前體格普通、在成人後才變胖的族群,脂肪細胞的數量正常,這類人脂肪細胞肥大的可能性較高,因此相對而言更容易減重成功。

肥胖不是遺傳基因造成的,而是飲食習慣
生活中不乏雙親肥胖,小孩跟著肥胖的案例。也許有很多人相信肥胖是一種遺傳,但事實上肥胖並不會遺傳給下一代。要說「遺傳」,當然,遺傳因子中必定包含了有關肥胖的訊息,但遺傳因子僅能製造脂肪細胞,並不能決定脂肪細胞的數量。
那麼,究竟是什麼在背後操控著脂肪細胞的數量呢?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雙親肥胖的家庭中,一般來說也會過著容易發胖的飲食生活。在脂肪細胞數量仍會增加的12歲前,其飲食生活中若經常過量攝取非必要的熱量,就會生成超越普通數量的脂肪細胞。在小學畢業前後的時期,若不多加留意飲食過量的問題,將來就會陷入減肥的煩惱之中。
*註:世界上也有因為遺傳因子異常而世代肥胖的家族,但這也只是為數不多的個案而已。

懷孕期間減肥的話,胎兒出生後容易變胖
懷孕時期的減重,須盡量避免血壓異常。如果孕婦在孕期中減重,嬰兒出生後面臨肥胖的可能性將會升高。
研究資料顯示,懷孕中的媽媽其營養狀態會對嬰孩出生時的體型造成影響。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荷蘭的「飢餓嚴冬」事件:約80%在戰爭時期經歷過飢餓的媽媽們所生育的嬰孩,20年後都面臨過度肥胖的問題。
經歷飢荒的媽媽們,當時一天所能攝取的卡路里約為500卡,多數的胎兒或新生兒都因此夭折,只有那些靠著極少量飲食(熱量)仍能生存的孩子們存活下來。出生後為了適應極度艱困的環境,他們的身體另外產生了將攝取的能量盡可能地儲存於體內的機制。結果,即便與一般人的食量相彷,攝取的熱量仍會持續蓄積於體內,成為長大後肥胖的主因。食量相彷,攝取的熱量仍會持續蓄積於體內,成為長大後肥胖的主因。
嬰孩出生後並不會受限於遺傳因子的控制成長。生理學上,比起遺傳因子所決定的,生活環境對身體機能的影響更大。 

Q:挑食的壞習慣應該在孩童時期就改善嗎?
不要逼迫孩子吃討厭的食物
幼兒的偏食有其存在的意義。通常孩子們難以接受「會苦的東西」或「酸溜溜的食物」,因為大腦中有個機制,會阻擋人們汲取對自身有害處的東西。
自然界中,酸味為「腐敗」、苦味為「毒」的象徵。幼兒對「酸味食物」與「苦味食物」產生排斥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攝取腐壞的東西與有毒物質。即便該物在視覺上對幼兒產生吸引力而被幼兒放入口中,也會立刻被吐出來。這樣的反應並非受到自己的意志所驅使,而是內含在遺傳因子中的自我防衛機能。無法藉由知識與經驗判別狀況的幼兒,便透過本能來保護自己。因此,沒有必要逼迫孩子吃下他討厭的食物。
 
孩童時期的味覺是大腦制定的生命保障系統
人體中,有各式各樣為了維持生命而演化出的系統。而「味覺」,就是避免危險物體因誤食而進入體內的防備系統。作為人們一出生就具備的感覺器官,酸味、甜味、苦味、鮮味、鹹味這五種味覺,便成為人體判斷該食物對身體好壞與否的重要依據。其中,除了鮮味以外的四種味覺,更是維持生命機能不可或缺的味道。而鮮味雖然與生命機能的維持沒有直接的關係,卻是個能增添生活樂趣的重要味覺。
正因為孩子們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根據大腦預先制定的生命保障系統,吃、不吃的抉擇才得以獲得辨明。甚至可以說,幼兒比起大人更能辨別食物之於人體的必要性也說不定呢。

以本能來說,「喜愛甜食」是再正常不過的
孩子們在就讀小學以後,大腦的發育漸趨完全,漸漸地會產生個人的「喜好」。直到能夠判斷含有酸味的東西對人體其實無害時,也就自然地能接受酸味與苦味這兩種味覺。
通常在12、13歲之前,人類腦中便會建構起個人偏好的情感;從判別食物對身體的益或弊,轉而以自身的喜好與厭惡決定食物的攝取。因此,此時也是最容易引發偏食問題的時期。與幼兒時期依靠本能判斷相異,因為個人喜好而產生的偏食問題會使營養失衡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在演變成過度挑食之前應儘早改善才是上策。對應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改善方式,便是將討厭的食物與偏好的食物融合。例如,針對討厭蔬菜的孩子,在調味裡加入適當的甜味等,這可是包含了生理學上的原理。
孩子們有不喜歡的東西,當然也有令他們趨之若鶩的事物;其中一樣正是「甜味」。說到營養素中的甜味,絕對非「醣類」莫屬。富含醣類的東西,大多為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或砂糖等具有甜味的食物。醣類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轉換成能量的營養素,故對於人類維持生命機能至關重要;也因為它被視為維持生命機能首要的營養素,無論大人小孩都對「甜食」喜愛有加。而「鹹味」也是維持體液平衡不可或缺的要素,適度地享受鹹味所帶來的味覺饗宴,也是必要之事喔!

Q:想培養多才多藝的孩子!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學習?
若在適當的環境裡,「鳶鳥出傲鷹」也不無可能
構成人類成長的基本情報,大多都由遺傳因子決定。所以,人們在進入成長期後食量會變大;到了適齡期便開始尋覓伴侶,即便放任其自由成長,也多半會受到遺傳因子的控制。
然而,在人類逐漸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遺傳因子根據環境產生變化的案例不勝枚舉。這種變化稱為「表徵遺傳(epigenetics)抑制」(遺傳因子的調節)。舉例來說,俗諺裡說的「鳶鳥出傲鷹」,在實際上也確實如此。普遍認為鳶鳥與其他生物相較之下更容易發生表徵遺傳抑制。表徵遺傳抑制對一個人的人格、機能都會產生偌大的影響,換言之,其能將原本與生俱來的才能發揚光大,從而讓一個人掌握豐富的才藝。而針對這點,出生後的生活環境影響尤其大。
大多數被稱為天才的人,依靠的不僅僅是得天獨厚的天性,透過後天的努力而成為佼佼者的也大有人在。在遺傳因子的層級上,生而為鳶鳥是為鳶鳥所生,然而,鳶鳥能否成為一隻傲鷹則取決於後天的環境。

在關鍵期讓孩子「遊玩」或「學習」
表徵遺傳抑制的作用,最為顯著的是人體的「感覺系統」。視覺、聽覺等感覺系統在接收到大腦的刺激(經驗)之後,其能力會更為突出。感覺系統在接受大腦刺激至成長階段會有一段適應期,該時期便是人們普遍認知的「關鍵期」。視覺的話約1 ∼6歲,聽覺的話約2歲以前,而大多感覺系統的關鍵期都集中在0 ∼ 12 歲。是故,讓孩子充分遊玩、學習,在關鍵期中給予大腦多重的刺激,便可以磨練感覺系統的機能。
相反地,若沒有在關鍵期裡讓大腦接受外在刺激,未來感覺器官的敏感度會較為低弱。例如曾有資料顯示,若在2 ∼5歲間用眼罩罩住孩童的其中一隻眼睛,僅僅一週的時間就會造成永久性的視力衰退(出自Hubel, D.H., Wiesel, T. N)。眼睛的視網膜原本應該要確實地捕捉眼前的畫面,但因變得「看不到」而導致此結果。通常,我們的眼睛捕捉到的,是非常粗糙、低畫素的畫面(請參考47頁的圖片)。也許令人難以置信,但經過視覺神經傳遞給我們的視覺訊息,僅有我們實際上所見之物的不到3%。透過大腦的補正,人們才能清楚地看見其餘97%的樣子。也就是說,我們所看見的畫面是經過大腦處理後的成像。
所謂「看得到東西」指的是,大腦(軟體)將眼睛視網膜 (硬體)所映照出的影像,以先前持有的訊息為基礎處理、認知後所構築而成。

應對著約六個月大的嬰兒進行言語溝通
感覺系統蓬勃發育的時期,正是感覺器官會傳送大量資訊給大腦的時期。而這些資訊,就是對於大腦的「刺激」。此一時期讓大腦接受大量、多樣化的刺激,是孩子是否能多才多藝的關鍵分野。
我在國外生活的時候,在美國的家庭中,常見到人們對著出生六個月的小嬰兒反覆說著同樣的話語。如果是日本的家庭,絕對會認為對著還聽不懂意思的嬰孩說話毫無用處吧。然而,在得知了語言能力的成長、發育時期的概念之後,也就自然地噤聲了。語言能力,即是孩子在出生約六個月後所開始進行的神經迴路的重組交換,直到 歲前後才會停止。即便是還聽不懂言語意涵的小嬰兒,每天仍然會接收到語言的資訊。因此我們難以否定,孩子身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環境,與孩子將來的才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Q:為什麼脂肪一旦生成就難以消滅?
脂肪以「儲存」為終生大業
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掌握著相當巨大的生命力。假如現在發生了飢荒,比起穠纖合度的瘦子,體態豐腴的族群其壽命會比較長;因為肥胖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能量來源」。脂肪量充足的一方,在維持生命這一點確實是會比較有利。能成為人體能量來源的物質大致上為醣類、脂肪。我們在飲食的時候攝取它們,並將之儲存與身體之中,待必要之時使用。
以能量的儲藏量而言,醣類(肝醣)大約能儲存2 ∼3日的量;脂肪則能儲存一個月以上的份量,堪稱能量儲藏量的王者。
拿行動電源來舉例說明好了,體積與重量皆相同的行動電源,以相同價格販售的話,人們當然會選擇充電量大的一方吧。因為充電容量較大的電池,CP值(cost-performance,成本效益比)比較高。脂肪與醣類也是相同的道理;若兩者都各取1克來看,醣類能儲存的能量為1千卡,脂肪則高達9千卡。而且當我們以相同卡路里來比較時,因醣類進入人體後會吸收體內的水分,故其重量多達脂肪的6倍之多。如果所有能量皆以醣類的形式被儲存在人體中,那麼體重也會是原本的6倍重喔!
說到能量的「蓄積」,從單細胞生物到高等動物,幾乎所有生物都會利用「脂肪」。因此,再也沒有比脂肪更為優異的能量儲存方法了。

體脂肪一下降,人們就會倍感焦躁
正因為脂肪是人體的能量來源,所以一旦不足就會對人體發射出強烈的訊號,以阻止它持續減少。曾有過這樣的實驗:有36名受試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飢餓實驗,隨著時間過去,受試者逐漸顯露出不愉悅的感覺,旭日溫和的日子裡也會倍感寒冷、不斷舔弄手指或者碗盤、隨時處於怒火一觸即發的狀態。最後,所有受試者在實驗期間共減少了25%的體重。長期限制飲食的結果,即使他們處於飽足狀態仍會不斷進食,即便導致嘔吐,他們仍會持續暴飲暴食直到窒息前一刻。然後,並非體重,而是當體脂肪回到了原本的數值之後,他們的暴食行為才會漸趨緩和。
從這個實驗可以得知,人們的飲食行為多半被人類自身的體脂肪所控制。
 
身體會盡全力守護被生成的脂肪們
控管著體脂肪的,是由脂肪細胞產生,並被稱為「瘦蛋白」的人體激素與「血糖值」。瘦蛋白對大腦的作用為抑制食慾的產生。若脂肪細胞的數量上升的話,瘦蛋白的分泌量也會增加,食慾也會因此獲得抑制;相反地,脂肪量一旦下降,就會萌發出食慾,此時血糖值便會上升而產生飽足感,使食慾消褪。
食慾是受到瘦蛋白與血糖值的控制,但除此之外也有致力不讓脂肪細胞下降的人體激素在活動著,那就是「TNF‒α」與「抵抗素」(Resistin)。這兩種人體激素會讓飽足中樞對於醣類的感覺能力降低,因此即使血糖值上升,食慾也不會被抑制。於是,脂肪細胞就會不斷吸收糖分,以維持脂肪細胞的大小;即便膨脹的脂肪細胞想回到原先的狀態,也會處處受到「TNF‒α」與「抵抗素」的阻撓。因此,我們說一旦胖了就很難再瘦下來的原因,就是人體中存在著致力於不讓脂肪量減少的人體激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