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看懂高消費低知識的台灣食藥文化與真相
滿額折

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看懂高消費低知識的台灣食藥文化與真相

定  價:NT$ 330 元
優惠價:90297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身體最誠實,
別再讓體制的髮夾彎和廠商的花招,影響一生的健康路!
食藥迷思五花八門,專家一次破解!

吃藥之前,你不能不知道――
◎藥物食品的管理各自為政,但身體不會一國多治,你,吃的到底是食品,還是藥品?
◎滿桌中、西藥,到底有沒有效?你,可知自己的身體到底是在拚誰的經濟?
◎人云亦云的流行文化,讓台灣的健康食品氾濫成災,你,還在樂當藥罐子?
◎外國的藥真的比較好嗎?你,是不是也以為便宜沒好貨?
◎為什麼一張處方箋關係你的荷包與健康?你,是否希望不再當冤大頭,讓健保永續?
◎邁向高齡社會,台灣需要醫病新思維,你,還在迷信大醫院嗎?
本書作者畢生專攻研究發明新藥,擁有四十餘項專利,有鑑於大眾對藥食風險經常掉以輕心,作者秉持知識份子的良知,以人為主體,從社會面深入探討在經濟繁榮的表象下,到底潛藏著怎樣的藥食風險?並以「風險管理」為軸,「提昇藥食環境品質」為標,在「人吃東西」這個大概念下,進一步討論以藥食品的生命週期為核心,提出有關環節及相關個體(包括利害關係人,產品提供者、消費者、社會秩序的管理者等)應有的思考、態度、作為及社會責任。
此外,基於公共政策對環境品質的影響既深且鉅,本書也論及如何透過健保藥品給付遊戲規則的變革,來導引醫療行為及場域的挪移,並建構友善的醫療,以及面對高齡社會可預先做好那些準備。經由作者的娓娓道來,讀者將可洞悉台灣一再陷入食安風暴和以藥養醫惡性循環的根源,提昇對藥與食的正確認識,學會「「看懂藥」,從而拒絕用身體拚經濟,全民一起監督政府建構一個永續、友善的醫藥環境。

熱情推薦
古博仁―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朱茂男―台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
李珮端―中國醫藥大學榮譽教授
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連瑞猛¬―公益信託八仙關懷基金會主席
郭盛助―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講座教授
郭孟雍―知名合唱指揮家、教授、十大傑出青年
楊志良―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前衛生署署長
(以上順序依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王惠珀

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系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

研究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獲十五國四十一項新藥發明專利;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二十四篇,科普著作百餘篇。曾獲國科會研究優等獎、經濟部「國家發明獎」、教育部「大專院校教師與產業界合作研發績效卓著」獎、王民寧基金會「醫藥研究成果對國民健康有傑出貢獻獎」、台北醫學大學產學計畫總經費傑出獎等,並獲選名列當代名人錄(The Contemporary Who’s Who)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International profession of the year 2005)。
 
一九八四年返台。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系教授及系主任、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擔任公職期間,致力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以及提供建言促成健保「三同政策」,並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PIC/S GMP」,帶領國產藥廠走入國際。曾獲得總統府提名監察委員,並獲藥師典範獎。
 
公務員家庭出身,心存「成長取之於民,成就也要用之於民」,教學上主張以全人教育為內涵,以「藥物與身體夥伴關係的美學」闡述人本藥學。施政上致力於將藥品管理轉型為風險預防的用藥環境建構,帶領藥政處所推動的「總體營造社區藥事服務」計畫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此外,長期關注藥師與社區民眾的互動,所主持的「社區大學銀髮族用藥教育」及「小六生無藥的青少年」計畫,蓄積了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別再拚醫療了,全民健康才是重點! / 楊志良
拜讀了惠珀教授《吃藥前,你必須知道的事:看懂高消費低知識的台灣食藥文化與真相》一書,感慨萬千,直至今日,上自我們的衛生官員、醫藥界,下至一般消費者及社會大眾,在醫藥衛生方面,都還有很大的學習成長空間,若不更加努力,台灣不可能成為衛生大國。
台灣的醫療水準被評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全民健保也被全球高度肯定,但在最權威的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的評比中,台灣民眾的健康水準僅排名第四十五名,不過中段班而已。造成如此落差的原因,就是台灣只重視患病後的治療,但在提升民眾藥食知識水準以避免病從口入、增進健康,以及預防罹病以「治未病」方面,就是差人一截。因此台灣只有全民醫保,沒有全民健保。
食安風暴層出不窮,食藥文化有待提升
本人在一代健保及二代健保,均強力主張將預防保健納入,可惜都功敗垂成。一方面是個人努力不夠,另一方面,政府官員、醫藥界及民眾的食藥文化,更是導致健康照護政策與制度上高消費、低成效的主要原因。
以食安為例,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是管理製造供人飲食的產品及其原料。因此只要原料不是用來製造「食品」者,其製品就是不合格。飼料也好,地溝油也罷,不管如何「精煉」,其成品就不能算是食品。販售這樣的東西,至少是詐欺。
檢驗是最後一道關卡,是在原料及過程都合乎規範的前提下,針對指標性的項目做檢驗。所謂檢驗合格是指「有檢驗的項目合格」,不代表沒被檢驗的項目也合格。因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論化學的、生物的、物理的,何止千百萬種,通通檢驗實際上無法做到,真這麼做的話,成本會高到無法負擔,根本沒有食品工業及食品可吃了。例如,原本奶粉是不用檢驗三聚氰胺的,因沒人想到會有廠商把這種毒藥加到奶粉裡。
在頂新油品事件中,當時食藥署說檢驗合格,記者問署長家中吃什麼油,竟答:「我家不吃油。」如果本人在任,一定馬上將他革職。法官也是恐龍,所有食安法官均要控方提出對健康影響的證明,因為受害者沒法證明食用這些油影響了健康,所以一審頂新被判無罪。
所以本人曾為文說,狗屎、砒霜也可吃了,因為狗屎經過精煉也可以無害健康;而砒霜要吃下零點一克以上才會中毒,若每天給法官零點零零一克,在三、五年內都無法證明健康受損,所以對法官下砒霜也應無罪;個別肺癌患者更不能主張PM2.5就是他肺癌的原因了。但事實上,台灣那麼多人得癌症,就是毒素一點一滴累積造成的。
一般案件是無罪推定,但食安就是要跟藥品一樣,做有害推定,這是風險預防先於產品管理的真締。只要是國際食品法典(codex)中列出的有害物質項目及一定含量,就是有害偽劣食品,沒有模糊地帶。台灣法官的培養及教育應大幅改進,接一下地氣。
由以上可知,僅食品一項,官員、立委、業者、民眾,就需要多少的學習及宣導。而「藥就是毒」,藥品又比食品複雜得多,惠珀教授的書指出了很多的用藥真相。更重要的是指出了高消費、低知識的食藥文化,才是政府、立委、醫藥界及民眾最需要的「改變」。
秉持知識份子之心,雖千萬人吾往矣
除了藥食之道,惠珀教授以知識份子之心,對目前的國家治理也提出了極為沉重的針砭,且自稱因推展合理的藥政,背叛了她所處的階級,令我驚嚇。但回想起來,任何的改革都是如此,本人任衛生署長期間自省,如果不知道某些明顯的違反亂紀就是笨蛋,知道了卻不處理就是混蛋,因此重罰長庚及高醫,廢止多名切除正常婦女子宮的惡醫醫師證書,又將多名署立(現為部立)醫院院長及主任移送法辦,不也背叛了我的階級?
處理過程中,有醫界前輩批評這些作為是「侮辱醫界」,我的回答則是,這是維護了醫界的尊嚴,因為違法亂紀的必是少數,加以處置了,剩下的就是良醫。自此後,外界對醫界的流言大幅減少,但本人也因此成為若干醫界朋友口中的「第一惡人」。在今日社會,為了做點對的事,背叛自己的階級是種必要,只能認了吧!
惠珀教授與我一九七五年同在密西根大學研讀,她在藥學院,我在公衛學院,課餘經常一起吃喝遊玩,綜論天下事及台灣的未來。她與夫婿統計專家洪永泰博士結婚時,因雙方家長未能來美,本人年紀稍長,他倆就邀我主持見證他們的結合。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們都曾在不同政黨時期擔任衛生部門重要職務,雖各有所忙,也少有聚會,但總覺相知甚深。現已到不惑之年,她終生關懷國人健康之心不曾稍歇,特此為文推薦,希望相關官員、立法委員、生技醫藥及食品界、以及關心自我健康人士人手一冊,學習正確的食藥知識。
(本文作者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前衛生署署長)

 

藥乎?葯乎?我們都在用身體拚經濟 / 王惠珀
如果要用一個字或一句話來概括我的專業,會是什麼呢?
我想了一下,「葯」及「藥乎?葯乎?」恐怕最為貼切。
中文字的美,在於望文生義。「艸」(herb)有藥食同源的雙重含意,繁體字的「藥」是「樂於用艸」,簡體字的「葯」則有約束用藥、依實證科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預防用藥風險的意思。
我們的老祖宗很有智慧,深知身體無法分辨吃進肚子的是藥品或食品,幾千年來主張「藥食同源」,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管理食品與藥品的單位各自為政,彷彿身體會自己區別中藥或西藥,食品或健康食品。這樣的觀念與制度既不科學,又不人本,不只遠遠落後老祖宗幾百年,想也知道,觀念錯了,標準不一,再過個一百年,也無法根除食安風險。
「藥」這個字,顯現東方社會樂於用艸的文化,而樂於用藥與造病(洗腎等)有著實證科學的相關性。政府竟想立法將中藥、西藥分治,這種政治凌駕科學、錯得離譜的做法,只會製造災難,不會創造人民福祉。
二○一五年十月二十日,我在「兩岸生技健康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以「藥乎?葯乎?」來陳述用藥若不思風險管理,就會像迴力棒一樣,回過頭來傷害人(造病)與傷害社會(流行病學、健保負荷),台下聽眾聽了猛點頭,會議主席、中國前衛生部長陳竺醫師,以及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也相當認同我的說法。
我大半輩子專攻研究發明新藥,擁有超過四十項專利,然而我投入的愈多,就愈能體會「風險看不見,而看不見的風險最危險」的意義。「沒病不要吃藥」這句話太重要了,身為知識份子,我必須摸著良心說話。
每個藥瓶上的訊息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食品亦然,這說明了藥品不只是產品,跟著產品而來的訊息,才是預防風險的重要依據。換句話說,藥品與食品是知識經濟產品,這些訊息的形成,統稱為「實證科學」,而實證藥學正是評估及預防藥食風險的基礎。
建構優質環境,有賴公共政策
由於大眾對藥食風險經常掉以輕心或視而不見,因此我試著從「人」的角度,以人為主體,從社會面深入探討經濟繁榮、民生富庶的環境背後潛藏的藥食風險、風險來源、以及預防風險的環境建構,並以「風險管理」為主軸,「提升藥食環境品質」為目標,進而討論公平交易的人權思維,亦即如何維護知識經濟型交易的程序正義,除卻生技醫療拿人民身體拚經濟。在「人吃東西」這個大概念下,以藥食品的生命週期為核心,提出有關環節及相關個體(包括利害關係人、產品提供者、消費者、社會秩序的管理者等)應有的思考、態度、作為及社會責任。
西方社會早已從用藥安全演進到「安全用藥的環境建構」,也就是用公共政策規範符合風險預防的遊戲規則,以維繫交易市場秩序及社會公平正義,至於「人本照護」更是先進國家的核心價值,以建構分散服務的環境來分散及預防風險。辯證「藥乎?葯乎?」已耗盡我半生職涯,如今我已過了退休之年,卻仍擔憂台灣食藥環境讓自己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因此想藉由本書提醒大家,沒病不要吃藥,不論是中藥、西藥或健康食品,也拜託政府,不要用人民的身體來拚藥食品的經濟。
此外,基於公共政策對環境品質的影響既深且巨,我也將談到如何透過健保藥品給付遊戲規則的變革,來導引醫療行為及場域的挪移,並建構友善的醫療,以及面對高齡社會可以預先去做的事。
面對高齡社會以及宅經濟的發展趨勢,社區價值愈來愈受重視。健保造福人民已廣受肯定,但不合理的制度產生的沉疴也已經浮現。個人相信藥價制度是病因,也深深相信透過健保制度的變革,除了可以落實醫藥分業,還會產生蝴蝶效應,導向分散服務、分散風險的小眾醫療,這是導引國家走向人性化社會的重要課題。另外,追求文明社會的核心價值,應有尊重生命的人道與倫理思維,也該思考如何營造友善的醫療環境,讓專業入世。最後,我將提出專業如何不向政治投降,落實風險管理的轉型正義,才能讓人民生活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教育播種思維,思維造就文化,文化決定命運。「科技百分百」、「科技至上」、「以產品為中心」的教育,一直是我們的主流思維,因而在生命科學領域造成以人民身體拚經濟的結果。從教育面來看,我深信高等教育需要多元學習與跨域訓練,才能儲備具有人文素養的生命科學家,為消費者建構安全的消費環境,為社會維繫有公民意識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健康環境。我們是這塊土地上的生命共同體,也期待這本小書能引起讀者共鳴,喚起大眾對自身健康的重視。
(二○一八年六月十五日於台北)

 

目次

推薦序 別再拚醫療了,全民健康才是重點! 楊志良
自 序 藥乎?葯乎?我們都在用身體拚經濟
PART1 拒絕食安風暴 自己健康自己救
第一章「高階消費、低階知識」的消費文化
熱中養生、美容的一窩蜂文化
這樣的健康食品,你敢吃嗎?
別再當以身試「藥」的白老鼠
認識身體運行的機制
藥物動力學決定藥食品被吸收的過程
台灣洗腎盛行率何以成為世界第一?
別再用身體拚經濟,自己健康自己救
第二章 你吃的是「食品」,還是「藥品」?
身體不會區別食品或藥品
關於葡萄糖胺的一場政治角力
以邏輯與科學擊退政治黑手
暗藏玄機的養生咖啡
衛署食許可字樣不代表品質沒問題
「人吃東西」還是「東西吃人」?
被濫用的食品GMP認證標章
揪出食安風暴的元凶?
PART2 看懂藥之道 藥害不上身
第三章 一國多制的藥政管理
中西醫的治病思維異曲同工
藥食都是外來物,身體一視同仁
中西藥切割管理,偽科學又一樁
一瓶藥酒,三種管理制度
你喝的是藥酒?還是藥味再製酒?
「乎乾」之前,先看清用量
藥酒是藥也是酒,不可輕忽
藥品廣告潛藏的陷阱與危機
罰金不敵暴利,政府,你在哪裡?
切割式的藥政管理
藥師也要分兩種?
第四章 外國月亮比較圓?
原廠藥真的比較好?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實證精神
藥品的開發及後續監測
從Hatch-Waxman法案看原廠藥與學名藥
便宜不是沒好貨
「逾專利保護藥」在台灣衍生的諸多問題
原廠藥不該永享特權
參與藥政管理上的轉型正義,與有榮焉
別再讓子孫繼續當冤大頭
PART3 翻轉醫藥觀念 破解健保迷思
第五章 醫藥分業,病人也有知的權利
小心!醫病關係攤販化……
藥與身體的實際互動,藥師最懂
國外的醫藥分業之路
走調的台灣醫藥分業
醫藥分業的髮夾彎
第六章 從以藥養醫到永續健保
處方箋為什麼這麼重要?
倒退嚕的藥政措施
犧牲民眾用藥安全,只為數字漂亮?
藥師合理調劑量是尚方寶劍
日本做到了,台灣在幹嘛?
狗咬尾巴瞎忙的政府
健保藥品不合理的給付方式
野蠻施政,健保藥價迷思一籮筐
Price、Pricing大不同
三項建議救健保
PART4 台灣的醫藥教育與高齡未來
第七章 入世的藥學人
從驕驕女到入世的知識份子
生命科學中的人文素養
欣賞薩伊德的宏觀、入世
逆水行舟,堅持人本藥學
生命科學應是科學與人文的對話
全人教育,藥師一定要走入民間
六年藥學教育學制的迷思
社會藥學的具體實踐
第八章 邁向高齡社會的醫病新思維
善用社區資源,利己利人創造多贏
SARS帶來的啟示――社區價值不可漠視
長照及轉診可有明天?
一個人的老後樂活,醫療照護的7-11在哪裡?
醫療體系不患寡而患不均
慢性照護落後日、韓一大截
邁入高齡社會,小眾醫療環境準備好了嗎?
第九章 專業不投降
報派新藥的迷思
Ph.D.重新體會生命科學的人文意涵
專業不投降的社會實踐
「全民用藥教育」計畫教育銀髮族
拒絕用人民的身體拚經濟
寧鳴而死 不默而生
讓「藥師智慧媽咪」守護大家的KISS照護圈
致謝

書摘/試閱

這樣的健康食品,你敢吃嗎?
台灣人購買健康食品的金額一年高達一千零九十五億,可以蓋兩棟一○一大樓,然而市面上真正擁有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只有三百多項。
二○一五年二月,美國的紐約州檢察總長辦公室指出,包括塔吉特(Target)、沃爾瑪(Walmart)、健安喜(GNC)和沃爾格林(Walgreens)等四大通路的自有品牌健康食品標示不實,五瓶中就有四瓶不含宣稱的成分,甚至包含有害物質。
這樣的「健康食品」,你,吃得安心嗎?
「健康食品」是什麼?它是「食品」還是「藥品」?消費者該如何選擇,才不會只是吃「安慰劑」,甚至傷害了身體?
原來「健康食品」只是一般用語,自從一九九九年八月三日《健康食品管理法》實施以來,「健康食品」已成為法律專有名詞,根據衛生署的標準,要稱為「健康食品」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具有明確的保健功效成分,且其產品的合理攝取量必須具有科學依據。中央主管機關對已具有明確保健功能的保健功效成分,應予以公告。
二、經科學化的保健功效評估試驗,或依學理證明其無害,且具有明確及穩定的保健功效。
標榜「健康食品」的產品,必須經過衛生署認證,標有「衛署健食字號」或「衛署健食規字號」及健康食品標章;也只有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才可依據被核准的「保健功效」內容進行廣告宣傳。一般食品標示或廣告具有療效,就是違反《健康食品管理法》的規定。
別再當以身試「藥」的白老鼠
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固然有「保健」效果,但沒有證據證明它們有「療效」。也就是說,「保健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藥品」,不是用來治療疾病的。身體有病痛還是得就醫,不能光靠健康食品。若是不清楚保健食品的成分與注意事項,或是與服用的藥品產生交互作用,身體吃出毛病了,豈不是得不償失?
舉例來說,含有蔓越莓或銀杏成分的健康食品,不能與抗凝血劑同時使用,否則會引起凝血異常或出血;緩解憂鬱的聖約翰草會導致服用抗排斥藥病人的急性器官排斥;含有人參或大蒜的健康食品會增加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血糖藥物的副作用;還有號稱能降膽固醇、保肝類的健康食品,長期服用其實會傷肝傷腎。
很多民眾習慣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地猛吃健康食品,這種「高階消費、低階知識」的消費行為,就像戴著名貴鑽戒、手拎LV皮包,看似摩登時尚,其實頗為原始。所以我以「摩登原始人」形容台灣的吃食文化,不是沒有道理。有錢養生不是錯,萬一養生不成反倒傷身,恐怕很難像買到假鑽戒、假LV一樣,自認倒楣就算了。只是每次我苦口婆心,勸人不必花錢買健康食品,不只很少得到認同,反而頗惹人討厭。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寧可以身試「藥」,把自己當成白老鼠呢?這要從民眾對身體不瞭解,對身體運行機制認知不足談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