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跨界學習:學校課程變革的新取向(簡體書)
滿額折

跨界學習:學校課程變革的新取向(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4 元
定  價:NT$ 204 元
優惠價:87177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商品簡介

跨學科之界,多學科融合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跨教材之界,不把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組織依據和資源;跨教室之界,學習發生的地方就是教室;跨時間之界,根據學習主題靈活安排學習時間;跨標準之界,打破囿於標準的固化思維;跨認知之界,運用多元學習方式認知世界;跨身份之界,讓家長、學生、校外專業人員有機會成為教師,教師也有機會作為學生;跨文化之界,讓課程成為探求未知世界的契機。
在這裡,孩子們快樂無限:搜索學習、聚焦學習、群聊學習、圓桌學習、眾籌學習……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孩子們在活動中探索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身體、大腦、情緒、情境相互融合,進入具身認知的美妙境界。

作者簡介

張江高科實驗小學婁華英堅信“生活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校,一座‘百草園’,可以教會孩子很多有關生命和生活的知識。”,她帶領團隊開發“中草藥”課程,在團隊師生的共建下,學校的特色課程名揚海外,讓生活其中的孩子沉浸在傳統文化中。

名人/編輯推薦

1. 本書源自著名課程《中草藥植物探究》,此課程先後被《文匯報》《解放日報》等報道,榮獲首批“浦東新區學校特色課程”“浦東新區精品課程”稱號。
2. 本書將跨界學習理念引入具體課程實踐中,突破“離身學習”的危機,為課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與實踐途徑。
3. 本書為教師指導豐富的跨界學習類型、模式和教學特徵,幫助教師在實踐中打破思維定式、促進教學行為轉變,從而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轉變,最終達到以核心素養為核心的綜合育人。

前言

突破“離身學習”的危機
我校地處張江高科技園區內,周邊有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孫橋農業園區等社會資源,近幾年來學校的家長群體也發生著結構性的變化,大多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供職於周邊高科技公司,其中涉及醫藥行業的也較為豐富,能為我們提供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中醫藥方面的教育資源。基於這樣一個堅實的資源基礎,我校開發了“中草藥植物探究”這門特色校本課程。多年來,在邊研究、邊實踐、邊開發、邊修訂、邊完善的過程中,多路齊發,令課程的內涵不斷完善,涉及的內容日益豐富。
在過程中,我們發現:本課程既涉及科學領域,也與歷史、政治、文學、地理等人文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了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尋求“知識”,我們引進了 “跨界學習”理念,基於“中草藥探究”課程開展了“跨界學習”相關實踐研究,在此提出基於實踐的理解和做法。

一、突破“離身學習”的危機
“中草藥探究”課程在我校經過了多年的實施和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一大課程品牌,在市、區各級評比中取得了不少獎項。為什麼要在課程取得較好的成果之後,再來開展“跨界學習”研究?在闡述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首先瞭解“中草藥探究”這門課程的來龍去脈。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學思想。開展中醫藥知識進中小學學習的工作,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義。在中小學普及中醫藥知識,既能使學生瞭解中醫藥的博大精深,有可以使學生掌握更多的保健知識,有利於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並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行生命教育。基於以上的思考,我校著手開展“中草藥植物探究”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已開展了幾年的實踐探究,編制了較科學規範的課程實施方案,初步形成中草藥植物探究課程體系。課程有明確的目標、能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著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課程分為“感受中醫藥文化”、“認識中草藥植物”、“製作中草藥作品”、“種植中草藥植物”、“運用中醫藥知識”、“社會實踐”等六大學習版塊,涵蓋全面,層次清晰,既有知識認知方面的內容,又有動手操作實踐方面的內容,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課程實施主要採用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以班級為單位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通過知識學習,實踐運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感受中醫文化、學習中醫藥知識。
“中草藥植物探究”課程自落地實踐以來,獲得多項成果:課程先後被《文匯報》、《解放報》、《上海教育》、《浦東教研》及多家網絡媒體進行報道;課程還先後獲得首批“浦東新區學校特色課程”、“浦東新區精品課程”榮譽稱號;校本教材被評為“浦東新區職工科技創新成果獎”;依託課程的《利用地方資源開發小學中草藥植物探究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獲上海市教科研成果評選一等獎等。
然而,實踐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不足:總的來說是科學與人文的割裂、知識學習與學習者剝離。
一是科學與人文的割裂。本課程既涉及植物科學、環境科學、醫學、化學等科學領域,也涉及歷史、政治、文學、地理等人文領域,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容易受到既定教案和教學材料的影響,往往將兩方面割裂開來,如,種植版塊通常只是引導學生對中草藥植物的生長養護開展科學探究,而對相關的人文知識甚少提及;文化版塊中的認識中草藥名方,在教學實踐中大多只做到知識上的瞭解,而許多學生更希望能夠深入研究名方的配方在科學上的價值,通過科學實驗來驗證名方的奇效,這在教學中卻是一片空白。然而,科學與人文實是不可分割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家楊叔子這樣說:科學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求真的科學需要求善的人文作為導向,而求善的人文也需要求真的科學作為奠基,兩者共生互通,和而不同。可見,科學與人文同等重要,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引導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健康的人格。
二是知識學習與學習者剝離。老師們忙著完成既定的教學方針和任務,卻令教學陷入了“離身”知識的危機:學生學習的知識,是離開了具體情境,離開了完整結構,離開了人文情懷的。學生處於“被學習”的狀態,不關心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知識的現實情境。知識的記憶屬性被強化,學習的探究屬性被弱化,忽略了豐富多樣的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抽象化、割裂化、碎片化、無情化,陷入被動的循環當中。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呼籲,讓“知識”對學生產生真正的意義,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尋求“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提供新的學習思路――“跨界學習”。 跨界”從字面意義上看,指的是“跨越一定的邊界”,信息時代,在互聯網的迅猛衝擊下,傳統的社會架構正在分崩離析,傳統的專業“邊界”正日漸模糊,“跨界”思維激發和席捲著眾多新技術新產品,滲透進一個又一個傳統產業,改變著我們身邊的社會。而隨著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頒發和實施,“核心素養”的提出,知識、品格、能力和立場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受到空前的重視,標誌著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教學轉向以核心素養為核心的綜合育人,為適應這一要求,實施跨界教學,引導學生跨越自己原先學習的邊界,向外界學習並尋求多元素交叉的學習方式,促進深度學習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教師具備跨界意識和跨界教學的能力,才能勝任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時代重任。在課程改革日趨深入的當今,“跨界學習”有著怎樣的意義價值?如何開展相關教學實踐?“跨界學習”又能為師生帶來什麼?對於這些問題,也許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出發,得到的認識也會不同。基於“中草藥探究”課程的“跨界學習”實踐研究由此拉開了帷幕。

二、回歸身、心、靈一體的學習
在“跨界學習”中,老師引領學生根據學習主題,整合學習資源,採用多種學習方式,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跨界交叉活動,最終達到學習效果,並獲取創新靈感。在活動中,學生“玩轉”學習:搜索學習、聚焦學習、群聊學習、圓桌學習、眾籌學習……“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書本文字,而是具有豐富實際意義的信息,學生在活動中探索知識,在現實中運用知識,身體、大腦、情緒、情境相互融合,形成具身的認知。“跨界學習”是站在學生立場上開展的主題化、具體性的學習,具有拓展眼界、激發靈感、挖掘潛力、提升能力的特點,根據所跨之界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八種類型:
1. 跨學科之界。也就是圍繞主題,多學科、多領域融合開展實踐探究活動。教師打破學科限制,從學科融合的角度創新探究活動的實施策略,加強課程與學科間的融合互動,有利於活動的順利實施,有利於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發展。
2. 跨教材之界。我們不把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組織依據和教學資源,而是根據教師自身對教學主題的理解,以及學生自身的需求與想法、問題與期待,對包括教材在內的一系列教學資源進行重組與重構,來幫助學生尋求真知,建構屬￿自己的知識結構。
3. 跨教室之界。我們的課堂不局限在教室,我們努力讓課堂不再局限於教室以內,引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入與探究主題相關的地方――親近自然、走進社會、鏈接生活……教室不是學生學習的整個世界,讓學習發生的地方都成為教室。
4. 跨時間之界。也就是打破固定課時的局限,根據學習主題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於一些需時較長,或實踐難度較高,較繁瑣的活動,適當延長學習時間,而對於需時較短的活動適當縮短學習時間,進行“長短課”靈活安排。
5. 跨標準之界。我們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新發現、新需求、新突破為學習活動目標指向,打破囿於標準的固化思維,尊重與滿足學生合理的學習需求,不斷提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6. 跨認知之界。跨界學習需要打破以往學習活動目標指向、學習策略單一的界限,圍繞主題,運用多元學習方式,使用多種認知策略,進行深度的整合學習,達到學習結果的實現。
7. 跨身份之界。如何打破師生身份的固有界定,讓家長、學生、校外專業人員有機會成為教師,教師也有機會作為學生,形成相融相合相交的身份互換,擦出靈感火花,使教與學相生相長。
8. 跨文化之界:突破封閉式的、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課程文化局限,給予課程以開放的視野,讓課程成為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樂園,通過課程賦予學生關涉幸福的教育。
基於上述八種“跨界學習”的具體類型,我們在“中草藥探究”課程中率先開展了實踐研究,有了些許認識和感觸。

三、“走心”的課程研究
原本就以主題綜合探究實踐形式開展的“中草藥植物探究”課程,正合適作為“跨界學習”生根、發芽、成長的溫床,我們更將課程改名為“中草藥探究”,去掉了名稱中“植物”二字,開展更為深入的課程研究,將課程理念向“跨界學習”、“深度學習”、“全景學習”方向進一步轉變,對已有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審視,重新架構,突破原有的視域和框架,引導學生經歷身體、心靈、知識、情境於一體的學習,跨越學科之界,跨越課堂之界,跨越身份之界……能夠不斷擴展視野,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去探索,強化學習的探究屬性,關注知識的現實情境,最終指向創新思維的發展,進而引動未來的課程變革。
第一,研究目標的確立。為保障研究的順利進行,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實踐研究小組,規劃立足校本的研究目標,開發和建設系列特色項目。組織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研究能力的骨幹教師擔任研發組成員,首先通過文獻研究、小組研討等方式,確立了“跨界學習”的三個研究目標:
1. 明確“跨界學習”之類型,提升“中草藥探究”課程的品質。確立課程中的八種“跨界學習”類型,即:跨學科之界、跨教材之界、跨時間之界、跨教室之界、跨標準之界、跨認知之界、跨身份之界、跨文化之界,深入研究“跨界學習”的內涵、特徵、形式、實施途徑、方法,以及評價模式,全面提升“中草藥探究”課程的教學品質。
2. 建構“跨界學習”之模型,活躍“中草藥探究”課程的圖景。以培育和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為目標,通過跨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從整體上認識事物,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科學對待人與自然間的關係,自覺傳承、發揚中醫文化,讓課程變得更有生活氣息,更有人文情懷,更有應用空間,更有學習熱情,更好地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3. 挖掘“跨界學習”之價值,實現“中草藥探究”課程的訴求。挖掘潛能,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探究能力。在中草藥探究的學習領域讓學生經歷跨越各種邊界,多元素交叉的探究活動,從問題聚焦到學科建模,再到問題解決的全過程,讓學生全程參與到真切的實踐中去,開展身體、心靈、情境於一體的學習,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拓展眼界,挖掘潛能,激發創新思維,體會到創造的快樂和方法,提升創造能力,傳承並發展古老的中醫文化。
總之,通過本項目的開展,探究教師專業發展方式,促進教師專業實踐,信念,以及對課程、學生的理解,及本體性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發展,在教學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創造超越性和獨特性四個方面有明顯變化,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加強學校課程的教育深度。
第二,研究路徑的制定。本項目採取“理性聚焦――整體建構――多維切入――深度推進――提煉昇華”的研究路徑,具體如下:
1. 文獻研究,理性聚焦。這是本項目研究的第一階段:研究團隊首先開展文獻研究,明確“跨界學習”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然後,結合實際,梳理已有的“中草藥探究”的課程內容,提煉若干有研究價值,又適合小學生探究的學習主題;接著圍繞主題設計跨界的、逐漸深入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真實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各種綜合問題,通過探究式學習,找到解決方法;同時,初步開展與國外學校的學習交流,“走出去”和“請進來”結合,開拓師生的視野。
2. 把握類型,整體建構。這是本項目研究的第二階段:對第一階段實踐過程中積累的過程性資料進行整理,形成系列活動設計、實施過程、學生評價等文本;對實踐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明確課程實施過程中跨界的類型、意義、具體做法、注意事項等,初步探索“中草藥探究”課程中的跨界教學模式;此外,進一步開展國際交流,初步建立定期合作交流關係,初步構建國際交流師生選派機制,進一步開放師生視野和心態,初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建構經驗,多維切入。這是本項目研究的第三階段:在理論學習層面,對初步形成的課程文本進行進一步篩選和提煉,形成“中草藥探究”跨界學習活動課程包括原則、目標、內容、體系、實施等在內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通過專家指導、交流、論證等建構“中草藥植物探究”課程中的跨界教學模式,並以此模式指導再實踐,進行課程的深度變革;在國際理解層面,形成穩定的國際交流合作關係,定期選派師生開展國際交流,學生在中草藥課堂中的英語表達、交流能力有所提升,達到既立足傳統,傳承古老文化,又放眼世界,加強和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能力和心態;在資源建設層面,在校園中建設中醫藥文化長廊,改建校園綠化,增加中草藥植物的比例,學校圖書館增設中草藥相關圖書,建設中草藥科普實踐館,為學生提供豐富有趣的多媒體和實物資源,獲取社區相關教育教學單位專業支持,等等,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
4. 交流探討,深度推進。這是本項目研究的第四階段:一方面,定期開展教學展示、研討等活動,讓老師不僅作為教學的實施者,更以主人翁的教學姿態關注課程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發展。主動參與課程的修改與完善。對學生學習發展的情況、對自己教學活動的效果、對自己與學生的互動等情況不斷地進行了反思與探索;另一方面,定期開展課程培訓活動,由課程組負責人牽頭,以“跨界學習”的思維和實踐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組織任課教師進行交流,或邀請專業團隊對任課教師進行培訓,豐富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共同探討出新的教學理念,新的課程方案,新的教學方法,於交流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深度推進“跨界學習”實踐研究步伐。
5. 總結評價,提煉昇華。這是本項目研究的總結階段:通過設計與各個主題實踐活動配套的評價手段方法,結合訪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總結評價,關注學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表現、情感狀態、知識能力發展狀態、活動感受等等,收集相關過程性資料,結合活動實施過程、活動成效等方面進行總結,從中提煉實踐經驗,予以推廣,促進其它學科及課程的改革。

四、活躍的學校課程圖景
“跨界學習”是基於網狀的豐富的知識結構,順應時代的趨勢和社會的需要;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淡化學習邊界,其整合、開放、靈動、生活化的特徵與學校“多元、開放、統整”的課程理念不謀而合。具體的課程圖景如下:
第一,“跨界學習”的類型、模式與特徵初步形成。我們綜合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主體等方面,將“跨界學習”大致分為以下八種類型:跨學科之界、跨教室之界、跨身份之界、跨時間之界、跨認知之界、跨標準之界、跨文化之界、跨教材之界。闡述了每一類跨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通過實踐――總結――反思――改進――再總結這樣的途徑形成了若干種跨界的教學模式。如,在“跨教材之界”這一類,老師們通過思考、辨析,明確教材之於教學實踐的真正價值,瞭解教材的本真意義,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跨越教材界限,改進教學實踐,形成了“旁逸斜出”、“牽線搭橋”、“不拘一格”等多種教學模式,其他跨界類型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雙贏,同時,也令校本課程得到拓寬和延伸。
“跨界學習”的教學特徵也在研究中逐漸浮現出來,初步形成。總體上看,在教學目標的確立方面,“跨界學習”的教學目標更注重知識的拓展與整合,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人與人之間情感目標的確立,教學目標具有很強的生成性,讓學生充滿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義;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跨界學習”不再局限於系統化的單一學科知識,而非常重視各學科間的知識聯繫,還要觀照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內容更加注重生命的獨特性、整體性和學生實踐境遇性的尊重;在師生角色與教學行為方面,“跨界學習”中的教師既不是課堂中的主角,也不是配角;學生既不是知識的被動吸納者,也不是能力的受訓者;演變成“教師的學生”“學生的教師”;在活動中,師生共同參與、平等交往,通過對話、交流、合作等方式交互影響,達成目標,實現價值;在教學結果的評價方面,“跨界學習”教學結果不只是重視知識與能力,更加強調教學中的人文因素,重視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主體參與、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之間的相互建構。
第二,“跨界學習”實踐研究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發生轉變。通過文獻檢索、理論研究,老師們對原有的教學方案進行了審視、反思,借鑒西方“綜合主題活動課程”的理念,以“跨界”的視野挖掘原有課程中各個主題活動的學習內涵,以培育和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為目標、開展圍繞某個主題,內容集中而深入的、整合多種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的跨界交叉探究式學習活動,並設計實施相對應的評價,如:在研究“艾草”主題活動中,做“生活小調查”瞭解艾草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用途、進行“課堂體驗交流”培養溝通、共享的能力,並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自然小觀察”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眼光來認識、瞭解艾草這種植物的生長特點、生活習性、“自製艾條”以科學小實踐的方式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艾條小運用”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探究能夠發揮生活中的實際價值,感受到學習、思考、實踐,可以讓生活更美好,無形中激發了對中草藥的熱愛之情,對傳統文化的敬意。這樣的課堂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教室走向校園、走向超市、走向家庭、走向生活實際;涉及的知識技能從單一學科變為多學科融合,圍繞主題的跨學科學習自然而然地發生;學習資源不再是單一的教材,校園植物、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網絡、圖書館、家長、醫生、藥劑師……都成為了寶貴的學習資源;走上講臺的不僅僅是教師,學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老師”,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發現,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像這樣的例子在“跨界學習”實踐研究中還有很多,很多。“跨界教學”打破了教師教學的思維定勢,改變了課堂的走向,從為了知識的教育走向通過知識的教育,讓課程變得更有生活氣息,更有人文情懷,更有應用空間,更有學習熱情,更好地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第三,“跨界學習”實踐研究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轉變。學生天生對未知事物具有好奇心,有強烈的探索欲望,但往往受到學習時間、活動空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被抑制,而“跨界學習”盡可能地保護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經歷中草藥領域跨越各種邊界,多元素交叉的探究活動,從問題聚焦到學科建模,再到問題解決的全過程,讓學生全程參與到真切的實踐中去,和同伴一起合作,開展身體、心靈、情境於一體的學習,如,在“正氣方、制香包”這一活動中,活動主題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頭腦風暴”,思維碰撞交流而聚焦形成;然後,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在觀察事物、提出問題、信息收集、動手操作、記錄整理等方面進行組內或組際的分工協作、資源共享、團隊合作、展示交流、管理與評價等,同學們會就一個主題共同討論;探討交流各階段的具體目標及分工,達成共識後再開始活動,充分體現了自主意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組員也會開展合作互助,分工協作完成資料的收集、整理、甄別;通過走訪中醫藥博物館和百草園,和老師交流探討香包的起源和發展,共同尋找、識別、收集可用于製作香包的中草藥,學生對香包的認識不局限于香包本身,更瞭解了香包的來龍去脈,好奇心得到了進一步的滿足;而接下來“香包袋的設計”、“香包配方的探討”學生更是發揮跨學科綜合能力,一展各自所長:有的學生天馬行空,設計的香包袋新穎獨特,有的學生希望展示傳統文化,設計的香包圖案富有中醫特色;還有的學生把精力集中在為小組尋找合適的香包配方上,不僅在網上查詢相關資料,更利用課餘、雙休日向藥店的中藥師、中醫藥公司的技術老師諮詢……像這樣個人學習和小組合作有機結合、校內學習和校外實踐有機結合、課堂聽講+專業講座+場館學習有機結合進行學習,不僅是這一主題,在開展其它主題活動時,這樣綜合性、多元交叉的探究也已成為了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拓展眼界,挖掘潛能,激發創新思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方法,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發展,同時,對中草藥領域的積極探索無形中傳承並發展了古老的中醫文化。
第四,“跨界學習”實踐研究對其它課程的影響。“跨界學習”不僅僅改變了“中草藥探究”課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對基礎型課程的教學發生了重要影響――語文學習時,查資料、翻文獻、設講壇成了學習的常態;數學學習時,跑超市、做調查、分析數據,讓數學有了用武之地;自然課上,設計多樣化的研究方案,做驗證,形成實驗報告,令學習蒙上了濃濃的學術范兒;將英語課學到的句型、詞匯應用在和國外友人的交流中,令英國杜倫學校的老師們紛紛讚歎我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跨界學習”讓教育手段從單一到多元,使孩子們的學習變得靈動起來,將探究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看似“玩”的過程中,動手能力、表達能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溝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對學習的價值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婁華英
2018.1.20

目次

目錄
前言 突破“離身學習”的危機/ 1
第一章跨標準之界:生長是課程的最高旨意/ 1
生長是課程的最高旨意。它旨在關注兒童作為一名生活者、學習者、體驗者、感悟者,關注兒童在所有階段中的各種變化,將兒童螺旋式上升的生長過程定為標準。基於兒童,從兒童出發,基於學情,根據學習活動的需要,是跨標準之界的核心所在。我們需要摒棄基於教材、基於教師、脫離兒童經驗的“絕對標準”。
創意1-1|| 觸類旁通:在“遷移”中提升學習的意義
創意1-2|| 不拘一格:在“融合”中獲得發展

第二章 跨教材之界:在課程實施中尋找平衡點 / 17
從某種意義看,課程是一種未決的課題,是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教材是課程物化的結果,是幫助學生尋求真知的工具和資源。課程實施可以跳出教材的邏輯範疇,可以根據心理邏輯重組包括教材在內的一系列資源,通過貫通、建構、增補、賦境等處理,幫助學生建構屬￿自己的認知世界。
創意2-1|| 旁逸斜出:不拘教材的個性化學習
創意2-2|| 牽線搭橋:不同教材間的融會貫通

第三章 跨教室之界:教室的重新定義與審視/ 37
好奇、動手、體驗、關聯是兒童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整體的、生活的、經驗的、真實的是兒童認知世界的顯著特點。我們嘗試著跨越教室的藩籬,把整個世界都變成教室,讓兒童在其中學習回歸生活,親近自然,走進社會,在真實世界中實踐、探究,誕生新的、精彩的觀點,內化知識,張揚個性,讓學習自然而然地發生。
創意3-1|| 因地制宜:有學習發生的地方就是教室
創意3-2|| 別出心裁: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

第四章 跨認知之界:邁向“深度學習”的境界/ 59
跨認知之界的核心是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跨越,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乃至創造等多種認知活動的跨越,是打破以往學習活動目標指向、學習策略單一的界限,圍繞問題的解決,使用多種認知策略,打通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同層次的認知維度,綜合運用多類型、多層次的認知活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創意4-1|| 學以致用:任務驅動,問題引領下的學習
創意4-2|| 融會貫通:各認知領域共同發揮作用

第五章 跨時間之界:課程變革的一個重要維度/ 79
時間是課程的重要維度。針對課程特點選用“慢條斯理”的方法,我們讓課程活動長短相宜:長課時是學習耐性的考驗,短課時時間短、目標准、學習活。“跨時間之界”活躍了課程實施,提升了課程質效,覺醒了課程意識,形成了課程文化。
創意5-1|| 慢條斯理:把時間留給孩子
創意5-2|| 縮地成寸:濃縮精華于課堂

第六章 跨文化之界:彌漫在每一個角落裡的交流 / 97
文化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跨文化交流的本質是人的活動方式的演繹。因此,當我們的探究課程向國內外多所學校展示的時候,當我們的探究課程走出國門的時候,我們才真正的跨出了具有實質性的一步、兩步、三步……如此,我們才擁有了開放的視野和胸襟,才從“做事”邁向“成人”。
創意6-1|| 穿針引線:勾織立體的文化之網
創意6-2|| 海闊天空: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

第七章 跨學科之界:課程回歸生活的原始景象 / 123
課程的內容沒有了邊界,學生的學習沒有了邊界,教師的教學沒有了邊界,這是課程回歸生活的原始景象。跨學科之界不僅能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還能影響學生學習習慣。跨學科之界的方式有很多種:學科整合、學科滲透、學科嵌入、學科串門。跨越學科界限,進入無邊界學習,這是課程變革的一種常態。
創意7-1|| 與時俱進:以學生需求為核心
創意7-2|| 包羅萬象:多學科多領域的資源整合

第八章 跨身份之界:華麗轉身擦出閃耀火花 / 139
跨越身份之界,讓原本教與學身份的固定模式,轉變為相融相合相交的身份互換,家長搖身變教師,學生亦可登臺講課,教師則隨堂聽講,連大學生也成為 “編外教師”,這既使學生的學習碰撞出更多元的思維,也讓教師的專業成長錦上添花,家長的專長得以發揮,教育的光芒得以普照。
創意8|| 錦上添花:在“換位”中展現課程的活性

後記/ 149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跨標準之界:生長是課程的最高旨意
生長是課程的最高旨意。它旨在關注兒童作為一名生活者、學習者、體驗者、感悟者,關注兒童在所有階段中的各種變化,將兒童螺旋式上升的生長過程定為標準。基於兒童,從兒童出發,基於學情,根據學習活動的需要,是跨標準之界的核心所在。我們需要摒棄基於教材、基於教師、脫離兒童經驗的“絕對標準”。


通常,課程標準是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的準繩,它規定了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了教學和評價建議。但是,“標準”來自何處?“標準”的歸旨是什麼?
首先,“標準”來自學生,學生發展是最高“標準”。“中草藥探究”的起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從自身經驗中產生、形成問題,從經驗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因此,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即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標準”。“中草藥探究”更是要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引領學生走向現實的社會生活,促進學生與生活的聯繫,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在學生參與探究、勤於動手和勇於實踐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可以說,兒童的學習體現出“完整生活”的特點,“兒童”是最高標準,
其次,“標準”是一個標杆,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標杆。在“中草藥探究”中,有一些重要內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學生經歷較長的認識過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標準”的設定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需要在每個階段都對應各個階段的學習“標準”。同時,它也是“發展變化”的,“標準”不是最後達成的狀態,而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與知識積累,在遵循科學性的前提下,採用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制定出來的各個活動階段所達成的目標。可以說,“標準”既是一段時間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檢驗,又是下一活動開始前應有水平的達成樣態。“中草藥探究”中根據學習者的動態變化,標準表現出“螺旋上升”的狀態。
基於上述考量,“跨標準之界”本質是以兒童生長為標準,兒童生長是課程的最高旨意。它旨在關注兒童作為一名生活者、學習者、體驗者、感悟者,關注兒童在所有階段中的各種變化,將兒童在螺旋上升的過程中的生長狀態為標準。“跨標準之界”的“界”即是否基於學生出發,是否基於學情考量,是否是根據學生的活動而不斷變化的,摒棄基於教材或基於教師、脫離兒童經驗,以及“絕對標準”。
由此,面向全體兒童,“跨標準之界”的意義也就有了合法性。充分考慮到兒童發展的差異,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體現一定的彈性,以滿足兒童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由此,尊重每一個,“跨標準之界”的意義也就有了合目的性。“跨標準之界”使“中草藥探究”實施中,既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使活動目標具有明確指向。而且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使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同時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使評價標準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得獎作品

2019年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7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