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儒道佛三教關係簡明通史(簡體書)
滿額折

儒道佛三教關係簡明通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  價:NT$ 768 元
優惠價:8766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認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堯舜三代的“克明俊德”、“協和萬邦”和“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中經老子道法自然與孔子仁恕通和的互補,為三教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原則和方向。兩漢到隋唐,儒學主導,道學(道家和道教)壯大,佛教進入。儒道由互絀而互通,儒道與佛教由生疏、爭論到理解、互鑒,形成儒為主、道佛為輔的不等邊文化三角間架,左右了中華思想的主流走向。宋明時期,三教理論融合形成三個高峰:儒家道學、道教內丹學、佛教由禪宗發展出各種禪學。明清時期,三教合流擴散下移,從精英文化擴演為民俗文化,影響到其他宗教。民國以來,西學大潮湧進,三教俱被邊緣化和貶抑,但仍保持對民俗生活的廣泛影響;三教精英用三教通和的精神,在堅守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同時,吸納西學的精萃,剔除西學的糟粕,推動三教的創新和復興,展示了自身的頑強生命力和現代價值。 本書重在探討歷史上儒、釋、道三教的互動關係,目的在於以史為鑒,為我們今天處理社會主義文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提供歷史依循。最後本書認為歷史上形成的“多元通和”文化模式應為我們當代人繼承和發揚。

作者簡介

牟鍾鑒,山東煙台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方向研究生畢業。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宗教學會顧問、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等。著有《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國宗教通史》(合著)、《宗教·文藝·民俗》、《民族宗教學導論》(主編)、《老子新說》、《當代中國特色宗教理論探討》、《新仁學構想》等十餘部。發表《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儒、佛、道三教的結構與互補》、《民族宗教與社會和諧》等四百餘篇論文。獲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

“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哲學宗教學文庫”(甲種12冊),是本校哲學與宗教學學院11位教學科研人員的一點兒奉獻。任教於我校哈薩克語系的耿世民先生,因在西域宗教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其文集也一併收入本文庫。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不是很大,目前只有20位專職教師;這個院(系)成立的時間也不長,1986年獨立建系,2008年更名為學院。但在呂大吉、牟鍾鑒、佟德富等前輩的組建和帶領下,經過二十多年的砥礪磋磨,如今已經成長為中央民族大學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教學科研團隊。他們秉承“進德修業”的古訓,廣泛吸收國內外各高校新生力量,逐漸形成了生活上隨緣任運、學術上追求卓越的優良學風。此次集中出版的這批研究成果,有7種是初版,5種是再版。有些是前輩大家早年出版的重要作品,比如牟鍾鑒先生的《(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班班多傑先生的《藏傳佛教思想史綱》、趙士林先生的《心學與美學》等,出版多年,圖書市場上早已難覓踪影;有些是前輩多年研究的重要成果,比如著名的世界突厥語專家耿世民先生的《西域宗教研究》,雖然是一個文集,但主題十分集中,學術價值極高。其他8種,大多是在他們博士論文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而成的,既有對傳統哲學問題的深入研究,也有對當代重大問題的深刻思考。現在彙編、出版這套文庫的目的,主要是藉此積累學術成果,表達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這個家園“感恩的心”。
我們這個群體,不自覺地遇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近現代的中國,置身於“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表現為“劇烈的社會轉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進一步加快,文明衝突與文明對話聯袂上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難以迴避的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當前,如何完整、準確地表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如何完整、準確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特色”與“普世價值”的糾結中,能不能找到真正的“中國價值觀”的標籤,在推進社會保障與婚姻立法、家庭倫理建設的過程中,面對家庭本位與個體本位的艱難抉擇,社會改革的“頂層設計”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劇烈的社會變革,無疑是激發思想原創的最直接動力。廣泛而深刻變革的社會舞台,為理論工作者提供了可以充分施展身手的廣闊天地。生活在這樣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無疑是幸運的!理論工作者未必能夠完全承擔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但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積極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發展、大繁榮”,本來就是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

目次

自序

第一章總論
第一節研究儒、道、佛三教關係的重要性
第二節儒、道、佛三教內在結構的多元互補性
第三節儒、道、佛三教的主要內涵與精神
一、儒家
二、道家
三、佛家

第二章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儒道關係史
第一節中華文明多元通和傳統的早期形成
第二節孔老並生、儒道互補構成中華精神發展的軸線
一、孔於是中華德文化承前啟後的道德大師
二、老於是開拓中華文化深層哲學思維的智慧大師
第三節戰國後期儒道兩家的互評與對先秦文化的總結
一、儒家荀子的總結
二、道家《呂氏春秋》的總結
第四節兩漢時期中華思想文化的綜合發展
一、道家思想的實踐與發展
二、儒家思想的實踐與發展
三、兩漢時期儒道關係史小結

第三章儒、道、佛三教關係發生階段(漢末時期)
第一節東漢人將佛陀視為神仙
第二節漢末佛教漸具規模
第三節牟子《理惑論》與三教碰撞的正式發生

第四章儒、道、佛三教互動並在論爭中求同階段(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一節儒家經學的分化與創新
一、魏晉玄學經學
二、魏晉南北朝經學的理性化、多樣化
第二節新道家玄學的興盛與道教的壯大
一、玄學引領學術潮流
二、道教的壯大
第三節佛教的崛起與融會發展
一、佛經翻譯與東傳規模的擴大
二、佛教信仰擴展到社會上層和多民族地區
三、中華高僧大德相繼問世
第四節儒、道、佛三教之間的論爭與融合
一、東晉時期儒佛的論爭與佛家走近儒家
二、劉宋時期三教之間的幾場大辯論
三、齊梁時期三教爭論走向高潮和學理的深入探討
四、二武滅佛的極端事件
五、三教融合的理論與實踐及其歷史意義

第五章儒、道、佛三教鼎立俱全國規模並成為常制階段(隋唐時期)
第一節儒家經學的一體化、制度化和經世致用
一、儒家經學的統一
二、儒家經學的製度化
三、儒家經學的經世致用
第二節儒學復興運動中的排斥佛老與融會佛老
一、傅奕、韓愈排斥佛老
二、柳宗元、李翱融佛補儒
第三節道教的興盛和理論創新
一、皇室崇道
二、道教清修派著名道士
三、道教理論的重大創新——重玄學的建立
四、外丹道的昌盛、危機與鍾呂內丹道的興起
第四節隋唐佛教的大繁榮和佛教中國化事業的成功
一、隋唐王朝對佛教的大力扶持
二、隋唐譯經的成就
三、隋唐佛教主要宗派及其中國化的程度
四、隋唐佛教對中華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第五節隋唐儒、道、佛三教關係綜論
一、三教關係的新格局
二、三教會通理論家宗密和三教關係文獻學家道宣

第六章儒、道、佛三教理論深層融合併出現學說創新高潮階段(宋、遼、金、西夏、元、明時期)
第一節儒家經學的重大變遷
一、“四書”成為儒家諸經之核心要典,科舉推動“四書”的流布
二、經學發展超越漢學訓詁經學而倡導宋學義理之學
三、宋、元、明儒家經學的三大特色
第二節宋、元、明道學對佛老的深層融合
一、儒家經學的統一
二、儒家經學的製度化
三、儒家經學的經世致用
第二節儒學復興運動中的排斥佛老與融會佛老
一、傅奕、韓愈排斥佛老
二、柳宗元、李翱融佛補儒
第三節道教的興盛和理論創新
一、皇室崇道
二、道教清修派著名道士
三、道教理論的重大創新——重玄學的建立
四、外丹道的昌盛、危機與鍾呂內丹道的興起
第四節隋唐佛教的大繁榮和佛教中國化事業的成功
一、隋唐王朝對佛教的大力扶持
二、隋唐譯經的成就
三、隋唐佛教主要宗派及其中國化的程度
四、隋唐佛教對中華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第五節隋唐儒、道、佛三教關係綜論
一、三教關係的新格局
二、三教會通理論家宗密和三教關係文獻學家道宣

第六章儒、道、佛三教理論深層融合併出現學說創新高潮階段(宋、遼、金、西夏、元、明時期)
第一節儒家經學的重大變遷
一、“四書”成為儒家諸經之核心要典,科舉推動“四書”的流布
二、經學發展超越漢學訓詁經學而倡導宋學義理之學
三、宋、元、明儒家經學的三大特色
第二節宋、元、明道學對佛老的深層融合
一、道學的開創者周敦頤和邵雍及其理論特色
二、道學的奠基者張載的關學——融孔老和批佛道
三、道學佈局者二程的洛學及其對佛老的消化
四、道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的閩學和對佛老的深層融會
五、陸九淵的心學與佛老
六、元代理學與朱陸合流
七、王陽明心學的興起及其特色和成就
八、王門後學與泰州學派
第三節全真道在三教圓融中壯大及江南淨明道的儒道一體化
一、宋、元、明道教發展概況與王朝崇道
二、全真道的興起、昌盛
三、江南淨明忠孝道——儒道合一、佛道相融的新道派
第四節佛教與儒道的合流及其代表學說
一、佛教在宋、遼、金、西夏、元、明發展的概況
二、宋明時期佛教界推揚三教融合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論說
第五節宋、元、明時期儒、道、佛三教融合的特點和高度

第七章儒、道、佛三教融合思潮的下移與擴展階段(明清時期)
第一節明末至清末儒、道、佛三教發展概況
一、儒學的發展
二、道家和道教及佛教的發展
三、儒、道、佛三教合流思潮的下移
四、儒、道、佛三教合流思潮的擴展

第八章儒、道、佛三教邊緣化與奮力復興階段(民國時期及其延伸)
第一節社會歷史背景概述
一、中國近代的苦難和社會轉型的曲折
二、西學的猛烈衝擊和儒、道、佛的衰微
三、三教的轉機、復甦和三教關係新特點
第二節三教復興中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學說
一、出入三教與西學的通士大師
二、當代新儒家代表性學者及其學說
三、現代道教的複蘇與義理創新的代表者
四、現代佛教在艱難中復興和高僧大德的懿行精進
第三節民間宗教在民國時期的流衍與三教歸一色彩的保持
一、在理教
二、皈一道
三、普度道
四、九宮道
五、同善社
六、一貫道
七、一心天道龍華聖教會
八、紅槍會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試閱

這三大要素使得中華早期文明從開始就獨立發展,具有多元性與通和性,沒有一元排他的基因。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都具有多元綜合的中華特色。如自然崇拜多種多樣: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湖海、動植火石,凡與生活相關的自然物與現象皆在崇拜之列。尤其與農業相關的社稷(土地神、五穀神)崇拜更受重視。圖騰崇拜則各族不同,又從中發展出主流的龍鳳崇拜:龍是以蟒蛇為基幹,將鱷魚、鹿、馬、鷹、豕以及閃電等多種圖騰加以綜合而逐漸形成的;鳳是以孔雀為原型,又吸收家雞、鷙鳥、烏鴉、飛燕、仙鶴、鷺鷥等禽類元素加工而形成的。龍後來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藝術象徵,鳳則成為女性文化的藝術象徵。再說遠祖崇拜。許多民族中流傳著女祖神創世神話,其中以女媧摶土造人為主流神話,後來女媧與伏羲結為夫妻,繁衍人類(漢墓畫像石有人身蛇尾相交的女媧與伏羲像),又謂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其神話當產生於母系氏族時代。父系氏族時代產生並流傳下來的創世神話,以盤古氏開天闢地為最著名,盤古氏死後“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①。女媧與盤古雖有創生人類、開闢天地之偉績,卻不是整個宇宙的創造者,不同於基督教《聖經·創世記》中的絕對唯一神,而且會死亡。司馬遷《史記》中有《五帝紀》,追述中華民族傳說中的遠祖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此乃是中華民族融合形成古邦國過程中主流的遠祖認同,並非同一血緣相繼,而是集合了許多部族英雄祖先傳說而有的,它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例如堯傳位於舜是“禪讓”。《尚書·堯典》說:大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②,他具有博大、包容、汎愛的精神,才能把各部族團結起來,使各邦國之間和諧共處,故孔子讚歎:“唯天為大,惟堯則之。”①五帝信仰的共同點是:聖明、仁德、益民、和平、功業盛大。此外還有太嗥氏、少嗥氏英雄祖先。秦代《呂氏春秋》“十二紀”,有五方帝崇拜:中央黃帝,其色黃,其神后土;東方太嗥,其色青,其神句芒;南方炎帝,其色赤,其神祝融;西方少嗥,其色白,其神蓐收;北方顓 頊,其色黑,其神玄冥。②五方帝崇拜體現了中華民族初期以華夏族為中心、四夷為邊陲的多民族共居的態勢。夏、商、週三代,多民族國家形成,出現天為至上神的崇拜,夏代、周代稱“天”,商代稱“上帝”,都指眾神之長,後來又連稱“昊天上帝”,它不是創世的絕對唯一神,而是管理天上人間的最高神靈,既廣大無邊又模糊不定,沒有固定不變的人間代表。按照《禮記·表記》之說:“子日: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親而不尊”,“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尊而不親”,“勝而無恥”;“週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親而不尊”,“文而不慚”;“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③。夏人信天命,人性質樸;殷人信鬼神,只講尊尊,不重親親;週人尊禮,重視親親。周代以夏桀、殷紂的滅亡為教訓,不把天命絕對化,而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④、“民之所欲,天必從之”⑤,認為有德者才能奉天承運、君臨天下,而“天命靡常”⑥,遇到無道昏君,天命是會轉移的。這樣,天命就與德治聯繫起來,使天神崇拜可以為各民族的有為執政者提供精神支柱。中華民族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兩千多年中,少數民族貴族執政的王朝佔一半左右,它們都認同中華禮義文化,都實行祭天、祭祖、祭社稷。可見敬天法祖具有極大包容性,乃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基礎性信仰。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