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大時代的憶往
滿額折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大時代的憶往

定  價:NT$ 440 元
優惠價:90396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4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見證台灣20世紀40-90年代的風雲動盪與教育、科技、資訊、社會人力等各領域的革新歷程§看早年教育部、國科會等首長,如何在20世紀的動盪年代中,推動台灣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邁向改革新時代。

§橫跨半世紀的珍貴紀實:
●70年代:促成台灣技術職業教育改革、台科大誕生、國家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
●80年代:「e」時代來臨!台灣科技資訊邁向現代化。
●在國際間提升台灣學術地位:引進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比方法。
●與美、歐、日無邦交下,推展科技資訊交流合作。陳序

馬道行教授新近完成《大時代的憶往》一書,書中述及1970年代,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的改革,讓我回想到早年,我從美國紐約市立大學任教回到國內接任明志工業專科學校校長。當時適逢國內經濟快速成長及邁向亞洲四小龍階段,產業界急需大量高、新實用技術人才。我曾多次在技職教育會議上提議,希望能盡早成立技術學院,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為職業學校及專科學校畢業生工作若干年後,也有繼續升學進修的途徑,並提升學子就讀職業學校的意願。

1972年,我接掌教育部專科及職業教育司司長,蔣彥士先生出任教育部長後,大事推動多方面革新教育,並由我負責規劃及執行技術職業教育一貫體系計畫。在此期間,馬道行教授是我得力的幫手。我負責籌創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招收已有工作經驗之職校及專科畢業生。我出任校長時,特邀請他擔任創校教務長。

台灣科技大學採取大三明治(職校、專科+工作經驗+技術學院)教育方式,融合歐美技術職業教育優點,分別給予四年及兩年專業教育,授予學士學位。並設立技術研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級應用研究方面之高級實用人才,以促進當時國內產業提升及轉型。

多年以來,台灣科技大學教育已顯現其成效,根據2018泰晤士報,就全球150所大學進行第7屆全球大學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排名,經訪問來自全球超過22個國家及地區,包括美國、中國、日本、英國等約2500名負責招聘的招聘顧問,以及3500名全球企業行政人員,問及他們聘請應屆畢業生的準則,台灣科技大學躍升至第65名,居台灣之冠。

馬道行教授在學術研究、政策推展與執行方面貢獻甚多。他在教育部協助建立技術職業教育體系工作,並擔任台灣科技大學教務長後,任職國家科學委員會,推展我國科技資訊現代化及引進SCI與SSCI評比方法等等,都在本書中敘述甚詳,可作為瞭解70至90年代時,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科技資訊現代化、國家學術論文品質提升等改革經過與艱辛。

我與道行兄相交數十年,深知他是一位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學者;他謹言慎行、默默耕耘,是難得的人才。今其新書出版,謹略述數語,以誌所感。

陳履安
2017年12月5日


自序

20世紀可說是一個風雲四起、動盪不安的大時代。在這期間,國際上先後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而在國內則有軍閥割據、北伐統一、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及兩岸對峙等等纏延將近一個世紀,至今尚未完全平息。戰爭,不但破壞了國家安寧,而且奪去無數人的財產與生命,也讓無數人在恐懼、悲傷中流離失所,家庭破碎,親人離散。然而,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中,由於科技不斷進步,促使社會的主流也從農業轉變到工業,又從工業快速轉變到目前服務業的「e」時代資訊社會。社會變遷,職業變更,使大量的人力資源也隨著新潮流趨勢作不停的轉移與調整。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技術職業教育在轉型的社會中最為所需,不論在本質上或形態上均隨著需要不斷改變與向上提升及蓬勃發展。

我的年代,正遇著這個動亂與社會變遷,中日戰爭時家鄉被佔,十三歲開始隨學校徒步流亡到大西北;國共內戰時,我又從北方隨學校流亡到江南,從軍到台灣。服兵役、守海防、求知、學習、成長,經歷了40到50年代國家的貧困、危機與戰亂。70年代,很幸運能夠受邀,參與規劃革新國家技術職業教育、建構體系及籌創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培育高、新技術人力。以及「e」時代來臨前夕,我又從經濟建設委員會商調到國家科學委員會,協助推展國內科技資訊現代化,並在無邦交下,開拓與美、歐、日等先進國家進行科技資訊交流合作,以及後來服務國際之間。這一生所遇,既懷有早年的感傷又有著後來難得的機遇,數十年來讓我一直回憶著這個大時代帶來的艱辛、曲折、困惑,卻也有人生努力奮鬥帶來的光明遠景與新希望。有如,南宋詩人陸游所寫「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感受。

2013年春天過後,我與內人從杭州回來,長女友萍和夫婿彭昌裕為我購買一本正在暢銷的書,是現代文學大師齊邦媛教授所著的《巨流河》。在拜讀她的名著之後,使我深有所感,我們屬同一時代的人,也同時經歷了20世紀這個大時代的動亂與顛沛流離。《巨流河》一書用她深厚的文學修養與時代背景,寫下了她的家世、一生及近百年的中國痛苦歷史。文詞感人,柔中帶韌,且有氣撼山河之勢。

自從讀了齊邦媛教授名著之後,讓我產生一股振奮,想到自己是否也應該寫下「今生的人和事」?我躊躇良久,幾經思考。原因是過去幾十年來,我的工作多在理工、科技應用方面,對於文學性的長篇描述非我所長。當我首次提出想要寫一本傳記時,內人聽了比我更興奮,並對我說,我們結婚半個世紀,尤其你從國外回來,任職教育部、台灣科技大學、經建會及國科會,每天、甚至週末假期都在忙,你到底忙些什麼?做些什麼?我一點都不清楚,如果能寫出來,也可讓全家人知道你這一生所做的事情。

這一番對話使我認真考量,決定來寫這本傳記。雖然其中記述並非什麼件件大事,但在當時的關鍵時刻,卻也都能發揮出其功效與意義。於是在同年中秋節過後,我開始整理資料,正式動筆。未料,2014年5月2日凌晨,突來一場「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反應較快,及時119救護車送往醫院,算是幸運躲過一劫,中間停筆半年。這段期間承蒙家人、親友給予不少關懷、祝福,深為感謝。在我寫書前序的同時,也向這位未曾晤面的大師齊邦媛教授致上最高敬意,感謝有緣讀她的著作,引起我寫這本《大時代的憶往》,記下今生這段坎坷、奮發,以及種種機遇,讓我能夠在這塊美好的土地上為國人服務、奉獻,我與家人同感榮幸。

馬道行
寫於2017年11月,西方感恩節前夕作者在20世紀的動盪大時代中,親歷其境,在書中描述了由於科技進步、社會變遷,所引起的人力資源結構性大規模轉移及其帶來的衝擊。

本書深入記述橫跨台灣半世紀的珍貴紀實:
●促成了70年代我國技術職業教育的改革、台灣科技大學的誕生、國家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
●80年代中期「e」時代來臨前夕,我國科技資訊網路的籌創、資訊資源整合與邁向現代化的過程。
●學術研究方面,引進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評比方法,提升我國學術論文品質在國際間的地位。
●與美、歐、日無邦交下,推展科技資訊交流合作。

看早年教育部、國科會等首長,如何推動台灣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邁向改革新時代!

作者簡介

馬道行
193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

學歷:
美國米蘇里大學工程、工業教育博士

經歷:
美國福特(Ford)汽車公司工程師
教育部專門委員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創校教務長
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副處長
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主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派駐美國科學組長
1973年國家職位分類公務人員考試第十一職等最優等及格
1994年全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受頒木鐸獎
中國工程師學會正會員
美國米蘇里大學在台校友會會長

主要事蹟
1.在教育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服務期間(1972年9月-1984年7月)
 ●以「行業分析法」訂定職校、專科核心課程,銜接未來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教育,並採大三
明治方式融合歐美技職教育優點。
 ●從畢業生(特徵)追蹤研究,評量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教育成效。
 ●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理論基礎,並闡述我國雙軌制教育體系。
2.在國家科學委員會服務期間(1985年8月-1998年1月)
 ●編訂我國科技分類典、科技索引典,改善國內科技研究、資訊定位及資訊分析。
 ●建立大型中英文資料庫及自動化檢索系統。
 ●創設國內首座「全國科技資訊網路(STICnet)」,推展科技資訊現代化服務。
 ●引進SCI與SSCI協助國科會評量國內學術研究成果。
 ●訂定規範,評量、提升國內學術期刊品質及舉辦全國學術期刊編輯人座談會。
 ●在無邦交下推展與美、歐、日等國科技資訊交流合作。
 ●舉辦亞太10國「科技資訊服務新趨勢研討會」。
 ●連繫、邀請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訪問我國。

目次

陳序/陳履安
自序

第一篇 出生在農村、成長在動亂

第1章 神州中原的故鄉
1)邙山下的家
2)村莊裡的大人物
3)幼年時的私塾、洋學堂與遍地烽火
4)六年中學教育,我都在戰爭、流亡與憂傷中度過

第2章 在動亂中學習、成長
1)我從了軍
2)來到寶島台灣
3)學習謀生技能
4)奇遇,讓我有機會上了大學

第3章 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
1)一生的轉捩點
2)初任教職
3)首次應聘出國―琉球沖繩
4)交換教師去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
5)天堂之美的夏威夷
6)認識美國教育
7)豐富的收穫
8)悼念美國友人Mr. Murray

第4章 開拓新境界
1)參加早年的美國留學行列
2)好友的建言
3)意外的獎學金
4)東西方社會與文化的差異
5)西方的三育(智、德、技)教育

第二篇 有幸受邀參與我國技術職業教育大革新,建構進修體系與籌創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第5章 任職教育部
1)行政生涯的開始
2)為建立技術職業教育體系作前導性研究
3)以行業分析法,訂定職校、專科核心課程
4)禮遇:所遭受的譏笑與屈辱
5)最優等通過國家第十一職等公務人員任用考試
6)考察歐洲技術職業教育
7)懷念我國職業訓練先進王士杰先生
8)紐倫堡的友人Mr. Latz夫婦
9)人人都說職業教育重要,但非富人所愛
10)回國途中,貝魯特的一場驚魂記

第6章 完成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的理論基礎
1)工作的使命感
2)探討技術職業教育體系的需求與成因
3)科技的領域
4)時代與科技層次的需求
5)科技層次提升對人力結構、工作領域與教育方面的影響
6)科技人力層次結構改變與工作領域轉移的主要原因
7)我國在技術職業教育方面的重要因應措施
8)技術學院成立與我國雙軌制教育體系的形成
9)技術學院與大學工學院教育之異同與定位
10) 大三明治教育方式融合了歐美技術職業教育優點
11)首所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籌備紀要

第7章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台灣科技大學)的誕生
1)我被任命主持創校教務工作
2)招聘師資
3)首次招生
4)教育的補強工作
5)各系與支援教學單位籌創概要
6)設立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與引進ERIC資料庫
7)新系設置與二、三屆招生
8)首屆畢業典禮
9)階段性任務完成
10)最後心願,我要出國修完博士學位

第8章 與內人同遊美國東西名勝
1)美國首都―華盛頓
2)東部大城―紐約
3)飛往洛杉磯
4)著名賭城―拉斯維加斯
5)舊金山
6)途經夏威夷

第9章 接掌技術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1)開創中心業務
2)完成技術學院教育成效評量
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邀約
4)辭別十餘年的教育工作與感人的惜別會

第10章 任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國家總體經建的專責機關
2)人力規劃處的業務
3)我的工作
4)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第264次的一場專題報告

第三篇 「e」時代來臨:電腦、網路與通訊結合,資訊產業自動化大革命啟動時刻

第11章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來文商調
1)接任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2)瞭解中心業務、決定未來發展方向
3)擬定中心業務自動化與創設全國科技資訊網路五年中程發展計畫
4)加強國內科技館際合作組織功能
5)奉命籌設資訊科學展示中心,推展「e」時代的來臨
6)率團考察美、歐、亞國家資訊科學展示
7)參加全國資訊展:首次展出「辦公室自動化」

第12章 科資中心推展新任務
1)業務革新,全面自動化
2)編訂我國首部《科技分類典》與《科技索引典》
3)訂定規範、評量及提升國內學術期刊品質
4)創設全國科技資訊網路、建構大型中英文資料庫及自動化檢索系統
5)舉辦前導性國際資訊檢索研習會

第四篇 我國自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1978年美國又與我國斷交,國家處境艱險孤立

第13章 在無邦交下,推展國際間的資訊合作交流
1)日本科技情報中心(JICST)
2)美國國家技術資訊局(NTIS)
3)拜訪美國ISI與引進SCI及SSCI學術論文評比方法
4)促使國內學術期刊邁向國際
5)完成與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合作,在我國設立「國際醫學資訊中心」
6)拓展歐洲共同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資訊
7)協同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中美尖端科技資訊展
8)與南非(斐國)科學工業研究院(CSIR)的資訊交流合作
9)一次多難的莫斯科、東歐之行
10)赴西班牙參加FID會議
11)我國與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資訊合作協商

第14章 科資中心特殊紀要
1)科資中心20週年慶與舉辦亞太10國科技資訊研討會
2)首次與大陸科技資訊單位交流互訪
3)奉派外調,離別科資中心

第五篇 代表國家科學委員會出任駐美芝加哥辦事處科學組長, 服務美國中西部地區

第15章 赴美出任新職
1)接任駐芝加哥科學組長
2)拜訪美國阿岡及費米國家實驗室
3)應邀參訪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工學院
4)美國能源部下的22個國家實驗室
5)美國中西部的國建學術聯誼會
6)拜訪我國科學工業園區之父徐賢修院士
7)邀請美國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Dr. Jerome Friedman 訪問我國
8)探望我國工業教育一代宗師顧柏岩博士
9)為劉炯朗博士出任清華大學校長送行
10)離別,感謝芝加哥友人的盛情
11)屆齡退休,國家科學委員會首長的一封信

第六篇 一段自主的人生

第16章 實現未完成的心願
1)成立「培道科技教育講座基金」
2)返鄉行與教育界的一席談話
3)應邀訪問浙江大學
4)北京中秋國宴七日遊
5)晚年的杭州小住
6)寫下今生的人和事

後記

附錄一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首任校長陳履安博士的「創校勒石紀要」
附錄二 賀 台科大建校四十年
附錄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回函
附錄四 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Dr. Friedman的兩封信
附錄五 國際友人BIOSIS總裁Dr. H. Edward Kennedy信函
附錄六 國際友人ISI總裁Dr. Eugene Garfield的信函與10年後的全家照
附錄七 悼念好友 孫永光教授文

參考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