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滿額折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怎樣看待音樂,決定你成為哪種人!
哪些音樂具有實用性?歌詞如何造就人?
我們為什麼深受樂句起伏的吸引和影響?

如果《好音樂的科學》讓人重拾對音樂的熱愛
那麼《好音樂的科學II》藉由瞭解音樂的內涵
進一步深入剖析:為何你我那麼愛好音樂!

《好音樂的科學》在本地博客來、誠品藝術分類榜上,締造了持續暢銷長達一年的佳績;為回應讀者的厚愛,現在有了這本續集的問世。我們希望藉由本書,帶領您深入更有趣的音樂世界;同時──學著用音樂,對自己好一點!


這是寫給愛樂者的大腦科學,也是寫給認真聆樂者的音樂心理學+實用社會學。
人們喜愛音樂的原因之一,就是音樂能給予大腦適度的刺激,並同時產生愉悅的感受。以科普作家的妙喻來說,音樂「不過就是大腦的健身房罷了」。當然,音樂遠不只是能讓大腦維持良好狀態而已,更是一種強大的情緒興奮劑。


◤音樂是良藥→→振作並集中精神╳轉移厭煩的情緒╳使某情境意義更深刻╳凝聚人心╳紓解壓力

◎我們的大腦如何將音樂轉化為情緒?
♦腦幹反射:突然發生聲響時示警;而其他腦區負責剎車
♦節奏誘導:心跳速率與外界合拍,欺騙大腦去感受情緒
♦評價制約:將樂曲與愉快事物相連結,使人有美好印象
♦情緒感染:在正面旋律或歌詞中,同時轉變為開心狀態
♦視覺心像:白日夢讓人放鬆──腦海浮現風景和其他影像
♦情節記憶:「親愛的,他們正在播我們的歌」的情緒效應
♦音樂預期:由猜對或猜錯下面幾個音,感覺高興或激動


◎平時,你喜歡哪種類型的音樂?
沉思與複雜:古典樂、爵士樂、民謠和藍調。
激昂與叛逆:搖滾樂、另類音樂,還有重金屬樂。
樂觀與傳統:流行樂、電影配樂、宗教音樂和鄉村樂。
活力與節奏:饒舌歌、靈魂樂以及電子音樂。

藉由上列四大分類,能完整分析出你的人格特質、文字技巧、運動能力,甚至是政治立場;而經由選擇哪種類型的音樂,能有效「放大」或「降溫」你的情緒。


◎流行樂也有大學問!讓不同類型的音樂進入生活,拓展你的音樂視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的歌詞,如何巧妙與曲調做出搭配?
而他和歌手愛黛兒又如何掌握了「提前唱出歌詞」的絕佳效果?

你知道嗎?你的音樂品味,透露了許多關於「你」這個人的訊息。對心理學家來說,只要一張你最愛的十大曲目清單在手,就能看出你是否外向、來自什麼樣的背景,甚至是年紀有多大。我們喜歡、討厭、或無感的樂曲不僅僅是妝點生活的背景音樂,實際上還塑造了我們的生活。

另外,由嚴肅的實用層面來看:
♦如果音樂是良藥,我們該怎麼自我治癒?
♦為何我們都該試著去聽懂「古典音樂」這樣形式複雜的樂曲?
♦如何跨足「原本沒有好感」的類型音樂,有效從中汲取養分?
♦怎樣讀懂自身內在的節奏和旋律──從此敏銳聰明、充滿決策力!

◎本書還收錄了更多,你從未聽聞的實用音樂小常識──
♁隨身攜帶任何一件樂器,就能讓人的吸引力倍增?
♁音樂能治好人們的失眠,並且改變葡萄酒的味道?
♁搖滾歌手巴瑞.曼尼洛的歌,可用來控制青少年?
♁「莫扎特效應」與這位音樂天才本人沒什麼關係?
♁地球上除了人類之外,只有鸚鵡能夠隨拍子起舞?
♁在生活中,我們為何常被電影音樂的作曲者戲弄?

◎本書特色
作者以原創且深入淺出的方式,充分整合了音樂相關的心理學與社會學領域數十年的相關研究;藉由音樂的各面向不同角度,探索各種多元可能──從音樂如何幫助嬰兒與母親聯繫、音樂如何改變葡萄酒的味道、或如何說服你在餐館花更多錢……。
本書將有效拓展你的眼界(還有耳力);告訴你音樂是如何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造就我們生而為人的諸般經驗感受。

★★★★★★★★★★★★★★★★愛樂人齊聚盛讚★★★★★★★★★★★★★★★
吳武璋 資深愛樂人、實體唱片行工作者
李明璁 臺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作家
連純慧 純慧的音樂沙龍創辦人
孫家璁 MUZIK古典樂刊發行人
張正傑 知名大提琴家
焦元溥 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院博士、資深專欄作家
廖珮岐 音樂治療師
劉名振《音響論壇》前主編、優聲學音響負責人
黎家齊 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
──好音樂、好心情推薦!(以上排序,依姓氏筆劃)

♪原本擔心喜歡音樂的感性會被分析音樂的理性所打擾,但翻了書之後就停不下來。一路持續的好奇與解答,對話交織像流瀉不止的旋律,美妙也有趣極了!──李明璁 臺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作家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音樂要表達的,是言語不能描述,內心又無法忽略的情感。」而這份玄妙藝術的背後,究竟有哪些以科學為依據的趣聞軼事呢?這本豐富好書,絕對令讀者驚嘆連連、大呼過癮!──連純慧 純慧的音樂沙龍創辦人
♪不相信音樂的功效有多大?《好音樂的科學II》帶你重新認識這帖世紀良藥。──孫家璁 MUZIK古典樂刊發行人
♪關於我們所處「音樂過剩」機會和陷阱時代,作者拋出了令人著迷的議題,並與之回應。──《金融時報》
♪作者的寫作風格很健談、樸實無華;仿如安坐家中,以非正式的姿態開講,並為讀者帶來有趣的音樂時光。──《衛報》
♪如果你曾覺得樂理中的半音、音階、和弦等術語隱晦難明,那麼本書將讓你感到放心。──《華爾街日報》
♪包威爾在本書中對音樂的貢獻,堪比馬斯特與強森對性學的貢獻。──音樂家暨生物聲學家、《壯麗動物交響樂》(The Great Animal Orchestra)作者 伯尼.克勞斯(Bernie Krause)博士
♪專為音樂愛好者所寫的一本書。──《大誌》(Big Issue)
♪充滿洞見與奇想的饗宴。──Kirkus評論
♪包威爾由他人(在心理學與社會學領域)幾十年的研究中汲取精要,透過自身的幽默感,協助讀者用全新的角度聆聽音樂……本書提供了堅實的案例基礎讓我們瞭解:毫無疑問地,為什麼人們愛(同時需要)音樂。──《出版人週刊》
 

作者簡介

約翰.包威爾 (John Powell)
約翰.包威爾博士為一受過古典音樂訓練、頂著一頭自然捲的物理學家。他曾於國際雷射會議上演說,也曾在酒吧彈奏吉他,以換取免費啤酒喝,而後者是他比較偏好從事的活動。他擁有作曲碩士學位,以及物理博士學位,並在英國諾丁罕和瑞典Lulea市的幾所大學中教授物理學,以及在英國雪菲爾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教授音樂聲學。目前居住在英國諾丁罕。

譯者
柴婉玲
是資深文字工作者也是愛樂人,曾於英國進修工作多年,從翻譯《好音樂的科學》開始,便與包威爾的英式幽默結下不解之緣。最新譯作為大寫出版的《美麗的限制》。

目次

Chapter1:你的音樂品味為何?
Chapter2:歌詞,以及樂曲中的意涵
Chapter3:音樂與你的七情六欲
Chapter4:重複、驚喜和雞皮疙瘩
Chapter5:音樂如良藥
Chapter6:音樂真能讓你更聰明嗎?
Chapter7:從《驚魂記》到《星際大戰》:電影配樂的魔力
Chapter8:你有音樂天分嗎?
Chapter9:音符小基礎
Chapter10:曲調裡有什麼?
Chapter11:將曲調從伴奏中解放出來
Chapter12:別相信自己的耳朵
Chapter13:不協和音
Chapter14:音樂人如何觸動我們的情緒
Chapter15:我們為何會愛上音樂
Chapter16:若干繁瑣細節
第一節 音色
第二節 回彈現象
第三節 配上和聲
第四節 和聲中藏有多少曲調?
第五節 音階與調
致謝
聆賞推薦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A.主要參考書籍與延伸閱讀建議
B.各章附註資料來源

書摘/試閱

擷錄自第一章

你的音樂品味,透露了許多關於「你」這個人的訊息。對心理學家來說,只要一張「最愛的十大曲目清單」在手,就能看出你是否外向、來自什麼樣的背景,甚至年紀有多大等。要猜出你的年紀其實很簡單,因為你所列舉的那些樂曲,多半都是在你十七、八歲或二十出頭時發行的。而偏向你心理層面上的那些「音樂小檔案」,則是數十年來學者們針對音樂品味,以及人們對音樂的情緒反應所做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結果,可說是相當令人驚訝。在本書中,我將會從音樂為什麼能讓我們熱淚盈眶,一直到人們怎樣利用音樂,好讓你在餐廳裡多喝兩杯,來探討音樂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且讓我們先從瞭解你的音樂品味說起。

根據最近的一次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地球上約有七十億人口,這就表示人類有七十億種性格,每種性格都各有其音樂上的好惡。由於人數實在太龐大,早期從事音樂品味研究的人,為了讓事情進行得容易一些,便決定簡化全世界的「人格類型」成兩種:上流社會的,和中下階層的,並理所當然地將音樂區分為兩類:高層次的,和低層次的。而且很快地,他們就下了令人驚嘆的結論,認為上流社會喜愛高層次的音樂,而剩下的就全都是中下階層民眾所愛聽的。

二十世紀中葉的生活,多麼簡單啊!

幸好,之後事情有些轉變了。

自一九六○年代開始,為數眾多的研究,都針對「如何以可信方式來評量性格」而展開。由於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混雜了好幾種特徵,到了一九九○年代初期,心理學家逐漸歸
納出下列五種可被客觀評量的基本人格特質:
開放性(Openness,又與「教養」或「智力」有關)
謹慎性(Conscientiousness)
外向性(Extroversion,或「活力」)
親和力(Agreeableness)
神經質(Neuroticism,或「情緒穩定性」)

近年他們還納入了「第六種」特質,也就是某種結合「誠實與謙遜」的特質。
整件事的重點在於,只要針對這五或六種特質,給予從一到十的評分,就能大略說明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有時會選擇能將當下情緒放大的音樂,有時卻又相反。比方說:在你準備出門參加派對時,可能會挑首讓自己興奮的音樂來聽,好讓情緒逐漸升溫;相反地,當你剛從那場派對回來,正因意中人跟你要了電話而興奮不已時,大概就會想聽一些舒緩、放鬆的音樂,試圖讓自己冷靜下來。

過與不及的刺激,對我們的大腦都不好,且不管聽哪一種類型的音樂,大腦都得工作。因此,你如果正枯燥地開著車,播放複雜刺激的音樂就能避免讓你覺得太無聊,而且還能讓人保持警醒。但要是你得在繁忙的市中心駕車穿梭,大概就會將音量調小或乾脆關掉,又或改聽不那麼費神的音樂,因為不這樣做的話,你的大腦可能就無法同時處理複雜的音樂和紊亂的交通了。

當我們不需要應付這類複雜的交通狀況時,就會抱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樂曲中的複雜度。我們希望曲子不要太複雜,但也不要太單調(無聊),而要它剛剛好―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有關「初體驗」一首歌時的有趣觀點。

第一次聽某首樂曲時,由於它對我們來說是全新的體驗,因此會感覺格外複雜。我們不知道樂曲中的下一組和弦或音符是什麼,同時我們的大腦也忙著分析發生了什麼事。倘若我們一聽就喜歡因而一聽再聽,就會開始熟悉這首曲子,並覺得不那麼複雜了。「熟悉感」會讓某首曲子無法跨越我們「過於單調」的門檻,而這正是某些原本好聽得不得了的暢銷單曲,在我們聽了不下二十遍後,突然就不想再聽的原因之一。但對於我們一開始覺得太複雜的曲子來說,卻可能發生相反的情況。在聽過數遍之後,複雜度隨之降低,這首曲子便可能會被我們歸入「正合我意」的類型中。這種事在我身上發生過好幾次,像是在同一張專輯中,有一首是一聽就喜歡,而另一首則較複雜,剛開始我為了聆聽那首好聽順耳的歌,就必須忍受另一首本來難以入耳的曲子。然後,在我逐漸熟悉了整張專輯後,我竟轉而喜歡那另一首曲子,因為原本好聽的歌開始變得有點無聊,而複雜的曲子卻愈來愈容易入耳,讓人愈聽愈享受。

隨著年紀漸長,雖然我們仍保有年輕時的音樂喜好,但在品味上卻更為成熟。我們開始懂得從有趣的(而不只是美好的事物上)得到更多樂趣。而音樂那「過於單調」的門檻,就像大多數事物一樣,會隨著歷練增多而逐漸增高。成熟的品味不見得就等同於高層次,但被認為高層次的音樂類型,諸如古典樂和爵士樂等,在與流行樂相比下,通常能提供相當高層次的心智刺激,這也正是為何許多愛樂人,即便在三十歲前並不特別愛好這類音樂,但在進入熟齡階段後,也會逐漸受到這些音樂類型吸引的原因。

關於你的音樂品味,很棒的一件事就是:你隨時可以為自己增添新的類型,讓音樂品味不斷延伸下去。還記得我前面提到的音樂原型嗎?若腦中能創造愈多原型,你就能欣賞更多種類的音樂。在某種原型尚未成形前,你對那些一開始不太喜歡的曲子,不妨多聽幾遍,我跟你保證,這樣做絕對值得,因為如此一來在未來的人生中,就會累積愈來愈多曲目供你聆賞。

內文試閱
〈結婚進行曲〉的由來──你的音樂品味為何?
我想我並不是唯一覺得〈結婚進行曲〉(Here Comes the Bride)是世上最無趣樂曲之一的人,但每當婚禮上響起這個旋律時,在場的所有人仍禁不住微笑頷首,因為它已成為每位新娘步上紅毯時必放的標準曲目。

華格納在一八五○年為歌劇《羅安格林》(Lohengrin)譜寫這首平淡的送葬曲時,本該就此埋沒不見天日,但維多利亞女王的愛女,假設也叫做……維多利亞好了,卻挑選了這首曲子做為她結婚時的進行曲(也許這位公主並不指望婚姻生活會多有趣)。而她為走出教堂時所選擇的曲目,則是由孟德爾頌所譜寫的〈婚禮進行曲〉(Wedding March),此曲雖然較為明快活潑,但聽起來也還是比較像軍隊凱旋歸國時的奏樂,而非浪漫的樂章。然而,當時皇室不管做什麼事,都會立刻引領風潮,因而人人都開始在婚禮上演奏這首曲子。

整件事就是這麼來的。但到了一九六一年,當肯特公爵迎娶凱瑟琳(Katharine Worsley)時,情況便大有改善(至少是走出教堂時演奏的那首),他們改用了法國作曲家維多(Charles-Marie Widor)那首歡樂的觸技曲。英國皇室從此就朝這個方向盡最大努力:一九七三年安妮公主和一九九九年愛德華王子的婚禮,就都選用了維多的觸技曲。那麼,我們其他人為何還要忍受那種好像六歲小兒用木琴寫出來的調子?為什麼每個週末從教堂裡傳出來的不是維多的觸技曲?為什麼〈結婚進行曲〉始終沒有被更美妙的樂章所取代?

讓我來告訴你原因:這是一群懶惰的管風琴手的跨國陰謀!因為傳統的結婚進行曲很容易演奏,而維多的觸技曲則難得多。這也就是為何舉凡內行的新娘想挑選維多的觸技曲時,樂手們就會找各種藉口推託,像是「樂譜在一九七四年就掉在暖氣後面找不到了」,或是「我很樂意演奏這一首,不過,您不覺得這首有點……俗嗎?」。拜託,各位新娘們,堅持妳們的立場,為音樂盡點力好嗎?

我們說到哪了?……喔,對了,品味……。

重要的背景音樂:法國酒or德國酒?
亞德里恩‧諾斯(Adrian North)和大衛‧哈格里夫斯(David Hargreaves)兩位教授發現,人們對特定場合應該搭配什麼音樂竟然相當在意。事實上,合宜性跟我前面探討形塑人們對音樂反應的複雜度╱刺激性,是一樣重要的。要是我們認為某首樂曲合適,就不會追究它是否乏味(〈結婚進行曲〉就是一例),而不合適的音樂則相當惹人厭,只要看看人們對店面和餐廳內,沒有挑對背景音樂的反應就知道了。

說到這?,你可能以為我又要像對結婚進行曲那樣,開始對背景音樂大發牢騷了。但並不是,這件事還要更複雜些。

我想先請教各位兩個問題:
1. 你喜歡背景音樂嗎?
2. 你的行為會受到背景音樂的影響嗎?

諾斯和哈格里夫斯教授在一間超市走道盡頭,將喇叭放置在一座酒類陳列架的頂層上,想看看不同種類的音樂是否會影響人們的選擇。這座陳列架共有四層,每層架上一邊陳列的是法國酒,另一邊則是德國酒,各層架上的酒皆是依價位以及甜度╱澀度來搭配陳列,因此這兩國間的競爭可說是相當公平。

接下來,兩位教授得不時更換曲目,並觀察在播放各類音樂時,人們選購的分別是哪種酒。

結果相當令人詫異。

當喇叭中播放的是德國音樂時,德國酒售出的速度是法國酒的兩倍。

而輪到播放法國音樂時,法國酒售出的速度,卻是德國酒的「五倍」。

這件事告訴我們,在受行銷音樂的影響上,我們就跟小蝦米對上大鯨魚一樣無能為力。至於受到影響的,則是我們潛意識層面:每七位酒類消費者中只有一位曉得,背景音樂會影響他們的選擇。

在另一項有關酒類╱音樂的調查中,查爾斯‧阿瑞尼(Charles Areni)和大衛‧金(DavidKim)探討了在酒窖中播放流行樂和古典樂,分別會讓人掏多少錢買酒。而這項研究結果,則反映出我們這些可憐的消費者有多容易上當。雖然流行樂對購買行為毫無影響,但古典樂卻明顯地帶給人們優雅富裕的感受,因而消費者的購買數量雖未增加,但選擇的卻是較昂貴的酒,而且並不是只貴一點點,其價位高出三倍之多!

更有甚者,背景音樂還會影響酒的口感。在一項針對此類影響的調查中,數組受測者在免費享用一杯酒的同時,耳邊還播放著四種背景音樂中的一種,這四種音樂乃是經過刻意挑選,能分別呈現出強烈有力的、複雜細膩的、愉悅清新的,或是甜美柔和的氛圍。當然,進行此項測試的心理學者們,並未告知受測者背景音樂的重要性,因此這些受測者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參與了一場普通的品酒會罷了。接著,受測者必須就自己所品嚐的酒,分別針對強烈度、細膩度、愉悅度與柔和度給予評分。測試結果顯示,人們傾向將酒的口感與音樂的情境搭配在一起。例如,聽到強而有力樂曲(《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的人,就會將自己飲用的酒形容為強烈濃醇;而愉悅清新的流行樂則讓酒嚐起來更愉悅清新。以此類推。但其實,每個人喝到的酒都是一樣的(即一種用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葡萄所釀的用一支紅酒),而品酒的人則根本沒注意到背景音樂―─他們正忙著品嚐免費的美酒呢!

每個人的音樂初體驗:出生前兩個月+搖籃曲
我敢保證你一定不記得,第一次情緒因音樂而受到影響,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事了。你或許想問,我怎麼能這麼肯定呢?因為,這很有可能是發生在你出生前的事。人類胎兒大約在出生前兩個月,對聲音就已經有反應了:快速、活潑的音樂會讓胎兒心跳加快;而緩慢、撫慰的音樂則會使他們平靜。幾週後,當人們準備降臨這個紛擾的世界時,透過測量心跳變化,以及在母體子宮內不同的胎動程度,胎兒就已展現出對音樂的情緒反應。

出生後,做父母的(尤其是母親)就會視當時是要逗小寶貝開心還是要安撫他,來跟小嬰兒以各種有如歌唱般的語調說話。安撫時所說的「好了好了,寶貝不哭了哦!」通常是採用低音、下行旋律,以及十分緩慢的速度來說,其實比較像是在唱搖籃曲。而逗弄嬰兒時說的「你這個可愛的小東西!那是什麼聲音啊?」採取的則是高音、音符變化較多、節奏強烈且不斷重複的語調。這類母親本身發出的音樂性語句,伴隨著樂曲和搖籃曲的播放,會影響小嬰兒血中皮質醇(cortisol)的濃度,而皮質醇的濃度,則與人們興奮或放鬆的程度息息相關。

搖籃曲甚至具有醫療用途,因此對小嬰兒來說相當重要。傑恩‧斯坦德利(Jayne Standley)醫師在二○○○年時,曾將搖籃曲用於有哺乳問題的早產兒身上。由於在懷孕三十四週前就出生的嬰兒,尚未發展出吸吮液體而不會嗆到牛奶的協調能力,因而必須用管子餵食。而學會吸吮動作的嬰兒要比以管子餵食的更容易增重。斯坦德利醫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發明了「搖籃曲播放奶嘴」(Pacifier Activated Lullaby)系統,簡稱PAL。每當小嬰兒吸吮奶嘴時,PAL就會播放搖籃曲,然而吸吮的動作一旦停止,音樂也就跟著停了。很明顯地,小嬰兒是愛聽音樂的;因為只需練習個幾分鐘,小嬰兒便學會了持續吸吮奶嘴,好讓音樂一直播放下去。

小嬰兒在快過第一次生日時,便開始養成分辨快樂和悲傷歌曲的能力。到了四歲時,幼兒便可依照自己正在聽的音樂,將符合音樂情境的臉部表情圖片指認出來。從這個年紀開始,他們就會以快樂或是悲傷的方式,唱同一首歌──如果用夠多的巧克力來賄賂他們的話。只不過,在他們成長的這個階段,所謂的「快樂」指的不過就是快速大聲,而「悲傷」就等於安靜徐緩罷了。至於成人雖然能辨別一些較為複雜的音樂情境,但我們仍然會將快樂的情緒,與速度和大聲連結在一起。

到了五到十二歲期間,我們就會開始「建立」起一套音樂標準,對於不符合這些標準的音樂,我們就會感到好笑或討厭。例如,我們在聽過大量的音樂或歌曲後,潛意識裡就具備了理解一首樂曲調性的能力。我們可能並不清楚調子是什麼,但卻能哼出這首曲子中一連串的音,甚至還能猜對最後一個音,以及和聲中所用的和弦是什麼。倘若曲子中出現了奇怪的或走音的音,即使是九歲小兒都會覺得好笑或怪異。在就讀小學的期間,我們也開始懂得辨別小調與悲傷、以及大調與快樂之間的關聯―而正好,這就是我們要進入的下一段主題。

音樂和語言能力的關聯──關鍵在大腦!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我們在說話與音樂感受情緒的方式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即便在我們年紀還小的時候,就已經能從聲音的速度、音量、高低起伏以及音色上,很快地掌握一些線索,而且腦部掃描也顯示,當我們在判斷音樂和話語所傳達的情緒時,所使用的大腦區域有許多都是相同的。

人類的發聲器官,是在因需要說話而進化了許久之後,才逐漸發展出語言的。因此,早期人類一定會有一段時期,只能單憑聲音而無法運用言語,來傳達各種憤怒、愛慕等情緒,以及一些基本訊息(像是「有危險要發生了!」或「這裡有吃的!」等等。)語言學家德懷特‧波林格(Dwight Bolinger)認為,高亢揚起的聲音通常表示興趣(如「你看這裡!」)以及不完整的訊息(如「發生什麼事了?」),還有,在語言終於發展起來後,現代人類語言就普遍將揚起的聲調用在疑問句上。同樣地,幾乎在各國語言的聲明稿最後,都會聽到音高下沉的語調,這就會給他人一種興趣降低,以及收尾完結的感覺。

你可能會以為早期人類是先發展出語言能力,後來才懂得唱歌,但其實這兩種能力有可能是同時發展的。不難想像,人類早在發展出語言之前,就會對著自己以及小嬰兒哼哼啦啦一些「歌」。而這些「歌」,似乎自然而然地沿襲了波林格所描述的無文字溝通技巧的特徵,亦即每段(無文字)樂句愈到中途,音高就會愈漸升高,接著又下降直到結束―至今仍有許多歌曲仍沿襲這種模式。多數樂句乃沿著「拱形起伏」:從某個音開始,接著音高上揚後又下降,最後通常會回到剛開始的起音。

常見的拱形起伏有兩種,而這兩種也都適用於語言模式。在音樂學者大衛‧赫倫分析了約莫六千種歐洲民謠後,發現其中有半數都是以很單純的「往上直到中段―往下直到結束」的拱形所構成。倘若你曾留意自己使用聲音的方式,就會注意到這種「漸上到漸下」的曲線,在你說話時很常出現。假設你說「我以為今晚我們會出去吃飯,但卻不知道要去哪吃」,你可能就會發現自己的語調,一直往上升到「吃飯」後又下降。而另一種拱形,則會用於一開始便陡然升高,然後是一連串向下音級的音樂和語言中。這樣的起伏在東歐或阿拉伯輓歌中很普遍,也很類似我們在極度痛苦時所發出來的慟哭聲。

你或許會以為旋律中高低起伏的程度和語言中的抑揚頓挫,並沒有直接關係;但,神經科學家帕特爾卻發現這並非事實。他將法文和英文民謠深入比較了一番,想瞭解語言是否會對旋律產生影響。最後發現每一首曲子及其語言,在節奏上都有相似之處,但其實這也不令人意外,因為旋律本就必須搭配歌詞,因而語言的節奏自然也就會影響音樂的節奏。當他分析兩種語言的抑揚頓挫時,發現說法文時的起伏要比說英文時小,而這跟法語民謠音高起伏比英語民謠少的事實密切相關。因此,音級較小的語言(法文)所發展出的歌謠,音級也就會比較少。(接下段)


關於「兒語」的科普:大人與嬰兒溝通的音樂語言
(承上段)由此可見,音樂和說話之間存在一套共通的情緒線索:音高起伏大、大聲的音量、較快的速度以及悅耳的音色,皆表示快樂的情緒;而較為安靜、音高起伏小以及較慢的速度則表示悲傷的情緒。

如果各位聽到一位母親和她六個月大的寶寶「交談」的話,會以為這位媽媽在模仿嬰兒的聲音,但事實上正好相反。做母親的(以及其他的成年人),早在小嬰兒能發出「嗎―嗎、吧―吧」的聲音之前,就會開始用心理學家所謂的「兒語」來跟小嬰兒說話。兒語在某些地方跟一般語言是不同的,它具有大量重複、節奏較為規律、速度較慢且語調較高,以及會在很多地方刻意加重等特性,而且,就如音樂心理學家朵伊區所說,它也運用了許多樂句常見的由上到下拱形語調(如「好―乖―喲!」)。

由於兒語具有上述這些特徵,因此要比一般說話方式更有韻律。當寶寶滿六個月時,就會開始咿咿呀呀地模仿兒語。牙牙學語相當有用,因為這種方式能讓小嬰兒練習控制將來會用到的七十處肌肉,如此長大後才有辦法跟人討昂貴的生日禮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