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家風十日談(簡體書)
滿額折

家風十日談(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8719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家風十日談》立足我國豐富的傳統家風文化,著眼于對現代家庭的有所啟示和教育,以歷史為軸,講述了周公、孔子、孟子、諸葛亮、李世民、蘇軾、范仲淹、朱熹、曾國藩、梁啟超十位先賢的家風故事。全書共十章,每一章以“十日談”講故事的形式分別講述每一位人物在家風家教方面的經典故事,每一章突出不同的家風主題,第一章突出周公的家國理念,第二章突出孔子的詩禮傳家,第三章突出孟子的身承母教,第四章突出諸葛亮的氣節傳家,第五章突出李世民的帝王家訓,第六章突出范仲淹的慈善傳家,第七章突出蘇軾的浩然傳家,第八章突出朱熹的勤儉傳家,第九章突出曾國藩的規矩傳家,第十章突出梁啟超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家風傳承,內容涉及中華家風的方方面面。形式上,故事與說理結合,圖與文結合,知識性、可讀性與現實性相結合,家訓箴言意味深長,家風故事感人至深,較為完整地呈現先賢的高尚人格與故事魅力。本書的出版對於推動現代家庭文明建設、弘揚傳統家風文化、引領社會道德文明風尚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簡介

李存山(1951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並《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並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曾任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和文化的研究,出版著作《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商鞅評傳――為秦開帝業的改革家》《中華文化通志•哲學志》《智慧之門•老子》《中國傳統哲學綱要》《氣論與仁學》《新三字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1986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目次

目錄

序/ 李存山

第一日 周公:忠誠樹模範,禮樂治家國
一、忠信傳家遠
二、謙虛獲民心
三、無逸保家業
四、禮教護門風

第二日 孔子:詩、禮庭訓明仁義
一、學“詩”學“禮”承聖言
二、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第三日 孟子:身承母教,浩然傳家
一、幼子承母教
二、聖者先齊家
三、浩然傳家風

第四日 諸葛亮:志存高遠,忠誠愛國
一、學:學需靜也,才需學也
二、志:志當存高遠
三、節:良禽擇木,賢臣擇主
四、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五、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第五日 李世民:非威德無以致遠
一、重德: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二、尊師:尊師之道,如尊己父
三、戒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四、尚儉:聖世之君,存乎節儉
五、崇文:宏風導俗,莫尚于文

第六日 范仲淹:廉儉持家、造福鄉梓
一、以廉儉操持家風
二、以公心造福鄉梓
三、讀書養志以成才
四、憂樂圓融以成仁

第七日 蘇軾:至言莫過於身教
一、利國澤民可忘軀
二、“不合時宜”求真知
三、此心安處是吾鄉
四、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第八日 朱子:讀書循理習禮義
一、讀書起家之本
二、循理保家之本
三、和順齊家之本
四、勤儉治家之本

第九日 曾國藩:清慎勤敬養家風
一、做事須用敬與勤
二、成人須讀書養生
三、眾人同心家長久
四、交遊處事須慎之

第十日 梁啟超:知、情、意以成人才
一、“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
二、“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三、善處憂患貧賤,遵循理性生活
四、有趣生活、有情生活

後記

書摘/試閱

書摘

第十日 梁啟超:知、情、意以成人才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戊戌變法中僅次於康有為的人物,是討袁運動的實際指揮者,是中國近代立憲活動的推動者與策劃者,可以說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足以與孫中山、康有為並肩而立的人物。而同時,他的學問貫通中西,融匯古今,不僅整理、傳承中學,而且譯介、引入西學,同時其學問博通于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並且是推動中國近代學術轉型的重要人物。更為難得的是,梁啟超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先後任教于多所大學,尤其以清華大學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之一而聞名天下。
不過,最值得欽佩的,是他在繁雜的政治、學問、教學之餘,還能治家,不僅使梁家家庭和睦,而且把九個兒女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人。可以說,梁啟超和梁氏一門,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讀梁氏家風,不僅是走進一位偉人的心靈,而且是走進一個偉大的家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梁啟超身居古今中西之變的巨大漩渦之中,他在教育子女時也面臨著古今中西教育理念的爭鬥,這在他的一些家信中即有反映。但是,梁啟超憑藉著他對中國傳統的深刻理解和對現代社會的充分思考,使梁氏的家風家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傳統家風家訓的現代化傳型,所以它既有傳統的尊崇禮法與人格的風骨,又有現代的自由獨立與人格平等的精神,因而對我們今日重新理解與建設家風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
梁啟超曾說,“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所以梁啟超教育子女並沒有採取強迫的方式,而是因材施教,依順每個孩子各自的天性而發展之。
梁啟超曾在家書中回答梁思成的問題道:“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於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麼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我也並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思成所當自策厲者,懼不能為我國美術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則開元、天寶間時局之小小安危,算什麼呢?你還是保持這兩三年來的態度,埋頭埋腦去做便對了。”這是梁啟超1927 年在一封信中對梁思成的回答。當時,梁思成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已經學習了三年,他覺得自己每天只是畫圖繪製、做匠人事,不符合自己當年的理想,更不能對多災多難的中國有所貢獻。梁啟超則用回信的方式指出:一方面,有用無用不應僅從當下的事功看,所謂有用,既有當下事功的,也有長久文化的。他用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作比,李、杜對唐代的興衰可能並無影響,但在一千餘年的中國文化裡的價值,卻遠比唐代的賢相姚崇、宋璟重要。另一方面,他告訴梁思成要安心讀書,要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天性、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完善與發展,只有這樣,才是對國家的真正貢獻。在這裡可以看到,梁啟超將傳統家風和當時的社會要求進行了融通。一方面埋頭苦幹、安心讀書是傳統士人的優良美德,梁啟超對此予以繼承;而另一方面,強調文學藝術的獨立性和它們對社會的獨特與重要貢獻,則是梁啟超擺脫了傳統“學而優則仕”的以為官從政為最高價值的認識,因而他能肯定李、杜的價值要高過同時期的大政治家,從而認可並鼓勵梁思成去學建築設計學。
梁啟超認為,興趣對一個人求學起著關鍵的作用。梁啟超在女兒梁思莊考入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後,曾經寫信給她,希望梁思莊學生物學,他認為這是未來世界極重要的學問,可以貢獻於人類社會。“我很想你以生物學為主科,因為它是現代最進步的自然科學,而且為哲學社會學之主要基礎,極有趣而不須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極為合宜,學回來後本國的生物隨時可以採集實驗,容易有新發明。截到今日止,中國女子還沒有人學這門,你來做一個‘先登者’不好嗎?還有一樣,因為這門學問與一切人文科學有密切關係,你學成回來可以做爹爹一個大幫手,我將來很多著作,還要請你作顧問哩。不好嗎?你自己若覺得性情還近,那麼就選他,還選一兩樣和他有密切聯絡的學科以為輔。”但是梁思莊並不喜歡生物學,加之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也不是太好,所以梁思莊始終無法對生物學提起興趣,她就把自己的苦惱寫信告訴了梁啟超。對此,梁啟超並不強求,還安慰梁思莊道:“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離開我很久,你的思想近來發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適,你應該自己體察作主,用姐姐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得到了梁啟超的寬慰和首肯,於是梁思莊轉而學文。梁思莊後來在麥基爾大學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之後又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獲得了圖書館學士學位。1931 年回國後,她先後在北平圖書館、燕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圖書館工作。為我國現代圖書館學的建設嘔心瀝血,並終有成就。1980 年,她以卓越的貢獻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她一生能有此成就,與梁啟超注重發揮特長的培養理念是分不開的。
事實上,在梁啟超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個個都是學有所長的人才。大女兒梁思順擅長詩詞和音樂,所編《藝衡館詞選》是近現代詞學的名著。大兒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築學家,是我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和現代建築學建立的奠基人。二兒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學家,於194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屆院士。三兒子梁思忠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曾任炮兵上校,後因病早逝。二女兒梁思莊成為圖書館學一代大家。四兒子梁思達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抗戰時期曾在重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任職。三女兒梁思懿主要從事社會活動,是“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骨幹,後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四女兒梁思甯,早年即投身新四軍,成為真正的“老革命”。五兒子梁思禮是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1993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梁啟超的這九個子女所從事的行業皆不相同,但都有所建樹,這正是梁啟超踐行自由發揮個性的教育理念的成果。而梁啟超聽從孩子發揮個性而成長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梁氏後人的繼承,梁思莊的女兒也就是梁啟超的外孫女吳荔明就深得其益。梁思莊十分尊重吳荔明的意願,讓她學習了城市設計專業,吳荔明退休前是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教授。她在總結梁啟超的教育理念時指出:“在20 年代風雲變幻的中國,公公梁啟超始終注意把握孩子們的前途,他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廣博的知識和卓越的遠見,對孩子們進行言傳身教。公公對孩子們的前途都有周密的考慮,他精心培養每一個心愛的孩子,不僅努力培養他們成為有學問的人,還要他們成為有高尚品德、對社會有用的人。公公希望孩子們充分享受人生的快樂,但他不強求孩子們都和他一樣,而是相信孩子們最終將走自己的路!”的確,悉心的教育和充分的信任,正是梁啟超家風的核心所在,也是最值得我們今日仔細體會與感悟的。
二、“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瞭解一個人的特長之後,又當如何發展特長而使其成才呢?在前文提到的1927 年的那封信中,梁啟超對梁思成說:“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負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工夫,生怕會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徵,我聽見倒喜歡極了。……凡學校所教與所學總不外規矩方圓的事,若巧則要離了學校方能發見。規矩不過求巧的一種工具,然而終不能不以此為教、以此為學者,正以能巧之人,習熟規矩之後,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著規矩可以無大過。……今在學校中只有把應學的規矩,儘量學足,不唯如此,將來到歐洲回中國,所有未學的規矩也還須補學,這種工作乃為一生歷程所必須經過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絕不會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萬別要對此而生厭倦,一厭倦即退步矣。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怎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在這段話中,梁啟超告誡梁思成,當下的學習雖然看似枯燥無味,但卻是最基礎的,只要踏踏實實去做,未來必定有所收穫。梁啟超指出,人生成就之大小雖然要看天分,但是,若無基礎的本領則根本談不到成就。而這基本的本領之養成,就要靠一分一分踏實的耕耘。如梁思成所學的繪圖,看似只是匠人之事,但若沒有這個基礎,就不能瞭解建築的本質與精義。而這繪圖,有美國的、歐洲的、中國的,花三年學美國的是必要的,未來再繼續學歐洲的、中國的,也是必要的,只有把這些必要的基本知識牢靠地學好,才有可能讀透建築的真諦。因此梁啟超告訴梁思成,兒子應當像自己一樣,信服曾國藩的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的事情無法預料,只有不驕不躁、認真細緻地做好當下的事,才能一點一點地進步,從而為社會做出貢獻。梁啟超還指出,他自己之所以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端賴此八個字。
在給梁思成的另一封信中,梁啟超進一步囑咐他應該如何做學問:“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實有諸己。思成,你已經熬過三年了,這一年正該用燉的工夫。不獨于你身子有益,即為你的學業計,亦非如此不能得益,你務要聽爹爹苦口良言。”梁思成最終在梁啟超諄諄教誨下,成為中國現代建築學的奠基人。他後來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獲得了碩士學位,回國後,在梁啟超的建議下到條件比較艱苦的東北大學工作,並在那裡創建了我國在北方的第一個建築系。日本入侵東北後,他回到北京,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開始了全面考察中國古建築的工作。為了完成這項工作,他走出書齋,下到田間地頭,走遍了華北的各個角落。從1931 年到1937 年,他用科學的方法對我國北京的古建築進行了測繪、分析、攝影、研究,形成了無數珍貴的科學報告,為中國建築學史的研究開闢了道路。抗戰爆發後,他在後方堅持工作,並在這時完成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建築史》,填補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空白。此後,他在清華大學建立建築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北京城的設計出謀劃策,為保護老北京的建築嘔心瀝血。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為中國建築奉獻的一生。而這一切成就,都離不開梁啟超的啟迪、教誨與幫助。
另外,梁啟超還特別願意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孩子們成長,哪怕這種成長要受些苦。當時,梁啟超的二兒子梁思永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考古學,他想在1927 年間回國實習。當時,國內的考古考察條件其實十分差,但是梁啟超非常同意他的想法,還積極幫忙聯繫。他幫梁思永聯繫了在清華大學任教的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李濟,李濟答應可以讓梁思永到山西的農村去實習。可惜這件事情因各種原因沒有成行。不過,梁啟超的幫助使梁思永和國內考古學界建立了很好的聯繫,他於1930 年畢業回到中國後,就立馬投入到河南安陽小屯、山東曆城城子崖等地的考古中去。而最終也在中國考古學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並於1948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不能說沒有梁啟超的功勞。
三、善處憂患貧賤,遵循理性生活
梁啟超身處高位,授課收入、工作收入、稿費收入都不低,家庭條件很好。但是他始終牢記自己的寒門出身,所以也要求孩子們要能過貧賤的生活,並且能熬過憂患的日子。
孩子們小時,梁啟超常常讓孩子們圍坐在小圓桌旁,自己一邊怡然自得地喝著酒,一邊繪聲繪色地講中外歷史上的故事。不僅和他們說國家大事、人生哲學、做學問的方法,也向他們傾訴生活中的苦樂悲歡,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他告誡兒女:“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他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說:“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兩年來所境較安適,而不知不識之間德業已日退,在我尤然,況於汝輩,今複還我憂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視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輩也。”他認為憂患可以磨煉人的精神,而安適的生活則會讓人喪失奮鬥之心念,憂患對生活其實是有幫助的。他進一步講道:“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們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但經過若干時候之後,總能拿出理性來鎮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這一點你們雖然不容易學到,但不可不努力學學。”這就是告訴孩子們要運用理性來克制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
1923 年5 月,梁思成不幸被汽車撞折腿骨住院,至少要推遲一年去美國留學,他為此焦慮不安,但仍急於成行。為此,梁啟超專門寫信給思成說,“人生之旅途苦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煉德性之好機會”,況且在國內多預備一年,再多讀些本國文化的書而溫習背誦之,“亦未嘗有損失耶”。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一定要理性地告訴自己要不急不躁、不慌不亂,這樣才不會生氣、暴躁,而劫難也終將會過去。梁啟超有時候也會拿自己舉例子:“你們幾時看見過爹爹有一天以上的發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氣?我關於德性涵養的工夫,自中年來很經些鍛煉,現在越發成熟,近于純任自然了。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快樂的。”梁啟超同時也常常鼓勵孩子們,相信他們一定也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們,個個都會受我這種遺傳和教訓,不會因為環境的困苦或舒舒服而墮落的。”的確,梁啟超的孩子們後來大都歷經磨難,從軍閥混戰到抗日戰爭,幾乎經歷了中國近現代的幾次大事件。但在這些事件和運動中,他的孩子們都能持身中正,皆不負梁門清譽,為祖國的復興奉獻了所有力量。他們的立身處世,始終沒有愧對梁啟超的教誨,而他們能在最艱難的時期堅持下來,自然與梁啟超的告誡是分不開的。
梁啟超認為,人不僅要善於面對憂患,還要能過得了貧賤的生活。梁啟超總是告訴孩子們,要謹記梁家原是“寒門”,所以不可以貪戀優越的生活,而應知道“人類之物質生活,應以不妨礙精神生活之發展為限度,太豐妨焉,太谷亦妨焉!應使人人皆為不豐不穀的平均享用,以助成精神生活之自由而向上。”所以他時常教育孩子們要學會吃苦、懂得吃苦,保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他在給遠在加拿大的大女兒梁思順的信中說:“你和希哲都是寒士家風出身,總不要壞自己家門本色,才能給孩子們以磨煉人格的機會。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實何止亂世為然)。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會打算盤哩!”在梁思成夫婦回國之前,梁啟超也寫信給他們,警告他們回國並不是享受,而是要經歷艱苦:“我想你們這一輩青年恐怕要有十來年――或者更長要挨極艱難困苦的境遇,過此以往卻不是無事業可做,但要看你對付得這十幾、二十年風浪不能。你們現在就要有這種徹底覺悟,把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鍛煉修養。”
理性也是梁啟超為人處世所遵循的原則,所以他對不理智的事也會歎恨良多。其中最使他感到遺憾的就是徐志摩結婚一事,他在1926 年10 月4日給孩子們的信中,就談到了這件事情:“我昨天做了一件極不願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證婚。他的新婦是王受慶夫人,與志摩戀愛上,才和受慶離婚,實在是不道德至極。我屢次告誡志摩而無效。胡適之、張彭春苦苦為他說情,到底以姑息志摩之故,卒徇其情。我在禮堂言說一篇訓詞,大大教訓一番,新人及滿堂賓客無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聞之婚禮矣。今把訓詞稿子寄給你們一看。青年為感情衝動,不能節制,任意決破禮防的羅網,其實乃是自投苦惱的羅網,真是可痛,真是可憐!徐志摩這個人其實聰明,我愛他不過,此次看著他陷於滅頂,還想救他出來,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們對於他這番舉動無不深惡痛絕,我想他若從此見擯於社會,固然自作自受,無可怨恨,但覺得這個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殺。我又看著他找得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他將來苦痛更無限,所以想對那個人當頭一棒,盼望他能有覺悟(但恐甚難),免得將來把志摩累死,但恐不過是我極癡的婆心便了。聞張歆海近來也很墮落,日日只想做官,志摩卻是很高潔,只是發了戀愛狂――變態心理――變態心理的犯罪。此外還有許多招物議之處,我也不願多講了。品性上不曾經過嚴格的訓練,真是可怕,我把昨日的感觸,專寫這一封信給思成、徽音、思忠們看看。”梁啟超在這封信中說,徐志摩的婚姻是感情壓倒了理性的結果,未來極可能招致惡果。而他也以此為例,告誡自己的孩子們,青年人好為感情而動,這是難免的,但是一定要用理性予以節制,才可使生活歸於正軌,否則只會使生活陷入難以想像的苦悶。所以他認為,一定要使理性成為生活的準則。因此他特意把這件事情講給自己的兒子、兒媳聽,希望他們能以此為戒。
事實上,對於如何教育人,梁啟超有過全面的論述:“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達的狀態,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智、仁、勇。為什麼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怎麼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家教學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我們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也應該以這三件為究竟。”這是說,人的全面發展是知識、情感、意志三方面的全面發展,任何一項有所欠缺皆是人生的重大缺憾,而那樣的人生也終究會出問題。比如徐志摩就是感性重於理性,梁啟超認為,那樣的人生是不好的。的確,一個人只有知識豐富、情感充沛、意志堅強,才能明理而不困惑,有情而不憂愁,意志強大而無所畏懼,這樣的人才能有成就。梁啟超的孩子們正是在梁啟超這種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下,才最終有所成就。
四、有趣生活、有情生活
當然,梁啟超並不因為循理而成一個呆板之人,他其實是一個興趣廣泛而很有趣的人。所以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學有所長雖然很重要,但同時要有多方面的興趣,尤其是要有些人文的興趣,這樣才不會把生活弄得單調而產生厭倦。他在1927 年8 月29 日致梁思成的信中說:“思成所學太專向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之某部門,稍為多用點工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再者,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不獨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裡頭,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若你的學問興味太過單調,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 竭,不能領著我的教訓,你全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不少了。我是學問興趣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曆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氾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梁思成所學為工科,是極容易陷入單調的生活,所以梁啟超特別用心對他講解興趣廣泛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專門的學習容易把生活弄得單調,進而厭倦、苦惱於生活之乏味,這樣的話,很容易使生活出現問題,而文史哲卻使生活豐富起來。可以看到,梁啟超拋棄了傳統家風以“玩物喪志”為警戒而要求子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教訓,而從近代人的多樣性的角度,要求孩子們要培養廣泛的興趣,這樣人生才會多姿多彩。
不僅趣味很重要,情感也是必要的。梁啟超認為處理事情應以理性為指導,但並不是說情感就不重要了。情感也很重要,生活若沒有感情,就乾癟無味了。梁啟超本身是一個情感充沛的人,如他對自己的孩子們就充滿了熱愛。他曾在一封信中說:“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因為特別愛孩子,所以他給每個孩子都起了昵稱,如大女兒思順為“寶貝”“乖乖”,還喚其他孩子“達達”“莊莊”“小白鼻”等。正是因著這種愛,他才會留下數百封給孩子們的家信,我們也才能瞭解到梁啟超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據說,梁啟超每次收到孩子們給他的信,都會非常高興,“今天從講堂下來,接著一大堆信――坎拿大三封內夾成、永、莊寄加的好幾封,莊莊由紐約來的一封,又前日接到思永來一封,忠忠由域多利的一封――令我歡喜得手舞足蹈”。這樣的歡喜,是多麼的真實而濃郁啊!更難能可貴的是,與一般的父母愛子女而難以兼愛兒媳、女婿不同,梁啟超對兒媳、女婿也是疼愛有加。他在林徽因過門時就曾說:“我以素來偏愛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兒,其可愛與我原有的女兒們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極愉快的一件事。”另外,在他的家書中,對大女婿周希哲有過多次的鼓勵和認同。正是他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愛,使得他的孩子們可以在父愛下幸福地成長,進而能自由地發展自己的天性,最終個個都有所成就。
正是在梁啟超這樣的教育下,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段曠世奇緣才會發生,這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結合。林徽因的父親和梁啟超是多年的好友,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就希望促成他們的婚姻。但是梁啟超深知婚姻自由對婚姻幸福的重要性,所以他告訴兩個孩子,是否結婚還是要由他們自己決定。過了幾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經過接觸,相互認可、相互愛戀。在1923 年梁思成車禍的時候,林徽因每天細心照顧他。後來,兩個人一起出國留學,並最終在國外結成連理。這期間,曾有很多人追求過林徽因,比如上面提過的著名詩人徐志摩,以及同在國外留學的哲學家金岳霖。1920 年時,年僅16 歲的林徽因就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了,徐志摩對她一見傾心,並展開了猛烈的追求。不過,因著家教以及平常受梁啟超的影響,林徽因拒絕了徐志摩,而始終堅定地選擇梁思成。在留學期間,梁、林兩人的感情日益深厚,互相更是愛慕不已,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曾寫過一副打油的對聯,上聯是“林小姐千裝萬扮始出來”,下聯是“梁公子一等再等終成配”,橫批是“誠心誠意”。這副對聯雖有戲謔的成分,但卻將兩人的真摯情誼表現得淋漓盡致。梁思成和林徽因結婚後,兩人雖然也像一般小夫妻那樣常常吵鬧,但兩人從來都是“歡喜冤家”,所以他們婚後的生活也非常幸福。而這種幸福,也為他們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而這種成功的背後,正是梁啟超對他們的悉心教育。
梁啟超雖沒有家訓之類的著作流傳後世,但他留下的幾百封給孩子們的信卻是最好的家風良訓。梁啟超是中國由傳統而轉向現代的代表性人物,所以他的家書中蘊含著由傳統走向近代的印記。他對個性化的重視,對理性與情感平衡的論述,都體現出現代性的因素。但他同時也傳承著持家有道默默耕耘的傳統美德,還平衡著中西方的教育理念。這樣,他的孩子們就在古今、中西之間獲得了充分的平衡,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皆能有所成就。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國外結婚的時候,人們本來以為林徽因會穿著西式的婚紗,但結果林徽因自己設計了一套中國特色的婚服,這令當時人們驚歎不已。這正體現了梁氏一門家風的獨特所在。而我們今日重溫梁啟超的家書和家風,體會這種既能保留其穩定內涵,又能因時而變的教育理念,對於今天的家庭教育仍具有借鑒意義。(執筆:王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