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楊照讀里爾克
滿額折

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楊照讀里爾克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他是詩人的原型,現代詩的源頭,最值得信賴的詩之純粹精神。

詩是簡約、神秘卻又高貴的文體,詩人試圖越過日常語言的成規,傳遞非常的感情與經驗。而現代生活、現代經驗,給了詩人新的刺激與挑戰,促成二十世紀詩的創作與美學追尋上的巨大變化。

里爾克生於布拉格,逝於瑞士。被譽為繼歌德之後,再度將德語詩歌推向高峰的詩人、發掘了德語的音樂性及可塑性﹔不但被許多讀者視為導師,甚至成為眾多詩人、作家於作品中埋下的密語,深深影響現代詩歌發展。他開發了一種新的抒情語言,將個人置入群體之中,凸顯其孤獨、迷失、矛盾與終究的回歸。詩作不僅反映了現代式的憂鬱,也協助我們踏上一條走出憂鬱的神奇道路。

本書為2015年誠品【現代經典堂】課程內容之集結。跟隨楊照一同細讀里爾克深具開創性的重要著作,或許我們會對什麼是「自己的聲音」產生不同的啟悟──或感受到啟悟之前的深邃迷惘。

作者簡介

作者: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主持Bravo91.3「閱讀音樂」及九八新聞台「楊照音樂廳」廣播節目。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著作等身,橫跨小說、散文、評論、經典導讀等領域。


原文作者: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年生於奧匈帝國的布拉格,1926年逝於瑞士。受到視覺藝術啟發而創作一系列「物之詩」(收錄於《新詩集》),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詩人之一。著作類型眾多,包括小說、論文及翻譯,身後留下的豐富書信也被視為其文學上的重要成就。著有《時間之書》、《杜伊諾哀歌》、《給奧菲斯的十四行詩》、《新詩集》、《馬爾他手記》等。

自序

已經無法確切記憶里爾克是如何進入我的生活中了。合理的推測,應該是在年少大量閱讀現代詩的那段時間。現在回想起那段時間,總還是立即在心中充滿了一種無可名狀的氣氛。無可名狀,只能勉強摹寫──

像是小時候玩過的奢侈美術遊戲,拿來一盆水,將不同顏色的油畫顏料一條條擠出來,一下子水面上浮滿了顏彩,不只色彩繁多熱鬧,而且扭轉著各種不同形狀,更重要的,色彩和形狀都是有厚度有質量的。

像是黃昏海邊,一年中僅有的日子,空氣中乾淨乾燥得沒有任何水氣霧氣,可以看得清楚太陽一寸寸落入海中的情景。那過程有一種豪氣,似乎感覺得到太陽一邊燃燒發著烈烈的輕響,一邊乾脆地直直下落,沒有猶豫、沒有保留。

像是在擁擠的人群中,感覺上空氣都壅塞著,引發高度的煩悶,卻不意在眼角瞥見一個身影,似陌生而熟悉,不是自己認識的人,卻彷彿更早,早在一切之前,就該要認識的,於是忍不住邁起腳步朝那身影的方向追去,瞬間,原先通通都沒有面目的群眾,突然每個人一一區別開來,各有各的臉,各有各的表情與動作,因為都不是我要追蹤的那個身影,所有的人就都在那個時間中活了過來……

我所閱讀的現代詩裡,有著太多我一時無法接收承受的訊息……不完全是因為我的年齡和經驗太過淺短的關係,而是那個時代現代詩的寫法,其內在的根本精神。

我讀的,幾乎都是台灣現代詩人的作品。但我卻不能說、不該說我讀的都是「台灣現代詩」。他們的詩裡面擠滿了各式各樣與台灣現實無關的典故,無法侷限在台灣的情境下閱讀。

最近讀到親歷那個時代的詩人羅青的一段深情回憶與說明:

五、六十年代的現代詩人,因無機會出國,又多半在軍中,閉悶鬱塞,情志難通,於是寫詩時,喜歡引用西洋詞語典故,後來甚至擴展至電影故事與對白,為自己多開幾扇可以自由想像飛翔的窗口。這一新發展,倒是變相的繼承了五四的老傳統,遠自王獨清、李金髮,近至紀弦、覃子豪,莫不如此。

《六十年代詩選》中有許多名詩,多半是在閱讀中譯小說與劇本時,汲取到的靈感,於是尋章摘句,顛倒變化,模糊情節,剪裁氣氛,忽而倫敦、巴黎,忽而佛羅倫斯、那不勒斯,極盡煙霧幻想之能事,若無知情人士出來做「鄭箋」,這些詩中的迷語密碼以及誤讀渲染,是斷斷難以索解的。……

不過,隨著臺灣七十年代的外貿開放,陽光一照,煙霧自散,這陣風氣,也就一去不回,這類的現代詩,當然頓成絕響,徒令許多人唏噓、遺憾、懷念不已。……

就是這樣的風格,給了我那樣的氣氛聯想;而里爾克顯然就是這些詩人們特別喜歡引用的「謎語密碼」,由他們在作品中做了許多「誤讀渲染」的。

於是里爾克很自然地就和波特萊爾、濟慈、葉慈、艾略特等一長串的名字,從台灣現代詩人動用的諸多典故中,變成了我生命中如此熟悉的一部分,熟悉到不用刻意去尋索閱讀他們的任何作品,他們就是詩人的原型,現代詩的源頭,最值得信賴的詩之純粹精神。

有著這樣先入為主的信賴吧,後來無論從任何管道得以讀到這些人的詩,片段或完整,最知名的傑作或最不為人知的冷僻殘篇,都覺得那些內容具備著一種強大而直接的力量,超越了語言和文字的中介,打在身體上,清清楚楚地打出一個感情或經驗的窟窿來,從那裡透進光亮,喔,不,更多時候是闖進暴風雨,動盪著、搖撼著、嘶吼著,將我從日常中喚醒,打個冷顫,知覺到原本所無法知覺的……

那是我經歷的「詩之教」,詩,現代詩,不會是教人溫柔敦厚的,相反地,詩將人帶離開現實,進入某種超現實的風景中,體會著內在所不認識的自己……

慢慢地,我學著去辨識不同詩人所打造出來的超現實世界。他們的共通之處在於對現實的輕蔑或遊戲,然而除此之外,他們以各自聲音描繪的心靈境地如此不同!在〈天鵝〉詩中認知了波特萊爾,在〈夜鶯頌〉中認知濟慈,在〈航向拜占庭〉中認知葉慈,在《四首四重奏》中認知艾略特……

那麼里爾克呢?認知里爾克的過程最是波折,近乎戲劇性。先讀了《給青年詩人的信》,和所有讀這本書的年輕人一樣,直覺入迷地相信,里爾克信中每一個值得畫線標示的句子,都是為我而寫的,都傳遞著只有我懂的祕密訊息!這樣的話語,怎麼可能有別人能體會、能了解?

然而接著讀了《馬爾他手記》,一下子就被迫推翻了對於《給青年詩人的信》的閱讀經驗。相較於《馬爾他手記》,《給青年詩人的信》多麼淺顯多麼平淡啊!如果認為《給青年詩人的信》是為我而寫的,那《馬爾他手記》就是為比我深邃又廣大又敏銳百倍千倍的靈魂而寫的嗎?我能自甘於和《馬爾他手記》的內容有著光年般的靈魂距離嗎?

必須捨棄《給青年詩人的信》,飛蛾撲火般投向《馬爾他手記》。《馬爾他手記》還沒有讀完(有誰敢宣稱讀完這本書?),又從里爾克的詩集中讀到了〈給一位朋友的安魂曲〉。更是忽忽如狂的騷動。我整天聽著莫札特、布拉姆斯和佛瑞的三首《安魂曲》,一邊對照著德文原詩和英文翻譯逐字逐行既興奮又絕望地反覆嘗試鑽進這首詩的宇宙中……

是的,那詩閃爍著一個從人世投射到死者之域又再投射到寂靜星空的某種宇宙航程的亮光,我清楚意識那宇宙的存在,卻又同樣清楚意識到在我閱讀的當下,這宇宙遠颺逃避我的進入;我多認真閱讀,宇宙退離的速度就有多快……

我又回頭放棄了《馬爾他手記》,《馬爾他手記》僅只是生之記錄,不像〈給一位朋友的安魂曲〉是死生之間游移往來的幽浮,一個在地上,一個在迷離恍惚的空中。

終於,歷經了《時間之書》和《新詩集》,我完成了對於〈給一位朋友的安魂曲〉的閱讀,在極度疲憊的靜寂中,我重新翻開《馬爾他手記》和《給青年詩人的信》而知覺了,原來,這些作品都是為我而寫的,為了讓我和這世界上的「物」產生新的關係而寫的,我應該重新再讀一次,放掉之前的所有印象……

用這樣的方式閱讀過的,仍然會遺忘,卻不會消失。不是以字句井然排列的方式留在腦中,而是打散了,變成一塊塊、一段段的無以名狀的情感,以聯想、幻夢、隱喻、莫名的悸動或低抑、突然無端相信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有超越於當下現實之外的意義……而存留在身體裡。

三年前,我決定在「誠品講堂.現代經典細讀」的課程中,講一整年的現代詩。原初的衝動,來自於整理了台灣五〇、六〇年代的現代詩作,梳理、彰顯了這些長期被誤以為是「為晦澀而晦澀」、「缺乏現實性與社會性」的作品,其實如此深刻地反映並記錄了那個時代的台灣。有系統地重讀這些作品,自然地將身體裡存留的詩的印象召喚出來,推擠著、爭擁著,刺激出最強烈的讀詩、體會詩的慾望。

讀誰的詩、講什麼樣的詩呢?立刻浮現的第一個名字,就是里爾克。於是展開了遠比我想像要來得複雜而困難的過程。翻找里爾克的詩,確認了里爾克的詩無法單純地用中文來讀來理解,必須想辦法用對照說明的方式,提示中文翻譯不出的德文語境。如此一來,也就意謂著必須依照所該凸顯的德文語境,回頭決定中文的翻譯方式。現存既有的所有譯本都不會是依照這個用心完成的,所以只能特別為了自己的解說,再寫一個譯本。

我心底明白一項矛盾,無可解卻又不能不解的矛盾。過去閱讀里爾克的經驗,使我一定想要將〈給一位朋友的安魂曲〉包括在解說的作品之中,然而我又比誰都明白,這首長詩可以算得上是里爾克所有作品中最難最難改用中文來表達的了吧!

用了全副心力準備課程,仔細比對德文原文和我能找到的各種英文譯本,以〈給一位朋友的安魂曲〉為中心,尋索可能相關的里爾克其他作品,將〈給一位朋友的安魂曲〉看作里爾克提供給這個世界的一個終極答案,以自己所有的生命悲歡喜痛濃縮而得,包藏在層層錯雜情感中的一聲終極感嘆,然後試著回頭找到:如果這是答案,源頭的問題是什麼呢?如果這是感嘆,那里爾克所面對的現象,無法直接理解說明,只能以感嘆應對的,又是什麼?

以這種方式重新閱讀里爾克,因而有了這樣一本書《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楊照讀里爾克》,回到詩的初衷──無可名狀,只能勉強摹寫,而且處處留著勉強的痕跡,畢竟,如果一切都可知,都能說得出來說得明白,生命中也就不需要詩了。詩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游移存在,而人生最重要最關鍵的經驗,不也都是那種介於可知與不可知之間,迷離恍惚因而深植入靈魂的嗎?

目次

自序
里爾克年表

詩的目標
現代詩的精神
寫詩的條件
「觀看」――如何和美好的事物發生關係
藉由物來理解存在
擬出生命的必要清單
未盡之事:人與藝術的關係

附錄(封底起)
中德對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