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滿額折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平裝:專屬特贈《生命的河流》朗讀有聲書)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部淬鍊之書,道盡了心的掙扎與覺醒,
以及一路上探索自我的努力;
從知名廣播音樂人到成為心靈諮商師,
面對人生這部大書,陶曉清說:
「我無法決定未來,但我可以決定用什麼態度面對每一天 。」

她是知名的廣播人,也是2017年第52屆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得主;四十年前,她是推動民歌運動最有力的推手,有台灣「民歌之母」封號;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她是「音樂人馬世芳的媽媽」。
在外人眼裡事業順利、家庭婚姻美滿,看似一路順遂成功、人生勝利組的她,為何忽然在中年之後生涯大轉彎,於1992年遠赴加拿大進修自我探索的課程,就此踏上這條充滿驚奇甚至驚心的旅程?
1996年因緣際會認識生命中最重要的導師陳怡安,接觸《人生七大危機》;2010年,64歲的她,取得正式的諮商畢業證書;2013年,她歷經罹癌、抗癌,直面疾病挑戰、內心的波折。
一路走來,陳怡安《人生七大危機》中的智慧,伴陶曉清行過死亡的幽谷,度過人生的起伏。她將這些體會,彙集成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從出生、上學、青少年、婚姻、工作、中年、老年到死亡,教你如何從更高的角度俯瞰順境與逆境,處理各階段所面臨的困惑、膽怯與痛苦,讓你學會擺脫恐懼、放自己一馬,懂得感恩與享受生命的每一天。

真情推薦(以姓名筆畫排序)
李宗盛 李建復 林小南 亮軒 姚黛瑋 段鍾沂 馬世芳 馬世儀 許景淳 
陳綺貞 楊嘉 萬芳 賴佩霞 簡靜惠 蘇來

◎本書特色
1.從知名廣播節目音樂人,到成為心靈諮商師,陶曉清走過了什麼樣的人生旅程?
2.即使是別人眼裡人生勝利組的陶曉清,也跟多數人一樣,在人生各個階段,幾乎都曾面臨不同的危機,當失敗、打擊接踵而來時,她是如何化解與轉化的?
3.陶曉清以自己為例,誠實寫出與親朋好友間曾發生過的衝突,並巧妙運用她在許多老師學到的諮商理論,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表,讓讀者更能一目瞭然。
4.超大咖推薦陣容,包括:李宗盛、陳綺貞、馬世芳、李建復、簡靜惠、亮軒等。

作者簡介

陶曉清

1965年進入中國廣播公司,次年開始主持熱門音樂節目,並推出「中西民歌」節目以推廣原創歌曲,廣受校園學子歡迎,帶動民歌風潮,間接推動後來華語音樂在80年代的商業發展,她的貢獻使後來的人稱她為「民歌之母」。

1995年她和許多音樂工作者成立「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並擔任協會第一、二屆理事長,繼續推廣民歌演唱會,同時每年選拔頒發台灣「十大專輯與十大單曲」。2000年獲得金曲獎「特殊貢獻獎」,2017年8月獲選為第52屆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得主。

2008年7月自電台工作退休,投入研習心靈成長與諮商課程;於2010年取得加拿大海文(Haven)學院的諮商證書,成為合格的心理諮商師。目前是「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常務理事、「牽手之聲」網路電台台長,並帶領海峽兩地心理諮商課程。

出版有關成長方面的著作有:《生命的河流》、《寫給追求成長的你》、《讓真愛照亮每一天》,並主導翻譯《生命花園》一書。關於電台的部分,她主導編著了《那些在青春網的日子》一書。

目次

推薦序

這個人很健康 亮軒
往事 段鍾沂
彼時那個瑞安街幼兒園 李宗盛
穿越危機看到生命的亮光 簡靜惠
因為有你 陳綺貞
她的純真,她的誠實以對──我眼中的陶曉清 萬芳
更靠近「陶曉清」這個人 馬世儀
我的媽媽總是好看,總是興致勃勃 馬世芳
奔流的方向 蘇來
深度解析一個人的完整心路歷程 楊嘉
人生故事的放下與向前行 李建復
有幸匯流同航 姚黛瑋
有你,真好 賴佩霞
一條豐饒的大河之歌 許景淳
生命的河流 林小南

開場白
巴布‧狄倫得獎
歌手的成長班
認識生命導師陳怡安
得來不易的諮商畢業證書
行過死亡幽谷
等待幕起,開始寫書

序幕
找回失落的自己
生命河流中的一條船
‧危機的定義

第一幕 出生時的家庭
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
參加家庭重塑課程
薩提爾的啟發
冰山理論
找回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四種應對姿態
內在和諧與平衡的一致性
出生時的家庭圖
01出生危機

第二幕 大人的眼睛
童年往事
兒子們的上學經驗
鏡像作用
平光鏡式的對話
02上學危機

第三幕 憤怒與愛
青春期也可以不叛逆
性能不能談?
憤怒是一股向上湧升的能量
當憤怒來襲時
Loving是行動,不是言語也不能交換
03青少年危機

第四幕 我的各個面向
追求對象──第一次失戀
婚姻危機──陪薛岳去上海看中醫
生命中的兩個男人──馬先生與丹尼爾
工作危機──從黨營到民營
賠錢的初次演唱會
第一次出國
民風樂府與歡迎春天演唱會
離開青春網
從每天變成每週主持人
全我──我的各個面向
04大掙扎期──追求對象、婚姻、工作的危機

第五幕 悲傷與失落
人到中年──面對生命逐漸往下坡走
悲傷與失落的探索
常在心上的好友
與合作夥伴的分離
對界限的學習
從揪心到放下
05中年危機

第六幕 黑洞與資源
對老去的恐懼、貪念與接納
黑洞的形成與在黑洞中的休養生息
細數個人的資源
改變是可能的嗎?
杯子事件
06老年危機

第七幕 迎接死亡
第一次面對家人的死亡──外公的去世
外婆的恐懼
母親的私語
父親去世時,我缺席了
整理遺物
資產負債表與墓誌銘
探索死亡的議題
07死亡危機

第八幕 人生歌未央──癌症之旅及未來的旅程
罹患癌症
開刀
挑選血液腫瘤科醫生
進行小紅莓化療
掉頭髮
白血球過低
第二輪化療:紫杉醇
放療
要感謝的人
追蹤檢查
細數自己的資源善用各方的支持與力量
美國之行
打麻將
手足情深
意外的驚喜
未來的生命計畫

感謝

書摘/試閱

第三幕 憤怒與愛


青春期也可以不叛逆

身為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從小又被期待做一個好榜樣,我確實是很愛惜自己的羽毛。小學畢業順利考上市女中(即現在的金華女中,當時為台北市立女子中學),初中畢業,功課只在中段的我,沒有考上高中聯考,對我而言,那真是非常重大的失落,但是爸媽並沒有太責怪我,反而跟我一起研究還可以再去考什麼學校。
當時我的第一志願是考女師(全名為台北女子師範學校,現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將來當老師。誰知道錄取率比高中聯考還難;我又去考了私立高中的聯考,考上了商業相關的高中。那時我對聯考已經非常懼怕,聽同學說還有五專聯考,其中有我一直喜歡的廣播相關科系,於是我鼓足勇氣,跟爸媽說要去試試,如果考上了,我就再也不要參加任何聯考了。於是,世界新專五年制廣播電視科畢業,就是我至今以來最高的學歷。
我的青少年時期,剛好就是在市女中與世新念書的時期。我並不需要叛逆,因為我的父母從來沒有不許我做什麼。但是同儕當中,我確實看到許多同學經歷了很不安的青少年掙扎期。
在那個年代,我的父母親是很開明的,特別是我的媽媽。她從來沒有阻止我交男朋友,在有男孩子開始想約我出去的時候,她告訴我一定要讓男生到家裡來接我,並且在說好的時間送我回家。爸媽在我的青少年時期對我是非常信任的,我猜測也許因為這樣,我才願意什麼都跟他們談。否則我媽媽怎麼可能告訴我,要跟我約會的男孩來家裡接我呢?媽媽的說法是,如果這男孩心裡不夠坦蕩的話,就不敢到女孩子家裡去見她的父母。
我相信對有男孩子來約我的這件事,爸媽一點都沒有大驚小怪,甚至我曾跟媽媽說,每次跟我喜歡的男孩從學校搭車回家,時間都好短,我一下子就要先下車了。媽媽居然說:「那你就多坐幾站,跟他一起下車,再往回坐也可以呀!」
有一次跟男友出去約會,回家時間真的太晚了,結果我進得了大門,卻進不了二門。爸媽好好地訓了我一頓才放我進門,訓完才告訴我,他們沒有把大門鎖上,是因為不想讓我的男朋友以為我回不了家;等我進大門後,男朋友就回家了。因為我沒有遵守約定,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就是這樣學會守信用的。晚回家的確是我的責任,不能怨他人。我父母真的很懂得孩子的心理,沒有讓我在男友面前丟面子,又給了我一個終生難忘的學習經驗。
那時候同學們都很喜歡參加舞會,很多人都必須欺騙父母,偷偷地把參加舞會的衣服帶出來,回家前還得小心翼翼地把衣服收好,把口紅擦掉。反觀我媽媽不但沒有阻止,還經常幫我挑選參加舞會的衣服。我十歲就參加過爸爸媽媽辦的舞會,舞步是他們教的,我還擔任過爸爸同學的舞伴呢!
在我十九歲那年,媽媽興沖沖地幫我租了場地,還帶我去朋友家挑唱片、錄音樂,特地辦一場舞會來祝賀我的生日,我的同學簡直都羨慕死了。
有位同學的媽媽管教得特別嚴格,她是常常到我家來換衣服再一起參加舞會的玩伴之一。一次因為口紅沒擦乾淨,回家被她媽媽發現,從書包裡搜出了便服,被打了一頓。隔天上課看到她哭得紅腫的雙眼,我非常難過,就自告奮勇下課後陪她回家。我記得自己像個小大人似地對她媽媽說,在我們這個年齡,似乎不適合再採用打罵式的教育了。直到現在,那位同學還是很佩服我的勇氣。事實上,從那次之後,她媽媽仍然很嚴厲,但的確不再打她了。
現在回頭再看,就是因為父母對我採取尊重的教育方式,給我的感受是非常舒服的,因此當我的孩子也到青少年階段時,我願意採取同樣尊重的方式教育他們。
兩個兒子似乎也因此而不需要有叛逆的行為。小狀況不能說沒有,有時候也會讓我煩惱到睡不著覺,不過至少我們都願意對話。發生任何狀況時,我會先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一定會站在他們身邊,陪伴他們一起經歷難關。
在孩子跟我的互動中,相對基金制度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部分。
從小學開始,他們就有固定的零用錢,當他們想在日常生活所需之外,擁有什麼特別的東西時,我會希望他們至少先存到一半的費用。只要可以做到這一點,剩下的錢就由我們來支付。我認為讓孩子存一半的費用,就是要他們先以行動證明,是真心想擁有這個特殊的東西。

性能不能談?

家有青少年,做父母的經常會擔心如何跟他們談性。現在的社會風氣比當年開放,許多資訊上網就可以找到,但也可能因此造成更多迷惘或混亂的現象。
我的青少年時期,父母沒有正式跟我談與性相關的事,我們多半是跟同儕交換訊息。等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我也認為正式的談話很尷尬,大多是在閒聊時穿插著談。不過,我記得當時很清楚地告訴他們,男生跟女生在發育時的不同,女生的月經是怎麼回事。所以當小球在小六時幫同學買衛生棉,我很開心,覺得自己教育成功了。
我也告訴他們,在適當的時候,性會是很美妙的經驗。我特別強調絕對不可以強迫他人做不想做的事。
我認為讓孩子知道真相,學會自我負責、承擔責任,是很棒的學習過程。如果認為孩子因為知道過程就會去嘗試,這是對他們的信心不足。
多年來,一直有機會參與相關課程,我經常見證到被錯誤性教育所烙下的印記,不論性侵或是性騷擾,都會帶給已經成年的人許多後遺症。其中我最心疼一位女士,在一次課程中,她在我的小組,可能對我有著信任,所以首度敞開心胸分享了保存好久的祕密。小時候她發現自慰時的快感,卻不幸被媽媽看到而受到大聲斥責,媽媽用許多不堪的話語指責她。從此她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罪人,認為自己不乾淨、不值得被人愛,甚至在跟我單獨面談時,她幾乎一直低著頭而無法直視我,聲音也很小。我除了告訴她自慰是健康的,如果問團體內的其他人,我猜可能人人都有經驗。我還鼓勵她既然來參加課程,就放心投入,因為那堂課正好是談悲傷與失落。
老師設計的一個活動是,邀請大家在紙上寫下一個自己難以啟齒的祕密,大家圍成圈,中間放著一盆水,水中有一些玫瑰花瓣。每一次由一個人走到水盆邊,把手中寫好的紙撕碎後丟入盆中。等所有學員都完成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儀式後,再一起深呼吸,老師把混在一起、濕透的碎紙揉成一團,連同玫瑰花瓣全丟進垃圾桶。
我真希望她也那麼做了,但她逃離了這堂課。事後我跟她說,我覺得好可惜,不過我也知道,旁人眼中看來那麼容易的事,在當事人還沒預備好去面對前,它就是如此的困難。
我也常在課程中遇到勇敢的學員,大部分是女性,鼓足勇氣在團體中說出小時候曾遭到性侵或是性騷擾的往事。幾乎是每一次,都會引發許多感動,有類似經驗的人紛紛舉手發言,不但分享自己的往事,也說出他們聽到第一位學員訴說時的感受。
這帶給我們的學習是,走上治療之路永不嫌遲。就算加害者不在現場,甚至有的人已不在人世,對受害者來說,仍然可以用最適合的方式─或許是心理劇,或許是完形治療,帶領她說出:「你不可以這樣對我!」「你知道這件事傷我多深嗎?」「我恨你!」等埋在內心許久卡住的能量。
經過這樣的處理後,不一定會是願意原諒對方之類的浪漫結果,這也不是我們處理個案的目的。我的經驗是,當卡住許久的能量開始鬆動時,當事人可以逐漸放鬆自己緊繃了許久的身心狀態,足以面對人生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憤怒是一股向上湧升的能量

憤怒是個極大的題目,可以寫本書來仔細討論,瓊安就曾經寫過《好好出口氣》(Anger, Boundaries and Safety)來討論憤怒。憤怒是表面上的感受,通常在憤怒的底層,會找到其他的感受,可能是悲傷、恐懼、受傷、害怕被拋棄等。人會憤怒,通常是因為事情的發展沒能符合原先的預期,或是跟他的價值觀不合。
我們會害怕正在憤怒的人,是因為在記憶中,憤怒經常是與暴力連結在一起的,所以我們會認為憤怒的情緒也是非常可怕的。遇到會讓自己憤怒的狀況,不是逃開就是否認。壓抑的結果,那股巨大的能量不是對外爆發傷到他人,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向內射傷自己。
其實憤怒時的身體症狀與興奮時很類似,都會心跳加快、血脈賁張、肌肉緊繃,腦子無法清明的思考。人在憤怒時好像要跟他人拚命一般,正是激發了他的爬蟲腦,以為自己在生死之間掙扎吧!
所以要經常清理自己的情緒,認清會讓自己一下子火冒三丈的情況,到底是發生什麼事,釐清之後再決定值不值得發火。通常做這種練習的學員在經過深呼吸、暫停一下後,都可能決定不發火了,因為不值得!
我小時候學到的是,絕不在人前生氣,因為那是沒教養的。於是遇到可能會生氣的事,我總是合理化一切,好讓自己馬上轉移目標。但長期累積的結果,就是會因為很小的事就氣到不行,而對方則是感到莫名其妙。有時候是不表達自己的憤怒,就用各種奇怪的藉口去指責對方,或是懲罰自己或他人。
學會覺察並對自己更了解後,我逐漸明白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帶著憤怒的情緒時所引發的暴力─不論是語言或肢體。
課堂上學員們最喜歡一起用健康、有界限的方式,在他人的見證下,以不傷自己也不傷他人的方式,釋放憤怒的能量。

當憤怒來襲時

二○○一年的十月八日,我先生在收到信用卡帳單後,問我這些錢是怎麼回事,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很不爽。其實那是因為我之前幫別人刷卡,他們也還錢了,我把錢拿出來放在桌上,不知為何他竟然會那麼生氣,我們就大吵了一架。我氣得離家出去走走。之後我寫了一封信給他,我很欣慰自己沒有被憤怒沖昏了頭:

Dear,
請看完這封信。選擇寫信是實在不喜歡爭吵過程中不舒服的感覺,特別是被誤解、被貼標籤時,快要爆炸的感覺。然而,剛才走在敦化南路人行道上,我本來越想越氣的情緒,不知怎地一下子不見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兩個小孩子在吵架。
如果我真的是「被迫害妄想症」,我就得自己想辦法去克服,而不是在你問起:「這些錢是怎麼回事?」的時候覺得不舒服。
但是,也請你不要因為我有情緒而否定了我原本的善意。我知道你常會為錢煩惱,這是我們很大的不同,因為安全感的底線不同。我本來這個月就打算把信用卡的錢還給你。因為我知道刷了不少,事前也跟你打過招呼,而且人家也已經把錢匯進了我的戶頭。今天下午我去交了我的信用卡費,順便先提了兩萬元,剛才只是先把一萬五放在桌上,我不知道為什麼你會震怒。
看到你趴在桌上傷心的時候,我其實是很心疼的,你一定壓抑很久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不解,我真的沒有意願要如此傷你,到底是怎麼了?
我以前在你每次說出如此絕情的話時,都會傷心欲絕,感覺自己完全被否定了。剛剛一開始時也是如此,氣得手腳發軟。不過我自覺進步的是,我不到一個小時就意識到你是在說氣話,而這些氣話一定是我的行為或言語勾起的。請想一想那是什麼好嗎?是我說的什麼話?什麼動作?什麼語氣?讓你那麼生氣!我還想請你想一想那麼生氣的背後是什麼情緒(通常憤怒下面一定還有著悲哀、受傷或是恐懼)。我們的循環通常是:你問我關於錢的事,我有了負面情緒後聲調就上揚起來,如此一來一定引發你更大的負面情緒,然後事情就很不好玩了。我知道每次你問我錢的時候,我的情緒代表的是什麼,是覺得你不信任我有處理金錢的能力,或是你一定又嫌我浪費錢了。我知道其實自己並不浪費,而我本來就不是會管錢的人,所以不應該為了這個鬧情緒,以後會繼續警惕自己這個部分。
其實我最難過的是感覺被你全盤否定,當你發誓從今以後:「再也不如何如何……的時候,我會因為你又要跟我一刀兩斷了而真的很生氣。不過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希望找出讓你如此生氣的原因,才好「對症下藥」。
我這些年來所花費在成長上的心力,希望不是白費的。所以常常在被你誤解之後,都希望能說清楚,然而太多的過往糾纏不清,我雖然十分努力但還是時常會掉入情緒裡去,情緒一出來便無法客觀。我也常覺得你無視於我的改變,老往我身上貼過去的標籤,這也是我無法釋懷的事,因此我會很難過。
如果你還有火,就等氣消了再跟我說話吧!或是也用寫信的方式。我希望你原諒我只是個平凡、有脾氣的人,不過我早就不用發脾氣來控制你了,這至少是個進步吧!
Dear. 二○○一年十月八日

我們安然度過了那個難關,我申請了自己的信用卡,不再用他的附卡。幾年後他為了幫我累積飛行里程,而申請了我的附卡。真沒想到現在偶爾換成我問他:「怎麼花了那麼多錢?」

Loving 是行動,不是言語也不能交換

至於愛,那更是重要的學習。小時候我們認為被愛的方式就是受到無微不至照顧;長大以後,也以為愛一個人就是要好好照顧他──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卻忘記了每個人在意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愛,需要對話,也需要更新,愛是行動。
我們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模仿身邊大人的行為,學會什麼是愛。因為大人可能會說:「你不乖,我就不愛你。」或是:「你不照著我的安排去做,我就不愛你。」流行歌曲中常會聽到:「你愛我沒有我愛你多」或是:「我是那麼愛你,所以你也要一樣地愛我。因此我們常常以為愛是可以秤量的,是可以用來交換的東西。
不過,愛其實是一種感受,是流動的,是無法秤量的。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愛人要以對方為中心,不求回報也不能強迫。
我們常常忽略了愛一個人的同時,也可能會不愛他的某些行為。又愛又恨是可能的!以前愛這個人,現在不愛了,也是絕對有可能的。抓住一個明明已經不再愛自己的人,極力想要挽回,往往徒勞無功。真希望在針對青少年的教育中,可以加強以尊重與愛為前提的生命教育。如果人不以占有另一個人為目標,而能珍惜當緣分來時能共處一段時間,緣分盡時能善了,學會珍惜、學會放下,明白人在脆弱時會受傷,但也有能力找到痊癒的方法,接受生命的實相而不耽溺在浪漫的想像中,絕對可以避免許多悲劇的產生。
在工作坊時,我最喜歡帶學員做的練習,是讓他們兩人一組,互相提問。這些問題包含:他人對你做什麼或說什麼,你會認為自己是被愛的?當你愛一個人,你會做什麼或說什麼,讓他認為你是愛他的?
我會給每個人將近十分鐘來回答問題,過程中經常有人會因感動或傷感而流淚。因為分享的對象常是陌生人,沒有任何恩怨情仇,又都是在心靈非常敞開的狀態,做完這個練習,他們通常會非常感謝對方。大家多半會意識到自己在愛情中的模式,同時又能看到彼此是如此的不同。


03青少年危機
陳怡安在《人生七大危機》提到的第三個危機,是青春期危機,分為四個段落:
第一段先談青春期的生理現象,十三到十九歲的青少年身體發育期,經常會跟他人比較而產生自卑感,最大的挑戰是要接納完全不一樣的自己,性機能的蓬勃發展也需要調適。
第二段談的是青春期的心理現象,包含理想與幻想混淆、自卑與自大不分,是個認同的尷尬期,不滿現實、對抗權威、經常處於衝動的狀態,被情與性所困擾。
第三段談的是青春期的心理需求,他們會需要可分享祕密的友伴,擁有自己的祕密而不想被干涉,渴望被認同又希望自己是獨特的,需要他人的支持,也需要冒險,藉此發洩精力。
最後談到回應青少年的方法。大人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允許青少年做自己想做的事,但要先訂定契約,學會用提問的方式來跟孩子講理溝通。重視孩子的感受世界,特別是在孩子被視為叛逆時,其背後的實相為何?還要認識與接納孩子的朋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