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哲學小史(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哲學小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學術大牛寫給普通人的哲學入門書

——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並譽世界

——作者武內義雄,日本漢學大家,曾是日本天皇的哲學老師

——他與宮崎市定分列京都學派兩大代表人物

——他的學說,啟發了李學勤、徐複觀、朱謙之等一大批中國學者

——內容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講解嚴謹,文字易讀

——全面詳盡,不僅限於儒釋道三派,中國哲學史上出現過的大小流派都有涉及

——鎖線精裝,殼面採用壓凹工藝,凸顯質感

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小史》是日本哲學家武內義雄所作的中國哲學思想史論著。《中國哲學小史》按時間順序,詳盡地介紹並分析了上自殷周、下迄明清的中國哲學史。除一般中國哲學史著作重視的儒家學說、宋明理學之外,本書對以往為主流所忽略的思想流派,如稷下學派、兩漢經學,有精到之論述。以“流派”為梳理中國哲學史之枝幹,理路清晰,便於讀者把握。對中國哲學史之分期及演進過程,有獨到之見。

作者簡介

武內義雄,日本哲學家,國立東北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昭和天皇的哲學老師。武內義雄1919年曾留學中國,對儒家、老莊及佛家等中國古代思想研究頗深,是中國哲學思想史的早期實證論代表。著有《中國哲學小史》《儒道的精神》《論語譯注》《諸子概說》《易與中庸的研究》等。

 

譯者簡介:

汪馥泉,著名學者、翻譯家,先後任上海公學、復旦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後更名為吉林大學)教授。譯著有《中國哲學小史》《中國文學研究譯叢》《歐洲近代文學思潮》《中國文學思想史綱》等。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學術大牛寫給普通人的哲學入門書

——作者武內義雄,日本漢學大家,曾是日本天皇的哲學老師

——他與宮崎市定分列京都學派兩大代表人物

——他的學說,啟發了李學勤、徐複觀、朱謙之等一大批中國學者

——內容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講解嚴謹,文字易讀

——全面詳盡,不僅限於儒釋道三派,中國哲學史上出現過的大小流派都有涉及

——鎖線精裝,殼面採用壓凹工藝,凸顯質感

媒體推薦

武內義雄博士更注重將文本批判的方法精密化,以分析古典的表現形式、觀念類型等的不同,辨別其形成時期的不同層面,使之與古史傳承相合,而努力建立更為合理的思想發展譜系。

——國立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赤塚忠

 

武內義雄的《中國哲學小史》重在體現各種思想交融的歷史和推移的軌跡。

——清華大學教授 曹峰

緒 論

武內義雄 作

汪馥泉 譯

 

研究中國哲學的變遷,區分為三個時期來說明,最是妥適。第1期,從春秋末年到後漢終結,就是從公前552年孔子誕生到公183年後漢末年的七百三十五年間,這名為古代期。這個古代期,又可以分為前漢景帝以前與武帝以後的兩個時代來研究。前半期,是以孔子的誕生為始,老、莊、楊、墨、孟、荀、韓非等諸子百家陸續地產生,各自成一家言,你駁我,我駁你,競蘭蕙之芳的時代,這稱為諸子時代。反之,後半期,是自前漢武帝于即位之初用名儒董仲舒的話,尊崇儒教,壓抑諸子以來,只儒教是興盛了,諸子卻衰頹了,儒教的教說,代表了當時的思想,儒教的經典(即五經)之研究又似成了學問的全部。這個時代,稱為經學時代。諸子時代與經學時代顯示著很不相同的面目;但是,這兩者都是在中國的地方,由中國的民族產生的思想學說,沒有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這一點是相同的。綜括這兩個時代,名為古代期。

其次,第二期,是從三國初年(公220年)到唐玄宗末年(公755年)約五百五十年間,這名為中古期。在這中古期的開始,儒教還維繫著前期的余勢,經學的研究也相當興盛;但是,支配當時的思潮,實是老、莊的哲學,在當時的經注中用老、莊思想來注釋儒教經典的也很多。同時,據說後漢的時候已到了中國的印度思想(即佛教),到進了這中古期,突然增加了它的勢力,成了真正為中國人所理解、所信奉的思想;別一方面,刺激了風靡當時的中國固有的思想(即老、莊的思想),確立了稱為道教的一種宗教,於是,到了這中古期的後半期,儒、道、佛三教鼎立地興盛著。即是說,在隋、唐的時候,是儒、道、佛三教鼎立的時代;三教之中,有著深遠的哲學的,是佛教,當時第1流的思想家、學者,有許多都是佛教者。

再次,第三期,是從唐玄宗(公756年)以後到現在約一千二百年間,這名為近代期。近代期,其期間很長,所以,又可以分為四個時代。第1,是從中唐到五代的二百餘年間,這是宋學的準備時代。第二,是從北宋初(公963年)到南宋末(公1279年)的三百二十年間,這是所謂宋學時代。第三,是、明兩代,就是從公1280—1661年的約三百八十年間,這個時代的中心在於明代,代是它的過渡期。第四,是清代,是所謂考證學全盛的時代,但是,在思想方面,卻並不發達。近代期,有鑒於第二期中興盛過的佛教哲學的深遠,便以改造中國固有的儒教,構成新的體系,為主要的目的。

總之,古代期中的中國思想,濫觴於孔子,發揚于戰國諸子,到漢代,由儒教統一了。到中古期,新增加佛教的力量,促進了道教的成立。儒、道、佛三教便鼎峙了。到近代期,佛教哲學影響到了儒教,儒教便被改造了。這被改造了的儒教的代表思想,是朱子學與陽明學。

目次

目錄·Contents

緒 論 / 001

古代期(上) 諸子時代

第一章 中國古代的民族信仰 / 002

第二章 孔子 / 008

第三章 孔門的兩個學派 / 019

第四章 墨子及其後學 / 029

第五章 老子及其後學 / 036

第六章 稷下之學 / 048

第七章 莊周及其後學 / 070

第八章 論理學的發達 / 076

第九章 荀子及其門下 / 082

第十章 秦代的思想界 / 094

古代期(下) 經學時代

第十一章 前漢的經學 / 104

第十二章 後漢的經學 / 118

第十三章 兩漢的諸子 / 125

中古期 三教交涉的時代

第十四章 從儒教到老莊 / 136

第十五章 從老莊到佛教 / 142

第十六章 道教之成立 / 155

第十七章 經學之統一 / 161

第十八章 隋唐之佛教 / 166

第十九章 中古期哲學之概觀 / 172

近代期 儒教革新的時代

第二十章 儒學之新傾向 / 176

第二十一章 佛教之新傾向 / 180

第二十二章 宋學之勃興 / 184

第二十三章 道學——周張二程之學 / 187

第二十四章 春秋學——歐陽修與司馬光 / 197

第二十五章 宋學之大成——朱子 / 201

第二十六章 宋學與佛教 / 214

第二十七章 宋學之別流——陸子 / 217

第二十八章 朱陸的門下 / 221

第二十九章 明學——陳白沙與王陽明 / 227

第三十章 清學之演變 / 239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靈王二十年(公前552 年),生於魯國的昌平邑,死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前479 年),年七十四,他的事蹟見於《史記·孔子世家》。《史記·孔子世家》是孔子的傳記中最古而且可信賴的,但是,其中也還有多少的疑問,成了後世學者議論的根源。我現在,在這部小著述中,沒有涉入這種問題中的餘裕;只是,依據《論語·為政》篇中所載的孔子自己的話,概要地一述其一生的閱歷。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根據這些話,可以知道,從十五歲到三十歲是孔子的修養期,到了三十歲,才跑進社會。他最初踏進社會的時候的地位是如何的,這不能明瞭;但據《孟子·萬章》下篇中說的孔子曾經做“委吏”(司會計),曾經做“乘田”(也叫作“司職吏”,司牛羊),由此可以想像,孔子最初是從事于會計和畜牧的小吏,似並沒有顯著的地位;到四五十歲的時候,志操也定了,一家的見識似也成就了,據《史記》,孔子後來做過中都宰,做過司空,做過大司寇,在政治舞臺上大活躍過。但是,這也只是數年間的事情。後來,離開了魯國的政治,到衛、陳、宋、鄭、蔡、楚各國去遊說,終於不能行其志;到晚年,返鄉裏,似專從事於經典的整理及閘人的教育。

集合孔子的話的著述,有《論語》二十篇,是歷來的學者所愛誦的,但這也是孔子死後,經過了許多年月才編纂成的,其中似還混入了後世的文章。我現在沒有餘裕對於各章篇加以詳細的批判,只是,依據其中最古的而且可信賴的部分,略述孔子的思想學說。

孔子,魯國人,魯是周初時周公之子伯禽被封的國,所以,其建國的始祖是周公。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武王死後輔佐幼主成王奠定了周室基礎的偉大政治家。據說,周之文物制度都是他制定的。孔子是魯國人,所以尊崇其建國的始祖周公。《論語·述而》篇中說: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細細地研究這一章,可以知道,孔子一生很敬慕周公,尤其是他的盛年中,甚至於夢寐之間也不忘周公。我以為:孔子一生的事業,是再興那周公制定的周初的禮樂,實行周公的理想。

孔子把自己所教導的,稱為“吾道”,門人們把孔子所教導的稱為“夫子之道”;所謂夫子之道,盡於“仁”之一字。夫子之道是“仁”,在《論語》中,如下麵的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4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4,惡乎成名?(《論語·裏仁》)

 

一節中,“仁”字是承受“道”字的。又在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4生,孝弟也者,其為仁4之本與。(《論語·學而》)

 

的話中,可以證明“仁”字也是承受“道”字的。通觀全部《論語》,其中論仁的,有五十八章,“仁”字看到一百零五次之多。由此,可以知道,孔子是如何地重視“仁”;但是,在這些篇章中所說的,都只是達於仁的方法,對於“仁”“道”這東西的本質,並沒有講到。

孔子的“仁”,到底是怎樣的東西,關於這個問題,歷來學者的議論很多。試看《說文》“仁,親也,從二、人”,這個字是“人”旁加“二”的字,所以,說明是人與人相親的意思。《禮記·中庸》篇中,有“仁者人也”的話,鄭《注》解釋說:“人也,應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謂也。”這裏所說的“相人偶”這句話,是漢代流行的話,在鄭玄的注釋中是常常用的字,在這裏,“人”與“偶”,其意相同,是成為友,或者相親的意思。因而,《中庸》中所說的“仁者人也”,與《說文》中所說的“仁,親也”有相同的意義。又如《論語》中

 

樊遲問知4,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4矣。”問仁4,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4矣。”(《論語·雍也》)

子曰:“知4者樂水,仁4者樂山;知4者動,仁4者靜;知4者樂,仁4者壽。”(《論語·雍也》)

樊遲問仁4,子曰:“愛人。”問知4,子曰:“知人。”……(《論語·顏淵》)

 

如此地使“仁”與“知”相對立的地方,也很多[2]。這,恐怕是把人類的精神活動,分為知的方面與情的方面,把“仁”看作以情的方面為主的德的吧。原本,人類的精神活動,知與情並不是各自獨立地進展的,是站在互相不能分離的關係中的,所以,“知”和“仁”也絕不是獨立的德,而是相互關係著的。在《論語》中,也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論語·陽貨》),這是說,“仁”離開了“知”是不能成立的。又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論語·衛靈公》),又說“擇不知仁,焉得知”(《論語·裏仁》),這是說,“知”,如其不由於“仁”,也全不能得其所以為“知”。“知”與“仁”,是如此密切的關係上的德;“仁”主要是從情的方面看到的德。因此,“仁”的本質,可以說是親愛之情。這親愛之情,是成為社會結合、人類和樂的基本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