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清朝穿越指南
滿額折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清朝穿越指南

定  價:NT$ 440 元
優惠價:90396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上至皇親下至旗丁•衣食住用行•清代生活全攻略
皇阿瑪、哀家、本宮? NO!這些叫法都不見記載。
旗人女性都梳“大拉翅”? NO!大拉翅要到清末才有。
聯合太醫來宮鬥? NO!清宮太醫才沒有那麼神通廣大。
小妾鬥正室? NO!兩者出身完全不能比。
貴族重養生,愛吃素? NO!(除了齋戒)吃素才沒面子呢。

氾濫的網路清穿文、層出不窮的清宮劇,那個清朝,真的符合歷史真相嗎?
《清朝穿越指南》以極盡可能的嚴謹態度,從史料出發,用輕鬆活躍的語言,從時尚新鮮的角度,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清朝。它會教你怎麼看身份、怎麼說話、怎麼稱呼別人、怎麼吃喝玩樂、怎麼買房、穿甚麼衣服;宮裡甚麼樣、世家甚麼樣、怎麼選秀、怎麼出嫁、怎麼長守家宅……

作者簡介

橘玄雅

滿族。以清史和滿學為研究對象的自由學者。曾任北京索倫珠滿語班語法講師,並於2014年在《紫禁城》雜誌撰寫《讀檔筆記》專欄與《滿文的過去與滿文書法》特稿。

《清朝穿越指南》終於順利成書,與大家見面了。回想起來,還真是費了幾番周折。

2012年底,好友森林鹿的《唐朝穿越指南》出版,微博上便有朋友@了我,並調侃道:「清穿指南啥時候出現嘞?」我敷衍著回答說「考慮考慮」,其實我當時並不確定之後會不會有這樣一本《清朝穿越指南》,甚至於我曾經想過以後真的有這樣一本書,但是作者八成不會是我自己。

在森林鹿的《唐朝穿越指南》出版後,我曾經寫過一篇讀後感,名字叫《一本書、一群人、一件事》。所謂「一本書」,自然指的是開了「穿越指南」先河的《唐朝穿越指南》;「一群人」,指的是一群在微博等網絡平台上進行歷史知識科普的人;「一件事」,自然指的就是做歷史科普這件事。

每位科普者都有著自己的風格,有的風格嚴肅,有的風格歡快。我的風格本身是偏向於嚴肅的,這也是我一開始並不打算寫清代穿越指南的主要理由。但是2012年底網上一句「考慮考慮」的笑談,卻引來了一些朋友很認真的「催文」,以至於我在2013年1月專門寫了一個「清穿指南」的小短篇作為「彩蛋」,文中明言自己風格不適合寫穿越指南這種題材,其實就是想要將這個事兒岔開的。

到了2014年上半年,對於寫「清穿指南」這件事我依然想要推脫,但是那一年我在網絡上連載了一個「Q&A」系列,可以說是對「輕鬆類」科普風格的一種嘗試。現在回想起來,也說不清是出於甚麼想法,或是甚麼事件的促使,總之我是在2014年9月正式決定接下「清穿指南」的。

在決定了之後,9月18日,我在微博開了一個公開投票,列出了「後宮」、「官場」、「科舉」等選項,希望通過徵詢網友們的意見,投出大家最關心的內容。到投票結束的9月27日為止,共有405位網友參與了投票,其中最具人氣的幾個選項,也就成了現在您看到的這本書的幾個大章的主題。

不過在內容決定之後,我也並沒有很快開始寫作。直到2015年初,一本仿照《唐朝穿越指南》風格的、以清代為內容的書籍出版。其內容,不僅有文抄公之嫌,更有很多錯誤講解。這本書對我的「激勵」尤其巨大,朋友們也藉此提醒我說希望我趕緊「填坑」。當時我的確有了緊張感,便在微博上立了「字據」,說要在2015年寫完《清穿指南》。2015年5月,本書正文正式開寫,9月時已經寫完五大章,11月開始在網上發出8篇連載,12月在網上發出初擬目錄,並在2016年將圖文稿件陸續交齊,這便是您現在看到的這本書的由來。

順便一提,在本書出版的同時,續作《清朝穿越指南》第二部也在寫作當中。寫第二部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第一部中有很多限於字數沒有能介紹的知識,比如說朝廷以及職官等,這些內容都留到第二部進行補充。2016年1月,我在微博上進行了《清朝穿越指南》第二部內容的投票,其結果大體偏向於朝廷、官場、讀書這類主題,即所謂的「男性視角」。相比之下,您現在看到的這本寫有後宮、內宅這類主題的第一部,則相對偏向「女性視角」。這倒是我本人在最初沒想到的事情。

再將我們的話題挪到歷史科普上吧,畢竟這本《清朝穿越指南》被我自定義為一本歷史科普讀物。

歷史需要科普,這是因為很多人都自詡了解歷史,但是由於來源的問題,他們了解的歷史經常只是一種假象。

以清代為例,清代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許多人都從長輩那裡聽到過一些「故事」,也有很多以清代為背景的電視節目,網絡上也有很多以清代為背景的小說、從某個角度而言,本書的成書最感謝的就是這本書的作者。網文,這些是人們形成「清代」印象的主要渠道。而這些渠道所體現的信息,有些與歷史事實不符,有些則是經過了一些特殊「渲染」的,有些解釋的角度則很不客觀。

更重要的是,現今的一些媒體早就失去了對歷史的尊重。在八九十年代,一些電視劇以清代野史作為劇本來源,尚且註明「本故事純屬虛構」,而今天有些電視劇胡編亂造,甚至原作品都不是以清代為背景的,為了收視率,卻大肆宣揚自己所拍攝的是「歷史事實」。這些一面吹噓「歷史」又一面胡編亂造的作品,也對人們的歷史知識攝取產生了相當惡劣的影響。

另一方面,歷史需要科普,但是如何科普才能讓讀者們順利地形成正確知識,這就是科普者需要思考的事情。而且,科普和學術雖然有聯繫,但是也有區別。學術的目的是搞清主題,而科普的目的是給人以搞清的慾望。所以,科普和學術都是歷史,但是方式、目的卻不大相同。

在《一本書、一群人、一件事》這篇文章中,我曾經提出過「科普的最終目的」,當時我寫道:

科普的最終目的是盡可能地將正確的知識濃縮為一些富有趣味的小文,可以勾起讀者興趣繼續閱讀史料,並且又不至於被過度演繹的東西所蒙騙。換句話說,科普應該是通往史學的橋樑,如果只是當快餐吃吃,那麼這次旅行估計也就在橋上結束。而真的當糧食吃下去,過橋的朋友估計也會越來越多。當然,科普者不能推著人過橋,更不能拿著刀逼著人過橋,我們能做的,就是多修橋,讓人們挑選自己喜歡的橋,從而增加他們過橋的機率。

事到如今,我依然秉持這種想法。說到底,本書的「穿越」只不過是一種手段,甚至不妨說是一種時代「噱頭」。我們通過「穿越」來進行科普,是為了讓您了解歷史與您幻想中的情況的差異,以改變您原本持有的錯誤認識,從而使您得以更理性地看待歷史朝代以及歷史本身。

如果您通過本書,對清代有了更深的了解,那麼我會十分開心。

如果您通過本書,對之前腦中的很多「程式」有了修正,那麼我會十分欣慰。

如果您通過本書,對歷史、史料產生了興趣,那麼是我最希望見到的。

如果您通過本書,越發地想要穿越回清朝了——那麼我覺得您並沒有讀懂這本書——

橘玄雅
2016 年7 月

目次

壹.背景常識
清代的北京城是這個樣子的—清代的北京城
請拿出您的身份證—清代的民族與戶籍
首都生活的必備語言,普通話,或某少數民族語言—關於清代語言
我到底應該管他叫甚麼!—關於清代稱謂
貳.生活基礎
錢錢錢!!!買買買!!!—貨幣與商業
租房還是買房?買大房還是買小房?四合院到底怎麼住?請來房屋中介!—住宅
轎子、車與馬的抉擇,這是一個問題—交通工具
您在生活中是否需要幫手?您是否想要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人牙子歡迎您!—奴僕與雇工
叁.八旗子弟
關於八旗和旗人的那些名詞兒—八旗與旗人
不要問我到底姓甚麼,請深情地喚我名字的首字吧!—關於旗人的姓和名
鐵桿莊稼,提籠架鳥,「理想的旗下大爺生活」?不,八旗兵丁甚苦哇!—當個普通的八旗旗人
正黃旗的皇族?王爺貝勒滿街跑?有真正「鐵桿莊稼」的皇族—當個皇族
肆.後宮生活
條條大路通羅馬—後宮的等級與來源
最常見的一條入宮道路—外八旗選秀
逃不出去的牢籠—後宮的生活
宮女生活不快樂—宮女選秀與生活
關於一些書籍的問題
伍.服飾
如何才能穿對衣服—服飾基礎知識
朝服的冠與袍—最複雜的朝服 上
朝服的褂與配飾—最複雜的朝服 下
喜慶的服飾—吉服篇
既有官方屬性又有生活屬性的服制—常服與行服
日常的服飾其實挺簡單—便服
「鳳冠霞帔」的漢裝和服飾的其他知識—漢裝與其他知識
題目
題目答案
關於本章服飾部分
陸.婚姻家庭
滿漢到底可否通婚?貴族男女幾歲適婚?父母之命?門當戶對?婚姻的前提究竟是甚麼?—婚前須知 上
妻妾名分?嫡庶差別?繼妻歧視?那些關於地位與身份的設定—婚前須知 下
兩定一禮、轎襖鈿子,風光的排場與官氣的嚴肅—滿式婚禮 上
兩定一禮、轎襖鈿子,風光的排場與官氣的嚴肅—滿式婚禮 下
三書六禮、鳳冠霞帔,詳盡的禮儀和各種吉慶的喻意—漢式婚禮
本府不需要計較綠豆湯錢的當家主婦—主婦的生活 上
那妾室身份的金字塔與幻想中的宅鬥—主婦的生活 下
柒.飲食文化
清代人應該如何吃飯—清代的飲食習慣
鐘鳴鼎食,排場十足,清代宮廷與貴族的餐桌—清代貴族的飲食
吃吃吃,永恆不變的話題,滿漢全席快上來啊!—席面與特色菜品
飲食之餘的消遣,抽煙喝酒與吃茶—煙酒茶
後記

書摘/試閱

清代的北京城是這個樣子的——清代的北京城

參加清穿旅行團的朋友們,大家好。我大「kucha 社」提供的清代穿越服務,主要是針對清代首都— 京師,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的,所以,讓我們首先穿越到清代的北京城,來大致熟悉一下這個城市吧。

請大家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好,我們的穿越觀光時空車就要啟動了。

一⋯⋯二⋯⋯三⋯⋯!

—kucha—

大家現在可以把眼睛睜開了,我們正以隱身的狀態飄浮在清代首都的上方。如果您往車窗外看一下,可以看到地面上有一個大城市,正向您呈現出「凸」字的形狀,就是清代的首都——京師,也就是北京城。這時候的北京城,沒有今天的高樓大廈,也沒有今天的霧霾天氣,更重要的是,它比今天的北京市小得多,只有今天北京兩個區那麼大,大致是現老北京一般稱北京城有四個區,即西城區、東城區、崇文區、宣武區。2010年,西城區和宣武區合併為新的西城區,東城區和崇文區合併為新的東城區。本文中個別情況下還是以舊有的四城區的概念來稱呼。在北京二環路的範圍,總體面積只有今天北京市的0.5%。今天北京市的很多名勝古跡,甚麼頤和園啊圓明園啊,在清代都屬於「京郊」。這麼看來,在清代的時候,「北京人」的範圍其實也是很小的哦。

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這個「凸」字吧,如果您恐高或者暈車,也可以直接看我們觀光車裡的顯示屏。這個「凸」字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部分,您可以清楚地看到,兩部分之間是有一道城牆將它們區分開來的,北面部分是一個正方形,南面的部分是一個扁扁的長方形。

北面那個正方形的城,清代人管它叫作「大城」、「內城」或者「北城」,從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開始就是北京城的主體部分,所以朝廷的各個衙門也都是建在內城裡的。內城的四面,除了南面有三個城門外,其他三面都是兩個城門,合稱為「九門」。這九門都是日常出入城所使用的,但是它們各自還都有獨特的喻意或功能。其中北面靠西是德勝門,清代用兵,發兵的時候都喜歡刻意地走這個門,取「得勝」之意。北面靠東是安定門,與德勝門相對,清代用兵,收兵的時候都喜歡刻意走這個門,取「安定」之意。西面靠北的是西直門,今天的西直門有可怕的立交橋,而在清代,明清兩代的帝王均取用京西玉泉山的水,這水就是每天從西直門運入宮廷的,所以它也被稱為「水門」。與西直門相對的,東面靠北的是東直門,被稱為「木門」,這是因為在清代南方物資多通過運河運到北京,通濟渠的北端通州就在北京的東面,所以東直門就成了木材的集散地。再往南看,內城正西的門是阜成門,它在明正統年以前叫平則門,據說其門洞內刻有梅花一枚,「梅」通「煤」,是專運煤炭的門,與京西產煤吻合。與之相對,內城正東的門是朝陽門,它在明正統年以前叫齊化門,據說其門洞內刻有穀穗一束,是專運糧食的門,也與糧食多由運河運來吻合。至於南面,靠西的是宣武門,明正統年以前叫順承門,民間稱之為順治門;靠東的是崇文門,明正統年以前叫文明門,清代民間稱之為哈德門、海岱門。這兩個門一東一西,一文一武,遙相呼應。而正南的大門,叫正陽門,明正統年前叫麗正門,清代人習慣稱之為前門。

在這四面九門的包圍之中,大概是在整體的中央偏西部分,您隱約還能看到一個小號的城,那就是「皇城」。皇城大致也是由四面城牆組成,但西南卻缺了一個角。[ 1 ] 四面四門,北面的門原名北安門,清代改名為地安門,東西兩面的門分別叫東安門和西安門,南面的門原名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皇城之內的建築,除了一些小店舖和寺廟、道觀外,主要是隸屬於宮廷的一些衙門和倉庫以及北海、景山等「御苑」。清代管理宮廷事務的部門為內務府,其屬下的衙門也多設於皇城內。順便一提,「皇城」內的居民有很多是內務府所屬的包衣,也就是上三旗的包衣旗人。

如果您再仔細看的話,在「皇城」中心靠東,整個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還有一個更小的城,那就是「紫禁城」,也就是今天所謂的「故宮」。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宮廷」,不用多說,那是皇帝一家的住所,也是朝廷的核心。除了當值的大臣、兵丁、太監、太醫等之外,其餘的人均不能在裡面居住。紫禁城也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北面神武門,南面午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從整體來看,內城包圍著皇城,皇城包圍著紫禁城,足以體現紫禁城的守衛嚴謹。如果您穿越成了皇帝的家族成員,便可以享受一下紫禁城內的居住生活啦,但如果您穿越的是別的身份,就請您沒事不要靠近紫禁城,被抓住不負責哦。

說完了北部的「內城」,我們再來看看南部的那一部分。內城的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三門,在清代被稱之為「前三門」,即是北京城上下兩個區域的分界線,由這「前三門」向南,那個扁扁的長方形的城,清代人管它叫做「外城」或者「南城」。這個外城是在明嘉靖年間修建的,據說當時計劃是要在內城的外面再修出一圈兒正方形的城來,結果考慮到施工難度和財力,先蓋了南面一段兒作為試驗品,後來就乾脆將南面一段兒和內城連接起來,形成了這麼一個外城。

清代的外城一共有七個門,這個算法其實是沒有算上內外城的連接部分,將「前三門」劃給了內城,但是因為外城比內城要寬,所以外城的北牆另有兩個門,也就是「凸」字腰部的兩側,就多出來了兩個門,西面的叫西便門,東面的叫東便門,這兩個門體積都不如其他城門大。外城的東面和西面,則各有一個門,西面的是廣安門,原名廣寧門,因為清代道光皇帝名叫旻寧,為了避諱改為廣安門,民間則管它叫彰儀門。東面的是廣渠門,民間管它叫沙窩門。最後是南面的三個門,靠西叫右安門,民間稱為南西門,靠東叫左安門,民間稱為江擦門,正中的則叫永定門。

總體算來,清代北京城就是這麼大,民俗所謂「內九外七皇城四」,就是一個記住北京城門的好口訣呢。

嗯,甚麼?您問為甚麼靠西的叫右安門而靠東的叫左安門?這是因為古人坐北朝南,往南看的話,右就是西面咯。甚麼?您又問各個城是可以隨便住的嗎?這可就複雜咯,要牽扯到清代的「旗民分治」政策.。在清代剛入關的時候,內城和外城都是旗人和民人混居的,不過後來清代統治者發現,旗民混居在一起容易引起各種問題,故而在順治五年八月,清廷下達了一道上諭,如此說道:

京城漢官、漢民原與滿洲共處。近聞爭端日起,劫殺搶奪,而滿、漢人等,彼此推諉,竟無已時。似此光景,何日清寧?此實參居雜處之所致也。朕反覆思維,遷移雖勞一時,然滿漢皆安,不相擾害,實為永便。除八旗投充漢人不動外,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城南居住。

簡單說,就是在順治五年八月,清代統治者決定讓旗人居住在內城,而讓民人都搬到外城去居住。正如上諭中所說的,讓整個內城的民人搬遷,其實是很麻煩的,所以朝廷具體規定道:

其原房或拆去另蓋,或貿賣取價,各從其便⋯⋯朕重念遷徙累民,著戶、工二部詳察房屋間數,每間給銀四兩。此銀不可發與該管官員人等給散,令各親身赴戶部衙門當堂領取。⋯⋯凡應遷徙之人,先給賞勞銀兩,聽其徐為搬移,限以來年終搬盡。

所以大概在順治六年的年底,內城的民人就全都搬到了外城去。

民人從內城退去後,八旗便在內城分佈居所,清代統治者詳盡地將八旗分佈在內城之中。其中,內城之北為兩黃旗,正黃旗在西,鑲黃旗在東;內城之東為兩白旗,正白旗在北,鑲白旗在南;內城之西為兩紅旗,正紅旗在北,鑲紅旗在南;內城之南為兩藍旗,正藍旗在東,鑲藍旗在西。然後根據身份獲得自己的房屋,如「一品官,給房二十間。二品官,給房十五間。三品官,給房十二間。四品官,給房十間。五品官,給房七間。六、七品官,給房四間。八品官,給房三間。護軍、領催、甲兵,給房二間」,等等。

這種房屋的分配甚至具體到了八旗最小的建制——佐領。以鑲白旗為例:

鑲白滿洲、蒙古、漢軍三旗,與正白旗接界之處,係自豹房胡同向南至單牌樓。與正藍旗接界之處,由皇城根向東至大城根。滿洲官兵,自正白旗接界處,由東長胡同東口循大街向南,至院府胡同東口,為頭參領之十七佐領居址。自院府胡同東口至長安街牌樓,為二參領之十六佐領居址。

所以在順治朝的時候,根據一個旗人的家住在哪裡,就能知道他是甚麼旗,甚麼參領、佐領。應該說,那時的內城就好似一個大軍營一般。另外,隨著民人和旗人居住地點的區分,清代官方也對北京城的日常管理進行了詳盡的規定,比如規定民人平日可以進入內城,但是到了晚上必須從內城離開,不得在內城過夜。同時,還禁止在內城開設戲院、賭場等娛樂設施,可以說清代統治者在制度上對內城的管理相當嚴格。

不過嘛,雖然有一堵大牆隔開了旗人和民人的居住區域,但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可以互相走動的,走個幾天幾月還沒事,走個幾年幾十年,就無法阻擋旗民交流以及混居的大趨勢了。

首先,旗人多數是當官或當兵的,內城的各種服務行業都需要民人去充實,從挑水、運煤到商舖、店家,自然都是民人居多。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要求在內城開店的民人每天關了店舖後都回到外城居住然後清晨再趕過來,所以「民人不得在內城過夜」這條禁令沒多久就成了一紙空文。

其次,清代統治者雖然嚴格規定了八旗旗人按旗居住,但是沒有考慮到還有房屋買賣這碼事兒。康熙年間就已經有不同旗的旗人互相買賣房屋的情況,後來就發展到了旗人跟民人互相買賣房屋。雖然到了晚清,旗人還基本以住在內城為主,但是住在外城或者郊外的旗人也有相當的數量。另一方面,隨著房屋買賣和店舖的開設,居住在內城,甚至居住於皇城的民人也越來越多,所謂「旗民分治」也只是大局面上還維持著。

最後,雖然清代統治者在理想上想將內城限制在一種嚴肅的氛圍之內,所以不允許在內城建立戲院等,可是大家都有「尋歡作樂」和「好逸惡勞」的心態。從乾嘉時期開始,內城便有違禁開設戲院、賭場的情況,到晚清就越來越多了,官方基本無力整治。當然,內城的娛樂設施再怎麼說也屬於「違禁開設」,規格不可能太大,您要是想體會一流的娛樂服務行業,還請您去外城溜達溜達。

好了,了解了北京城的格局,接下來我們會將觀光時空車往地面靠近一些,讓大家可以近距離地看到街市上的場景。這裡請您注意聽講解,這對您之後的穿越生活很重要哦。

您看,在清代京城的大街、胡同上,您不光能看到周圍的商舖、人家,還能看到很多木質的柵欄門放在各個胡同口,這其實就是清代北京的城市管理制度啦。我國古代一向「軍警不分」,軍隊一般也兼具著城市安全管理的職能。清代北京城就是由三個官方機構按區域管理的,分別為內城的步軍營、外城的巡捕營和五城兵馬司。其中前兩個營在康熙朝中期劃歸為同一個高官來統領,那位高官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也就是民間所謂的「九門提督」。

而具體到京城的各個地方,其基本的軍事單位叫做「汛」,如皇城內有90汛,內城城牆上有87汛,內城城內有625汛等,每一汛有步軍12人看管,負責地面安全,類似今天的「派出所」。

汛之下,則有柵欄和堆拔。柵欄如其名,即是木頭做的柵欄,一般放置在胡同的出入口,也就是大街的兩旁。清代北京城內共有柵欄兩千餘座。您是否聽說過北京有個地名叫大柵欄?這就是因為放置於廊房四條的柵欄特別大,於是便形成了這種特殊的地名。至於堆拔也叫堆子,一般設在城裡的重點區域,比如說鬧市區之類的大街上,經常是一兩間單獨的房子,房外有兵器架,上面放有長槍,十分顯眼,凸顯其官方的身份。柵欄和堆拔類似於今天的「執勤點」,都有固定的兵丁看守,白天時巡街潑水,到了晚上則打更看守。

看到這兒您是不是想到了甚麼?對,這就是您穿越到任何一個朝代幾乎都能遇到的—夜禁制度。在清代時,一到晚上起了更,內外的城門各自關閉的同時,城內各個柵欄也都關閉,任何人都不允許無故行走。

甚麼,您問甚麼情況下可以夜行以及萬一被抓住怎麼處罰?

來,我們看一條上諭:

順治初年定:京城內起更後閉柵欄,王以下官民人等不許任意行走——至夜行之人,除奉旨差遣及各部院差遣外,其因喪事、生產、問疾、請醫、祭祀、嫁娶、燕會者,該直宿官兵詳問事故,記其旗分佐領姓名住址,開柵放行,按汛遞交,不得羈留。若係無故夜行,王以下官及婦女均詢記姓名,送至其家,對鄰右說知被獲時刻。民人即羈候。均於次日呈報步軍協尉,轉報步軍統領,將無故夜行之王公及各官等請旨交宗人府、部院查議。旗人鞭五十、民人笞五十。

也就是說,除了有正經公事外,私事可以有婚事、喪事、生育、看病、祭祀、宴會等等理由,但是都要詳細地登記才行,一旦被證明是無故夜行——唉,您多加小心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