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經典佛家妙語談人生
滿額折

經典佛家妙語談人生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活於世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最不希望得到的是痛苦。人為什麼會痛苦?佛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這就是答案。在人生追求的過程中,我們要善於總結自己,反思自己,比較自己,找到正確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這樣,我們就不會沿著錯誤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我們的痛苦就會少一些。

本書共分十二篇,通過通俗淺顯的釋義,對那些平常人難以讀懂的佛家話語進行解釋說明,並且通過一些經典的小故事、生活中常見的事例,以及簡單易懂的道理來進一步分析闡述佛家妙語,最後通過對佛家妙語的感悟來領悟人生。

佛是一種境界,佛的神通在於佛的本身能夠將一切世俗的雜念、貪癡放下,能夠將一切慾望、痛苦、得失看淡,看開,從而能夠解脫釋懷,達到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

作者簡介

延 殊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暢銷書作家,主要作品有《談佛說道悟人生》、《做人做事好心態》、《做人要低調,做事要中庸》、《魅力交際100招》、《心中有佛人自安》、《修得慈悲心,福報自然來》、《(儒家、道家)妙語話人生》等。

【前言】
《大智度論》有言:“一切世聞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自佛法中。”“佛”,在梵文裡是“覺悟者”的意思。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本來就是為了啟迪人們的智慧,教人正確地認識社會與人生的。佛教自創立以來,留下了大量經典的佛家妙語,它就像一盞心燈,一盞引人渡向彼岸的光明之燈。佛家妙語寓意深刻,蘊含人生哲理,我們可以從中啟迪智慧,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難題,取得快樂與成功。
佛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和執著心。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對於人生道路上的鮮花、掌聲,能等閒視之;對於坎坷和泥濘等大的挫折和災難,能不為之所動,坦然承受,則是一種肚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為樂事,這是一種超脫。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的真諦。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人活於世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最不希望得到的是痛苦。人為什麼會痛苦?佛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這就是答案。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錢帶給我們的煩惱也很多。我們認為賭博可以帶來快樂,但為了賭博導致家庭破碎或自殺的事,卻時有耳聞。談戀愛時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分分合合、為情所困所傷的事情每天都有。痛苦大多是人們自釀自斟自飲的酒。身在迷局中的人,執迷不悟的人,必將為痛苦買單。所以在人生追求的過程中,我們要善於總結自己,反思自己,比較自己,找到正確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這樣我們就不會沿著錯誤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我們的痛苦也就會少一些。
本書共分十二篇,分別是放下篇: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慈悲篇:常懷一顆慈悲之心,才能渡己渡人。寬容篇:寬容是對生命的仁慈。修養篇: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無慾篇:有求皆苦,無慾則剛。學習篇: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智慧篇:智慧能改變人生,更能澄明心境。成敗篇:成敗得失皆有緣。佈施篇:常行佈施之人,定是最有福報之人。做人做事篇: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隨緣篇:隨緣而行,隨遇而安。平常心篇: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本書通過通俗淺顯的釋義,對那些平常人難以讀懂的佛家話語進行解釋說明,並且通過一些經典的小故事、生活中常見的事例,以及簡單易懂的道理,來進一步分析闡述佛家妙語,最後通過對佛家妙語的感悟來領悟人生。本書中還包含了三個不同內容的版塊,分別是“佛門名家”、“佛禪小故事”、“佛家典籍”。這些版塊不僅豐富了本書的內容,增加了本書的趣味性,而且更有利於讀者瞭解關於佛的知識。
佛是一種境界,佛的奇特在於佛的本身能夠將一切世俗的雜念、貪癡放下,能夠將一切慾望、痛苦、得失看淡、看開,從而能夠解脫釋懷,達到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用一顆平常之心來面對世間一切不平常之事,隨緣而行,隨遇而安,這就是佛。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學佛就是在學做人做事。佛家妙語,精誠之言,會給我們帶來諸多可貴的人生啟示。

目次

前 言
放 下 篇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佛說,放下才能得到解脫。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坦然,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放下,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只有該放下時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脫與自在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雜念
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便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生活,不是為了去生氣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必太在意別人的譭謗
放下貪慾,才能遠離痛苦
人生不如意之事,往往是由執著所造成的
要有所求,有所不求
放下對別人的仇恨,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

慈 悲 篇
常懷一顆慈悲之心,才能渡己渡人
佛經上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什麼是慈悲?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慈悲心就是一顆豐富、博大、溫柔、熱情、善良、寬容、深邃、純淨、敏銳、濕潤的心靈。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刀槍武器,更不是權位勢力,而是慈悲。只要我們有一念之慈,萬物皆善;只要我們有一心之慈,萬物皆慶。
慈悲是撫慰人心的良方,更是救急扶危的聖藥
積小善為大德,勿以善小而不為
積小過為大惡,勿以惡小而為之
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惡本還身,做惡行的後果會返還給自身
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感謝給你帶來逆境的人,因為你會變得更強大
悲母的恩情比須彌山還要高
子欲養而親不在,世上唯有孝順不能等待

寬 容 篇
寬容是對生命的仁慈
佛說: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寬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美德。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寬容於己不會失去什麼,反而可以收穫快樂,收穫成功,會給人間增添多一些的歡樂和溫情。
寬恕別人的錯誤,就是善待自己
寬容自己,才能放下生活的重負
與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
容忍他人,就像容忍自己一樣
善待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
學會原諒別人,才能開闊自己的人生
以德報怨才能化敵為友

修 養 篇
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
修養是一種美,是一種德。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修養是一杯溫馨的茶,你只有仔細地品嘗,才能欣賞到它的妙處。修養是隱藏的美,高貴典雅,又清新透明。它像有朦朧薄霧的清晨那樣令人遐思,又像靜謐安逸的黃昏那樣讓人憧憬,認真體味,你就會感覺到它的濃郁和美好。
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修養不夠
內心的修養決定了一個人本質上的美醜
只有博學多聞,才能增長自己的學問智慧
人活著就要勞動,只有勞動才能創造人生的價值
享有和睦的家庭生活,生命才會圓滿
能夠忍辱負重的人,方能成就大事
管住自己是最大的福
人的美不在於外表,在於他的心靈
信仰是一個人存活於世的生命支柱和力量源泉 /

無 慾 篇
有求皆苦,無慾則剛
佛說:地獄在哪裡?地獄就在我們的身心裡。我們由於慾望難以滿足,而產生貪慾之渴與憎恨不滿之火,焚燒我們的身心。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必須遠離慾望之火。人的慾望是永遠也無法得到滿足的,慾望過多,不僅會導致痛苦,而且會導致罪惡。有求皆苦,無慾則剛。
慾望會導致痛苦,慾望越多痛苦就越多
慾望少一點,幸福就會多一點
只有知足常樂的人,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貪慾是一種毒酒,誰喝了都無藥可救
羡慕別人得到的,也許就是羡慕別人的煩惱
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活著就是幸福
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滿足,就是最大的幸福
過分貪婪必會受到懲罰
慾望無邊,凡事應有度

學 習 篇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佛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學習的人,宛如老牛,肉雖多,卻沒有智慧。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聰明才智的過程。學習不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還可以優化人的心理素質。學以立身,習以養德,學習能夠塑造一個人的靈魂和人格。
人不學,不知道
讀書使人變得聰慧
學習知識並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積累知識的關鍵是勤勞
活著就要追求真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先要豐富自己內心的體驗
虛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滿的人十有九空

智 慧 篇
智慧能改變人生,更能澄明心境
佛說,智慧猶如一盞燈,它輕易地就能照亮千平煩惱的暗室。有多少智慧,就能創造多少價值和財富。智慧能改變人生,更能找回迷失的靈魂,使心境保持澄明。使人發光的不是身上的珠寶和虛榮,而是心性深處的智慧。
用智慧辦事方為智者
擁有智慧比擁有財富更重要
“會說話”是一種大智慧
多聽別人說,少開口說
富有智慧的人,才會擁有成功和快樂
凡事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財富本身並無善惡,善惡取決於如何使用它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上
看清現在,關注長遠,這才是最好的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是智者的行為
大忍大益,小忍小益,不忍不益

成 敗 篇
成敗得失皆有緣
佛說,成敗得失皆有緣。成功是因為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失敗是因為承認了失敗。其實只要盡力了,就無所謂成敗。成敗不是永恆的,世上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不為失敗找理由,只為成功找方法。當我們面對問題或困難時,不找藉口推脫,積極地去尋求有效的方法,則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若與懶惰為伴,就是與成功為敵
沒有耐心等待成功,那就只有用耐心來面對失敗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往往是最能耐住寂寞的人
立刻行動起來,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堅定信心,朝著目標一步步地邁進
做事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
誰也無法一下子就成功
一味地墨守成規就不會進步
心態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佈 施 篇
常行佈施之人,定是最有福報之人
佈施,即以慈悲心而施捨福利與人之意。常行佈施的人,常處於清淨之中;常行佈施的人,心常覺醒而溫柔;常行佈施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對於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要以感恩的心回報他;對那些曾經輕蔑我們,甚至加害於我們的人,非但不可記仇,還要寬恕他。以慈悲心施捨眾生,才能根本地改善自己的人生,創造未來安樂的因緣。
施捨比接受更有福
幫助別人的同時,就是在幫助你自己
與人分享幸福,比自己獨佔幸福更幸福
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
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
不要吝嗇對他人的施捨
助人當不求回報,不求索取
不求回報,其實自有回報

做 人 做 事 篇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阿含經》有云:“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地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入世和出世是一種生活的思想,更是一種處世的策略,我們每個人都應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先具備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
尊重別人就是在尊重自己
讚美別人很重要
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
時刻反省自己,才不會盲目自大與自卑
唯有改變自己,才能影響他人
乞求別人的幫助,不如請求自己的幫助
只有靠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云亦云的鸚鵡學舌要不得
對自己所說之話要負責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隨 緣 篇
隨緣而行,隨遇而安
萬事皆有緣,人生當隨緣。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憂,不躁進,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人生隨緣,即是“枯萎的隨它枯萎,繁榮的任它去繁榮”。隨順自然,毫不執著,隨遇而安。
緣分可遇而不可求
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失去的就讓它失去吧
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完美
經歷風雨,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有理想、信念和責任才會有快樂
與其羡慕別人的,不如珍惜自己擁有的
快樂和痛苦都不是永恆的
不要追悔過去,也不要奢求未來
平 常 心 篇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佛說,平常心是道。什麼是平常心?平常是一種境界,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或喜或憂;平常心是一種心境,慧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也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平常心、平常態,才是人活世間的至高境界。
以平常之心態,面對一切平常之事
心無雜念才能保持平常心
改變心態才能改變命運
與其羡慕別人,不如活出真正的自己來
放低自己的位置,才能得到更多
保持內心的寧靜很重要
孤獨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享受
打開自卑的枷鎖,釋放出自信之美
快樂時要說出來,痛苦時也要表達出來
要經常打掃塵埃,更要經常打掃自己的心靈
生死是人生中很自然的事

書摘/試閱

前 言
放 下 篇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佛說,放下才能得到解脫。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坦然,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放下,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只有該放下時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脫與自在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雜念
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便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生活,不是為了去生氣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必太在意別人的譭謗
放下貪慾,才能遠離痛苦
人生不如意之事,往往是由執著所造成的
要有所求,有所不求
放下對別人的仇恨,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

慈 悲 篇
常懷一顆慈悲之心,才能渡己渡人
佛經上說: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什麼是慈悲?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慈悲心就是一顆豐富、博大、溫柔、熱情、善良、寬容、深邃、純淨、敏銳、濕潤的心靈。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刀槍武器,更不是權位勢力,而是慈悲。只要我們有一念之慈,萬物皆善;只要我們有一心之慈,萬物皆慶。
慈悲是撫慰人心的良方,更是救急扶危的聖藥
積小善為大德,勿以善小而不為
積小過為大惡,勿以惡小而為之
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惡本還身,做惡行的後果會返還給自身
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感謝給你帶來逆境的人,因為你會變得更強大
悲母的恩情比須彌山還要高
子欲養而親不在,世上唯有孝順不能等待

寬 容 篇
寬容是對生命的仁慈
佛說: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寬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美德。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寬容於己不會失去什麼,反而可以收穫快樂,收穫成功,會給人間增添多一些的歡樂和溫情。
寬恕別人的錯誤,就是善待自己
寬容自己,才能放下生活的重負
與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
容忍他人,就像容忍自己一樣
善待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
學會原諒別人,才能開闊自己的人生
以德報怨才能化敵為友

修 養 篇
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
修養是一種美,是一種德。修養是智慧的心曲,是思想的燈盞。修養是一杯溫馨的茶,你只有仔細地品嘗,才能欣賞到它的妙處。修養是隱藏的美,高貴典雅,又清新透明。它像有朦朧薄霧的清晨那樣令人遐思,又像靜謐安逸的黃昏那樣讓人憧憬,認真體味,你就會感覺到它的濃郁和美好。
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修養不夠
內心的修養決定了一個人本質上的美醜
只有博學多聞,才能增長自己的學問智慧
人活著就要勞動,只有勞動才能創造人生的價值
享有和睦的家庭生活,生命才會圓滿
能夠忍辱負重的人,方能成就大事
管住自己是最大的福
人的美不在於外表,在於他的心靈
信仰是一個人存活於世的生命支柱和力量源泉 /

無 慾 篇
有求皆苦,無慾則剛
佛說:地獄在哪裡?地獄就在我們的身心裡。我們由於慾望難以滿足,而產生貪慾之渴與憎恨不滿之火,焚燒我們的身心。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必須遠離慾望之火。人的慾望是永遠也無法得到滿足的,慾望過多,不僅會導致痛苦,而且會導致罪惡。有求皆苦,無慾則剛。
慾望會導致痛苦,慾望越多痛苦就越多
慾望少一點,幸福就會多一點
只有知足常樂的人,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貪慾是一種毒酒,誰喝了都無藥可救
羡慕別人得到的,也許就是羡慕別人的煩惱
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活著就是幸福
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滿足,就是最大的幸福
過分貪婪必會受到懲罰
慾望無邊,凡事應有度

學 習 篇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佛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學習的人,宛如老牛,肉雖多,卻沒有智慧。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聰明才智的過程。學習不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還可以優化人的心理素質。學以立身,習以養德,學習能夠塑造一個人的靈魂和人格。
人不學,不知道
讀書使人變得聰慧
學習知識並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積累知識的關鍵是勤勞
活著就要追求真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先要豐富自己內心的體驗
虛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滿的人十有九空

智 慧 篇
智慧能改變人生,更能澄明心境
佛說,智慧猶如一盞燈,它輕易地就能照亮千平煩惱的暗室。有多少智慧,就能創造多少價值和財富。智慧能改變人生,更能找回迷失的靈魂,使心境保持澄明。使人發光的不是身上的珠寶和虛榮,而是心性深處的智慧。
用智慧辦事方為智者
擁有智慧比擁有財富更重要
“會說話”是一種大智慧
多聽別人說,少開口說
富有智慧的人,才會擁有成功和快樂
凡事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財富本身並無善惡,善惡取決於如何使用它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上
看清現在,關注長遠,這才是最好的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是智者的行為
大忍大益,小忍小益,不忍不益

成 敗 篇
成敗得失皆有緣
佛說,成敗得失皆有緣。成功是因為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失敗是因為承認了失敗。其實只要盡力了,就無所謂成敗。成敗不是永恆的,世上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不為失敗找理由,只為成功找方法。當我們面對問題或困難時,不找藉口推脫,積極地去尋求有效的方法,則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若與懶惰為伴,就是與成功為敵
沒有耐心等待成功,那就只有用耐心來面對失敗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往往是最能耐住寂寞的人
立刻行動起來,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堅定信心,朝著目標一步步地邁進
做事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
誰也無法一下子就成功
一味地墨守成規就不會進步
心態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佈 施 篇
常行佈施之人,定是最有福報之人
佈施,即以慈悲心而施捨福利與人之意。常行佈施的人,常處於清淨之中;常行佈施的人,心常覺醒而溫柔;常行佈施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報的人。對於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要以感恩的心回報他;對那些曾經輕蔑我們,甚至加害於我們的人,非但不可記仇,還要寬恕他。以慈悲心施捨眾生,才能根本地改善自己的人生,創造未來安樂的因緣。
施捨比接受更有福
幫助別人的同時,就是在幫助你自己
與人分享幸福,比自己獨佔幸福更幸福
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
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
不要吝嗇對他人的施捨
助人當不求回報,不求索取
不求回報,其實自有回報

做 人 做 事 篇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阿含經》有云:“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地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入世和出世是一種生活的思想,更是一種處世的策略,我們每個人都應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先具備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
尊重別人就是在尊重自己
讚美別人很重要
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
時刻反省自己,才不會盲目自大與自卑
唯有改變自己,才能影響他人
乞求別人的幫助,不如請求自己的幫助
只有靠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云亦云的鸚鵡學舌要不得
對自己所說之話要負責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隨 緣 篇
隨緣而行,隨遇而安
萬事皆有緣,人生當隨緣。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憂,不躁進,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人生隨緣,即是“枯萎的隨它枯萎,繁榮的任它去繁榮”。隨順自然,毫不執著,隨遇而安。
緣分可遇而不可求
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
失去的就讓它失去吧
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完美
經歷風雨,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有理想、信念和責任才會有快樂
與其羡慕別人的,不如珍惜自己擁有的
快樂和痛苦都不是永恆的
不要追悔過去,也不要奢求未來
平 常 心 篇
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佛說,平常心是道。什麼是平常心?平常是一種境界,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或喜或憂;平常心是一種心境,慧能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也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平常心、平常態,才是人活世間的至高境界。
以平常之心態,面對一切平常之事
心無雜念才能保持平常心
改變心態才能改變命運
與其羡慕別人,不如活出真正的自己來
放低自己的位置,才能得到更多
保持內心的寧靜很重要
孤獨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享受
打開自卑的枷鎖,釋放出自信之美
快樂時要說出來,痛苦時也要表達出來
要經常打掃塵埃,更要經常打掃自己的心靈
生死是人生中很自然的事

【內文】
放 下 篇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佛說,放下才能得到解脫。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坦然,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放下,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東西是必須清空的。只有該放下時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唯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脫與自在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佛陀
【釋義】一念之心能夠放下,萬事就會得到解脫與自在。

有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一位修行人向優波鞠多尊者求法,尊者說:“你要求法,很好,那麼我說什麼你就要照做。”
這位行者回答:“我既然來向您求法,就一定會遵從您的教誨。”
此時,尊者幻現了一座頂端聳立著一棵大樹的懸崖,又在樹下幻化一個又深又廣的大坑,要他爬上樹去。行者爬上去之後,手腳緊緊抱著樹幹。
尊者說:“把兩腳放下。”行者就把雙腳放了。
“左手放下。”左手也放了。
“右手放下。”
行者抗議道:“不行啊,放了就會跌到坑中而死啊!”
尊者說:“你不是答應聽我的話嗎?要求法,就要相信我的話。”
此時,行者右手一放,哪裡有什麼樹和坑?原來只是尊者以神通變化的一個境界而已,放下心中執著,這位行者當下即證得阿羅漢果。
只有放下自己,依法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益;假使固執己見,死命不肯放下右手,尊者也只能搖頭歎息了。
在生活中,我們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多了許多的不快與煩惱,甚至於覺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人真正瞭解什麼才是快樂。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放下,因為放下就是快樂,放下就是解脫,只有放下才會一身輕鬆。
人生在世,最難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但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憎愛之念,盤踞心頭,無法得到解脫與自在。若能瞭解修行沒有便宜事,自己做主,煩惱自度,對心愛的一切人、事、物都能割捨,對違逆境界能夠坦然接受,進而做到無憎無愛,達到“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巢”之無我之境。
世間的事物變化無常,我們不必執著於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捨。人生中的很多東西,若須要放下時,不妨就放下吧,只有放下才能得到解脫。

【感悟】
“放下”,在一般人看來似乎就等於“失去”,認為是消極的行為。事實上,放下才是真正的提起,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佛門名家】
佛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西元前565—西元前486年),佛教創始人,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之意,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大約與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刹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遂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他的弟子很多,據傳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釋迦牟尼80歲時,在拘屍那迦城涅槃。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雜念
世人因心中雜念太多,所以迷失自我。放下心中雜念,才能得佛法。
—佛陀
【釋義】人們因為心中有太多的雜念,所以迷失了自己。只有放下心中的雜念,才能得到佛法。

有一天,坦山和尚準備拜訪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僧。高僧是幾百里外一座寺廟的住持。早上天空陰沉沉的,遠處還不時傳來陣陣雷聲。
跟隨坦山一同出門的小和尚猶豫了,輕聲說:“快下大雨了,還是等雨停後再走吧。”
坦山連頭也不抬,拿著傘就跨出了門,邊走邊說:“出家人怕什麼風雨。”
小和尚沒辦法,只好緊隨其後,兩人才走了半里山路,大雨便傾盆而下。雨越下越大,風越刮越猛,坦山和小和尚合撐著傘,頂風冒雨,相互攙扶著,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地行進著,半天也沒遇上一個人。
前面的道路越走越泥濘,幾次小和尚都差點滑倒,幸虧坦山及時拉住他。走著走著,小和尚突然站住了,兩眼愣愣地看著前方,好像被人施了定身法似的。坦山順著他的目光望去,只見不遠處的路邊站著一位年輕的姑娘。在這樣大雨滂沱的荒郊野外出現一位妙齡秀女,難怪小和尚吃驚發呆。
這真是位難得一見的美女,瓜子臉上兩道彎彎的黛眉,一對晶瑩閃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樑下是一張鮮紅欲滴的櫻桃小口,一頭秀髮好似瀑布披在腰間。然而她此刻秀眉微蹙,面有難色。原來她穿著一身嶄新的綢布衣裙,腳下卻是一片泥潭,她生怕跨過去弄髒了衣服,正在那裡犯愁呢。
坦山大步走上前去:“姑娘,我來幫你。”說完,他伸出雙臂,將姑娘抱過了那片泥潭。
之後一路行來,小和尚一直悶悶不樂地跟在坦山身後走著,一句話也不說,也不要他攙扶了。
傍晚時分,雨終於停了,天邊露出了一抹淡淡的晚霞,坦山和小和尚找到一間小客棧投宿。
直到吃完飯,坦山洗腳準備上床休息時,小和尚終於忍不住開口說話了:“我們出家人應當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尤其是不能接近年輕貌美的女子,您怎麼可以抱著她呢?”
“誰?哪個女子?”坦山愣了愣,然後微笑著說,“噢,原來你是說我們路上遇到的女子,我可是早把她放下了,難道你還一直想著她嗎?看來你還沒有放下,因為你心中有太多的雜念啊!”
小和尚頓悟。
佛說,放下才能得到解脫。困擾我們的是我們的心靈,而不是當下的生活。如果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就會祛除心中的雜念,享受一種超然的人生。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雜念。想要祛除雜念,就要在心中保持一份清澄,讓雜念沒有滋生之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放下”的境界。
【感悟】
有些事之所以放不下,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雜念。只有心無外物時,才能讓人無所察覺。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內心都要保持一份安寧、平和。有些事不要難以割捨,失去的就讓它失去吧。要想活得開心,就不要自尋煩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只要心不動,就不會受到外物的影響。

【佛禪小故事】
難捨身外之物
很久以前,有一個老人,他一生信佛,日日積德行善,天天誦經誦佛。他有一件寶貝從不離身,就是他念經時的佛珠。那不是一串普通的佛珠,年輕時因緣而得,得到後如獲至寶,由於歷史久遠,佛珠顆顆光潤亮澤,傳為佛門一寶。
後來佛珠被一個賊人看上了,於是半夜入室行竊,想要偷走佛珠,老人大聲呼救拼死保護佛珠,賊人情急之中舉刀砍倒了老人,奪走了佛珠,老人身中數刀,不治而亡。眾人目睹慘狀,質問佛既慈悲,為何不護其生靈,卻任由歹徒胡作非為?佛答曰:“難捨身外之物,佛能奈何?”


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便會擁有快樂的人生
人必須經過淨化,把虛榮心、過多的慾望、成見、偏見等放下來,這樣才可能自由地過現實的生活。
—鄭石岩
【釋義】人的心靈必須要經過淨化,把虛榮心、過多的慾望、對人的成見以及偏見等都統統放下來,這樣人們才能活在當下,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

有一個富翁揹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方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位農夫揹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問:“我是個令人羡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找不到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快樂其實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富翁頓時開悟:自己揹負著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總怕別人暗害,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不但滋潤了他的心靈,也讓他嘗到了快樂的滋味。
快樂是簡單的,放下就是快樂。放下就是要我們撥開眼前的雲霧,卸去心靈的枷鎖,從平平凡凡的生活中體會一種輕鬆如風、暢快淋漓的感動,體會一種雲開霧散的豁然開朗。
其實生活原本是有許多快樂的,只是我們常常自生煩惱,“空添許多愁”。我們在努力地追逐著快樂,卻又放不下心中的累贅,把不該看重的事情看得太重,總想放下些什麼,卻總也放不下。每日在塵世中穿梭忙碌,每天忙著經營自己的世界,對工作、生活、朋友、親人的期望值不斷升高,可是到頭來卻什麼也沒有改變,什麼也沒有得到,想想,自己是多麼地幼稚與淺薄。
快樂是簡單的,放下就是快樂,看得開、放得下就是快樂。若總是把不如意的事記在心裡,就只會讓自己更加不開心。對一些不快樂的事情應坦然面對,波瀾不驚;對工作生活中的瑣事,要該放手時就放手;對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糾纏,不要為自己增加無謂的煩惱。
許多人成天沉醉於對名利的追求,對金錢的角逐,何談快樂?成天陷入對利益的爭奪,為了丁點利益,就與昔日的好友反目為仇,快樂從何而來?成天心事重重,陰霾不開,拿不起、放不下,快樂又在哪裡?成天小肚雞腸,心胸如豆,鼠目寸光,疑心重重,快樂又何處去尋?
“放下”是一種頓悟之後的豁然開朗,一種重負頓釋後的輕鬆如意,一種雲開霧散後的陽光燦爛。只要你心無罣礙,什麼都看得開、放得下。只要你懂得珍惜現在,多些成熟,少些煩惱;多點深思熟慮,少點後悔遺憾。只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只要你拋棄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何愁沒有快樂的春鶯在啼鳴,何愁沒有快樂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沒有快樂的白雲在飄蕩,何愁沒有快樂的鮮花在綻放!

【感悟】
放下是一種覺悟,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與快樂。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人真正瞭解什麼才是快樂。其實快樂很簡單,只要能夠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就會擁有快樂。

【佛家典籍】
《心經》
《心經》是佛經中文字最為簡練,而內容又極為豐富的一部典籍。在佛教中屬於般若系經典,可以說這部經是大般若經的心,能總持一切法門,所以叫做心經。《心經》在中國有眾多譯本,其中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的《心經》,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的譯本。
《心經》全文只兩百多字,卻字字珠璣,念誦就能寧靜心靈。其中蘊含佛學精義,若通透了悟,明瞭緣起性空的道理,遠離顛倒夢想,自然能開啟智慧,證真斷妄,離苦得樂,得大自在、大自由。


生活,不是為了去生氣
發脾氣對內對外都是煩惱。對內是指自己生煩惱,對外是指困擾他人。
—證嚴法師
【釋義】生氣對內對外都是一種煩惱。對內來說,會讓自己心生煩惱;對外來說,會使別人受到困擾。
 
公車上有一對上班族男女,可能因為人多,怕後面的人擠到了她,男孩將手臂圍擋在女孩的腰上,並輕聲地問:“累不累?待會想吃些什麼?”
女孩不耐煩地回答:“我已經夠煩了,吃什麼都還不先決定好,每次都要問我。”
男孩一臉無辜地低下頭,委屈地說:“讓你決定是因為希望能夠陪你吃你喜歡的東西,然後看著你擁有滿足的笑容,把今天工作中的不愉快暫時忘掉。你工作上所受的委屈我沒法幫你,我所能做的也只有這些。”
女孩聽了後,滿懷愧疚地說了聲對不起。男孩這才似乎重燃信心般說:“沒關係,和你相遇,不是用來生氣的,只要你開心就好。”而後親吻了女孩的頭髮。
公車到站,男孩牽著女孩的手下了車。汽車開動,男孩依舊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女孩。
說得多好呀,“和你相遇,不是用來生氣的”。兩個人相知相戀,多麼來之不易的緣分,何苦要用生氣來抹殺所有的幸福。即使當愛情面臨小小的險阻,我們也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對方,然後用愛和勇敢去化解,而不是用生氣的方式來魯莽對待。
作家林清玄曾說:“有願才會有緣,如果無願,即使有緣的人也會擦身錯過。緣是天意,分在人為。”無論緣深緣淺,緣長緣短,得到即是造化。人生苦短,緣來不易,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並應用寬容與豁達去對待生命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在和親愛的人生氣之時,我們如能多想想“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和你相遇的,而是為了一場美麗的相約”,那麼就能為我們煩惱的心情闢出另一番安詳。當自己快控不住情緒時,想想這句話,或許會為幸福多增加一些甜蜜的因數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就是因為太在意對方,太在意情感得失,我們害怕失去,而產生情緒高低起伏。仔細想想,生氣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還是只能讓矛盾更尖銳,更傷害彼此的感情?不如放開心胸,看花開花落。

【感悟】
生氣,是一種無知,也是一種蠢行。生氣不僅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影響彼此之間的感情。因此我們應該多一點理解與寬容,少一點怨氣與憤怒,畢竟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生活。

【佛門名家】
安世高大師
安世高大師,可以說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他本名清,是安息國的太子,博學多識,信仰佛教。在《歷代三寶記》中記載,安世高大師所譯的經典,多達176部;《大唐內典錄》中記載是172部;《開元錄》中記載是96部。而在現存的《大正藏》中也收錄55部安世高所翻譯的經典。依今人的考據,其中有17部確定是安世高大師所譯的。安世高大師翻譯作品是中國佛教譯經初期極為珍貴的財富,也是值得今人參考的修行資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