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修行要義
滿額折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修行要義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如何確認佛的經緯度?
如何找到修行座標?
不需東西南北盲目探尋,
繼程法師詳述修行意義、層次、目標,
為你全方位導航!


你為什麼要修行?修行到底是什麼?


如果不清楚修行的意義、層次、目標,只能在佛門外徘徊。繼程法師引領我們認識修行的意義,規畫修行地圖,找到用功的方法與方向。


本書是實用易懂的修行指南,重點清楚、層次分明,更能破解迷思,助人安心用功。理解修行的三重意義:止惡行善、顯善法力、安忍莊嚴,便能明白修行的意義是淨化出世;清楚修行的層次、意義與實利,明確建立修行目標的方法,以成就清淨脫俗的菩薩法,附錄並提供「修行要義表解」。


掌握修行要義,清楚自己的修行路,從此不再徬徨,能知煩惱、解煩惱,用智慧、開智慧,直至學佛成佛!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臺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臺、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約六十種,於法鼓文化出版的有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百法明門論講錄》、《生活中的菩提--淨行品講錄》、《心經的智慧》、《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禪心默照》、《禪門過關》、《禪門直心》,散文:《花花世界》、《爾然小品》、《日日好日》、《船到橋頭》、《禪味六十》等,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逾百首。

修身養性需善巧
行在平常日用中
要點回歸即心法
義理引導立正見

目次

自序:修行要義

〈第一講〉修行的第一重意義:止惡行善
一、止惡於外
(一)不可喝酒
(二)不要殺生
二、淨心於內
(一)持戒護心
(二)制止煩惱
三、總說佛法的道德標準
(一)戒酒,乃至於菸藥、毒品、賭博
(二)戒殺,乃至於不傷一切有情
(三)防非止惡的涵義

〈第二講〉修行的第二重意義:顯善法力
一、強化善心所
二、發揮善法力

〈第三講〉修行的第三重意義:安忍莊嚴
一、正見善惡心
二、善用慚愧心
三、承擔苦惱
四、分析煩惱因緣
五、懺悔過失
六、坦然行善

〈第四講〉修行的終極意義:淨化向出世間
一、好樂於出世間的修行
二、止觀法門的殊勝
(一)加深淨心作用
(二)提高剖析煩惱的能力
三、定慧雙運出世間

〈第五講〉概說修行的多重層次與意義
一、修行層次和心態、根機
(一)普遍信仰型
(二)據理智慧型
二、依三世因果觀提昇修行層次
(一)朝向社會的慈善事業
(二)從染到淨的行善工作
三、從信願行深入菩薩道
(一)修七支行法
(二)深化修行

〈第六講〉修行的多重實利
一、獲善得福
二、身心安康
三、名成權就
四、眷屬聚會
五、得現前樂
六、獲世間利

〈第七講〉建設修行的終極目標
一、傳統佛教的「滅法」解脫觀
(一)以世間善法為修定前方便
(二)簡化定境的多重空間
(三)以減法修出世間法
(四)以定慧朝向質變的行持
二、大乘佛教的「淨法」解脫觀
(一)印度佛教系統概說
(二)中國禪法的風格
(三)中國禪法的傳承
(四)心性本淨與證空

〈第八講〉清淨脫俗的菩薩法
一、依淨莊嚴
二、善巧化生
三、勇猛精進
(一)加行用功
(二)長期精進

〈附錄〉修行要義表解
一、修行的意義
二、修行的層次
三、修行的目標(實益)
四、修行的進度:精進

書摘/試閱

〈第四講〉修行的終極意義:淨化向出世間

修行的最重要意義,就是「轉化」一一應對煩惱。這是依據善心所法適當地加強內心的淨化能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能看到內心的問題,尤其是當惡法顯現的時候,我們更要懂得如何去面對它。同樣地,在行善的時候,我們也一樣要覺察到自己是不是能夠把該善法做得如法。換句話說,我們要了解如何才能夠安忍於種種善法與惡法,並以善惡做為修行上的依據。

一、好樂於出世間的修行

對於善惡的依據,無論是世間準則還是佛法的準則,它都有各自的標準。以佛法的立場來說,我們不只重視學佛人所顯現出來的行為如何,還相當注重內心的情況。雖然我們會設法讓自己安忍於善惡法,但重點還是放在如何「開放」個人的心,接受本身的優缺點。唯有這樣,我們才有辦法進一步做一些適當提昇或者調整,甚至改變。不過,有一件事必須注意:無論我們的善行做得再多,它依然是停留在世間善法,或者世間的標準上。亦即,即使行善會讓我們減輕或者滅去一些煩惱,但問題還是會層出不窮,而根本的問題卻未解決。雖然我們已能安忍於種種境界,問題還是存在。以安忍的層次來說,若其境界得到轉化,內在的觀照和轉化程度自然是會更深的。

一旦修行的進展能進入到轉化的層次,就表示有關修行已進入終極目標的範圍。這時候,我們就不只是確認了世間的善惡問題,還見到世間的流轉。換句話說,當有情有所造作的時候,該善或惡的行為就已經形成屬於他個人的業報。那麼,在業力推動著生命的流轉時,時間上的流動現象就形成了。一旦出現這個現象,就表示我們還在世間裡流轉。由於如此,我們就得在修行時看到出世間修行的重要性。否則,我們在修行上的努力,都將只是停留在世間法的階段而已。不管我們再怎麼用功修行,生命中最內在、最深細的根本問題還是無法獲得解除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所有造作都將導致生死不斷地流轉,生命一期又一期地輪迴,而其流轉的力量就變得無法終止了。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領略到這種生命流轉的力量。比如我們造作善法或惡法的時候,當下就可以從個人的內心感受到該力量的存在。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從自己經歷過的每一段時間,看到該力量在流轉時,所展現出來的各種業力和其運作的趨向。就是這種力量的緣故,即使我們的肉體敗壞了,它也會使得生命延續下去。有鑑於此,佛法認為生命就是一個業力不停地流轉的過程。

對於這個現象,假如我們願意讓它就這樣繼續下去,修行最終也只會停留在最初階段,而我們卻以為自己所學、所修的已經足夠。不只這樣,我們也會認為只要自己不停行善,最終將會享受到生死流轉中的善果。這是善業必然會招感到善報的觀念。當這些善業顯現的時候,它會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感受到比較順意的樂受,生活也過得比較自在。但是,不管我們再怎麼快樂自在,我們還是無法從煩惱中超脫出來。因為,我們的內心裡總有不安的狀況,這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相反地,假設我們能看到生死流轉的情況,就會明白不管再怎樣提昇善法,乃至再怎麼開放地看待自己的惡法,一切還是會落入「造作」的範圍內。由於如此,我們就會不停地流轉於生死中,並感受到生命流轉的逼迫,尤其是苦所給予的壓力。此時,若能感覺到必要深一層地從根本處去解決這個大問題,就能看出流轉於生死的「世間」與超脫流轉的「出世間」的差別了。果能看出彼此的差異,就能在修行時,有一個比較深遠的目標做為方向。我們平時要能止惡行善或安忍於任何善惡法,才有可能解決現有的生命問題,甚至預見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些現象。

很多人就是設法依止善與惡的觀念來解決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當然,在用功修行時候,我們確實要注重現前的因緣。把修行的目標設在淺顯的地方,固然能讓我們容易達到所要求的,卻同時使我們的修行停留在該程度,而不會有多大進步了。因此,假設我們要設立層次較高的目標,就要進一步了解「解脫」在生死流轉中的重要性了。因此,唯有看出無窮盡的生死流轉需要用心去解決,修行才會進入到轉化的層面。這時候,一切的修行都會朝向斷除根本煩惱的境界。

二、止觀法門的殊勝

為了讓修行的境界能達到轉化的程度,我們就需要將一切修學的作用導向出世間的層面。但是,若只想靠持戒、布施與安忍,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修持止觀法門來開發智慧,才有辦法斷除煩惱。

熏習佛法的知見很重要,「正見」能幫助我們確定用功的意義,但如果只是停留在世間知見的「世間智慧」的話,修行的境界就必然會停滯在世間的階段。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見從世間提昇到出世間的層面。唯有掌握出世間法的修行意義,才能夠斷除煩惱。因此,為了成就這種能力,我們就需要進修出世間的道品。

在此方面,我們要從緣起性空的角度來理解生死流轉的因緣。此外,我們也一定要行持聖道來解脫於生死的束縳。這些看起來不同的修行方法,如果歸納起來便是所謂的「止觀法門」。換句話說,要成就修行的最高目標,我們就必須靠出世間的智慧來斷除煩惱。這種智慧絕不是夾雜著妄念的心所能成就的。相反地,我們一定要先讓心住於穩定又清淨的境界,才能顯發該智慧的作用。既然智慧是要依定來運作,我們就一定要修習這兩種法門-「止」與「觀」。若將它們結合起來,便是我們提到的「止觀法門」。

在佛教的每個部派或學派的眼光中,修持止觀法門是修行人「證道」的關鍵點。因為在佛法觀念中,無論我們修持哪個部派的法門,最終目標都是要引導我們證得出世間的智慧,以成就出世間的解脫。不管我們如何建設個人的修行路,只要能導往出世間方向的,就一定與止觀法門有關。在出世間法「戒」、「定」、「慧」的修學當中,定與慧便是通往出世間的必經之路了。但是,我們也知道修「止」或修「觀」都必須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智慧。否則,只偏重其中的一邊,所成就的就只會是其中的一種效果而已。

比如說,只偏重修定的話,結果只能「得定」而已。換句話說,我們依舊沒有辦法斷除任何煩惱。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深定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壓伏煩惱,讓它們不那麼容易生起來,但該定力還是會受到時間的限制。只要時間一過,定力就必然會退轉,之前所壓伏的煩惱就會再度顯現出來。由於定力不能讓我們深入到生死問題的中心或煩惱的根本處,一定要成就智慧來產生斷除煩惱的作用。

我們知道單是靠「觀想」來剖析事理,分析事物本性的作用,並不能讓我們獲得智慧。為什麼呢?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慧力並不是很強。我們平時的意識作用已經很雜亂,何況還有生命在流轉時,由惡法所引生的強大力量。因此,若我們要以這樣的心境來開發智慧,自然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使是唯識學派所說,我們可以讓「阿賴耶識」裡的清淨「種子」顯發出來,但也一樣需要用功修行讓清淨法熏習的作用進入到內心,進而把該種子開發出來。假如我們只是以清淨法來做表層的思考,那麼一切的努力也都將只是停留在意識層面,而智慧力則始終都是無法加深的。

因此,為了讓意識發揮其觀照的作用,我們一定要先在某種程度上,制止粗重的妄念或煩惱所引起的干擾。如此,那些清淨的種子才能產生熏習的功能,進而讓心發揮觀照的能力。否則的話,煩惱依舊覆蓋著心,讓它無法發揮任何觀照的力量。當然,要開發智慧就更加困難了。因此,我們一定要設法讓自己在止靜的心境中思惟佛法,或至少也要把很多不必要的問題先放下,才來思考佛法。

我們修學佛法時,經常都有如此情況:讀了很多佛書,但有關內容就是進不到內心去。類似於此,我們平時固然也會思考佛法,但在關鍵時候卻發現它無法顯現應有的作用。同樣的問題,即使我們看了很多佛書,並且能把很多名相記起來,甚至還能和別人分享佛法,乃至弘法,但由於平時很少思考佛法,而始終感覺不到佛法熏習到內心而產生的那種清淨作用。這些現象都在顯示雜亂心下所思惟的佛法,僅能發揮其表層的作用而已。

換句話說,若用雜亂的心去思惟佛法,思惟的作用就是與妄念交錯在一起。這麼一來,任何所思惟的念頭都將變成是比較粗重妄念的一部分了。不只原本要熏習內心的清淨法產生不了淨化內心的作用,轉化煩惱的功能就變得很不容易運作,還反被煩惱汙染。因此,我們就要先讓心處於止靜的狀態,至少要把較粗重的煩惱減弱下來。唯有這樣,我們的心才能處於專注的境界。

當我們為心做了較為深層的開放以後,清淨的法就能夠熏入到內心去。這時候,我們依正法來觀想一切現象的話,就不只能見到其事相上的理,還能進一步分解出它的本質。如此,我們就有辦法徹見到生命流轉的問題所在,看到其動力出在哪裡了。當然,我們也能從佛書中知道生命如何流轉,但就是沒有機會進入到內心去看自己的煩惱,或者觀照到根本煩惱如何運作的現象。實際上,我們平時所生起的煩惱,已經將生命的輪迴現象表現得很明顯了,而我們卻無法從中領會出有關問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