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新洛陽伽藍記
滿額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新洛陽伽藍記

定  價:NT$ 600 元
優惠價:9054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千五百年後
重走北魏伽藍
與古人漫步
與今人對話
那一束光
照亮洛陽古都的興衰

繼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後,歷經百代光陰,寺院佛史早已更迭湮滅,一位淡泊修行的文人僧—永芸法師,憑藉對佛史和歷代名寺伽藍的熱忱,於千年之後,重走佛塔古寺,為世人揭開當代塔寺的面紗,帶我們看見這些千古名藍的古風今貌、歷史的足跡和當代的變遷,為洛陽伽藍群做出最完整的註記與詮釋!

讓我們跟隨著永芸法師的腳步,在荒煙蔓草間發掘古寺之美,為古往今來駐足於各塔各剎的高僧行跡、當代佛址留下最圓滿的紀錄。


聯合推薦:
『欣逢盛世,政通人和,今有臺灣佛光山永芸法師,焚香發願,重走佛跡,遍灑梵音,再做佛誌,更譜新篇,真是披荊斬棘,歷盡艱辛!歷時兩載,誌記已成,可喜可賀!』
——空相寺住持延慈法師

『我知道,嚴格的持戒侍佛生活中,佛學作家的芸師亦筆耕不輟,著作豐富;而我還知道,芸師很喜歡韋馱菩薩。她身體力行,似當代比丘尼韋馱尊者,出家三十年,殫精竭力,不改初心,孜孜以求佛教真諦,令我尤為欽佩。』
——詩人 駱家

『永芸法師對佛教的信仰之心始終如一的單純,她對佛教的文化情懷始終如一的深厚。走過了《臺灣佛教五十年》的永芸法師用她的初心繼續探視和丈量著大陸的山水伽藍。永芸法師說她並不是想為自己留名,只是熱切地想為佛教留下一點時代的印跡,期待百年後,有人看到這些印跡,也發起菩提心,繼續承接。她是堅定的前行者!她用她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出家乃大丈夫所為」!她用她的堅持和微笑在前方行走,指引著身後的我等佛子。』
——詩人/作家 岳紅

作者簡介

釋永芸

一個行腳人間、淡寧靜的佛教文學作家。
祖籍福建,1960年出生於台灣南部眷村。
自幼受外婆影響學佛,受父母啟蒙熱愛文學藝術。
1983年入佛門,歷任佛光山雜誌、出版、電視、報紙、編藏等文化工作。
著有:《夢迴天臺遠》、《靈山月色》等六本散文集《北京伽藍記》等著作。
編著:《走過臺灣五十年》等學術論著。
曾獲金獅獎、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全球華文散文優秀獎等獎項。

自序
千古伽藍夢
總有一束光……
「人生如夢」,醒時是大夢,睡時是小夢;我總在夢與醒之間,靈光乍現,穿越歷史,在荒煙蔓草的古寺中輪迴。
小時候第一次見到出家人就像見到了親人,那一束光照亮了我,而我最終隨著那束光,走入了佛門。當自己也成為出家人後,有幸依舊得以在文學領域深入經藏。作為一個文人僧,尤其是比丘尼,三十而立那年,突發大願編寫臺灣的佛教史,於是一頭栽入輪迴的夢中。因為「無知」而有的勇氣,其實是傻氣!當時,我跑遍全臺灣的各大寺院,採訪了當代的高僧大德,甚至進入圓寂高僧的關房,蒐索他們留下的遺物。當我們在緬懷前賢先烈時,是否曾想過在這大江大河中浮沉的高僧大德也有參與革命者,有為保護佛教寺院而殉教者,那種無我無畏的精神,在這歷史長河中,誰來為他們豎碑寫史?這或許也是推動著我,走入另一個歷史時空的動機。
二十年後,以訪問學者的身分來到北京語言大學,可說是我人生一個意外的插曲。本想大隱於市、休養生息, 但這偶然的機遇,卻是歷史必然的牽引。作為一個長期從事佛教文化工作的比丘尼,有緣回到祖國,沒想到年屆五十的我,竟然又發起為北京佛教作史的心願,於是《北京伽藍記》便成為我走入中國歷史的又一個夢。
在踏察寺院期間,聽說唯一的女眾道場還在,我輾轉公交車又打車,終於找到鬧中取靜的通教寺。這個北京城內尼眾安身立命的修行道場,民國時期曾培養了幾位擎柱僧才(如被譽為「當代第一比丘尼」的隆蓮法師及聲名顯赫的通願法師);現任的住持思智法師看似比我蒼老,其實與我同年。1985 年,通教寺重新對外開放時,她從遼寧派駐於此,二十多年忙著重修寺院、安僧度眾,健康也因此每況愈下。同是比丘尼,相見如親,相談甚歡。兩年後, 當我拿著臺灣已出版的《北京伽藍記》再去探望她,她病懨懨的捧著書,眼眶泛淚沙啞著說:「我們真慚愧,身為中國人,在北京這麼久都沒人做,卻由你做出來了……」。
不知為什麼,想再探古寺的心願如夢一般不時出現。2015 年初,當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簡體字版的《北京伽藍記》,有了國家宗教事務局的肯定,我再度踏上祖國,直奔洛陽尋根。
從北魏楊衒之寫《洛陽伽藍記》後,一千五百年來,沒有人再寫過洛陽的寺院,歷來《高僧傳》後都還會有《續高僧傳》,為什麼卻沒有《續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第一篇寫的是「永寧寺」,從楊衒之的描述中,我們對北魏的佛教有了一個輪廓,也有了一種想像和嚮往。憶起佛教東傳之際,洛陽是東漢的國都,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就建在洛陽城郊,中國二千年的佛教文化由此開展。唐代時,玄奘大師出生於洛陽偃師,出家在洛陽伊川的淨土寺,他西行萬里求法,歸國譯經宣教,步步苦難才有朵朵蓮花……漢唐盛世,中原的名剎與高僧輝映,猶如日月雙照,然而當我站在永寧寺的遺址上,卻再也看不到楊衒之筆下的佛國聖景。若不是《洛陽伽藍記》流傳千古,我無以復知佛教曾經的輝煌,也見不著其衰敗的真相;若不是楊衒之的超然文筆,《洛陽伽藍記》也不會被譽為北魏三大奇書,收錄於《大藏經》,更不會觸動同樣從事文字工作的我重回洛陽尋根,並發願寫下《新洛陽伽藍記》,以續前人之苦心孤詣,以慰今人思古之幽情。
但千里迢迢帶著朝聖的心情回到洛陽,已難以從殘餘的廢墟遺址想像當年的風華。即使被修復,卻再也不是「寺」,倒像個農家的四合院,供奉各種塑像不說,佛像更是粗製濫造,怎能讓人生起恭敬心?又多半都重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何以現代佛教竟至如此衰微呢?我徘徊在夕照中,漫步在廢墟裡,忍不住懷想:我的使命究竟是什麼?
從東晉法顯大師的《佛國記》、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到唐代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他們都是為尋佛法根本而西行佛國,歷經艱難還能全身而返,將自己所見、所聞、所行、所感記錄下來,才有後世前仆後繼之人。前賢典範歷歷在茲,走在殘瓦破磚中,我不會是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人。雖然距離那個時代已二千年,但生生世世的輪迴流轉,使我有緣看到這些著作,受到前人啟發,翻閱著僅有的資料,走上前人曾行之路時,我的腳印也愈踩愈深……
農村裡能見到許多「以馬內利」的民房或教堂,才知道河南是基督教、河北是天主教的大本營,而佛教竟然都「淪陷」了!因地處北方或寺院偏遠,生活環境清苦,寺院修復困難重重,沒見幾個出家人,甚至荒山裡守著破敗寺院的居士見到我,熱烈的拉著我的手不放,說著方言: 「師父,您留下吧!」「您幫我們找個師父來……」握著他們那一雙雙髒黑、老繭粗糙的手,看著他們那一張張布滿皺紋、殷切的臉孔,真令我心酸不忍!這些空置、零落、衰敗的景象往往令我不忍卒睹,連夢境都在古寺古塔中轉……
同為禪宗臨濟一脈,而覺得該走訪一趟荷澤神會禪師曾駐錫的寺院和他圓寂後的安葬處,到他墓前憑弔,告訴他,因為他護師而樹立了六祖惠能在禪宗不移的地位,可這一念還真是一波三折。
第一次,從資料中得知神會葬在龍門石窟北,但前往龍門石窟時,一路上詢問卻沒人知道,在烈日下徒步烤曬, 走了半天不見任何足跡,卻走到了廣化寺。
第二次,一位居士開車載著我們,在龍門石窟周圍繞了半天,結果在迴轉時與其他車輛發生擦撞,分明是對方的錯,對方卻在路邊爭論不休,我說:「算了吧!看來與神會大師無緣。」
第三次,這位居士不死心,再一次帶我們去找。資料顯示在洛陽糧倉,我們也終於找到了一個入口,車輛進入後又見一隧道,山門牌坊橫額上刻著「溫泉山莊」,隧道圓拱門上掛著一木牌「洛陽洛糧糧食有限公司」,當下, 大家為終於找到了而雀躍無比,但門衛卻連聽都沒聽過神會墓……我們頓時深感失落無助――就這樣又要錯過了嗎?不忍離開呀!――這時,後面來了一輛車,司機明白了我們的來意,便跟門衛說了一聲,讓我們跟著他進去。裡面風景優美,大樹參天,那位好心的司機帶我們停在一處森林小徑邊,告訴我們,墓碑早在八○年代便已被博物館拿走了,但我們可以進樹林看看;我們一路撥開樹枝, 走上一石階小道,上面有一破舊小亭,布滿蜘蛛網……這如果不是熟知的人,那斑駁破敗的小亭被掩蓋在樹林裡, 誰知道呢?
唉!為了「神會」,我們三訪三過,雖是這樣的結果, 但至少知道了來龍去脈,還是很感恩啊!
閱讀資料時,讀到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洛陽白馬寺的談話,想到人生無常,幾度滄桑,老人的話親切慈悲,愛國愛教護僧,見文如見人,歷歷在目,無限感懷! 尤其文中提到人間佛教的理念,當時樸老提拔的學誠法師還在佛學院,年紀太輕而沒人看好,如今卻成為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繼承其遺志,樸老若佛國有知,應亦感安慰。
在洛陽期間,包出租車尋訪寺院,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小王,能聽、講當地方言,由於往郊區跑,農村路況顛簸, 山路導航無效,只好一路問。經過破舊的小村莊、農家, 向路邊的人問路,老漢、老婦都很熱心,手一指:「就在前面,就一百米,就三百米(每個人距離的長度都不一樣, 卻讓我們在同一條路上來回幾次也找不到門路)。」
每次聽小王問人時都喊「老賊」,我說你這是什麼意思?怎麼都喊人家老賊?
他說:「我若叫人『老賊』,早被打啦!老ㄔㄟ ˇ 是老師的意思。」喔!沒想到這年輕人還挺有文化的嘛!
有一次在宜陽的農村裡,正是麥子一片綠油油,楊樹林枝葉繁茂的好時節,就在那一片綠野平疇中,有一棵樹特別突出、特別漂亮,我不禁讚歎「好美啊!」他說:「那是墳啊!」
這司機也有情緒,很多時候我們老在農村田野裡轉啊轉的找不到,他生氣的說:「根本沒有啊!」就不想再走了。這時,我總得安撫他,跟他說好話:「你看前面有座山,他生氣的說:「根本沒有啊你往那山開去,廟都在山上,準沒錯。」
他說:「你知道那山離我們還很遠嗎?我怎麼能相信你說的?」
我有點心虛:「我憑感覺和經驗判斷。」
他一點都不留情面:「我不能憑你的感覺走。」
我只好以利誘之:「請你相信我一次吧!若沒有,我再加你車錢。」
後來真找到了,他說:「你的感覺不準,還是靠我的技術。」
哈哈,這就是年輕人!好吧!其實要很感謝他願意跟著我們四處奔波,到了寺院也隨緣禮佛,有些廟門深鎖, 還是靠他幫我們「打門喊叫」……
回到臺灣,走出歷史,回到現實,洛陽似已離我遙遠, 更像一場夢了!從《北京伽藍記》到《新洛陽伽藍記》, 希望未來還能有《西安伽藍記》、《南京伽藍記》……希望這不只是夢:古剎重光,未來中國的佛教能再現隋唐盛景。

目次


大願記伽藍,空相通佛心 延慈法師
卅年恩離為慈航,永築初心善芸生 駱家
隨永芸法師前行 岳紅
千古伽藍夢 永芸

卷一
第一章 佛教東傳二千年―河洛之興衰
1.洛陽的歷史與遺址
2.洛陽的文化與宗教
3.洛陽佛教與武則天
4.《洛陽伽藍記》的啟示
第二章 有關寺、塔、石窟的演進

卷二 中原四大寺
1. 白馬寺 齊雲塔
2. 少林寺(登封的法王寺 嵩岳寺塔)
3. 大相國寺(開封的鐵塔 繁塔)
4. 空相寺(同列第四的風穴寺)

卷三 洛陽市
永寧寺塔
大福先寺
佛授記寺 大遍空寺
荷澤寺 寶應寺(神會墓)
明堂 天堂
龍門石窟群
廣化寺
洛陽石窟群(水泉石窟、西沃石窟、虎頭寺石窟、鋪溝石窟、石佛寺石窟、萬佛山石窟、鴻慶寺石窟、鞏義石窟寺、謝莊石窟、呂寨石窟)

卷四 偃師市
玄奘寺
藏梅寺
洪江寺
興福寺

卷五 孟津縣
紫岩寺
龍興寺
龍馬負圖寺
皇姑寺

卷六 洛寧縣
商山寺

卷七 宜陽縣
龍潭寺
靈山寺
五花寺塔

卷八 伊川縣
五里三寺:淨土寺 清涼寺 金山寺
龍泉寺
皇覺寺
大覺寺

卷九 欒川縣
黃密寺

卷十 汝陽縣
寶應寺
觀音寺
練溪寺

後記
不負如來不負僧


北魏中國地圖
唐代中國地圖
現代中國地圖
河南省寺院分布圖
中原四大寺分布圖
洛陽市寺院分布圖
偃師市寺院分布圖
孟津縣寺院分布圖
洛寧縣寺院分布圖
宜陽縣寺院分布圖
伊川縣寺院分布圖
欒川縣寺院分布圖
汝陽縣寺院分布圖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佛教東傳二千年河洛之興衰
素履聞思
佛教東傳已二千餘年,但傳入中國始於何時,眾說紛紜。《三國志》載: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為始;而佛教界普遍以《牟子理惑論》的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法為始。二書都肯定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且第一站就在洛陽,由於本書以洛陽的寺院為主要考查對象,因此,就以洛陽的歷史和佛教發展為主軸先作敘述。
一.洛陽的歷史與遺址
五千多年前,洛陽開展出中國文化輝煌的首頁。大禹劃全國為九州,河南為九州中心之豫州,簡稱「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歷史上最早的「中國」即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一帶,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主要的發源地。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唐代設河南道,先後有二十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個,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位於河南省西北部, 是中國東西南北交通要衝,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古代也稱「雒陽」、「豫州」,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後)、隋(煬帝)、武周、後梁、後唐等九個王朝在此建都,長達934 年,所以又稱「九朝古都」。
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後,正式遷都洛陽,到了漢明帝劉莊時,因夜夢金人而遣使西域,迎回高僧,建立中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開啟了佛教在洛陽的發展。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大放異彩。
隋文帝仁壽四年(西元604 年),太子楊廣殺文帝自立,稱為煬帝,改洛陽為東京,遷都洛陽;大業元年(西元605 年)三月,動工開鑿大運河,營建東都的工程浩大。到唐太宗貞觀六年(西元632 年)稱洛陽為洛陽宮,高宗顯慶二年(西元657 年)改洛陽為東都。武則天臨朝聽政,光宅元年(西元684 年)再改東都為神都。天授元年(西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後,改唐為周,以神都為周都, 並「徙關外雍、同、秦等七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唐中宗復位後,仍改神都為東都,帝王陵寢和名園府第益多,宮室之華,遠勝歷代。
唐代洛陽和長安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時有超越。安史之亂後,中原大亂,洛陽遭到嚴重破壞,直至五代梁太祖時才又興盛起來。梁太祖朱溫原在汴州(今河南開封)即位,以汴州為開封府,稱為東都,改唐東都洛陽為西都。北宋時期全國開始統一,洛陽雖然不再是都城,但仍為學術中心,理學大師如程顥、程頤兄弟就出身洛陽,因此,他們的學派稱為「洛學」;另外,司馬光、歐陽修等文學大家也曾居住於洛陽,司馬光居洛十五年,其史學名著《資治通鑑》就在這裡寫成。
歷史嬗遞,興衰無常,時序來到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告自行遜位,大清王朝就此結束。後來,袁世凱篡位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選定洛陽作為屯兵之地,在此訓練新式陸軍,綰轂東西,咽喉南北。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國民黨南京政府所在地受到威脅,蔣介石遂遷都洛陽,取其鷹場虎踞之勢,〈上海停戰協議〉簽訂後,又遷回南京。1948年4月5日,洛陽易主,1953 年以後,洛陽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漢魏洛陽故址、白馬寺和龍門石窟都在確定名單之列。
洛陽曾經繁華燦爛過,北有邙山屏障,南有伊闕聳立,西有秦嶺在望,東有嵩嶽峻極;伊、洛、澗蜿蜒其間,既有中原大地敦厚之氣,也具南國水鄉之質。洛陽文化,廣義而言等同於河洛文化,指黃河由河曲、渭水而東,中經砥柱之險,過孟津、滎陽直達鄭州,這段大河以南,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包括洛河、伊河流域及登封、嵩山周圍等地的古代傳統文化;狹義而言,則指現今洛陽市所轄的一市(偃師)、八縣(孟津、新安、宜陽、伊川、汝陽、洛寧、嵩縣、欒川)、六區(澗西、西工、老城、厘河、洛龍、吉利),共1.5 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舉目可見的古代傳統文化。
隋唐的洛陽城見證了中國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都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寶貴資料。目前發現的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約15 公里,始建於西周初年,廢棄於唐初,曾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遺址,前後延續近1600年,荒煙蔓草間彷彿仍有彼風彼光,既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絲綢之路的東起點。
洛陽城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開始,及絲綢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歐洲的過程。史載羅馬帝國與古中國僅有四次的往來,其中三次都來到了漢魏洛陽故城中。唐代,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交流學習,深受唐代文風影響,日本京都不但仿照唐代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而建,分為左右兩大片區,亦仿照其名稱,一片稱作長安,一片叫作洛陽,後來由於長安片區一蹶不振,而洛陽片區繁榮似錦,故將整座京都都稱為洛陽,若在古時候前往日本京都,都稱作「上洛」或「進洛」。
北宋時期,文學史學家司馬光路過漢魏故城時,面對這座城市悠遠、輝煌的歷史,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 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慨嘆!用在今日,誠然不虛!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位於洛陽市老城區,是國家大遺址保護示範專案和重點工程,隨著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 沉睡千年的文明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但,諸多因素阻礙了古都的修復和發展,現今的洛陽老城與新城有天壤之別,巍巍氣象漸少,高樓大廈日多,因過於商業化而失去古都文化底蘊的氣派。
二.洛陽的文化與宗教
洛陽文化,是萌生於河洛地區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據考證,以洛陽學子讀書音確定的中原雅音是古代河南的標準話。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也是閩南、客家之苗,所以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自洛陽出,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就根據《河圖》、《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於河、洛,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漢代史學家兼文學家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著名科學家張衡在這裡創造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三國文學家曹植等「建安七子」,晉代的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都與洛陽有密切關係;左思在這裡寫下了著名的〈三都賦〉,因大家爭相傳抄,洛陽為之紙價上漲,留下了「洛陽紙貴」的美談,其文化內蘊之豐厚可知。
東漢時期的洛陽是帝國首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賈雲集,為佛教傳播提供了優越背景。東漢永平七年(西元64年),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諳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永平十年,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一同,以白馬馱經、像回到洛陽,次年於雍門外啟建白馬寺。一般以白馬寺的創建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始,攝摩騰、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東漢時期絕大部分佛經都在洛陽翻譯, 譯經的同時,也開始講經,如安世高善於漢語,在洛陽講經,聽者雲集。
據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洛陽有佛寺一千多座,北魏遷都洛陽後,內外佛寺陡然增加,最盛時達1367所。此外,洛陽有佛教石窟造像,始於遷都之時營造的龍門石窟,北魏晚期,相繼有鞏縣、偃師水泉、嵩縣鋪溝、伊川、澠池鴻慶寺、宜陽虎頭寺等石窟的開鑿。當時洛陽佛教大興,西域沙門紛紛來到這片樂土,北魏宣武帝(西元499~515年)時建造的永明寺,僧房有一千多間,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沙門三千餘人在此修行。北魏孝文帝建報德寺,宣武帝立景明、瑤光、永明三寺,胡靈太后興永寧、秦太上公、太上君寺,在帝王的鼓動下,北魏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崇信佛教、營造佛寺風行於時,不僅下層人民多有信奉,相繼出家者更與日俱增。
首都洛陽當時已然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中心,被外國僧人譽為佛國和佛都。
洛陽在文化上所處的特殊地位亦大肆影響寺院園林的營建,然而現今這些巍峨壯麗的寺塔早已隨著歷史戰火化為灰燼、泯滅無存,唯一留存下來的遺址,成為我們今日研究北魏時期洛陽的歷史、佛教、藝術等,所能參考極其豐富的實物資料。
龍門石窟為中國最著名的四大石刻藝術古蹟之一,與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以及甘肅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也是洛陽歷史文化的代表。龍門石窟從開始建造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後又經歷長達四百餘年、多個朝代大規模的營造,是歷代皇室貴族祈願造像最為集中的岩窟,千佛雲集。
牡丹是洛陽的市花,洛陽牡丹始於隋而盛於唐,甲天下於宋。「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從這些詩句皆可見洛陽牡丹花開的萬千氣象,正是「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
唐代以洛陽為陪都,武則天就在洛陽登基,並在此主持政務。「自唐武則天後,洛陽牡丹始盛。」從武則天時期到開元年間(西元690~741年),以及唐貞元、元和年間(西元785~820年),是中國牡丹史上的黃金時代,奠定了牡丹發展和牡丹文化興盛的堅實基礎,牡丹自此成為中國傳統名花,花蕾碩大,色澤豔麗,國色天香,蘊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