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幸珍(新北市書香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
思考,踏出不盲從的第一步
看到《小旅鼠向前衝!》時,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旅鼠集體跳海自殺的畫面,果不其然,這故事玩的就是「盲從」的梗。耐人尋味的是「獨立思考真的那麼難嗎?」,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訓練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看到「盲從」中的「盲」字,就會覺得「盲從」一定不好,然而從《小旅鼠向前衝!》的故事中可以找到「盲從的好」、「盲從的不好」、「不盲從的好」與「不盲從的不好」之處。仔細想想,人類社會上,也不乏「盲從」的行為。怕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跟著看韓劇;原本不需要買的,卻因為大家都在買,很便宜,不買可惜,而跟著一起團購;近幾年前,臺灣蛋塔店的崛起和消失,都是盲從性的行為。股神巴菲特也曾以「旅鼠效應」來形容散戶不理智、陷入恐慌的集體自殺性拋售行為。有趣的是,深植人心的「旅鼠集體跳海自殺」印象其實是對旅鼠的誤解,而藉由大眾的盲從行為,正是廣告行銷之所以有效的原因,所以到底盲從好還是不好呢?就讓我們一起閱讀《小旅鼠向前衝!》,好好的來思考一下吧!
在現今的網路時代,大量而各式各樣的資訊藉由FB、Line、Youtube、Google等快速傳播,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有些是有用的資訊、有些是危言聳聽的言論、有些是詐騙、有些是似是而非的謠言。《小旅鼠向前衝!》正是一本符合時代的好書,提醒著大人和小朋友,不要在網路的洪流中因「盲從」而迷失自己,要花時間獨立思考,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美好!思考後的從眾,就不是「盲從」。思考,是踏出不盲從的第一步!
◎葉嘉青(臺灣閱讀協會理事、師大幼兒文學講師)
《小旅鼠向前衝!》是一本很會說故事的繪本,言簡意賅、卡通俏皮、版面優雅。開場的:「如果你的朋友全都要跳下懸崖,你也會跳吧?」引發讀者直覺的反應:「不!」但請別急著回答,現實的答案真是如此嗎?為什麼「不!」或者為什麼「是!」呢?這樣戲謔富諷刺的手法直接挑戰讀者的自我認知,引發好奇與思考。
小旅鼠雷利勇於與眾不同,從不怕在團體中凸顯自己或與別人意見不同,即使所有的旅鼠都決議大家應該一樣,並否定雷利有自己的名字,他還是不為所動。面對不願妥協的生活,雷利毅然選擇了嘗試不同的環境。可是在不同的族群中,雷利仍無法融入及尋得認同。在歷經冒險後,雷利最後決定回到自己的族群,發揮他具領袖特質的熱情與影響力,改變周遭夥伴的認知與行為,結果旅鼠們都開始會思考,活出了自己的特質。
主角雷利很平凡,就像生活在群體的我們,看似自由,卻又被社會的壓力與規範束縛著。雷利也很特別,因為他能獨立思考,知道自己要什麼,並勇於爭取。最重要的是他遇挫折不氣餒,會想辦法解決及影響周遭。這樣的角色特質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讓孩子設身處地的思考,具有激勵及學習的效果。親子共讀時,可以輕鬆地瀏覽美麗的版面設計,把書中的問題提出思考,例如:「名字很重要嗎?為什麼?」「所有的人是不是都應該一樣?」彼此分享遭遇類似經驗的心情及結果,並進一步討論適合的態度及處理方式。就讓小旅鼠雷利與父母一起支持孩子建立自信,鼓勵獨立思考及創意。
◎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一隻從天上跳下來的旅鼠
這是一本圖很乾淨、文很簡約,圖文合在一起,讀起來會讓人想再讀幾遍,並且去找人分享,一起討論的繪本故事。
封面上一隻戴著大眼鏡的橘紅色小旅鼠,吊在降落傘下,悠遊於風力與地心引力編織的黃色天空中搖搖晃晃,看不出他是緊張或是自得其樂。
倒是有點像是一位幼兒園大班或小一的孩子,第一次搭乘公車,好奇地觀望著,也不知道他在觀望什麼。
翻開內頁,第一個跨頁上有六隻小旅鼠,一隻一隻吱吱叫著,其中有兩隻站在北極熊的屋頂上,像是在談話的樣子。他們的頭頂上方是一句問句:"Can you tell these two lemmings apart ?"中文譯為:「你能看出這兩隻旅鼠有什麼不同嗎?」我和小孩分享這個故事,有一個中班的女生說:「我會分辨,一隻在左邊,一隻在右邊。」另一個小孩說:「誰的左邊?誰的右邊?」接著他們就討論了好幾分鐘,其他的小孩也陸續加入談論,直到我說:「我們要翻頁了。」他們才暫停。
接下來,整本書中一方面呈現這一群令人難以分辨,分不出他們誰是誰的旅鼠;另一方面呈現一隻與眾不同,要大家叫他雷利,且特立獨行的旅鼠,而他正是封面上背著降落傘從天而降的那一隻。從頭到尾,他都努力著要吸引讀者的注意!
這部書,如果由老師、父母,唸或講給小孩聽,是一本勵志繪本,要教人有勇氣做自己,不要怕跟別人不一樣。老師或父母在分享時,如果能慢慢的用眼神、體態,邀約小孩發表他們的想法,而且在有些不同想法出現時,設法以認真傾聽的方式去對待小孩,彼此尊重,那麼由尊重帶來的瞭解才是心靈互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