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遊學江湖六十載:心影、憶趣、反思(簡體書)
滿額折

遊學江湖六十載:心影、憶趣、反思(簡體書)

定  價:NT$ 700 元
優惠價:9063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9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留學德國多年,郭教授以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的身份,紮寨香港中文大學等專上學府,遊學俄美英澳江湖、神州大地,凡六十載。郭著貫徹言簡意賅風格,字字珠璣,從“荒山野林惡水”的英屬殖民地時代 的砂勞越出發,見證當代世界跨越時空的深刻“文明反差”,感悟東西文化的差異矛盾;兼顧德國傳統的理性批判法,點評全球各地學術殿堂對中國的經典著述,並針對現實政經制度政策與倫理價值標準等問題,反思美英各界經驗主義研究的利弊與偏見。

作者簡介
郭益耀又名燕邦,祖籍廣東揭陽,大馬砂勞越州出生,歷任香港各大學教授,澳洲馬誇裡大學中國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倫敦亞非學院資深研究員,專書十餘本,署名Y. Y. Kueh,主要由牛津大學出版社Clarendon總部出版。近著《走向中華“帝國”的升平盛世:地緣政治經濟學視角》及《不可忘記毛澤東:一位香港經濟學家的另類看法》,引發八方熱議,聞名遐邇。

作者簡介

郭益耀

 

又名燕邦,祖籍廣東揭陽榕城,大馬砂拉越州出生,歷任香港各大學教授,澳洲馬夸里大學中國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倫敦亞非學院資深研究員,專書十餘本,署名Y.Y.Kueh,主要由牛津大學出版社 Clarendon 總部出版。近著《走向中華“帝國”的升平盛世:地緣政治經濟學視角》及《不可忘記毛澤東:一位香港經濟學家的另類看法》,引發八方熱議,聞名遐邇。

自序 一個沒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
一介書生,我想透過自己平生的一些小故事,折射這個大時代的風起雲湧、動盪與變化。同時也希望透過所接觸過的某些大小人物,旁及這個大背景之下某些知識份子的操守與品格。這些大小人物牽連到我遊學德國、橫跨美英澳等國時所遇到的世界級學術泰斗和一般教授,也或多或少涉及香港的某些知名學人或同寅,皆佼佼者也。
我在香港各大專院校教了幾十年書,認識我的許多同僚和學生,都知道我向來低調安分,絕不無事生非;看不慣某些事物的話,充其量也就是橫眉冷對,絕不嘮叨,更不與人糾纏不放。因此,當我在這本書中提點到本港某些敏感人物時,姑且匿其名,免生事端;如果有人或認為其大名被呼之欲出的話,那也就讓我開宗明義,先在此說聲抱歉了。
我的小故事,記憶所得,都會先設法確定其準確的空間與時間的座標,藉以求真。作為個人卑微身份背景的一個簡介,我的小故事是從我誕生的荒山野林惡水中的啟蒙教育開始談起來的。因此,這本書也可說是我自己的一個小傳記,儘管自己的姓名不見經傳,僅希望給子子孫孫留下一個或可見容於小書齋的小記錄,既可告誡後人,也無愧於列祖列宗先賢神明,足矣。
幾十年來,我出版了十幾本專書和幾十篇學術論文,都是用英文寫的。前幾年拙作《不可忘記毛澤東:一位香港經濟學家的另類看法》(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後,許多友人才愕然發現,原來我的中文寫得也還可以。有一位某大專院校的文學院院長,之前看了我一篇後來也收錄入該書中的緬懷先師張丕介教授的文章後,甚至還說,我雖然是搞經濟學的,但中文寫的比許多中文系的教授還更為了得呢。汗顏之餘,我對這位與我同齡的老院長兼中國歷史教授,調侃了一句說,果如此,則我不愧為出生於以國學著稱的香港新亞書院,或曰以中文冠名的香港中文大學了。此話一出,駟馬難追,我即頗感失言,擔心這會無意中傳到許多我非常敬重的文史哲教授的耳邊,讓我無所遁形呢。
那位老文學院院長的讚賞,對我而言,無異天花亂墜。興奮之餘,讓我也很想效法先師張丕介教授(新亞書院經濟學系前系主任)翻譯德國名著《故國怨》的文采,將我的小故事寫成一部類似傳記文學的書。附帶一句,丕介師的《故國怨》原著作者名莫洛(Walter vonMolo),原文書名是《一個失去德國國籍的德國人》(Ein Deutscherohne Deutschland),是丕介師於1949年流亡香港、與錢穆和唐君毅兩位流亡學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後所翻譯的,可說是他感懷身世的文學譯作。
丕介師翻譯《故國怨》成書時,我適在他門下就讀,並有幸幫他校閱全書的排版清樣。期間,也仿佛感覺自己的命運,似乎與書中的主人翁有所雷同。這是因為我當年出生於婆羅洲島上英屬的砂勞越邦, 一直並不擁有中國的國籍。然而,我打從小學啟蒙開始,初中高中、以至於大學,所接受的都是中文教育,熱愛神州祖國的歷史與文化。這個與生俱來的中華情結,隨著我往後幾十年遊學世界各國日益頻繁,也愈發深厚,無日或遺。
就我所知,具有這樣一個沒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背景,而終身從事中國研究的諸多國際知名華裔學者之中,僅得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即香港大學前任校長、退休後接掌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的王賡武教授。事無不巧,王教授和我一樣,也是土生土長的第一代南洋華僑。他出生於荷屬印尼爪哇省的泗水、即在婆羅洲島南邊的爪哇島北岸,比我還更遠離祖國呢。我絕不敢借此攀比,但王教授是我特別敬仰的一位大學問家,這我也在本書中多次提到。當然,我自己一向比較專注研究中國經濟問題,在國學、史學,以及中文根底方面,比起王教授的深厚造詣,肯定望塵莫及,毋庸置疑也。
這本書所寫的主要是我的遊學經歷與“心影”。我不用一般口語中的印象或觀感,而特意借用梁啟超《歐遊心影錄》(1919–1920年)中的心影兩個字。原因有三:其一,心影兩字古典優雅,就如梁啟超自己的學生徐志摩之將歐洲文藝復興的重鎮佛羅倫斯(義大利文為Firenze)翻譯為翡冷翠般的詩情畫意;謹此恭請多情讀者,恕我也自認是個附庸風雅的騷客吧。其二,梁啟超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罕見的一個才華蓋世、風流倜儻,而又憂國憂民的士大夫,思想文章所向披靡,我也早已為之盡折腰矣;就算我也是個好於“飲冰”的匹夫吧。其三,梁啟超心影中“西方的沒落”,其實也可說是我這本書的一個主旋律也,讓我先綴數語志之。
話說我於二戰浩劫後、1961年首次踏足歐陸時,適逢西德經濟奇蹟獨領風騷,美國霸業也已然籠罩全球,不可一世。其時也,西方不但不見梁啟超心影中的“科學破產”,反而是科學理論帶動科技發明,接踵而至,連年突破,導致美國式的物質文明,登峰造極。
然而,也正是在這個時代大背景之下,當代德國猶太裔哲學家施特勞斯(Leo Strauss)對豔羨世人的美式文明痛以針砭,振聾發聵。對他而言,美國社會體現著某種沒有價值導向、漫無目標、專注享樂、機會人人均等的某類虛無主義。在我看來,歐陸儘管早已經擺脫了一戰後梁啟超所見的滿目瘡痍和“一片沉憂淒斷之色”,但施特勞斯眼中的美國“現代性”,恰似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眼中“西方的沒落”的迴光返照。這或也可說是當今美國軍事與經濟霸權背後日益深化的文化現象與危機。歸根到底,這屬歐洲大陸,尤其是日爾曼民族追求浮士德文明在北美洲所派生出來的、影響深邃的歷史後果。
就此而言,我還得特別感謝先師丕介教授,是他讓我第一次接觸到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英譯為The Decline of the West)那本發人深省的德國名著(1918年首版)。我也要感謝丕介恩師鼓勵我步他後塵,留學德國,並因此而有機會瀏覽幾位近現代大思想家和學術泰斗的經典著作,如辛梅爾(GeorgSimmel)、韋伯爾(Max Weber)、宋巴特(Werner Sombart)、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倭伊鏗、(Walter Eucken),以及早前的李斯特(Friedrich List)和馬克思(Karl Marx)等。
其中提到的李斯特更是《故國怨》的主人翁,也就是丕介先師最為敬仰的那位熱愛國家民族的德國啟蒙經濟學大師。李斯特所著《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941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僅次於馬克思的《資本論》,翻譯成最多外國語言的德文經濟學著作。李斯特不但是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的創始人,他的《國民體系》的政治經濟學也可說是,相對於阿當•斯密(Adam Smith)《國富論》的世界主義觀而言,一篇讓當年的德國人追趕英國工業先進的戰鬥檄文,其效果就如中國大陸解放後,在毛澤東治下,借用馬列主義與蘇式經濟戰略,追趕西方工業化列強一般的突出與顯著,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我自己因為比較專注研究經濟學,所以早在丕介師門下時便已反覆閱讀了李斯特的書。其他幾位大師的典籍,除祖師爺倭伊鏗教授的必讀外,則隨興翻閱,不求諳練,僅及微言大義,就說我效法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吧。儘管如此,老實說,這些大師的經典著作到底有助於拓展任何讀書人的知識視野。對我而言,他們或多或少讓我試圖超越經濟學、甚或政治、社會以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框框,在往後多年遊學美英澳各國時,比較擅長於審視各界在政治經濟學範疇內研究和分析中國問題的創作與著述。我相信,我這個治學方法論上的比較優勢,不一定完全見容於香港大專院校諸多教授學者,只因香港長期作為西方自由世界的前沿,有很多人都擺脫不了二戰後美國冷戰思維的陰影,更何言不少人深陷逢中必反的政治取向。
讀者或會以為我因為是留學德國出身的,這樣一個反現實、或曰反英美主流意識的取向,應該緣起於施特勞斯所指的、與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和海德格兩位哲學大師脫不了幹係的日爾曼虛無主義(German Nihilism)。這倒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是以一個熱愛祖國歷史文化的中國人(儘管沒有中國國籍)、從一定的形而上的高度視角做出如此的說法的。就如我在拙作,從地緣政治與經濟學觀點論《走向中華“帝國”的升平盛世》(Pax Sinica,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一書中所說的,隨著“日不沒落帝國”(PaxBritannica)返魂乏術,以及當今“美帝霸權”(Pax Americana)氣數式微後,儒道釋文化勢將隨著中國與東方的崛起,浴火重生,達致天下太平。這就算是個“信不信由你”的看法吧;我也管不著斯賓格勒自己又是如何強有力地辯解,說文化、正義,以及任何道德標準,終究不脫其歷史性(historicism)和相對主義(relativism)的屬性。
提起斯賓格勒及其《西方的沒落》,讓我又不禁想起梁啟超《歐遊心影錄》中的科學破產論。梁任公這個看法,似乎與比他晚一輩的施特勞斯所說的西方社會的現代性、或曰後現代性的危機問題,殊途同歸,或曰異曲同工。誠然,在施特勞斯看來,西方科技理性不斷累積提升,既創造了美式(物質)文明,但他所稱的美國式的溫和虛無主義趨勢,也益發明顯與危險,並開始瓦解英美世界自由主義有關正義與自然人權的信仰。
梁啟超與施特勞斯的不同之處只在於施特勞斯因而找回古希臘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兩位大師的政治哲學,而梁啟超則在他1919年歐遊後,返璞歸真,重新訴諸祖國東周春秋聖賢的永恆教言。我感覺特別有意思的是,在當年(1923–1924年)神州大地展開的所謂科(學) (學)論戰中,被指為與梁啟超同屬玄學派的張君勱(Zhang Junmai),也是留學德國的,而且張老還與我的祖師爺的父親老倭伊鏗(Rudolf Eucken)教授,即190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合著了一本比較歐洲與中國的人生觀的書呢。談起那位當年被科學派的丁文江斥責為玄學鬼、而也參與梁啟超歐遊的張君勱老先生,也讓我不禁聯想翩翩。念天地倒掛,文明反差如此,聊綴數語,或屬八卦,以湊湊熱鬧吧。
首先,我也是有幸在香港念書時見過張君勱教授一面的。記得那是1958年秋天,他已是古稀高齡,應邀到新亞書院給個公開演講,題目關乎儒家思想的復興。張老在演講時也旁及他留學德國時的老師老倭伊鏗教授的學說,以及他自己也非常敬仰的、也於192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哲學家柏格松(Henri Bergson)的創化論以及相關的意識流或綿延論的哲理。當年我正在選修唐君毅教授的哲學概論一科,但強烈要我聽張老演講的卻是丕介師。我相信這是因為張老與丕介師不但是同宗,而且是前後留學德國的師兄師弟。實際上張君勱老前輩也很可能是從倭伊鏗老祖師爺那兒聽到柏格松的大名的,因為張老在德國耶拿大學追隨老倭伊鏗時,聽說每年總有兩次遠赴巴黎聽柏格松上課。
倭伊鏗和柏格松這兩位世紀之交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大師,不但思想標新,而且也以其表達的文藝風格優美動人,見稱於世。梁啟超也在他的《歐遊心影錄》中將倭柏兩人相提並論。與張君勱合著《人生觀》的老倭伊鏗教授,更是現代新理想主義的奠基人呢,就如張君勱之於現代中國新儒學的創立一樣。如此種種,都足見歐陸知識界的思想理念傳統有別於美國人的抽離了哲學靈魂的世俗化科技理性主義。但願中國知識份子在分析和處理現實的政經或社會問題時,也能拓廣視野,不可唯美國人的研究方法馬首是瞻。
既然提到張君勱教授,也讓我想起他也因為那個飽受徐志摩折騰而被迫同意離婚的妹妹張幼儀,而聞名天下。看過《人間四月天》那出描繪徐志摩與林徽因詩情畫意般戀情的電視連續劇的人可都記得,當年作為徐志摩元配的張幼儀,懷胎三月,遠赴英倫探望那位浪漫大詩人郎君時,在徐林兩人寓所中手拉馬桶手製抽水沖廁,砰然一聲,被嚇呆了的鏡頭。張幼儀其後轉往德國念書,學成回國後,竟然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聞名遐邇。另一方面,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時,兩人都是離過婚的,而徐居然不顧傳統禮教,還請梁啟超出席酒會證婚,想不到被他老師當眾嚴詞痛斥一番,震驚四座。我這些掌故八卦,雖說是題外話,但也足見當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時,離婚、抽水馬桶、女性銀行家等等,都屬新奇罕見,而今日今時盡皆成為家常便飯,就如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一般。
由張幼儀這個才女也讓我想到現代的婦權問題和婦女解放運動,反思當年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筆下娜拉(Nora)離家出走的事。儘管落下帷幕時易卜生沒有明確交代娜拉的下場,但我記得有些中國的劇評家,還是認為娜拉最終是要梨花帶雨般地回家去的,就如改裝了的德國劇本一樣。反觀今日的美國,希拉蕊(HillaryClinton)遍地狂囂煽情,幸好最後不至於牝雞司晨,讓她有機會強化她親自參與制定的、用以圍堵中國的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
言歸正傳,在反思自己遊學江湖幾十年的經驗中,我所認識的西方各國、尤其是美國研究當代中國政治經濟與歷史問題的學者為數確實不少。在與他們的交流或閱讀彼等的著作中,我總感覺到施特勞斯所指的現代性和科技理性極端化所導致的虛無主義的色彩與陰影,久久揮之不去。這其中不幸包含不少持有美國國籍的炎黃血脈。有關這一點,我在這本《遊學江湖心影錄》書中也僅能點到為止,不想細說,何況我這本不敢愧登大雅之堂的傳記文學,文采欠奉之餘,充其量也僅有那麼一點點的學術屬性而已。
眾所周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美國的學術與科學界,面貌煥然一新,主要是得益於眾多來自歐陸,尤其是德語區的德(國)奧(地利)猶(太)裔的所謂移民(流亡)學者(émigré scholars)。他們為了避開或逃離希特拉納粹的騷擾或逼害,將德國浪漫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傳統導向,引入大西洋彼岸,大放光芒。然而,儘管歐陸的哲學與理念激盪了新大陸的思想火花,但並沒有完全絆倒了根深蒂固、緣起於英國的功利主義哲學以及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意識的傳統優勢。因此,也就有了像施特勞斯這樣一個移民學者,身在其中而能超脫美國式文明,寫出了如上所說,發人深省的針砭美式虛無主義的名言,字字璣珠。
誠然,就我自己所涉獵到的許多美國學者關於中國研究的經典創作而言,其中便不乏附勢趨炎、顛倒是非、或曰混淆視聽的劣品,其入手方式恰似施特勞斯所說美式文明中的虛無主義,儘管就其沽名釣譽、博求功利、不惜指鹿為馬的動機而言,不可視之為漫無目標的著作。這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壘期間、冷戰思維視共產主義如洪水猛獸的時代,可說是昭然若揭,而在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之下,似乎也隱約復蘇。這一點我在書中也或多或少點到了。此類著述,就其不問學問道德或人文良知的操守而言,則可姑且名之為“另類虛無主義”也。我在書中,對此類專家一般僅蜻蜓點水式掠過,或心照不宣,但間中偶遇明搶擺態的,則必亮劍,效法莎翁在其《漢姆雷特》一劇中所說的“生死由之”(To be or not to be)吧。
讀者聽了我這一兩句話,可能會感覺我書中充滿了火藥味,處處與研究中國問題的同行短兵相接。其實不然。我幾十年來遊學足跡遍及歐美亞澳各大洲,肯定也免不了觸及不同國度和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尤其是歐洲大小各國源遠流長,文物古跡目不暇給,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風流才子、浪漫佳人,書中所見仿佛歷歷眼簾,思古幽情油然而起;因此偶爾也隨興落墨,稍舒羅曼蒂克的情懷,在所難免。
也與坊間所見一般遊記有別,我不寫觀光獵奇或山水景色之類的素材。我主要以一個專注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心態,從所看到的和讀到的,反思與祖國的大是大非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事與物。比如我兩次(1966年和1995年)造訪莫斯科,前後間隔三十年,目睹從蘇聯到俄羅斯翻天覆地的變化,便不禁想起中國經濟這三四十年來成功轉型的過程以及其長期涵義。類此,我在東西德國統一、柏林圍牆還沒被推倒之前,在西柏林住了一年,每個星期都進出東柏林一次或兩次,所看到的是決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而今東柏林政權灰飛煙滅了,是否就意味社會主義比不上資本主義制度優越呢?我遊覽印度時,也記得這個文明古國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極力推崇的、代表資本主義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抗衡中國代表社會主義與計畫經濟而欠缺西方式的自由與民主的另類經濟體制。而今世人有目共睹,印度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進,遠遠落後於中國大陸,一直要等到最近這幾年才展現出一點兒趕上中國的態勢。這些都是很值得反思和探討的問題。
我也去希臘遊覽過,在憑弔古雅典的斷崖殘壁時,也不期然地感懷古希臘文明的輝煌,如何落得當今該國政府負債累累,讓德國和法國等其他歐盟成員國怨聲載道。希臘的困窘也同時讓人想起只不過是一百多年前“日不沒落帝國”的大英激情詩人拜倫(Byron George Gordon Noel)所賦寫的那篇冗長的《哀希臘》詩篇,而於今對希臘人而言,似乎拜倫的悲歌已經完全淹沒於愛琴海中了;反而是在祖國大地,五四運動前後,不少志士仁人,如梁啟超、蘇曼殊、胡適、馬君武等,不願見神州古國也如希臘一般地淪為蠻邦異族轄下,而回應共鳴,至今彼等翻譯拜倫的鏗鏘詩聲,仍然繞梁不絕於耳。同樣的,當我自己驅車貫穿南北義大利、想起該國亂糟糟的、政權不時更替、又見街邊老少頹散不堪時,也不禁然地想起德國人如何鄙視那個偉大的羅馬帝國的後人,心中就隨之響起了在古晉中學念書時經常高聲呼唱的“熱血”歌,“瞧吧,黑暗快要收了,光明已經射到古羅馬的城頭,古羅馬的城頭。”進城後瞻仰散佈四周的廢墟遺址時,黯然神傷之外,也必長歎古羅馬的璀璨何在。
就此觀之,我這本《遊學江湖六十載》的寫法或可說是比較接近梁啟超的《歐遊心影錄》。當然,時代異矣,而我也有別於梁啟超之(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因為我在德國考獲博士學位、即回來香港參與新亞書院教學研究時,雖然未及不惑之年,但就一直對我自己所屬的德國鄂爾圖自由主義(Ordoliberalismus)學派的觀點與理論持保留態度,絕對不與食古不化之輩為伍。因此,我在這本書中,也就一直貫穿始終,秉承一個中國人的立場,反思我遊學各國期間所看到的和前後所讀到的有關中國研究的著作,不管此等著作是關乎我自己比較熟悉的政治經濟學,或是純政治學、純社會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系別的範疇。這可說是我這本遊學回憶錄的核心內容或主要構成部分。為了讓讀者有個比較具體的心理准備,我還得先做三幾點說明:
首先,這本回憶錄到底不是一部學術性的著作。我只試圖從我對中國政治經濟問題的認識,粗枝大葉地點評國外某些專家對所謂中國問題的看法與結論;所以實際上這也說不上是一部學術性的書評專輯。
其二,回憶錄中牽涉到許許多多知名洋人和外籍華裔學者的著作,但我也只能點到為止,其中褒貶不一,也有的僅大體上觸及其寫作方式和分析深度,屬中性的點評,但我相信這或對國內外的中國人具一定的常識雅趣。
其三,在所評介的眾多顯赫的作品中,我特意點出三兩本威震八方的超大部頭巨著,如哈佛大學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的《鄧小平時代》(中文版與英文原著)、楊繼繩的《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中文版,獲海耶克圖書獎The Hayek Prize),以及馮客(Frank Dikötter)的《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Mao’s Great Famine: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1958–62,英文原著,獲撒母耳•詹森獎Samuel Johnson Prize 。)對我而言,也許除了傅高義那本流水帳式的、比較平和的寫作方式外,楊馮那兩本洛陽紙貴、氣焰囂張的大部頭,基本上是不屑一顧的。我特意提到楊馮這兩個大部頭,只因為他們剛好觸及我自己常年研究的核心問題(見《中國農業的不穩定性(1931–1991):氣候、技術、制度》,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
其四,除政治經濟學外,我偶而也借用留學德國的背景,談到一點兒哲學以及神學方面的問題。形而上學不屬我的學習範疇,所以我的看法絕對不敢登大雅之堂,也深恐露餡,就請讀者恕我附庸風雅兼無知吧。
其五,最後,我也就所受德國訓練的背景,稍微說明自己對中國問題、尤其是對中國政治經濟問題的分析方法、觀點和立場是如何形成的。這其中難免牽連到一些比較具體的比較經濟制度學的理論問題,但對念過經濟學入門課程的人,應該是不太難解讀的。如果讀者感覺沒有必要的話,儘管略過其中那有關的三幾個段落可也,無傷大雅。
這本書的副標題以“另類儒林外史”名之,因為我個人特別喜好那部被胡適稱屬“天下第一流”,也被魯迅譽為“絕響”的諷刺小說。而且我書中談到的飽學之士,也確實人多如林也。就如吳敬梓所網羅到的能人志士,論道德文章,我遊學海內外所接觸到的當代大儒碩彥,包括香港某些學而優則仕的學閥,也是良莠不一的。我不具吳敬梓的工妍與幽默奇才,但願讀者能於字裡行間領略到一點兒儒林妙趣的韻味。
我這本沒有太多文學韻味的故事書,是從我自稱為野林惡水狂浪的出生地、即南洋婆羅洲島上的英屬殖民地、砂勞越州的成邦江小鎮開始談起的。這是一個似乎只見渡頭落日,墟裡孤煙的小埠坡,但我這一輩子從來不會隱諱這個卑微的出生背景。就像我升讀砂勞越首府古晉市的中華中學後,每當於驚濤駭浪中、在穿梭于成邦江和古晉市的火船(渡輪)上,越過南中國海,遙望北邊遠方,白雲飄飄,便想到那白雲背後的群山懷裡,就是我的故鄉一樣。我從來不會須臾或忘,自己就像當今許多香港人一般,我一呱呱落地,便也自動地屬於英國的子民(British subject),但不像許多數典忘祖的香港同胞,我必然處處挺起胸膛,堅持我是一個中國人,並引以為榮。
我的童年,也不乏傳奇性的故事。我們家與當地的土著,即以擅長掠殺人頭著稱的達雅克(也稱伊邦)族人稔熟,幾近肝膽相照的地步,但日寇敗退時期,兵荒馬亂之際,我也幾乎成為他們彎刀下的鬼魂。在我家門前的那條惡水中,我因擅長游泳,也逃過了巨鱷虎口,塊肉餘生,迄今回想起來,不寒而慄。有驚無險之余,蒙當年國民政府派駐古晉的領事陳應榮博士的青睞,我幾乎成為陳香梅(即飛虎將軍陳納德的夫人)的乾弟弟。幸虧我父親溺愛,不讓我過嗣給陳領事,否則升讀中學後,很可能就像我妹妹一樣,被左運學潮鼓動,遁入荒山野林打了十幾年遊擊戰,生死難卜。讓我刻骨銘心,永遠不能忘懷的是我的堂伯母,即“北婆羅洲神山抗日遊擊隊”領袖郭益南的母親,親口對我哭述她愛兒如何慘遭日寇驚天地泣鬼神般的酷刑、最後壯烈就義的血腥故事,讓人不忍卒聽。
國內解放戰爭期間,我讀小學時,最敬愛的王義源老師每天上午都跟我們講解國共輸贏的戰績,如淮海戰役後,蔣介石引退,李宗仁接任總統等時勢變遷。也就是這位我最親愛的王老師,後來當我獲得國際青年商會獎學金啟程赴港留學時,是他教我如何打領帶的,免得在這個花花世界鬧出洋相。中國人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這一輩子永遠忘不了他。我中學的傅永安老師,也同樣情深似海。當我為我哥哥的不肖與我們當年的一位林姓的中學校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爭吵時,傅老師為我挺身而出,撫平創傷。也就是這位傅老師,傾力為我爭取到國際青年商會獎學金,讓我得以負笈香港。
就此而言,我的小故事也多少折射了華僑華人翻山越海遠渡重洋寄居異邦的心酸血淚史,以及永遠磨滅不了的祖國情結,儘管國內解放戰爭期間國共之間的激烈鬥爭也免不了外溢到我童年時代的華僑社團。而且心系祖國的情懷實際上也決定了我遊學香港以及橫跨歐美亞澳各大洲後,一直忘懷不了的祖國大是大非的國事問題;此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胸懷也。因此,這本回憶錄的第一篇短短的童年憶趣幾個章節也可說是往後日子裡所寫遊學心影與反思的整體部分的一個小楔子。
說到香港,隨著便是三生有幸,就讀新亞書院時蒙恩師張丕介教授自始至終視我如“契子”,助我獲頒德國政府學術交換總署的獎學金,又預留新亞書院的教職給我,不讓我於獲得瑪律堡大學博士學位後,留在柏林異鄉經營中國餐館。這讓我自此走上了遊學列國的不歸路,從香港到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再到英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資深研究員),不一而足。丕介師駕鶴西歸後,我又幸蒙某貴人相助,應聘創辦澳洲悉尼市馬誇裡大學的中國政治經濟研究所。旋又為報知遇之恩,蒙香港嶺南學院陳佐舜校長不棄,應聘返港,出任該校社會科學院院長暨經濟學講座教授,殫精竭智,助學院通過政府的學術評審,正名為嶺南大學。
功成身退後,我又移陣私立珠海學院,兼職商學院院長,助於爭取讓香港政府認可全校所提供的學位課程。期間最讓我老懷寬慰的是,當我鬥膽向當年榮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亞太區總裁的鄭海泉博士(也是我的受業子弟,後來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開口,要他撥冗蒞臨珠海學院,給全校同學做個訓詞時,他毫不猶豫,當即應允所請。而儘管我明言珠海學院在香港各大專院校排名榜上敬陪末座,校舍窮陋不堪,難以入眼時,他笑言,無妨,他向來最樂意照顧弱勢團體也。老實說,我門下子弟,如此坦蕩蕩,胸懷壯志,仗義千秋者,不在少數,唯地位高聳入雲,名聲顯赫四海,而如此瀟灑俐落如鄭大班著,絕無僅有也。
幾十年來,我以一個沒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的身份,從荒山野林惡水中的第二故鄉成邦江小鎮出發,坐鎮白雲故鄉邊陲的香江名都,轉戰四方,遊學列國,於今垂垂老矣。撫今追昔,捫心自問,在治學做人方面,或僅得兩三點值以為志如下。
其一,我專研中國問題,自知這是個極富爭論性的學術領域,但一向秉承留學德國所學到的現象主義哲學學派方法論,力求超乎任何主觀價值準繩,實事求是,不偏不倚,冷眼看世界般地處理和分析問題。這個治學原則和精神操守貫徹始終,清楚見諸於我這本《遊學江湖心影錄》之中。儘管對戴著有色眼鏡的各方學者專家而言,或說我思想方式始終不脫巢臼,一切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為先。那我很抱歉,無言以對,就說“由他們去吧”。
其二,在這本書中,唯一展示我強烈的主觀價值取向,或曰道德導向,而且毫不加以隱諱的,是我永不磨滅的反日本的情緒。儘管平生也結交了不少坦誠公允的大和學者教授同行,但每當於電視畫面上,看到安倍晉三面目猙獰,氣焰囂張,巴結美國霸權,尋釁滋事時,南京大屠殺的三十萬亡靈幽魂,猶然眼廉。不共戴天之仇,永世不忘,哪管他斯賓格勒所說文化、正義、道德諸概念,不脫其歷史相對主義的屬性者也。
其三,目睹香港當前的亂象,我也在本書殿後的三兩個篇章,不禁為同胞高呼,國魂安在兮。尤其是對某些政界達人、學界翹楚,以及莘莘學子,何以在當今地緣政治現實中,爾等獨不見美日等國列強,對我神州大地,虎視眈眈,而竟然無顧國家民族大義,僅懂得拾人牙慧,口口聲聲,自由民主、大學自主、新聞自由云爾;也不見祖國傲然崛起,升平盛世,千秋功業,各國臣民,為之歡呼,而爾等僅好於無事生非,熙熙攘攘,無以終日。難矣哉。
這本《遊學江湖心影錄》得以成書,字裡行間,盡是先師張丕介教授恩情,纏綿不已。先嚴郭川凟先生與先慈陳嬋娟女士音容,也宛若白雲,牽繞飄音,不絕於耳。但願列祖列宗神明,借我片言隻語,感召子孫世代,赤膽忠魂,毋忘我炎黃血脈。是為序。

補遺:
就在拙作即將付梓之際,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新加坡總部八方文化創作室的編輯主任何華先生,溫馨地質詢說,書名《遊學江湖六十載》中的“江湖”二字,是否符合作者的“身份”?這一問,倒讓我頓失方寸,驚悟這也可能含“江湖中人”或“浪跡江湖”等的負面意涵。然而,瞬間腦筋清醒後,我倒認為用“江湖”二字,並無不妥,因為全書的思維主軸,實際上離不開自己作為一個長期研究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學者,如何從一個中華兒女的立場,頂天立地,
秉承理性批判主義的觀點,去審視全球五湖四海之內的江湖好漢同行,如何對風起雲湧的神州現象給予觀察,或染指對某些大是大非問題的研究。對此類觀察或研究的結果論述,有的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我必嚴詞斥之;有的含沙射影、指桑駡槐,讓人義憤填胸;有的隔岸觀火,幸災樂禍,也必橫眉冷對。我相信這也體現了一定的江湖俠義文化,何樂不為。
說到“身份”問題,何華主任的提示,也讓我想起讓人感覺有一點兒“門楣生輝”的往事。那是我從幾十年的粉筆生涯退隱後所閱讀到的一份研究報告。這份調查報告羅列了全球1993–2003年各種知名學術期刊所發表的,以及各大出版社所出版的有關中國經濟研究的論文和專書,共7138項,作者共4500人,以每人擁有9個項目以上的著作(含論文與專書)為基準,依專案多寡列出了共57位學者的姓名。我忝列第11位。這讓人深感不值,因我自己那幾本歸牛津大學出版社克拉連登總部出版的大部頭也就是在那相關的十年內相繼面世的。如果給於適當權重,比如一本書等同六或三篇論文的話,那排名的次序肯定會大為改觀,雖不敢言自己必然登上“倚天屠龍”的“九五之尊”寶座,但肯定足以“笑傲江湖”矣。一笑。
有關該份研究報告的排名細節,可參照 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亞太經濟文獻》 Vol. 20, No. 1, May 2006, pp. 57–67)。這,在拙作中付諸闕如,我還得借此機會感謝何華主任對我“身份”問題的提點,謹此補志。

目次

xvii 自序 一個沒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
xxxiii 致謝
1 第一篇 野林惡水狂浪 童年憶趣
3 第1章 伊邦族砍殺人頭 肝膽相照
17 第2章 魯巴江巨鱷口邊 塊肉餘生
25 第3章 日寇殘殺益南兄 不共戴天
33 第4章 陳香梅的好父親 慧眼青垂
40 第5章 王老師藤鞭長長 情結綿綿
50 第6章 白雲懷裡的故鄉 夢牽魂繞
58 第7章 那知天下的大蟲 老虎是也
75 第二篇 白雲故鄉邊陲 壯懷激烈
77 第8章 香港呼喚 兵荒馬亂
89 第9章 丕介吾師 性情中人
100 第10章 北望中原 中國夢熱
110 第11章 農圃書齋 星明月亮
113 第三篇 熱而慢的歲月 浪漫理性不悖
115 第12章 阿碧思山皚皚 異國情懷
127 第13章 白雪公主默默 他鄉夢幻
138 第14章 馬堡山城童話 藍河綠水
151 第15章 另類思想搖籃 異彩飛揚
164 第16章 理想浪漫激情 實事兼顧
178 第17章 柏林圍牆豁口 春光乍泄
190 第18章 莫斯科春與秋 心影灰灰
204 第19章 別矣瑪律堡呀 藍水淌淌
221 第四篇 歸去來兮 香港不解之緣
223 第20章 紮寨孤島香江 應戰八方
239 第21章 美國學術殿堂 冷戰霸氣
259 第22章 日不沒落帝國 夕陽餘暉
277 第23章 倫敦晚霞魅力 餘熱寸心
305 第24章 異哉澳洲算盤 如何打法
321 第25章 亞太風起雲湧 胡不歸兮
341 第五篇 炎黃招魂 春秋戰略智慧
343 第26章 東方古國神州 浴火重生
354 第27章 軒轅後人靈魂 命安在兮
365 第28章 重返第二故鄉 海上絲路
376 跋:拜祭神山遊擊隊總司令 郭益南烈士
380 第29章 一帶一路戰略 啟示錄也
405 附錄
五十載冷眼看中國政經大戰略波濤起伏
——郭益耀教授教學研究隨感

447 人名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30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