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稱孤道寡:打造中國兩千年專制皇權的四大帝王
滿額折

稱孤道寡:打造中國兩千年專制皇權的四大帝王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商品簡介

解讀帝王維繫權力的玄妙手法
探究王朝振衰起弊的關鍵良方
權力的分散與集中,往往形塑了人類政治體制的發展樣貌以及後續的歷史。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中華帝國的四位君主各自對政府體制進行改造,終於打造出了雄視東亞、文化壯麗璀璨的強大皇權帝國。
秦孝公時期,重用法家的商鞅進行改革,削弱打壓貴族,集中權力於國君,為日後中華帝國的成形奠定了初步基礎。
漢武帝摒棄黃老尊崇儒術,採行董仲舒的帝制神權體係,強化了君權神授觀念,從道德與意識形態上鞏固了皇帝的權威。
宋太祖將地方兵權納歸中央,分散宰相權柄,營造了一個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穩固文官政治結構。
明太祖廢除宰相,設置錦衣衛監控百官,並以廷杖羞辱大臣,從此百官淪為天子家奴,帝王威權臻至巔峰。
四大名君各領風騷,開創先局,將中國的皇帝權力一步步推上最高峰,本書深入淺出,條理剖析歷史表象下的玄妙關鍵,為研究此類權力政治現象時,不可或缺的最佳入門讀物。

本書特色
◎以趣味生動筆法切入歷史的幽暗幕後,探索帝王的權力如何集中與進一步強化鞏固。
◎詳盡剖析四位君主的人格特質與關鍵決策,說明個人意志與國家體制的建構所產生的互動,解釋君主體制何以穩固傳承數千年。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華帝國的奠基霸主 秦孝公
秦國人的老祖宗
亂吞鳥蛋,誤踩腳印
人肉盾牌殺出了一片天
嗜血好殺的力量至上主義
東進受阻,西境野人王
殉葬大賽,人材埋光光
大秦帝國是怎樣煉成的
天下強國六加一
李悝變法
殺妻棄母之一代名將
魏國的特種精英「武卒」
百倍奉還,大家一起死
商鞅打造出了超級強國
走上集權之路
打擊貴族,擴張君權
王孫公子淪為拓荒客
農人綁死,商人該死
千古難題:集權與封建哪個好

第二章 以儒術鞏固權威的帝王 漢武帝
好皇帝誰說了算?
無能皇帝成救世明君
寧為亡國奴,不當餓死鬼
宮闈鬥爭,劉徹得利
金屋藏嬌扭轉大局
武帝的選擇
小儒生變大官員
尊崇儒術,不黜百家
都是皇帝制度惹的禍?
漢武大帝的神仙夢
誰是接班人
被迫當皇帝的倒楣鬼
漢代以後儒家經典的發展
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
刻在石頭上的考試教科書
東漢以後儒學的發展
漢末至五代
宋代至清末

第三章 重用儒士的軍人皇帝 宋太祖
宰相須用讀書人
杯酒釋兵權
權力的限制
宰相地位直直落
兵權集於中央
皇權受祖宗家法和法制約束
皇帝書生共治天下
文化宋朝的推手
復興中華文化只是夢

第四章 防人如防賊的猜忌王 明太祖
偷窺狂皇帝無所不知
飛魚服、繡春刀,錦衣衛大顯神威
太祖朝以後的錦衣衛
建文朝──女戶錦衣衛
成祖朝──錦衣衛受制於東廠
仁宗朝──錦衣衛改制
宣宗朝──錦衣衛巡捕寇盜
英宗朝──錦衣衛喪失自我
憲宗朝──北鎮撫司獨立
孝宗朝──錦衣衛表現平庸
武宗朝──廠衛合流
世宗朝──錦衣衛大換血
穆宗朝──錦衣衛平淡無奇
神宗朝及其後──錦衣衛淪為政爭工具
官員的殺威棒──廷杖
欲流芳百世.先屁股開花
貪官越殺越多

附篇 中華族群的形成與融合
北京人真的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嗎?
多區起源論
單一起源論──走出非洲說
直立人和早期智人走出非洲
現代人走出非洲
古氐羌族群──漢藏緬諸族的源頭

以漢族為中心的融合
漢人的開枝散葉
閩越人的消失
閩越人的出現
閩越的分裂與亡國
「東越地遂虛」之辯
南越國
山越
漢人血統的多元化

後記

《稱孤道寡:打造中國兩千年專制皇權的四大帝王》
前言

前言
不論在一綱一本或者一綱多本的時代,絕大多數人在高中以後,就不再閱讀歷史書籍了。我屬於國立編譯館時代的學生,雖然上歷史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但即使曾經背誦一大堆年代、人名、地點……,很幸運地並沒有減少我對歷史的興趣。
混跡補習班的高四期間,我和偉傑兄(高中時代的偶像,他比較早熟)經常蹺課到一家教會裡讀書,偶爾也會有女班友加入我們,但通常來過一次就不再來。當時我們就發現,女生們對於某一事件相關的人、事、時、地、物都記得很清楚,而我們比較喜歡脈絡式的學習法。不過,一場聯考下來,歷史科的分數還是落在女生後面。
當時我還曾經自製一份〈林氏中西歷史大事對照表〉。若問做此表有何用?其實並不為什麼,只想透過比較,瞭解古中國從何時開始落於西洋之後罷了。踏出校門後,做了好幾樣和歷史無關的工作,不過前述那種學習歷史的方法,卻一直保留下來,甚至影響了本書的寫作。
恐怕有六七年了,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我都和德文翻譯界翹楚全兄(翻譯工作上的精神標竿)喝可續杯的咖啡,吃食到飽的披薩,然而隨著聚餐的歷史越長,吃的披薩量越少。兩個老男人在一起,能聊些什麼?聊彼此翻譯工作的進度,是基本的;聊時事,是應該的;聊歷史,則是腦力激盪。全兄留德,我留日,經常聊德國和日本的歷史。有一天,我們展開以下的對話:

「請問德國的哪一家大學比較好?」
「各聯邦的水準都差不多。」
「為什麼?」
「因為德國以前分成許許多多小國,為了避免遭其他國家併吞,各國都必
須努力建設自己的國家,所以水準相當整齊。」
「就像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時代,思想界百花齊放、百鳥齊鳴一樣。照這
樣看來,中國的封建時代結束得太早,顯然秦始皇難辭其咎!」

因為這次對話的刺激,我曾計畫寫一本有關封建和集權的書。因為我還注意到,一八六七年才廢除封建制度的日本,各地仍保有自身的文化特色,這一點相當有趣。後來書雖沒寫成,不過,我把這方面的看法寫入了本書。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那本書沒寫成,轉而尋找為什麼古中國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就走上了集權政治的原因。我從秦始皇開始回溯,找到了第一章的主角秦孝公──他透過商鞅變法,埋下了中國集權政治的根。
為了明瞭孝公變法的動機,再次追到秦國最早的祖先,順便戳破《史記》所載殷、周、秦人的祖先都是黃帝後代的「謊言」,坦白說,翻案原本就是我喜歡做的事情之一。此外,也連帶把商鞅變法和戰國時代的其他變法做了比較,以瞭解當時的政治趨勢,進而獲得一個結論──古中國必然走上集權之路。
走上大一統中央集權之路的,雖說是秦始皇,但鞏固集權制度的,卻是「尊崇儒術,不黜百家」的漢武帝,亦即本書第二章的主角。在該章裡觸及了「百姓期待的統治者是什麼樣的人」、「漢武帝為何選擇儒家」等問題。此外,把儒家經典和儒學的發展做了脈絡式的敘述,希望能提供讀者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同時也讓讀者大略知道,漢武帝用來鞏固政權的儒家思想,如何束縛著兩千年來中華族群的思想。
漢武帝因為驅逐匈奴,南征閩越、南越,開疆擴土,獲得後世的好評,但如果以領土大小來評論國家或朝代的強弱,基本上有欠公平,同時也犯下觀點狹隘的毛病。譬如,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二○一四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六十個受評國家中,台灣排名第十三。在亞太地區,台灣排名第四,次於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由此可知,競爭力和領土大小沒有必然關係。
人們經常批評宋朝積弱不振,可是在十三世紀,一個蒙古鐵騎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蹂躪歐亞各國的時代,只有南宋頑強地和蒙古人打了半世紀的戰爭。這個「積弱不振」的朝代的開國君主趙匡胤──本書第三章的主角──杯酒釋兵權,定下「以文治國」的最高指導原則,故宋初諸帝都提倡文學,廣開科舉;士人紛紛應試而獲得官職,得以成為士大夫,進一步形成階級。蒙元時代,它一度式微,而後在明代再起,一直綿延到大清帝國廢除科舉制度為止。
有一點很重要,士大夫階級不但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而且是社會上層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和傳承者。當這個階級不復存在時,似乎也宣告了中華文化較為精緻的部分亦隨之結束矣。倘若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恢復中華文化是有很大困難的。
相對於宋太祖敞開心胸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四章的主角明太祖則是個疑神疑鬼,以猛治國的君主,不僅防臣子如防賊,還擺明和官僚集團對著幹。朱元璋廢宰相,親統六部,將古中國專制皇權推上了最高峰。雖然已經擁有最大的權力,但是心裡不踏實,為了監督在京官員的行動,他設立錦衣衛(皇帝的親兵)以便處理詔獄。不僅如此,還開了明朝廷杖的先例。有趣的是廷杖竟然發展出一項和它原本用來羞辱朝臣完全相反而且意想不到的功能。
錦衣衛到了太祖以後的各個皇帝手中,或被賦予新特徵,或被賦予新任務,或者分離出新的單位,展現出它多元化的功能,由此可見,它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種特務機構。為了制衡錦衣衛,明成祖違背祖訓,起用宦官提督東廠。出於同樣的制衡心理,後來的皇帝還設立西廠、內廠,不過這兩廠存在的時間都比不上東廠。
錦衣衛和東廠是專門製造寵臣的地方。寵臣越多,代表官場越腐敗,因為有寵臣必有貪污,所以明代惡質的官場貪污文化傳給了大清,大清不僅受其污染,更製造新的污染,進一步影響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仍然是個頭痛問題。

本書的「附篇」原本只是前言的一部分,我偶然研讀了分子人類學的相關論文,很感興趣,所以想藉其觀點把漢人乃至人類的起源介紹給讀者。豈料一發不可收拾,遂擴展成獨立的一篇。在文章裡,筆者否定了中國人是北京猿人的後代之說,並描述了漢人在中華大地上開枝散葉,以及東越、閩越、南越人的消失情況。此外,還經由歷史上中華大地內部的大規模移民,說明了為何今天中國大陸人口的血型,呈現出目前這樣分布的狀況。
總而言之,漫長的中國歷史,就政治制度來說,是以中央集權為主流的制度;依族群融合而言,是以漢族為中心的大混血;按思想而論,則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思想大融合。
從表面上看,雖然中央集權、族群混血、思想融合三者似乎沒有關連,但內裡卻存在著「水幫魚,魚幫水」的關係。中央集權,需要一種有利於統治的思想做為施政的依據,而該思想則因有政權當靠山、作後盾,故能歷久不衰。在前二者的交互作用下所孕育出的、相對高明的文化,使得發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漢族規模不斷擴大(包含他族的自動加入),最後擴展至整個中華大地。
再從整體看來,中國自古以來,不論政治、思想或者族群,都朝向一元化的方向演進。政治制度,從分封走向集權,雖然雜有分封的情況發生,但仍以集權為主,在明太祖手中,集權走上最高峰。至於思想,從原本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了漢武帝尊崇儒術之後,非但其他舊有思想翻身無望,即使後來有外來思想出現,只會再次供給儒學成長所需的養分而已,絕對撼動不了它的地位。此外,由炎黃部落及東夷部落混血而形成了夏族或華夏族──漢族之祖──以後,在魏晉南北朝時,開始不斷有其他族群加入,再加上本身的遷徙,不僅擴大了漢族分布的地域,同時也顯現出把多元化的族群變成單一化──漢化──的傾向。
在這樣的過程中,若非秦孝公、漢武帝、宋太祖、明太祖等四大名君,還有誰能改變華夏呢?

內容試閱

第四章 防人如防賊的猜忌王 明太祖
和前面幾章的主人翁,秦孝公、漢武帝、宋太祖比較起來,在權力的取得上,前兩人屬於不勞而獲的類型,因為秦孝公繼承自獻公,漢武帝承襲自景帝,至於宋太祖,乃是耍手段以「陳橋兵變」強迫後周恭帝退位,唯有明太祖是自己拚搏來的。
若論他們的處境,秦孝公面對強鄰壓境的嚴峻局勢;漢武帝享有「太倉之米,紅腐而不可食;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授」的大富局面;宋太祖雖有藩鎮問題,但未必十分急迫;明太祖面對的問題比較多,譬如說,經過戰亂摧殘的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事仍持續著,退居塞北的蒙元殘餘勢力意圖捲土重來,以及臣驕將悍、爭權奪利、貪污……等等。
若論擴張君主的權力,秦孝公為中央集權制度埋下了根;漢武帝設置中朝【1】,以限制丞相的權力;宋太祖解除宰相過問軍事、財政、銓選、監察之權,雖然進一步提升皇權,但同時也以祖宗家法自我節制;明太祖最為徹底,乾脆廢除宰相,親統六部,皇權與相權合一,權力高度集中,形成君主獨裁。
在本章的前半部,我將針對朱元璋的個性來談他這個人,因為個性會影響一個人的決策,更何況他是開國之君,其決定足以左右整個朝代的走向,例如設立錦衣衛便是其中之一。

偷窺狂皇帝無所不知
秦始皇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很不幸,秦朝傳到第二世胡亥就數不下去了,即使如此,後世所有開國之君心中盤算的和秦始皇所講的,基本上仍然一致。雖然君主們的想法一致,但因為秉性不同,治國理念也大異其趣。秦孝公採法家之說,漢武帝尊崇儒術,宋太祖採取「不殺士大夫」的寬仁之法,明太祖則秉持極為嚴格的管理態度──以猛治國。
俗話說:「亂世用重典。」對朱元璋而言,莫非元末明初處於亂世之中?〈醉太平小令〉有云: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軍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早在元末農民大起事之前,這闕詞就已開始流行。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就算沒聽過它,也應該親身經歷過當時的社會狀況,對於「官做賊,賊做官」這種現象,絕對不陌生,所以他「以猛治國」是可以被理解的。只不過,朱元璋用來維繫朱家天下的方法,顯得比較特殊。
有一次,大學士宋濂請客,席上準備了酒菜。隔天見到太祖,朱元璋問他昨晚飲酒了嗎?吃了些什麼菜?邀請了哪些人?宋濂是個老實人,絲毫不敢隱瞞,一五一十回答。太祖聽完後笑著說:「正確,你沒有欺騙朕。」
另有個儒士叫做錢宰,被徵召到朝廷來。到了京城之後,必須早早上朝,晚晚回家,而且還要編書做事,非常辛苦。比起在家鄉的那種閒散日子,在京城豈止勞累,根本就長期睡眠不足。文人就是文人,對於睡眠不足這件事,他也要來上一首詩,宣洩一下情緒,於是信口吟出:「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錢宰吟詩的聲音想必相當大,加上古代房屋的隔音設備又差,所以發生了古怪的事情。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對他說:「昨天吟得好詩。不過我可沒嫌你上朝遲,我看不如改個字,『午門朝見尚憂遲』,如何?」
還有一位管理國子監(太學)叫宋訥的官員,老成持重,學問淵博。某天,宋訥上朝,朱元璋出其不意問他,昨天為什麼發怒?宋訥冷不防太祖有這麼驚天一問,嚇了一大跳,只好從實招來。原來宋訥是在生自己的氣。因為有個學生在校內奔跑,打碎茶器,宋訥自認教導無方,所以生悶氣。然而非常令宋訥納悶的是太祖怎麼知道這件事?更玄的是隨後朱元璋還拿出一張圖片給宋訥看,天呀!竟然是他生氣時的模樣呀。
從這三個故事看來,在朱元璋的腦袋裡根本沒有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觀念,因此,不論宋濂、錢宰,或者宋訥,身邊都被安置了人,負責蒐集和他們有關的情資。我不認為朱元璋會在每個在京官員身邊都安置一個人,二十四小時緊盯著,因為這樣的做法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將難以估算,而且有可能讓朱元璋因為處理這些報告而「過勞死」。
雖然朱元璋企圖營造一種讓人不敢掉以輕心的氛圍,但是從往後明朝的歷史看來,怕的人就是怕,不怕的人還是不怕,貪污案件依然不絕如縷。當然,其中有些貪污案件根本就是在君主的縱容下發生的,可是大明天子似乎不想記取教訓,這點在後面還會談到。
當官員在職的時候,受到暗中監視,勉強還說得過去,可是,明明人都已經退休在家,朱元璋還是不肯放過,仍然派出密探去瞭解他們退休後的狀況。也許朱元璋想知道退休官員是否帶著大筆貪污來的錢財回鄉享受吧?
吏部尚書吳琳告老回到家鄉黃岡,朱元璋不放心,想瞭解他退休以後究竟在家做些什麼,於是派人前去調查。使者從大老遠就看見一個老頭坐在小板凳上插秧,於是上前打聽,說:「您知不知道吳前尚書家在哪兒呀?」那位老先生趕緊起身,恭恭敬敬地說:「在下便是。」使者吃了一驚,回去後一五一十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知道退休後的吳尚書仍然很守本分,這才放下心來。
除了派人調查之外,連朱元璋也會自己出馬一探究竟。有個江西吉水人叫羅復仁,為人老實得不得了,以至於朱元璋還給他取了個「老實羅」的綽號。像這樣的人,如果認為朱元璋對他就百分之百放心,那就真的太不瞭解朱元璋。某日,一行人在城邊的陋巷裡,費了好大一番功夫,終於找到羅復仁的家。這位前弘文館學士正塗刷著自家的牆壁,看見皇帝來了,慌忙呼叫老伴拿張?子請皇帝坐。朱元璋說,賢士怎能住這種房子!於是賜給羅復仁一棟在城裡面的房子。
朱元璋的個性,防人如防賊。在派人暗中調查,以製造恐怖氣氛之餘,他也設立正式的機構──都察院。都察院的前身,叫做御史台,設立於朱元璋建國前一年,亦即公元一三六七年,它的最高長官叫御史大夫。當時由湯和出任御史大夫,劉基和章溢分別擔任御史中丞,下設御史。
一三八年,朱元璋殺掉胡惟庸後,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名稱雖然改變,職責不變──糾彈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御史,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後來行政區劃經過幾次變更之後,最終形成十三道監察御史。
一般說來,明朝的御史都是由年輕的新科進士擔任,主要原因是他們初入官場,沒有許多人際關係上的牽扯,處理事情比較能夠不徇私枉法。固然他們的權力很大,可是品級卻很低。當時的官員分為正、從九品十八級,它和縣官同屬一個級別,都是七品而已。不過,人們會取笑縣官是七品芝麻官,偏偏就沒人敢嘲笑御史,因為他們不但是天子的耳目,而且還有諫阻皇帝的職責【2】。
有個御史叫做歐陽韶。某日,朱元璋在朝廷上發怒,要殺人。在場的官員們都不敢講話,歐陽上前噗通跪下,一時心急,話竟然卡在喉嚨,於是把手加在自己頭上,對著朱元璋高喊:「陛下不可。」朱元璋吃了一驚,心想這個御史誠心進言,所以就接受他的意見,人也不殺了。
順便說一個朱元璋生氣時的招牌動作。朱元璋生不生氣,其實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因為他有個習慣,平日,總是將腰帶放在胸前,一旦當生氣時,就把腰帶按下去,滿朝文武一看,就知道不妙,今天不知又誰要倒楣了【3】。
雖然暗中有密探,公開地也有監察御史可以當作天子的耳目,但是疑神疑鬼的朱元璋仍然覺得不夠,於是又設立了錦衣衛。
提起錦衣衛,率先浮上心頭的,或是飛魚服、繡春刀,或是恐怖、血腥,或是刀光劍影、拳打腳踢,或是甄子丹的《錦衣衛》、李連杰的《龍門飛甲》、張曼玉的《新龍門客棧》、張震的《繡春刀》……等電影。由此可知,人們對於錦衣衛是感到興趣的,可是一般人對它其實所知有限,而且在電影的誤導下,經常以為它是個特務組織或秘密警察或暗殺團隊,事實上,這些觀念並不正確。以下將以較長的篇幅來介紹它,讀者將會見到錦衣衛在不同的明朝皇帝手中所展現出的其他許多面向。

作者簡介

林錚顗
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精通中、英、日文,著作和譯作頗豐。曾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華聲報》及《西華報》撰寫評論和專欄多年,退休後定居台北,潛心於歷史撰述與翻譯。
著有《武士》、《水滸好漢不喝水》、《非三國》、《魏晉南北朝之酒色才氣》等書。譯有《住宅巡禮》、《鏡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惡的代價》、《隱私不保的年代》、《昭和史》、《自然的建築》、《隈研吾》、《日本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等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