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真理
滿額折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真理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乘坐哲學專車穿梭思想街巷

乘坐哲學專車,於車廂裏閱讀約翰‧D.卡普托的哲學思想

“真理”究竟是甚麼

真理看似是不言自明的東西,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

本書作者長期關注宗教和哲學的課題。在這本書中,作者從後現代語境對真理展開討論,然後向前探索真理的歷史淵源,上遡至古代上帝即真理的觀念,到啟蒙時代西方諸哲對真理的多維度批判,再評論真理觀在後現代語境的進程。

本書文筆生動,對真理作多角度分析,能發前人所未發,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讀本。

作者簡介

約翰.D.卡普托是意裔美國哲學家。從1968年起先後在美國的Villanova大學和Syracuse大學任教。約翰.D.卡普托是詮釋學專家,研究興趣是後現代語境中的宗教和哲學。

目次

序言 行進中的真理 / 001

第1章 現代性和真理的衰退 / 017

第2章 我們該如何應對宗教真理? / 039

第3章 不要去管真理:奥古斯丁、德里達和後現代轉向 / 053

第4章 啟蒙運動及其批評者:一部簡史 / 092

第5章 後現代預言家 / 127

第6章 後現代情境下的真理 / 161

第7章 真理的未來 / 199

進一步閱讀的建議 / 214

書摘/試閱

序言(節錄)

 

行進中的真理

早上乘車去上班已經變得很平常。但那不是步行,因為我們沒有走路。但它已經變得很常見。我們去哪兒都會乘車。醫生們和公共衛生官員們勸我們出去走走,鍛煉一下,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坐下來的時間越來越長。但另一方面,久坐並不意味着我們待在同一個地方。相反,久坐意味着我們即使不是坐在電腦前,即使我們在路上,我們仍然是坐着的──坐在汽車、火車、飛機上──膝蓋上擺着筆記本電腦。過去人們住的地方距離他們工作的農田都在步行的距離範圍內,或者他們在跟家裏相連的商店上班。現在我們都是乘車去上班,幾乎去哪兒都要乘車,我們一直在行進。這好像沒甚麼害處,肯定也不需要哲學家的指導。但是,說真的,它為我們對真理的理解造成了一場危機。

過去,哲學家跟所有人一樣,往往都待在家附近。人們都知道,在18世紀,康德(一個會出現在所有人的偉大的哲學家短名單上的名字)從未離開過哥尼斯堡。這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加簡單,讓他以為其他地方像或者應該像哥尼斯堡一樣做事,如果有甚麼差異的話,這些差異也只不過是這位男性德國哲學家認為是正確的做法的調整。康德閱讀那個年代的遊記作品、船長日記,但他從未看過一艘船的內部。他還是啟蒙運動的一位領袖,這場運動強調純粹理性的普遍標準。但康德的問題是,“普遍的”會萎縮為歐洲的,而“純粹的”往往等於沒遇到過其他人。

如今我們不再需要住在距工作地點步行的距離範圍內,只要有旅費,我們幾乎可以想去甚麼地方都行。我們可以像鳥一樣飛翔,去訪問其他國家,穿越大海,更不用說我們通過媒體和網路所做的大量旅行,即使我們待在家中,媒體和

網路也能把其他人和其他地方帶到我們跟前。我們幾乎可以在任何時候到達任何地方,旅程越快越好。即時資訊已經成為理想:在一眨眼的工夫以思想的速度到達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像那些聲稱知道這些事情的人所說的那樣,這實際上是天使在天上旅行的情形。我們在《聖經》中讀到,在上帝可以使用電子郵件和智慧手機之前,天使們為上帝傳遞即時資訊。即時資訊、即時旅行、即食餐──最後會延伸到哪處?我們在走向何方?有誰知道最後一站的名字嗎,或者最後一站前面一站的名字,好讓我們有一些警示?有人知道如何走下這列火車嗎?

這些好像都跟真理沒有甚麼關係,但實際上,這種沒有終點的旅行給我們最珍貴的真理帶來了一場危機。當代生活的特點是擁有現代交通體系,我們可以利用它去任何地方,還有現代資訊系統,通過它任何東西都可以到我們這裏來,現代生活比過去的生活更加多元化。我們會更多地受到他人的影響,他人也會更多地受到我們的影響。我們強烈地感覺到生活不僅局限於哥尼斯堡或者堪薩斯,感覺到世界是一個非常多樣、多元的地方。這帶來了這樣一種觀念:文化是沒有限度、五彩繽紛的,而不是單一的、純粹的。但它也帶來了麻煩。一方面它造成了社會衝突,因為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湧入更富有的國家,更富有的國家在全球市場上剝削貧窮的國家。康德預見到了這種情形,稱之為世界主義,把外來者當作宇宙或世界公民,這是一個很傑出的觀點,尤其是因為它出自一個不怎麼外出的人。另一方面,當代生活為哲學家創造了難題,因為當談到真理時,這種多元主義會造成真正的眩暈,這種眩暈被稱為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文化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的、高科技的世界。我們幾乎可以去任何地方,在電視或筆記本電腦上看到任何東西,不離開座位就能看見世界另一端的人、跟他們談話──如果說它始於西方工業化國家,現在它正逐漸在全球擴展。這造成了一種跟在哥尼斯堡或堪薩斯度過一生時不同的心靈模式。在高科技世界,不停地接觸當代旅行者看到、訪問的各種文化和生活方式,或者接觸來訪問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人們就形成了一種很強的差異感。對後現代性來說,差異是一個很時髦的詞。就像對現代性來說,普遍是一個很時髦的詞。我會用現代性來表示啟蒙運動和理性的年代,它最先出現在17和18世紀的歐洲,隨後決定了當代世界的科學、技術和公民自由。普遍是一種現代主題,差異則是後現代的主題。現代主義者往往認為整體是一個被核心力量統一的體系(如果你還去教堂,這個核心力量就是上帝,如果你不去教堂了,它就是自然),在這個整體中所有的鐘錶和列車都很準時。後現代主義者往往認為,事物是橫向地掛在一起的,像一張網一樣聯繫起來,一個世界那樣廣大的網,對它來說談論誰在控制甚至它始於何處、止於何處都是沒意義的。你怎樣才能到達互聯網的終點?現代主義者更喜歡谷歌地圖抽象的線段;後現代主義者更喜歡谷歌地球鬆弛的地形。現代主義者認為事物是遵守規則的、精確的;後現代主義者欣賞不規則和“混亂宇宙”,借自詹姆斯‧喬伊斯創造的一個很貼切的詞,表示混亂和宇宙明智的混合。後現代的理想是“混亂世界主義”。這種後現代效果甚至出現在了物理學中,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悖論取代了牛頓理論的規律性,它還出現在了數學中, 1931年庫爾特‧哥德爾用他的不確定性定理使經典數學家們感到煩憂。

那麼作為一種思維模式而非文化,後現代是甚麼呢?首先,“後”不是反現代或對現代性做出的進步的反動,也不是某種徒勞地、懷舊地逃回前現代的努力。思考後現代思想最好的方式是把它視為一種風格,而不是一套學說;它是一種調整或改變,是現代性事業的延續,但用其他的方式延續。現代性認為存在着純粹的規則和縝密的方法──在科學上以及倫理學上──後現代性則建議靈活性和適應性。現代性認為事物可以分成嚴謹的獨立的類型,如理性和情緒,後現代性則認為這些邊界是可滲透的,每一側都會滲透到另一側。現代主義者尋找能夠涵蓋所有現象的一個宏大故事,如人類歷史,後現代主義者表達利奧塔(1924—1998)所說的“對元敍事的懷疑”,它成了人們最熟悉的對後現代主義的定義。1這意味着拒絕被宏大的、包羅萬象的敍事欺騙,就好像關於人類的行為(性、權力、上帝等)只有一個真正宏大的故事可講。現代性更喜歡普遍性,後現代主義者則盡情享受單一和獨特的東西。現代主義者不歡迎他們的規則的例外;後現代主義者則認為例外是創新的引擎,是系統重新發明自身的機遇。現代主義者追求確定性,後現代主義者則看到了健康的懷疑論的好處。以語言為例,後現代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就爆發於此,“結構主義者”(現代主義者)潛心設計統治一切可能語言的普遍法則的深層語法,而比喻和借喻等現象以無法預料、無法編程的方式延伸和歪曲了這些規則,從而俘獲了“後結構主義者”(後現代主義者)的心。

----------------------------------------

1 讓—弗朗索瓦A 利奧塔,《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 Geoff Bennington 和Brian Massumi 譯(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1984), 23-25頁。雖然這是後現代最為常見的“定義”,但並非所有後現代作家都贊同它。

 

所以如果你問後現代主義者,甚麼是真理?他們可能會斜着眼說:“那要看情況。”後現代主義者往往不相信有一種叫真理的東西,永遠到處都一樣,他們更傾向於認為存在許多不同的真理,根據你是誰、你在哪裏而定;他們傾向於散漫。那麼問題就來了。對待真理散漫的態度被稱為相對主義──我們要一直記住這一點。相對主義意味着沒有大寫的真理,只有許多相互競爭的真理,依你的語言、文化、性別、宗教、需求、趣味等而定,每一個都跟其他一樣好。誰能說甚麼是真的?誰有權威宣稱這一點?所以批評後現代主義的人擔心會出現最糟糕的情況:相對主義、懷疑論、虛無主義、直率的無政府主義。而且,說真的,許多後現代哲學家製造了這一印象,因為他們一直努力抽空大寫的真理。在19 世紀晚期,尼采(後現代主義的守護神之一)說,大寫的真理是各種虛構和比喻的集合,我們已經忘記了它們是虛構和比喻。最近,很有影響的哲學家理查‧羅蒂(1931—2007)說,真理只是當事情符合我們的信念時,我們對自己的讚美。也許你已經猜到了,他是美國人,一位實用主義者。經典哲學家,尤其是德國人,喜歡大寫的真理(德國人當然是把所有的名詞都大寫),而後現代主義者一般避免大寫字母。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乘車去上班!所以,我們的交通技術不只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象;它們還是後現代主義重要的比喻工具。實際上,這些工具不只是後現代主義的比喻;它們也是後現代世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換言之,當代交通體系不僅會造成交通擠塞,還會堵住我們的真理觀。我們可以去任何地方這一事實引誘我們認為,怎麼做都行。“怎麼做都行”,這句話濃縮了後現代思維帶來的威脅,它是後現代交通和資訊體系帶來的誘惑。後現代境況是去情境化的、連根拔起的、在路上的。每次我們搭乘火車、飛機,或者在電腦上對遠方作視覺之旅,我們都會引發真理危機。如簡‧奧斯丁所說,真理應該是“被普遍承認的”。但今天,我們唯一認可的普遍性是多元性。我們唯一的共識是,我們都是不一樣的。今天如果有人祈求理性的力量,後現代主義者會皺起眉頭問:“誰的理性?何種合理性?”如果有人說“我們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會問“哪個我們?”是的,這取決於你是誰、你要去哪裏。所以問題就來了──這是一個可以在長途旅行中閱讀的好問題──在後現代世界何謂“普遍”,在我們首先想到每個人的真理都有權享有它陽光下的15分鐘時2,“真理”意味着甚麼?

----------------------------------------

2 因為這一表述,我加入了《傳道書》和安迪‧沃霍爾的行列。

 

第1現代性和真理的衰退

 

今天不是科學或者至少不以科學為模型的東西還能被嚴肅地當作“真理”嗎?讓我們看看宗教吧(在這裏和接下來都將以它為例,但也可以用藝術或者倫理學為例)。今天一個受過啟蒙、接受過教育的人,去過一些地方,意識到了文化和生活形式的多樣性,還會認為存在着一種叫“真正的宗教”或“宗教真理”的東西嗎?或者啟蒙是不是使宗教觀念淪為了一種幻想甚至是神經症?我的觀點是,啟蒙運動被證明是好事過了頭,成了壞事。它基本實現了它的承諾,使我們擺脫了迷信和君主專制的霸權,代之以科學和公民自由。沒人能夠反駁這一點。但最後它走得太遠了。現代人所說的純粹理性被證明是一種對真理的新統治,讓浪漫派詩人和19世紀的哲學家們發出了雄辯、傑出的痛苦的嚎叫。純粹理性容忍不了任何不是純粹理性的東西,這有些不合理。

 

愚人船

讓我們從愚人開始,誰都不想做的愚人。我之前在討論萊辛的論述時說過,為了理解他的意思並不需要真的相信上帝。只要把上帝當做一種極限情形,一種不需要交通手段的存在。要想弄清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想想曾經,就在不久前,我要是如此輕率地談論上帝肯定不會被輕饒。我解釋我們的真理觀發生了多大變化的結果已經發生了變化。現代之前的生活可以用《聖經》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愚頑人心裏說,沒有神。”(《詩篇》,14:1)他們不說無神論者──這個詞到現代才出現──而是說“愚”。如此輕率地對待上帝,或者把自己徹底跟上帝隔絕開來、不去追隨上帝,就是把自己跟真、善、美隔絕開來,這是極其不明智的。注意,《詩篇》中說“愚”,而不是“非理性”。二者有何區別?愚的反面是“智慧”,而非理性的反面是“理性”,而古代人更關心要明智而非理性。不要搞錯了。在古希臘(logos,邏各斯)和中世紀(ratio,理性)有一項很繁榮的事業叫“理性”(邏各斯),以至於它在德國進入了馬丁‧路德的內心,馬丁‧路德在思考信仰發生了甚麼,這引發了新教改革。實際上,我們所有的學位都用拉丁語表示,就是因為13世紀盛行的學術發明了現代大學的原型,所以每個拿到博士學位的人都被稱為“哲學家”。古希臘和中世紀思想家未曾不擇手段地反對理性,但他們把理性整合到了一個更廣泛、更豐富的概念中,即智慧。後來,在啟蒙運動時期,理性得到了一個驕傲的位置,使得智慧坐到了後排。在我正在提出的後現代主義版本(我將解釋,不出所料地,有許多版本)中,這種變化是不明智的。

但甚麼是智慧?古希臘人說,智慧是對最高的事物的愛,所有最高級的東西,真、善和美。它包括理性但並不止於理性;它包括真理但不會把真理還原為用理性確立的東西,它沒有把善和美從真當中排除出去。蘇格拉底打擾他的同胞,讓他們為他們作出的人生選擇、為他們珍視的東西給出好的理由和證明,這為他自己帶來了很大的麻煩。蘇格拉底這一做法開啟了我們所說的“哲學”傳統,亞里士多德想出了人類的經典定義:理性的動物。他的著作,跟柏拉圖和中世紀神學家的著作一樣,以充滿論證和理由而聞名於世。但是古希臘人從未忽略智慧,從未忽略把人生作為統一整體來更廣泛、更豐富地感知以帶來更充分的理解。畢竟,我們不能證明一切,證據總要始於某個地方,要有一個被當作已知或顯而易見的前提。亞里士多德說,不去證明一切是受過教育的人的標誌,這個建議對蘇格拉底來說來得太遲了,他因為他那惱人的問題引起的煩惱而被他的雅典同胞處死了。智慧包含定義和證明(真的東西),也包含洞見和直覺;它包含行動、幸福,道德和政治智慧(善),而不只包含專業知識;它包含柏拉圖的這一觀念:被美的事物包圍的人生能提高靈魂之美。

那些努力把這些聚到一起的人,那些在古典時代擁有這一切的人,他們過着美好的生活,是我們所有人的楷模,被稱為“睿智的人”,而不是“理性的人”(或者富人和名人)。很重要的是,要看到這種人不會假裝知道一切。相反,睿智尤其意味着健全地尊重所有我們不知道的東西(一個古希臘的智慧的人永遠都不會主持電視脫口秀)。所以實際上,古代人不會說這些人“睿智”,而是說他們尋找智慧,或者說愛智慧;簡言之,他們是哲學家。哲學家是尋找最高的東西的人,真、善、美的東西被認為是最高的。智慧意味着熱愛所有這些被一起編織在整合的生命形式中的最高的東西,其中每個都被按照合適的比例加以培養。智慧是哲學整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