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長物01:食器之味(簡體書)
滿額折

長物01:食器之味(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6 元
定  價:NT$ 336 元
優惠價:8729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長物01:食器之味》關注餐桌上的日常美學
美好的食器讓食物有更好的呈現方式,更讓飲食這一重要的生活事務更具美感。

主要內容包括
識器:從三百萬年前出發,追蹤覓跡,尋找中國食器功用和審美的歷史演進;
藏器:食器收集達人打開自家櫥櫃,與你分享來自五洲四洋的私藏美器;
日用:讓食物看起來更美味的食器搭配寶典,讓日常生活更有韻味;
造物:專訪中外手作藝人,探討食器內凝聚的創造美學和生活哲學。

作者簡介

⊙ 毛曉雯,文字工作者,曾出版獨著作品《唐詩風物志:唐人的世俗生活》,以及合著作品《唐詩的唯美主義:寫給時代的情書》《納蘭容若詞傳》等。
⊙ 河馬, “河馬食堂”主人,生活家,食器收藏家。為了襯托食器的美,總要認真研究怎樣的料理才配得上它們。
⊙ 丹丹朱,傳統媒體資深記者,擁有數萬粉絲的自媒體人,kol,美食書作家,日本北歐食器美學推廣者,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研究者。食器和生活方式公眾號:丹丹朱的青年廚房。
⊙ Zulu,本名曲煒。雜貨店“荃二”的主理人之一,前媒體從業人員,2016年開始以Freelancer的身份獨立工作。旅日多年,至今仍以一年10次以上的頻率往返兩地。

⊙ 邱覓,出生於景德鎮陶瓷世家。2008年赴日留學,曾就職于東京澀穀GALERIE AZUR畫廊,並前往日本各陶瓷產地進行長期調研。
⊙ 田螺姑娘,本名陳宇慧。現為全職美食作家,和三聯書店合作出版了關於生活方式的書籍《日出之食》。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食器功用與審美的歷史演進
★日本陶藝作家與作品的尋訪地圖
★北歐中古器、複刻品的採買指南
★西洋古董瓷器的收藏和使用之道
《長物01:食器之味》一冊包容!

◎美食博主的食器搭配奧秘
那些在微博和自媒體擁有眾多擁躉的美食家們,烹飪技巧與擺盤心得缺一不可,美食要靠美器襯托,讓餐桌變美的捷徑並不神秘,書中呈現出的各種搭配技巧,可供讀者參考學習,從而創造出屬於自己家餐廳的獨特美學和風格,讓生活充滿藝術感並非一樁難事。

◎生活達人的餐桌美物分享
悉心留意、收集器物的達人們分享各自最為鍾愛或有特別來歷的食器單品,由器物引領,一窺不同生活方式的美妙之處,令讀者忍不住也會開啟屬於自己的食器搜尋之旅,並有北歐中古食器和西洋古董食器的收藏攻略一併奉上!

◎備受追捧的手作藝人訪談
來自不同國家、在不同領域深耕的手作藝人們于訪談中陳述各自對於器物的理解,為使讀者對於食器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有更加直觀的感知,深入了解手作的不同材質食器的特性和背後蘊含的技藝。

藝術生活家推薦
生活就是藝術,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賴聲川

中國人從古至今對器物的美契而不舍的追求,注滿了生活的藝術性。——吳湘雲

品嘗美食,五味之中海納百川,何嘗不是一次遊歷?品鑒人生,至味收納滄海桑田,怎麼不是一場逍遙戲呢?
——田沁鑫

生活的各個細節,都該合于風雅之道,合于自然,合於時令。——張佳瑋

目次

⊙ Prelude 前奏:生活的滋味
⊙ Clue線索
食器進化史
食器即禮儀(青銅時代)
金樽清酒,玉盤珍饈(唐)
滿酌青瓷杯,醉臥白石枕(宋)
走向雍容的時代(元明清)

⊙Daily 日用
再有名的食器,不斷被使用才有意義
與器物一起成長
北歐的中古器之味
我只是想和器物們永久相處
中古廚房裏的舊食光
皿之味 日本古窯之旅
在日本“淘器”
一隻碟,一個碗,一口鍋

餐桌上的的日用藝術
尋找隨時間流逝依然曆久彌新的食器
相看兩不厭的食器
最適合自己生活的器物
老物新用的古董食器
形而下為器
美物抵心的手作
器是人與人交流的媒介
發現器物,發現自己

⊙Creator造物
三谷龍二•生活的輪廓
老白、方圓夫婦•漆器的無限可能
史哲•創造,是最高級的事
赤木明登•漆“塗物”豐富了生活
浦穀兵剛•做可以吃的筷子
黃強•器物的服務之心
劉其弈、陳知音•器物,等待被發現

⊙Column專欄
賴聲川:生活與藝術
吳湘雲:物的審美生活
田沁鑫:美食如戲
張佳瑋:北大路魯山人—為料理而藝術的人

書摘/試閱

日用- 一隻碟,一個碗,一口鍋
田螺姑娘

餐具,經過搭配使用,使得所盛裝的食物在色香味之外,顯示出美感,成為餐桌上的一道風景,飲食過程也變得可愛起來。購買、使用、搭配餐具,這是一件只要留心,就會為生活增添美好的小事。每個家庭,廚房的空間總是有限的,如何將每一隻購買回家的盛裝器皿做到物盡其用,經過合理搭配凸顯出食物最合適的美感呢?

採買餐具,應該從何開始?
確定你喜愛烹飪的菜系,菜系是決定餐具選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會直接決定菜肴擺在碗盤裏是否和諧。

有些餐具自帶菜式的標記,如果你熱愛吃意面,那麼家裏一定要準備一隻“草帽碗”,這樣意面能夠穩妥地被安置在碗盤中央,而草帽碗向外伸展的碗沿,則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做一些喜歡的裝飾,例如不經意撒上的現磨黑胡椒、帕瑪森芝士碎,或者更複雜的盤飾,都能夠在這寬廣的空間上遊刃有餘地伸展。而如果這個時候是用一隻中式湯碗來盛裝意面,就會略顯不足。

草帽碗還可以裝燉飯、西式濃湯,但無論如何,它身上標誌著西餐的一種豐盛和完滿。

最近幾年流行起來的木板也是非常有自我意識的餐具。很多人喜歡用木板來裝麵包或小點心,搭配簡潔的家裝風格尤其好看。你無法想像用木板來裝一份蓑衣黃瓜或者小炒肉,它一定會盛放著比較整潔乾淨的、不需要經過太重料理的食材。

當然,你有可能也在美式餐廳看到過豪邁的牛排擺放在木板上,粗粗地墊著一片油紙,流出一些牛排的汁水。在裝潢熱鬧的美式餐廳,或是七八個好友圍坐的大餐桌上,這樣的餐具和場景也是很搭的。而如果只是普通的住家場景,這樣裝盤就難免顯得有點兒“過”。

還有一些餐具即使買來也會束之高閣,因為它不符合大部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詳見知生的《日日之器》一書中,推薦大家在購買餐具的時候從小碟子入手,“碟子因為價格親民,容易收集,因此在購買陌生創作者的作品時,碟子是很好的入門款。”這話雖然是不錯,不過要知道作者指的“小碟子”,一般是直徑在10cm以內的。甚至還有更小的,尺寸在6cm、4cm左右的所謂“豆皿”。日本人喜歡用豆皿來盛裝一些漬菜、一小顆醃梅子,甚至是一小撮鹽。而我能想到的中國人利用這種豆皿的場景,大概就是喝粥的時候裝一小塊兒腐乳吧。如果真搜集了一大堆豆皿,一定會有不知道什麼時候使用、也無法好好收納的苦惱。

萬事不離“百搭”二字
大概大部分人會覺得自己沒有特別的菜式喜好,多數時候烹煮的都是一些家常菜。不過擺在面前的餐具選擇琳琅滿目,國內的骨瓷、日本作家的手作餐具、歐美各種高端品牌,會覺得無從下手。買其中一種,又會擔心和之後再買入的餐具風格不搭。我的餐具購買建議第二條,就是從“百搭款”入手。

有些餐具色彩繽紛,例如wedgewood之類的品牌,但是使用這種花色的餐具,一定要擺上整套,否則,與其他品類、色彩的餐具結合使用,會顯得過於雜亂。

還有一類餐具太有棱角,有鮮明個性,如果你無法保證同桌的其他菜肴甚至整體的家居環境能夠“鎮得住”它們,那就寧願捨棄吧。所謂太有個性的餐具指的是什麼呢?顏色太濃烈、造型太奇特、燒制的手法過於粗獷,都有可能會令人覺得這個餐具作為獨立的存在大過用來盛裝菜肴。

我喜歡的百搭餐具,首選是白色的陶瓷器。我有一隻柳原照弘的菊皿,堪稱家中利用率最高的盤子之一。這只盤子中西皆宜,盛裝任何食物都很漂亮。只要在使用的時候留心把菊花瓣形狀的器皿邊緣多留出一點空間——其實這也是所有餐具使用時的第一準則——就能很完美地凸顯食物本身了。

悉心找找看,你在生活中一定會發現許多這樣百搭的餐具。一旦選中了心頭好,它就能常常出現在餐桌上,完全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很好地襯托不同風格的食物。等百搭的款式完全駕馭之後,再購入一些更有特色的餐具也不遲。

“不用自己的錢體驗成功或失敗,便無法瞭解事物的本質”
服飾有四季,菜肴有四季,餐桌也有四季。在餐桌上呈現季節的更迭變化,除了時令的食物之外,餐具也應該應景地使用。尤其是夏冬兩季,一熱一冷,人對餐具和菜肴的溫度愈發敏感。我曾經試過在冬天的早餐桌上用一隻玻璃杯裝了幾顆草莓,但是看起來總覺得有點涼嗖嗖的,後來就乖乖地換成了普通的瓷器。玻璃的涼爽通透,更適合夏天。

我喜歡在冬天的時候用鍋子盛裝食物直接上桌,鑄鐵鍋、日本土鍋、中國砂鍋、時髦的塔吉鍋都很合適。我曾經在酒店用品市場淘到過一枚黑色的幹鍋,下面配上固體酒精,冬天擺上桌時就會很安心——今天吃飯不著急,菜不會涼掉。

一口保溫性能不錯的鍋子,特別適合在冬天的時候裝上主菜,“裝上”這個詞似乎不太準確,應該是用它烹飪菜肴之後直接“連鍋端”上桌。這一大鍋連湯帶水的“紫蘇魚雜燒千頁豆腐”,用土鍋煮好了端上桌,比起盛入湯碗,感覺更加豐裕和溫暖。

當了然了挑選餐具的基本準則後,涉及價格這個問題時,我從來不會勸別人要買或者不要買太過昂貴的餐具。借用我比較喜歡的一位日本作家堀井和子的話:“不用自己的錢體驗成功或失敗,便無法瞭解事物的本質”。買或者不買,買什麼樣的餐具,就好像小馬過河,自己試試水才知道。

 

造物-赤木明登•漆“塗物”豐富了生活

輪島漆,在世人印象中一直是個高級漆器,但赤木明登卻希望人們把其作為日常品來使用,反而稱之為“塗物”。他在古作中抓住了美的基因,這種美延續著未來。在赤木先生綠蔭環繞的工坊裏,我們就漆器帶給生活的充實對他進行了採訪。

問:為什麼會想成為一名漆藝師呢?
答:我在成為編輯之前,曾想從事寫文章之類能親手做出實實在在成果的工作。至於素材,金屬、玻璃或陶器,都可以。而和漆相遇,是很偶然的。另外,在我23歲的時候和角偉三郎先生的漆器相遇,也成了我走上漆藝師之路很大的一個原因。我發現“原來有人做的東西能如此充滿生命力,如此生機盎然而強韌有力”,為了拜訪角先生,我來到了輪島,在與他喝酒聊天的過程中,就這麼決定要成為一名漆藝師了。在此之前我對漆一無所知,也從沒見過漆。僅僅是被漆的魅力牽引到了這裏。
 
問:漆 “塗物”魅力究竟是什麼?
答:碗的形狀是在平安時代確定的。從那時期起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器具也隨之變化。但是,器具的製作方式,形狀以及使用方式卻一直沒有變,貫穿於日本人最普遍的生活中。日本是以手執器,端到嘴邊的飲食文化。在中國和韓國,漆器的使用已經不常見了,但因為日本有著這麼一種觸摸的文化,漆器依舊盛行。其實,生漆是一種非常神奇的原料,即有著如玻璃一樣的硬度又不失溫潤與輕盈。這是有科學根據的,漆膜是分子結構,把水分子聚攏而成。由於人的手和嘴唇很敏感,接觸到和自己所含水分接近的物體時就會感到很舒服。因為漆的這個特點,使用漆“塗物”作為餐具會感到食物很美味,讓人心情愉悅。
 
問:想請教一下赤木先生製作“漆器”的主題是什麼?
答:我覺得我值得驕傲的地方,就是沒有任何原創。近年來,有個性和新意經常受好評,有人對我說“要重視原創”。所謂原創就是源頭。人們認為手作中能感受到源頭這一點很重要。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漆器有著一萬年的歷史。我製作的漆器裏有沒有我的源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美融進自己的作品中。近年來,人們似乎不再去認真玩味器物中“形”的含義,“形”這一概念漸漸被淡化了。近代設計的主流著重強調器的功能和用途,而捨棄了器所具有的歷史和意義。但器物的本質在於其精神內在,美感以及帶給人的嚮往。這些特質從未消失。相同形狀的器物,僅僅是一點微小的變化,也會使其形狀無限變化下去。所以我一邊模仿古作一遍思考著器物形狀的意義和由來,並且非常重視表現器物的最佳形態。至於器的顏色,我追求的黑是黑中有白。我一直在尋找黑色中最美的一種。這個工程,就像探究宇宙中微小的一點那麼自由,雖然自由,卻也十分混沌,讓人恐懼。而我就在這其中不斷摸索著器物的色與形。我認為只有抓住器物的基因,將它的歷史與現在聯繫在一起,才能將漆器的美延續到未來。
 
問:這些精美的漆器和物品給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價值?
答:提起漆器,通常會聯想到一種叫蒔繪的絢爛技法,同時漆器也給人以保養起來十分費時的印象,而我所製作的漆器,就是一般日常使用的“塗物”。為了讓它能耐用長達十年,我下了不少功夫。並且,我設法讓它在保留傳統形狀的同時,被擺放在現代家庭中也能看起來十分優美。如果是過去的日本房屋,陰翳禮贊式的空間適合映襯亮麗的漆器。但對於偏亮堂的現代房屋來說,就能展現漆本來的魅力。雖然說“一個器具能改變世界”有點誇張,但我覺得一個器具的確能豐富生活,使食物變得更美味。過去,街道上有各種各樣的手藝人根據顧客的需求量身打造出合適的器具。但最近,卻已漸漸看不到手藝人的身影。儘管沒有強求的必要,但我認為如果身邊有著知道製作者為何人的,能觸動心弦的物品,哪怕只有一件,也能使生活會變得豐富起來。

專欄-生活與藝術
賴聲川

現在文明裏有一個越來越鮮明的分界,把“藝術”與“生活”分開了,當作兩件事情。“藝術”是屬於一個固定時間、定點發生的事情,如在美術館、劇場、音樂廳等空間舉辦的各種活動。在現代社會的約定俗成之下,人們穿著整齊,算好時間,買好票,來到這些場所觀賞所謂的“藝術”。

這些活動本身其實沒什麼不好,因為任何人有機會接觸到藝術總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應該想一想,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文明裏,事情未必是這樣的。舉一個例子,在今日巴厘島我們還能看到生活與藝術融合在一起的感覺:舞蹈不是為了藝術,甚至都不是為了裝飾或美感,它就是生活中為了慶典或習俗所需要的一件事情。巴厘島人人能歌能舞,幾乎所有人手工巧,並不是為了做出可以在市場上販賣的工藝品,而是製造生活中生、老、病、死時所需要的一切祭祀道具。在巴厘島,藝術與生活沒有界線,也沒有對立。生活就是藝術,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於是更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因為人人是藝術家,所以就沒有必要有“藝術家”的稱呼,甚至都沒有“藝術”這種概念。老百姓在生活中自然地做著我們稱為“藝術”的事情,但他們並不認為那有什麼特別,也不需要有特別的名稱來稱呼它。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社會?是一個離藝術很近的社會,離自然很近的社會,是人離自己很近的社會。今日的我們,離這一切都似乎很遙遠,於是我們會創造各種不同的領域,發明各種不同的名稱,分別許多或許本來不該被分別的事情。

今日我們會帶著一種知識份子的渴望游歐洲,到各大教堂朝聖,學習其建築、雕塑、繪畫、工藝品等的種種風格與美學。事實上,這些教堂在當時生活中並不是奢侈品,也不是旅遊者的觀光景點,它們並不是與生活分隔開的場所,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屬於生活的必需品。因為必需,於是有那樣的建築設計,有那樣的都市規劃,有那樣的廣場,那樣的藝術品存在於教堂的四周及內部。當時教堂不是一個需要買票進去參觀的景點,也不需要帶著耳機聆聽專家的介紹,它就是生活中人們自然會來到的地方,屬於生活的核心。

如果藝術與生活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那生活中什麼樣的題材才是藝術所能採用的?當然,就是生活中的一切。什麼是美?這也要重新檢視。記得1983年的12月,我剛從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回到臺灣,已經開始在新成立的藝術學院任教。有一天中午,我開車到臺北東區的“頂好”附近,停了車,在頂好廣場吃了一碗路邊的面。坐在面攤邊,突然之間,不知道是陽光的角度,或是面攤的位置,還是面鍋裏的蒸氣,一切感官上的氣味,讓我頓時進入一種特殊的狀態。我很難解釋那個狀態,但是,抬頭一看面攤老闆,再轉頭看到忠孝東路上為數不多的車子,感覺那一刹那的畫面完美無缺,一切都在它行進的軌道上。再轉頭一看,附近經過的人們都在最完美的節奏中經過我面前,連角落裏的一隻野狗,也是在一種完美的節奏中劃過我的視線。頭再回,向下看我面前的那一碗面,更是感覺到一切的圓滿。吃完,上車,開進臺北的車陣,很奇妙,我還在那個狀態裏,甩不掉,也不想甩掉。看到路上的交通狀態,心中不似平日的煩躁、焦急,而是感受到一種原始的完美的韻律,一切都是那麼圓滿地在我面前飄過。

後來我聽說,在各種不同的心靈修行和神秘學體系中,對這種狀態有不同的稱呼與說明。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特殊的狀態,讓我安然地活在宇宙之中,無所謂美醜、好壞、善惡,那一切都屬於相對的世界,分別的世界。在那個狀態裏,甚至時間都不存在。那不是藝術,那是生活。那個狀態持續了一兩天,然後就消退了。雖然我後來很少有機會回到那個地方,但是至少我去過,我瞭解到它的一種神聖性,又是平凡性,可以說是平凡中的神聖,讓我對藝術與生活有一種重要的新體認。之後,我不需要再進美術館,也可以看到圓滿的美感,甚至都不需要進劇場,就能看到好看的戲,展現在我的四周。

一切就在自然之中展現。生活、藝術,沒有分別,也不需要分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