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滿額折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定  價:NT$ 480 元
優惠價:9043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空氣人形》、《橫山家之味》、
《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比海還深》……
日本國民導演--是枝裕和第一本類自傳作品
構想八年的「是枝書」決定版
回顧自身三十年創作歷程最完整紀錄
探討所有作品「可以持續表現當今時代」的方法、技術及其可能性

將於電影史上留名的一冊 誕生!
本書是是枝裕和1987年從早稻田畢業開始拍攝紀錄片至今將近30年的創作生涯回顧,從紀錄片、電視劇到電影,內容也逐漸從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轉移到以日常生活片段探索家庭、回憶對人的意義。除了每一部作品的創作起源、理念,也描述了作品拍攝時遇到的、讓他產生感觸的人事物,以及對電視、電影界的建議(包括電視劇的未來、東京影展如何向世界其他影展等等)。是枝裕和前後花了八年才完成這部類自傳,這部用文字、手稿、照片等組合而成的自身紀錄片,可視為過去創作歷程的ending,未來持續創作的另一個起點。

是枝裕和剛離開學校後初期以拍電視紀錄片為主,關注社會議題(福利政策、政府官員自殺等),開拍的前幾部電影《幻之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也聚焦於此。取材自1988年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創造出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輕影帝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而拍攝的最初始點其實緣自於長野。1991年是枝因工作低潮,跑到長野縣的伊那小學拍攝小朋友飼養小牛的生活,當時他很融入生活,但在離去前的一次餐會中,班級導師竟對是枝裕和說:「雖然你在這裡的這段時間跟我們一起過的充實又愉快,但這裡畢竟是屬於我和這些學生的地方,你還是要回到東京,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位置。」而這個「在東京尋找自己生存之處」的想法,後來就成了拍攝「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契機。

獲得第52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金奧薩拉獎的《幻之光》,最早電視製作人只是想拍電視劇,沒料到從高中就是宮本輝書迷的是枝,看了初步腳本後竟然想拍成電影,而且得花上三億日圓。為了省錢,將場景從關西移轉至東京、原定女主角飛了找攝影大師篠山紀信討救兵,在5千萬資金缺口下硬是開拍,並且為執導的第一部劇情片畫了300張分鏡圖。當他將這些手稿拿給導演侯孝賢看時,侯導卻對他說:「技巧很棒。問題是你在拍片前已將全部分鏡圖畫好了吧?」「鏡頭要擺在哪裡,不是應該等到現場看過演員的表演才決定的嗎?你拍過紀錄片,應該懂吧?」這番話如醍醐灌頂,讓是枝裕和更加佩服侯導。沒有自信的他日後再也不讓分鏡圖綁住自己。

《橫山家之味》是枝裕和將焦點從社會議題轉到日常生活的轉換點。他母親沒來得及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便過世了,他將懊悔變成了《橫山家之味》的文宣「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寫在筆記本的第一頁,並開始開始寫劇本。在角色設定前,對於故事先有兩大設定。一個是「拍成低喃有點來不及就結束的電影」。另一個是母親和兒子在相處不甚自在的中元節晚上,突然間響起了〈橫濱藍色燈影〉的歌聲。這部電影偏自傳性,而電影日文原名《走著走著》(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是這首歌的副歌開頭(這張唱片銷售量超過一百五十萬張)。當時東京、練馬到處都是工廠,全家人出遊頂多只是搭公車到池袋。在那種環境下,「橫濱」二字的語感和歌手石田亞由美穿著藍色水手服溜冰的形象是那麼的都會,給人極大的衝擊。因為保有那樣的記憶,就決定成為電影名稱。

是枝裕和對家庭倫理劇的想法全部都灌注在《比海還深》上。想要拍攝這個作品的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我想要再拍一次希林女士」,而且從小在社區裡長大,一直很想拍攝以社區為舞台的家庭故事,將一些親身經驗融入其中。像劇中趁著母親不在家回到社區尋找父親畫軸的那場戲就是真實經驗。當母親說:「你爸的東西,我在葬禮過後全都扔了」,讓是枝頗受衝擊,於是將該記憶加油添醋成那場戲。他自覺到個人顏色濃厚的DNA就存在這部戲裡,不是用力挺起肩膀以集大成或代表作等字眼形容的電影,而是有種從頭到尾都鬆下肩膀的力量,讓某種東西展露出來的感覺--一半是出於願望,對家庭倫理劇、對社區、對生活在社區一個人死去的母親、還有對無法如願生活的主角的後悔和包含斷念的愛。是枝回憶十九歲那年在早稻田大學的ACT小劇場看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導演的《大路》、《卡比利亞之夜》,讓他發現愛是可以拍得出來的。或許愛的量、質和純度無法跟其他人相比,但在這部《比海還深》灌注了自己全部的愛。

《我的意外爸爸》的故事主題是「抱錯嬰兒事件」。之所以選擇抱錯嬰兒的主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自己也當了父親。五年來親眼目睹女兒的成長,常常會思索連結自己和孩子的是「血」還是「時間」呢。固然選擇主題的方式和過去一樣,但作品主體跟我過去的作品相比,感覺娛樂性變得比較高。如果說過去是將重心放在每一個鏡頭的描寫,故事性沒有前進的鏡頭只要感覺有趣就留下;這一次則是讓故事的輪廓變得清晰,主角的個性從一開頭就讓人看清楚,再慢慢地施壓看他如何因應,企圖用正統的戲劇方式堆砌。所有的鏡頭都是為了貢獻劇情的發展,讓故事情節一路往前走。同時還為每個主要角色安排了有關「血」和「時間」之爭的決定性台詞。

而《海街日記》最初的構想是鈴來在山形車站目送走姐姐們後,從坐在搬家公司的卡車上經過鎌倉海邊的秋天開始。鈴來到海街,從奔馳的卡車上看到秋天的祭典、海邊,也就是海街最初呈現在她眼前的發想。可是原作中也出現的御靈神社面具遊行活動是禁止汽車通行的,無法從搬家公司的卡車上看見。而且這年頭搬家的人似乎也不可以隨卡車坐在副駕駛席,發現自己的想像脫離現實不禁有些愕然。發現原設定行不通後只好轉向:既然電影是追著季節進行,就想說讓視野隨著季節改變。秋天鈴的世界是窩在家中;到了冬天是第一次和次女佳乃一起上學的畫面,可以看見她們所住的街道;春天第一次和朋友們去海邊玩。發想是配合四女鈴的心靈逐漸開放,轉換成視野的逐漸開闊。同時一開始父親的葬禮是為「四姐妹」而有的葬禮,接著祖母的七周年忌日是「老屋」的葬禮,食堂老闆娘的葬禮是「海街」的葬禮,搭配四女鈴的視野拓展,改變三場葬禮的位相,就這樣總算確定整體的架構(從無到有時間很長!) 。

書中還有許多如上述對作品製作過程、背景的故事,除此之外,也談論給予指導令他尊敬的前輩、以及他如何看待紀錄片、電視、電影、影展,甚至如何籌措資金、票房分帳和底片及數位的選擇與保存等。這不只是一本是枝裕和個人的書,一個創作者在經歷了30年的生涯之後,他的創作生涯已經開始與這個世代的電影和電視創作產生了關係。如同是枝裕和所說的:
「我拍電影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改變。我只是希望成為電影這個擁有100多年歷史的悠悠長河中的其中一滴。」

作者簡介

是枝裕和 Koreeda Hirokazu
日本電影當代詩人,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1962年出生於東京,原本夢想成為小說家。1978年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學科畢業後,加入TV Man Union公司從事電視紀錄片拍攝工作,後來接觸到侯孝賢的電影,更堅定他往拍電影這條路走去。2016年獲得第八回伊丹十三賞,該獎項意於鼓勵日本國內各領域活躍的創作者,評選的考量重點是「有趣」、「令人出其不意」、「普羅大眾都能領略」。
早期拍攝的紀錄片多關注社會議題,充滿人文主義色彩。他拍日本第一個公開現身的愛滋病患(《愛之八月天》,1994年)、因醫療失誤導致無法擁有任何新記憶的人(《當記憶失去了》,1996年)、福利政策削減導致兩名戰爭遺孤相繼自殺(1991《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他對社會正義的執著,深受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肯‧洛區和比利時導演達頓兄弟的影響。
是枝裕和高中時就是宮本輝的書迷,拍劇情片也是他最想做的事,因此在電視製作人的邀請下,於1995年首次執導改編自宮本輝小說的電影作品《幻之光》。這部探討女性如何從生離死別陰影中重生的故事,獲得第52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金奧薩拉獎,也開啟了是枝裕和劇情片的創作之途。第二部處理人死後若能選擇,哪一段生前記憶值得帶入永生的《下一站,天國!》(1998年),獲得世界各國很高的評價。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直探生死、記憶等幽深的議題,在如以沙林毒氣事件為主幹的《這麼……遠,那麼近》(2001年)、取材自1988年東京巢鴨兒童遺棄事件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年)都可窺見。
其中描述四個被母親遺棄的小孩子們生活風貌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入圍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當時年僅14歲的柳樂優彌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坎城影展史上最年輕的影帝,此片是他風格轉變的開始,也是劇作成熟的標誌。直到2008年拍攝《橫山家之味》,是枝裕和才將拍片焦點轉換到日常生活。
紀念母親、反映自身經驗的家庭倫理劇《橫山家之味》,透露出死去的人並沒有真正離開。除獲得東京影展最佳導演藍帶獎外,在海外也頗獲好評。2009年到2016年,是枝裕和來到創作生涯的高峰期,七年之中拍了五部長片及一部日劇,穩定的質量讓他成為日本電影的標竿人物。
2009年以《空氣人形》於第62屆坎城影展獲得「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影片,因描述官能性愛情與奇想新境界廣受讚揚。2010年於NHK播出的「奇幻文豪怪談」系列中發表由室生犀星短篇小說改拍的《之後的日子》。2011年執導電影《奇蹟》獲得59屆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2012年自編自導與剪接首部連續劇《Going My Home》(關西電視・富士電視)。2013年秋推出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榮獲2013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獲得第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2015年電影《海街日記》入選第68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獲得第39屆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燈光獎。
有勇氣成為他人的過去才是成熟的大人。2016年拍攝《比海還深》,描繪那些長大後無法成為小時候想成為理想模樣的大人們,一直徘徊遊走在現實與夢想的掙扎邊緣,難以靠近幸福生活的困頓。這部片子有許多是枝裕和童年對父親隱藏的情感。拍完此片後他暫時放下家庭式故事,嘗試拍攝法庭懸疑劇《第三次謀殺》,預計2017年秋天在日本上映。

目次

<目錄>

如結語般的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1章 用分鏡圖拍的處女作
 《幻之光》 (1995)
 《下一站,天國》 (1998)
第2章 青春期、挫折
 《地球ZIG ZIG》 (1989)
 《然而……~福利消失的時代》(1991)
 《另一種教育~伊那小學春班紀錄》(1991)
第3章 演出與「作假」
 《支撐繁榮的時代——被歧視部落實錄》(1992)
 《想成為日本人……》(1992)
 《心像素描~人們心中的宮澤賢治》(1993)
 《愛之八月天》(1994)
 《紀錄片的定義》(1995)
第4章 非黑,非白
 《這麼……遠,那麼近》(2001)
 《忘卻》(2005)
 《花之武士》(2006)
第5章 面對失親如何存活
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
 《橫山家之味》(2008)
 《祝你平安:Cocco的無盡之旅》(2008)
 《空氣人形》(2009)
第6章 遊走世界各大影展
第7章 源自電視的電視論
 《或許只在那時~電視對「我」而言是什麼?~》(2008)
 《錯在每個人都是荻本欽一》(2010)
第8章 電視劇能做到的事及其限度
 《之後的日子後日》(2010)
 《Going My Home》(2012)
第9章 做為大廚
 《奇蹟》(2011)
 《我的意外爸爸》(2013)
 《海街日記》(2015)
 《比海還深》(2016)

終章
給將要「拍片」的人
結語 連鎖

書摘/試閱

《橫山家之味》

面對母親過世的療傷止痛作業
《橫山家之味》是描寫長大離家的孩子們和年老雙親共度一個夏日的家庭倫理劇。沒有發生特別事件。頂多只有快到中間才解開「為何那一天家人要團聚」的小小謎題,還有家人之間瑣碎又時而語出驚人的對話而已。
劇本初稿寫於二〇〇六年秋天,其實同一劇名的大綱早在五年前就有了。但故事設定於一九六九年,內容更偏自傳性。我小學時住在破舊木造的雜院,家裡有癡呆的爺爺、父親成天賭博、母親打工維持家計,當時正好流行石田亞由美唱的(橫濱藍色燈影)。平常在家幾乎不太顯露存在感的父親,因為颱風將至,忙著將屋頂綁上繩子固定避免被掀飛、幫所有窗戶覆蓋上鐵皮等。劇本描寫的就是這樣的一天。
可是被安田製作人說「這種故事是你六十歲才要拍的,沒有必要急於現在吧」,只好先拍《花之武士》。
製作《花之武士》期間,母親住進醫院,我只能利用拍攝和剪輯的空檔去看她。可是她在二〇〇五年電影完成前夕過世了。對我是很大的衝擊,就算不是自傳,我有種不趕緊拍下母親的故事就無法前進的感覺。
母親從病倒到過世將近兩年時間,日常生活中有慢慢走向死亡的人,對於精神的打擊很大。住院當初,因為做過醫療相關的紀錄片,自以為具有相當的知識和人脈,相信靠著自己的力量可以幫助母親恢復健康,自信只要換家更好的醫院,認真做復健,出院後就能回家正常生活吧。結果實際上卻什麼忙也幫不上。
母親很擔心我的未來。儘管《下一站,天國!》得到好評,我也稍微有了一點知名度,但母親還是一直很擔心電影這行飯無法維生。她看過《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則因為在完成前過世而沒能過目。我曾將參加坎城影展時的相關報章貼在病房牆上,但我想她應該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吧。
我應該還能做些什麼吧?至少讓她看過《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會更安心吧?如果能晚半年才病倒……。我的懊悔變成了《橫山家之味》的文宣「人生總是有點來不及」。我將這句話寫在筆記本的第一頁,開始寫劇本。
母親絕非溫和良善的人。講話很毒,很會取笑別人出糗,個性很獨特。她認為能夠擔任「徹子的房間」的來賓和「紅白歌唱大賽」的評審是很有價值的事,每次「徹子的房間」有電影導演受訪,她就會錄下來寄給我,並附上一句「希望將來有一天你也能上這個節目」。我手邊還有母親手寫「周防正行導演」的VHS錄影帶。《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優彌上「徹子的房間」時,因為我也陪著一起上電視,所以湊在病床上母親的耳邊說「我上了『徹子的房間』」,也不知她聽進去了沒有。沒能讓母親看到電視畫面,真的很遺憾。
總之母親就是那樣俗氣的人。就某種意義來說,是很世俗的一個人。因為我是一邊回想她世俗的部分一邊寫進劇本裡,所以電影中的淑子相當貼近我的母親。
例如「主角跟有小孩的女人再婚,中元節帶著家人回老家」的設定,就是源自母親「〇〇家的△△好像結婚了。聽說對方是再婚。幹嘛娶人家用過的呢」語出驚人的發言。
還有刷牙那一段。母親自己都病倒住院了,卻總是擔心我的牙齒。儘管自己裝了假牙,躺在病床上老是問我「你有好好刷牙嗎」、「要每天刷牙呀」。所以我寫下樹木希林演的母親要阿部寬演的兒子嘴巴張開「你啊一下給我看」的那場戲。
如今回想《橫山家之味》是我對母親過世的療傷止痛作業。思考著要如何接受母親過世的事實,想出來的方法是乾脆拍成電影。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沉溺在失去母親的哀痛之中。因為意識到要拍得讓人發笑、不悲情,我認為自己應該拍出了一部乾爽的家庭倫理劇。

故事的兩大設定
《橫山家之味》在角色設定前,對於故事先有兩大設定。
一個是「拍成低喃有點來不及就結束的電影」。另一個是母親和兒子在相處不甚自在的中元節晚上,突然間響起了(橫濱藍色燈影)的歌聲。
電影日文原名《走著走著》(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是這首(橫濱藍色燈影)的副歌開頭。唱這首歌的石田亞由美當年二十一歲,唱片大賣,銷售量超過一百五十萬張。當時大概是「暢銷曲舞台夜」的音樂節目吧,印象中看到間奏時她穿著水藍色衣服溜冰的畫面。我雖說是住在東京、住在練馬,卻是個到處都是工廠的地區,全家人出遊頂多只是搭公車到池袋。在那種環境下,「橫濱」二字的語感和石田亞由美的形象是那麼的都會,給人極大的衝擊。因為保有那樣的記憶,就先決定好電影名稱。
之後只要添加各項細節即可。例如播放(橫濱藍色燈影)的唱片,由於母親是不懷好意放的,難道是因為父親有外遇嗎……。還有吃飯的戲,既然要寫乾脆就用我最愛吃的炸玉米當做菜色。不過吃東西的戲就只有晚上吃鰻魚飯那場而已,其他則是做菜和收拾餐桌的畫面。因為這樣出場人物才好說話。拍攝用餐的戲時,準備和收拾比吃更重要,這是我從向田邦子的家庭倫理劇中學到的。
和劇本同時考慮的是選角。考慮找誰飾演男主角良多時,剛好看到富士電視台綜藝節目「CHIMPAN NEWS CHANNEL」找來阿部寬演出的那一集。
該節目是一隻猩猩的脫口秀,猩猩的台詞由搞笑藝人嗶嗶魯大木在副控室配音說出。阿部寬被猩猩騎在頭上、跑步時又被猩猩逼著加快速度、他明明可以用跑的卻只是快步走,動作顯得很可笑,剛好符合良多長得人模人樣卻很落魄的形象。於是隔天就打電話去經紀公司邀約參與拍片。我實在無法說是因為看了「猩猩報新聞」的節目,過了很久以後才跟阿部寬提起此事,他很高興地表示「還好上了那個節目」。
母親角色從劇本執筆階段就考慮找樹木希林女士來演,所以從初稿起就是量身打造。希林女士真的很深入理解這個母親角色,給了我許多建議。
例如在浴室拿下假牙的那場戲。因為希林女士說「我只有裝部分的假牙,因為白天拍到擔心牙齒的那場戲,所以如果我是假牙,擔心兒子牙齒才會有說服力吧。我覺得應該把假牙脫下來」,才有那個畫面的誕生。出發掃長子的墓之前微微塗上一層口紅也是希林女士的點子。
或許一般人以為她應該很喜歡即興演出,其實對於演戲,她是經過非常細密的計算後才肯踏上舞台的人。拍片第一天她就告訴我「台詞會一字一句不變地按照劇本說,絕不會加油添醋」。有想法時也一定會先跑來跟我說「我想這麼做,如果不喜歡剪掉也沒關係」。
原田芳雄演原本是醫生的父親角色,他之前也參與《花之武士》的演出。在《橫山家之味》中他主動提說「因為我年紀沒那麼老」,建議染成一頭白髮。
希林女士、夏川結衣和YOU下戲後也不回休息室,總是在一起聊天,每次阿部寬經過她們時就會被調戲一番。由於原田先生演的是「被家人孤立的父親角色」,下戲後便回到休息室裡。拍《花之武士》時他是現場的開心果,一到休息時間,原田先生周遭會坐著遠藤憲一、寺島進,大家一起愉快聊天,沒想到拍《橫山家之味》卻顯得有些寂寞。
而且這個父親角色還會說老婆壞話、跟兒子對立,是個度量狹小的男人。他雖然覺得有趣而接拍,但畢竟跟本人相去甚遠,我想他應該拍得很辛苦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晚上一家人吃鰻魚飯的那場戲。孫子指著魚肝湯問「媽,這個能吃嗎?」,儘管媽媽說能吃,孫子還是面有難色地遲遲不敢下箸。這時原田先生演的祖父立刻將筷子伸進孫子的碗中說「那爺爺吃掉了」。而且還先舔過筷子發出一聲「滋」才伸進碗裡,害得孫子連剩下的湯也不敢喝了。可是祖父根本無所謂的一場戲。
當我跟原田先生交代說「舔筷子時要發出聲音」,他立刻露出厭惡的表情。以原田先生的美學是不可能做出那種事的,可是這個祖父就會做,看到他內心的糾葛,我覺得很好玩。結果因為內心有抗拒感,無法錄到好聲音,只好事後補錄音效。真是懷念的回憶。


《海街日記》

見面的瞬間就感受到「鈴在這裡」
《海街日記》是將吉田秋生同名漫畫拍成電影的作品。描述中學一年級的異母妹來到三姐妹住的鎌倉家中,一起生活的過程中發生許多事加深了家人間的羈絆。
我一向很喜歡吉田秋生的漫畫,像是《BANANAFISH》、《比河川長且悠緩》、《櫻園》等。二〇〇七年四月上市的《海街日記》單行本第一集,我立刻買來一讀,心想「我想要將這個作品拍成連續劇」。可惜太遲了,連載期間已經有人拿到電影版權,雖然很不甘心也只好放棄。
出版社通知製作人電影版權回來了是在《我的意外爸爸》拍攝前,應該是二〇一二年吧。因為連續劇處女作《Going My Home》已經拍完,這一次總算能順利進行電影化。
演員選定長女幸由綾瀬遙、次女佳乃由長澤雅美、三女千佳由夏帆、四女鈴由廣瀨鈴演出。要是二〇〇七年就拍攝的話,這樣的選角就無法實現,凡事還是要靠機緣。
廣瀨鈴是我剛好看到她演出的進研補習班高中講座廣告,因此請她前來試鏡。那是二〇一三年的秋天,當時的她還沒成名,也沒什麼電影試鏡經驗。看到她穿著有點大的制服和籃球鞋,一副稚氣未脫的模樣,但表情很豐富,聲音一如其名像鈴聲一樣,全身點綴著十五歲的璀璨瞬間,充滿了極大的可能性。幾乎一看到的瞬間,就感到「(四女)鈴就在這裡」,不只是我,在場的所有人也都有同感。
那種不愛群集、可以一個人獨立和大人對峙的氣氛也很符合鈴的角色。因為要靠演技演出那種特質很難,所以我一直在找那種女孩。實際上在拍攝前,她和同學四人練習完足球一起搭電車時,只有鈴一個人跟其他三人保持距離抓著吊環。倒不是因為感情不好或不合群,她就是很自然會變成自己一個人。
試鏡時,我請她演三種戲。她幫幸姊調梅酒的那場戲沒有給劇本,而是用口述台詞的方式、練習完足球後在便利商店買肉包回家的那場戲請她自由發揮、「三姊妹吵架後一個人站在橋上時,中學時期的同學剛好經過,兩人一起閒聊」中夾雜方言的台詞則是給劇本。因為廣瀨鈴每一種都演得很好,我問她想用哪種方式演。她決定「大概在其他現場經驗不到,我想不用劇本,用口述台詞的方式演」。拍攝過後她說「因為每一場戲都必須思考應該從姐姐們的台詞、表情中讀取到什麼,得用耳朵仔細聽」,我想對她而言算是很好的經驗吧。
總之所有工作人員都能享受將廣瀨鈴的十五歲、那一眨眼便稍縱即逝的珍貴瞬間收進影片的幸福感。合演的三人似乎也都想起「自己也有過那樣的作品」,瞇著眼懷念凝望著四女。正因為有那三個姐姐的存在才能帶出鈴的表情光輝璀璨。

四姐妹和老家房屋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關於四位女演員,因為我認為這個作品是在說如何享受平日堆累的細節,所以應該演出華麗的四姐妹。以意象來說,就像東寶的新春賀歲片《細雪》。若能拍成那樣,讓人知道乍看之下如此平淡的故事也能成為電影該有多好。
和選角同樣重要的是找出香田家居住的房屋。其實像原作中的兩層木造、有邊廊的樓房,幾乎在鎌倉周邊已找不到了。找得到的多半也都改建成資料館或商店。有一次到極樂寺探勘類似武士古宅的傳統日式民房,有印度人在那裡賣兜擋布,還跟我遊說「日本的兜擋布有多好」,要我「穿看看」。結果就在西服上面纏上兜擋布穿回家,真是不可思議的勘景經驗。想到像這樣乍看之下只覺得毫無用處的經歷,搞不好能和下一個作品產生關聯,我也就樂在其中。
看來得放棄鎌倉到別的地方找。甚至也有人提議在東寶攝影棚裡搭出只有中庭和邊廊的景,可是內搭景的庭院感受不到風吹,這一次還是敬謝不敏吧。於是請工作人員再努力找找,居然奇蹟似地找到了,就是電影中的那個房子。製作部的那張神奈川縣地圖幾乎都快被塗成紅色一片了。
當初得到「只拍外觀」的許可,我和製作部一起去勘景後,因為真的是理想中的房屋,結果從起居室到佛龕,乾脆連二樓都整個租下,全部都在這間房子裡拍攝(只有廚房整修翻新過,我們另行搭景)。還在庭院種了梅樹。主演的四人真的很習慣這個房屋,下戲後仍經常坐在邊廊上。
拍完後發生一件好事。和雜誌合作出《海街日記》的特集號時,拍攝我的訪談也順道造訪久違的老屋,屋主說「梅花開了,請來賞花」。走到中庭一看,樹上開滿美麗的白色花朵。幾個月後收到通知「採收梅子了」和釀好的梅酒。儘管拍片期間,讓屋主家人很不自由,但四姐妹從庭院眺望的梅樹今後每年都將開花結果的話,也算是對屋主一家的小小報恩吧。

四個季節和三場葬禮
《海街日記》是至今仍在連載的漫畫,第一集還是中學一年級的鈴,到了第七集即將報考高中。
我開始寫劇本時才出到第六集。這麼長的故事該裁切掉哪一部分、如何留下原作中吸引我的部分,幾經掙扎完成兩個小時的電影,雖然辛苦卻也是新鮮的初體驗,非常具有挑戰的價值。
電影中出現三場法事。在山形舉行四姐妹生父的葬禮、祖母的七周年忌日、還有「海貓食堂」老闆娘二宮女士的葬禮。
最初寫的劇本開始於父親的葬禮,結束於父親的對年忌日。四姐妹一起出席山形的對年忌日法事,因為父親再婚的妻子不見了,四女鈴一氣之下跑到橋上,最後一幕戲是四姐妹一起看螢火蟲的畫面。
可是幾經修改後,因為這是四姐妹今後在鎌倉(海街)生活下去的故事,最後不應該在山形,得在海街結束才行。
還有想要描寫法事的理由是原作中的法事都跟金錢扯上關係。人死並非只有悲傷而已,父親過世時遺產要怎麼處理、祖母的七周年忌日則是老家要不要賣掉、海貓食堂老闆娘的喪事背後也有爭奪遺產的問題。我覺得那種描寫方式非常寫實也非常有趣。
話說得前後顛倒,我對電影又有了一個想法,想透過四女鈴的眼睛逐漸看見海街的全貌。
最初的構想是在山形車站目送走姐姐們後,從她坐在搬家公司的卡車上經過鎌倉海邊的秋天開始。鈴來到海街,從奔馳的卡車上看到秋天的祭典、海邊,也就是海街最初呈現在她眼前的發想。可是原作中也出現的御靈神社面具遊行活動是禁止汽車通行的,無法從搬家公司的卡車上看見。而且這年頭搬家的人似乎也不可以隨卡車坐在副駕駛席,發現自己的想像脫離現實不禁有些愕然,總之此一設定不可行。
既然電影是追著季節進行,就想說讓視野隨著季節改變。秋天鈴的世界是窩在家中;到了冬天是第一次和次女佳乃一起上學的畫面,可以看見她們所住的街道;春天第一次和朋友們去海邊玩。發想是配合四女鈴的心靈逐漸開放,轉換成視野的逐漸開闊。
同時一開始父親的葬禮是為「四姐妹」而有的葬禮,接著祖母的七周年忌日是「老屋」的葬禮,食堂老闆娘的葬禮是「海街」的葬禮,搭配四女鈴的視野拓展,改變三場葬禮的位相,就這樣總算確定整體的架構(從無到有時間很長!)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