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共二冊)
滿額折

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共二冊)

定  價:NT$ 950 元
優惠價:7975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82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2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貪腐、戰爭與殺戮,以及對自由與人權永不放棄的追尋——

梅雷蒂斯是可靠的嚮導,帶我們認識這個波瀾壯闊又令人傷痛的故事。
——《週日泰晤士報》


Ex Africa semper aliquid novi——總是有新東西出自非洲

自上個世紀五〇年代獨立浪潮興起,歐洲殖民強權陸續撤離,許多新國家在世人的讚嘆中誕生,非洲的際遇開始有了顯著改變。這塊蘊藏豐富資源與複雜族裔的黑色大陸,不但受到冷戰期間全球兩大對立集團的嚴密注意,對世上所有具經濟野心的國家而言,也是不容落入他人之手的寶物。

然而,在內外力的相互影響下,非洲國家接連陷入貪腐、暴力、戰爭與種族屠殺的泥淖,即便經過國際社會數十年的經濟挹注與武力支援,非洲至今依舊是世上最不讓人看好的地區。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言,非洲是「全世界良知的疤痕」。

本書作者馬丁.梅雷蒂斯探討並說明了非洲過去六十年諸多難題的成因,以多軸線的書寫及鮮明的人物事蹟,生動呈現了非洲人追求民主的長久奮鬥、執政菁英的貪腐惡行、中國對非洲日增的影響力以及這塊土地所承載的巨大苦難……是瞭解非洲現代歷史、困境和其未來希望之所在的重要著作。

導讀者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
劉曉鵬(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馬丁.梅雷蒂斯Martin Meredith

記者、傳記作家與歷史學家,是非洲現代史方面的專家,針對非洲的議題與現狀寫了大量文章。
出版過的重要著作包括:《穆加比:權力、掠奪和辛巴威的鬥爭》( Mugabe: Power, Plunder, and the Struggle for Zimbabwe);《曼德拉傳》( Mandela: A Biography)。
梅雷蒂斯現居牛津附近。

譯者簡介 黃中憲

政大外交系畢,專職筆譯,譯有《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政治秩序的起源》(上)、《自由主義:從理念到實踐》、《褚威格最後的放逐》、《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等。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敘述非洲獨立後的政治發展歷程,為其他同性質著作所不能及……文筆簡練又不失精確。」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梅雷蒂斯這部非洲現代史大作,難能可貴之處,主要不在於其深刻的剖析或其獨到的見解,而在於其十足易讀、有趣且不賣弄學問,使它成為這十年來以非洲為題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梅雷蒂斯綜觀整個非洲大陸,大致上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探討各個重大的劇變——從充滿希望的獨立時期到晚近種種不光彩的事件(盧安達、達富爾、辛巴威、賴比瑞亞、獅子山)——帶我們踏上一段既艱苦又讓人眼界大開的旅程……梅雷蒂斯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盡情揮灑他的傳記作家本能,為納塞、恩克魯瑪、海雷.塞拉謝之類叱咤風雲人物的生平豐碑,精心建構英勇地基,然後在往後的章節裡徹底拆除那些虛幻巨構。在探討比亞弗拉和奈及利亞內戰的某章中,梅雷蒂斯描繪出一幅著實駭人的景象,讓讀者看到當時每一個機會都遭虛擲,看到出於族群動機的殺戮和掠奪性機會主義聯手打造出苦難與混亂日益加劇的煉獄般世界(而西方的干預對此只是幫倒忙)。他的看法很簡單,權力帶來腐化,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化,而極少數打破此規則的人物(包括桑戈爾和曼德拉)為何更顯難能可貴,原因在此。不管他對這塊大陸的悲觀是否有其道理,梅雷蒂斯筆下的歷史引人入勝且要言不繁的說明了人類的搖籃所普遍面臨的苦難。」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探究非洲困境的精闢之作……有些人偏愛拿西方的不當操弄非洲大陸來痛斥西方。梅雷蒂斯的看法與這類人流於簡化的觀點完全相反,認為有許多事只有非洲自己能撥亂反正。」
——W. F. Deedes,《每日電信報》(Daily Telegraph)

馬丁.梅雷蒂斯精闢描述了現代非洲的苦難,無窮無盡且令人心痛的苦難。他在書中較離題的段落裡,尖刻批判了西方政府在非洲大陸的徒勞和偽善,西方政府的作為只使那塊大陸更為黑暗。」

「《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分量雖厚,但讀來輕鬆,因為它一反主流作風,走淺顯易懂的路線。馬丁.梅雷蒂斯以敘事體寫下現代非洲史,書中沒有草包學者的裝腔作勢、性別論述或後殖民時代的憂慮。他探討非洲每個較大的國家,告訴你它們在獨立之後的遭遇。按照時間先後的順序鋪陳,讀來痛快。非洲的統治者會痛恨它……其中有些強人根本是怪物。梅勒迪思以平鋪直敘、不帶感情的口吻描述他們的生平……這些暴君的故事讀來扣人心弦,但說到發人深省,其實在於梅雷蒂斯冷靜地摧毀某些非洲英雄……梅雷蒂斯的書清楚表明,這塊大陸停滯不前的禍首是領導無方,誠哉斯言!」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引言

十九世紀末「非洲瓜分」(Scramble for Africa)期間,歐洲列強幾乎把非洲大陸全部據為己有。在柏林、巴黎、倫敦等首都召開的會議上,歐洲政治家和外交官就他們想要在非洲建立的利益範圍討價還價。他們對非洲遼闊內陸所知甚少。在那之前,歐洲人所認知的非洲,乃是海岸線,而非大陸;他們在非洲的存在,主要侷限於貿易用的沿海孤立小飛地(hinterland);只有在阿爾及利亞和非洲南部,有較大型的歐洲人聚落生根立足。
用來分割非洲大陸的地圖大都不精確;有數大片區域被視為未知地區。談判桌上的歐洲人劃定他們新領土的邊界時,常在地圖上以畫直線的方式劃界,幾乎沒有考慮到當地早已存在形形色色的傳統君主國、酋邦(chiefdom)和其他非洲社會。歐洲人在非洲強行劃定的新邊界,將近一半是幾何式線條、經緯線、其他直線或圓弧。在某些例子裡,非洲社會遭到撕裂:剛果族(Bakongo)被法屬剛果、比屬剛果、葡屬安哥拉瓜分;索馬利蘭則被英、義、法三國瓜分。新疆界總共把約一百九十個文化性族群硬生生切開。在其他例子中,歐洲的新殖民地把數百個自成一體、各有自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宗教的族群框在同一個疆域裡。例如,奈及利亞境內有多達兩百五十個民族—語言性族群。奉派到比屬剛果的官員,最後認出該地有六千個酋邦。有些王國完好如初地倖存下來:法國人保留了摩洛哥與突尼西亞境內的君主國;英國人則透過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統治埃及。該王朝創立於一八一一年,締造者並非埃及本地人,而是服役於鄂圖曼土耳其軍隊裡的一名阿爾巴尼亞傭兵。其他王國,例如黃金海岸(迦納)境內的阿善提(Ashante)王國和北羅德西亞(尚比亞)境內的洛濟蘭(Loziland)王國,則合併為更大的殖民單位。原本是世仇的王國,例如烏干達境內的布干達(Buganda)和布紐羅(Bunyoro),併成一個殖民地。在撒赫勒(Sahel)這個將北邊撒哈拉沙漠區和南邊熱帶森林地帶隔開的橫幅地帶,歐洲人建立了涵蓋這個遼闊分隔帶南北兩端的新領地(蘇丹、查德、奈及利亞),從而把暗中彼此敵視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湊在一塊。
隨著歐洲境內針對非洲領土的討價還價持續進行,非洲的土地和人民幾無異於任人擺布的棋子。「我們一直在互贈山川湖泊,只受阻於一個小小麻煩,那就是我們始終不清楚那些山川湖泊在哪裡,」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勛爵(Lord Salisbury)以嘲諷語氣向倫敦的聽眾如此說。英國拿北海的黑爾戈蘭(Heligoland)島交換德國的尚吉巴,把奈及利亞北部的部分地區給法國,以換取在紐芬蘭島沿海捕魚的權利。法國把喀麥隆部分地區給德國,換取德國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保護關係。「非洲瓜分」結束時,已有約一萬個有組織體制的非洲社會群體被合併成四十個歐洲殖民地和保護國。
現代非洲諸國由此誕生。
歐洲人在非洲透過條約和征服來遂行統治。官員從位於沿海的飛地向內陸日益深入,以宣告在歐洲的總理府和鄉間宅邸所談定的改變。這項任務並非一夕就能達成:法國所宣告擁有的土地,廣約三百七十五萬平方英哩;英國所宣告擁有的土地,廣約兩百萬平方英哩。許多條約如期簽署。巴蘇陀(Basuto)國王莫舒舒(Moshoeshoe)擔心白人移民入侵他位於非洲南部的山區領土,請求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提供保護,他以哀求的語氣說他的人民可能會被當成「女王被子裡的跳蚤」。他的鄰邦:貝專納蘭(Bechuanaland,後來的波札那)的幾個茨瓦那人(Tswanan)酋邦和史瓦濟人(Swazi),也跟進了這項做法。
幾乎每個非洲殖民地都曾爆發過局部的抵抗。有些抵抗被短暫而敏捷的行動所化解。索科托哈里發國(Sokoto Caliphate)的穆斯林埃米爾(emir),勢力強大,坐鎮撒哈拉沙漠邊緣築有雉堞(crenellate)的紅黏土宮殿裡,卻在不久就與奉派去將他們併入北奈及利亞的一小支英國遠征軍妥協。其他抵抗持續的比較久。英國人占領阿善提王國首府庫馬西(Kumasi)後,在那裡被圍了四個月,直到援軍前來消滅反抗勢力才被解圍。在西非的其他地方,創建曼丁哥人(Mandingo)帝國的薩摩里.圖雷(Samori Ture),和法國人打了一場長達八年的戰役,展現出驚人的頑強精神和作戰本事。在羅德西亞(辛巴威),恩德貝萊人(Ndebele)和修納人(Shona)勇猛對抗已經強占大片土地的白人移民。在肯亞,南迪人(Nandi)是抵抗英軍六次討伐的主力。在德屬東非(坦干伊喀)和西南非(納米比亞),德國殖民當局殘酷鎮壓以肅清叛亂,在一九○四至一九○八年間消滅了超過四分之三的黑雷羅人(Herero)和一半的納馬人(Nama)。在安哥拉,奧萬博人(Ovambo)的首領曼杜梅(Mandume),集結了四萬兵力力抗葡萄牙人。
數十個反抗殖民統治的非洲統治者死於戰場上,或在戰敗後遭到處死或流放。曼丁哥人的薩摩里被俘,兩年後死於流放期間;阿善提國王阿格耶曼.普雷姆佩(Agyeman Prempeh)遭罷黜,流放了將近三十年;恩德貝萊人的洛本古拉(Lobengula)死於戰場上;達荷美的貝哈津(Behazin)和祖魯人的凱奇瓦尤(Cetshwayo)則被逐出家鄉。
帝國聲威如日中天的英國,著手接管川斯瓦(Transvaal)、奧蘭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這兩個獨立的布耳人共和國,欲將它們併入大英帝國。這一場征服戰爭為瓜分非洲畫下句點。英國人以為頂多幾個月就能底定,結果打了三年,這讓英國人吃足了苦頭。英國人動用了近五十萬兵力才結束這場戰事,並在阿非利卡人(Afrikaner)心中埋下了數代未消的憤懣和仇恨。英軍指揮官遭遇了他們所沒有準備面對的遊擊戰,於是祭出焦土策略,摧毀了數千座農莊,徹底夷平村子,大規模屠殺牲畜,使布耳人貧無立錐之地。女人和小孩被集中安置在英國人所謂的集中營中,那裡的條件極差,造成約兩萬六千人死於疾病和營養不良,其中大部分人未滿十六歲。這一切成為布耳人歷史傳承的一部分,他們抱著悲憤的心情將這段過往一代代傳下去,從而催生出最終襲捲南非的強烈阿非利卡人民族主義。
反抗殖民統治的小規模叛亂多年未消。象牙海岸的巴烏列人(Baoulé)逐村打擊法國人,直到一九一一年才停止;奈及利亞的伊格博人(Igbo)一九一九年才被徹底擊垮;塞內加爾的久拉人(Jola)一九二○年代才被徹底擊敗;蘇丹南部的丁卡人(Dinka)一九二七年才被徹底擊敗。在索馬利蘭的荒涼地帶,驃悍的穆斯林謝赫,穆罕默德.阿卜迪勒.哈珊(Muhammad ’Abdille Hassan),帶領德爾維希(Dervish,伊斯蘭教蘇菲派修道僧)戰士,和英國人打了二十年聖戰,直到一九二○年他去世為止。貝都因人在利比亞反抗義大利統治,打了九年遊擊戰,一九三一年才罷手。但到了一九三○年代,非洲諸殖民地國家都已穩若泰山,其正當性已經得到境內居民的承認。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領地重組。德國的殖民地被英、法、比和南非聯邦(Union of South Africa,一九一○年建立的英國自治領)瓜分。坦干伊喀(Tanganyika)移交英國;西南非移交南非;領土窄小的盧安達—蒲隆地轉給比利時;多戈蘭(Togoland)和喀麥隆(Cameroon)被英法兩國瓜分。為了回報一次大戰時義大利的支持,英國把朱巴蘭(Jubaland)給了義大利,成為義屬索馬利蘭的一部分,肯亞的邊界則往西移。除此之外,非洲境內的邊界不變。
在「瓜分非洲」期間,只有一個非洲國家擋住了歐洲人的攻城掠地,那就是傳說中曾被祭司王約翰(Prester John)統治的古老基督教王國衣索匹亞。一八九六年,義大利人帶著一萬歐洲士兵,從其位於紅海邊馬薩瓦(Massawa)的沿海飛地入侵,遭到衣國皇帝擊退。義大利人因此只占了厄利特里亞(Eritrea)。但四十年後,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洗刷了這項恥辱。他決意打造東非帝國,下令征服衣索匹亞,為此他動用五十萬兵力、空中轟炸和毒氣。經過長達七個月的征戰,義大利部隊攻陷了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皇帝海雷.塞拉謝(Haile Selassie)流亡英格蘭;繼厄利特里亞、索馬利蘭之後,衣索匹亞落入義大利之手,成為該國的一省。(待續)

目次

地圖
作者小記
引言

第一部
一、 黃金海岸實驗
二、尼羅河畔的叛亂
三、日落之地
四、黑色非洲
五、改變的風
六、黑暗之心
七、白人南方

第二部
八、諸國的誕生
九、第一場自由之舞
十、罩門
十一、內訌
十二、一皇帝之死
十三、暴君的降臨
十四、尋找「烏賈瑪」
十五、保守派的消逝
十六、急轉而下
十七、大掠奪者
十八、白色骨牌

第三部
十九、紅淚
二十、斷層線
二十一、愛滋天譴
二十二、失落的十年
二十三、爭取民主
二十四、勝利時刻

第四部
二十五、以先知之名
二十六、黑鷹墜落
二十七、墓穴還沒填滿
二十八、兀鷲飛翔之處
二十九、血鑽石
三十、世事無常
三十一、不配活著
三十二、黑金
三十三、暴力學位
三十四、彩虹彼端
三十五、出自非洲

章注
精選參考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75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