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簡體書)
滿額折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以中國歷代王朝為經,以現代經濟學理論為緯,上至秦漢,下至晚清,詳細梳理長達兩千餘年的中央帝國的財政制度之流變,分析歷代財政制度之得失,力圖從田賦制度、貨幣制度、官營經濟三方面說明中國傳統政治之興衰與帝國財政狀況密切相關。本書分為三部分,以中國歷史上三次社會與財政的重建為劃分階段的標準。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漢到南朝時期,以漢武帝建立的國有體制,漢武帝、王莽的金融壟斷,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土地和戶籍制度為線索,解讀這段時期的財政現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國有制改革為始,論及唐代土地國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亂,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潰收場;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試驗性的財政政策起,隨後論述明清時期的保守財政,以晚清財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為終。

作者簡介

郭建龍,獨立作家,曾任《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出版作品有:小說《告別香巴拉》;文化游“亞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陸》《三千佛塔煙雲下》《騎車去元朝》;人物傳記《一以貫之》;商業傳記《勢在人為》;歷史遊記《穿越百年中東》。

名人/編輯推薦

郭建龍是我非常喜歡的作者之一,總覺得他是個奇人和孤例。他為人的純淨善良、對世界的強烈好奇心、獨身探索險地的勇氣,和巨大的閱讀量、把握歷史的大氣、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的成熟,融合在一起。他寫的書我都喜歡讀。
――林達 作家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是一部以史為鑒的作品。全書從兩個維度展開敘述,一是兩千餘年中國經濟―財政線索,一是現代經濟―財政理論。兩個維度,歷史演變軌跡和案例,與現代學術工具並舉。支撐著作品的說服力度,――給政府與民爭利、國進民退等當代爭論,劃上了句號。作者並非專業人士,但問題意識並不弱於任何一位專業人士,使作者的學術、論說情懷,具有了振聾發聵的警示意義。
――劉蘇裡

前言

一部新視角下的中國財政史詩

1978年以來,中國進入了改革密集期。從鄧小平等第二代領導人的改革開放國策,到江澤民等第三代領導人的財稅、國企改革,到如今第五代領導人的癸巳新改革。伴隨著改革的發展,中國經濟和社會也迎來了飛速的進步,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繁榮和安定。

但所有的改革始終沒有辦法觸及中國經濟的三大底線,這就是:國有企業不放棄、公有土地制度不觸及,以及政府控制發鈔權為代表的金融體系。

雖然已經有不少學者認為,要想繼續改革,必須觸動國有企業、公有土地制度和金融體系,但實際上我們看不到政府將這三者全面放棄的跡象。國企可以私有化一部分,國企職工也可以下崗,但對於控制經濟命脈的領域,國企則從來沒有想過要退出和私有化,反而越來越加強了控制力。公有土地制度是地方政府發展土地財政的基礎,哪怕問題再多,政府的改革措施也只會修修補補,甚至出讓一定的使用權,但不會將土地的完整產權完全交給民間。而對金融體系的控制則決定了印鈔權的歸屬,政府從而擁有了製造通貨膨脹的能力,人民的儲蓄也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政府支配。

有人認為,這三大底線其實是社會主義的固有特徵,也稱為三大基礎。從馬克思開始,就決定了必須守住這三大基礎,才能守住社會主義的成果。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詳細考察了歷史之後,我們卻會發現:其實,這所謂三大基礎並非從德國人那兒來的舶來品,而是中國歷史上一直依賴的財政手段。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各個王朝已經頻繁地在使用國有企業、公有土地制度、壟斷貨幣發行的手段,這些手段之所以能夠被現代政府駕輕就熟地運用,不是從外國學來的理論,而是傳統帶來的本能。

本書所做的,就是梳理歷史線索,從中國兩千多年的集權歷史中,尋找到壟斷經濟的邏輯。而這個邏輯的根就在於政府財政。

古今中外,對於一個集權制政府來說,只有兩件事是它最關心的:第一,如何建立一套複雜的官僚制度,控制住社會;第二,如何從民間經濟中抽取足夠的財政收入,來養活這個官僚體系。不管是國有企業、公有土地制度,還是壟斷貨幣發行,都是政府籌措財政的一種手段。當正規的稅收不足以養活龐大的官僚機構時,政府就會想辦法開闢這些新方法來獲得收入。所以,所謂的三大基礎,實際上是三大斂財手段。

中國的王朝衰亡,也必然是財政危機引起的失衡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才會發生。

讀者通過本書可以瞭解:

1.王侯將相之外更深層的歷史脈動。這本書的主角不是每個具體的個人,而是影響整個社會的政治演化力量。這種演化不是抽象的意識形態,而是可以通過現代財經工具分析的具體事件。作者認為,在描寫歷朝歷代命運往復時,同樣可以寫出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美感,其力量不亞于王侯將相在台前的表演。

2.對於中國現代財政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到財政問題在中國古代的演化和發展。只有透過王侯將相的表演,看到財政方面的演化和失衡,才能真正瞭解一代王朝為什麼興,為什麼亡,並意識到許多現代問題實際上有其古代版本,能夠從歷史中找到經驗教訓,預測未來的發展。

3.支撐現代經濟和財政體制的三大支柱,國有企業、土地公有制、金融壟斷,這三種現象分別在中國的漢代、唐代、宋代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版本。因此,本書也將更多的筆墨聚焦在這三大支柱的來龍去脈,並圍繞著它們,追溯源由,分析政策帶來的問題,以及最後的歸宿。除了這三大問題之外,每個朝代的財政教訓又各有不同,本書將會一一分析。

中國歷史的財政邏輯

中國是一個早熟的國家,在兩千多年前就發明了中央集權制。在這套制度發明之前,人類幾乎不可能在數百萬平方千米的疆域內建立統一的國家。由於交通和科技的限制,統治者無法讓千里之外的人們都俯首聽命。

周代雖然建立了諸侯制,但由於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力太弱,各個諸侯逐漸獨立城了國家。秦漢發明的中央集權則在地方上建立了一整套的官僚體系,體系中的官員們由中央任免和控制,對人民進行統治,同時又相互監督、相互制衡。

中央政府控制官僚最重要的手段是財政,除了中央之外,其餘機構無權收稅,也不能給官員發放工資。這樣,官員就成了中央政府豢養的統治工具,而中央政府則通過官僚網路牢牢控制了民間。

但是,中央集權制卻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隨著政權的延續,官僚機構作為整個帝國的維穩系統會變得越來越龐大,讓古代的農業社會逐漸養不起。在王朝建立初期與和平時代,官僚機構的規模還比較小,這時,可以通過正規的農業稅來養活。可一旦進入戰爭狀態,或者到了王朝後期,官僚體系膨脹過於快速,僅僅靠正規的稅收就無濟於事了。這時,就會進入一個快速的財政擴張期,皇帝發展出正規稅收之外的各種手段,從民間攫取財富。

最早進入皇帝視野的是國有企業。

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摸索出了一套建立國有企業的方法。漢武帝繼承了文景之治的成果,本來是財政富裕的時代,但他發動針對匈奴的戰爭,迅速耗空了國庫,僅僅靠農業稅無法彌補財政赤字。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漢武帝決定依靠政府對於自然資源的壟斷,建立一系列的國有企業。當時鹽和鐵是最主要的自然資源,圍繞著鹽鐵也形成了zui先進的工業部門,可謂漢代的IT行業。漢武帝圍繞著鹽鐵資源,壟斷了經營權,建立了一系列的國有企業。民間為了購買鹽和鐵,必須向政府支付更高的價格。壟斷前後形成的價格差,就成了漢武帝的戰爭經費。

除了建立國有企業,漢代還第一次將貨幣發行權壟斷到中央政府手中,從而可以利用貨幣貶值(鑄幣時代主要是靠往銅中摻入其他賤金屬來實現),從民間抽取財富。

漢代之後的大部分朝代都繼承了武帝的衣缽,在建立資源壟斷上大做文章,形成了對中國民間經濟的第一道緊箍咒。

唐代則為中國現代經濟提供了另一個藍本:土地公有制。

唐代的土地公有制源頭來自北魏,並經過北周和隋,最終傳給了唐。它規定:當一個人出生,就由政府分給他一塊耕地;作為交換,一旦他成年,就必須向政府繳納土地稅;當他死亡時,政府把耕地收回,以便發給其他的新生人口。這種制度下,政府是全國最大地主,農民只是終生的租客,稅收就是租金。

在1978年之後,中國農村也曾經實行過類似的分地制度。

另外,與現代中國類似,唐代也是一個政府參與經營的時代。皇帝允許每一級政府、每一個衙門擁有經營性土地和資金,這些衙門都可以參與市場經營活動,掙錢來籌措一部分財政資金,維持自身的運轉。可以說,唐代的政府也是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但唐代的官營效果很差勁,常常處於虧本狀態。主要原因在於,政府控制土地的成本太高,雖然可以短暫獲利,但從長遠來看,不僅會攪亂民間秩序,也無法保證政府持續獲利。而政府由於不懂經營規律,所做的商業活動要麼無法盈利,要麼只能實行強買強賣。結果,政府不僅沒有從經營活動中獲得足夠的財政收入,反而導致唐代的中央財政捉襟見肘,狀況一直不佳。

正是由於糟糕的財政,唐玄宗在盛世時期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建立了節度使這個職務。在此之前,中央政府總是把一個地方的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分在不同的官員手中。但隨著中央財政的崩壞,皇帝往往拿不出錢來養活邊關的軍隊,於是,他把邊關地區的軍權、財權、行政權合併起來授予同一個人,讓他自己想辦法收稅,再用這些稅收養活軍隊打仗。

節度使的設置,破壞了正常的官僚制度,無法產生有效的制衡,使得節度使反而大權在握,有力量反抗中央,並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可以說,唐代的衰落首先是一個財政問題,再擴大成為一個軍事問題。

在漢唐的財政經驗之外,宋代則為中國提供了最後一個強有力的工具——紙幣。從宋代開始,中國的每一個朝代(除了清代)都會產生劇烈的紙幣通膨,中央政府突然發現,紙幣是一種更容易攫取財富的工具,並且迅速濫用。即便到了現代,世界各國也都發現紙幣是一個快速的籌款工具,並傾向於過度使用,最近世界性的流動性氾濫就是這樣的結果。

從上面的回顧也可以看出,國有企業、土地公有制、金融壟斷,這三大制度在中國古代都有了非常深入的實驗。而它帶來的結果也在一次次重複,每一次的重複雖然有特殊性,卻又有許多規律可以追尋。本書在敍述這些中國古代的經驗教訓時,試圖尋找其中的規律,為現代社會經濟的池塘中,摻入一點古人的眼淚。

集權財政的三大週期

在國內的財經史學界,存在著嚴重的區隔劃分,懂歷史的人不懂經濟,他們對於史料的梳理功莫大焉,卻大都以過時的經濟理論為指導來梳理線索,導致著作中充滿了一股腐臭的德國味兒。而懂經濟的人不懂歷史,他們將中國歷史上的經濟狀況想像得過於簡陋,割裂了歷史與現代的聯繫。少有的幾本試圖融合兩者的書籍,由於作者沒有耐心閱讀史料,只能利用前人的研究材料,即便想與眾不同,卻仍充滿了陳詞濫調。

本書所彌補的,恰好是這兩方面的缺陷:試圖利用現代的經濟理論來分析中國古代的經濟、財政現象。而在選擇史料上,則儘量重讀古代典籍,以《二十五史志》《資治通鑒》《通典》《文獻通考》等史籍為依據,輔以其他史料,緊扣這些材料來分析問題。

本書分為一個引子和三部。引子介紹了中央帝國形成之初最重要的財政事件:漢武帝建立財稅樣板。而本書正文的三部,則對應著中國集權時代的三個大週期。

1949年之後的流行觀點將大一統時期的歷史統稱為封建時代。但嚴肅的學者大都已經指出這樣劃分的錯誤,大一統之後形成的是一個集權式政權,由中央政府派出官僚機構對全國進行控制。這樣的政治結構絕非歐洲式的“分封建制”,秦漢之前的周代反而是符合封建特徵的,但在流行觀點中,又將這個時期硬稱為奴隸時代,顯得不倫不類。

本書對秦漢之後兩千年的集權時代進行梳理,認為根據制度和財政的傳承性,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大的週期:在一個週期內可以包括若干個朝代,第一個朝代往往是從混亂中建立新的官僚和財政制度,形成基礎;在後來的朝代中,即便出現了改朝換代,卻往往沒有徹底推翻前朝的制度基礎,在官制、財政上有很強的繼承性,可以視為週期的繼續;直到週期的最後一個朝代,巨大的崩潰引起社會基礎的全面改變,才會被新的週期所取代。

中國集權時代的第一個週期始于秦漢,結束于南朝。這個週期的制度基礎是:官僚制度上以中央集權制為主,卻仍然殘存著一定的諸侯制;經濟上實行土地私有制,財政稅收最初以土地稅為主,並逐漸開闢出國有企業、金融壟斷,甚至賣官鬻爵等新財源供皇帝揮霍。

這個週期中,漢代最初的幾個皇帝面對的是強大的諸侯制殘餘和崩潰的經濟結構,他們採取了鼓勵自由經濟,並逐漸從財政上收縮諸侯權力的做法,取得了成功,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權。但到了武帝時期,由於戰爭財政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國有企業和金融壟斷,並以破壞正常官制為代價加強中央集權。王莽時期,惑於復古主義的政治幻覺,政府進行了激烈的、帶著計劃經濟色彩的財金改革,但由於政府干預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太大,導致了政府的垮臺。

接替王莽的東漢政權仍然繼承了西漢的社會經濟結構,它的官僚制度、財政制度都是西漢制度的繼承和嬗變,同樣也全盤接收了西漢的社會弊病。由於西漢後期官商結構的發展,有活力的民間經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結塊現象,到了東漢則演化成為板結的社會分層,這種分層一直持續到魏晉南朝,嚴重到影響政權的存續,最終被更加有活力的北朝所取代。到了這個週期的後期,隨著政治的僵化,大量的勞動人口都成了官僚和士族的附庸,他們消失在了國家戶籍之外,不再繳稅。

因此,戶籍人口消失、財稅不足成了政權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政府變得孱弱不堪,第一週期終於在建立八百年之後,因制度喪失調整能力而崩塌。

中國集權時代的第二週期從北魏開始,結束於南宋。這個週期的制度特徵是較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和科舉制,經濟上採用土地公有制,稅收上實行較為複雜的租庸調製,並輔以政府機關自我經營的財政收入體制。土地公有制出現於北魏,歷經西魏、北周和隋,到了唐初,形成了以政府分配和回收土地為特徵的公有制。但唐代的土地公有制卻很快就失敗了,因為人們都樂於從政府手中分到土地,但當有人死後,他的子孫卻並不願意將土地交回給政府,而是隱瞞不報,偷偷繼承了下去。隨著人口的增加,政府手裏能夠用於分配的土地數目卻在減少,土地隨即被從事實上私有化了。唐代的土地公有制崩潰還直接影響了稅收,由於大量的土地隱瞞不報,政府的財政收入無法得到滿足。唐代還實行一種複雜的稅制——租庸調製,政府必須同時統計土地、人口和家庭。這種稅制已經超出了當時政府的統計能力,反而對財政造成了巨大拖累。

由於上述原因,唐代的經濟雖然大發展,但財政卻一直不健康,從而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唐代後期進行了稅法改革,默認土地私有制,形成了較為簡單的兩稅法,並開始加強各種專賣制度,形成了龐大的國有壟斷經濟。這些特徵傳給了五代、兩宋,並在宋代形成了龐大的政府壟斷。

宋代,因為戰爭成本、養官成本都很高,需要龐大的財政支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壯觀的專賣制度,並開創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紙幣實驗。紙幣最先由中國的“民間銀行”創造,展現出了巨大的活力,也帶來了一定的不穩定,政府隨即將紙幣發行權收歸國有,並發現了紙幣的巨大財富再分配效應。從這時開始,除清代外的後代政府都通過紙幣從民間吸取大量財富,並形成世界上最早的一系列惡性通貨膨脹。

中國集權時代的第三週期從遼金出現萌芽,在元代繼續發展,到了明清兩代,則形成了穩定的模式。這個週期的特徵是:土地制度重回私有制,官僚制度上建立起了具有無限控制力的集權模式,並依靠封鎖人們的求知欲,形成了巨大的穩定性。這個週期在財政上是保守的,以土地稅為主,並逐漸放棄了不穩定的紙幣體系,回歸更加原始的貨幣制度,但這套財政制度又足夠簡捷,足以維持很長時間。

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個國家,這個體系可怕的穩定性可能讓我們永遠停留在第三週期內,雖然經濟上絕對不會有突破性發展,人民的生活卻也並不差。只是到了清末,隨著海外影響的到來,中國財政才開始了近代化的路程,並有了突破農業社會桎梏的機會。它曾經充滿了希望,卻最終被迫回歸到國有企業、金融壟斷與土地公有制的兩千年往復中。

本書的寫作目的,不僅僅是回顧古代,而是通過研究古代問題來研究現代。當瞭解了古代的財政邏輯之後,讀者再看待現代問題時,可以獲得更廣闊的視角,並能夠判斷現代經濟和社會的走向。

目次

前言 一部新視角下的中國財政史詩 I

中國歷史的財政邏輯//III

集權財政的三大週期//V

引子 漢武帝:兩千年帝國財政的教科書 001

一場影響中國兩千年財政制度的戰役//001

漢初的自由經濟時代//005

戰爭:名將之福,財政之災//008

瘋狂地賣爵,亂套的貨幣//011

解決財政危機,求助鹽鐵官營//015

干預經濟,必用酷吏//019

消失的小政府//022

統一的代價?//025

第一部 探索中的集權帝國

(秦到南朝,西元前221年—西元589年)

第一章 秦代:中央帝國的誕生 029

楚漢相爭:一道岔路口的選擇題//029

秦代的財政革命和崩潰//035

漢高祖:帝國的重建//045

漢文帝:經濟優先,財政讓路//050

竇太后、賈誼和晁錯:儒道之爭的本質//057

第二章 漢代:皇帝的財政僵局 063

漢武帝:不可避免的財政擴張//063

皇帝的鑄幣戰爭//070

漢昭帝:兩千年前的國企爭論//078

爭權的政治,結塊的社會//084

第三章 一個幻想家的財政實驗 090

過於平靜的改朝換代//090

回歸古代:西漢末年的儒家暗流//095

王莽:改革派的復古式集權//101

夢想家的幣制幻想曲//105

第四章 穿越朝代的制度惰性 112

當皇權受到抵制//112

制度的慣性之重//116

在摩擦中逐漸解體//121

制度之變與王朝崩潰//129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戰爭時期的財政競爭 132

三國:財政為王//133

統一戰爭中看不見的戰場//138

西晉:道不盡的禪讓制//142

查不清的土地,理不盡的戶籍//146

南朝:漫長的終曲//152

第二部 財政失控的繁榮帝國

(北朝到南宋,西元386年—西元1279年)

第六章 唐德宗:吝嗇皇帝的感慨悲歌 159

當皇帝出逃時//160

戰爭時期的加稅經濟學//164

藩鎮割據時期的財政死穴//171

雄心勃勃的帝王和可憐的財政//174

淪為守財奴//180

第七章 一千多年前的土地革命 184

北魏太后的政策與愛情//185

六世紀的“大躍進”//193

當社會在雄心中崩潰//200

第八章 唐代:最簡單的財政,最複雜的問題 204

被高估的行政效率//205

奇特的自我經營式財政//212

財政逼迫下的皇室搬家//218

賢相集團與聚斂集團//223

天寶變亂的財政之謎//229

盛世王朝的終結//234

第九章 宋代:改革之殤 241

岳陽樓上歎革新//242

錯綜複雜的財政集權//248

官買官賣遍天下//253

熙甯變法和元豐改制//259

第十章 紙幣:溫水煮青蛙的遊戲 268

紙幣猛於虎//269

金融詐騙案引出的貨幣由來//271

宋代七巧板式的幣制//275

交子:民間播種,政府收穫//279

最隱蔽的斂財術//283

第十一章 金融大崩潰 286

能臣蔡京的金融投機//287

南宋的金融崩潰//294

賈似道:滅亡前的土地改革//302

第三部 最完美的集權機器

(遼金到清,西元907年—西元1911年)

第十二章 元代:大蒙古的財政危機 311

宰相脫脫:蒙古人的凱恩斯//312

大蒙古時期的財政//314

忽必烈的孱弱遺產//317

搖擺的政治和元朝的衰落//321

雄心勃勃的經濟刺激計畫//324

飛轉的印鈔機和社會崩潰//326

第十三章 明代:最嚴密的集權皇朝 330

玩不轉鈔票的皇帝//331

虧本的對外貿易//337

蒙人的戶籍和土地清查//343

農民意識和財政死結//348

張居正的掙扎和妥協//353

加稅直到滅亡//358

第十四章 清代:掙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362

探花不值一文錢//363

理想樣本,也是落後樣本//368

賠款與借債//373

重歸往復的歎息與無奈//380

後記 385

附錄 389

參考史料及著作 39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