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滿額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所謂建築師,就像透過競圖,在進行K-1重量級格鬥一樣。」──伊東豊雄
本書由記者瀧口範子徹底剖析頂尖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追蹤他於世界各地的建築成就,探索他創造力的源頭。這位不願妥協的建築家,所發表的言論與作品跨越各行業領域,深深迴響在當代人的心中。
伊東豊雄是位提倡「輕建築」、在建築表面使用玻璃跟鋁合金等素材的建築師。雖然名為建築物,卻利用這些素材「盡可能不要令人感覺到重量」,他所尋求的是創作出能同時表達現實與虛幻的建築,彷彿違反物理學原理般,在構造、視覺上提出挑戰。伊東豊雄逐步將理念落實在更多作品之中,同時也在探索更多的創造潛能,不停追尋新的可能。
本書深入介紹這位偉大當代建築師的建築世界觀與他對建築界的影響。

二○○○年,藉著建造「仙台媒體中心」這棟建築物,伊東豊雄迎向一大轉機。雖然是模仿海藻在水中搖擺,沒有固定形狀的構造,但實際上的結構卻很堅固,這棟建築的形象漸漸深得人心。伊東終於擺脫自我困境,告別過去以來一直摸索的輕盈感,展開完全不同的挑戰。他究竟是如何掌握透過電腦演算法所展現的構造與建築的可能?
「只要能持續跑下去,一定會看出問題所在。」記者瀧口範子剖析伊東豊雄這位世界建築界頂尖跑者,點出伊東豊雄的建築魂所在,探索他創造力的源頭。這位不願和傳統、制式化妥協的建築家,不斷摸索、研究,一次次的將建築設計工法,逐步推向極限。建築能否既真實又虛幻、既穩固卻又看來充滿流動感?伊東以他獨特的思維,反轉了建築的既定印象,將他的理想與成果深深烙印在當代人的心中。

學界推薦:
李仁芳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吳光庭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及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專業推薦:
劉培森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王喆 王喆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邱文傑 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謝宗哲 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吳春山 麗明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者簡介

瀧口範子
記者、編輯。撰稿領域包括科技、商業、建築、設計、文化等範疇,並參與電視節目製作、展覽、會議等的協調連繫。上智大學外國語學部畢業。一九九六至一九九八年獲得傅爾布萊特計畫資助,於史丹佛大學工學部電腦科學學科擔任客座研究員。現在為工作往返於矽谷與日本之間。著有《行動主義──雷姆.庫哈斯紀錄》(TOTO出版)、《軟體的高手們》(培生教育出版集團)等。

目次

推薦序 既堅強又纖細的空間設計師 李仁芳
推薦序 回歸人性的建築設計 吳光庭
推薦序 跨越時代的建築師──伊東豊雄 李清志
推薦序 謙卑不凡的建築大師 劉培森

序幕
陸前高田1
東京1/為競圖奮戰
東京2/文具用品
東京3/鋁
業主
東京4/花園
東京5/辯論
展開事務所
東京6/火葬場
前往松本
諏訪/赴東京/成為建築師
一九七○年代/年輕建築師時期
赴新加坡
威尼斯/米蘭
巴黎1/現場訪問
東京7/窗簾
八代
反對多數決定
前往京都/學生
員工
巴黎2/病房
巴塞隆納/托雷維耶哈
福岡/伊東塾
東京8/年末
伊東學校
智利/聖地牙哥/馬爾貝拉
東京9/法國人/前往群馬
大地震
陸前高田2
後記
文庫版後記(代尾聲)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陸前高田1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兩點。伊東豊雄在岩手縣陸前高田市內的小丘上,進行戶外會議。

從丘陵眺望市內,只看到細長的道路與住宅分隔線,一片荒涼的平野風景。剩下完全沒有窗戶玻璃的大樓櫛比鱗次地並列著。眺望遠方頂峰雲霧遼繚繞的群山,在前方狹窄的平原中,排著幾處堆積如山的瓦礫。在一年二個月前襲擊東日本的大海嘯,從陸前高田的海灣沖向市內,包括市公所在內,車站、商店和住宅全數遭到淹沒。海嘯也波及到建在丘陵附近的住家,目前瓦礫大致都已清除乾淨,令人幾乎感覺不出來這裡曾經有人居住過。從丘陵觀察偏內陸這一側,只剩下高處的神社與中學殘存著。

伊東等人在這裡開會,目的是為了向這裡的居民提案,解說未來將在這裡建造的「民眾之家」最後定案。負責設計的是乾久美子、平田晃久、藤本壯介這三位年輕建築師。伊東是以統合整體的總監身分同行。伊東與各建築師的事務所工作人員,以及當地出身的攝影師畠山直哉等,全員約二十人,圍在山丘上即席準備的圓桌旁。會議持續幾小時,大家一直都站著開會。

日本東北大地震為身為建築家的伊東,帶來相當大的精神衝擊。不僅遠超過預期的震度搖晃著地面,使無數建築物倒塌損毀,隨即而來的海嘯更將城鎮與生活的一切軌跡,毫不保留地全數抹滅。所謂建築,是當地歷史與街景的文本(context),由居住者、使用者讓內涵更豐富,逐漸建構而成,但是像這樣的事物竟然在一瞬間就歸零,恐怕誰也預料不到吧。而伊東的前輩──日本現代建築師們身處的時代,也從來不曾面臨這樣的體驗。

面對這樣的慘境,所謂建築師這種職業,總是理所當然地談著建築論,探索空間的新型態,這時也顯得彷彿只是在揮舞著天真的知性罷了。光是連滿足人們最基本的必要需要都有困難,那麼建築論究竟有什麼用呢?建築師特地來到這裡,真的能派上用場嗎?三一一日本東北大地震揭示出對建築師職能的所有質疑。伊東正是從根本抱持著疑問的建築師之一。

「眾人之家」正是伊東對於建築師現在究竟能做什麼,首先提供的一種答覆。

最早的「眾人之家」,鄰接著仙台市宮城區內的臨時住宅建造。完成的時間是二○一一年十月底。乍看之下,只是普通的木造平房。如果要以所謂的「建築」歸納定義,應該會引發各式各樣的疑問吧。而且還出自伊東的設計。看到人字形屋頂與內部稍微架高墊榻榻米的空間,要是知道伊東過去以來的實驗作風,恐怕完全想不到這是伊東的建築吧。不過,就符合行政「制度」而保留下來,回歸生活中的重大要素這一點來說,這棟房子具有重要的意義。

東日本大地震後,伊東持續思考「身為建築師究竟能做什麼」,由於受到各單位委託設計臨時住宅,思考到一件事:要如何確保受災戶搬遷到臨時住宅之後,仍保有隱私的空間,而且附帶廚房、浴室,微波爐與電視等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設備。不過,臨時住宅內部狹窄且帶有壓迫感,走出屋外也沒有可供放鬆的場所。失去過去居住社區的受災戶就算想聚集在一起,也只能站在外面冷冰冰的砂石路上談話,除此以外沒有別的辦法。究竟能不能設法做些改變呢?

因應這樣的想法而建造出來的,正是第一棟「眾人之家」。木造的房屋帶有溫暖的感覺,人字形的屋頂喚起「家」的記憶。臨時住宅的屋頂是平的,天花板也偏低,由於用組合屋素材建造,受到彷彿獨居牢房般的單調限制,但「眾人之家」卻呈現完全不同的氣氛。

進到屋內後,裡面是無隔間的空間約二十張塌塌米大,還有可供大約十人圍坐的正方型桌子,放著暖桌的四張半榻榻米空間,可充當工作桌的桌子,簡單的供熱水設施,並備有燒柴薪的火爐。沿著窗邊,擺著陽光照耀下的長椅,長椅的另一端向外跨到屋簷下。在長椅上與暖桌附近,有各種色彩鮮明的座墊排列著。不論從裡面看,或是從外面看,「眾人之家」幾乎跟伊東目前為止的作品毫無關聯之處。但是這種安靜的構圖比例,自然而然就會令人聯想到伊東。

「眾人之家」完工後,宮城野區福田町南臨時住宅的受災戶,幾乎每天都會聚集在這裡,據說大家邊以柴爐取暖,一邊打毛衣或喝酒。其實,這個臨時住宅區有自己的聚會場所,那裡是社區舉行會議的地方。由於是行政機關設立的空間,所以不會脫離既定的風格。另一方面,在這裡的「眾人之家」,是民眾漫步來到這裡時可以放鬆的場所。

「裡面有燒柴的爐子帶來溫暖的感覺,還有小小的燈火,真的很令人感激,」福田町南臨時住宅副會長松浦正男如此說。即使置身於寒冷的嚴冬,一進到這棟房子,心裡就覺得溫暖,感覺可以放鬆。多人聚集時,空間大小剛好。與聚會所不同,能在裡面做各種事情是一大優點。有時大家也會各自攜帶食物,在這裡用餐,可能稱為煮芋會或賞花,召開聚會,讓居民有機會相聚。

話雖如此,松浦坦承,最初當伊東來到這裡,開始向當地居民說明「眾人之家」的計畫時,自己心裡卻想:「他究竟在說什麼?」明明已經有集會所,為什麼還需要這樣的建築物呢?即使伊東讓大家看設計圖,還是不明白他的意圖。

伊東在建案決定之前,曾經造訪這裡兩次。據說當時有四十八戶居民也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從開始建設後,有各種各樣的人來過。松浦說:「葉子她當時一直住在這附近。」他說的是伊東事務所在現場負責的高池葉子。高池住在附近認識的人家中,每天搭公車來到工地。對於臨時住宅的居民而言,她就像自己的孫女一樣。

在工廠先試組裝過,運到這裡後再正式搭建。由當地的東北大學與東北工業大學的學生來幫忙建設,以及熊本大學的學生塗油漆。神奈川大學的學生也來了。稍有木工經驗的居民,也一起參加作業。各種顏色的座墊,則是由織品設計師安東陽子帶材料來,讓大學生與當地的婦女共同製造完成。

在完工後,據說許多人透過報紙得知「眾人之家」落成,於是送來各式各樣的贈禮,包括糧食與酒。爐火用的柴薪,由林業團體將海嘯過後造成的枯木砍伐送來。哈佛大學的學生也來到這裡。前足球選手中田英壽也來訪過。

然而最令人開心的,莫過於有處能脫離臨時住宅、大家聚集在一起的場所。居民在「民眾之家」建造前,雖然會互相打招呼,但頂多只能站著稍微說一點話。有了這棟建築後,大家能在這裡一起喝茶或飲酒,在難熬的日子持續時,可以暫時放鬆心情,各種各樣的問題,自然而然也就能獲得解決。

伊東強調:「如果錯過當下的機會,建築將不會有任何改變。」他表示,日本東北大地震給予建築師「獨一無二的機會」。伊東曾寫下這樣的句子:

「『眾人之家』雖然是個小型建案,但是在實現這個計畫的過程,其實涵蓋著相當大的意義。也就是說,這意謂著嘗試重新思考近代『個體』的意義。自近代以來,建築在個別的原創方面獲得最大的評價。結果,建築究竟是為誰、為了什麼原因而建造等,這些最原始的命題卻遭到遺忘。」

伊東自己從年輕時,就以他人無法經手的建築為目標。一直持續摸索:在建築史上,距今最先進的概念與技術是什麼?伊東的建築受到舉世矚目,正是因為基於所謂「建築史」的世界共通語言思考,而獲得這樣的成果。也就是說,伊東賦予自己構思的原創相當大的意義,並且依不同場合發揮。前面引用的這段話,並不是只為了責備建築界而已。

儘管如此,伊東在即將邁入七十歲前,竟然又重新思考「建築究竟是什麼」,就某種意義而言,也可說他受到這句話的引導。仙台市宮城野區的「眾人之家」,與伊東在二○○○年建築的仙台媒體中心隱約有些關聯。仙台媒體中心開幕後,曾擔任館長一段時間的奧山惠美子小姐,在二○○九年就任仙台市長。在一般的情況下,臨時住宅地區通常會受到公家機關規章的重重束縛,在當地卻能夠建造出「眾人之家」,理由正是奧山市長的魄力。

不過,比起這個因素,仙台媒體中心是個「可以讓人悠哉進入,樂在其中的場所」,更像是蘊育出「眾人之家」的土壤。仙台媒體中心雖然有圖書館與美術展示空間這些機能,卻沒有特別的設施,這棟建築本身就能讓仙台市民樂於親近,享受其中的空間。而且經常聚集在這裡的建築系學生,都強烈表示「想提供自己的力量幫助受災地」,也成為實現「眾人之家」的原動力之一。

另外,建設資金一千萬日圓則是由熊本縣出資。熊本縣自一九八八年以嶄新的構想推行公共建設,在縣內推行「熊本藝術城邦(Kumamoto Artpolis)」計畫。成品並不像老練的大型設計事務所設計出毫無爭議的公共建築,而是每一棟作品都蘊含著思想的建築物,將設計與建築的競標分開,以其他方法遴選設計者,建造出許多公共設施。伊東也在這個計畫中,初次獲得設計公共建築的機會。那就是一九九一年完成的八代市立博物館。自二○○五年以後,伊東自己也擔任「熊本藝術城邦」的總監,參與建築師的選拔。

建設「眾人之家」所需的資金必須從某處調度。因此伊東著眼的目標是熊本縣。那是二○一一年五月的事情。雖然是熊本縣外的建案,但他們仍決定將「眾人之家」列為「熊本藝術城邦」的一環。熊本縣不只提供縣內的木材,也派遣縣內的技術人員,列入「熊本藝術城邦」的人才培育計畫。在九月初以柱、樑實驗組裝時,從縣內召募約五十名志願者參加。在九月中旬時,從熊本縣內數處用卡車裝載木材,駕駛送往仙台;當時舉行了祈福儀式。在湯前町,她們將婦女會用味噌醃漬蔬菜製作的當地特產「市房漬」託付給司機。

在向熊本縣提出請求時,伊東也寫下臨時住宅已面臨住滿的極限狀態,及召開小型音樂會讓人們聚集時所受到的感動。在那裡有最原始的社區雛型,做為建築師,對於這樣的場所「當然希望能改造得稍微人性化一點、再美化一些、讓居住的感覺再改善一些」,並尋求熊本市民的理解。

在伊東做為建築師的過去四十年間,歷經無數次的轉變。而接下來,建築不再位居過去的延長線上,又回歸到「零」的原點,再次重新開始。也可說是到目前為止,伊東把相關的建築、工作、人,加總以後所產生的改變機會。

‧東京1/為競圖奮戰
二○○四年,悶熱的七月底,伊東難得在東京整整度過一週。由於經常赴海外出差,伊東一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在東京以外的地方度過,能這麼安穩地待在東京,相當罕見。這天早上,事務所舉行了好幾場會議。早上最先開始的會議,是為了配合日本汽車大廠推出新款高級車,為東京的展售空間準備競圖。

所謂競圖,英文就是competition。在日本建築界譯為「設計競技」。也就是即將建造建築物的業主,委託多位建築師請對方提案。評選收到的設計案,向參與的建築師提出問題,最後選定適合這棟建築物的建築師委託工作,這就是競圖。

對建築家而言,參加競圖就像汲取生存所需要的水一樣。由於周遭的建築逐漸建構,人們很容易誤以為所謂建築的工作,跟一般沒什麼差別,但其實機會相當有限。由於建築都是特地打造,也就是單一的作品,如果不是在某時、某地,由某位業主委託,就不會成立。有大規模工作斷斷續續上門委託的大型設計事務所,或建設公司的設計部門姑且不論,假設是只憑藉自身創意決勝負的「工作室事務所」,如果不參加競圖,幾乎不可能維持事務所的營運。差別就像大型汽車製造公司與賽車團隊,每一次都是殊死的決勝。

伊東事務所也是典型的「工作室事務所」。大家很容易覺得,只要成為偉大的建築師,委託的工作就會陸續上門,但事實並非如此。除非在競圖中獲勝,贏得委託,自己的構想才能問世。伊東這幾年的作品中,像仙台媒體中心、巴黎的康納克.傑醫院、巴塞隆納國際展示會場等,都是贏得競圖才實現的,參加檯面下競標卻落選的競圖其實有好幾倍。而且競圖是公平進行,不靠人脈,建築師藉由創意獲得受矚目的機會。就算沒有獲勝,在競圖中提出的作品,包括頭腦與肌肉兩方面,都能看出事務所的體力。缺乏體力的建築師無法參與競圖。

現在伊東事務所即將準備的展售空間競圖,包括國外二家、日本五家建築事務所接受指名競圖。在伊東事務所參加的競圖中,屬於規模小而且商業色彩濃厚的建案。建築師如果累積作品,也會應邀參加競圖中所謂的「指名競圖」,業主在一開始,就會指定最有希望的建築師提案。如果業主無上限地徵求設計稿,就叫做公開競圖。指名競圖的參加者通常有五、六名,但是公開競圖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從世界上募集數千份設計稿。

關於展售空間的競圖,是在不知道其他對手是誰的情況下進行。業主所給予的,是「高級車」、「速度」等數個關鍵字。如果知道競爭對手是誰,戰略比較容易制定,但是在不明白的狀態下,只能提出自己團隊認為最有趣的訴求。

在會議室桌上攤開著伊東事務所的設計案,在平坦的多層地板下,以三次元曲線彎曲的鐵板為構造,提供支撐,周遭是透明玻璃的牆面。鐵板以和緩的曲面貫穿各層地板,這個型態本身就成為展售空間的特徵。期限就在十天後,在這幾天只能熬夜繪圖與製作模型,同時準備提案用的示意圖。伊東在事務所成員描繪的草圖上,用紅色與藍色的彩色鉛筆修正。在運用鉛筆時,伊東慣用左手。

伊東的修正在這樣的時間點會很細膩,並提出質問:如果牆壁稍微更動一下會如何?要是改變素材的顏色,空間的質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當然,這個階段可說在摸索建築與空間的概念,檢討過無數張草圖與設計圖,逐漸與桌上展開的設計案愈來愈接近。

這個案子明顯沿襲著伊東最近相當關心的事情──結構本身就是建築的象徵,可以看出這樣的訴求。可說是同一時期,正在東京表參道興建的時尚精品「TOD'S大樓」的姐妹作吧。

所謂的建築結構,是建築物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設計的處理上卻相當棘手。在數年前為止,包括伊東在內,那些為現代主義建築傾倒的建築師都儘量讓構造更細緻、看起來不要太顯眼。不過,伊東在二○○○年峻工的仙台媒體中心之後,徹底改變了訴求。並思考如何讓構造本身支撐建築物,卻又成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存在。在結構方面的嘗試,藉由電腦的高度及高速計算能力,最近幾年來變得愈來愈有趣。身為建築師的伊東剛歷經相當大的思考轉換。

「酒吧不好喔。」
「不管是否令你驚訝,我想不要設計得這麼暗比較好。」
「這裡如果用某種天然石怎麼樣?」

事務所的成員為了將在銀座成立的展售空間,想到各式各樣的可能,勾勒出許多氣氛很高級的構想,伊東很快就找出「應該是這樣」的部分,然後加以篩選。為了營造出高級場所,沒有必要施加過於常見、像記號一樣的設計。儘管如此,看起來毫無新意的設計手法與不落俗套的表現,其間的差異其實相當細微。透過每天的會議中篩去、追加細微的決斷,最後呈現出顯著的差異。由龐大的概念與縝密的細節微妙地拉扯,構成建築。負責建案的成員仔細聆聽,藉由伊東的評論獲得靈感。

伊東事務所的會議安靜地進行。不知道為什麼,這裡的員工多半都是些身型偏瘦的年輕人,平均年齡大約在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之間。完全沒有壯碩的肌肉男,彷彿日本古典藝能(譯註:包括雅樂、狂言、能、歌舞伎、文樂、日本舞蹈、落語等供欣賞的才藝總稱。)的世襲子弟們聚在一起的和風氣氛。究竟是因為散發同樣氣息的人聚集在一起?還是因為聚集在一起,所以感染上類似的氣氛呢?大家都一樣有禮,散發著溫馴、清爽的氣息。

他們圍在正方形會議桌展開對話,由員工先簡短說明,稍後由伊東回答,以這樣的節奏進行。在會議進行時,伊東維持著撲克臉,毫無喜怒的表情。

事務所的新人明顯因為他的面無表情而感到驚慌。不只是競圖,無論什麼樣的建案小組,都是以老手擔任主設計師,由進事務所數年的前輩與剛加入的新人構成。有時可看出新人驚訝的表情,這是因為對於自己所聽到的話,腦內尚未建立完整的脈絡,或是難以解讀撲克臉伊東的反應。表情比較進入狀況的是前輩。擔任實作團隊的前輩與新人,在伊東面前拿出各種設計稿與模型加以說明,伊東以略帶不同意的表情思考。會保持愉快表情的是主設計師東建男,他通常帶著微微笑意,稍微保持距離觀察一切,這似乎已成為事務所會議固定的模式。

員工都帶有日本特有的清秀氣質,但是從他們口中卻陸續說出「橫切面」、「末端處理」、「測量平板」這些工地使用的語言。工地現場的狀況,就像漫畫裡的對話框一樣,從這些名詞周圍浮現。鐵板的裝設與完成的方法等,在這個階段已經談到許多相關細節。在會議桌上交織著主要的構想,以及為完成必要的細節。建築的構想光靠交談無法成立,對於重點,必須持續驗證實際建設的可能,並且要再經過確認。

伊東事務所平均一年會參加五、六場競圖。以伊東事務所的等級,除了會應邀參加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國際指名競圖,如果有條件有趣的公開競圖,也一定會參加。在前者邀約競圖的情形,經常會與同世代實力最強的建築師不期而遇,譬如法國的尚.努維爾(Jean Nouvel)、英國的札哈.哈蒂(Zaha Hadid)、荷蘭的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瑞士的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簡稱HdM)等。另一方面在公開競圖的場合,也可能與剛畢業的年輕建築師一起比稿。

通常在國際間的指名競圖,業主具有想建造優秀建築物的志向,對建築容許的自由度比較高,能夠真正發揮自己的創意,參與競圖多半也會支付報酬,對建築師而言是相當好的機會。在最近幾年,伊東全力參與的大規模競圖,包括一九九六年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二○○一年新加坡為生物科技建立的新都市「Buona Vista Masterplan」、二○○二年中國國營中央電視台CCTV大樓、二○○三年的比利時根特市文化廣場等,這些全都落敗。反之,獲勝的競圖,則有巴黎康納克.傑醫院、巴塞隆納國際展示會場。其他像一九九二年的巴黎大學圖書館競圖、一九九七年的國際決算銀行(BIS)增建競圖、一九九九年的羅馬現代美術館競圖、二○○一年的哥多華會議中心競圖、二○○二年的奧斯陸再開發計畫競圖等,全都慘敗,不過也都是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央電視台並列,與世界一流建築家角逐的超A級競圖。

超A級競圖與一般競圖的差異,可說是一目瞭然。從計畫的內容、規模、對社會的意義、業主的目標、評審委員陣容、評審的方法,這些項目都會列在給建築師的競圖說明。如果對未建造的建築提到些重要深入的想法,自然能充分激發建築師的挑戰精神。於是,競圖成為一流建築師以無限創意決勝負的戰場。

事實上,設計競圖是建築界的傳統,在西元前就已經實施。在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在波希戰爭中獲勝,雅典要在衛城建立戰勝紀念碑之際,就請多位建築師提案,讓公民給予評價。往後著名的競圖,則是布魯涅列斯基獲勝,完成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這是十五世紀初期的事。白宮、巴黎歌劇院、艾菲爾鐵塔、倫敦國會議事堂等,都是經過競圖而誕生的建築物。

儘管耗費手續與金錢,但業主仍願意實行競圖的原因,在於為了蓋新建築,想找到更好的設計案。除非有「非這位建築師不可」的明確偏好又另當別論,美術館、圖書館、企業的總公司大樓、市政府等,憑藉建築師自己的創意,有可能建造出前所未聞的有趣建築。世界上的物理技術及思想都在逐漸刷新,藉由與空間設計的先趨者──建築師合作,接觸到最先進的想法,視情形採用將會改變世界的創意,或許能建造出能吸引自己的建築物。

一九九六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了增建舉辦國際競圖,邀請雷姆.庫哈斯、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多明尼克.佩羅(Dominique Perrault)、拉斐爾.維諾利(Rafael Viñoly)、伊東等十組世界知名建築師,將這場競圖的過程本身,視為學習的機會。大約經歷二年,從第一次評審到第二次評審,進入最後選拔,在其間的過程,MoMA為市民舉行公開連續講座,講解就館方的角度,新時代的美術館將擔任什麼角色。雖然伊東耗費了相當力氣參與競圖,但最後獲勝的是同為日本建築師的谷口吉生。

有時要等到發表優勝者,才會真正顯露出業主的真意。在這次MoMA的競圖,雖然邀請了在空間上及素材方面都相當具有實驗性質的團隊,如雷姆.庫哈斯、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以及伊東等人,結果卻選擇優雅且平穩、溫馴的設計,對於這樣的結果,館內外都出現反彈與批評的聲浪。

最近的根特市文化廣場競圖,伊東也同樣遇到費盡力氣,結果卻急轉直下的情形。即將在根特市中心建立的這座文化廣場,預期是個可舉辦音樂會、戲劇等多樣化表演,不受拘束的空間,就像可讓市民親近的廣場般的場所。與其說這是棟穩固的音樂廳,不如說設法讓這棟建築成為都市風景的要素,融入周遭環境,在競圖的概要也明顯如此主張。

伊東在著手競圖前,先拜訪了葡萄牙的城市科英布拉(Coimbra),在當地聽到不知從何處傳來的法朵歌謠,沿著巷道走著,追逐音色的源頭,結果來到廣場,這樣的經驗相當有趣。正好在這時候,根特市文化廣場的建地也位於市中心的廣場。人們從城市各地聚集而來,直接進入音樂空間──伊東首先描繪出這樣的意象。

這個意象雖然強烈,但是要實際落實在建築的形式並不容易。不要有在封閉的音樂廳裡恭敬聆聽神妙音樂的嚴肅階級之分,最好是每個位置都同等重要,通往城市有設立多個入口,演奏音樂的空間與人來人往的通道幾乎沒有區別,彷彿重疊的場所。重疊紙做的管、鑿穿保麗龍、揉紙黏土,試做過各種各樣的模型。不只是形狀,為了建設還必須找到合理的內部設計。

聽眾將多次錯過目標、經過死巷,最後終於抵達彷彿人體內的空間。內藏的內壁很薄,互相鄰接,也向外開放。地板、牆壁、天花板都以彎曲如波浪的管狀曲面構成,究竟哪裡是內部、哪裡是外部,光是看模型還看不出來。或許就像將六○年代的迷幻夢境直接凝固般的意象。也讓人覺得這是「奇怪的人」所設計的建築。不知在某處演奏的音樂,通過各式各樣的管子,聽到時彷彿變成多重奏。置身在這樣的地方,似乎很容易迷路。

不過,伊東事務所的競圖團隊異樣地激發起鬥志。伊東持續追求的無境界流動般的空間、沒有內外區別的建築物、構造與建設的實驗,以及完工時或許會讓人們感到驚愕,前所未聞的建築與音樂體驗,因為這一切都將會實現。在建築師的生涯中,遇到這種機會的情形並不多見。創意、團隊作業與時機的步調必須一致,不論對建築師或對於建築史來說,都是相當具有前瞻度的作品。

競圖順利提出,在提案當天也對業主與評審展開說明。伊東事務所對於這個作品的概念,以及同時發現的結構系統非常滿意。看起來管子呈現蜿蜒與連續高難度的曲折,實際上這個空間能夠由單純的結構系統構成、也確定能建構出來。聽說雷姆.庫哈斯的團隊比截止時間晚十分鐘提出,遭到退件。看來業主也邀請了其他建築師,接受不同作品。即使這樣就少了一組競爭對手,其實伊東更希望在互相抗衡的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然而……

「結果,我們的案子白白浪費掉了。」

在提案數個月後,伊東對於根特市競圖產生這樣的感想。伊東事務所的提案,在徵件結束當天就落選了。獲得首獎的是毫無實驗性質、到處都有的建築,是在這類國際設計競圖不會出現的當地建築師作品。

說要舉辦國際競圖,提出恢宏的夢想,但業主實際上卻沒有勇氣大膽蓋新建築。雖然也有公平落選的時候,但是在某些競圖,當得獎作品發表時,業主與相關人士的真實面貌才突然顯露出來。根特市的案子就是顯著的例子。

儘管如此,建築師仍持續與競圖奮戰。而且值得挑戰的建築案,多半置於全球舞台上。建築師必須一直去世界某處遠征,獲得勝利。「過去所謂的優秀建築師,就是點著香煙,深刻觀察事物的內面,靜靜畫著素描的藝術家,」伊東在某篇文章這樣寫著。「但是現在的建築師,不是這樣靜態的存在。只要有機會,就算位在世界的盡頭,也要前往參加競圖,就像K-1重量級格鬥選手一樣。」

透過競圖,贏得歐美建案的建築家安藤忠雄也說:「為了參加競圖,必須要有掌握機會的能力、為獲得標案前往當地的能量。」競圖就像F1賽車一樣。不論是位於東亞的偏遠地方或是語言障礙,必須要具有無視於這些困難,前往遠征獲勝的氣勢。所謂建築家,是需要具備思考力、造形力、架構力、經營力,在內心深處持續燃燒著鬥志的人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