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滿額折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長期關注現代詩與文學史議題,無論身在學院內/外,皆持續以書寫展現介入之決心。其視野不自囿於臺灣一時一地,反欲與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等華文文學場域積極對話,思考殊途可以不必同歸的在地解答。
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分別命名為「文學史想像」和「現代詩異語」,既提出對臺灣新詩史書寫與敘述方式的主張,亦涉及框架、世代、跨界、選集、教學、影像、文學社團、數位文學之探討。涵蓋文學歷史回顧、現象剖析觀察、詩歌意見抒發,對余光中、洛夫、林燿德、羅智成、施穎洲、張堃等前輩與「七年級」作家之成績亦多所討論。這些探索還稱不上是發人所未能發、言人所未敢言,唯盼書中所錄種種異語,日後莫成無用囈語!

本書特色 

★最真實的新詩評論,最赤裸的新詩現況!
★書中各章節初稿,曾在《聯合文學》、《創世紀詩雜誌》、《幼獅文藝》、《文訊雜誌》、《印刻文學生活誌》、《聯合報》等重要刊物及研討會中發表,並引起許多討論!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楊宗翰
楊宗翰,1976年生於台北。曾任文訊雜誌社企畫總監、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與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著有《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秀威經典,2017)、《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新銳文創,2012)、《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巨流,2002)、《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文津,2002)。編有《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釀出版,2016)、《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福州海風,2012)、《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唐山,2003)、《台灣文學史的省思》(富春,2002)、《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富春,2002),並策畫「林燿德佚文選」、「菲律賓華文風」、「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等系列出版品。

【序】學院

學院是我們的居所,對這點本人從未懷疑。畢竟我曾經如此執拗地相信,有一種人文書院、聚義論學的可能,乃至重現梁山泊上水滸豪傑的不羈風景。那當然是對現代高教體制的衝撞,對自我良好感覺的膨脹,遂使我當年戲擬之「沒有三兩三,別上林美山」,貌似傲氣中實則潛藏了幾分悲憤。一種自恃不為人(也不屑為人)理解的態度,加上宜蘭跟台北既近實遠的距離,在此邊念博士、邊當講師,竟也錯生出煮詩烹文何難之有的幻覺,使書寫方向捨創作、就評論,甘為擺渡人而不自登岸。K校長帶頭編織的人文書院大夢,待各棟鋼筋水泥建物落成,冰冷現實便如下課鐘聲般陣陣襲來。烤羊、花酒、縱欲,究竟是黑函謠言抑或證成菩提,在激情與冷眼的光譜兩端,答案終漫漶至不可辨認。K校長跟幾位老師陸續離開,目睹斯文蒙塵、驚駭重利輕義的我,事件發生迄今十多年皆不願再踏入校門一步。學院還是我的居所,只是竟從安居變成了危居――我成了師承無端的浪蕩子, 文學社群的放逐者,扛著學院遺址與記憶光影在市街獨行的夢遊人。
所幸文學思考、創作及研究都是絕對個人的志業,避結黨, 適獨行。赴菲京馬尼拉教學兩年,回台在產業界走了一圈,晚近有緣重返校園任教,改赴學生數量在全台名列前茅的淡水五虎崗。從小國寡民的人文書院,到精確量化的現代大學,我得調整自身對學院的認知與想像,適應理念跟實踐間的差距。步行在淡江文學館各樓層的走廊,嘗試辨別每間教室、系辦、教師研究室的人文氣味及動人故事,尋找那些可能遺失的美好。遙遠的昔日,K校長在這做過系主任及院長,他留下的故事當不只「都是一群笨蛋!還互稱什麼學長、學妹」一句吧?猶記得他對我說: 「學問在自己身上,誰能搶走?」無論順境逆境,個人學問如此,理想學院亦然。
學院是我們的居所,但它不該只是避風港或藏經閣,而是真正的戰鬥位置。我的理想學院,樓不在高,室無須多,設備新穎或氣派豪華就留給得閒者去享用。學院中人應能時刻警戒權力誘惑,寧為醒世刺耳逆聲,堅持文化抵抗干擾。學院的位置就是戰鬥的位置,誰說人文學科只能困守窮巷案頭?把文學學好、學精、學深,「文學學」就是最有效的應世之道,我們發出來的異語便不致淪為囈語。理想學院仍待建構,現實學院正在眼前,我的現代詩與文學史閱讀研究之旅,已不再有退路或藉口。

目次

【序】:學院 

■上卷:文學史想像
 臺灣新詩史:一個未完成的計畫 
 被發明的詩傳統,或如何敘述臺灣詩史 
 重構框架──馬華文學、臺灣文學、現代詩史 
 與余光中拔河 
 林燿德晚期創作中的幻獸想像 

■下卷:現代詩異語
 臺灣新詩史:書寫的構圖 
 曖昧流動,緩慢交替──「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剖析 
 馬華文學在臺灣(2000~2004) 
 雙重意識:旅臺馬華作家的臺北書寫 
 世界華文文學的教與學 
 期待千島詩國再現 
 在臺灣閱讀菲華,讓菲華看見臺灣:《菲律賓‧華文風》書系的出版意義 
 必須完全忠實:菲華作家施穎洲的翻譯使命 
 逾越的愉悅:半世紀來第一本《臺灣跨界詩歌選》 
 一群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台大現代詩社與七○年代的羅智成 
 閱讀「60-80」,想像「70-90」
 還要新世代多久?──2012詩與詩論的年終回顧 
 傳奇已止,研究待續──還林燿德以真實
 然而詩 以及文學跨界 
 從龜壽鶴齡,到再《創世紀》 
 因為洛夫的緣故:認識詩人的四個關鍵詞 
 文學電影,紀錄想像:對「他們在島嶼寫作Ⅱ」的反思 
 他的風景遍佈時間─張堃及其詩集《風景線上》 
 從政治詩到公民詩 
 臺灣現代詩的數位衝浪:從電腦詩到新媒體 
 小說引力,臺灣魅力──論「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評選 
 拋出了地心吸力的詩人們:從《星座》看現代主義文學「小歷史」 
 從出天下到領世代──臺灣七年級詩人的機遇與挑戰 
 在臺灣閱讀《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新詩卷》 
 論詩歌節如何毀詩不倦 

【代後記】下一個十年的文學溝通

書摘/試閱

◆從政治詩到公民詩

在這個詩學(Poetics)寂寥,政治(Politics)喧囂的年代, 《創世紀詩雜誌》於邁入六十一週年時推出政治詩專輯,編輯群可謂以編代寫,有話想說。徵集政治詩創作成果、檢視政治詩書寫良窳,走過一甲子的詩刊《創世紀》當然不是最早。它的小老弟《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第十二期(2011年3月)曾推出「百年阡陌‧國家詩輯」,以詩回應彼時「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風潮。莊仁傑於〈編序〉中指出:「每個人皆有屬於自己的時代,每個人都可建成自己的國家。那麼,一個人要如何看待自己的故事,又如何在這故事之中投射時代、印象國家?」在全國民怨沸騰、學運風起雲湧的2014年3月,《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復於第十八期標舉「刺政‧民怨詩」,主編蘇紹連親撰卷首詩〈人民的靈魂被政府的身體凌虐〉:「在我的透明裡看見遠方的風景。在我的/透明裡看見遠方的政府。在我的透明裡/看見遠方的憂懼。後來,我失去的透明/是一種靈魂」。詩論壇的主編欲借政治詩一抒鬱結之氣,其旨昭然若揭。
其實上個世紀八○年代起,臺灣的政治詩便開始增加發表空間,連各式政論雜誌都屢現詩蹤。《陽光小集》第九期(1981 年6月)刊有〈不太高明的吶喊―看政論雜誌上的詩〉,文中雖不乏批評,但畢竟逐篇檢閱了詹澈、鄭炯明、趙天儀、廖莫白等人在「非詩刊」上的政治詩作品。勇於挑戰禁忌的《兩岸詩叢刊》,第一期(1986年12月)以「弱小民族詩貌」為欄位名,刊出譚石〈復國的工具―西班牙境內巴斯克人的詩與政治〉。譚石是王浩威的筆名,他所譯介之西班牙境內「弱小民族」政治詩作,對彼時臺灣知識份子與詩人、作家提供了無窮暗示。《兩岸詩叢刊》第二期(1986年12月)刊出徐嘉銘〈苦苓與劉克襄的政治詩之比較〉,更是等同把兩位直接劃入政治詩創作者之列― 不算其他文類創作,兩人迄今在現代詩上最明顯的成就,確實也是那批八○年代收穫的政治詩篇。
臺灣詩刊願以專輯形式公開倡議「政治詩」者,當以關注現實、擁抱大眾的《陽光小集》為第一。一九八四年六月該刊第十三期企畫「政治詩專輯」,社論寫道:「現代詩壇出現了一些評論時政、反映現實的詩創作,由於其取材範疇蘊含濃厚的政治意味,姑且以『政治詩』名之」。該社並於高雄楠梓李昌憲家中召開「我看政治詩」座談會,邀得葉石濤等十一位作家與會(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本土派一直對余光中頗有意見,但與會人士對他在《自立晚報》翻譯的土耳其詩選卻多所讚許。後者「表現手法的新與聯想的新」,甚至被莊金國拿來跟彼時臺灣政治詩的語言僵化跟淪為口號作為對照)。在這場座談會上,葉石濤認為以「對社會制度的抗議與控訴,對社會的不平,農漁勞工的淒苦」為出發點者,就是臺灣的政治詩。他還不忘提醒,「目前臺灣的政治詩和民眾脫離太遠」,詩跟小說皆然。林宗源則於會中指出,政治詩的廣、狹兩義應有分野,廣義的政治詩「寫社會上人類的行為」,狹義的政治詩則是「針對社會的制度或某種問題」的創作。該期《陽光小集》亦請彭瑞金撰寫〈詩也要進補〉,他直言:「生活即政治,除非離地生長,『詩』又怎能脫離政治呢?」我想這恐怕是對政治詩最寬廣的定義了―似乎頗為全面,但也等於什麼都沒講。
政治詩究竟應該如何定義?孟樊在《臺灣當代新詩理論》第七章「政治詩學」與博士論文《後現代的認同政治》都嘗試直接或間接回答這個問題。孟樊對政治詩書寫及詩的政治批評(Political Criticism)之耙梳,雖然成功踏出了很大一步,但他恐怕也得承認:政治本身就極難「一言以蔽之」來下定義,遑論政治詩?基於所有論述總得要有個起點(以免陷入相對主義陷阱),吾輩倘若跳脫「政治即政府」、「政治詩是在寫與政府相關的詩」此一最狹義說法,我會建議採用「書寫權力施展或價值分配的詩」,作為當代政治詩的一種可能定義。
既然當代政治詩旨在以詩叩問、挑戰、重建「權力與價值」(Power & Value)為旨趣,我們應該可以藉此召喚全新品種「公民詩」的誕生。公民詩理應屬當代政治詩的重要一環,它不單只滿足於替弱勢族群發言、抵抗或反對霸權強凌,而是有著更多的正向建構,尤其重視如何喚醒閱讀者的公民思維與自覺。公民詩應該能夠透過書寫,呈現當下臺灣社會在種族、性別、階級上的多樣與差異―譬如新住民及其第二代,便極有可能成為公民詩創作的新興力量。公民詩可以滔滔雄辯,可以深埋隱喻,當然它更可以脫離傳統寫實主義及其表現手法的桎梏,替當代政治詩創作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原刊於《創世紀詩雜誌》第185期(2015年12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