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教養不必惱,自然就好:只求全心陪伴,不必當完美父母
滿額折

教養不必惱,自然就好:只求全心陪伴,不必當完美父母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49個教養與成長的關鍵問題,
洪蘭老師提出生理、情緒、閱讀、品格與親子關係等五大核心,
回應父母的困惑與焦慮,揭開大腦發育的祕密,
教你聰明養小孩!

懷孕聽古典音樂真的對胎教比較好嗎?
父母的陪伴有助孩子的大腦發育嗎?
孩子幾歲之後比較適合出國旅行?
從小教孩子背古詩古文,對學習有益處嗎?
現在孩子好難教,該如何教導他們誠實呢?
如何讓孩子主動學習?

陪伴孩子成長時,家長時常遇到上述教養問題,卻往往不得其解,愈擔心只會愈焦慮。其實,這些問題的產生,在於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腦神經專家洪蘭指出,重量不過一公斤多的大腦,掌握著人類命運的鑰匙,人的成長或衰敗,關鍵都在大腦中。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產生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又改變大腦,如此循環著,影響著人的一生。對於正在學習中的孩子,更是如此。

本書中,洪蘭老師帶讀者跳脫教養迷思,以科學的方法,在對的時間啟發孩子的大腦,幫助孩子在身體、心理及行為上成長茁壯,樂在學習,培養出高EQ,好品格的下一代。


【本書重點】
生理:養兒育女的迷思大破解
關於孩子的胎教、睡眠、發育、健康,
所有成長關鍵一次告訴你

情緒:EQ管理好,孩子成就高
EQ與情緒皆影響思考模式,EQ甚至被視為比IQ更重要的指標,
該如何教導孩子情緒管理與正向思考呢?

閱讀:掌握閱讀力,就掌握學習
培養孩子自主閱讀有很多方式,父母陪讀、讀報、翻閱繪本、寫作練習都是,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提升閱讀力,增近記憶呢?

品格:一切德性的基礎
好的品格需從小養成,會讀書並不代表品格一定高,
如何透過生活中的日常訓練孩子同理心、誠實與禮節?

親子關係:幸福家庭的必要條件
父母的陪伴在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
擁有良好親子關係的孩子,群體關係也較好,
父母如何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作者簡介

洪蘭
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並榮獲NSF博士後研究獎金。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後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一九九二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二○○三年創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近年南北奔波推廣閱讀,並針對台灣教育、社會問題提出真知灼見。撰寫學前教育雜誌科學教養專欄多年,並藉著一場場演講,將正確的腦科學介紹給社會大眾,以增進孩子們歡樂的學習。
著作包含《大腦的主張》、《洪蘭老師開書單》、《請問洪蘭老師》(親子天下出版),《知書達理》與《良書亦友》(遠流出版),及譯作三十餘本等。

目次

目錄

PART1/養兒育女的生理迷思大破解,聽聽大腦怎麼運作?

孩子睡眠少會影響大腦發育嗎?
寶寶哭了,抱他會變軟弱嗎?
父母抽菸喝酒,孩子易反社會化?
腸道菌群調節大腦活動,是真的嗎?
從小教孩子背古詩古文,有益處嗎?
帶三歲嬰兒去旅行,對智力發育好嗎?
音樂胎教真的有用嗎?
我的孩子坐不住,有過動嗎?
贏在起跑點上,孩子比較會成功?
是方便管教?還是真的為孩子好?
聰明的小孩,以後人生一定成功?
孩子內向?外向?可以改變嗎?
教養男孩子就一定要有男子氣概?


PART2/情緒管理好,孩子成就高,聽聽大腦怎麼說?

智商IQ、情商EQ,都是天生的嗎?
孩子的EQ是可訓練的嗎?怎麼做?
如何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處罰恐嚇,真能教出誠實的好孩子嗎?
如何教孩子同理心?什麼時候教最好?
怎麼做孩子才不會自私、爭奪、記恨?
如何避免孩子負面思考?
當孩子有分離焦慮時,怎麼辦呢?


PART3/學習閱讀的重要性,看看大腦怎麼運作

超強記憶法?語意和理解才是最好記憶法
愛讀書的孩子真的不會變壞嗎?
大量閱讀報紙,有助於孩子的智力嗎?
喜歡閱讀的孩子會說話?
讀繪本會觸發孩子聯想力,真的嗎?
孩子寫倒字沒關係嗎?會有閱讀障礙嗎?
鼓勵孩子多動手,有助大腦建構嗎?
益智類的電子遊戲對孩子有益嗎?
勤作手抄筆記,有助腦子記憶嗎?
多接觸大自然,可以讓孩子遠離3C產品?
如何引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呢?


PART4/孩子品格教育的養成,原來大腦也有參一腳

會讀書等於有好品行嗎?
讓孩子從小養成整理書包很重要?
孩子喜歡強辯與講理,要制止他嗎?
到底何時教養孩子時機最好呢?
助人與分享,會讓孩子的大腦更快樂?
如何教育孩子的品格?
如何觸動孩子的想像力?
有禮貌的孩子受歡迎,但要怎麼教?
與其教孩子聰明,不如教他勤能補拙?
如何教會孩子惜福感恩?
與其迷信,不如相信自己


PART5/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激發好的大腦感觀

如何尋找孩子的天賦?並啟發它?
餐桌上媽媽的味道,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
父母的陪伴有助孩子的大腦發育嗎?
寶寶三歲前,媽媽全職陪伴最好嗎?
獨生子女與有手足的孩子,大腦發育會不同嗎?
合群的孩子,更有智慧嗎?

書摘/試閱

寶寶哭了,抱他會變軟弱嗎?

老阿公阿媽老是說:孩子或強褓中的寶寶在哭時,不要抱他,會養成壞習慣?或是長大後遇到問題,容易哭哭啼啼地回來找救兵……等等。所以為了寶寶好,哭鬧的寶寶真的哄不得嗎?

最近有父母拿著一本日本人寫的育兒寶典來給我看,裡面強調嬰兒要讓他哭到自己睡著,絕不可以心軟去抱他,尤其是男孩,因為這會使男孩長大後個性軟弱、依賴心重、不能獨立生活。

我從來沒有聽過這種事,也不曾看過這種研究,反而是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很重要,男孩子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男生哭並不會損害他的男子氣概,憋著反而有害。《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不論真假,這似乎無損後人對他的看法。

孩子哭泣時抱他,會增進大腦生長

而且最近發表的嬰兒研究報告顯示:當孩子哭時,抱他、拍他、撫摸他,以溫柔的聲音對他說話,對他的情緒有撫慰作用,這種刺激會增進他大腦的生長,尤其情緒的部分。因為情緒迴路要被刺激才會活化:一個從小沒有被刺激過,或刺激不足的孩子,他的情緒反應比較遲鈍。

我們的皮膚上有兩種感受體(Receptor),一種是把資訊傳送到大腦的身體感覺皮質區(Somatosencery Cortex),大腦就知道什麼地方被碰觸了,是什麼樣的東西在碰觸我、它的力道如何;另一種感受體則把訊息傳送到大腦的社交部位,激發荷爾蒙如激乳素(Oxytosin,又叫「催產素」),使人感到快樂並壓低血壓。

所以哭泣的嬰兒被抱起來輕拍時,常常會停止哭,把頭靠在大人肩膀上,這是他心情舒緩的一個表現。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小時候被抱的、需求被滿足的孩子個性軟弱,不能獨立生活,沒有男子氣概,反而是少數僅有的實驗指出這種孩子比較有安全感,身心的發育比較好。

溫柔的聲音及擁抱,是孩子安全感來源

溫柔的聲音會活化大腦的愉悅中心,孩子會轉過頭去注視聲音的來源,低沉的責罵聲音會使嬰兒恐懼。最近實驗發現,出生四天的嬰兒在核磁共振儀中聽到大人吵架聲音時,大腦負面情緒中心的杏仁核就活化起來了。

有規律的拍也會活化大腦的愉悅中心,大腦喜歡有韻律、有節奏的動作。幾乎所有原始民族祭典的舞蹈都是簡單、重複性的動作,研究發現它有催眠作用。

觸摸的好處更多,因此促使很多醫院把已經退休的護理師找回來坐鎮育嬰室,尤其是每天花時間坐在搖椅上抱著孩子輕輕拍他,搖他入睡。因為實驗發現被抱、被撫摸的孩子免疫力會增加,可以提早出院。所以行為主義那種「哭不可以抱,要等到不哭才可以抱」的理論,其實是以前不了解大腦內部活化情形時的說法,實際上,它是完全不符合大腦發展原理的。

尋求關愛是天性,過度節制會適得其反

人有被關愛的需求,很小的嬰兒便會去尋求大人注意,若眼睛有凶相,即使沒有出聲罵他,嬰兒也會恐懼,他會身體僵硬,開始掙扎。如果父母故意不去看嬰兒眼睛,嬰兒會發出聲音來吸引父母注意。

研究發現嬰幼兒對觸摸有原始的渴望,在猴子實驗中,幼猴甚至會放棄食物以交換肌膚接觸。在渴望被接觸時,一條柔軟的毛巾都比沒有東西接觸來得好。就像以前,有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抱著一條舊毛巾或小毯子,走到哪裡都不放手,被認為是沒有安全感的象徵。

研究又發現:母親對孩子需求的敏感度和孩子睡眠品質有關。睡眠時大腦在修補白天的損傷,母親對孩子的需求敏感度越高,且親子關係越好的寶寶比較有安全感,睡眠時也比較不會做惡夢,或從睡眠中驚醒。

這個研究是測量寶寶整體睡眠的時間(量)和中間醒來的次數(質),結果發現在十五個月大時,親子依附關係(attachment)好、聯結強的寶寶在二歲大時的睡眠品質和量都很好;一歲時,睡眠狀況好的寶寶在十八個月、二歲和四歲時的大腦執行功能強,因為大腦在第四階段的睡眠時,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後二者跟大腦的學習有直接的關係,尤其血清張素不但跟記憶有關,也和情緒的調控有關。由此可知,睡眠和父母對待寶寶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大腦的執行功能。

坊間各式各樣育兒的書很多,父母在選購時,以有科學證據的為主,不要愛他反而害了他。


從小教孩子背古詩古文,有益處嗎?

孩子還不認識字,也不能理解古詩文的意思,讓他背誦對他的大腦發展有作用嗎?如果有益,多大開始背合適?古詩文選擇有講究嗎?讓孩子背古詩的時候,需不需要給他解釋意思呢?

《三字經》、《弟子規》都是先人留下教育孩子規矩的好書,讀這些書不是問題,問題是要多小的小孩去讀它?古人是六歲左右進私塾,等於我們現在的小學一年級,所以如果教六歲孩子念這些書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目前社會的現象卻是在幼兒的階段,甚至有孩子才二歲父母就教他背,然後出來表演,博得眾人稱讚,這不是為孩子好,而是為父母的虛榮心,很不足取。其實不懂而硬背,除了剝奪孩子遊戲的時間之外,沒有什麼好處,鸚鵡會說話不也就是人云亦云嗎?這種只有表、沒有裡的表演,有什麼可炫耀的?
至於要不要講解,則應從大腦如何處理訊息來看。

背書記憶與大腦神經元關係

人的大腦是由十兆左右的神經元組合而成,它們在腦中透過軸突和樹狀突來互相傳遞訊息,所以神經科學家對智慧的定義是神經連接的方式(誰跟誰連?)和神經連接的密度(是四線還是六線大馬路?)前者是基因決定的,後者是經驗決定的。
學習在神經學上的定義是神經迴路的改變和強化,它的機制在模仿和記憶,記憶是透過一再重複的活化某一組神經元,把他們結合成某個表徵,表徵越強,我們辨識和閱讀它的速度也越快。

在結合神經元的力量中,語意最強,最能幫助記憶。一個東西如果有意義,它會很快被記住,因為語意像個大網,訊息一旦在這網中找到立身之處就不會流失,而且可以成為下一個有關聯的訊息附著的磐石。語音也有黏性,有押韻的詩詞都容易背,但音的黏度不及意義高。

從神經科學的觀點來看,背書就是重複的活化同一組神經元,使它們緊密連接,好像兩人的手已經緊緊的牽在一起了,只要聽到「人之初」,後面的「性本善」就會自己跳出來。所以孩子若是了解背誦的內容,透過意義的幫助,他會學的容易、記的牢,若不懂意義,只靠音的力量在結合,這些表徵的形成就困難得多,以前私塾都要大聲朗誦,就是要靠音來幫助記憶。

硬背卻不懂其意,易錯誤理解一輩子

童年相對於成長後,干擾的訊息少很多,所以童年讀的東西記憶痕跡較深,記得久。這是很多人要趁孩子記憶力好時叫他背東西,但是不懂而背有個缺點,人的大腦是一直不停的把外界合理化(所以很多原始民族的神話都很相似,如地牛翻身、天狗食月,因為他們要把大自然的現象合理化),若是沒有解釋意思,只是硬背,會有錯誤解釋的危險。又因為是大腦自己主動衍生出來的,改掉這個錯誤不容易。我曾經在一份高考的卷子中,看到考生說國父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國的「始作俑者」,他以為這是好話,其實這是一句罵人的話,因下面一句是「其無後乎?」。

因此,不講解意思就強迫孩子去背,對他的大腦沒有什麼好處,只會增加他對學習的恐懼與痛恨。大腦若未成熟,硬去催熟,則事倍功半,而且還會誤解詩文意義,以後鬧笑話,得不償失。我們一再說明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是促使他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不要剝奪他天賦的權利。

任何事都有它的「時刻表」(timetable),萬能如上帝,也不能強令百花在冬天開,時間到了,大腦成熟了,水到渠成,一切自然圓滿。

教育需要耐心,父母請不要著急。


勤作手抄筆記,有助腦子記憶嗎?

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把單字或生字背起來,而且不容易忘掉呢?是多看幾次教學影片有用嗎?還是要孩子動手做筆記最有用呢?

這學期第一天上課時,我請學生拿張紙寫下他們對未來的期望,想不到收回來的是一堆零碎的小紙條,有包三明治的紙、披薩廣告的背面,林林總總,無奇不有。我才知道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已經不用紙和筆了,上課都用筆記型電腦(以下簡稱「筆電」),才幾年時光,教室的生態就改變了。

很多老師不喜歡學生帶筆電來上課。一個老師說,你只要看他的嘴角,便知道他飛快的手指打的是你上課的內容,還是給女朋友的情書;另一位說,更多時候,螢幕上顯現的不是上課的資料,而是韓劇。

但是這是時代的潮流,再怎麼不喜歡,我們無法阻擋學生用筆電,只是我很好奇,哪一種筆記方法比較有效?

手抄筆記對筆電筆記,誰勝出?

最近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心理學家在美國心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筆比筆電更有威力,手抄筆記對筆電筆記的優勢》,回答了我這個問題。

他們給大學生看TED上冷僻題目的演講,請他們用平日上課記筆記的方式,一組用手抄筆記,另一組用電腦鍵盤打。看完後考試,看他們學到了多少知識。

測驗題分事實及概念兩種,例如前者的題目為印度文明大約出現在紀元多少年?後者為日本和瑞典的社會平等措施有什麼不同?……等等,以方便測試出這兩種問題對大腦處理的程度會有什麼不同。

結果發現,雖然鍵盤組打下的資訊比較多(因為英文打字比手寫快),但是手抄組的學生在事實及概念的記憶上卻表現的比鍵盤組好。因為手寫時,需要把老師的話轉成自己的話寫下來,它在大腦中處理的時間比較久,而鍵盤組多半是一邊聽一邊打,像法院書記官似的逐字記錄,為了跟上老師口語的速度,他們沒有時間多想,沒有經過轉換,所以記憶痕跡不深。

神經迴路越活化,記憶越好

實驗者用「訊息處理層次理論」(Level of Processing)來解釋這個現象。

這實驗的做法是給學生看一序列的英文字,要他們判斷這個字是大寫還是小寫、是否跟某個字押韻、是名詞還是動詞?做完後,再突如其來的,請學生把剛剛看過的字回憶出來。結果發現語意組的表現最好,押韻組其次,大、小寫組的表現最差。這三組動用到的大腦資源不同,語意組處理的層次最深,動用到大腦的資源最多,痕跡深,記憶就好。

現在有了核磁共振,就能更進一步的看到處理語意時,大腦的血流量最多,活化的區域最廣。當我們動腦去思考時,神經迴路就活化起來,一個迴路活化另一個,活化的迴路越多,提取的線索越多,記憶就越好了。難怪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習是要改變神經迴路的連接和強度才有效。俗語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只動嘴,不動心是無效的。

時代的潮流無法抵擋,但是可以讓學生知道,筆電雖然打得快,記錄下來的資料多,但如果這個資料沒有經過自己的大腦去消化和組織,它還是別人的知識,記錄得再快也是枉然。


讓孩子從小養成整理書包很重要?

孩子老是忘東忘西,一通電話家長就要火速趕到學校送東西、當救火隊。「整理書包」與「收拾玩具」一樣,小小一個動作卻暗藏著人格養成的重要任務。孩子老是丟三落四嗎?改變就從整理書包開始吧!

開學了,我跟同事在等校車時,看到一群小朋友拉著行李箱過馬路去上學,一個沒有孩子的同事好奇地問:「他們裡面是裝著什麼東西呀?拖著行李箱像要出國似的」,一個有孩子的同事說:「那是全部家當,所以得用輪子幫忙」。我也很好奇,一天最多不過八堂課,怎麼有這麼多東西要動用到輪子來拖?這位同事就轉頭問另一位也有孩子的同事說:「你孩子有每天晚上整理書包嗎?」她苦笑搖頭:「沒有,兒子說『不變應萬變』,不必整理,裡面要啥有啥,永遠不會因為沒帶老師要的東西而挨罰。」

我出生得早,民國四十二年進小學時,書包外面沒得買,都是媽媽們自己動手做。那時手工書包容積不大,我們必須每天晚上整理書包,而且那時每天走路上學,書包是越輕越好。所以就寢前,一定要拿出課表來,依課表整理書包,最後一道手續是削鉛筆,因為那時沒有原子筆。父親在開學時,每人發六枝鉛筆,要用一學期。我們都很愛惜它,一拿到,立刻刻上自己的名字,生怕丟了不能寫作業。用到很短了,也會用小樹枝或斷掉的舊筷子綁起來繼續用,不像現在教室中失物招領的紙箱子裡,各式各樣的筆和橡皮擦都沒人要。

藏在小小書包的大學問

整理書包看似小事,它教的是孩子的組織能力。組織能力很重要,它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決定做事的先後順序。急診室的醫師和護理師都需這種訓練,才不會失去可以拯救的生命。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常看到很多人緊急時,像個無頭蒼蠅到處亂飛,忙進忙出,一事無成。這個能力是可以在生活裡訓練的,我父親教我們,每天先把一定要做的事做完,就會有很多的時間去做你想做的事;我母親教我們看到客人打招呼時,要先從年長的問候起;煮飯菜時要先煮飯再煮湯,再煮要悶燒的,最後才是快炒的菜;擦地板,先從最遠的角落擦起,最後擦到廚房水槽旁。這個道理學會後,在國外很好用,因為人工貴,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做,我就看到有人油漆房子時,把自己困在地板中央走不出來。杜威一再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早早教會孩子思考的順序,人生不會做白工。

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

至於為什要從小養成好習慣?那是因為一出生時大腦像個草原,上面原本是沒有路的,如果一開始就走了對的路,這條路就越走越大條,速度就越快,效率就越高。若是一開始走了曲折的路,雖然也可以到,但是慢,在競爭上就輸了。神經學上,同步發射的神經元會連在一起,變成強有力的迴路,想要改時,得辛苦地重新劈荊斬棘去開路,所以改舊習慣需要十倍的力氣,不如一開始就養成好習慣事半功倍。
整理書包是小事,但是登高自卑,行遠自邇,父母不妨從這件小事開始,訓練孩子計畫和組織的能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