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
滿額折

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032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周邊有事」!

1950韓戰、1962中印邊境戰爭、1969中蘇邊境戰爭、1974西沙海戰、1979十年中越戰爭……
未來,中國的邊境戰爭會轉向海疆――台灣海峽、釣魚台、南海嗎?

從古寧頭戰役到九五飛彈危機,中國不減武力犯台的野心……
台灣,從中國邊境戰爭的真相裡,看到的是寓言還是箴言?
====================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後,中國與所有鄰國幾乎都發生過戰爭。鴨綠江畔(一九五○年,北韓)、麥克馬洪線(一九六二年,印度)、珍寶島(一九六九年,蘇聯)、西沙(一九七四年,越南)、老山(一九七九年,越南)。國境線上,戰火硝煙一直未斷,而且犧牲了十九萬七千多名中國人!

也就是說,中國的陸疆地帶現在雖然看似和平,但都曾經發生過多起嚴重的國界紛爭,最後以「激戰」的方式獲得所謂的和平。日本國際關係學者石井明沿著中國邊境走了一圈,親臨這些國境線上的熱戰遺址,仔細考察,爬梳出不為讀者所知的史料,呈現這幅中國邊境戰爭的殘酷真相。

一直到九○年代為止,中國的關心焦點都擺在陸疆,忘記了海疆,這是中國的海洋實力不足使然。但隨著中國崛起,從九○年代到今天,與重獲和平的陸疆相反,南海、台灣海峽、東海,衝突日益加劇。從一九四九年的古寧頭戰役,到一九九五年的台海飛彈危機,再到目前中國軍事學者揚言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從二○一二年至今的釣魚台衝突,到二○一六年的國際法庭南海仲裁案。中國海疆也處處燃起烽火。

這些海疆衝突會像當初的陸疆衝突一樣,不可逆地演變成殘酷的戰爭嗎?這正是周邊諸國最擔心的事情。「周邊有事」的預言,似乎一直上演。

====================

.古寧頭戰役(1949)――
這場戰役劃下國共內戰的休止符。共軍為何在登陸金門後全軍覆沒?是共軍急躁輕敵、還是國軍將領帶兵如神?它與韓戰之間有何關聯?

.韓戰(1950-53)――
朝鮮半島的內戰為何變成國際性戰爭,中國「抗美援朝」的政治目的何在?「北朝鮮緩衝區」給今日中國帶來哪些後遺症?

.中印邊境戰爭(1962)――
中印兩國交惡衝突不斷,毛澤東為何決定開戰?是為了保衛國土完整、還是報復達賴十四世出走印度?

.中蘇邊境戰爭(1969)――
珍寶島事件的爆發致使中蘇關係進一步惡化,甚至差點造成人類史上第二次的核戰危機!

.西沙海戰(1974)――
中越兩國為了西沙開戰,是出於戰略需要,還是為了天然資源?海戰之外,中共內部又有怎樣的茶壺風暴?

.十年中越戰爭(1979-89)――
除了事涉領土糾紛,柬埔寨問題與在越華僑的歸國問題,更讓中越關係走向惡化。此外,這對共產主義兄弟之間的恩怨情仇,也和鄧小平復出有關……

.釣魚台列嶼風波――
日、中、台各自表述釣魚台主權。對中國來說,釣魚台問題是「台灣問題」的一部分;對日本來說,尖閣諸島的衝突是「周邊有事」的預演,而台灣的存在,制約了中國處理釣魚台列嶼的反應;反觀台灣,除了七○年代保釣運動之外,在中日間的釣魚台主權之爭中似乎被動失策?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石井明

一九四五年生於千葉縣,東京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中退。二○○七年三月,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退休,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二○○七年十月至二○○九年三月,北海道大學斯拉夫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二○一○年四月,日本大學客座教授,專攻東亞國際關係史。

著有《中蘇關係史的研究:1945-1950》(獲得第七回大平正芳紀念獎)、《中國二十世紀史》(合著)、《記錄與考證:中日建交正常化.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談判》(合編)、《中亞的未來――美、俄、中的拔河》(合編)等。

譯者簡介
顏昀真

社會學、文學專業,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碩士,留學慶應。熱愛翻譯,立志專職翻譯一百年,現為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文章評論散見各文學平台,興趣為電玩與花道,專長是日語教學。

目次

前言
 第一章│古寧頭戰役――內戰終章,武力解放台灣的夢碎
 第二章│韓戰――犧牲十八萬人,抗美援朝的慘痛代價
 第三章│中印邊境戰爭――過去錯估形勢,未來能否龍象共舞?
 第四章│中蘇邊境戰爭――從珍寶島戰役到新疆鐵列克提事件
 第五章│十年中越戰爭――從盟友到反目成仇,邊境戰背後的大國角力
 第六章│西沙海戰――借道台灣海峽,打敗南越海軍的防衛戰
 第七章│洶湧的台日之海――釣魚台列嶼的日、中、台主權糾紛
 後記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古寧頭戰役――內戰終章,武力解放台灣的夢碎
◎中國共產黨的解放台灣戰略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進入最後階段,中國共產黨急於占領台灣。三月十五日,《新華社》代表中共發出聲明:「中國人民一定會解放台灣。」負責解放台灣任務的是第三野戰軍(司令官為陳毅),其中副司令員粟裕為負責人,由他著手準備占領台灣。

中共的作戰策略,並非是一味地朝台灣進攻,同時也採取「統一戰線」的軍事行動――透過國民黨軍的內應,以求勝利,拿下台灣。於一九四九年六月下旬拜訪莫斯科的劉少奇,交給蘇聯共產黨中央與史達林一份報告,報告的日期為七月四日,其中如此描述中國當時情勢:

人民解放軍在今年夏秋兩季可占領福建、湖南、江西、陝西等省,冬季可占領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青海等省,這樣就在基本上結束了對國民黨的戰爭。剩下台灣、海南島、新疆和西藏,其中西藏問題須用政治方式而不能用戰爭方式去解決,台灣、海南島與新疆,須待明年方能去占領。其中台灣,因為有做內應的國民黨軍隊,可能提早去占領。

劉少奇對占領台灣這件事情顯得十分樂觀,雖然這裡並沒有清楚說明他們如何接應國民黨軍隊,不過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裡,收有一九五○年三月十一日,毛澤東寄給張治中的電報。張治中(1890-1969)曾是國民黨軍隊高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致力於和平解放新疆。在接到中共中央與毛澤東的指示後,著手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這份電報,便是毛澤東認為張治中的任務極為重要,希望他能持續下去以求進展所寄出的。

回到一九四九年夏天,毛澤東對於占領台灣這件事情,並沒有劉少奇那樣樂觀。毛澤東交給劉少奇,並指示他轉交給史達林的一封七月二十五日的電報,提到他對這場戰爭的預測,電報中並提到他希望蘇聯能派遣戰地記者,與人民解放軍一起行動:

第三野戰軍將只在兩個地方,即在福建省和台灣開展軍事行動。福建省的軍事行動將於今年十月結束,而攻占台灣的軍事行動要在我們建立了空軍部隊後才能進行,這也許要在明年的下半年才有可能。

意思就是說福建沿岸在十月中就能夠拿下,但攻打台灣需要空軍支援,可能會拖到明年下半年。

在上海,自封鎖之日起,嚴重的困難日益增加。為了粉碎這種封鎖,必須占領台灣,但是沒有空軍是不可能占領的。我們希望你(指劉少奇)和史達林同志就這一問題交換意見,蘇聯能否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即在六個月至一年的期限內,在莫斯科為我們培養一千名飛行員和三百名機場勤務人員。此外,蘇聯能否賣給我們一百至兩百架殲擊機、四十至八十架轟炸機,這些飛機將用於攻占台灣的軍事行動。在建立海軍艦隊方面,我們也請求蘇聯幫忙。我們設想到明年的下半年,即在我軍進攻台灣期間,中國大陸的所有領土除西藏外都將被我們占領。

之後毛澤東更是獅子大開口,說如果國際情勢許可,希望蘇聯派遣空軍與海軍的專家、飛行員協助攻占台灣。

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反帝運動有可能大踏步向前,在美國和英國也有可能會爆發經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利用蘇聯的援助(即除了我們請求蘇聯幫助我們培訓飛行員和賣給我們飛機,也許還不得不請求蘇聯給我們派蘇聯空軍和海軍的專家,以及飛行員參加軍事行動)來攻占台灣,這樣會不會給美蘇關係帶來損害?

這樣的要求史達林無法輕易答應。毛的信中雖然提到上海被封鎖,但其實當時共軍已經拿下上海,只是國民黨軍在長江的出海口設置魚雷,封鎖上海的海岸線。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毛澤東為簽署新的軍事同盟條約走訪蘇聯;一九五○年二月六日,當毛澤東人在莫斯科時,國民黨軍轟炸上海,毛澤東還向蘇聯請求空軍支援。可以想見一九五○年時,國民黨空軍對共軍來說仍是巨大威脅。

國民黨於一九四九年的夏天,把有力的部隊撤退到台灣鞏固防禦,並增強福建省南部的廈門軍港與位於廈門東邊的金門的兵力,以阻止共軍渡海。同年八月,湯恩伯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綏靖主任,其任務為在台灣最後防線的福建省及其沿海諸島等地,指揮防禦作戰計劃。

◎古寧頭戰役
第三野戰軍給麾下的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下達進攻廈門、金門的任務。攻打廈門與金門屬於同一個作戰計劃,第十兵團在十月十五日先攻廈門,十七日拿下廈門全島。

十月二十四日深夜,共軍乘坐從附近漁民那裡徵收來的漁船和帆船,趁著滿潮時駛近金門。第十兵團的攻擊時間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從午夜十二點三十分開始),總之,在二十五日凌晨,共軍展開了攻擊行動。

共軍首先就遇到岸防砲的襲擊,持續了十幾分鐘。當時共軍沒有登陸艇,士兵是抓著自製的三角架登陸。(這是用成捆的麻竹綁成一個三角形,然後以木板將兩個三角形繫起來的自製浮具。因為中國南方有大量竹子,取得來源容易、竹子本身又有浮力、容易製作。)共軍們雙手抓著自製三角架,然後用雙腳游到岸上。

第十兵團以「在金門吃早餐」為口號前進金門,但最後這個夢想卻破滅了。第一梯上陸的軍團遭遇國民黨軍的反擊而被殲滅,共軍也沒有準備堪用的船隻供第二梯團增援。第一梯團在登陸後,乘坐的船隻都被國民黨空軍的砲火擊毀,所以第一梯團的士兵不得不在無兵力支援的情況下勉強戰鬥。到了二十五日夜晚,終於有四個中隊乘坐廈門僅存的船隻航向金門,但這點兵力完全無法挽回頹勢。因為是難辨敵我的戰鬥,也無法從廈門這端用岸防砲打去金門,共軍只能站在廈門的海邊,看著同伴在金門被窮追猛打、殲滅殆盡。

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十年》中,對古寧頭戰役做了如下概括:「這次作戰,由於主觀指導上對渡海作戰的特點和困難估計不足,組織戰鬥不嚴密,致使登島部隊九千餘人苦戰三晝夜,彈盡糧絕,一部壯烈犧牲,一部被俘。這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遭受的一次嚴重損失,教訓深刻。」

在金門被殲滅的共軍士兵,到底是遇到了什麼情況呢?根據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所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記載,在上陸的九千零八十六人當中(其中包含船員、民兵三百五十人),一部分壯烈犧牲、一部分被俘虜,也就是說,全數不是戰死就是被俘。雖然被俘人數眾說紛紜,不過根據金門古寧頭出生的記者李福井統計,有五千多人被俘而運往基隆,其他的四千人戰死。在五千多名戰俘中,約有兩千名是因投降而成為解放軍的前國民黨軍人,他們希望以後能留在台灣。這些留在台灣的人,甚至也有人參與了一九五八年的金門八二三砲戰。五千名戰俘的其餘三千多人,因為強力要求回大陸,國民黨政府就用漁船將他們遣返回去。

我在一月二十六日回到廈門,拜訪了虎園路上的廈門烈士陵園。斜坡上刻有共軍渡海廈門作戰的浮雕,旁邊是廈門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由葉飛於一九八六年十月題字。陳列館中,展示著第十兵團的第二五六團攻打廈門勝利的事蹟,但完全沒有關於古寧頭戰役的隻字片語。在廈門戰役中,戰死者成為烈士;但在金門戰死的士兵,就什麼都沒有。在共軍的規劃中,明明攻打廈門與金門的計劃,是屬於同一個作戰任務,可能在這種培養愛國主義的場合裡,敗仗是不需要展示的吧!


第六章 西沙海戰――借道台灣海峽,打敗南越海軍的防衛戰
◎西沙海戰――戰略位置與石油資源爭奪戰
雖然說西沙海戰是偶然的遭遇戰,但仍是中國海軍與南越海軍在這片海域互相對峙、最終發生衝突的戰爭。為何兩國海軍會在這片海域碰上呢?

首先要探討的是西沙群島在地緣政治學上的「價值」。西沙群島位於東海的東北部,距離海南島三百一十公里,由宣德、永樂兩群島所組成。東鄰菲律賓、西為越南、南接馬來西亞、北邊是中國大陸的海域,西沙群島位於中國聯絡東南亞各國的海路上。

宣德群島與永樂群島的中間稍微偏北,有一座永興島。一九四六年,國民黨軍曾派遣軍艦永興號至西沙群島,收復主權,並冠以「永興」之名。永興島的面積為一點八五平方公里,是南海上最大的島嶼,現在是三沙市政府的所在地。

西沙海戰就發生在永樂群島的附近,最後以中國占領永樂群島的甘泉島、珊瑚島與金銀島作為句點。但金銀島對漁民來說,不只是捕魚的「基地」而已,而是進出東南亞、甚至是歐洲的必經之路。而建有烈士陵園的琛航島,面積為○點三二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為三點九公尺,是座小島。

無論如何,中國為了進出南方需要控制西沙群島;對越南來說,它也想確保能從北部灣進出外海。中越戰爭開始後的一九七九年十月四日,越南外交部發表了《三十年越中關係真相》的白皮書。這份白皮書發表的時間點為越戰在中國的支援下結束,南北越達成統一的時候,但因為西沙海戰發生時還需要中國的援助,所以與中國的對立不能明白地表現出來。所以白皮書在回顧西沙海戰時,是這樣記錄中國開戰的意圖: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越南政府為了讓越南領海供祖國建設使用,提議召開北部灣的中、越海疆正式劃定的會議。中國於一九七四年一月十八日回應說接受提議,但他們自行劃定了北部灣內的二平方公里海域作為禁止探勘區域。

此外,中國還於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九日,也就是中國接受和越南針對北部灣問題談判的隔天,動員海、空軍,攻擊西貢傀儡軍,占領自古就是越南領土的西沙群島。中國說是出於「自衛」,但實際上是侵略行為,他們想從海上支配越南,為了實現一步步獨占南海的陰險計謀,所以實行侵略與占領。

越南批判中國在事前就已做好周延的準備,引起戰爭。因為當時越戰正在最終階段,所以中國攻擊搖搖欲墜的南越海軍,拿下西沙群島,試圖支配南海。

此外,中國開戰的理由,可能也與中國想占有西沙群島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有關。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一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南沙、西沙、中沙、東沙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並聲明「這些島嶼附近的領海資源也都屬於中國所有」。雖然沒有指出是石油、天然氣,但一般而言,這是明言表示中國占有海洋資源。

《中國海洋石油報》的前總編輯、長期調查海洋問題的王佩雲指出,在西沙之戰發生時,中國的海洋石油鑽探隊正在永興島挖掘「西沙第一號井」,調查埋藏在這片海域中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有關當時中國與南越的石油、天然氣開發之爭議,王佩雲記述如下:

國內有長期從事珊瑚礁埋藏石油研究的人,累積了豐富的地質資料,在理論上有重要的突破,迫切需要用實踐來證明理論的成果。珊瑚礁是西沙地質構造的重要特徵,因此在此海域中探索石油、天然氣變成是重要的目標。

一九七三年,這支鑽探隊抵達永興島,在當地軍、民的熱心支持下,有了居住與鑽探的場所,鑽探機也已鑽入了珊瑚礁地層的深處。南越政權這次急於派遣軍艦入侵我國西沙群島,一點也沒有掩飾他們的重要目的,就是為掠奪此處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我方的鑽探工人大感憤恨,與島上的民兵、漁民們,一起投身西沙保衛戰。

王佩雲為了證明在西沙有鑽探的事實,一九九四年,也就是在西沙之戰的二十年後,去了湛江,訪問當時的鑽探隊長繆正富。繆正富表示,雖然「西沙第一號井」沒能發現石油、天然氣,但表示中國在挖掘、開發西沙珊瑚礁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方面,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除了王佩雲的著作以外,沒有找到其他的相關記載證明在西沙海戰發生以前,中國在西沙就有實際鑽探一事。

◎中國決定西沙海戰的過程
是否就像越南外交部的《三十年越中關係真相》所說的一樣,中國在占領南海的長期戰略下準備周延,進而引起戰爭?到底誰才是決定海戰的關鍵人物呢?

《周恩來年譜》中,記載著一九七四年一月十八日――海戰的前一天如下:

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提議中央軍委成立以葉劍英牽頭,有王洪文、張春橋、鄧小平、陳錫聯參加的五人小組,討論處理軍委的大事及緊急作戰事項。二十日,中央政治局正式向毛澤東提此建議時,將原五人小組增至六人(加蘇振華),並確定:軍委六人組「大事視情況或直報主席或經過中央政治局討論後再報主席」、「對內對外不行文,一律以軍委名義下達」。同日,與王洪文聯名向毛澤東報告此事,毛澤東表示同意。

海戰當日,一月十九日,又有如下記錄:

一月十五日以來,南越西貢當局接連出動海空軍入侵中國南海西沙群島領海、領空,撞壞中國漁輪,強占中國島嶼。本日,又向中國駐島部隊發起武裝進攻,西貢海軍亦向中國艦艇首先開火。中國人民解放軍被迫自衛反擊,同南越軍隊在西沙海域激戰。根據中央政治局十八日議定,周恩來要葉劍英召集軍委五人小組(蘇振華亦參加)研究商討作戰方案,部署自衛反擊事項。二十日,西沙海戰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地保衛了西沙群島領土。當晚,周恩來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主談西沙戰事,會後將戰況報告毛澤東。同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抗議南越西貢當局的軍事挑釁行動。

如果觀察當時中國的國內情勢,就會知道周恩來正捲入批林批孔的運動中(假藉批判林彪的名義,實則針對現代的孔子――周恩來――的運動)。

一九七四年一月十七日,中央軍事委員會派遣南海艦隊至西沙永樂群島,命令艦隊就巡邏任務位置,軍方的機關報《解放軍報》則刊載周恩來、葉劍英於一九七三年五月所寫的評論〈批判雖然重要,但理解也同樣重要〉,這篇文章的基礎是他們在空軍黨委員會擴大會議上所演說的內容。確實在前一年,一九七三年五月十七日,周恩來與葉劍英出席空軍黨委員會為批判林彪所召開的批林整風擴大會議,那時的演說內容為,空軍黨委員會必須要遵照毛澤東提出的「三個基本原則」做事,必須團結一致。

「三個基本原則」指的是毛澤東於一九七一年,在發生林彪事件之前的「南巡講話」中所提出的:「要搞馬克思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雖然不知道葉劍英在此時的演講內容,但應該與周恩來的旨趣相當。

其後,「四人幫」非常不喜歡這篇《解放軍報》的文章。 一月二十八日,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召開報紙相關單位的會議,批評「這篇文章非常不好」,準備寫文章來反駁,後來《解放軍報》遵從王洪文、姚文元的指示,刊載了一篇評論批判一月十七日的評論為「背離批林批孔鬥爭的大方向」。

在批林批孔運動的打擊中,周恩來病情惡化,三月在三○五醫院檢查時,再度發現癌症。在這樣的政治情勢中,受周恩來的指示,指揮西沙海戰的人,應該就是軍事委員會六人小組的領頭人葉劍英無疑。葉劍英於一九七三年八月的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大會中,被選為中央委員,並於八月三十日的第十期一中全會上,成為中國共產黨副主席。雖然王洪文在這時候也被選為共產黨副主席,但王洪文集團對人民解放軍的影響力不及軍中資歷深厚的葉劍英。

前面提到的外交部張良福所寫的書,雖然有記錄葉劍英指揮西沙海戰,但書中說他是與鄧小平一起指揮。

(一月十九日)早上七點多鐘,葉劍英第一個到達作戰指揮室,有關人員立即向他報告情況,不一會兒,鄧小平等陸續到達。

到了上午十點多鐘,敵艦突然向中國艦艇開火。……一個多小時以後,捷報傳來了:人民解放軍在作戰中取得了勝利。敵艦一艘被擊沉,其餘各艦被擊傷後潰逃。根據這一情況,葉劍英同鄧小平等商議後,立即發出指令:我軍艦艇立即疏散,防止敵艦報復襲擊。

晚餐時,葉劍英連飯也顧不上吃,僅以幾塊點心充饑。葉劍英同鄧小平等經過研究,決心乘勝收復被南越反動當局侵占的甘泉、珊瑚、金銀三島。經報告毛澤東批准,一月二十日,葉劍英向前線部隊發出了堅決收復甘泉、珊瑚、金銀三島的命令。

但是這樣描述很奇怪。如果要動員海軍,葉劍英第一個要與之商議的,應是海軍第一政治委員蘇振華,周恩來也曾指示要把蘇振華加入五人小組的協議中。鄧小平兼任總參謀長,負責作戰計劃擬定是在一年後的一九七五年一月。所以我認為,這裡是葉劍英一邊與蘇振華商議,一邊指揮戰鬥,而非是和鄧小平。

我也認為,西沙海戰發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軍方面對江青集團的攻勢(批林批孔運動等),為了展現自身的力量,所以把西沙海域當作戰場。只是,從本書討論過的中印、中蘇、中越的邊境戰爭來看,中國事前都有充分準備,並配置能壓制敵人的兵力才開戰,相較之下,西沙海戰在事前並沒有充分準備,與這些邊境戰爭都不同。

不過以結果來說,南海艦隊雖然艦身有損,但把南越海軍趕出了海域,並成功占領永樂群島,打了場勝仗,當然也提高了軍方的威信(江青集團則為了與軍方對抗,急於強化第二武裝――民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