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公門菜鳥飛:一個年輕公務員的革新理想
滿額折

公門菜鳥飛:一個年輕公務員的革新理想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想要當公務員的人,要和公務員打交道的人,都需要讀這一本書。


政府儼然成為人生的墳墓、稅金的墳墓。
擁有最大資本的一間公司,卻可能是全台灣最沒效率的一間,
而且,大家還默默地接受了。

當了六年的公務員,從文官學院新生訓練開始,菜鳥便被耳提面命要「依法行政、廣結善緣、全身而退」。面對公部門裡各種人事關說、防弊也防創新的採購制度,或只看數字、要不斷填表格的研考制度⋯⋯都讓作者覺得很弔詭。年輕人前仆後繼投入國考,考上後才發現是一個無力的開始。到底公務員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2016年台灣執政黨再度輪替,並且有許多年輕勢力揭竿而起,配合資料開放、公民參與的層面擴大,在在都顯示出新的政治模式必須被啟動——不符時代產業需求的法令必須被調整、人事制度必須更有彈性、文官的專業性及使命感必須找回、跨領域的議題必須整合等等,都是台灣要向前走必須突破的。
希望有志於公職的年輕一代,仔細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菜鳥不死,莫忘初衷」的精神,是不放棄希望、不滿足現狀而衍生出的改變動力,正是台灣現在所需要的。

作者簡介

魚凱(KAI)
工程背景生物魂,屬體制內外邊緣人。台灣社會需要改變,而改變不單來自批判,而來自於互相理解後尋求的共同解。書寫,希望從中理解自己,也為理解彼此找到一個媒介。作品常出現在「聯合新聞網」【鳴人堂】專欄,「上下游新聞市集」、《消費者報導》雜誌、《大自然》雜誌、《人時代動物誌》等等。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田秋堇(僑務委員會政務副委員長)
朱淑娟(獨立記者)
邱銘源(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副執行長)
李鴻源(前內政部長)
林 全(行政院長)
柯金源(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製作人)
張善政(前行政院長)
張鐵志(文化及政治評論家、報導者共同創辦人暨顧問)
黃國昌(立法委員)
彭盛韶(前北市資訊局專門委員)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推薦語
他成為我心目中另類的公務員,不只在體制內尋求理想的實踐,也透過書寫傳達他的見解,同時熱中參加非營利組織⋯⋯這是一本魚凱用他六年公務員生涯的熱誠寫出來的書,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言,期待能因此促成改變。我要套用書中的話跟公務機關的朋友們互勉:「公務員,是個需要理想的行業;台灣,需要更多有熱忱、具憧憬、行動派的公務員加入!」──朱淑娟(獨立記者)

我期待台灣公門的年輕菜鳥,也要勇於改變大步向前;我期待你們要成為夜空中熱情燃燒的星光,也不要溫馴地被姑息主義的黑暗所吞噬;我也期待大家一起為台灣奮鬥,只要動手去做,願意昂首高飛,根本不必等待風起,馬上就可以自己振翅。只要行動,我們都可以讓世界看見台灣,忘記自己的私利與本位,揚棄和稀泥。在每個崗位上努力,為自己,也為這塊土地。這段文字送給魚凱,也給所有有心改變公門的菜鳥,莫忘初衷,一路向前,KEEP WALKING!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適合菜鳥看,當然小英和林全也應該拜讀才是。──邱銘源(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副執行長)

台灣官僚文化的貼身觀察,來自公務人員的深層自省與吶喊、期待,衷心推薦。──柯金源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製作人)

魚凱這本書,描述了他公務體系的所見所聞,都是我們公務員應該參考檢討之處。同時,我也期待所有的政務官應該珍惜常任公務員,好好體會運用他們的能力。一個公務員不能夠充分發揮的國家,是不會有希望的!──張善政(前行政院院長)

我們有個變態的社會,父母總希望子女變成公務員,社會氛圍卻憎恨公務員,但每一個人卻都需要公務體系解決與管理人生需求,如果我們還是有好的公務員,國家卻壞了,那問題在哪?怎麼解?快來看這個還沒放棄希望的傻小子的現身說法。──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前言

如果我問,你對這個政府還有期待嗎?你會怎麼回答?這也是我最近常問自己的。

記得二○一五年的生日,許下一個願望:希望台灣行政制度能逐漸改變,能夠讓有想法、願意投入改革的公務員有發揮的場域,然後營造一個可開放討論、能夠接受夢想存在的公務環境。
在這幾年時間裡,聽到很多來自公務界朋友的抱怨,有些是抱怨主管人事不公、有些是抱怨雜事很多、有些抱怨制度沒彈性、有些抱怨福利越來越差、有些是覺得專業都派不上用場⋯⋯那麼多優秀的人,在這個體制裡動彈不得。
從這些問題裡面,可以歸納出幾個根本的核心元素:公務選才方式已不合時宜、防弊制度綁死創新性、無效的績效評估、施政找不到重點、邏輯不清下的決策混亂、做了很多白費力氣的事。
這些交互影響,讓公務員忙個半死,得到的成就感卻有限。然後,在無力感堆疊、僵硬的行政系統中,失去感受外界變化的能力;加上台灣教育養成的方式,很難靠自己單兵作戰尋求突圍,於是融入群體成為保障的途徑。即使政府內部問題重重,大家的抱怨沒有中斷過,但還是會退而求其次——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把自己的業務做好,就對得起良心了;很難去想像結構性制度的改變、很難去挑戰不合邏輯的官場文化。
太陽花運動後,政府開始傾聽民間的聲音;二○一六年五月政黨輪替了,眾人引頸以盼的新政治彷彿出現了。但是,新政治到底是什麼呢?能確實掌握改變的,是在我們自己手裡啊!自己手中漢堡的番茄醬酸臭了,於是肖想看別人手上的漢堡會不會好一點,但整批番茄醬都出自同一條產線的啊!產線不改的話,再厲害的廚師也只能拿到酸臭的番茄醬。
公務系統,就是一條很長的生產線,長到即使身為國家領導人,也不見得能改變當中的組織文化。而我,小小的公務員又能做什麼?我只是看到事情不會憑空發生改變,所以想做些什麼,讓台灣政府變得不一樣。我相信,台灣要更好,靠的是大家齊心努力,改變的力量能凝聚才能看到新政治。新政治,需要台灣人共同參與;新政府,需要台灣公務員共同參與。

愛台灣——在陳金鋒揮出全壘打的那一刻,多少人眼眶泛紅;愛台灣——《拔一條河》甲仙鄉親迎接深夜歸來的拔河隊畫面,多少人眼淚hold不住;愛台灣——〈島嶼天光〉中「天色漸漸光,咱就大聲來唱著歌」的歌詞又讓多少人熱血澎拜。而《公門菜鳥 飛!》,希望將這些能量帶入政府;用沉穩內斂的力量告訴自己,我們需要改變!而且,我們可以!

內文摘錄

〈不動如山、牢不可破的行政模式〉

剛進部門,就感受到一團和氣的氛圍。
剛到公部門報到的頭一個月,抱著探索及亟欲求知的精神,用著學校師長告誡的積極態度,想要多了解這個環境。對於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人來說,他所擁有的就是單純的、事理分明的判斷;但不久後,我便知道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奧義。延續著文官學院新生訓練中講師耳提面命的口訣,「依法行政、廣結善緣、全身而退」,就是箇中真義了。一開始就感覺到,同事間沒有針對公務議題進行討論的氛圍,比較常討論的,是公務之外的事情,比方說,哪裡有好吃的、哪裡有開團購等等。

剛入公門的公務員,對於行政體系的運作還不是這麼熟悉。這有好有壞,好的是會比較不受框架的限制。可以發現,待得越久的公務員,心態上會漸趨保守,當時還滿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啊,嘿無可能啦!」對於老公務員來說,所有事情都有既定的程序及流程,照著這樣做,就可一天過一天。但是對新人來說,心中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非得這樣做不可?難道沒有其他的辦理方式嗎?如果能夠提出一個比較有創意的方式,為什麼不試試看?
有時候會想,在學校中,老師鼓勵學生開口問問題,提出說法,延伸出有料的討論;但是進了政府之後,我們開始體會到,很少長官真正想跟你討論,同一句話,在他的口中講出是明智,在你的口中講出是不智。所以,在真理不會越辯越明的情況下,到後來也就放棄比較開放的對話方式。所謂溝通,就是在一個假設性前提下,去預設長官的心意,然後在這樣的框架下提出建議。關於事情本質—— 該不該做、做了有什麼效益、這樣的方向對嗎—— 的討論,是很少見的。比較常見的,是有關程序、權責上的爭辯:「程序不對,退件」、「這不是我們管的,不要碰」、「之前的人都這樣辦,你為什麼要不一樣?」⋯⋯等等。

經過一兩次這樣的碰壁經驗,便會開始思考,是什麼造就了牢不可破的行政模式?很可能是心理上對改變的抗拒,尤其在老機關裡面,所有的習慣是傳承的,什麼樣的公文該怎麼辦理,都有固定的脈絡可循。依循舊模式去處理,最熟悉、最不可能犯錯。一旦由誰改變了過去既有的辦理方式,到時候出了問題,長官一定是追究提出改變的這個對象。
但時代改變,資訊傳播的方式跟過去大大不同,政府在推動政策時很難不去對應這樣的改變。有些行政習慣其實是沉疴,明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好的、沒有效率的,甚至依此收集及傳播的資訊可能是錯誤的,但因為在同一個位置坐得太久,失去了對外界資訊更新及判斷的能力,尤其在不敢公然挑戰權威的華人文化下,長官說了算,新進人員很難堅持創新改變的想法,很難就事情的本質與長官進行討論,在長輩「多聽、少說」的交代下,通常會乖乖聽話。一開始對事情本質的質疑,在一兩次挑戰無效,循舊有方式辦理之後,久而久之也習慣成自然,漸漸被淡忘了⋯⋯


我們要什麼樣的公務員?這是個核心命題。有時候,覺得這個社會精神分裂得很嚴重。根據統計,台灣有一半的父母會希望子女考公職,可是,每當有「公務員坐享福利」、「政府反應慢半拍」、「公僕又出包」的新聞,底下的鄉民幹聲連連,對於公務員的批評絕不手軟。「公務員就是爽」、 「國家的米蟲」、 「只會考試而已 」、 「花納稅人的錢養一群白癡」⋯⋯,但這時候也會有人跳出來說:「軍警界更糟」、「考上再來說」、 「吃不到眼紅」⋯⋯這年代能與藍vs.綠二元對立情況相提並論的,恐怕就是公務員vs.非公務員之間的意識之爭。
大家一方面重砲抨擊公務員,另一方面卻認為公務員是個好職業。到底,當公務員好不好?如果說這是個好職業,那為什麼又常常是眾矢之的?這很根本的,涉及了考公職的心態是什麼。曾經聽過一位任職公門,後轉教界全力推動生態旅遊的老師提及,當初考進公職時,是認為在政府有資源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可以對社會產生影響。但是,現在的人考公職,似乎是為了求個穩定,對於服務社會的動機,好像變薄弱了。

「公務員是否具備服務動機?」這在沒有口試、沒有人格測驗的高普考機制中,是無法衡量的(即使有,補習班也會教考生如何填出服務動機)。於是,我們產生了一批很會讀書的公務員,但大家都知道,說是一件事,做又是一件事,何況只是會寫而已。當然有些耗盡積蓄準備高普考,苦盡甘來的公務員會認為,這是他應得的,花了時間付出努力獲得公務員資格,實至名歸。然而,實至名歸的公務員,應該不是會考試,更是願意付出、具備服務熱忱的人。但這種特質,在目前考選制度下,無法被篩檢出來。於是,在還沒談到真正的行政運作制度之前,考選過程已經先產生一部分不具服務動機的公僕。


另一個我覺得有趣的是,當高普考弊案出現,必定群情激憤,勢必得把作弊的一方揪出來;但是,等到這些人真正進入政府之後,對於人事關說、勞逸不均等不公平的情況,卻又噤聲以對。學生時代,被耳提面命不能作弊,一切要照法條來的常規,進了公門後,好像不存在了。
有一陣子單位內人事異動頻仍,傳出是有背景的人在做掮客,只要去講就有糖吃,關係不夠好的,就會被亂調動。因此,那段時間,同事間有個問候語,「啊你怎麼沒去講?」沒關係找關係,有關係、沒關係的公門文化,真的是學校沒教的事。當「關係」變成一件重要的事,就會出現「表面一團和氣,暗地波濤洶湧」的辦公室生態。找關係,原本不是壞事,要合作本來就是得找關係;但當找關係變成個人的利己行為,還談什麼公務員的服務動機呢?
有一種人存在機關內,大搖大擺,連長官也敬畏三分,他們的巴故(背景)很硬,不是議員介紹進來的,就是大官的親戚。說實在的,這些人功能有時深不可測,畢竟在行政部門中,能喬事情比會做事情重要一些。在重要時刻,長官或許也需要借重他們的特殊功能來喬一下。當喬事情變成重要的代誌,長此以往,公務員反而忘了業務本身的意義與精神。大家只想奮力找到自己往上爬的梯子,至於在梯子上面幹嘛,是服務大眾還是服務梯子,都模糊了。

曾經有一位從學術單位轉任公務員的同事這樣說:「我每天面對的,都是毫無邏輯可言的事情」,毫無邏輯,至少無傷大雅。反正,模稜兩可,讓大家都留點空間。一句話繞個彎兒講,對彼此都無傷。這是說話的藝術。除了察言觀色,就是揣摩上意。不過有些指令倒是非常明確,「上級長官交辦的、議員要的、委員要的、媒體要的,優先處理」,這是事理最明晰的時候了。只要是以上事件,就得直接成為優先順位,尤其是立院及議會開議期間,身為幕僚單位的一員,每天都得準備好等待議員調閱資料。一個電話來,所有的前因後果、可能方案、預期評估都得條列清楚,若是讓長官在質詢台顏面無光,到時候就得層層檢討。

有時感到,公務員好像是為了長官而存在,成了長官的公僕,但我們領的,不是全民的薪水嗎?
當然,公僕不全然是服務大眾,同時也有宣導政策的責任。比方說,一個環保路跑活動,著重的應該是如何在路跑活動中,有創意的傳達出能在生活中落實環保概念。這種活動規模浩大,雜事繁多,耗費心神。然而,承辦人最擔心的可能不是湧入的遊客,而是要出席致詞的爺們!一個長官帶來的緊迫感,能抵得上幾百名遊客吧!
如果大頭要出席,所有的動線規劃、交通接駁、引導路線、致詞順序、拍照位置,都要預先演練過。如果是要跨夜的活動,還得考量宴客場所、誰坐同一桌(有些王不見王的要先打聽好)、要不要安排餘興節目等等。這些工作流程還不是最累人的,而是整場活動要隨著爺們的行徑路線緊跟在後,生怕不受歡迎的爺們遭到民眾挑戰、看到不開心的場景、走路摔倒之類,無法預期的狀況。
被這些耗去了大部分的心力,承辦人還能記得,這是一場要倡議環保政策的「路跑」嗎?還是,追著爺們跑?一開始,或許還會不習慣,懷疑這樣是對的嗎?但在不斷重複循環的眾星拱月場景之中,好像也就越來越習以為常了。
我們的公務員,核心價值還是服務群眾嗎?


過去十幾年的台灣,經歷了一段政治冷感的時期。兩次的政黨輪替,並沒有替人民帶來太大的希望。大家普遍對於政治人物的言行感到不信任,年輕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網路世界的興起,成為對茫然未來的寄託。讀書,只是為了延後進入社會的時間。直到即將畢業前,才不得不開始思索,我,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一路走來的訓練,讓台灣學生很會念書及考試,但除了念書之外,對於生命探索及認識自己的部分很薄弱;常見的是,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但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多年摸索後,還是對自己想做什麼不太清楚。在評估現實條件與自我條件之後,覺得繼續準備考試是一條比較熟悉且擅長的選項。並且,在社會主流價值下,考公職,是個政治正確的決定,不會受到太多質疑。

從來不曾了解過公務員是個怎樣的行業,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當公務員,總之,把對外在世界無奈、內在世界茫然的人生難題,交給了一試定終身的國考。國考,讓內在小宇宙的紛雜得以被救贖;考上了,人生難題也就迎刃而解。真是一帖速解良方。但,難免還有一絲猶豫不定的心緒,「一輩子當公務員,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帶著這樣的掙扎,踏入補習班的櫃檯,服務人員細心地分析各考試類科的優劣勢,並且說明考上後的待遇、福利、升遷制度,還舉例誰誰誰考上之後時常可以出國旅遊、參加活動等等,原本的忐忑逐漸被穩定的人生大夢取代,就決定,考了!
一旦決定要投考,有些人選擇買函授閉門苦讀,有些人則是貨比三家後,選擇了某家補習班落腳。這段時間是破釜沉舟,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除了每週固定一兩天把近期報紙翻遍之外,平時不花時間與人互動、除了考科相關的知識,不關心其他任何考試領域外的消息—— 很多人是這樣,一步一步成為公務員的。
或許,也有很早就立定志向朝公職之路邁進的人,所以在大學、研究所的學習,有一大部分是為了考公務員而準備。但這樣的學習動機,到了真正考上的那一刻,全都釋放了。接下來,就是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買車、買房、結婚、生子,非常穩定踏實的人生進程。只是,平順的生活,可能讓某些努力的動機不再存在;一連串的人生腳本畫格中,自我成長及突破的片段大抵在前面演完了。曾經擁有的夢想(如果有的話),就全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了。
我們常被提醒,當被現實打擊、挫折無力時要莫忘初衷。每個人的初衷不同,但大部分公務員的初衷是什麼呢?多半應該是圖個穩定的人生。畢竟,一開始就想要謀取權力、獲得財富的人,應該會走向另一條路。然而,有多少公務員的初衷是:想要投身公共事務,想透過公務權的行使,改變社會,讓台灣變得更好?


有時在想,公務這條路,跟公職考試一樣,都把許多問題簡化了。是非選擇題,簡化了思辨的路徑,而投身公職,則簡化了人生可能的選擇。因此,我們也不難想像,為何政府對產業、空間、文化的發展想像,都走不出局限的思維,因為打從一開始,政府本身組成的選擇就被簡化了。一群決定讓人生走向簡單的人,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台灣未來的走向。
一窩蜂前仆後繼地投入考試的潮流,對社會發展造成的另一種影響是:因為考公職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台灣喪失了許多在民間會有多元發展的人才。當準備國考成為一種社會主流價值時,也同時剝奪了即將投入職場的新鮮人對未來想像的可能性。

目次

推薦序 期許一個沒有遺憾的公務生涯 (張善政)
推薦序 坦途無高峰 (邱銘源)
推薦序 讓公務員成為國家進步的力量 (朱淑娟)
前言 我們需要改變!而且,我們可以!

第一部 公務人生怎麼演

1. 喔~喔喔喔──初試啼聲
芝麻公門
八字箴言:「廣結善緣、全身而退」
下單位了

2. 不動如山、牢不可破的行政模式
制度無法篩檢的動機與心態
怎麼就走到了這裡?窗前苦讀的背後

3. 神祕的人事、雞肋的考績
關說官有理,公務員努力無用?
考績人生,一直烤鴨會怎樣
誰把主管的管理工具拿走了
「人事布局」總是惹人遐想

4. 新時代裡的舊育才方式
無感的研習會、研討會
有選項等於沒選項的思考模式
跨領域溝通人才須從學校開始培養
積極,需要勇氣

5. 即將看得到吃不到的年金
鐵飯碗都快生鏽了,還能期待月退嗎?
怎麼算也不對的數學題
退休人員緊咬,年金改革推不動

第二部 公務制度與文化的糾結

6. 會計制度防弊,也防創新
以繁馭簡、字斟句酌 _
小心翼翼的會計系統 _
四隻小豬的故事
好人不能做好事的案例
採購制度約束的,到底是誰?
創新被守舊制度扼殺
防弊,只防了小弊

7. 數字治國、責任外包
令人抓狂的研考制度
計畫的精神在哪裡?
不連續的點狀施政
都交給評審委員就好了
不只有萬能承辦,還有萬能委辦
煙火般絢麗,燒完就沒的活動
活動目標——人多就好?

8. 臨時工般的長官,流水般的政策
曾經熱血,滄海桑田
壯志未酬先撞牆的案例
有堅持卻留不住
效益放末端,誰真的在意
口號喊太久,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9. 跨越重重山頭的跨域溝通
山頭各立,整合不易;中央地方,各行其是
跨部會辦公室,其實只是大雜燴
政策與時代脫鉤,追不上產業需要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預警機制
跨領域合作案例:氣候變遷是未來大挑戰
上對下的單向溝通

10. 真的有行政中立這件事嗎?
政府也有置入性行銷
是政治介入專業,還是缺乏專業?

11. 政治掛帥,專業哭哭
民粹瘋媒雙面夾攻,官員兩面不是人
要依法行政,卻又關說不斷,真是錯亂!
行政專業遠去的年代
行政裁量的自由心證

12. 忙於事後補救的政府
在亡羊補牢的迴圈中打滾
畫錯重點,問題無解
外國人眼中「健忘」的台灣人

第三部 改變態度、整合資源

13. 人才不設限,出走與接軌
向世界發聲!國際交流的體驗
台灣前進的可能——改革態度
營造有利於國際事務人才發揮的條件
對自身文化的了解與自信
打造超越語言界限、有故事可說的國家
文化觀光該大於文化+觀光

14. 莫忘初衷—— 公務改革的核心,是人心
不能輕易察覺的改變
逐漸同質化的過程
如何改變,喔不,或許是如何不被改變
時時自省,等待時機 _
年輕公務員是改革動能
對岸的七年級生副處長
不能輸在起跑點上

15. 如何突破現狀,讓資源碰觸能量
溝通要訣——永遠眼中有別人
在公部門外尋找資源
G O V 與N G O 的裡外配合
到處看看,自我增值

16. 公器公用——媒體資訊力
媒體的一體兩面
連「阿婆」也看得懂的新聞稿
大數據年代下升級版的E政府
資訊透明,鄉民齊監督
首長的信箱有用嗎?

17. 公民怎麼參與?
官方說明會的真正功能
成長中的審議式民主
網路公民協作的實例:vTaiwan
率先落實公民參與制度的南區水資源局
草鴞保育平台案例
行政疲乏,公務員需要民間伙伴!

後記 寫在最後:關一扇門,開一扇窗

書摘/試閱

不動如山、牢不可破的行政模式

剛進部門,就感受到一團和氣的氛圍。
剛到公部門報到的頭一個月,抱著探索及亟欲求知的精神,用著學校師長告誡的積極態度,想要多了解這個環境。對於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人來說,他所擁有的就是單純的、事理分明的判斷;但不久後,我便知道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奧義。延續著文官學院新生訓練中講師耳提面命的口訣,「依法行政、廣結善緣、全身而退」,就是箇中真義了。一開始就感覺到,同事間沒有針對公務議題進行討論的氛圍,比較常討論的,是公務之外的事情,比方說,哪裡有好吃的、哪裡有開團購等等。

剛入公門的公務員,對於行政體系的運作還不是這麼熟悉。這有好有壞,好的是會比較不受框架的限制。可以發現,待得越久的公務員,心態上會漸趨保守,當時還滿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啊,嘿無可能啦!」對於老公務員來說,所有事情都有既定的程序及流程,照著這樣做,就可一天過一天。但是對新人來說,心中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非得這樣做不可?難道沒有其他的辦理方式嗎?如果能夠提出一個比較有創意的方式,為什麼不試試看?
有時候會想,在學校中,老師鼓勵學生開口問問題,提出說法,延伸出有料的討論;但是進了政府之後,我們開始體會到,很少長官真正想跟你討論,同一句話,在他的口中講出是明智,在你的口中講出是不智。所以,在真理不會越辯越明的情況下,到後來也就放棄比較開放的對話方式。所謂溝通,就是在一個假設性前提下,去預設長官的心意,然後在這樣的框架下提出建議。關於事情本質—— 該不該做、做了有什麼效益、這樣的方向對嗎—— 的討論,是很少見的。比較常見的,是有關程序、權責上的爭辯:「程序不對,退件」、「這不是我們管的,不要碰」、「之前的人都這樣辦,你為什麼要不一樣?」⋯⋯等等。

經過一兩次這樣的碰壁經驗,便會開始思考,是什麼造就了牢不可破的行政模式?很可能是心理上對改變的抗拒,尤其在老機關裡面,所有的習慣是傳承的,什麼樣的公文該怎麼辦理,都有固定的脈絡可循。依循舊模式去處理,最熟悉、最不可能犯錯。一旦由誰改變了過去既有的辦理方式,到時候出了問題,長官一定是追究提出改變的這個對象。
但時代改變,資訊傳播的方式跟過去大大不同,政府在推動政策時很難不去對應這樣的改變。有些行政習慣其實是沉疴,明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好的、沒有效率的,甚至依此收集及傳播的資訊可能是錯誤的,但因為在同一個位置坐得太久,失去了對外界資訊更新及判斷的能力,尤其在不敢公然挑戰權威的華人文化下,長官說了算,新進人員很難堅持創新改變的想法,很難就事情的本質與長官進行討論,在長輩「多聽、少說」的交代下,通常會乖乖聽話。一開始對事情本質的質疑,在一兩次挑戰無效,循舊有方式辦理之後,久而久之也習慣成自然,漸漸被淡忘了⋯⋯


我們要什麼樣的公務員?這是個核心命題。有時候,覺得這個社會精神分裂得很嚴重。根據統計,台灣有一半的父母會希望子女考公職,可是,每當有「公務員坐享福利」、「政府反應慢半拍」、「公僕又出包」的新聞,底下的鄉民幹聲連連,對於公務員的批評絕不手軟。「公務員就是爽」、 「國家的米蟲」、 「只會考試而已 」、 「花納稅人的錢養一群白癡」⋯⋯,但這時候也會有人跳出來說:「軍警界更糟」、「考上再來說」、 「吃不到眼紅」⋯⋯這年代能與藍vs.綠二元對立情況相提並論的,恐怕就是公務員vs.非公務員之間的意識之爭。
大家一方面重砲抨擊公務員,另一方面卻認為公務員是個好職業。到底,當公務員好不好?如果說這是個好職業,那為什麼又常常是眾矢之的?這很根本的,涉及了考公職的心態是什麼。曾經聽過一位任職公門,後轉教界全力推動生態旅遊的老師提及,當初考進公職時,是認為在政府有資源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可以對社會產生影響。但是,現在的人考公職,似乎是為了求個穩定,對於服務社會的動機,好像變薄弱了。

「公務員是否具備服務動機?」這在沒有口試、沒有人格測驗的高普考機制中,是無法衡量的(即使有,補習班也會教考生如何填出服務動機)。於是,我們產生了一批很會讀書的公務員,但大家都知道,說是一件事,做又是一件事,何況只是會寫而已。當然有些耗盡積蓄準備高普考,苦盡甘來的公務員會認為,這是他應得的,花了時間付出努力獲得公務員資格,實至名歸。然而,實至名歸的公務員,應該不是會考試,更是願意付出、具備服務熱忱的人。但這種特質,在目前考選制度下,無法被篩檢出來。於是,在還沒談到真正的行政運作制度之前,考選過程已經先產生一部分不具服務動機的公僕。


另一個我覺得有趣的是,當高普考弊案出現,必定群情激憤,勢必得把作弊的一方揪出來;但是,等到這些人真正進入政府之後,對於人事關說、勞逸不均等不公平的情況,卻又噤聲以對。學生時代,被耳提面命不能作弊,一切要照法條來的常規,進了公門後,好像不存在了。
有一陣子單位內人事異動頻仍,傳出是有背景的人在做掮客,只要去講就有糖吃,關係不夠好的,就會被亂調動。因此,那段時間,同事間有個問候語,「啊你怎麼沒去講?」沒關係找關係,有關係、沒關係的公門文化,真的是學校沒教的事。當「關係」變成一件重要的事,就會出現「表面一團和氣,暗地波濤洶湧」的辦公室生態。找關係,原本不是壞事,要合作本來就是得找關係;但當找關係變成個人的利己行為,還談什麼公務員的服務動機呢?
有一種人存在機關內,大搖大擺,連長官也敬畏三分,他們的巴故(背景)很硬,不是議員介紹進來的,就是大官的親戚。說實在的,這些人功能有時深不可測,畢竟在行政部門中,能喬事情比會做事情重要一些。在重要時刻,長官或許也需要借重他們的特殊功能來喬一下。當喬事情變成重要的代誌,長此以往,公務員反而忘了業務本身的意義與精神。大家只想奮力找到自己往上爬的梯子,至於在梯子上面幹嘛,是服務大眾還是服務梯子,都模糊了。

曾經有一位從學術單位轉任公務員的同事這樣說:「我每天面對的,都是毫無邏輯可言的事情」,毫無邏輯,至少無傷大雅。反正,模稜兩可,讓大家都留點空間。一句話繞個彎兒講,對彼此都無傷。這是說話的藝術。除了察言觀色,就是揣摩上意。不過有些指令倒是非常明確,「上級長官交辦的、議員要的、委員要的、媒體要的,優先處理」,這是事理最明晰的時候了。只要是以上事件,就得直接成為優先順位,尤其是立院及議會開議期間,身為幕僚單位的一員,每天都得準備好等待議員調閱資料。一個電話來,所有的前因後果、可能方案、預期評估都得條列清楚,若是讓長官在質詢台顏面無光,到時候就得層層檢討。

有時感到,公務員好像是為了長官而存在,成了長官的公僕,但我們領的,不是全民的薪水嗎?
當然,公僕不全然是服務大眾,同時也有宣導政策的責任。比方說,一個環保路跑活動,著重的應該是如何在路跑活動中,有創意的傳達出能在生活中落實環保概念。這種活動規模浩大,雜事繁多,耗費心神。然而,承辦人最擔心的可能不是湧入的遊客,而是要出席致詞的爺們!一個長官帶來的緊迫感,能抵得上幾百名遊客吧!
如果大頭要出席,所有的動線規劃、交通接駁、引導路線、致詞順序、拍照位置,都要預先演練過。如果是要跨夜的活動,還得考量宴客場所、誰坐同一桌(有些王不見王的要先打聽好)、要不要安排餘興節目等等。這些工作流程還不是最累人的,而是整場活動要隨著爺們的行徑路線緊跟在後,生怕不受歡迎的爺們遭到民眾挑戰、看到不開心的場景、走路摔倒之類,無法預期的狀況。
被這些耗去了大部分的心力,承辦人還能記得,這是一場要倡議環保政策的「路跑」嗎?還是,追著爺們跑?一開始,或許還會不習慣,懷疑這樣是對的嗎?但在不斷重複循環的眾星拱月場景之中,好像也就越來越習以為常了。
我們的公務員,核心價值還是服務群眾嗎?


過去十幾年的台灣,經歷了一段政治冷感的時期。兩次的政黨輪替,並沒有替人民帶來太大的希望。大家普遍對於政治人物的言行感到不信任,年輕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網路世界的興起,成為對茫然未來的寄託。讀書,只是為了延後進入社會的時間。直到即將畢業前,才不得不開始思索,我,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一路走來的訓練,讓台灣學生很會念書及考試,但除了念書之外,對於生命探索及認識自己的部分很薄弱;常見的是,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但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多年摸索後,還是對自己想做什麼不太清楚。在評估現實條件與自我條件之後,覺得繼續準備考試是一條比較熟悉且擅長的選項。並且,在社會主流價值下,考公職,是個政治正確的決定,不會受到太多質疑。

從來不曾了解過公務員是個怎樣的行業,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當公務員,總之,把對外在世界無奈、內在世界茫然的人生難題,交給了一試定終身的國考。國考,讓內在小宇宙的紛雜得以被救贖;考上了,人生難題也就迎刃而解。真是一帖速解良方。但,難免還有一絲猶豫不定的心緒,「一輩子當公務員,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帶著這樣的掙扎,踏入補習班的櫃檯,服務人員細心地分析各考試類科的優劣勢,並且說明考上後的待遇、福利、升遷制度,還舉例誰誰誰考上之後時常可以出國旅遊、參加活動等等,原本的忐忑逐漸被穩定的人生大夢取代,就決定,考了!
一旦決定要投考,有些人選擇買函授閉門苦讀,有些人則是貨比三家後,選擇了某家補習班落腳。這段時間是破釜沉舟,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除了每週固定一兩天把近期報紙翻遍之外,平時不花時間與人互動、除了考科相關的知識,不關心其他任何考試領域外的消息—— 很多人是這樣,一步一步成為公務員的。
或許,也有很早就立定志向朝公職之路邁進的人,所以在大學、研究所的學習,有一大部分是為了考公務員而準備。但這樣的學習動機,到了真正考上的那一刻,全都釋放了。接下來,就是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買車、買房、結婚、生子,非常穩定踏實的人生進程。只是,平順的生活,可能讓某些努力的動機不再存在;一連串的人生腳本畫格中,自我成長及突破的片段大抵在前面演完了。曾經擁有的夢想(如果有的話),就全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了。
我們常被提醒,當被現實打擊、挫折無力時要莫忘初衷。每個人的初衷不同,但大部分公務員的初衷是什麼呢?多半應該是圖個穩定的人生。畢竟,一開始就想要謀取權力、獲得財富的人,應該會走向另一條路。然而,有多少公務員的初衷是:想要投身公共事務,想透過公務權的行使,改變社會,讓台灣變得更好?


有時在想,公務這條路,跟公職考試一樣,都把許多問題簡化了。是非選擇題,簡化了思辨的路徑,而投身公職,則簡化了人生可能的選擇。因此,我們也不難想像,為何政府對產業、空間、文化的發展想像,都走不出局限的思維,因為打從一開始,政府本身組成的選擇就被簡化了。一群決定讓人生走向簡單的人,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台灣未來的走向。
一窩蜂前仆後繼地投入考試的潮流,對社會發展造成的另一種影響是:因為考公職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台灣喪失了許多在民間會有多元發展的人才。當準備國考成為一種社會主流價值時,也同時剝奪了即將投入職場的新鮮人對未來想像的可能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