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紅色英勇勳章
滿額折

紅色英勇勳章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勇敢不是天生的,
唯有能從失敗中找尋出路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現代主義、戰爭小說經典,與托爾斯泰、左拉、雨果戰爭名著並駕齊驅
海明威、《紐約時報》、《評論家雜誌》高度推薦

年輕人亨利.佛萊明嚮往從軍,一心以為自己可以馳騁沙場,建立彪炳戰功。他在沿途群眾的歡呼擁戴下上了戰場,卻在首次面對槍林彈雨時臨陣脫逃。
當他懷著怕人揭穿、恥笑的忐忑心情到處遊蕩時,便羨慕起負傷的同袍,因為他覺得傷口就像是一枚紅色英勇勳章。這種發自內心的欣羨之情以及不服輸的精神,讓亨利重回戰場,使他變成了真正「勇敢」的人。甚至成為軍隊中的掌旗手,一鼓作氣,帶領著同袍衝刺,還和朋友一起奪下了敵方的軍旗……
面對令人窒息的恐懼,是該轉身逃避,還是奮力一搏?
當美好的夢想遭到現實無情粉碎,要如何重新振作?

作者以現代主義的手法,帶領讀者來到主角亨利的內心世界,雖然是以第三人稱述說故事,但就如同親臨現場一樣,讀者亦能透過亨利的感官,體會戰場的血腥,等待的煎熬,群眾的盲目,以及那空氣中的冷、熱、溼、腥,攪拌出更多的虛無與孤寂感。

作者簡介

作者:史帝芬.克萊恩(Stephen Crane, 1871-1900)
美國紐澤西州人,十七歲時就讀紐約州軍校克拉維瑞克學院,但並未畢業,後來又陸續轉到賓州拉法葉學院與雪城大學等學校,但始終沒有完成大學學業。二十歲開始擔任記者,二十二歲時以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出版第一本小說──《瑪姬:一位阻街女郎的故事》(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正式成為作家。
克萊恩的第二本小說《紅色英勇勳章》出版於一八九五年,被後世視為戰爭小說的經典之作。克萊恩並未當過兵,但他短暫二十九年人生的主要工作即為戰地記者,採訪過希土戰爭(一八九七)、美西戰爭(一八九八)等,許多學者都認為《紅色英勇勳章》是以南北戰爭期間維吉尼亞州的錢斯勒斯維爾之役為藍本,讀來非常有真實感。除了《紅色英勇勳章》之外,克萊恩還出版過許多以戰爭為主題的長短篇小說作品。

譯者:陳榮彬
台大翻譯碩士學程與台文所兼任助理教授,著有《當電影遇上爵士樂》(高談)、《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與海明威》(南方家園)。
譯作總計三十餘本,包括傑克.倫敦報導文學代表作《深淵居民》(群星文化)、喬伊斯傳記《喬伊斯:永遠的都柏林人》(左岸)、費茲傑羅小說處女作《塵世樂園》(南方家園),曾以《繪畫與眼淚》(左岸)和《血之祕史》(大塊)兩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另有單篇譯作數十篇刊登於《BBC知識》等期刊的國際中文版。
賜教信函請寄:cooljazz73@hotmail.com。

【導讀】史蒂芬.克萊恩的現代主義經典/陳榮彬
一九四二年,美國小說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幫紐約的皇冠出版(Crown Publishers)編了一本戰爭小說集,書名是《戰爭中的人:史上最佳的戰爭故事集》(Men at War: The Best War Stories of All Time),選集篇幅長達一千餘頁,故事多達八十二篇,能被選進去的作家都是赫赫有名的,像是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曾得過諾貝爾獎的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還有與海明威齊名的美國現代主義大師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每個人都是一時之選。
在這一千多頁的故事裡面,史帝芬‧克萊恩的現代主義經典《紅色英勇勳章》被完整地收錄了進去,篇幅大約十分之一,可見在這幾十個作家裡面,克萊恩的確是備受重視的一位,而且當時海明威自己已經出版過《旭日又昇》(The Sun Also Rises)、《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以及《戰地鐘聲》(To Whom the Bell Tolls)等經典戰爭小說,能獲得他背書更加彰顯出克萊恩的《紅色英勇勳章》在美國戰爭文學史上的大師級地位。以下本文擬從作者生平,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小說手法與時代意義等幾個面向來介紹這本小說。
戰地記者克萊恩
史帝芬.克萊恩是生於一八七一年十一月一日的美國紐澤西州人,父親為牧師,在他九歲時就去世,母親在他十七歲時把他送到紐約州的軍校克拉維瑞克學院(Claverack College)就讀,但他並未畢業,後來他又陸續轉到賓州的拉法葉學院(Lafayette College)與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等學校,但最後終究沒有完成大學學業,從二十歲開始擔任記者,二十二歲時把母親留給他的遺產拿來出版第一本小說:《瑪姬:一位阻街女郎的故事》(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正式成為作家。
克萊恩的第二本小說《紅色英勇勳章》出版於一八九五年,南北戰爭其實已經結束了三十年,但許多讀者若不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難免會心生疑惑:作者是否跟許多戰爭小說家一樣,都曾上過戰場?其實克萊恩並未當過兵,只是他短短二十九年人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擔任戰地記者,曾經採訪過的戰爭包括希土戰爭(一八九七)、美西戰爭(一八九八)等等,再加上許多學者都認為《紅色英勇勳章》是以南北戰爭期間發生於維吉尼亞州的錢斯勒斯維爾之役(Battle of Chancellorsville)因此讀來非常有真實感。除了《紅色英勇勳章》之外,克萊恩一生還出版過許多以戰爭為主題的長短篇小說作品。
彷彿傲視周遭的鬼魂
在文學史上,現代主義與先前的寫實主義、自然主義之最大不同在於把文本的臨摹對象由外在世界轉向人的內心世界,因此現代主義小說的主角們往往必須在故事中歷經種種內心煎熬,其掙扎的結果(成功或失敗)當然重要,但掙扎的過程更是作者們想要聚焦的部分。從這個角度看來,我們可以說這本篇幅不長的小說就是以主角亨利‧佛萊明(Henry Fleming)在參加南北戰爭期間所面臨的掙扎為故事主線,且看在小說第九章裡面作者筆下一段與書名有關的描寫:
偶爾他會用欣羨的目光看著那些傷兵。他認為,那些身負重傷的人應該感到特別快樂。他真希望自己也受了傷,因為傷口就像是一枚紅色英勇勳章。
我們可以看到亨利這位來自紐約的年輕士兵雖然是志願參戰,而且一開始對戰爭充滿期待,滿心希望自己能夠在戰場上克敵制勝,奮勇衝殺,但實際上等到大戰開打,其表現卻始終擺盪在懦弱與英勇之間,臨陣脫逃後就開始羨慕起別人身上的傷口,稱其為「紅色英勇勳章」。現代主義的英雄之路並非坦途,而是一條充滿掙扎與挫折的曲折路徑。
《紅色英勇勳章》的另一個現代主義主題是現代性(現代文明)對於人性的壓迫,十九、二十世紀交替之際許多現代主義小說家與藝術家都把焦點擺在都市舞台上,有其合理性,因為都市是一個由科技、資本主義、官僚與水泥叢林所構成的複雜結構,居住其中的人類深受其苦,但卻往往無別處可去,只能任憑欺負壓榨。《紅色英勇勳章》的特別之處在於把現代主義的故事舞台搬到戰場上,克萊恩清晰地意識到現代科技介入後,人類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只能任人宰割,死去或者倖存都是偶然的,其中最驚人的描繪是第八章的這個片段:
對他來講,這場戰爭宛如一台巨大而可怕的機器,持續發出嘎嘎聲響。不管是它的複雜度與龐大力量,或是那令人生畏的過程,在在都令他入迷不已。他一定要靠近一點,看看這台機器是怎樣生產屍體的。
此外,他還把火車這種十九世紀的高科技交通工具融入戰場的描寫中:「白煙在原野上緩緩飄過,彷彿傲視周遭的鬼魂。喧囂聲逐漸增強,好像火車即將呼嘯而過的聲音。」(第三章)對於沒有上過戰場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描寫自有其臨場感,因為當時很多人都看過火車,也應該都記得第一次看到火車進站時所感受到的威脅性與恐懼氛圍,一台如龐然巨怪的黑色機器嗚嗚嗚如排山倒海橫掃過來,就像戰場上的震天殺聲持續逼近一樣。
恐懼化身為千舌怪物
從文學的角度看來,克萊恩描寫戰爭的手法充滿了各種明喻與暗喻,最重要的是他把士兵在戰場的種種心理與情緒寫得絲絲入扣,栩栩如生。例如,在第一章他用這一個段落來說明亨利內心是如何看待戰爭這件事的:
說到戰爭,他所想到的就只有沉重的皇冠,還有高聳的城堡。他認為世界史的一部分是所謂的戰亂時代,但那早已如過往雲煙而消失在天邊了。
尚未歷經戰爭洗禮的亨利認為戰爭不過就是史冊上的一些記載,跟皇冠與城堡一樣都是歷史的陳跡。
戰場上的一切令人心生恐懼,多少人之所以會臨陣脫逃都是因為這種情緒使然。到底有多可怕呢?在克萊恩筆下是這樣描寫的(第二章):
在黑暗中,他彷彿看見恐懼化身為千舌怪物,在他身後叨叨絮絮,讓他想要逃走,而其他人在面對國家大事時仍是如此冷靜。他承認自己無法應付這個怪物。他感覺到身體裡的每一根神經都像是可以聽見恐懼之聲的耳朵,而其他人則依舊是麻木不仁,充耳不聞。
恐懼像是隨時可以把人吞噬的千舌怪物,但奇怪的是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怕?對於菜鳥新兵亨利來講可說是戰場上的最大疑惑之一。
戰場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將領不仁,以士兵為豬羊芻狗,以下出現在第三章的段落生動地描繪出亨利的憤怒情緒:
他覺得他必須離開自己的位置,以激昂的言詞警告同袍們。絕對不能讓他們像豬隻似的遭人屠殺;他覺得,如果不把眼前的危機告訴他們,他們就死定了。將軍們簡直就像把他們趕進豬圈裡⋯⋯。
由此觀之,戰場宛如豬圈,這讓人不禁聯想到美國小說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那一本以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勒斯登大轟炸為歷史背景的戰爭科幻經典──《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
戰爭的殘酷與非理性
二○一二年《紐約時報》的年度選書裡面有一個值得深究的現象是:戰爭小說的復興。除了諾貝爾獎得主童妮‧摩里森的小說《家》(Home)以韓戰退伍黑人士兵為主角,還有大衛‧艾勃朗斯(David Abrams)的《弗比特》(Fobbit)、凱文‧鮑爾斯的《黃鳥》(The Yellow Birds)以及班恩‧方頓(Ben Fountain)的《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表演》(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等三本小說則都是以美國在伊拉克發動的戰爭為故事背景。這是不是代表美國民眾又開始關心戰爭以及戰爭對於戰士們所造成的創傷與內心陰影,值得進一步觀察。
《紅色英勇勳章》的時代意義在於,它能夠提醒我們戰爭的殘酷與非理性,人類必須深思戰爭的必要性,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慘遭戰火蹂躪,在槍林彈雨中犧牲性命。戰場上,某些人有幸倖存,甚至成為英雄,但也必須經歷一翻痛苦掙扎。亨利「曾經像動物一樣,在酷熱而痛苦的戰爭中承受種種打擊」,儘管他在一場大戰過後「轉身一看,只見天空靜謐不已,牧草青青,溪水冰涼⋯⋯對眼前一切充滿了愛慕之情」(第二十四章),但還有多少參戰者於戰後飽受身心煎熬?亨利在戰場上英勇衝殺固然需要世人讚揚,但我們也需要思考更深入的戰爭哲學問題,例如戰爭的本質為何?戰爭對人性的影響是什麼?當然,最重要的是戰爭與和平的取捨問題。

目次

導讀 史蒂芬.克萊恩的現代主義經典 陳榮彬
第一章 明天,我們要開拔了
第二章 獨自步入夜的幽暗
第三章 死去的士兵彷彿刀槍不入
第四章 恐懼到無法呼吸
第五章 布滿敵軍的原野
第六章 白煙中,驚慌奔逃
第七章 只是盡責地救了自己一命
第八章 「小子,你哪裡受了傷?」
第九章 傷口就像是一枚紅色英勇勳章
第十章 「他已經死透了,不是嗎?」
第十一章 奮力一搏,成為更好的人
第十二章 傷口還是會痛
第十三章 「他的頭部中槍了,傷得很重。」
第十四章 我們的勝算有多少?
第十五章 覺得自己變得更為堅強勇敢了
第十六章 一場大戰即將降臨眼前
第十七章 終於像個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第十八章 「他們打仗的模樣就像騾車車夫!」
第十九章 一股愛意,一種帶著絕望的好感
第二十章 至少要讓他們嘗一次鯁在喉的滋味
第二十一章 不再記得過去犯了那些錯
第二十二章 全神貫注的旁觀者
第二十三章 緊盯著敵方的軍旗
第二十四章 金色光芒的太陽已經探出頭來了

書摘/試閱

摘自〈明天,我們要開拔了〉
寒氣慢慢地從地面散去,而從漸漸消失的霧裡,可以看見一支部隊散布在幾個山丘上休息。隨著地景從棕色變成翠綠,部隊蘇醒了,謠言沸沸揚揚,部隊也因為充滿期待騷動起來。士兵們看著眼前一條條道路不再像是長長的水槽,潮溼泥濘,變成易於通行的大路。一條河在部隊下方潺潺流過,因為兩邊河岸的陰影投射,河面變成琥珀色;到了夜裡,當它變成一條悲傷的黑河時,明顯可見的是對岸閃耀著像眼睛一樣的紅色微光:那是敵軍在遠方山丘頂端升起的營火。
曾有個高個子士兵鼓起勇氣,決心去洗襯衫。他從小溪飛奔回來,手裡揮舞著布條似的襯衫。來自可靠友人的一則傳聞令他士氣高昂,而友人的傳聞來源是一位誠實的騎兵,騎兵則是從他那生性可信,在師部擔任勤務兵的兄弟那邊聽來的。他像是一位穿著紅色與金色華服的信使,看來不可一世。
「明天我們要開拔了……錯不了,」高個子士兵自信滿滿地對著連隊裡的一群人說。「我們要往河的上游移動,渡河後繞到他們的後面去。」
他對著全神貫注的聽眾大聲而仔細地說明一個精彩的布署計畫。當他說完後,穿著藍色制服的眾人三三兩兩散開,一邊走在一排排低矮棕色小屋間,一邊爭論不休。一個黑人馬車夫原本在一群三、四十個士兵的簇擁下站在餅乾箱上跳舞,如今只剩他一人,他悲傷地坐下來。裊裊灰煙從一支支奇特的煙囪裡緩緩升起。
另一個大兵大著嗓門說:「說謊!全都是謊話,天大的謊話!」高個子士兵光滑的臉龐漲紅起來,慍怒的他把雙手插進長褲口袋裡,覺得自己受到公然侮辱。「我才不相信這他媽的部隊會移動。我們都準備好了。過去兩個星期我已經八度做好要離開的準備,但是到現在也還沒動身。」
高個子士兵覺得不得不挺身辯護自己放出去的傳聞,他和大嗓門士兵幾乎為此打了起來。
大夥兒還沒聚在一起之前,一位下士早就開罵了。他說,他才剛剛花大錢裝好屋裡的地板。初春時他本想大幅改善生活環境的舒適度,但打消了念頭,因為他覺得大軍隨時都可能開拔。然而,最近他認定他們將會長久維持這種紮營的狀態。
許多人激烈爭辯起來,其中一人清楚述說總指揮官的計畫概要,其他人反駁他,認為關於部隊的計畫不僅如此。所有人吵吵鬧鬧,但他們的人數還不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此同時,那位散布謠言的士兵仍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四處奔走。不斷有人對他提出各種質疑。
「怎麼啦,吉姆?」
「部隊要開拔了。」
「啊,你說什麼?你怎麼知道的?」
「嘿,信不信由你,你要嘲笑我也沒關係。我才不在乎。」
高個子士兵回話時的神態令人心生更多疑慮,因為他不屑於提出證據,眾人幾乎信以為真了。對此他們感到極為興奮。
有個年輕大兵關切此事,聆聽著高個子士兵的說法,還有同袍們的各種評語。在聽完關於大軍開拔與發動攻擊的各種討論後,他回到他的小屋,從用來充當屋門的複雜洞口爬進去。他希望獨處一下,好好琢磨最近的一些新想法。
他在位於房間尾端的寬床上躺下來。房間另一頭擺了許多餅乾箱,用來充當傢俱。箱子聚在火爐旁邊。木屋牆上有一幅從插圖週刊上撕下來的照片,三把步槍整整齊齊地掛在釘子上。各種用具都掛在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一小堆乾柴上擺了幾個錫盤。用來充當屋頂的是一頂折疊式帳篷。外面的陽光打在帳篷上,淺黃色的光線灑了進來。從小窗戶打進來,照在凌亂地面上的是一片呈歪斜方形的白光。爐火的煙有時候沒從泥土煙囪竄出去而是灌進房裡,那一道用泥土與柴枝做成的脆弱煙囪始終不太牢靠,很可能燒毀整個小屋都被燒毀。
年輕大兵因為震驚而有點恍神。所以說,他們終於要開戰了。也許就在明天,有一場戰役就要開打,而他即將置身其中。一時之間他必須強迫自己相信這件事。他就要被捲進這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件裡了嗎?他還不知道此一預兆是否可靠。
當然,在此之前他畢生都在想像著戰爭的各種畫面:模糊而血腥的衝突,橫掃戰場的態勢,火光四射的場景,在在令他感到興奮不已。他的腦海浮現過自己參加許多戰役的樣子。他想像過自己是個眼神銳利的勇士,在其保護下,百姓安全無虞。但醒著的時候他卻把戰役當成史冊上的猩紅色汙點。他認為那都是過去的事情,說到戰爭,他所想到的就只有沉重的皇冠,還有高聳的城堡。他認為世界史的一部分是所謂的戰亂時代,但那早已如過往雲煙而消失在天邊了。
從小還在家裡時他就不相信戰事會降臨在自己的國家,那一定是某種遊戲。對於是否能親眼見識希臘史詩似的戰役,他早已絕望。他曾說,那種事不會再出現。人類已經變得更好,或者更膽小。世俗與宗教教育雙管齊下,戒除了人類的好鬥本能,或者說,是平穩的經濟抑制了那股血性。
他曾數度熱血沸騰,想要從軍。轟轟烈烈的事蹟震撼大地,它們也許比不上荷馬的故事,但似乎也是榮耀輝煌的大事。他曾在書裡看過各種進軍、包圍與衝突行動,長久以來都渴望能親眼見識。他那千頭萬緒的腦海裡也曾出現過各種色彩鮮艷的畫面,還有令人屏息的慘事。
但母親讓他打消了念頭。他熱衷戰爭,展現出愛國精神,但她裝出一副不屑的模樣。她可以安靜地坐下,輕輕鬆鬆地用幾百個理由說明為何他在農場上的重要性遠勝於在戰場上。她的種種表達方式讓他明白,她所說的一切都只是傳達出她深信不疑的想法。此外,他也贊同她,相信任誰也無法反駁她從倫理觀點提出的論據。
然而,他的企圖心終究堅決地戰勝了想要退卻的怯懦念頭。報紙的報導,村人的耳語,再加上他自己的想像,他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澎湃情緒。事實上,他們在南方打仗打得很漂亮。幾乎每天報上都看得到他們獲得重大勝利的消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