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哈佛教授的八堂行為心理課,讓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滿額折

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哈佛教授的八堂行為心理課,讓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運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案例,有針對性地講解了溝通中的實戰技巧和方法。閱讀本書,可以從日益增長的自信和熱忱中,得到生活的力量,增進溝通能力,學會為人處世的技巧。 掌握了「做決定」聽起來只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可是它卻像人生的陷阱和誘惑一樣,時常讓我們猶豫不決,最終做出錯誤的決定。
難道就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我們走出做錯決定的困境嗎?哈佛教授的八堂行為心理課將給我們最好的答案。在本書中,你能夠從行為學和心理學角度去瞭解人們是如何做錯決定的;決定本身是一種怎樣的過程;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做錯決定;做決定之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修正和彌補……各種你所關心的問題,都能從本書中找到答案。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韋秀英
中國傳媒大學碩士,青年學者,心靈專家,對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研究均有所建樹。著有《人生規劃課》、《人生修行課》等書,頗受讀者喜愛!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哈佛教育研究學者、百萬暢銷書《哈佛凌晨四點半》作者韋秀英新著。
★凝聚哈佛智慧精華,學習精英心理品質。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行為心理術!
★讓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前言】
哈佛大學,一個偉大而又熟悉的名字,我想你一定對它不會陌生。你也知道,在這座專門“製造”成功者的思想寶庫裡,曾經出過八位美國總統、三十四位諾貝爾獎得主、三十二位普利茲獎獲得主,以及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這些傑出的哈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懂得如何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生活中,人們思考最多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這確實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關係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哈佛行為心理學的重點研究課題。無論你擁有怎樣的身分,處於社會的哪個階層,每天都必須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必須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小到早餐應該吃什麼,上班應該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大到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和誰走進婚姻的殿堂……如何做決定,一直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棘手問題。事實上,我們的人生也是由各種選擇和各種決定組成的,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學校,可以選擇自己的工作,也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有時候你會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欣喜,因為經過時間的檢驗證明它是正確的;有時候你也會感到十分懊惱,因為自己的決定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讓我們來看看哈佛菁英們是如何做決定的——超級富豪比爾.蓋茲選擇退學研究電腦,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微軟王國以及財富夢想;馬克.佐克伯在面對雅虎的高價收購時,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研究成果,於是世界上有了facebook這個軟體;行為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選擇研究“幸福學”,所以才成為了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導師”。這些哈佛名人都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我們:人生即是一個不斷選擇、不斷做出決定的過程!如何做決定,也就是如何過好我們短暫的一生。因為正確的決定將讓我們走向人生的巔峰,而錯誤的決定則有可能釀成悲劇,甚至影響我們一生的前程!
“做決定”聽起來只是一個簡單的行為,可是它卻像人生的陷阱和誘惑一樣,時常讓我們猶豫不決,並且最終做出錯誤的決定。我想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做錯決定之後滿懷懊悔與自責,真想讓時光倒流,再給自己一次選擇的機會。
可惜時光無法倒流,我們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無論我們做出怎樣錯誤的決定,也不管這個決定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怎樣的苦果,我們都必須去接受它。
難道就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我們走出做錯決定的困境嗎?哈佛教授的八堂行為心理課將給我們最好的答案。在本書中,你能夠從行為學和心理學角度去瞭解人們是如何做錯決定的;決定本身是一種怎樣的過程;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做錯決定;做決定之後我們又該如何進行修正和彌補……各種你所關心的問題,都能從本書中找到答案。當然,哈佛的行為心理學研究,並不只是單純地告訴你結果,還會讓你知道“為什麼”、“怎麼做”。
在本書中你不僅能夠讀到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案例,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一樣,而且還能讀到哈佛名人以及各界菁英是如何做決定的,讓你在生動有趣的閱讀氛圍中領悟到“做錯決定的根本原因”,從而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避免做錯決定。
漫漫人生路,有無數的選擇、無數的決定在等著你。如果你今天的生活源於過去的選擇,那麼現在的選擇將決定你未來的生活。所以,請你從現在拿起這本書,做出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吧!

目次

前 言
哈佛第一課:世界沒有純粹的黑與白
決定是否有對錯,誰說了算
錯誤依賴行為,你將如何墮落
矛盾心理讓你的決定異常艱難
如何從混濁中做出最有利的選擇
哈佛心理學造就的行為英雄
哈佛的直線理論—岔路口與決策
“修正主義”,做錯決定的最初與最後
亡羊補牢——哈佛沒有永遠的失敗者
來自哈佛的細緻——放任小錯並非不拘小節
 
哈佛第二課:那條不可逾越的行為警戒線
做決定時,有底線,少出錯
做好風險預估,減小做錯決定的機率
底線浮動論,頑固絕對不是哈佛的代名詞
哈佛告訴你:做錯決定後的心理調適法
避免做錯決定,就要小心隱藏前提
哈佛思維沒有定式——批判地看待自己的行為
行為跟著思想走,以偏概全和妄下定論
選擇適當的模型,少走“彎路”少做錯

哈佛第三課:機率和大腦是最不般配的一對
哈佛預警:別讓大腦誤導你的行為
觀察行為失誤——大腦處理資訊的兩種路徑
哈佛心理學關於錯誤行為的歸納
哈佛悖論告訴你決定“錯”是一種常態行為
盲目追求完美的決定是一種“病”
再厲害的哈佛天才也算不出決定的錯誤率
哈佛心理學的烏托邦

哈佛第四課:打開心的寬度,讓大腦升級到另一個維度
信息量增加和心理學正態分佈
見多識廣的心理學依據
避免編造假性證據——封閉行為的理論分析
哈佛人沒有照單全收的行為
效率是哈佛的生命,不要讓大腦誤導你超過兩次
真理之路,決定就是尋求“錯”中的“對”

哈佛第五課:化繁為簡,別讓決定行為複雜化
孩子一般的專注是一種極有價值的行為
哈佛直線思維法——避免假設之上的決定行為
第二自我,讓人性由複雜變簡單
決定不是為了讓自己擁有行為上的忙碌
哈佛教你克服決定恐懼症
擊中要害,以“小”見“大”

哈佛第六課:意志和思想是這樣培養和鍛鍊出來的
用自控能力消除錯誤決定
哈佛思維訓練,讓行動與思路都變得清晰
哈佛大學沒有後悔,識別惰性行為
錯誤有時看不到“低姿態”的人
語言藝術和決定論
失控行為是錯誤決定的溫床

哈佛第七課:生活中絕沒有那麼多的規律可循
人類並不擅長發現謊言
你記住的不一定就是真的
反思,未必總是好的
你決定還是我決定?還是你決定吧
反事實思考既有危險,也有價值
你也許會失去冷靜,但一定不能失去全域觀

哈佛第八課:決定是一件簡單的行為,不需要過長的神經迴路
哈佛沒有末日學說——再可怕的決定也不是人生的災難
決定就是決定,錯誤就是錯誤
錯誤決定行為的哈佛心理分析
做錯決定也是一種行為藝術
擺脫決定對你的束縛,哈佛告訴你如何取勝
哈佛從不“負責”——“行”在於你,“果”也在於你

書摘/試閱

哈佛第一課:世界沒有純粹的黑與白
決定是否有對錯,誰說了算
心理學上把選擇定義為個人主觀行為,是由個人接受資訊之後對當下的情況做出評估,然後判斷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做出的趨向性行為。由於現實世界的複雜遠遠超過書本上的理論,因此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要做出無數個決定,而正是這些決定,給了我們不同的人生走向。一個正確的決定可以成就我們的輝煌,一個錯誤的決定也可以使我們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正因為決定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我們才會花很多時間去思考,去學習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從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到如今的各種心理學教材,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最“正確”的決定,或者說做出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決定。
然而根據人們懊悔的機率來看,我們做出的大多數決定都有一定的缺陷,那麼想知道我們為什麼總是做錯決定,首先就要搞清楚什麼樣的決定是錯誤的,或者是正確的?
哈佛大學心理課上有過這樣一個調查:教授給出三樣事物——事業、健康、愛情,而你只能選擇其中一件來完成,當時的大學課堂裡,學生的平均年齡是二十歲,大約百分之六十四的學生都選擇了事業,百分之二十五的學生選擇了愛情,只有少部分的人選擇了健康;而當你把同樣的問題拿到平均年齡四十五歲以上的人群中去調查,得到的結果是——超過百分之七十的人都選擇了健康。那麼究竟哪種決定是正確的呢?答案是都沒錯,這三項選擇無論你選擇哪一個都沒有錯,只有是否最能適應你當下的需求,是否最能夠在現階段獲得滿足感。在滿足這兩種條件的情況下,很難判斷一個人的決定是否是正確的。
當我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充分的時間和幹勁,我們可以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去通宵完成一個專案,甚至可以透支自己的精力去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當然沒有任何不妥,因為年輕就是一種資本,在這種資本被認可的情況下,決定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顯然更符合二十歲人的心態;然而對於四十五歲以上的人,他們的事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隨著時間流逝,年華卻在一點點地衰敗,這時候的他們,更想讓自己的身體留住那份健康和精力,因此年紀越大的人越傾向於選擇養生,對於這些人而言,事業已經不是奮鬥的主要目標,獲得一個長久平安喜樂的生活,才是主要的目標。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決定的對錯是要根據時間而定的,而不是有一個統一標準的。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會有不同的決定策略,因此在我們評價一個決定的時候,必須考慮到環境的參數。如果你用四十歲的心態去評價二十歲的決定,那麼你怎麼都不會認為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反之也同樣如此。所以心理學上認為任何行為都是具有時空聯繫的,脫離了現實的行為也就毫無意義,決定也是一樣,離開了個體環境和主觀意識,對或錯就都無從談起。
“對與錯”不論用何種語言來說都是一組反義詞,在意義上它們永遠不可能有任何交集,但實際上在我們做決定的過程中,是不可能有絕對的對錯的,有的只是合適或者不合適,長遠還是短見,有利還是有害。現實中我們自然希望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能夠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而這種利益最大化顯然不可能一視同仁,於是有了“自私自利”這個詞彙。然而在我看來,正確的決定不外乎三個條件:
第一、合時宜。正確的決定必須是順應現實環境的,是與現實接軌的,比如說馬克.佐克伯在面對雅虎高價收購的時候,並沒有放棄自己的facebook,因為那時候facebook仍然處於成長時期,每個人包括佐克伯自己,都知道這是一塊還有利可圖的寶地,為了一次性的高價放棄今後的全部可能性,顯然是愚蠢的,所以當時佐克伯拒絕雅虎的收購應該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假想一下,如果幾十年後facebook漸漸被網路新環境下的各種社交網站衝擊,導致自己的創新性和優勢漸漸變得不明顯,也許也會面臨摘牌的危險,你能說當時佐克伯做出的決定是錯誤的嗎?顯然不能,因為決定是有時效性的,如果在當時的環境下你做出了你認為最正確的決定,而那個決定確實是當時最好的選擇,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第二、夠長遠。有遠見一直是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追求的一個目標。我們說過決定是有時效性的,那麼決定也是有保質期的,有些決定此時也許非常正確,但是隨著事件的變化,很快就會變得很不明智。這種變化是我們無法預測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充分考慮變數,充分考慮決定的結果。當年的蘋果公司把賈伯斯請出董事會,是因為他的固執和不好相處,可是很快蘋果公司就發現沒有了賈伯斯,它們的產品品質和市場優勢迅速下滑,於是蘋果公司在賈伯斯正在動畫製作行業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又把他請回了蘋果公司。當我們計算一個決定的成敗時,總要考慮到各方因素,而面對自己的決定受到的各種制約,即時調整顯然是一個比較聰明的方法。
第三、不全面。一個正確的決定絕對不會是面面俱到的,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就好像你決定往東走,就不可能會達到世界的最西邊一樣。當你在進行一個決定的時候,就等於你在放棄某些東西,比如為了更大的利益放棄較小的利益;比如你為了走到更遠的地方,放棄現在安逸的生活;比如為了求學離開家。當我們做一個正確的決定,一定是不可能兼顧到所有的要求,如果你做了一個決定,你覺得萬無一失,你覺得它包羅萬象,那就請你小心,這就意味著你的決定已經偏離了正確的軌道。
哈佛心理學上講,我們經常做決定,但是我們很少去思考決定的正確性,因為每個決定都有失誤的可能性,而我們大多數時候的決定,只是一種本能的選擇,我們的大腦告訴我們這個方向更適合我們,因此我們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在潛意識裡都會有一定的傾向性,也就是說在你做決定的時候,內心的潛意識會幫你很大的忙。比如說你在超市可以很簡單地挑選自己喜歡的食品,在服裝店可以一眼看中自己喜歡的一條裙子。這都不需要任何的資料理論分析,這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決定。
而當我們把潛意識決定和現實的條件結合,要做出決定就複雜得多,比如說,你在挑選食品的同時,一定會注意食品的健康,是否是基因改造的,是否是低卡路里的等等;在我們想買一條漂亮的裙子時,我們會考慮它的價格,考慮它的實用性。於是,我們的內心潛意識決定就會受到影響,原始的傾向就會受到現實固有思想的衝擊,最後兩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就構成了我們現實決定的全部內容。
我們無法界定現實決定和原始決定的正確與否,因此我們只能在生活中儘量地去積累經驗,讓自己的每一次決定都把損失壓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這就是決定的真相,沒有對錯,沒有過於複雜的遠離,只是你內心和現實結合下的一種選擇,在你做決定的那一刻,你的心情,你的朋友,甚至是你的身體狀況都會影響決定的走向,而這個決定是否正確,也只有等待時間去檢驗。
如果現在你決定繼續讀這本書,那麼我認為這個決定就非常正確!

錯誤依賴行為,你將如何墮落
不論是心理學還是行為學,不管是對智商多高的人來說,習慣都是一個最可怕也是最強大的武器。當一個人習慣了一件事情,或者習慣重複某一種行為,就會從內心對某種與之相連的因素產生依賴性。
有行為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每天都在迷宮的一個路口放下食物,然後把小白鼠放在迷宮裡,從小白鼠發現那個地方有食物開始,每天都能在那裡吃到東西,這樣持續了六十天之後取走那個地方的食物,而在那個路口的相反方向放上食物,小白鼠儘管會受到食物氣味的干擾,但仍然會前往原來放食物的地點去尋找食物,依賴形成的習慣,它們會忽略自己接受到的氣味信號,這就是習慣給行為造成的依賴性。
在做決定之前,我們需要靠大腦去收集各種各樣的資訊,然後根據經驗判斷做出決定,反應成行為。可以這麼說,我們做錯決定首先是因為大腦傳遞給我們的資訊有誤,或者是我們分析資訊的方式出現了誤差。但是哈佛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內心的依賴性,有時候會讓我們的判斷忽略大腦給我們的正確判斷,而做出與真實情況相反的決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由於依賴性產生的錯誤決定。
心理學上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賴性,比較嚴重的屬於依賴型人格,這類型的人在做決定方面會有特別的困擾,那麼依賴性是什麼樣的一種心理呢?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依賴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在沒有從別人那裡得到確認之前,無法自行對正常事物做出任何決定;
2.當需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往往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尤其是面臨人生中重大決定的時候,必須得到外界的幫助;
3.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就算明知道別人的觀點是錯誤的,也會隨聲附和,內心害怕被排擠;
4.缺乏獨立性,很難獨立開展某項活動;
5.喜歡討好別人,逢迎別人,習慣過度忍耐;
6.不喜歡獨處,逃避孤獨;
7.當和自己的親密友人發生矛盾時容易心理崩潰;
8.擔驚受怕,害怕被人拋棄,時常處於誠惶誠恐之中;
9.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容易讓自己受傷;
報告指出,只要滿足以上五條或者五條以上的人,都被稱為依賴型人格。有依賴型人格的人,無法做出自己的決定,也就很難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在生活中,這類型的人往往被別人當作墊腳石,或者俗話說的“當槍使”。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了依賴型人格的幾個特點:首先,他們深感自己軟弱無助,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失去方向。其次,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魅力,比自己有才華。最後,無意識地傾向於用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當你對照上面檢查自己,如果你也有某種依賴傾向的話,那麼就請你一定要開始注意,自己在做決定的時候,究竟是由於自己的大腦接受資訊不夠正確,還是由於你內心的依賴,讓你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當然,當我們做決定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接收到來自各個方向的建議。這些建議有些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我們習慣每次做決定的時候,都以這些建議作為導向,那麼我們決定的錯誤率就會大大提升,而這種錯誤居然並非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大腦,而是一種習慣。在做決定的時候,過分依賴旁人的資訊是一種很可怕的習慣,尤其是如果一個人從這種“建議”中獲得了某些利益,他就更可能會認為這些建議永遠都是有用的,就像是總跑到固定地方吃東西的小白鼠,漸漸就會開始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漸漸地就開始習慣忽略自己大腦的理性分析。這就是依賴性對我們決定出錯應該負的責任。而依賴有時候並不只是一種行為,更多的是心理依賴,依賴的對象有時候也不一定是某個人、某件事,有時候可能是依賴一種固有觀點。
眾所周知,哈佛大學是一個講究個性的地方,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座學府,也存在著心理依賴造成的各種麻煩。比如早些時候轟動整個學術界的“哈佛作弊”案件,就是一個很好的心理學例子。每一個來哈佛讀書的人都是菁英,也習慣了被認為是菁英,因此他們必須是優秀的,他們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更在意成績,更在意所有的科目是否得到“A”,更在意教授對自己的評價,於是有些學生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做出了“作弊”這樣的決定,他們這種依賴性體現在習慣性優秀上,這種心理依賴讓他們只看到了成績的利益,而忽略了來哈佛學習的本質,他們過分在意別人對他們的評價,而忽略了大腦對“作弊”的理性判斷,因此他們做出了這個在任何人看來都是錯誤的決定,也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陰影。
因此,我們認為,依賴性人格帶來的決定錯誤,並不僅僅是無法獨立做決定,而是讓我們忽略本來內心知道的正確資訊,這種自我麻痹是非常可怕的,其帶來的後果也會非常嚴重。一個長期處於自我麻痹,長期處於依賴性的人,是無法對事物進行正確判斷的,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已經沒有用了,他們變成了習慣的傀儡。
如果你也發現生活中自己有依賴性的情況出現,或者自己已經習慣於某些人、某些事,已經開始不再按照邏輯思維生活,那麼你就要警惕這種可能讓你大腦墮落的依賴性。在這裡,我們也介紹一些心理學家經常會建議的兩種依賴性矯正基本方法:
習慣糾正法。當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首先要做的就是改掉這種習慣。我們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決定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的,哪些是自作決定的。做一個記錄,對自己每天的事情做一個評估,一個星期之後總結,把自己的決定做一個評級,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例如,你是否按照自己的意思打扮自己,用自己喜歡的香水,這種小事情上的改變,可以幫助你慢慢適應自己來做自己的決定。
對於有些需要接受意見的決定,則應該逐漸改正,比如工作中你也應該聽取同事的意見,但同時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能照單全收。這樣,在工作計畫中便摻人了你自己的意見,隨著自己意見的增多,你便能從聽從別人的意見逐步轉為完全自主作決定。
還有一點要記住,依賴行為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監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賴的人。
重建自信法。改變習慣之後,還要從內心深處去改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而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加以矯正,讓你的決定不再順應別人的錯誤。
第一步、消除自卑心理。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往往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跡有關。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是否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你怎麼這麼沒用”、“算了,還是我來吧”等,把這些話語總結出來,一條一條地加以思考,想明白他們為什麼說這樣的話,是否真的是你的錯等等,另外還要勇於溝通,告訴他們,不要再這樣對你說話,而是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稍微讓自己嘗試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週做一項,例如:一個人去參加一次長跑;一個人去附近旅行;一個人去過一天自己做主的生活等等,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經常通過這兩種方式來鍛鍊自己,可以幫你漸漸擺脫依賴性,當然要想真的擺脫依賴性也不是那麼簡單,需要你對自己內心長時間的建設。這個過程也許很辛苦,很受折磨,也會令你的內心感到很不安,但是你想想看,如果你人生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錯誤決定並非是你自己做出的,而這些錯誤決定的後果,卻是你自己要百分之百去承擔的,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悲劇的事情嗎?因此,從今天開始,警惕依賴性,讓自己獨立起來,讓自己的決定由自己埋單,因為不論對錯,不論幸福還是傷痛,當決定的錯誤真的來源於自己,那麼後果也就容易接受的多了。
當你決定今晚嘗試新的套餐,去吃就好,就算難吃也是一種屬於自己的體驗!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