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北極驚航:美國探險船的冰國遠征
滿額折

北極驚航:美國探險船的冰國遠征

定  價:NT$ 550 元
優惠價:79434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商品簡介

Amazon、Indigo、Goodreads年度最佳著作
《時代》雜誌、《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
《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紐約客》雜誌聯合推薦

十九世紀末,探險家著迷於全世界唯一一塊尚未標記在地圖上的神秘區域──北極。無人知道有什麼存在於終年冰雪的北極地區。當時首屈一指的地圖繪製師,德國人August Petermann堅持認為,在地球的頂端有一個常年翠綠的島嶼,是暖流彙聚的人間天堂。一向特立獨行的《紐約先驅報》(The New York Herald)擁有者小班尼特(James Gordon Bennett Jr.)投資建立了一支美國探險隊,隊長是George Washington De Long,曾因進行格林蘭島的營救行動而聲名大噪。 1879年7月8日,德隆船長率領一支三十二人團隊登上美國探險船「姞內特號」(USS Jeannette),從舊金山啟航,這支探險隊帶著疑問和好奇,開始邁向未知世界的探險。
一行人雄心萬丈地深入地圖未曾標示的海域,矢志讓美國成為全世界率先抵達北極的國家。歷經兩年艱苦卓絕的航行,姞內特號撞上一片無法通過的浮冰以致船身破裂,全體海員被迫在驚濤駭浪中棄船。船沉大海後,僅存少量補給品的探險人員面臨必須徒步跨越無盡浮冰的駭人處境,在西伯利亞北方海域漂泊了1600公里。他們咬牙苦撐雪盲症、北極熊、暴風雪、冰迷宮帶來的種種煎熬,在努力求生過程中對抗發狂與飢餓。作者不但生動地描述探險隊每位成員的個性及心情,更自當時留下的各種書信、日誌,以及他自身親訪探險隊當年路程的經驗,細緻還原了這段驚險刺激的傳奇征程。書中不乏令人顫慄的起伏轉折,將人類置身於蠻荒險境的英勇行為和生存決心,描寫得絲絲入扣。
本書以探險隊的冒險故事為主軸,穿插十九世紀末美國與俄國的政治情勢、當時人對世界地理及大自然的認識、十九世紀隨著帝國主義而起的探險擴張,讀者不但像是閱讀冒險小說一般,也能認識到十九世紀的探險家如何形塑二十世紀對世界史地的認知。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漢普頓.賽茲(Hampton Sides)
美國歷史學家兼新聞工作者,《野外》(Outside)雜誌得獎主編,常為《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撰稿,著有《追蹤刺客》(Hellhound on His Traili,2010年Amazon百大好書)、《血與雷:美國西部征伐誌》(Blood and Thunder,2006年《時代雜誌》年度十大好書、History Book Club及Western Writers of America年度好書)、《幽靈部隊》(Ghost Soldiers,2002年PEN USA Award for non-fiction and the Discover Award from Barnes & Noble)等歷史類暢銷書,個人網站:www.hamptonsides.com。。

譯者簡介
譚家瑜
自由譯者,譯作題材不拘,包括《印尼 etc.:眾神遺落的珍珠》、《TOMS Shoes:穿一雙鞋,改變世界》、《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勇往直前:我如何拯救星巴克》等數十本。

名人/編輯推薦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冰國驚航》讀來像一部驚天動地的史詩……將北極探險之旅所展現的英勇壯舉、所付出的生命代價,完整的濃縮在一本書中。────《時代》雜誌

刻骨銘心……一部令人心跳加速的長篇奮鬥史……堪稱集歷史書與故事書於一身的佳作。────《洛杉磯時報》

無與倫比的北極史與探險記……《冰國驚航》是個令人揪心的故事,文采可嘉。
────《紐約時報書評》

引人入勝……作者運用名不見經傳的文件、日誌,加上親訪北極區的經歷,編寫出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冰國驚航》值得廢寢忘食細細捧讀。────《今日美國報》

一部描寫勇氣、忠誠和毅力的動人故事,時而令人毛骨悚然,但處處充滿驚奇。
────《明尼亞波利斯明星論壇報》

扣人心弦……《冰國驚航》能讓毛躁好動、不愛翻書的讀者坐在沙發裡悠遊於書中世界,作者賽茲寫下十九世紀小說家曾經賦予北極的各種想像,敘述在光怪陸離的環境下令人匪夷所思的艱險際遇。────《里奇蒙時代電訊報》

驚心動魄……作者以故事創造了奇蹟。────《波士頓環球報》

栩栩如生……北極探險歷程是大自然設下至高障礙的極端考驗……德隆及其班底經歷了最艱困的試煉,讀者可近距離體驗姞內特號全體船員長途跨越融冰地帶的辛酸況味。────《華盛頓郵報》

布局嚴謹,無懈可擊。────《紐約客》雜誌

作者是學有專精、擅說故事的歷史學家……也是長於鋪陳背景、讓大自然成為真正主角的當代作家……賽茲具備小說家慧眼,善用各種有力元素營造勁道十足、高潮迭起的情境,將之轉化為精彩絕倫的非小說著作。────《邁阿密先鋒報》

刻劃細膩,情節聳動,感人肺腑。────《紐約每日新聞》

《冰國驚航》是透過工藝大師般的巧手雕琢而成的文字作品……閱讀時記得準備一條毯子,這是個可能讓你背脊發涼的故事。────《達拉斯早報》

記者賽茲憑藉洗鍊的文筆訴說了一段驚人故事……遣詞用句可喚起讀者的喜怒哀樂與想像力。────《克利夫蘭光明報》

行文簡潔易讀,作者別出心裁地還原了一個舊世界,並邀請我們進去體驗身臨其境者的孤立、恐懼和希望……讓我們更深切地了解到,是何種因素激勵書中人物鼓足勇氣接受提心吊膽的挑戰。────《書頁》雜誌

書中處處展現德隆和姞內特號船員們的過人勇氣、對「北極聖杯」鍥而不捨的追尋過程,以及努力求生的鋼鐵意志……出神入化地重現了北極探險經歷和維多利亞時代,結局緊張而淒美。────《出版家周刊》

《冰國驚航》故事吸睛,不僅描寫北極之旅,對於人性本質也多所著墨。
────大衛‧葛倫(David Grann),《失落之城Z:亞馬遜的世紀探險之謎》(The Lost City of Z)作者

一本值得讚嘆的好書,由當代最會說故事的作者之一操刀……令人難以釋卷,書中描寫各種性格鮮明的人物和不可思議的恐怖、英勇時刻。我才讀完一遍又忍不住翻到第一頁從頭讀起。────甘蒂絲‧米拉德(Candice Millard),《疑雲重重》(The River of Doubt)作者

讀者從第一頁就被吸引到這冰雪國度,不到最後一刻,在知曉所有人的命運之前,是無法放下此書的。────卡羅琳‧亞歷山大(Caroline Alexander),紐時暢銷書《極地》(The Endurance)作者

漢普頓.賽茲是美國最迷人的說故事者,而他在這本「姞內特號」探險船的冒險傳說中再次證明了這個事實。────史考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紐時暢銷書《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in Arabia)作者

目次

目次:
姞內特號同船夥伴名錄
序曲:冰的洗禮
第一部:一片空白
第一章 星期天的驚魂死亡嘉年華會
第二章 世界之顛
第三章 造物主
第四章 我願為妳赴湯蹈火
第五章 通往北極的門戶
第二部:國家人才
第六章 世界的引擎
第七章 決鬥謝罪
第八章 哥塔賢士
第九章 潘朵拉號
第十章 一去三年,或是永不復返
第十一章 祈福語
第十二章 第二次機會
第十三章 美國北極遠征計畫
第十四章 接受一切挑戰
第十五章 新入侵者
第三部:培養耐心的燦爛國度
第十六章 一條死路
第十七章 四面夾攻
第十八章 大鬧讀書會
第十九章 萬一發生意外
第二十章 謬論和陷阱
第二十一章 電燈時代
第二十二章 看不見的手
第四部:我們還有勇氣
第二十三章 在這寂寥的冰海上
第二十四章 發現陸地
第二十五章 打探音信
第二十六章 死亡鐘聲
第五部:萬物的盡頭
第二十七章 全都爛了
第二十八章 永不絕望
第二十九章 幽靈大陸
第三十章 第二塊應許之地
第三十一章 寶貴的八天
第三十二章 已知世界
第三十三章 驚濤駭浪
第六部:群星的呢喃
第三十四章 幸運十四人
第三十五章 到紐約要記得我
第三十六章 不計一切代價
第三十七章 瘋狂比手劃腳
第三十八章 恐怖的噩夢
第三十九章 穿越白幕
第四十章 俄國做你的後盾
第四十一章 守候明天
第四十二章 淒楚的輓歌
尾聲:只要我有立足之地
銘謝詞
原註
精選書目
圖片來源

書摘/試閱

內容選摘(節錄):
序曲:冰的洗禮
一八七三年四月間的某個迷霧遮天的早晨1,一艘自加拿大紐芬蘭島康賽普遜灣啟航的蒸汽動力三桅帆船「雌虎號」,正卯足全力從分散在拉布拉多半島外海的浮冰和冰山之間通過。快到中午的時候,雌虎號撞見一樁怪事:一名孤身操著一隻小獨木舟的因紐伊特人一面拼命揮舞手臂,一面頻頻向該船吼叫。那原住民先前冒險闖入危機四伏的北大西洋海域,遠遠超出了愛斯基摩人○2平日所及的範圍,此刻似乎遇上某種麻煩。當雌虎號逐步靠近之際,他又吐著怪腔怪調的英語聲嘶力竭地喊道:「美國汽船!美國汽船!」
雌虎號上的船員們斜倚在船舷欄杆邊,想聽清楚那因紐伊特人到底在嚷嚷什麼。就在這當兒,霧散開了,海面中間出現一大塊參差不齊的浮冰,上頭站著十來位顯然被困住的男男女女,外加幾名孩童。那群孤立無援的難民一看見船來了便高聲歡呼、對空鳴槍。
船長巴列特(Isaac Bartlett)命水手們放下救生艇,將十九名落難者一併拉上船。大夥兒看得出來,這些人經歷了一段恐怖的煎熬,個個面容憔悴,渾身髒污,手腳凍傷,眼神驚慌,嘴唇和牙齒因為剛吃過海豹內臟當早餐而顯得油膩膩的。
「你們在冰上待多久了啊?」巴列特船長問他們。
其中一位年歲較長、名叫泰森(George Tyson)的美國人趨前回答:「從十月十五號待到現在。」
巴列特試著理清泰森的意思:十月十五日是在一百九十六天前,不管這批難民究竟是誰,他們已經困在冰上快七個月了。泰森說,那塊岌岌可危的浮冰是「上帝打造的救生筏」。
巴列特進一步詢問泰森後驚訝得知,這些可憐的漂流者原是「北極星號」的乘客。方才那位因紐伊特人在嘴裡狂喊的「美國汽船」,指的就是這艘舉世聞名的拖船。它長得其貌不揚,但船身堅固可擋冰塊,是參與美國某次北極探險行動
的勘查船,該任務部分經費由美國國會撥款,並獲得海軍支援。兩年前,勘查船自康乃狄克州的紐倫敦港出發後,曾在前往格陵蘭途中停靠過幾站,此後便下落不明。

北極星號才剛打破世界航海緯度紀錄,越過北緯八十二度沒多久,就被卡在格陵蘭西方海面的冰陣中。船上指揮官是來自辛辛那提、性格陰鬱、脾氣古怪、好發奇想的海軍軍官霍爾(Charles Francis Hall)。一八七一年十一月,霍爾喝了杯他懷疑被下過毒的咖啡後離奇死亡,這樁群龍無首的探險任務遂告無疾而終。
一八七二年十月十五日晚間,泰森和其他十八位乘客臨時紮營過夜的那片浮冰,突然在北極星號附近斷裂,並開始漂進巴芬灣,導致這批包括好幾個因紐伊特家庭和一名新生兒在內的遇難者無法再度登船,只好聽天由命待在原處。他們無可奈何地隨浮冰漂向南方,整個冬天和次年春天,都睡在用積雪堆成的冰屋內,僅靠捕捉海豹、獨角鯨、海鳥,以及偶爾出現的北極熊維生。漂泊海上那段期間,由於沒有任何燃料可烹煮東西,如果運氣夠好、可找到食物的話,他們只能吃生肉、啃內臟、喝鮮血。
泰森說,他們是一群「被命運捉弄的人」,大家可憐兮兮的擠在面積持續縮減的浮冰上,「活像羽毛球似的」遭受洶湧大海、崩塌冰山、猛烈狂風的襲擊,幸好無人喪命。這批難民總共在海上漂流了兩千兩百八十公里。
巴列特船長瞠目結舌聽完了泰森的故事後,就把這群不幸難民引進船艙,還招待他們吃了頓熱騰騰的午餐,待他們享用過鱈魚、洋芋及咖啡後,才適時將他們送往紐芬蘭島的聖約翰港與美國軍艦會合,再由對方直接送他們去美國首府華盛頓。官方迅速審問泰森及其他倖存者的結果顯示,雖然北極星號船身受損,但可能並無大礙,其餘十四位探險人員,說不定還活生生被困在格陵蘭遠方冰海某處的一艘漏水船上。海軍當局接著交叉偵訊生還者以後得知,北極星號幾乎打從一開始就遇到領導危機,船員曾密謀發動叛變,霍爾搞不好真的遭人下毒。(約莫一個世紀後,法醫專家掘出他的骨骸,果然在某些組織樣本裡檢測到有毒物質砒霜。)雖然泰森拒絕指名道姓供出兇手是誰,但嚴正抗議這種不法行為,他咆哮說:「那些阻撓和破壞這次探險的傢伙,休想逃過上帝的法眼!」
美國大眾對於這項重要航海任務出了亂子的悲劇深表震驚,並呼籲當局成立一支救援隊返回北極搜尋生還者。在葛蘭特(Ulysses S. Grant)總統批准下,海軍即時派遣「朱妮雅塔號」前往格陵蘭展開搜救行動。
由布倫(Daniel L. Braine)船長指揮的朱妮雅塔號,是一艘身經百戰的單桅帆船,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八六一至六五年)曾多次在美國東岸的大西洋海面執行封鎖任務。六月二十三日這天,全美各大報同聲慶祝該船從紐約出港。朱妮雅塔號的格陵蘭任務,齊備了驚險救援故事的各種元素,也是一部追查暗算與謀殺內幕的偵探故事。一位《紐約先鋒報》○3記者將在聖約翰港登船報導這宗尋人行動,由於《先鋒報》的參與,北極星號搜救任務也將成為一八七三年的夏末大新聞。

朱妮雅塔號的副船長是出生於紐約市、畢業於海軍官校、年僅二十八歲的海軍上尉德隆,這位急於做大事的熱血青年,擁有一雙目光銳利的灰藍眼睛,臉上框著一副夾鼻眼鏡,身材魁梧,肩膀寬闊,體重近九十公斤,頭髮赤黃,皮膚白皙,唇上蓄有兩撮蓋住嘴角的鬍子。只要能得空稍坐片刻,他總是咬著一根海泡石菸斗埋首讀書。旁人常注意到他臉上有個特徵:溫潤的笑容與柔韌的肌肉調和了下顎的剛硬線條。他意志堅決,勇往直前,講求效率,貫徹始終,胸懷大志,常說一句類似座右銘的口頭禪:「現在就做。」
德隆的航海足跡遍及全世界——包括歐洲、加勒比海、南美和東亞沿海——但從未到過北極,對格陵蘭之行也沒有特殊期待。他比較習慣去熱帶,對於冒險家們朝思暮想、社會大眾為之傾倒的北極探險熱向來不感興趣。他認為朱妮雅塔號的格陵蘭之行,只不過是去履行另一趟任務罷了。
德隆對聖約翰港似乎沒有留下太多印象——朱妮雅塔號曾短暫停靠於當地添置補給品,順便請造船廠為船頭包覆鐵甲以防冰塊撞擊。當該船抵達已呈半冰封狀態的格陵蘭西南沿海小村蘇克托潘後,他曾寫信告訴愛妻:「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如此荒涼的地方,但願永遠不會流落到這種全然被上帝遺棄的場所……此處所謂的『小鎮』,只有兩棟住宅和十來間泥巴和木造茅屋,我走進其中一間後,身上老是發癢。」
德隆十分依戀妻子艾瑪(這位少婦出身於法國塞納河口的哈佛港),不喜歡夫妻兩人分開太遠。可惜天不從人願,他們雖已結褵二載,卻是聚少離多,因為執行海軍任務致使德隆幾乎長年待在海上。對德隆來說,尚在襁褓中的女兒秀薇簡直跟陌生人沒兩樣。小倆口在曼哈頓的二十二街有間小公寓,但他總是不在家。艾瑪說,她丈夫「命中注定必須長期和所愛之人兩地乖隔」。面對這種情況,德隆也無能為力,海軍職業軍官的生活就是如此。
不過,德隆偶爾還是會想像他放了個長假,帶著妻女在美國西部或法國南方鄉間享受另一種生活的情景,曾經從格陵蘭寫信向艾瑪勾勒這個美夢:「我禁不住想到如果我們能夠朝夕相處會有多開心,妳我分別這段時日,我擬了好多計畫……要是我倆能去歐洲找個安靜的地方住上一年該有多好,這樣軍部就不會丟一堆命令來打擾我,任何教人忐忑不安的麻煩事也不會找上門。親愛的,這次任務結束後,我說不定能休假一年,屆時我倆就可以在開銷不大的地方共同生活,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窩了。妳想我們辦得到嗎?」
德隆早先曾對北極景觀不屑一顧,不過很快就打消了這種心態。當朱妮雅塔號越過北極圈,朝世界最大島蜿蜒崎嶇的西海岸行進,某些景象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愈來愈欣賞北極海域的壯麗遼闊、奇幻詭譎的光線變化、皎潔的月色和血紅的月暈,還有氤氳繚繞的空靈氣氛,那靈氣可改變及擴大音效,令人產生天人合一的感受。他呼吸著周遭輕薄的空氣,對「冰光」現象沉醉不已——「冰光」是在海空交界處散放的白光,表示前方即將出現大量浮冰。極地風情愈來愈引人入勝,不時可見由冰塊鑿出的峽灣、甫脫離冰河的冰山、發出清響拍擊浮冰的冷冽海浪、從冰縫裡向外窺探的環紋海豹、在深灰色海峽中噴著水柱的弓頭鯨。這朱妮雅塔號於七月底開到迪斯柯島(位於格陵蘭北岸迎風面,島上有許多溫泉和北歐海盜傳說)之後,德隆的這場「冰的洗禮」也隨之結束。他全身裹著獸皮、雙腳踩著毛靴,準備開始幹正事了。「我們帶著十二條雪橇狗登船,」他在信中寫道:「船上景象頗值得一書,整艘船被塵土和煤灰染黑,狗兒成群擠在煤堆裡,羊群拴在船頭,東一塊西一塊的牛肉和這一條那一條的魚乾掛在一起。大家已做好萬全準備,可朝任何地方出發了。」
船隻持續北行的過程中,德隆產生了滿腹疑問:霍爾船長和他的探險隊究竟發生什麼事?哪裡出了差錯?是什麼決策導致任務停擺?如今北極星號身在何方?有任何生還者嗎?身為軍官的德隆最關心階級、紀律、動機——如何籌畫一項任務、任務如何失控解散——這些事物,他自覺被拉進了某個謎團,而那謎團遠比他平日奉命執行的單調海上任務有趣多了。
七月三十一日,朱妮雅塔號來到位於北極圈上方六百五十公里的冰封小村烏波納維克,北極偵探故事的劇情從這裡開始變得複雜起來。德隆與布倫船長聯袂上岸求見丹麥官員史密斯(Krarup Smith),這位北格陵蘭督察向他們透露,霍爾船長曾在兩年前率領探險隊落腳於當地,後來才告失蹤。史密斯雖不知道北極星號現在位於何處、是否有生還者,卻提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霍爾曾預感自己可能遭遇不測。
霍爾抵達烏波納維克村之後,曾向史密斯暗示北極星號有階級糾紛,某些船員正密謀奪去他的指揮權,還提到他自知永遠回不了家、肯定會命喪於北極。為保險起見,霍爾把一堆重要文件和工藝收藏品都交給了史密斯督察。
《紐約先鋒報》記者馬赫(Martin Maher)注意到史密斯「花了相當多時間敘述某次爭端細節」,並指出若干探險隊成員在過程中「千方百計讓全體船員對霍爾產生偏見」。
按照史密斯現下的描述來判斷,霍爾的探險行動在進入冰海以前就注定失敗了,馬赫報導:「北極星號的軍官和船員們士氣甚為低落,霍爾船長顯然對死亡一事產生某種疑懼或預感。」

布倫船長認為,烏波納維克村是朱妮雅塔號可以安全駛入的最北界,儘管船頭覆蓋了鐵皮,但船體設計和隨船裝備其實無法應付大量冰塊的撞擊,不過船上還載有一條體積略小、較能靈活通過冰山和浮冰群的備用艇「小朱妮雅塔號」。這艘全長八‧五公尺的單桅帆船,裝有一座能推動一具三葉螺旋槳的小型蒸汽機。布倫打算派六名人手駕駛小朱妮雅塔號,沿著峽灣海岸再航行六百五十公里,前往一個名為約克角的地方繼續搜尋工作。
布倫估計第二階段的偵察任務得耗時數星期,不過船員們都懷疑搜尋工作能否順利完成,因為小朱妮雅塔號看起來弱不禁風,就跟一隻毫無遮攔的小扁舟差不了太多,而附近海域的浮冰曾經撞毀過不少捕鯨船隊。布倫心知肚明,他不能強制任何船員接下這樁危險任務,只能靠自願者上陣。
德隆是第一個舉手的人,長官旋即派他出任小朱妮雅塔號船長。副指揮官名喚齊普,也是畢業於海軍官校,為人沉靜可靠。另外還有七個人決定與德隆同生共死,其中包括一位愛斯基摩翻譯員、一名破冰引航員,以及《先鋒報》記者馬赫。布倫船長向這支搜索小隊揮別時,曾在交給德隆的一份書面指示中提到:「本人將竭誠恭候各位完成自告奮勇的危險任務之後返回本船。」
八月二日,他們攜帶六天的糧食,拖著另一艘載有五百四十五公斤煤炭的小艇,戰戰兢兢脫離母船駛向大海。小朱妮雅塔號穿越一連串濃霧瀰漫的海島和數千座小冰山之際,船上的蒸汽機不斷發出乒乒乓乓的響聲。他們在因紐伊特人居住的幾個偏遠聚落——金吉托克、泰西烏薩克等地——稍事停留後,便朝著高大危險的冰山群前進,船身在冰山底下顯得極其渺小。
馬赫說,他「從未見過氣勢如此磅礡的美景……從船上眺望廣袤的浮冰在陽光下閃耀生輝,以及上千座崎嶇不平的龐大冰山無聲無息地漂進巴芬灣的景致,任誰都會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生敬畏,不禁好奇那些冰山如何才能避免被撞得粉身碎骨。」
最後,小朱妮雅塔號陷入一大片冰陣當中無法動彈。為掙脫束縛,德隆不得不駕著小船反覆撞擊冰塊,把加強船身的厚木板都給撞裂了。他們被寒氣逼人的濃霧包圍,船上器具都結了一層冰。馬赫寫道:「我們完全被困住,處境極危險,面臨船身可能驟然毀壞的威脅。大家努力開闢一條西向航道,經過十二小時的艱苦奮鬥,終於再度見到毫無阻攔的開闊海域。」
此行上路以來,德隆始終覺得心曠神怡,不但和齊普上尉盡情享受整個航程,也樂於接受途中挑戰。「我們的小船帥氣無比,除了不會說話,什麼事都能做。」他後來在信中告訴艾瑪:「如果有段時間妳沒有我的音信,切勿方寸大亂。萬一整個冬天我們都無法離開此地,妳就得等到明年春天才能再聽到我的消息了,不過請保持好心情,我預計十五天內就能回到母船身邊。」
在距離約克角南岸六十五公里的海面上,德隆打算拿斧頭砍下一些冰塊,好給小朱妮雅塔號補充乾淨飲水,於是把船停靠在一座大冰山旁邊下錨。當一座巨大冰塊就要墜海的幾分鐘前,德隆警覺到危險將至,連忙把船開走,不料竟導致整座冰山搖晃翻覆,船身只要再靠近一點,小朱妮雅塔號恐將碎屍萬段。
截至目前為止,德隆始終不見北極星號的蹤影,也看不出有任何生還者的跡象;根據這片大霧深鎖、杳無人煙的海域範圍來判斷,倘若他們自認還能找到倖存者,無異於癡人說夢。不過,德隆依然指揮船員們繼續朝高緯度區慢慢挺進,船隻接近北緯七十五度的時候,他發覺自己又闖入了一個更大的迷宮。北極錯綜複雜的環境如謎團般在他眼前展現,他興奮無比地陶醉於當下,儼然變成了北極科學家們習稱的「親冰動物」——喜愛置身於冰天雪地的動物。

八月八日,小朱妮雅塔號再次遇到濃霧,大海愈來愈不安分,數小時之內,海面掀起狂風,船身在冰塊密布的巨浪中翻騰,「每劇烈晃動一次,海水就大量湧入船上,四處灑滿水珠,淹沒了每樣東西,我們死命舀水也沒用。」17德隆後來寫道。
暴風將眼前的海上冰原變成了危險地帶,會讓周遭冰山崩落,形成大量冰塊,然後將它們掃進波濤洶湧的海水中。小朱妮雅塔號不斷面臨被撞成碎片的威脅,德隆寫道:「如今回想起當時的情況,還是會教人直打哆嗦。我只能說,我們能夠保命,是上帝創造的奇蹟。」馬赫在《先鋒報》中提到:「憤怒的海浪衝擊這些冰山,撞裂外觀笨重堅固的大冰塊,讓它們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墜入海裡。眼看船隻和所有船員即將毀於一旦,我們卻受困於這恐怖之境,危險的冰塊接二連三向我們投擲死亡兵器。」
狂風一連肆虐三十六小時,但小朱妮雅塔號並未解體。風勢減弱後,儘管放眼望去盡是茫茫無際的冰原,德隆依舊決定速朝約克角推進,「我可沒打算不戰而降。」此時船上煤炭存量已不多,船員們也都陷入飢寒交迫、渾身溼透的慘狀,然而德隆始終無法點燃鍋爐,因為木柴和火種早已吸飽水分,直到有個水手將一根火柴貼放在身上數小時後,才點著了一支蠟燭,於是再度引燃蒸汽機。
德隆率領眾人東擦西撞地在冰海中穿行了一整天,心裡明白若是繼續把船開下去,就是有勇無謀。後來他在信中提到,他必須考慮「我們這一小群人還要再前進多遠才會有性命之虞」,而且懷有一份「 私底下其實不想繼續承擔的」責任,只好跑去找齊普上尉商討對策——這位副船長具備臨危不亂的判斷力。八月十日,德隆船長終於打破慣例,宣告放棄,表示「不可能繼續執行搜尋北極星號乘員的任務」。當時小朱妮雅塔號已涉險航行了六百五十多公里,並且越過了北緯七十五度,最後卻迫於情勢在距離約克角只剩十三公里左右的海面打退堂鼓。(德隆有所不知,北極星號其餘生還者——總計十四人——已在六月間被一艘蘇格蘭捕鯨船救起,隨後送往蘇格蘭鄧迪港,直到秋天才返回美國。)
德隆繼續指揮小朱妮雅塔號通過間歇出現的浮冰向南行駛之際,由於蒸汽機燃煤已告罄,他不得不臨時變通,把豬肉片丟進鍋爐當燃料。
小朱妮雅塔號總共在冰海中往返航行了一千三百餘公里後,終於在八月中旬重新投入母船懷抱。先前布倫船長對這艘救難小艇的出航任務沒敢抱太大指望,如今德隆已被母船視為英雄,獲得熱烈迎接。「全船興奮得不得了,船員們都靠在纜繩上向我們歡呼。」德隆寫道:「我一上船就被他們全身披掛的獸皮給淹沒了,幾乎沒有人看得見我。大夥兒滔滔不絕談論我,儼然把我當作死而復生的人。船長跟我握手的時候,從頭到腳都在顫抖。」

朱妮雅塔號先返回聖約翰港,直到九月中旬才駛抵紐約,並且在當地受到盛大歡迎。德隆則是避開了碼頭記者,悄悄溜回妻女跟前。
小倆口團圓後,艾瑪立刻注意到德隆出現了某種轉變;那改變與他在格陵蘭度過了二十九歲生日無關,而是他的眼神和舉止迥異於往昔,彷彿生了場熱病,而且老愛提起他想重返北極這檔事,並專心研讀北極文學和北極地圖,還報名加入日後可能被派往北極出任務的海軍探勘隊。
「這次探險對他影響至深,讓他閒不下來。」艾瑪寫道,她開始懷疑丈夫在格陵蘭期間打算前往法國鄉村休假一年的美夢永難實現,「北極病毒遺留在他的血液裡了。」
激發霍爾船長和其他前輩探險熱忱的一些重要疑問,開始牽動德隆的神經:人類該如何抵達北極?一旦到了那裡,北極會是何種景象?當地是否有暢通無阻的海路?擁有哪些不知名的魚類和動物?冰上是否住著怪獸?甚至存在著消失的文明?是否有某些通往地心的漩渦,就像許多人相信的那樣?長毛哺乳類和其他史前動物是否依然在北極荒原上遊蕩?沿途可能發現哪些其他自然奇觀?北極會不會呈現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樣貌——是被溫暖巨大的洋流環抱的一片綠地?
艾瑪說,德隆越思考這些疑問,「越渴望提出能滿足世人好奇心的答案。北極已經對他施了魔咒,打從他回到紐約後,這個大謎團就一直在蠱惑他。」

得獎作品

得獎紀錄:
2014年Amazon年度好書
2014年Indigo年度好書
2014年Goodreads年度好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3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