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抄襲經濟學:模仿如何激發創新
滿額折

抄襲經濟學:模仿如何激發創新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
$$$
智財權的三不管藍海地帶!
到底智慧財產權是保護創新?還是保護抄襲?
你絕對沒想過答案是「以上皆是」

Prada的CEO派特里奇奧.貝爾泰利說:
「如果沒人仿冒我們的產品,我會更擔心。」


時尚圈抄襲已不是新聞,舉兩個最誇張卻最知名的例子:
案例一:法維亞納是一家仿製明星禮服的公司,他們最得意的事情,就是能在星光大道畫面播出的十分鐘內,設計團隊就已開始製作「最新」的明星晚禮服,而後用「十分之一」的價格販售,並大獲其利。

案例二:社交名媛芭黎絲.希爾頓上了《大衛深夜秀》之後,時尚品牌Forever 21隨即推出了一款只要四十美元的連身裙,它和希爾頓身上那件Foley + Corinna的連身裙相似度沒有百分之一百也有百分之九十九!許多Forever 21的顧客,不管他們是否知道Forever 21涉嫌抄襲,他們購買Forever 21的裙子,只是因為他們喜歡裙子的設計,而且也一樣只要用「十分之一」的價格就能買到。

 身為認真創作的苦主設計師,通常是巴不得這些公司都能被法律與道德審判,但在美國,除非真的觸犯到商標法,否則作品本身的抄襲是不被規範的,然而更奇妙的是,對於時尚圈而言,很少人會花大把力氣上法院,抄襲甚至被看成是產業循環的一部份!

 法律背景出身的兩位作者卡爾.勞斯迪亞和克里斯托夫.斯布里格曼,就是利用這些對於抄襲有著高容忍度的行業,去探討無法可管,是不是真的會造成創新的滅亡?傳統觀念中,我們的確認為模仿、抄襲就是壞事,仿製品將會扼殺一切創新。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這在本書中,透過許多不同行業的故事舉例——時尚、美食、喜劇、橄欖球、字體、金融、音樂,我們可以看到,模仿與創新這把雙面刃,在某些情況下,限制的確保護了創新的根基,但在其他情況下,法律的不規範反而能促成更強大的創造力。在這些特定的行業中,抄襲與模仿的盛行,非但沒有讓這些產業走向滅亡,反而帶起一波又一波的流行。

 在這本書中,透過一個又一個與我們日常息息相關的各種產業案例,我們或許能重新檢視,到底什麼是「創新」?世界上是否存在著「百分百的創新」?而什麼樣的法律限制(或者不限制),才能既保護創新的基底,又能促成創新的發展?

【推薦人】
「模仿、抄襲促進競爭,進而激發創新,終而達成進步。智財權的訂定及嚴厲執行,恐造成壟斷、阻礙市場的發展及扼抑創新的蓬勃,甚至演成人人為近敵的田地。」——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掙扎在經濟轉型、世代正義和尋覓新救世主產業當中的臺灣,應該看看『模仿』如何在歷史的脈絡下到處擊發創新!」——徐子涵|開放知識基金會臺灣負責人

「『開源』讓任何人都可以拿著作品,朝新的方向繼續創造。只有放下對自己作品的執著,才能與全世界一起協作。」——唐鳳|自由軟體文化工作者

作者簡介

卡爾.勞斯迪亞Kal Raustial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教授,教授國際法、國際關係、智慧財產權等相關課程。

克里斯托夫.斯布里格曼Christopher Sprigman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教授智慧財產權、版權、法律與經濟、專利法、商標法等相關課程。

譯者簡介 
蔣漫
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碩士學位,現從事金融、法律領域的翻譯,另譯有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常識》等書。

連璉
八五後,死理科生出身,有顆文藝心。熱愛宅文化,熱愛語言和藝術。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畢業,作為自由譯者和獨立藝術家。

老卡

目次

引言
第一章 讓設計師恨得牙癢的Forever 21:山寨與時尚受害者的爭鋒相對
第二章 人人都可以成為茱莉亞.柴爾德:老饕界的抄襲與創意
第三章 喜劇演員的道德制裁:除了法律約束的另一種有效手段。
第四章 微創新是一種新流行:橄欖球、字體、經濟和美食的大革命
第五章 模仿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創新的趨勢與週期
後記:被Napster翻轉的音樂產業走向

書摘/試閱

【引言】
每年春天,全球數以百萬計的觀眾守在電視機旁觀看奧斯卡頒獎典禮。表面上看,這個儀式是為了嘉獎當年最佳的電影作品。但對許多人而言,它的真正意義在於「展現時尚」。影迷和狗仔隊在警戒線外翹首以盼,只為一睹紅毯上巨星的衣香鬢影。攝像機也時刻待命,向世界轉播紅毯時裝秀(當然,時尚慘劇的發生也是難免的)。在這個過程中,影視圈和時尚界都上演著名利浮沉。
多年以來,法維亞納公司(Faviana)的設計師們也在密切地關注著奧斯卡頒獎典禮。法維亞納位於紐約第七大道,是一家服裝製造商。它的網站上有一個名為「像明星一樣裝扮」(Dress Like A Star)的連結,點開連結,你會看到一系列女演員著裝的仿製品,這些服飾曾在電視節目中、電影裡,乃至類似奧斯卡的頒獎禮上出現。實際上,法維亞納在展示產品時,使用的就是女明星的照片,比如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或莎拉.潔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照片中,她們穿著的正是被仿製的原作。
在法維亞納公司的業務中,上述山寨服裝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它在網站上不無驕傲地宣傳道:「過去七年間,我司的『設計魔術師』對好萊塢最閃亮明星們的造型進行了深入剖析。」實際上,法維亞納不僅「剖析」明星的紅毯造型,它甚至就是在抄襲這些著裝,而它對此毫不掩飾,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其首席執行官奧米德.莫拉蒂(Omid Moradi)在一次訪問中誇口稱:「電視轉播大型頒獎禮後的十分鐘內,法維亞納的設計團隊就已經著手仿製最新的明星晚禮服了。」
法維亞納的產品售價從兩百美元至五百美元不等,這並不便宜,但比起價值數千美元的原作要划算不少。因為要維持低廉的價格,即便是所謂的「設計魔術師」也無法完全重現原作的昂貴面料和精細做工。但是,對於那些永遠也買不起真貨的女性消費者而言,這都無關緊要。便宜的仿品終究聊勝於無。法維亞納不僅長於製造山寨禮服,還善於炮製公關熱詞,它聲稱,自己的產品能讓消費者「經濟地閃亮一下」(Bling-on-a-budget)。法維亞納們的存在[ABS、舞會女孩(Promgirl)等公司也從事與法維亞納類似的業務],引發了一些我們對於創造和抄襲之間關係很有意思的思考。在大多數創意產業中,抄襲是非法的。當我們安坐家中,觀看從Netflix租來的影片時,總會看到以下警示:
「此產品受版權保護,未經授權複製或傳播此產品屬於非法行為。侵犯版權的行為(包括不涉及金錢利益的侵權行為)將被聯邦調查局立案調查,最高刑罰為五年徒刑及二十五萬元罰金。」

「複製」或抄襲電影等創意產品是違法的。包括版權法在內的智慧財產權法律旨在防範抄襲行為。其理論依據在於,對仿製的容忍最終將摧毀創意產業。如果創作者的心血結晶能被隨意借用,就不會有人願意花功夫去創作了。那麼,為何法維亞納等公司能夠肆意地仿製其他人設計的服飾,並且逍遙法外?更重要的是,為何猖獗的抄襲行為沒有讓時尚產業毀於一旦?
箇中原因讓人驚訝:版權法的保護範圍「並不包括時尚設計」。法維亞納的所作所為完全合法,也非常盛行。時尚商標被嚴肅地保護,仿冒古馳(Gucci)、馬克.雅各斯(Marc Jacobs)的品牌名稱是非法的,收費昂貴的版權律師會傾盡全力告倒商標仿冒者,但服飾設計本身可以隨意抄襲。時尚圈中的企業,不論高低貴賤,都會「山寨」他人的設計。有的只是從已有的設計中吸取靈感,或者說「借鑒」,有的則是更為明顯的「抄襲」。但這些仿製形式都是合法的,人人都能採用。
然而,只要掃一眼《時尚》(Vogue)雜誌沉甸甸的九月號,就會發現時尚圈中的創意從未消亡。每天,嶄新的服飾設計都以令人炫目的節奏被推向市場。實際上,美國的時尚產業從未爆發出如此之多的創造力。抄襲並沒有毀掉時尚產業。時尚在抄襲中倖存,甚至因抄襲而蓬勃發展。通過講述時尚、橄欖球、烹飪和金融等不尋常的產業發展史,本書將解析在這個抄襲成本更為低廉,抄襲手段更為便捷的時代,創新將何去何從。
當代經濟的核心在於創新。許多人堅信,被歸入「智慧財產權保護」範疇的法規(尤其是版權法和專利法)是創新得以持續的前提條件。大到互聯網、電腦公司,小到生產燈泡的企業,都持有這種對於智慧財產權力量的信念。這種信念也是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們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美國憲法直接規定,為「推進科學和有益藝術的發展」,美國國會有權授予有效期為「特定時間段」的專利和版權。
在我們所處的市場經濟中,我們依靠競爭來維持產品和服務的低價和優質,而許多競爭行為就隱含著複製。比如,粉紅莓(Pinkberry)和優酪乳王國(Yogurtland)大獲成功後,許多個體小店也仿照他們的做法,出售水果塔和加了調料的冷凍優酪乳。如果說對複製的禁止會限制競爭,為什麼我們還要禁止複製行為呢?正如美國憲法所暗示的那樣,我們禁止複製,是在保護創新,因為創新會帶來好的影響。人們認為,要想激發創新,就必須限制複製。
有的人還認為,對複製的限制還含有重要的道德意義。他們說,抄襲他人的作品是不公平的,這跟偷盜沒什麼區別。但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們並不這麼認為。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曾有一段著名的論述,論證思想和桌子、電視機等物品的顯著差別:
如果說造物主創造過某種不受排他性產權影響的東西,那就是被稱作「思想」的思維的運動……思想有一種奇特的性質:一個人對某種思想的佔有並不因其他人也占有這種思想而削弱。如果有人從我這裡接受了某種思想,他將獲得新知,但這並不減少我的知識。這就好比他借我的燭焰引燃自己的蠟燭一樣,我所獲得的光亮並無減損。

換句話說,如果我搶走了你的汽車,那麼你就不再擁有這輛汽車,但複製思想並不會削弱思想的原創者,原創者仍然享有思想,而複製者也同時享有它。因此,較之盜竊汽車之類的有形財產,複製思想的道德意義就顯得較為模糊。
簡而言之,美國法制系統對於複製行為的監管主要出於實用原因而非道德因素。不論是保護書籍、音樂和電影等文藝產品的版權,還是保護藥品、機械和商業模式等實用性發明的專利權,都基於同一理論:為了激發創新,必須對複製行為有所控制。創新需要一系列的規則,這些規則讓創新者控制誰(創新者本人或者其他獲得授權的人)能複製其創造物。簡單地說,創新者需要對複製其創造物的行為進行壟斷。在本書中,我們將上述理論稱為創新的「壟斷理論」。
為什麼人們認為創新者需要對複製進行壟斷呢?這主要是因為許多新鮮事物的發明創新是十分艱難的,但複製過程卻十分簡單。壟斷理論認為,如果允許隨意複製,抄襲者就會複製創新者的作品(而且抄襲者的生產成本常常會更低,因為他們不需承擔研發成本),從而打擊創新者投資新發明、新創造的積極性。用傑弗遜的話說,如果人人都來借我的蠟燭,我可能一開始就不願意點蠟燭了。
抄襲會遏制創造力,這個觀點非常符合一般人的直覺。畢竟,假如他人可以隨意亂抄,誰還願意費力創造呢?推崇這種觀點的人通常認為嚴厲的專利法和版權法對於創造力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越多越好。
從一七九〇年到現在,美國版權法規定的版權保護期限大為提升,從最初的二十八年增加到現在的一百年以上,上述觀點就是這種轉變的原因之一。這種觀點還導致商標法保護範圍從類似軋棉機和化學藥品的發明擴大到寬泛的「商業模式」。有人會認為這種擴大化非常荒謬,比如,網路零售商亞馬遜甚至為其「一鍵購買」服務申請了專利。(當然,如果認為上述觀點是商標法保護範圍擴張的唯一原因,那你就太天真了。實際上控制創新所帶來的巨額利潤也是幕後推手之一,既得利益者總有許多動機去鞏固自己的權利。)壟斷性智慧財產權擴張的理由很簡單:更多的智慧財產權限制就是更多的保護,因而也會催生更多的創造力。至少理論上如此。
本書對於創新和模仿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而且是以一種新的方式展開論證。過去,此類問題的討論大都圍繞著那些宣導嚴懲抄襲的行業,比如音樂產業(宣導版權法)或製藥業(宣導專利權法)。而我們則研究那些不適用或未使用版權和專利權的產業,比如時尚圈、資料庫行業和喜劇行業。換而言之,我們想知道,如果不限制抄襲和複製,會發生什麼?
我們發現,雖然在上述特殊行業中抄襲非常盛行,但創造力仍然活躍得令人吃驚。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會探討一系列行業,它們的創造力並不一定會因抄襲而削弱。在有的行業中,仿製行為甚至會激發創新,我們將這種效應稱為「盜版悖論」。而有些行業的創新者則受到社會準則的保護,因而能持續地創造。模仿行為甚至會迫使創新者改進創意的表現形式,讓他人難以仿製。具體情況不盡相同,但在這些行業中,仿製更多地帶來改善而非毀滅。
因此,本書的主旨非常樂觀:令人驚訝的是,創造力常常能夠與仿製共存。在特定條件下,仿製甚至有利於創造力的發展。
在這個時代,技術的飛速發展令仿製變得越來越容易。有的人認為,我們正在邁進一個文化和經濟的衰退時期,在這個時期,「數字寄生蟲」(digital parasites)將創造性的藝術形式逐一蠶食、摧毀。有的人則預言,未來將會是一個創意和資訊極大解放、人人皆可共享的烏托邦式時代。我們認為,現實比這兩種極端觀點都更為複雜,也更加有意思。仿製的確可能損害創造力,一定的規則是必要的,我們並不是在鼓吹廢止智慧財產權。但仿製對創造力的影響遠非壟斷理論所描述的那麼簡單。我們所研究的行業告訴我們,創造力比一般人認為的更為強韌,仿製行為具有未被賞識的優點,而且,即便人們能夠自由地、便捷地進行仿製,後果可能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糟糕。
本書涉及的行業通常驚人的龐大和有趣。它們運作的模式及背後的原因讓人癡迷。我們希望以此為參考,為音樂、電影等掙扎於日益猖獗盜版行為的行業提供借鑒。那些依賴智慧財產權法保護的行業跟本書討論的行業截然不同。但對這些行業而言,瞭解在什麼情況下必須禁止仿製還是很有意義的,尤其是在當下,仿製越來越難以對付,而創新對經濟生活越來越重要,在這個新時代,審視那些經受住了盛行的仿製行為的考驗,甚至因之繁盛不衰的行業,有助於判斷創造力應何去何從。本書將告訴你,創造力的未來比許多人認為的要美好得多。
以下列舉了幾個這種行業及它們的發展歷程。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對它們進行深入探討。

烹飪
一天晚上,當馬克.曼古爾拉(Mark Manguera)和他的嫂子一同散步回家時,突然萌生了一個絕妙的想法。在洛杉磯街頭,最受歡迎的食物要數墨西哥菜和韓式料理了。能不能把這兩種風味結合起來呢?也許,他能創造出一種烹飪界的「混搭」。不如就試試把韓式烤肋排塞到墨西哥玉米餅裡吧!
這就是如今炙手可熱的「韓式玉米餅」:它將洛杉磯最受歡迎的兩種美食糅合成一種美味的食物,這兩種烹飪風格都讓人想起冰啤酒和歡樂的時光。不出一個月,曼古爾拉就拉來了自己的朋友優秀的大廚蔡羅伊(Roy Choi)入夥。羅伊將曼古爾拉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兩人一同做起了用餐車賣韓式玉米餅的買賣。他們管自己的小店叫「柯吉」(Kogi),這是韓語中「肉」的諧音。
餐車在洛杉磯很常見。多年以來,餐車主要面向建築工人及移民社區的居民,賣的食物也僅限於普通的墨西哥食品。柯吉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利用了餐車這個老概念,然後玩出了新花樣。將韓式烤肉和墨西哥玉米餅結合起來,無疑是烹飪界的奇思妙想。而將餐車改造得更加高端、更加具有活力,這更是天才的市場行銷設想,柯吉的目標客戶由此與老式餐車的受眾完全區分開來。
不過,柯吉的混搭風並不是一開始就受到熱捧。那時,柯吉餐車停在西好萊塢的繁華地區,但韓式玉米餅就是打不開銷路。曼古爾拉和羅伊並沒有氣餒,他們採取了一些創新的戰術,希望打動那些不願嘗新的洛杉磯人。他們白天將餐車停在辦公區,傍晚停在居民區,而夜間則靠近夜店和酒吧。曼古爾拉會向去夜店的人提供免費試吃的機會,試吃過的人都愛上了這種風味,並向其他排隊等著進夜店的人推薦。曼古爾拉還主動聯繫洛杉磯地區關注美食的博主,他們則將好評發佈在網上。曼古爾拉的嫂子愛麗絲.辛(Alice Shin)對新潮科技很有研究,她也為柯吉作出了貢獻。她積極地利用Twirter向粉絲廣播柯吉餐車會在何時何地出現。不論如何,柯吉的成功,歸根到底是因為這個團隊的創造力,他們將在洛杉磯已經流行了數十年的兩種絕妙風味合二為一,並且選擇了將平民化的餐車「高檔化」的商業模式,而不是經營傳統的實體餐廳。
柯吉創造了烹飪界的傳奇。二〇一〇年,蔡羅伊被《美食與美酒》(Foodand Wine)雜誌評選為「十大新晉廚師」之一。如今,成百上千的高檔餐車活躍在洛杉磯及美國各大城市的街頭,銷售的食品種類豐富,從香蕉布丁到壽司,不一而足。然而,難以避免的是各種柯吉玉米餅的山寨版也應運而生,就連墨西哥連鎖速食店Baja Fresh也開始銷售類似的產品。
從創新的角度來看,烹飪界和時尚界非常相似。菜譜同樣不受版權法保護,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抄襲別人的烹調配方。實際的「菜式」(即你在餐廳裡面可以點到的菜)也可以任意複製。只要你吃過熔岩巧克力蛋糕或者辣吞拿魚脆米餅就知道,流行的創新菜式似乎的確會在餐飲業中流傳開來。總而言之,一個廚師可以照抄其他廚師創作的任何東西(菜單上對菜式的描述除外,版權法對此有一定的保護)。
版權的意義在於通過阻止抄襲來鼓勵創新:如果每個人都能模仿創新成果,就再也沒有人去創作了。如果這種邏輯成立,那麼我們應該只能吃到毫無新意的傳統食物,因為抄襲在烹飪界既合法又容易。也就是說,韓式玉米餅根本不可能出現。
然而,現實世界並不遵循這種邏輯。實際上,我們身處美食的黃金時代。在美國的餐廳裡,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種新菜式誕生。如今美國食品的品質和豐富程度都非常高,而且遠甚於以往的任何時代。所謂的分子料理,或者說現代主義美食運動以讓人眼花繚亂(常常還會目瞪口呆)的方式進行創新,並且其影響也逐漸滲透到世界各地相對保守的餐廳當中。但同時也有許多秉持「從農場到餐桌」(Farm to Table)理念的廚師活躍在全美各地。《頂級廚師》(Top Chef)和《鐵人料理》(Iron Chef)等電視節目讓參賽者在極短的時間裡即興搭配各種看似毫無關聯的食材。簡而言之,當代的美食文化不僅展現了創造力,而且日趨崇拜創造力——很多食客也對這種文化報以同樣的崇拜。大廚們明知別人會抄襲自己的食譜,為何他們仍能迸發出如此的創造力呢?

脫口秀
路易.C.K(Louis C.K)被譽為「喜劇演員的喜劇演員」,這個稱號表明,儘管其他的單口相聲表演者對他十分敬重,但普羅大眾並不一定熟悉他。不過,在過去兩年中情況有所改變,原因之一在於路易.C.K主演了電視劇《路易不容易》(Louie)。這檔電視劇大受好評,也引起了觀眾對路易.C.K的關注。
戴恩.庫克(Dane Cook)則恰恰相反,他是單口相聲界的超級巨星。他發行了五部暢銷的單口相聲專輯,在電影圈混得風生水起,還兩度擔任《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主持。二〇〇七年,庫克在麥迪森廣場花園一晚連開兩場表演,座無虛席。在單口相聲圈中,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像戴恩.庫克這樣的大人物了。但是,一些同行卻並不待見他。這其中當然有眼紅的因素,但庫克作為喜劇演員的信譽也是爭議的焦點。有傳聞說庫克喜歡偷段子,其中流傳最久的傳聞是關於庫克二〇〇五年發行的專輯《報復》(Retaliation)中的三個段子。它們同路易.C.K在二〇〇一年發行的專輯《休斯頓現場》(Live in Houston)(註:第一個段子是關於父母給孩子起的奇怪名字;第二個是人們在恐慌情況下的口誤;第三個則是關於屁股癢時的尷尬反應。)中的部分內容非常相似。
路易.C.K從未在公開場合對這些傳聞作任何評論,但其他的喜劇演員的粉絲可是罵聲連連。過去六年間,喜劇博客上流傳著對庫克抄襲的指控,包括他「借用」路易.C.K段子的事件始末,《雷達》(Radar)雜誌二〇〇七年的一篇文章也對此作了詳盡報導。相關的視頻在YouTube上也相當風行,這些視頻大都是匿名上傳的,指控庫克模仿了其他喜劇演員的表演。庫克顯然深受其擾。二〇一〇年,庫克在一次與喜劇演員馬克.梅隆(Marc Maron)的訪談中不無痛苦地堅稱自己「沒有從路易.C.K那裡偷過任何東西」。「我要怎麼說他們才會明白呢?」庫克補充道,「我這輩子從未偷過任何東西……我不是小偷。」
在與馬克.梅隆見面兩個月後,路易.C.K和庫克的爭端迎來了耐人尋味的轉折:庫克出現在某一集《路易不容易》中,扮演他自己。劇集中,路易的女兒過生日,他想帶女兒去看Lady Gaga的演唱會。由於庫克和Lady Gaga使用同一個公關公司,路易找到了庫克,想讓後者幫忙弄兩張演唱會的票。兩人在庫克的化妝間碰頭,展開了正面交鋒。一開始,對於路易居然會來找自己幫忙,庫克非常訝異,也有點慍怒,但他還是同意了路易的請求。不過,他有一個條件。「你只需要到YouTube上丟一個影片。」「告訴所有人我沒有偷過你的喜劇素材。」庫克說。路易並沒有直接回應,他否認自己對庫克作出任何抄襲的指控。庫克則回擊說,路易的所作所為更加糟糕:他容忍了其他人做出這種指控,而沒有站出來對此進行否認。然後庫克訴說了自己所遭受的嚴重傷害:
你知道嗎,你現在在這裡,這讓我特別激動,我等這一刻已經等了很多年,我只想告訴你……二〇〇六年是我這輩子最美好的一年。我發行了史上第一張雙白金喜劇專輯。我還在HBO電視臺的特別節目露臉……二〇〇六年本來應該是我勝利的一年。但是,路易,我大概只開心了兩個月。兩個月之後,一切就變味了。因為我所看到的所有報導,都在說我偷了你的段子。可我沒有做過。

惱怒的庫克再次要求路易公開澄清事實。路易則問庫克是否願意承認自己「借用」了那幾個段子,即便只是無意間借用了。最終,庫克妥協了,答應幫路易去要門票。爭議並未得到化解,但兩人都得到了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
在一定程度上,路易.C.K和戴恩.庫克只是電視劇中的虛擬角色,但劇中表現的爭端卻是真實的。而且,螢幕上的衝突反映了喜劇界一個重要特徵,即:如果某個喜劇演員認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借用了自己的段子,他並不會提起版權訴訟。嚴格地說,版權保護的確覆蓋了段子。但由於版權保護只覆蓋了某個段子特定的表達方式,而非其隱含的「笑點」。要通過稍微改動段子的方式來規避法條是非常容易的。這就意味著,版權法實際上並不保護喜劇演員的作品。
這並沒有阻擋喜劇演員們去開發新段子。實際上,單口相聲演員成功的訣竅在於大量產出新的素材,而不是重複自己精彩的表演。儘管版權法對喜劇演員並無保護,但新段子、新演出並未消亡。相反,喜劇的影響力空前的大,喜劇俱樂部和主題酒吧非常火爆,電視上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喜劇中心頻道」(Comedy Central),播放各種單口相聲演出。在缺乏法律保護的情況下,抄襲和創造取得了平衡,喜劇演員們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