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佛像的臉:從人臉,讀佛臉,看時代人心
滿額折

佛像的臉:從人臉,讀佛臉,看時代人心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032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五官、表情解讀日本最著名佛像及其時代人心與美意識…
 鐮倉大佛算是美男子嗎?
 興福寺佛頭為什麼天真無邪?
 中宮寺菩薩半跏像的微笑,與蒙娜麗莎的微笑並列,是世界三大微笑!
本書從人類的眉、眼、鼻、耳、口的大小、形狀、配置,以及臉部肌肉牽動產生的表情,觀察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佛像,捕捉臉部的特徵,探究佛像形姿的時代變遷。以及,不同的五官鏨刻描繪技法,如何影響佛臉給人的感覺?從法隆寺金堂釋迦如來的杏仁眼、中宮寺菩薩半跏思惟像的微笑、興福寺佛頭的天真無邪、鐮倉大佛的寫實風格等,日本各時代最著名佛像逐一細剖其「難以形容的美」。
佛像的臉,當然不只是一張「臉」,能反映祈願人心,有著不同於人臉的意思與表現。本書亦整理探討了這些珍貴的資料:為求開悟的眼半睜、能夠發揮特殊能力的多眼之眼、為佛像注入靈魂的開眼供養儀式,也論及額頭正中央的印記「白毫相」所具有的超凡之力。
現在,帶著本書為你備好的追溯過往的眼力,一起巡訪那不可思議的「臉」…

佛臉之祕巡禮
◎杏仁形的眼、古樸的微笑是什麼意思?
◎佛眼更有神?佛相的眼頭與眼尾會上什麼顏色?
◎帶著憂傷的少年神情,其實是護法神的慣有忿怒相?
◎佛像的眼睛會發亮?日本著名佛師運慶,如何運用「玉眼」技法打造佛像?

作者簡介

清水真澄
1939年出生於橫濱。
1962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東洋藝術史學系。
目前為三井紀念美術館館長,成城大學名譽教授。
代表著作有《鎌倉大佛》(有鄰堂)、《中世紀雕刻史的研究》(有鄰堂)、《佛像》(平凡社)、《鎌倉的佛像文化》(岩波書店)、《佛像與人的歷史發現》(里文出版)、《瞭解佛像的一切》(講談社)等。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目前專事翻譯。
代表譯作有《維梅爾的論點》、《林布蘭的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超譯尼采》、《隈研吾 奔跑的負建築家》、《書店不死》、《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等。

序/導讀 什麼是「美得難以形容的臉」?
無論是去寺院參拜佛像,還是去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展覽空間鑑賞佛像,站在佛像前,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臉」,而且常常看到有人凝視一會兒後,不自覺地喃喃道:「那張臉真是美得難以形容。」這時就很想問,到底什麼是「美得難以形容的臉」。答案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就是難以形容啊!」
佛教是以想像佛陀姿態,打造出來的佛像作為信仰、膜拜的對象。佛像代表佛,不是「佛」的替代品,所以膜拜佛像就是膜拜「佛」。既然作為信仰對象,佛像的「臉」自然成了重點。佛像的「臉」不只是一張「臉」,也蘊含投射人心的意義。
本書就是希望能邊鑑賞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佛像,邊探討「美得難以形容的臉」究竟是如何「難以形容」。但這麼一來,也會觸及「佛像究竟為何」這個大哉問,當然本書也會探究這一點。
首先,當我們鑑賞佛像時,是否和欣賞畫作、工藝品等一般藝術品的著眼點相同呢?我想應該多少有些差異。
作為信仰對象的佛像,是從明治時代之後才成為鑑賞的對象。直到現在,佛像基本上都是奉祀於寺院昏暗的堂內,所以會放在美術館或博物館供大眾鑑賞的佛像算是特例。當我們看著佛像的臉,除了抱持鑑賞藝術品的心情之外,即便不是佛教徒,也會不由得心生虔敬。

近代觀點
在日本,明治維新不久後,當局便頒布神佛分離令,開始在各地進行破壞佛像,燒毀佛像等「廢佛毀釋」的行徑,導致許多文化財流失海外。然而在這股動盪危機中,也興起挽救文物的行動,明治四年(一八七一年)展開「古器舊物」,也就是調查文化財的行動。這項包括佛像等文化財的調查行動,於明治二十一年(一八八八年)起,繼續以「全國臨時寶物調查局」的形式進行寶物調查。明治三十年,制定了目前「文化財保護法」中的「古社寺保存法」。
雖然「文化財」這個用語是戰後才有的辭彙,然而明治十一年(一八七八年)受聘擔任東京大學講師的費諾羅沙、岡倉天心等人,承繼這項關於日本古社寺的調查,後來還因此發現法隆寺夢殿的救世觀音像。除了特例之外,一般佛像展是始於明治十三年(一八八○年),於上野公園舉行的「觀古美術會」,之後發展成現在的國立博物館內的佛像常設展。
明治二十二年,目前世界最古老的學術雜誌《國華》創刊(註1),除了刊載關於古美術的學術論文與相關報導之外,還搭配圖片說明,促使世人得以欣賞到許多未曾公開亮相的佛像之姿。之後還有其他古美術雜誌、豪華刊本發行,豐富的文章與圖片讓更多人見識到佛像的魅力。加上早期的攝影師松崎晉二、小川一真、工藤利三郎、小川晴暘等人拍攝的佛像照都會特地將「佛像的臉」放大。
因此,鑑賞佛像之人的觀點,便以這些經緯為背景、反映了日本的歷史、文化、思想等。

鑑賞佛像的眼力
我想,站在佛像前,在「那張臉真是美得難以形容」如此喃喃自語之人的眼中,除了自身對於佛像臉部造形有著個人感受之外,還會不由得心生虔敬,甚至聯想到圖片上那張包含著日本歷史、文化、思想的臉。
尤其藉由圖片欣賞到的佛像形姿,因為是明治時代以後的攝影師依個人的美學意識,擷取打造佛像時的時代風貌、打造者以及祈願者等的美學意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透過這層濾過鏡,加上自己的審美觀鑑賞佛像的臉。
本書就是想從這樣的觀點,探討「佛像的臉」。
從最古老的印度佛像、深受中國佛像影響的日本佛像、以及佛教傳入日本的飛鳥時代之後,白鳳時代、天平時代、平安時代前期、平安時代後期、鐮倉時代等,逐一探討。這麼一來,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從白鳳時代簡約大方的造形,如何蛻變成天平時代威嚴無比的佛像之臉。由此也可以窺知從誕生《萬葉集》等巨作的白鳳簡約風潮,如何演變成佛教成為國教的天平時代。此外,像是深受平安時代後期貴族青睞的「滿月臉」,到由武家掌權的鐮倉時代,佛像的臉部線條變得比較硬,還帶點寫實風格,足見佛像的臉忠實反映時代的社會與思想。可以說,面對佛像的臉,必須具備現代的眼力和追溯過往的眼力吧。

 

目次

【前言】 佛像的臉,人的臉

【第一章】 佛像的誕生──印度與中國
1.印度的佛像──眼半睜與睜眼
2.中國的佛像──從端正的臉演變至豐腴的臉

【第二章】 飛鳥時代的佛像──杏仁眼,古拙的微笑
1.佛像東傳日本
2.巡禮法隆寺金堂的釋迦三尊像
3.明治時代發現的夢殿‧救世觀音
4.表現佛像表情的詞彙

【第三章】 白鳳時代的佛像──天真無邪的臉,沉穩大方的表情
1.大化革新與文化
2.沉浸於中宮寺菩薩半跏思惟像的優美神韻
3.白鳳時代的著名佛像
4.眼瞼與眉毛

【第四章】 天平時代的佛像──佛教成為國教,造型更顯莊嚴
1.平成遷都與佛像
2.巡訪藥師寺的藥師三尊像
3.多面、多眼、多臂的佛像
4.佛的分類與表情

【第五章】 平安時代前期的佛像──別具特色的臉
1.邁向嶄新時代
2.空海與東寺講堂的佛像
3.解讀不動明王的憤怒表情

【第六章】 平安時代後期的佛像──尊容如滿月
1.藤原氏的極盛期與國風文化
2.佛的「三十二相」
3.平等院阿彌陀如來以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第七章】 鐮倉時代的佛像──強烈寫實的風格
1.武士政權的誕生
2.運慶與進出東國
3.「玉眼」技法
4.鐮倉大佛算是「美男子」嗎?

【第八章】 佛像之所以成「佛」──開眼供養與白毫相
1.何謂開眼
2.白毫相之力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一覽

書摘/試閱

法隆寺金堂的釋迦三尊像
栩栩如生的眼與眉
我們湊近一點看看佛像的臉吧。釋迦如來像的臉形偏長,額頭中央留有白毫的釘痕,雙眼是以上下眼瞼幾乎相同的弧線來表現,雖然不算細長,但愈往眼尾拉得愈細,日本美術史上將這種眼稱為「杏仁形」。如後所述,此名稱取自杏的種子,也就是杏仁的形狀。
而且這尊佛像的眼睛刻劃得十分栩栩如生。從旁邊看,上眼瞼比下眼瞼突出,感覺比較立體,眼尾的下眼瞼稍微上提,而且是用鏨刻方式清楚表現眼睛的輪廓。因為是金銅鑄造的佛像,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表現,這與現代女性畫眼線讓眼睛看起來更有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佛像的眼與埴輪的眼
關於佛像的眼瞳,因為日本年代久遠的佛像無論是銅造還是木造,很多都已色彩剝落,難以辨識原貌,所以有人以為佛像和埴輪(人形陶)一樣沒有眼瞳,也有人認為這樣具有特別的意思與敬畏感。但如同第一章提到的印度佛像,從釋迦形姿發想的佛像基本上是有眼瞳的。
根據考古學家佐原真的研究顯示,埴輪的臉最吸引我們的就是眼睛部分。好比描繪彌生人的臉,沒有黑眼瞳,只有銀杏形(=杏仁形)的輪廓,意即整體是白眼,猶如睡著的人硬是睜眼的狀態。為何沒有描繪黑眼瞳呢?佐原真表示:「無法說明,只能說真的很不可思議。」沒有什麼具體結論。
眼瞳成了均是以人形來表現的埴輪與佛像,最根本也最明顯的差異。而且沒有眼瞳的埴輪是死後世界的陪葬品,有眼瞳的佛像則是以釋迦的形姿來形塑信仰的對象。

唇與鼻的表現
再回到金堂的釋迦如來像,如來像的唇形較薄,兩邊嘴角緊抿,輪廓線十分清楚。兩邊嘴角上揚的唇形像是一彎上弦月,稱為「仰月形」,與釋迦如來像造型相似的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如來像,以及法隆寺夢殿救世觀音像都是兩邊嘴角上揚的「仰月形」,有人認為嚴格來說,這尊釋迦如來像的唇形稱不上是仰月形。
釋迦如來像的鼻梁挺直,鼻與唇中間的人中十分清楚,嘴角還浮現一抹「古拙的微笑」或稱為「古樸的微笑」。這種稍微牽動臉部的表情肌,表現出慈悲情懷的「微笑」,或許是最適合「佛像」的一種表情。加上一對造型平板、耳垂長的耳朵,還有幾乎所有佛像都沒有的耳洞。
試著整理上述關於臉部(器官)的資料,一般認為,法隆寺的釋迦三尊像具有「杏仁形」眼,「仰月形」唇,雙頰漾著「古拙的微笑」。雖然著衣形式承襲中國南北朝後期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如來像的說法還有待更確切的考證,但可以確定兩者之間應該有淵源。對於當時算是新興宗教的佛教來說,作為信仰對象的佛像,尤其是佛像的臉肯定給人神祕感。

明治時代發現的夢殿‧救世觀音
法隆寺夢殿的救世觀音
關於飛鳥時代的佛像,明治時代留有相關記錄,那就是關於法隆寺夢殿的救世觀音。
明治時代開始調查日本的古美術史,受聘任教於東京大學的美國學者費諾羅沙(Earnest Francidco Fenollosa),與當時東京美術學校校長岡倉天心,於明治十七年(一八八四年)造訪法隆寺,他們硬是打開夢殿的門扉,世人才得以發現這尊佛像的存在。費諾羅沙在其著作《東亞美術史綱》(一九二一年)記載兩人發現這尊被包裹在白布裡的佛像時,難以言喻的興奮之情,以及當時殿內佈滿塵埃,環境十分惡劣的情形。
這是這尊佛像於明治時代被發現的經過,其實早在鐮倉時代已有相關記載,嘉禎四年(一二三八年)顯真在其著作《聖德太子傳私記》中記述:「今此夢殿之內安御等身之救世觀音像。金箔押之。今之世昔日不知其體」。再者,關於白布包裹一事,天保七年(一八三六年)的《斑鳩古事便覽》一書記述:「本尊十一面觀音 自往古秘佛以白布卷尊容。」(誤以為是十一面觀音),至少可以知道這尊佛像在江戶時代的情況,和費諾羅沙發現時的狀態一樣。正因為佛像用白布包裹著,所以當時兩人初見這尊佛像的臉,印象才會如此強烈吧。

優美的姿態
夢殿的救世觀音像是一尊高一八○公分,比真人還要大一點的木造佛像,雙手置於胸前,手持有蓮台座的火焰寶珠。天衣的下襬呈放射狀展開,小腹微突的姿態,非常適合從正面觀賞。
佛像的臉形偏長,以大鼻子為中心,睜眼,並以幾乎相同的曲線描繪上下眼瞼的輪廓線,也就是所謂的「杏仁形」。從側面看,由眼頭至眼尾逐漸變細的眼形猶如水滴。
關於色彩方面,《奈良六大寺大觀》記載:「頭部是群青彩或塗黑,垂髮是墨色或是塗黑,眼瞳、眼的輪廓線與眉、鬍等,施以墨描,白眼、指甲為白土彩,眼角施以暗棕色,唇則是施以鮮豔的朱彩。」
關於眼部輪廓線的墨描方式,和前面提到的法隆寺金堂釋迦如來像的眼部輪廓線一樣,採鏨刻方式,可說是現代年輕女性藉由描畫眼線,讓眼睛看起來更有神的濫觴。
此外,由眼角(指的就是眼頭和眼尾)施以暗棕色,也就是帶有咖啡色的橘色顏料一事,可知後世許多佛像在眼頭與眼尾施以紅色的方法,其實起源得相當早。
嘴角上揚的薄唇呈「仰月形」,比金堂釋迦如來像來得更翹,還留有鮮豔的朱彩,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岡倉天心的評價
事實上,開啟夢殿門扉,解開包裹救世觀音像的白布,初見佛像的岡倉天心在《東洋的理想》一書記述:「由這兩尊雕像(百濟觀音像、救世觀音像),我們可以瞭解並判斷,漢民族的特徵被理想化的純粹表現在佛教藝術上,但很難說整體比例是否勻稱,意即手腳的比例有些失衡,而且相貌猶如埃及的雕刻,帶有一股沉靜安穩的感覺。」或許岡倉天心認為這尊佛像有別於日本許多佛像親切柔美的表情,比較像是睜著雙眼,給人神祕印象的埃及雕刻風格吧。」

和辻哲郎與費諾羅沙
和辻哲郎於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年)遊歷奈良的旅行遊記《古寺巡禮》一書中,提到救世觀音像:「在昏暗的佛龕裡,臉上浮現悠然又生氣盎然的表情。那眉毛、眼,尤其是臉頰與唇,浮現一抹淡淡的,卻令人印象深刻。別具特殊之美的微笑,那是謎一般的微笑,卻不隱晦,充滿慈愛,不像印度的佛像那麼媚惑。」
費諾羅沙對於這尊救世觀音像的評價則是:「最吸引我們的是,為何能做出如此美麗的東西(中略)。從旁邊端詳佛像的頭部,才能看到最美的形狀,漢民族的挺鼻,坦然的神情,稍微厚了些、有點像是黑人的唇,浮現一抹靜謐、神祕的微笑,好似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與埃及最原始、最美的藝術品相比也毫不遜色,我認為這尊佛像的雕刻方式與原創性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和辻哲郎對於費諾羅沙的這番評價則有些看法:「日本人應該要感謝費諾羅沙的發現(救世觀音像)」,但是對於他的見解,個人並非全然認同。例如,他以蒙娜麗莎的微笑來比較的觀點,其實並不妥當。雖然兩者的美都是超乎現實的美,也都有一抹饒富深意的微笑,但是蒙娜麗莎的微笑表現的不僅是人類的光明面,也包藏著人類的黑暗面。然而,這尊觀音像的微笑是在冥想中得到自由境地的純粹表現。」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