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經
南山之首曰(昔隹)山①。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②。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③,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④,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⑤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⑥,食之善走。麗 之水⑦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⑧,佩之無瘕疾⑨。
【注釋】
①(昔隹)(què)山:古“鵲”字。鵲山,傳說中的山名。②金玉:金,古代泛指金屬礦石。玉,有光澤的美玉。③華:同“花”。④迷榖(gǔ):古代一種木本植物,用其樹皮造紙。榖,即構樹。⑤禺(yù):獸名,形似獼猴,赤目長尾,后人常猜測為猿類動物。
⑥狌(shēng)狌:一種人面獸,也有說就是猩猩。⑦麗 (jǐ)之水:古水名。⑧育沛:水中生長的一種植物。
⑨瘕(jiǎ)疾:指蛔蟲、蟯蟲等腸道寄生蟲病。
【譯文】
南部山系的**組山系叫(昔隹)山。(昔隹)山組的**座山叫招搖山,這座山聳立在西海岸邊,山上盛產桂樹,還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上長有一種草,樣子很像韭菜,開著青色的花朵,這種草的名字叫祝余,吃了它不會感到饑餓。山中長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構樹,有黑色的紋理,它的光華照耀四方,這種樹的名字叫迷穀,把這種樹開的花佩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山中還有一種野獸,長得很像猿猴卻有一對白色的耳朵,它有時匍匐爬行,有時像人一樣站立行走,這種野獸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行走如飛。麗 之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注入大海,水中生有大量的育沛,人們如果佩戴它,就不會生寄生蟲病。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①,多棪②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注釋】
①堂庭之山:古山名。②棪(yǎn):一種說法是喬木,果實像海棠果;一種說法是現在的蘋果。
【譯文】
再往東三百里,有座山叫堂庭山,山上生長著大量棪樹,還有很多白色的猿猴,盛產水晶和金屬礦物。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①,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釋】
①蝮蟲:古代的一種毒蛇,也叫反鼻蟲。
【譯文】
再往東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叫猨翼山,這座山上有許多怪獸,水中有很多怪魚,山里盛產白玉,有很多蝮蟲和怪蛇,還有很多怪木,這座山險峻而不可攀爬。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①之山,其陽②多赤金,其陰③多白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④,其名曰鹿蜀⑤,佩之宜子孫。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⑥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⑦。
【注釋】
①杻(niǔ)陽:古山名。②陽:山南水北為陽。③陰:山北水南為陰。④謠:古代不用樂器伴奏的清唱叫“謠”。⑤鹿蜀:傳說中的獸名。
⑥虺(huǐ):一種有毒的蛇。⑦為底:為,治療的意思,底,通“胝”,指手掌或腳底的厚繭。
【譯文】
再往東三百七十里,有座山叫杻陽山。山南盛產赤金,山北盛產白金。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腦袋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紋像老虎,尾巴是紅色的,吼叫的聲音就好像人在唱歌,名字叫作鹿蜀,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可以使子孫繁衍不息。怪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憲翼水。水中有大量暗紅色的龜,形狀像普通烏龜卻長著鳥一樣的頭和蛇一樣的尾巴,名字叫作旋龜,它的叫聲像劈開木頭時發出的響聲,把它佩戴在身上就能使耳朵不聾,還可以治愈腳底的老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