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艾瑞克森催眠教學實錄I‧催眠實務:催眠誘導與間接暗示(簡體書)
滿額折

艾瑞克森催眠教學實錄I‧催眠實務:催眠誘導與間接暗示(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催眠實務:催眠誘導與間接暗示》共含九個章節,各個章節講述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一章對話式誘導:早年學習定勢;二章經由重述要點進行間接誘導;三章握手誘導;四章相互催眠誘導;五章通過聯結進行催眠學習;六章促進催眠式學習;七章間接條件反射式閉眼誘導;八章無限的學習模式:一項兩年的跟蹤研究;九章總結。

作者簡介

彌爾頓艾瑞克森被稱為現代催眠之父,他的貢獻可與佛洛德比肩。是他把催眠術從一種控制他人的古老方法演變為現代化的心理療法。學者們從質疑他的方法轉向對他頂禮膜拜,稱他為泰斗。本套書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以直接地瞭解艾瑞克森這位偉大的天才是如何工作的。那些來訪者經過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療發生了神奇的改變,看上去十分玄妙,而艾瑞克森是個實事求是的人,他向學習者詳細講解他的催眠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他們瞭解催眠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如今風靡全球的NLP教練技術也來源於對艾瑞克森行為模式的分析。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本套書是彌爾頓艾瑞克森**親自撰寫的著作,由艾瑞克森基金會授權,由有二十年催眠研究及實踐經驗的于收先生五年精心研讀翻譯,精神分析師曾奇峰、蘇曉波傾力推薦。
 
徐崢主演的電影《催眠大師》中的催眠真的可能發生嗎?催眠為什麼有改變人行為的神奇魔力?要瞭解以上問題的答案*可靠的方式便是認識催眠之父彌爾頓•艾瑞克森。這套《艾瑞克森催眠教學實錄》就像是魔術解密表演一樣讓人驚歎又佩服,它撥開催眠的玄幻與神秘,詳細地展示了它的原理、技術和藝術性。
 
艾瑞克森催眠教學實錄:
Ⅰ催眠實務——催眠誘導與間接暗示
Ⅱ催眠療法——探索性案例集錦
Ⅲ體驗催眠——催眠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媒體評論
艾瑞克森能把石頭的沉重變成泡沫的輕盈,而我們很多時候是把泡沫的輕盈變成了石頭的沉重。相對艾瑞克森,我們也許更有優勢,因為我們可以讀他的書、看他的治療錄影,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他不能。
——曾奇峰
艾瑞克森是我敬仰的臨床心理治療大師,他把心理治療幻化成無形的藝術。這套教學實錄讓我們有可能有機會“近觀”艾瑞克森療法的妙處。
——蘇曉波

對於那些不曾有機會,或者將來也沒有機會參加密爾頓•艾瑞克森主持的催眠工作坊的人來說,這本書將是一個價值非凡的替代。心理治療師,通常也包括催眠治療師,將會發現這本書是值得閱讀和學習的,因為艾瑞克森超出了所有的心理治療師,而且他的操作方法也超越了臨床催眠術。至於學者和研究人員,我相信他們將會從中發現足夠多的思考和研究素材,促進他們在未來某些時間對這個領域的研究和探索。
我第一次遇到艾瑞克森是在1954或1955年,那是在芝加哥一次臨床和實驗催眠學會的會議上。當我遇到他時,他正在賓館大廳參加同行的一個小組交流。在這之前我從未見過他或他的照片。但是稍後,當我在聽力範圍外的距離上看到他時,很奇怪,我認為這就是艾瑞克森。我多次回憶過這個事情。可以認為,我不知從哪裡聽說過他患過小兒麻痹症,或許他柱著手杖的形象給我提供了辨識他身份的線索。
我不能確定,但我願意相信這個線索是更為微妙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我早就已經見過艾瑞克森許多次—通過我對他著作的詳盡研究。通過這些著作,我開始欣賞他獨特的個性。我相信,那些使他特立獨行的品質通過這些著作已經傳遞給了我,而且我也更直接地體驗到了它們,好像它們自己在浮現,也好像是他在與人互動。
以後的日子裡,我本以為還會有機會與他見面,但到目前為止,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讓我遇到他,觀看他的示範,觀看他做治療,聆聽他談論催眠以及其他事情。特別是,我有幸知道了,為什麼年復一年,他成為了一個被冠以“催眠先生”稱號的准傳奇式人物。我也看到像拉爾夫•斯萊特、弗朗茨•波爾加,以及其他四五十位著名的舞臺催眠師在積極活動之中,他們中的很多人把自己包裝成“美國最著名的催眠師”、“世界最快速的催眠師”等等,並且他們不厭其煩地頌揚他們奇異的超凡技術。我不否認,他們是優秀的舞臺表演者。但是,作為催眠師,與艾瑞克森相比,他們只是可憐的二流角色,但是再沒有什麼人比艾瑞克森更為平靜和謙遜的了。
當時,很多專業人士試圖仿效他,這一點兒也不意外。而到目前為止,儘管少數幾人曾經努力到似乎可以望其項背,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地達到過他那種境界。關於這一點,有些原因讀者會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逐漸明晰;有些原因讀者則可能長久未知。如果作者對它們的闡述沒有達到其重要性所要求的程度,那僅僅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是只靠書面文字就可以傳授的一類東西。或許因為它們是不可言傳的,我自認為,對作者來說,向他們自己和讀者承認這一點,會有一些不情願。
這本書最清晰地表明,不管艾瑞克森對患者或被試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以及在哪裡說的,這都是事關催眠有效應用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在臨床上,在治療性的設置中更是如此。很清楚,他必須整體地而不是零碎地考慮催眠治療性互動,通過在對它的整體利用中對它的思考再深入一步。這需要利用暗示,從廣義上講,要利用催眠,它超出了簡單魔術規則的應用領域,將暗示置於科學的互動溝通網路架構中。
艾瑞克森,不僅如本書表面上所呈現的那樣,是一位元語言溝通大師,他還同樣擅長非語言溝通,這種非語言溝通是本書沒有做到也無法真正平行呈現的諸多方面之一。這不是來自作者的疏忽,這是令人遺憾而又無法避免的。在非語言溝通方面,他在其職業生涯中所做的令人難忘的技巧展示之一,是1959年在墨西哥城,他對一個無法進行語言溝通的被試實施催眠,並展示各種催眠現象。他不會說西班牙語,而那個被試不會說英語。從頭至尾,溝通完全是靠手勢在進行。
通過15或16年前艾瑞克森帶給我的一次體驗,我可以親自證明他非語言溝通的效力。在此,我想我應該說清楚,據我所知,我從來沒被他催眠過,至少是正式催眠。我們一群人在費城一個旨在弄清密爾頓操作方式的特殊研討會上與他相遇。一天早晨,我單獨與他坐在早餐桌旁,稍側向他左側,面對著他。在我的記憶中,當時大部分時間是我在說話。我在說話時,部分注意力放在我的想法上,我模模糊糊不經意地注意到,艾瑞克森用他的手在反復多次地做著某種特殊的手勢。一時之間,我陷入到空白中,接著,隨著我意識的恢復,有兩件事隨之接連發生。我的右手好像在自發地向外移動,拿起桌上的咖啡壺並舉起它。到這時,我才開始明白:密爾頓想要咖啡。對這個過程,用書中的話來說:我的“意識心理”接管了行動,並且我完成了這個動作,當然現在我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密爾頓的手勢清楚地發出想要向他杯中加咖啡的非語言請求。就像我當時所學到的,這種事情是他最喜歡的啟發或回答某個相關問題的方式之一。這也是他用來巧妙測試個體的暗示性和催眠易感性的方法。也可以說這是他讓自己處於良好狀態的一種方法。在這一段落的開始,我說我從沒“正式”被密爾頓•艾瑞克森催眠過。如果說經過“正式誘導”,我們指的是利用各種催眠教材上一遍又一遍描述過的常見的經典和半經典的技術,的確是這樣。由於現在越來越清晰的原因,當然又在讀過這本書之後,我確信作者會說至少在那種特殊的情境下,我已經被艾瑞克森催眠過。
當然,有些口頭交流,比用適當的語法和其他語言規則去進行表達更有效,或者它還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加入適當的非語言元素。在我和艾瑞克森相處的經驗中,我已經發現了他對於語調和聲音韻律特徵的這種把握,僅僅提到的這兩個方面,就形成了他獨特的催眠方式。人們不得不仔細聆聽和觀察他,才能品嘗到他演講方式的獨特韻味。他講話輕柔而銳利,緩慢、平靜、柔和、清晰而仔細地發出每一個字詞,有時是每個音節,帶著某種節律,整體上是一個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的過程。遺憾的是,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用一本書向讀者傳達這類資訊,讓他可以重現這些特徵。不管讀者接受到什麼程度,問題的焦點可被歸結到上面這個原因,這樣,學完這本書後,如果讀者發現儘管自己依葫蘆畫瓢地做了每一樣,但在有效性方面還是要遜于艾瑞克森,那麼他的發現沒有錯。
我認為與密爾頓的有效性密切相關,但在我看來還沒被充分揭示的其他因素,是他的平靜自信,以及他許可式方法的足夠奇妙,還包括他所散發出來的那種權威感。經由他的言行,一種自信被充分地表現出來:每一件事情都是、或將是他所說的那樣。這散發出來的自信或許部分地根植于艾瑞克森與他的被試或患者互動的其他特徵中。當你觀察他時,你會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他與被試和患者溝通的能力。溝通時,他會某種程度地參與到對方的體驗中,並和他一道進行分享。這一點在他引發幻覺現象時呈現得特別明顯。當你目睹密爾頓•艾瑞克森告訴被試“有一名遠離此地的滑雪者”,目睹他對被試詳盡描述滑雪者所站的遠方大雪覆蓋的那個山陵時,或者當你目睹艾瑞克森詢問被試“一隻兔子,就在你的腳下—它是什麼顏色?”時,你常常會有一種怪異的感覺,好像他也看到了那個滑雪者、那個山陵、那個兔子。既然這樣,被試還怎麼能看不見呢?不管密爾頓是否真的與被試共用主觀體驗,他所做的最終效果是與後者言語和非言語地溝通。在我看來,這在他誘導期望反應的過程中,是一種有力的輔助。
換句話說,作為對那些可能期望從這本書中得到多於合理收穫的人的一個預告,我想他們對密爾頓•艾瑞克森催眠結果及其利用發揮效力的重要因素還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這樣寫,不是在批評什麼,那種火藥味的東西放在前言也不適合。催眠誘導和利用是作者選定的焦點,這方面是十分複雜而重要的,某些刪減,尤其是寫作中一些極難處理的材料的刪減是合情合理的。
事實上,每個現代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有三種主要的交流方式:聲音、圖像、文字,每一種都以其獨特的無可替代的方式對整個教育進程有所貢獻。我剛才的闡述只是反映了這一事實。就書面交流而言,這本書在闡明艾瑞克森臨床催眠方式方面做了最好的工作。的確,它把單用書面文字所能達到的交流效果發揮到了極致。
總而言之,我將支持那些渴望成為另外一個密爾頓•艾瑞克森的讀者。這本書會教他們一些密爾頓的“秘密”,一些實際上根本就不是秘密的秘密。只不過,他所做的,而且一直在做的,對他來說,是如此地清晰自然,以至於他認為每個人都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至於讀者能否充分瞭解這個秘密,這是個有待進一步討論的問題。密爾頓不是一夜之間成為“催眠先生”的。他在50歲之前就有著很多經歷和體驗,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催眠經驗。除了催眠,還有許多其他生活經歷也裝滿了這50年。是哪些經歷造就了他這樣一個人,一個催眠師,一個臨床醫生?沒有人能真正說得清,就連密爾頓本人也無法說清。其中有一些可被詳細說明;有一些可以被複製,有一些則不可能;並且還有一些,人們不想去複製。廣泛的催眠現象學體驗,特別是在某種自然情境下,大量長時間的體驗教學、應用、示範和催眠實驗,所有這些一定會被理所當然地視為密爾頓•艾瑞克森驚人成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可以複製的。還有種體驗,經由人為接種是有可能複製的,但這種體驗肯定任何人都不願經歷,就是像密爾頓•艾瑞克森那樣兩次遭受小兒麻痹症侵襲。他生來對音調和色彩辨識能力差當然是不可複製的。艾瑞克森把他的高度敏感性主要歸因於肌肉運動知覺線索、身體動力,並把感知覺變動模式歸因於他終生與他先天和後天所患疾病的鬥爭。在他研究並努力緩解這些疾病的過程中,他獲得了獨特的對變動功能模式的瞭解,並把它整合到他作為治療者的畢生工作中。另外,艾瑞克森還為他畢生從事的工作注入了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高度的敏感性和直覺、敏銳的觀察能力、對事實和事件驚人的記憶力,以及特殊的組織當下經驗的能力。這在這裡是無法當即複現的。
如果一個人永遠不能成為另一個密爾頓•艾瑞克森,他至少可以學習一些他的操作方法,並在自己的天賦極限內,根據個人才能盡可能完全地運用它。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實現這一點,它就算達到了目的。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讀者應該記住它是一部實用風格的作品,更為特別的是,它是關於治療性或臨床性催眠的,並且它既是理論性的也是實驗性的。讀者或許從一開始就會知道他不會從這本書中找到意義明確且論證嚴謹的理論,也不會有什麼準確描述很多事實的科學文獻。顯然,作者贊成給催眠的性質、催眠現象、暗示以及暗示性反應以一定的理論位置。讀者對此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但是,當你跟隨作者的說明,瞭解到艾瑞克森在實施某種干預或採取某個步驟時發生了什麼時,許多可供選擇的解釋便會進入到你的腦海。但是,要最有效地用好這本書,你需要記住,它的焦點不是放在發展某種科學理論,而是放在闡釋密爾頓•艾瑞克森是怎樣獲得這些研究成果的;其中哪些成果會得到多數人的贊同而應用於實踐,哪些會被稱為“暗示性的”或“催眠性的”。站在實踐務實的立場上,這些被誘發的反應是“誠實的”、“角色扮演的”、“認知建構的結果”,包含某種“解離的過程”,還是一個“模式塑造”過程的結果等等,這其實無關緊要。歸根結底,“真正的”科學家想知道“是其所是”的東西。對於這一點,作者已經了然于心,在書中經常會指出可供調查研究的領域,並對可進行的實驗給出建議。另一方面從忙碌的臨床醫生和長期患病的患者角度看,重要的是結果,而且要立竿見影。這一問題的核心是功效。因為這個原因,像二位作者這樣,有效的催眠治療師,是不會把自己局限於催眠過程本身的。相反,就像本書乃至艾瑞克森和羅西更多著作中所清晰呈現的那樣,有效的催眠治療會不斷地交織著對催眠性反應和非催眠性反應利用的過程。在這裡只舉一個很小的例子,“雙重制約”的應用,貝特森對它熟稔于心,作者用它也有其特殊的意義,它本身並不是一種催眠技術或方法,也不涉及催眠或暗示過程,但它可被用作一種特殊的催眠誘導工具,或一種從已被催眠的個體身上誘發進一步反應的工具。
雖然理論既不是這本書的長處也不是其焦點,但艾瑞克森的操作方式反映出了非常明確的理論定位,或者至少可以成為一個指南。把催眠性反應看作由被試在“催眠”狀態中被給予的“暗示”所誘發的反應—這已是傳統,一直在這個領域被廣泛地接受。但是,即便在伯恩海姆之前或者更早的時候,人們也廣泛地認為:暗示導致了這種反應,它由被催眠的個體展現出來,它同樣可以有效地應用於未經催眠誘導的個體。也就是說,它們可能對那些未被催眠的人也有效。對於這個觀察,一小部分現代研究者進行了歸因,其解釋之一是催眠對於產生催眠性反應的結果不僅是不必要的,而且它實際上還是一個多餘的概念。這種觀察導致了這樣一種觀點:並不存在什麼催眠狀態。然而,與此相對的,由本書作者提出的觀點認為,所有真正的反應,就其事實本身來說,都是與催眠狀態或恍惚狀態相關的。從這個觀點來說,“清醒的”暗示與“催眠的”暗示之間不再有任何區別,或者如果你願意,也可以說,外部催眠暗示和內部催眠暗示沒有什麼區別。只要對暗示做出充分反應就是被催眠的。如果必須要找出點不同,根據本書作者的觀點,一個人如果沒有首先(在暗示前)或者與其同時發展出催眠性恍惚,他是不會對暗示做出充分反應的。關於這個情況的這一獨特觀點,作者用雙重方式呈現出來:對作者來說,如果反應是對暗示的充分反應,它必定是由心理的不同層面促成的,而不僅僅是所謂的意識反應。從而,把由被試的“無意識”和“意識”心理主導的反應區分開來。平常,意識支配無意識。傳統催眠誘導無非是一種無意識從意識支配中的釋放,他們把這種釋放也視為個體對暗示做出充分反應時每時每刻都存在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在無意識層面的完整運行也就是在一種恍惚或催眠狀態中。從意識到無意識運行的任何變化,都是從非催眠到催眠狀態(“清醒”到“催眠狀態”)的必經之路。儘管大多數讀者可能對這一點會很清晰,在此還是要說清楚,本書作者的“無意識”概念決不同於佛洛德所標稱的那樣。而莫頓•普林斯的“潛意識”或許最接近於它。在任何情況下,它都是一種智慧而複雜的心理功能,它似乎保持著某些被意識心理渴望擁有的自我功能,同時又放棄或不受某些通常與自我相關聯的其他功能的影響。
上述暗示和催眠觀點的一個推論是,把催眠視為暗示性亢進的概念是毫無意義的。易受暗示的便是易被催眠的。這些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說同樣的事。由此可以認為,討論測試個體清醒的或非催眠性的暗示感受性,以此去預測他的催眠可能性,同樣是毫無意義的。最後,正式誘導的催眠,當它成功時,在這個框架中可能被視為不過是一種強迫人的技術而已,它使無意識參與增加的程度跳躍式地發生著變化。但是,像作者那樣檢視催眠的和被暗示的反應,其真正的效果,讀者將會在這項工作的中心話題中得以發現;而如何促進、活化、培育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無意識層面的功能,這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我用了很大的篇幅在說密爾頓•艾瑞克森,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是一本關於他利用催眠進行治療的方法的書。但這本書是共同努力的成果。如果沒有其他作者,特別是歐尼斯特•羅西,或許它將難以問世。羅西所做的不僅僅是記錄和呈現艾瑞克森做了什麼和說了什麼。他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說明,是什麼對密爾頓來說是如此地清晰,而對其他人來說卻是如此地難以理解。要做到這一點,羅西必須不斷地進行整理、篩選、分析、解釋、組織並最終整合那些資料,而它們在開始收集時,實在讓他有些眼花繚亂。這可是一項工作量不小的任務,因為我可以用我自己過去不成功的努力來證明,當時我在做一項類似的工作,規模還要稍小一些。此外,我相信,羅西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成功地做到了給我們一個機會,通過他非常獨到的眼光去看艾瑞克森在做什麼。但是,歐尼斯特•羅西的特殊貢獻並不限於這一點,對於他的特殊貢獻,讀者在他有趣的編輯、實用且發人深思的練習、問話、注釋和研究建議中,還會有更進一步的發現。
最後,我認為艾瑞克森的追隨者們將在本書中,找到他們想問他,但沒有問,或者沒有機會問的問題,甚至會找到他們尋找未果的問題的答案。
安德列•韋曾豪弗爾 於奧克拉荷馬城

目次

譯序
序言
導言
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 對話式誘導:早年學習定勢
觀察與艾瑞克森的基本方式
臨床催眠中的意識和無意識
催眠暗示的利用理論
利用心理機制進行事實陳述
利用時間進行事實陳述
不做,不知道

第二章 經由重述要點進行間接誘導
“是定勢”
心理隱含式暗示
治療性制約和雙重制約
開放式暗示
涵蓋一類反應所有可能性的暗示
意念動力信號

第三章 握手誘導
催眠誘導心理動力中的混亂
握手誘導的心理動力機制
複合暗示
複合句
條件暗示和聯結網路
多重任務和串聯暗示

第四章 相互催眠誘導
驚奇
混亂重構的途徑
治療性催眠是能動的無意識學習狀態

第五章 通過聯結進行催眠學習
隱含式指令
用於聚焦、暗示和強化的問話
適合於間接催眠誘導的問話
分段發展的催眠
弱化意識心理定勢:混亂、心理流和創造性

第六章 促進催眠式學習
消除和卸載阻抗
多層面溝通:類比、雙關、隱喻、笑話和民間語言
暗示的微觀心理動力

第七章 間接條件反射式閉眼誘導
催眠訓練和利用
間接和直接暗示的心理動力
催眠的間接條件反射
催眠中的聲音動力特徵
文本間暗示線索和間接暗示
催眠中左右腦的功能

第八章 無限的學習模式:一項兩年的跟蹤研究
創造性、治癒和學習的無限可能性

第九章 總結
1.治療性催眠的本質
2.催眠誘導的臨床途徑
3.催眠暗示的形式
助長人類的潛能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推薦序——人生無處不催眠
大腦影像學研究顯示,催眠是有別於清醒與睡眠的第三種意識狀態。
在清醒狀態下,人類個體用各種防禦機制,維持自身的精神的邊界,從事各種有目的的活動。人與人的交流,部分是在意識層面進行的,這些交流確保了人類社會的正常運作。但是,清醒狀態下的活著與交流,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潛意識的,不理解潛意識,就不能夠理解個人和社會層面上的諸多“事與願違”。
比如,一個人希望自己有較好的人際關係,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四面楚歌。他在意識層面做了很多改善關係的努力,但在潛意識支配的情緒和行為層面,又做著破壞關係的事情。來自心理治療師的一些不恰當的治療手段,不僅不能夠幫助他,反而會強化他的問題,或者成為他的問題的一部分。所以清醒並非全部的“覺醒”狀態,這就是那麼多人追求完全覺醒的“覺悟”的狀態的原因。
在睡眠狀態中,大腦尋求著整合,為第二天的清醒狀態做準備。這也是潛意識高度活躍的狀態,人格的影像投射在夢裡,通過夢我們可以瞭解隱藏最深的自己和他人。當然這也是真正封閉的狀態,超過閾值的外界干擾,可以使睡眠迅速轉變為清醒。
催眠,英文為hypnosis,源自希臘語睡神Hypnos。這個名字是一個誤導,混淆了催眠與睡眠的邊界,使催眠變成了“通向睡眠的過程”。中文的“催眠”,更有“促使”、“命令”進入睡眠的味道,離其本義也更加遠了。
催眠的本意是“單一意念”,英文mono-ideoism,意思是意念高度關注到某一點,有點類似中國成語“全神貫注”。德國催眠師Trenkle博士說,他花了17年時間,想給mono-ideoism取一個好的德文名字,但最後還是放棄了;我也想給它取個好的中文名字,也以失敗告終。看來催眠這個叫法,把我們“催眠”到了不能改變它的程度。
十年前我在北京的街頭請加拿大催眠師Glen先生吃肉喝酒。我問他怎麼看艾瑞克森,他說,艾瑞克森之後的催眠師,無論哪個派別,都受到了他深刻的影響。後來我知道,豈止是催眠,所有關於人類心理的領域,都留下了艾瑞克森不朽的印記。
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我們知道巫婆神漢也創造過驚人的奇跡,但卻無從考證那些事情的真假。即便是真的,他們也不過是借助了一系列幾近失控的言行,如願以償地或者出乎意料地解決了一些問題,就像用發射散彈的槍械擊中了某一個目標一樣。但從艾瑞克森開始,情況變得不一樣了。他清楚地知道要達到什麼目標,尤其知道使用什麼手段去達到。這一套系列叢書就是他使用科學而不是耍魔術的證明。
艾瑞克森的相當多的理論和方法都具有前無古人的原創性,到目前為止,甚至可以說後無來者。我聽過他的幾個學生的課,感覺他們仍然生活在師傅的巨大光影之中,對他的工作和生活的小事津津樂道,全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雄心壯志。我不知道這樣說是否在抱怨艾瑞克森不是一個好師傅,因為好師傅應該提供弟子超越自己的可能性。
不過也許是因為艾瑞克森實在太特殊了。
無數人談論過艾瑞克森,我們現在正在談論。簡潔地說,艾瑞克森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使他成為了無與倫比的催眠師。一是他進入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很多的治療情境讓我們看到,他幾乎完全“成為了”將要被他催眠的那個病人,能感受到那個病人當下的一切。有這個“進入”墊底子,就是真正“知己知彼”了,催眠師此時哪怕只是輕輕呵一口氣,都能直達病人心弦,並產生雷鳴般的巨大回應。
病人對催眠或者心理治療的阻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何處理阻抗,幾乎直接等於一個治療師的能力。面對阻抗,艾瑞克森從來不正面“進攻”。艾瑞克森基金會會長Zeig博士在講臺上經常展現的一個動作,就是用整個手和手臂做包抄狀,意思是從側面或後面進入。佛洛德是修通阻抗,艾瑞克森是繞過,誰更高明一點,就見仁見智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病人的阻抗相當於對治療師說:這個地方我很痛,請不要從這個地方進入。很顯然,艾瑞克森接收到了這個資訊,而佛洛德沒有。
催眠師或治療師自己也有阻抗,它來自跟他人交流的恐懼,或者說來自害怕被他人吞噬了自我的恐懼。這涉及艾瑞克森第二個重要的特點,即嬰兒般的專注與強大。
嬰兒是不害怕交流和融合的,因為他就在融合中,沒有跟母親的融合,他無法活下去。成長的過程,就是跟母親分離的過程。如果分離中有太多創傷性體驗,他的自我就會破碎,為了維護幻想層面的整合感,就需要使用一些心理防禦機制,這些機制像城牆一樣,導致了跟他人交流的障礙。我猜測艾瑞克森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是“恰到好處的挫折”,這使得他能夠既保持嬰兒般的圓潤完整的自我,又通過長大獲得了成人的經驗與智慧。這是在維持自我和與他人融合兩個狀態中進退自如的境界。而經歷了創傷性挫折所導致的不完整的人格,總是在用各種初級的防禦來維持人格的邊界與穩定,無暇也無力進入到他人的內心。這就是嚴重人格障礙的人不能共情他人的原因。
老子看清楚了嬰兒的強大,所以他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般的高度內斂的人格,像高度凝聚的物質形成的黑洞,其強大的引力場可以吸進去周圍的一切。艾瑞克森似乎做到了這一點。
治療師的阻抗來自他的人格。比如,他如果不能做到嬰兒般的專氣致柔,就需要自我防禦,帶有共性的防禦來自過度依賴其理論取向。理論像是橫亙在治療師和病人之間的高牆,使彼此都看不見也聽不到。佛教談放下我執,而我執的真正原因,是我執不夠。強大如釋迦牟尼的人格,的確是沒有什麼需要防禦了。
催眠不僅僅是醫學手段,它還存在於我們每天的生活之中。北大的方新教授說,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被催眠的過程。在催眠的眼光下,很多事情的本質會一覽無遺。
文化可以是催眠的一種形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是兩代人甚至是幾代人之間的相互催眠。在這樣的催眠配對關係中,下一代人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強大的,你是想成為自己的,所以你要隱藏你的強大而表現出弱小與順從。上一代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弱小的,你快要死了,所以你需要被順從,需要無條件地占一些便宜。這一催眠,使得小的更小,老的更老,都不在相稱的年齡上。僅僅一個“孝”字,就製造了關係中跨越千年的虛偽與惡意,使所有人都處於未分化的、共生的連結中。所以“孝”是一個負性催眠。正性的、更加健康的催眠是—愛。
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也時時刻刻有催眠。我們中國人習慣性的客氣話是“你辛苦了”,這其實就是在催眠他人。隱藏的暗示是,我像你的一部分一樣瞭解你。這顯然也是把獨立個體的關係“治療”成了未分化的關係。而這是否也是疲勞如此滲透性蔓延的原因之一呢?讀艾瑞克森可以知道,催眠的目標是使他人的心靈變得更加獨立、自由和強大,而不是相反。
最近十幾年,中國心理治療各個學派,尤其是精神分析學派發展得如火如荼。這總的來說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我們也知道,很多問題如影隨形。其中之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包括我在內的一些治療師,有時候是穿著理論的鎧甲進入醫患關係的,可以想見這會有什麼樣的治療效果。讀艾瑞克森,實可以破我執、理論執、各種執,相信被艾瑞克森風吹過後的心理治療界,一定是一片盎然生機。
趙旭東博士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攻讀學位,三年裡相當多的時間是在看艾瑞克森的治療錄影。我觀看過趙教授的治療,覺得他不囿於理論的、靈動的風格,大有艾瑞克森的味道。
杭州電子科大心理諮詢中心的陳潔去年去艾瑞克森的故居參加了5天催眠培訓。她說艾瑞克森能把石頭的沉重變成泡沫的輕盈,而我們很多時候是把泡沫的輕盈變成了石頭的沉重。精神的力量可以如此“改變”物質屬性,真的令人神往。
本叢書的譯者于收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他精研催眠20多年,此次翻譯這個系列叢書,一定“專氣致柔”般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此向他致以略帶嫉羨的敬意。
最後想說的是:相對艾瑞克森,我們也許更有優勢,因為我們可以讀他的書、看他的治療錄影,站在他的肩膀上;而他不能。在一門學科的發展軌跡上,某個傑出的人物可以空前,但不可能也不應該絕後。
曾奇峰
2015年4月20日於武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