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滿額折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修訂二版)

舊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在劇情片中,導演是神;在紀錄片中,神是導演。」劇情片大師希區考克道出了紀錄片的被動與真實。

「有時你必須說謊,才能說出真相。」紀錄片大師佛拉爾提則說出了紀錄片的主動與虛構。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全方位解讀紀錄片的書籍,除了探索紀錄片的真實與虛構,還將帶您重新發現紀錄片的侷限與力量。

【歷史】從19世紀的攝影術一路談到近年來的動畫紀錄片,以豐富的圖文實例建立起紀錄片的百年史觀。

【美學】除了介紹真實電影、直接電影等十餘種片型的獨特美學,還以跨類型紀錄片、歷史紀錄片、偽紀錄片、紀錄劇為分析對象,探索紀錄片的核心議題:真實與虛構。

【製作】為什麼要透過紀錄片來表達意見?如何建構紀錄片的論點?怎麼做才能說好一個故事?剪輯、旁白、音樂的使用方式會產生什麼效果?觀眾與紀錄片創作者間的默契是什麼?觀眾能否讀出創作者的意圖?紀錄片是否會影響觀眾的認知與行動?

【倫理】紀錄片創作者要對被攝者負起何種責任?隱私權與言論自由如何取捨?重建場面會遇到什麼倫理問題?紀錄片風格與美學如何影響倫理?什麼是攝影機凝視的倫理?受害者紀錄片、自傳式紀錄片、政府宣傳紀錄片的倫理又是什麼?

【經濟】先以西方紀錄片產業的百年發展脈絡為背景,再以加拿大為個案做深入分析,最後則回過頭來初探臺灣紀錄片的經濟問題。

作者簡介

李道明

 

學歷/

美國天普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藝術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

 

現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專任副教授

 

經歷/

•光啟社特聘導演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專任副教授

•多面向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創所所長暨科技藝術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法國龐畢度中心「真實電影節」(Cinéma du Réel)、韓國光州國際影展、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之國際競賽及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澳門製造」單元評審委員

•國內各種電影競賽(金馬獎、金穗獎、臺北電影節市民影展、臺灣地方志影展、中時晚報非商業影片獎、優良電影劇本、短片輔導金等)之評審

•國家科學委員會、新聞局、國家電影資料館、檔案管理局等機構之影音數位化研究案主持人

 

學術研究專長/

電影導演學、電影歷史與美學、紀錄片歷史與美學、動畫歷史與美學、數位電影科技、影音數位化與數位典藏等領域

 

劇情片作品/

《春花夢露》(製片,1995/獲東京影展銀櫻花獎、入圍溫哥華與多倫多影展)

《吹鼓吹》(1988/入選倫敦影展及華盛頓特區影展)

 

紀錄片作品/

《排灣人撒古流:15年後》(監製,2012/入圍臺北電影節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製作總監,2006

《離鄉背井去打工》(2003/入圍香港電影節人道獎紀錄片競賽、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競賽、臺北電影節市民影展競賽、南方影展競賽)

《末代頭目》(1999/入選香港電影節)

《排灣人撒古流》(1996/獲臺北電影節特別獎,入選香港電影節、新加坡電影節、法國民族誌影展與美國瑪格麗特•密德影展)

《人民的聲音》(1991/獲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入圍日本山形影展)

《殺戮戰場的邊緣》(1986/獲亞太影展最佳短片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最佳紀錄片導演獎)

 

專書著作/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aiwan Cinema(《臺灣電影歷史辭典》,2013

《一個電影作家的誕生:但漢章紀念文集》(編著,1991

《薩雅吉‧雷的電影》(編譯,1988

《導演的電影藝術》(譯,1978

名人/編輯推薦

專文推薦

吳文光(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導演):
什麼樣的一個平臺上,可以做到「紀錄片作者不僅僅只是一個槍手」、「理論者也不僅僅只是扮演員警」?這本書展開了這些話題,也推進了這些話題的思考。

張釗維(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紀錄片導演):
從不假裝知之、也不假裝不知,到審視客體、反求諸己,再到穿透人物與事件的表面、追求更深層次的真實,在這三個層層遞進的正直意義上,我看到李老師這本書,在此時此刻出版的深切意義。

臺灣紀錄片的發展、展望寄語

本書自2013年出版後,承蒙許多教師採用作為教材,也獲得許多人的鼓勵,令筆者甚感欣慰,沒有枉費寫作期間耗費的心力。而今有機會再版,筆者乃針對這2年來臺灣紀錄片的新發展,將第7章〈紀錄片製作的經濟學〉的內容做了一些修訂,希望其描述與分析能更貼合臺灣紀錄片的現狀。

自2012年起,臺灣紀錄片在電影院的票房迭創新高。2012年先有CNEX(視納華仁)發行的《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全臺票房達3,000萬元,破了先前《生命》創下的1,000萬元紀錄,然後2013-2014年放映的《看見臺灣》又以全臺破2億元的票房創下新紀錄。同時,2013年共有13部紀錄片在電影院放映,包含《十二夜》全臺票房超過6,200萬元,及《五月天諾亞方舟》大臺北地區票房逾2,600萬元,讓紀錄片在大臺北地區的總票房近1.9億元,可說是連加拿大這樣的紀錄片大國都瞠乎其後的盛況。

除了紀錄片在電影院有驚人的票房外,《看見臺灣》、《十二夜》兩部片引起電子媒體和平面媒體的大量報導,讓國土濫用及流浪動物等社會議題引發社會大眾關注與政府關切,說明紀錄片引起議題討論的功能逐漸在臺灣獲得各界重視。

在這樣的背景中,2013年5月新成立的文化部在首任部長龍應台的主導下,提出了一個「五年五億紀錄片行動計畫」,宣示政府將鼓勵青年投入製作紀錄片,培養紀錄片人才,整合紀錄片資源,擴大臺灣紀錄片的市場與行銷,冀望臺灣紀錄片不僅有社會功能,更能發展成產業。

2013年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高畫質電視紀錄片15部共2,360萬元,2014年補助電視紀錄片影集及一般紀錄片(長度45分鐘以上)19部共4,450萬元,這樣看來,補助總金額、補助數量與平均補助金額均呈現上揚的趨勢。政府擬提振紀錄片成為產業的誠意固然值得肯定,但基於本地紀錄片觀看人口還有成長空間,紀錄片國際合製與出口能力仍嫌不足,以及直接或間接投入紀錄片產製的人口尚待提升等狀況,筆者認為臺灣紀錄片離產業化的目標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然而,隨著龍應台部長於2014年12月辭職,紀錄片未來是否仍會受到文化部重視尚在未定之天)。

曾有人問我臺灣紀錄片的問題何在,我說主要在於大多數紀錄片創作者仍太習於採用蹲點觀察(或參與觀察)的模式去製作紀錄片先拍攝,再設法在剪輯時尋找結構。殊不知紀錄片其實就如寫一篇論文或深入報導,要先有周密嚴謹的理論架構、研究(含文獻分析)、田野調查,才能進行實作與數據分析,謀定而後動,而非先拍再說那樣漫無目的地亂槍打鳥。

其次,近年來多數劇院版紀錄片的題材與處理方式傾向「感人肺腑」或「激勵人心」(批評者稱之為「販賣感動」或觀眾如同購買「贖罪券」來自我救贖),而避談社會議題背後盤根錯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因素,更是臺灣紀錄片致命的弱點。這些片子在本地或可吸引觀眾(也許還有華人地區的觀眾),但其實大多數仍缺乏吸引外地觀眾的深度或普世性。

2014年3月,臺灣爆發反服貿示威遊行與占領立法院的太陽花運動,最後造成國民黨在年底九合一選舉慘敗六都市長選舉僅在新北市險勝,而臺北市更以壓倒性多數選出一位無黨籍的政治素人醫師擔任市長。在這個臺灣社會似乎正面臨巨變的歷史時刻,雖然紀錄片工會透過網路集資製作了一系列共9部紀錄片,但說老實話,其中僅有2、3部稍具政治或歷史深度,其餘幾部都仍嫌過於膚淺或討好觀眾。對於反服貿運動或太陽花運動複雜的政治、經濟、社會或文化因素,這些影片大多避而不談或輕輕帶過。這種現象足以說明臺灣紀錄片雖然自199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但近四分之一世紀後,至今仍未臻成熟。這是值得反省且令人擔心與遺憾的地方。

展望臺灣紀錄片未來的發展,筆者認為重新(從新)在紀錄片製作教育上深耕培養人才,是必須立即進行的工作。除了自己開始身體力行外,筆者也寄望有志為臺灣紀錄片發展獻身的年輕紀錄片創作者一起來打拼。筆者希望本書的再版,在這場為臺灣紀錄片的未來打拼的過程中,能扮演有用的催化角色。謹以此自勉。

目次

推薦序:隔岸觀「火」——讀李道明之著《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吳文光
推薦序:紀錄者的正直/張釗維
二版序:臺灣紀錄片的發展、展望寄語
代序:記錄我與紀錄片的一段緣

Chapter1 歐美紀錄片的發展簡史
前 言
電影發明以前
單純記錄真實事物的紀實片
新聞片類型的出現
旅遊片的盛行
紀錄片的出現
維爾托夫與真理電影
編纂影片的出現
城市交響曲
格里爾生與英國紀錄片運動
宣傳紀錄片的出現
戰爭宣傳片
戲劇紀錄片的出現
電影紀錄片的沒落與電視紀錄片的興起
自由電影運動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背景
真實電影
直接電影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比較
人類學(民族誌)電影
反身性紀錄片
社區紀錄片
探索式紀錄片 
基進的紀錄片
個人紀錄片的出現
實驗紀錄片大行其道的時期
動畫紀錄片

Chapter2 什麼是紀錄片
前 言
紀錄片的定義
紀錄片的種類
觀眾如何閱讀紀錄片
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契約關係

Chapter3 紀錄片創作實務概論
為何要製作紀錄片
紀錄片的製作過程
紀錄片的結構
剪 輯
旁 白
音 樂
紀錄片的風格
紀錄片與觀眾
寫實風格與觀眾對議題的認知
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間的默契

Chapter4 紀錄片的製作倫理
前 言
紀錄片製作倫理的發展
隱私權與紀錄片創作者對被攝者的責任
同意拍攝的議題
利益剝削的議題
受害者紀錄片的議題
言論自由或保護隱私權
倫理與美學
攝影機凝視的倫理規範
電影風格形式與製作倫理
自傳式(個人)紀錄片的倫理問題
政府宣傳紀錄片的倫理問題
紀錄片重建場面的倫理問題
紀錄片創作者的專業倫理準則
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倫理關係
結 論

Chapter5 歷史紀錄片的製作
前 言
紀錄片與歷史書寫
歷史紀錄片的模式
重建作為呈現歷史的一種方法
《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製作過程
評述《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形式與內容
觀眾對《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接受度
結 論

Chapter6 跨類型紀錄片與紀錄片的虛構性
紀錄片的虛構性
早期紀錄片中的虛構影像
《北方南努克》的虛構與真實
如何看待重建的戲劇紀錄片
半紀錄片不是紀錄片
如何看待偽紀錄片
紀錄劇的意義與重要性
跨界/後設的紀錄片/紀錄劇《阮玲玉》

Chapter7 紀錄片製作的經濟學
紀錄片經濟的歷史發展
院線發行紀錄長片的復甦
國際合製紀錄片的新風氣
加拿大紀錄片之經濟現況
數位時代紀錄片的發展
臺灣紀錄片經濟學初探
初步結論

參考書目
外國人物介紹
華語世界人物介紹
名詞解釋
外語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外語片目索引
華語片目索引
其他名詞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519
舊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