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滿額折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圖解孔子人生智慧

定  價:NT$ 490 元
優惠價:9044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結合當下人生問題,配以風趣情景解圖,在捧腹大笑中理解《論語》中的生活哲學!

世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並宣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的思想、言行,主要通過《論語》保存。本書從當今讀者需要出發,以「德性」和「士行」為綱,精選《論語》二百則,歸結為仁、義、禮、智、信、忠、勇、孝、恕、和、中,以及志、節、學、樂、交、言、恥諸章。通過簡練精確的譯文,結合當下工作、生活情境,深入淺出地解讀孔子的智慧。配合大量幽默風趣的情境圖解,淺白、直觀呈現《論語》精義,讀者在捧腹大笑之際對於如何安頓心靈,如何更好地生活,當有新的認識。

作者簡介

王春永,男,70年代出生,文學學士、法學碩士,曾在洛陽、蘭州和內蒙古等地讀書和工作,現居深圳。在海外和大陸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圖解周易》(香港中華書局)、《超譯王陽明》(香港中華書局)、《圖說莊子100名言》(廣西人民出版社)、《博弈論的詭計》(中國發展出版社)、《活得輕鬆的生活法則》(香港三聯書店)、《贏得輕鬆的博弈法則》(香港三聯書店)等。

紙上之法,心行之理

 

在中國歷史上,從沒有一本書受到如此廣泛的尊崇和批評。

 

它一忽兒被抬到九重天上,從漢代到民國的一千多年中,它作為文化人的必讀書目之一,深深影響着中國人的生活,決定了千年的價值觀。特別是宋代,它被整理和發揮成教條性的宗教。但是近代以來,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嘯聲中,被當作是中國積貧積弱的罪惡淵藪,不僅拉下神壇,還要打入十八層地獄。

 

這本書就是《論語》。有過分地推崇和拔高,就必然有過分的反感和批判。但無論是哪一種態度,都無法使我們真實地認識它,從中汲取營養。

 

儒字為「人」加「需」,說明它是人所需要的一門學問。有人把儒家比喻成糧店,道家則比喻為藥店,也是說明了儒家思想是一種精神補給品,主旨是生命:「它是以生命為它的對象,主要的用心在於如何來調節我們的生命,來運轉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牟宗三語)

 

所以,無論讀論語還是其他經典,最終目標都是與古人心心相印,從而吸收精神營養。不過對現代人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先要克服兩個障礙。

 

第一個障礙,是時光在我們和作者之間造成的隔膜。

 

從論語的文字來說,言簡意賅的同時,也略掉了相當多的背景信息,甚至引發孔子議論的問題也有很多是語焉不詳的。這對於史籍都已爛熟於心的古人來說,不是大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知識儲備足以讓他們了解文字後面的背景出處。而對缺乏這種素養的現代人來說,有時就難免如讀天書。

 

不過幸運的是,我們一方面可以在《尚書》、《左傳》、《史記》等史著中找到相對完整的故事背景,另一方面,從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禮記》、《莊子》、《荀子》、《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孝經》、《孟子》等典籍裏,及後世的《孔子家語》、《孔叢子》等書裏,我們可以讀到相對完整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記錄。引用這些資料,對簡潔文字背後的思想和邏輯進行解讀,顯然比簡單的字詞注譯更有意義。

 

第二個障礙,是我們對經典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明代學者李贄說:「經可解,不可解。……夫經,言教也。聖人不得已而有言,故隨言隨掃,亦恐人執之耳。」而事實上,他所說的對經籍和解讀的執着,特別是對「孔聖人」的執着,直到今天也大有市場。然而,把典籍上的話當教條,其實就是古人早已批評過的「以死語活人」,最終只能是徒勞無功。大詩人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卻能夠樂在其中欣然忘食,所抱持的正是這種不執着的態度。

 

王陽明畢生勤於講學,但一直反對弟子把教導當成教條。他打了個比方說:「聖賢教導別人,就像是醫生診病開藥一樣,都是針對病人的症狀來開藥方,根據他身體的虛實、溫涼等情況變化,而不斷地調整用藥,目的就是治好病,並沒有固定的方子。如果抱着一個藥方不變,病人是很容易被治死的。」

 

只有理解了這段話,把讀《論語》還原為與一群智者的對話,才能真正讓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活過來,在字詞語句的天地間如對故人、如晤新雨,會心處相視一笑,感奮時血脈賁張,那才是真正的受益無窮。

 

《論語》在編排上並沒有一定的脈絡和中心,乍讀起來似乎全本都是一堆零散的建築材料,沒有架構和規劃。但細讀下來,整體上不但有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是十分系統科學的,它涵蓋了德性和士行兩個大的領域,在每個領域又有不同的方面分別作為中心、方向、載體、憑藉、支撐和紐帶、目標。德性是內在的修養,士行則是外在行為的追求和操守,它們所包含的內容都是彼此交接貫通的。

經為紙上之法,無非人心之理。筆者從《論語》中挑選出200則,並重新進行了架構,雖然是冒着“竄亂聖典篇第”之大不韙,卻也可以為大家與前賢進行心靈交流提供一個方便法門。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真正的關鍵在於,把魚化為我們身體的營養,把意化為我們行走世間的精神力量。

目次

上篇
德性
一、仁:無憂無懼的精神家園
二、義:指引前行的人生路標
三、禮:和諧關係的調整法則
四、智:知事知人的心內之鏡
五、信:成功之車的離合器
六、忠:發自本心的誠實
七、勇:一把以仁義為柄的劍
八、孝:社會責任的情感種子
九、恕:處世成熟的內在基因
十、和:和而不同的包容
十一、中:治癒偏執的人性良方

下篇
士行
一、志:我們的心要去的地方
二、節: 不可侵奪的行為統帥
三、學: 輕鬆愉快的行仁致用之道
四、樂: 在仁道中的和悅情懷
五、交: 中恕圓融的交往分寸
六、言: 施行仁智的媒介
七、恥:對不良習氣的自我免疫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一、仁:無憂無懼的精神家園

 

所謂「孔門之學,求仁之學也」,「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孔子講學,往往隨機而發,所以他也沒有給仁下一個普遍固定的界說。人的精神活動在西方被區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理智與情感處於一種對立的關係,而儒家不崇尚客觀邏輯分析,而推重主觀生命踐履,是一種「生命的學問」。情與理融為一體,才產生了仁這一極富中國特色的概念。

 

在《論語》中,「仁」並不僅是形而上的理論,而是人的成長實踐中的情與理,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小到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全面實踐體系。

 

《論語》關於「仁」的論述,以修心的實踐為主,對於我們無憂無懼地生活,很有教益。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超越血緣關係而普遍性地關愛他人。這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徵。「樊遲問仁」、「顏淵問仁」和「仲弓問仁」三節,都反映了這個內容。

 

二、一種無憂無懼的生命境界。從「仁者不憂」到「仁者樂山」,都反映這種境界。它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超越個人得失的大樂。

 

三、人的修養提升和人格完成。孔子以個體道德實現為終極價值,「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都是以人格的完成為「仁」。

 

四、禮樂制度的統攝中心。孔子的仁,既是道德的,也是倫理的,是統攝禮樂制度和人我關係的中心。

 

1. 仁是心靈的安樂窩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論語》4.2〕

 

【釋讀】 夫子說:「不仁的人不能長久處於困窘,不能長久處於安樂。只有仁人安於實行仁德,智者知道仁對他有益而想要擁有。」

 

人生活是否安樂舒泰,主要在於內心而不在環境。因為外面的環境有約束有寬鬆,假如自己的心不能擇仁而處,那麼無論是在約束還是寬鬆中,都不能安心,這樣受到約束久了,就會有非分之想;而在寬鬆中生活久了又會驕傲自滿。無論環境是約束還是寬鬆,如果人心不仁,最終都不能安樂。

 

可見,無論是獨處還是在人群中,仁都是生活安定的根本。王陽明曾經形象地說:「放棄根本,卻從枝枝葉葉上去求得條理分明,絕不能反過來對根本有大的幫助,即使勉強能夠修補添綴得很漂亮,最後也一定會凋謝零落。如果能經常用水去灌溉根本,時間久了也會生意盎然,即使不理會枝葉,枝葉也會自然而然地長出來。後人在事事物物上用工夫,就好比是向枝葉上灑水灌溉樹木一樣。」

 

仁是心靈的安樂窩,它是所有人都有的,一切能夠長久存在的事物都從這個窩裏成長。它就像果實的仁一樣,沒有它,人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根源和核心。

 

這裏有一個安仁和利仁的區別,如果一個人發自內心地安於仁道,就像腰帶和鞋子一樣,自然安適而不覺得它存在,那就是安仁。而利仁,是人意識到仁道對人生的價值,想要擁有它。仁是道德理性,智是認識理性,結果也是有區別的,就像《淮南子》中說的:男人種出的蘭草,看上去豔麗卻並無芳香;不是父母養大的小孩,看上去壯實卻沒有神采,因為缺乏內在的精神和滋潤。

 

唯有仁者能安貧樂道,故稱「仁者安仁」。人之所以成其為人,主要在於心而不在環境。環境有約有樂,如果不能擇仁而處,那麼就不會有一處可安定之所。

 

2. 仁者也有好與惡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論語》4.3〕

 

【釋讀】 夫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真心地愛別人和厭惡別人。」

 

孔子在這裏沒有說到要愛甚麼人,厭惡甚麼人,但有愛則必然有惡,二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孔子認為,只有仁者的好與惡才合於理。仁者不僅站在公正立場上,而且能夠清晰地辨別人身上善惡的品質或者方面。有一副對聯寫得好:

 

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

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

 

明代,董蘿石68歲拜在王陽明門下學習,曾經向陽明自述平生崇尚美善、憎恨醜惡的性格,並就此請益。王陽明簡捷明了地告訴他:「好(好惡的好)字原是好(好壞的好)字,惡(好惡的惡)字即是惡(美惡的惡)字。」董蘿石聽了以後,有大徹大悟的感覺。後來,他總結了一句話說:「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即是任理。」

 

惟有仁者,才能明白無私地正確地愛和恨。《禮記.大學》中指出,在生起好惡情緒時必須保持一分省察: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這也是生活的一條重要策略,因為如果人不能正確地去愛,不如不愛,或者是雖然愛,卻把愛當作傷害別人的理由。無論對一個人是好還是惡,是愛還是恨,都不能成為傷害他的理由,更不能作為自己失德的藉口。

 

小知識:標序原則 

依《論語》篇目及章節先後為序。論語篇目為: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鄉黨第十;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衞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堯曰第二十。則《論語》4.3,屬里仁篇第三節。

 

3. 仁道帶來大愛的力量

 

【原文】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論語》4.4〕

 

【釋讀】 夫子說:「只要存心在仁道,便不會真厭惡甚麼人。」

 

所謂「志於仁」,也就是存心在於仁道。

 

對於「惡」的意思,歷來存在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應該讀作好惡、厭惡的惡。因為本節是承接上一節「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但是仁者心懷大愛,因此即使是討厭一個人,也是討厭那個人的不仁不義,其本心仍然是出於愛,仍然是希望他能夠改過自新,這是仁道的表現。所以仁者厭惡不仁不義者,仍然是以愛人之仁為本,並非是從頭到腳地厭惡一個人。

 

如果真的是有徹底厭惡別人的心,那麼可能也就沒有辦法喜愛一個人。我們可以理解,能好人能惡人,是基於仁義正道。而本節「無惡」,則體現了人心中毫無偏私的大愛。同時體驗這兩節,才能理解孔子所說「無惡」的含義。

 

季孫曾問孔子:「如果用殺死壞人的方式來表明喜愛好人,怎麼樣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哪裏必定要殺人?你想治理好,百姓也就自然會好。君子的品德好比是風,小人的品德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然倒伏。」

 

讀做善惡的「惡」也可以解釋,一個人能立志行仁,內心就會有一股向善的自律力量。一旦對人產生憎恨嗔恚的念頭,這股向善的自律力量就會使人覺察並放棄這個念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