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簡體書)
滿額折

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共同體(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  價:NT$ 348 元
優惠價:87303
領券後再享89折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最近十年重要的著作。《說中國》是許倬雲先生近年來重要的著作,撰寫期間備受中外學者期待。他持續思索中華民族的內涵和外延,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變化(Becoming)之大潮中,分析中國應如何自處,也期盼中國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特性,融入全球化之中。
2、“中華民族”的“化學定性分析”。“中國”的演變過程變化多樣,“中國人”的自我認同也是錯綜複雜,許倬雲教授從政權、經濟、社會和文化觀念四個關鍵方面,梳理中國的廣土眾民如何形成一個堅實的共同體,分析我們為什麼會自稱“中國人”、“中華民族”,外國人又為何稱中國人為“漢人”、“唐人”、“華人”。
3、葛兆光教授撰寫萬字長文,深入解讀。中國這個龐大的共同體為什麼會形成,為什麼歷經兩千多年,從未崩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誰是中國,誰是中國人?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撰文解說,讓我們收穫更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4、任志強、張維迎、白岩松聯合推薦。三位不同領域的佼佼者,跟隨許倬雲穿越歷史與成見,在中國的大熔爐中,提倡包容開放的氣度和天下格局,尋找通往光明之路的指引。

 

本書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個問題:“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解決的。本書的陳述,從新石器文化開始,結束於帝制皇朝退出歷史。這漫長的時距,不下於一萬年,乃是概括我們這一個複雜文化共同體演變的過程……在這幾千年來,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審察自己的歸屬和認同,也審察族群歸屬和認同的原則,應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庶幾我們不被狹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挾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許倬雲許倬雲教授以系統論的方法,圍繞著“中國究竟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從新石器時代談起,一直到清朝結束前夜,講述“華夏/中國”這一個複雜的共同體是如何不斷演變的。本書的結構體例、行文風格,均屬於“大歷史”的範疇,沒有鋪陳細節,也沒有繁瑣的論證,而是選擇每個時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關鍵點,以及相互間的互動,來勾勒出各個時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擊節的真知灼見,也不時流露出作者對中國文化和當代社會的深切關懷。

作者簡介

許倬雲

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知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榮獲美國亞洲學會傑出貢獻獎。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漢代農業》《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我者與他者》,以及《歷史大脈絡》《從歷史看管理》《從歷史看時代轉移》等。

名人/編輯推薦

★“華夏/中國”不是缺乏歷史,而是歷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個歷史,而是擁有好多個彼此交錯的歷史,這個歷史再給現在的歷史學家出難題。許先生的筆下,是一部大歷史,有“截斷眾流”的大判斷。我相信,許先生無疑深感現實世界的刺激,他擔心的是,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變化(Becoming)之大潮中,中國如何自處。
——葛兆光,復旦大學教授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是人們很難回答並答案眾多的問題,就像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也有著各種各樣的研究和不同的結論。許先生則從人的種源、文化的建立、社會的結構,最終到國家的概念和形成,從另一個視角提供了一種分析,有助於讓我們從黑暗中尋找光明之路的指引。
——任志強,知名企業家

★人們常說美國是個大熔爐,許倬雲先生的《說中國》告訴我們,其實中國也是一個大熔爐,中華民族是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融合而成的文化共同體。許先生還告訴我們,正是包容、開放,鑄成了這個共同體,一旦失去了包容開放的氣度和天下的格局,中國就停滯不前。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學會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破除狹隘的種族偏見,以積極的態度擁抱全球化。
——張維迎,北京大學教授

★我們是誰?一直以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看了倬雲先生的書,才明白,其實我們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與書寫都不便,卻讓思考走到很遠,穿越了歷史與成見。我們的不知道,正是一種對他致敬的方式!
——白岩松,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目次

自序我們究竟是誰?
緒論在全球化的時代審察自己
第一章新石器時代族群的分合
第二章夏商周:核心的形成
第三章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夷”觀念
第四章天下帝國:關鍵性的秦漢時代
第五章秦漢時代的擴張
第六章天下國家模式的衰壞
第七章隋唐的天下國家
第八章宋、遼、金和西夏的時代
第九章金、元時代的外族征服
第十章明代:專制皇權(上)
第十一章明代:專制皇權(下)
第十二章滿清時代:最後一個征服王朝(上)
第十三章滿清時代:最後一個征服王朝(下)
第十四章後論:複雜共同體的形成(上)
第十五章後論:複雜共同體的形成(下)
附錄
《說中國》·解說(葛兆光)

書摘/試閱

緒論:在全球化的時代審察自己
自序中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究竟是什麼人?”這個問題,確實有待思量。我們對於自己是誰,常常視為理所當然。用今天社會學、人類學的名詞來說,這是一個認同和歸屬的問題。歸屬的圈子,並不一定是國界,因為國界經常會變動。也並不一定是族群的理念,因為族群本身畢竟是按照基因區分的,屬於生物學上的判斷,而且每一代都可能有外來的血統進入這一個群體,究竟我們是按照哪一種標準來傳承:父系?母系?
或者按照語言、文化學上的理念來區分?或者根據文化本身的定義,按照我們的生活方式、共同持有的價值觀念等,作為定義的標尺?而上面這幾個參照標準,從語言到價值觀念各項,也經常在變動。人群與人群之間會互相學習,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信仰,包括交談的工具(語言、文字),兩代人之間都未必一樣,何況長期的演變更極有可能使得這些因素累積、轉變,最終發展出完全不同的一套文化體系。
由此可見,上述的大問題,並不是一言兩語可解決。這本書就是為了思考這個問題,描繪出一些關於“我們自己何所歸屬”這個問題的發展過程。從系統論的觀念來看,每一個複雜的系統,其內部各種變量之間不斷地互動,互動之後能夠得到一個總體相。然而,時間永遠在前進,沒有任何總體相可以長久不變。任何復雜系統,也都不斷地擴大或縮小其涵蓋的範圍—在某一個時期,在界外的部分忽然進入界內;同樣的,本來在界內的部分,可以忽然被排除在界外。中國古代的名學,有“飛鳥無影”“輪不輾地”等觀念,意指飛鳥和車輪都是具象的觀念,然而,他們留下的痕跡卻是不可能被定格的。因此,在本書提出關於我們自己所屬的系統,我寧可從過程方面著眼,討論其變化,而不從“定格”著眼,咬定某一個時期的體相作為歸屬所在。
任何復雜的系統,無論是宇宙或者是花朵,是世界或者是沙粒,都包含不同的部分,其間又不斷因為各自力量強、弱而發生對抗、分合等“函數關係”。在一個大的人群體系之中,我打算以文化理念、政治權力、社會力量和經濟制度為研究視角,以這四個方面作為考察的基本變量。中國歷史觀念中的朝代,毋寧代表的是政治權威;可是,任何政治權威都無法獨立運作,政權必須倚仗經濟、社會和文化理念三個方向的維繫,才能具體地將這一個政權所統治之下的人群結合為一個共同體。
共同體也不是旦夕可以形成。以雨滴或者雪片比喻,水分子必須要有一個可以結合的核心,才能擴大成為一個大水滴,其重量才足以降落成為雨滴。大而言之,我們所屬的太陽系,也必須有一個太陽作為核心,這一串行星才能構成一個星系。因此,在上述變動的過程之中,我們必須要從“成核”開始。
在本書中,我們從大概一萬年前開始討論。那時候,東亞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群體有比較固定的居住點,這個共同體內,開始出現若干文化圈,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形成中國複雜系統的“顆粒”或“粒子”。考古學上,結合各個新石器時代的地區文化,以及文獻傳留的傳說,二者互相印證以界定這些“粒子”,然後才討論到由此分合、演化,最後形成的一些較大的地方文化。凡此分合、迎拒的過程,在傳說部分,呈現為擬親屬的文化群傳承譜系。接下來我會再談到,為何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中游會出現一個核心,以及夏商周的連續融合如何將四周的地方文化吸納於內。接下去,春秋、戰國時期兩階段的演化,將這一核心推展到黃、淮、江、漢,形成中國文化共同體堅實的“核心”,堪稱為其本部。
秦漢時代,一個龐大的共同體網絡終於形成。這一“天下”格局,以其開放性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的影響。這一共同體,從此長期屹立於東亞。在共同體之內,文化、政治、社會與經濟四環互相制衡,具有自我調節的功效。東漢以後,大批外族進入中國,同時中國的主流族群轉移於南方。這一調整過程經過上百年,吸收了南、北兩方面的新成分,開啟第二次具有“天下”格局的隋唐時代。在這一時期,亞洲中部和西部出現強大的游牧文化圈,以及由此孕育的伊斯蘭文化。位居東亞主流的中國複雜體系,面對西、北兩方壓力,收縮到這一共同體的本部。宋代中國雖然仍舊以“天下”自居,其實已經縮小為列國體制中的一個國家。
遼、金、元與最後的滿清,幾度出現的征服王朝,對中國人的心態產生嚴重影響。自從秦漢時代以來,中國基本上是編戶齊民的社會,沒有永久的階級。征服王朝的主奴區別,改變了統治權力的性質,集權專制的皇權抹殺了儒家人本思想對皇權的約束,也淡化了社會/文化精英的影響力。明代雖是漢人王朝,夾在蒙古和滿清之間,但其皇權的專制集權,卻與那些征服皇朝的君權並無二致。因此,中國經歷了四五個世紀的集權統治,相當程度地喪失了過去政治/社會/文化三環互相制衡的結構。以上各階段的變化,將在相關各章分別陳述;也將在後論,闡述共同體內各部分之間的分、合、消、長。
我不拿族群作為“唯一變數”來考量,因為族群本身是個人的綜合體。由於新陳代謝、個別成員的生死,群體內容不斷變化;個人是會移動的,個人成群移動,無論移出遷入,都不斷引發族群的內涵及主客間關係的變動。如果按照族群某一時空的情形界定該族群,這個複雜的族群系統將很難被觀察。因此,討論認同與歸屬,不能僅僅從族群下手。
……
在今天東亞的中國地區,長久以來並沒有形成西方“民族國家”的觀念。也就是說,政治共同體是一個天下性的大結構,在這個“天下”的下層,才有各種其他的區塊。這個區塊在沒有進入中華圈以前—甚至以後—可能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作為歸屬。在中華大圈子之內,所謂“百姓”,這“姓”字其實就相當於英文中的“nation”,而不是今天的“surname”。這種基本觀念上的差異,使中國人在討論民族意識時常常有和西文用法不太一致的地方。這是我們這本小書討論中華民族問題時必須理解的一個大前提。
在下面各章,我們將從新石器時代各個地方文化之間的接觸、交流、衝突與融合,討論到文化的擴散和重組,間接也可以反映人類可能因應文化的開展而發生的各種遷徙與混合。然後,我們會在歷史時代找出幾個關鍵的時期,針對這些時期的戰爭與貿易及因此引發的人群遷移和融合,討論到各地族群之間的混合,以及一些孤立的“口袋地區”所呈現的地方特色。前面我們提到復雜體系的“成核”過程,也意指此處各種移動與混合。
整體言之,中國五六千年的內外變化,猶如各種不同的豆類被倒在一個鍋內,不斷地攪和成臘八粥;假如把它們磨成漿,則出現的將是混合的豆漿。這種混合,可能就是新加坡學者報告指陳的:現代中國人基因呈現的高度一致性。長期混合的結果,不同於選擇刻意保存某種基因的“純種”。我們必須理解:天下沒有真正的“純種”,跑馬場上的純種馬,都是特意保留的單純基因組合,有其一定的長處,但是也有更多遺傳的弱點。人類將來走的道路,也是在不斷地交流與融合之後,逐漸構成一個共同的人類種屬。其中,個別的人會呈現不同的外表,而他們的基因卻是上述“豆漿型”的混合,那才是所謂“現代人類”。
本書的章節也會討論到“漢人”或是“漢族”這些字眼發生和演變的過程,以及後來例如“秦人”“唐人”“明人”等類似名稱,為何都不像“漢人”這個詞一樣,有如此長期的生命力。這一串名稱,如所眾知,乃是從皇朝的名稱延伸而來。這些名詞並不是根據血統或者基因的不同而產生的,而應當是與文化認同關係密切的社會結構及國家性質有關。在下面有關的各章,我們會談到,為什麼“秦人”在西方文字裡面會成為“China”,而在中國的歷史裡面,“漢代”這一皇朝稱謂則存在得更持久,代替了“秦人”成為中國的另一名稱,甚至於後世的唐、明皇朝竟不能取代“漢人”。
最後,我們也必須要嚴肅地面對下述問題:為什麼過去“中國”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能將許多外圍的文化吸入華夏圈內?從另外一方面看,華夏圈又如何保持足夠的彈性,吸納外圍的文化與族群?今日,我們要考察的課題正是,為什麼到了近代,中國喪失了過去的彈性和可塑性,以至於到今天,我們不得不認真地審視本書的主題:中華、華夏和漢人?
世界在改變,中國也在改變。在這幾千年來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審察自己的歸屬和認同,也審察族群歸屬和認同的原則,應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庶幾我們不被狹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挾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中國人能如此自我審察,對世界是有益處的;鄰近的其他國家,在中國的自我審察過程中,不能責備中國,認為中國是以民族情緒威脅他們;中國也因為對自己有所了解,不至於產生大國沙文主義,也會因此消減四周鄰居的敵意。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