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寶寶出生頭三年(簡體書)
滿額折

寶寶出生頭三年(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6 元
定  價:NT$ 156 元
優惠價:8713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見證1700多例寶寶成長經歷的幼兒專家,為你解讀寶寶的咿咿呀呀,幫你摸清寶寶的心理和生理兩大需求,輕松度過寶寶0到3歲的早教黃金期!

作者簡介

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幼教中心主任助理、教科研室主任、兒童心理評估與咨詢室主任。
2010年被北京市教委委任為北京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工作方向為特殊需要兒童的學前融合教育。2009年參與申請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進行“0到3歲早期教養觀念的研究”,負責課題的立項、實施和結題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北大心理學專家傾力分享
1700余例寶寶成長經驗總結,給初為父母的你最急需的幫助
《寶寶出生頭三年》從寶寶的角度出發,探討了0到3歲寶寶的教養需求。作者趙紅梅集合了幼兒心理學家、幼兒教師、幼兒家長的三重身份,除養育自己的寶寶外,更見證了1700多個寶寶的成長歷程,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她將自己豐富的育兒理論知識應用在了自己和所教的孩子身上,發現有些理念無法實施,而有些理念卻行之有效,經過實踐的再驗證,作者在本書中給了年輕爸爸媽媽們明確的方向。

目次

第一章 寶寶想要這樣的爸爸媽媽
請完全接納寶寶
跟上寶寶成長的腳步

第二章 誰了解寶寶成長的秘密
寶寶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
引導而不要代替寶寶

第三章 寶寶最需要的四大財富
成為一個健康的寶寶
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寶寶
成為一個獨立的寶寶
成為一個聰明的寶寶

第四章 寶寶的小心思
第一章 寶寶想要這樣的爸爸媽媽
請完全接納寶寶
跟上寶寶成長的腳步

第二章 誰了解寶寶成長的秘密
寶寶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
引導而不要代替寶寶

第三章 寶寶最需要的四大財富
成為一個健康的寶寶
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寶寶
成為一個獨立的寶寶
成為一個聰明的寶寶

第四章 寶寶的小心思
別總是抱著寶寶
當寶寶抗拒爬行時
讓寶寶放肆地探索世界
當寶寶發脾氣時
寶寶和爸爸媽媽的明爭暗斗
入園,爸爸媽媽和寶寶都準備好了嗎

第五章 誰誤解了寶寶的行為
寶寶需要真自由
給寶寶滿滿的安全感
讓分離不再引起焦慮
幫寶寶緩解不良情緒

書摘/試閱

Chapter 1

寶寶想要這樣的
爸爸媽媽 
精彩提示
我們總想給寶寶最好的,但是現在我們需要換位思考,我們認為的“好”是不是寶寶認為的“好”呢?如果從寶寶的角度考慮,那我們應該給寶寶最需要、最適宜的,而不是我們認為最好的。
請完全接納寶寶
身為父母的我們可能已經深深體會到,撫養一個孩子,需要我們從身體到精神的全情投入。盡管付出了許多,但我們在別人面前談論起自己的孩子時,往往是充滿了驕傲和自豪。眾多專家學者都在強調0—3歲教養的重要性,父母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孩子心理的發展。盡管有眾多理論在分析如何培養孩子,可是在實踐中我們還是會有很多困惑。
比如,孩子哭了要不要立即抱起?孩子接觸到危險的事物時要不要很兇地制止,以便孩子接受教訓?但如果這樣制止了,會不會給孩子造成早期的心理傷害?又會不會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權利?把孩子送回老家,請父母幫我們帶到底好不好?孩子多大可以離開我們?如果分開,孩子會不會跟我們不親?孩子會不會從小在心理上產生親情的缺失感?怎樣讓孩子性格開朗?怎么培養孩子與別人的社交能力?到底哪些才是我們最應關注的問題?到底哪些才是我們決不能忽視和錯過的關鍵點..
你是不是也曾經或正在被這些凌亂繁多的問題所困擾?是不是夫妻之間也曾因孩子的這些教養問題爭論不休?是不是孩子的到來使夫妻的交流變得沒有品質?如果我們真的遇到了這些困擾,就要暫時讓自己停下來,想一想。孩子為何來到我們身邊?他的到來理應是幫助我們提升生活品質、增加生活樂趣的,而不應是一味增加我們的生活負擔,導致我們心煩意亂的。如果感到力不從心,那我們此時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位自己作為父母的位置。我們需要明白,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自身也在繼續成長。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實現寶寶和自己心智的共同提升,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在當今的社會里,絕大多數角色和職位都有相關部門進行考核和認證,但是唯有做爸爸媽媽,沒有人進行全面考核。可以說,我們大多數父母都是先“上崗”后“培訓”,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學習和補充,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那樣特別。
0—3歲是父母與孩子相處格局的建立時期。可以說在前三年我們和寶寶建立了怎樣的親子格局,就基本確定了在未來幾年乃至一生中我們和孩子相處的關系模式。在親子格局中,父母根據寶寶的特點,對自身角色進行定位是最為重要的。“萬事念為先”,理念和態度明確,才能更好地行事。
很多做了父母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寶寶最初的4個月,如果我們獨自外出,我們僅僅是會想到寶寶,比如想到寶寶是不是該喝奶了,是不是該睡覺了;但是4個月以后,我們會明顯感覺到自己會想念寶寶。如同相愛過的人都能體會出“想到”和“想念”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更多的是習慣性思維,而后者則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有意識的牽掛。有了這種想念的心理體驗之后,我們就與寶寶建立了親密的感情,這就是親子依戀。
如何做寶寶的父母,如何教養這個和我們有著如此親密關系的小個體,這確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要知道,這個小個體身上有我們自己一半的基因,還有另一半是我們深愛對象的基因。教養孩子,有時就是對自身特點的重新修正。“人貴有自知之明”,人們十分清楚,真正的自我批評和修正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逐漸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弱勢,有時我們想改變自己的弱勢,卻發現時機已過,或是自認“朽木不可雕也”,最后只得放棄修正自身的想法。
可是,當我們成了父母,我們就像重新獲得了修正自己的機會,我們有時會急切渴望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未了的心愿,實現那些自己極其渴望的改變。盡管這些渴望聽起來有些可笑,但卻是真實存在的,比如有的父母自己牙齒不好,從小就非常關注孩子的牙齒,希望孩子有潔白整齊的牙齒;還有的父母自己不夠活潑開朗,不擅長社會交際,就特別注意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和社會交往能力。這種期待改變的心理,使我們在為人父母時顯得那樣的可愛,我們充滿激情、充滿斗志,我們期待一切如自己所企盼的那樣美好。但是,隨著寶寶的長大,我們不得不面對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也許是驚喜,也許是憤怒,也許是懊惱。不過我們仍會清醒地發現,成長的不僅是寶寶,其實還有我們自己。
跟上寶寶成長的腳步
初為人父人母,我們會花大量的精力照顧孩子,為孩子的到來準備豐富的物質,我們準備奶粉、奶瓶、紙尿褲、澡盆、玩具..在這些繁瑣的準備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充足的心理準備。物質準備越充足,說明心理準備越欠缺。成為父母后,我們有時會焦慮、會彷徨,甚至是恐懼,這些不適都是我們心理準備不充足的體現。當我們感到對事物發展的局面無法掌控、對未來無法預知時,我們就容易有這樣的感受。
盡管我們從小就對寶寶呵護有加,盡管我們和寶寶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但是,我不得不提醒所有的父母,寶寶就是寶寶自己,他們和我們是有差異的。從降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是世界上又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作為外部環境之一,我們可以輔助他們,和他們溝通、跟他們互動,但是我們無法掌控他們,因為他們是他們自己。
從時間上來看,在孩子3歲以前,我們有大量的時間跟他們在一起。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大部分時間是圍繞在父母身邊活動。既然選擇了成為父母,那我們就得努力使自己更加強壯、更加智慧、更加成熟。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詮釋父母的角色:父母是我們生命過程中最重要、最愉快、最有成就感也是最具責任感的社會角色。
當我們成為了父母,當我們擔當了這樣一個社會角色,除了愛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應該愛別人的孩子,即使是面對陌生人的孩子也要有一份愛,因為那是一個成熟個體對幼小個體的眷戀、照顧和尊重。而且,這本身就是一種愛自己孩子的體現。
我的一位朋友是研究社會文化的,她說不同國家會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國內,她曾看過一些繼父繼母如何跟孩子從仇人到親人的電視劇,但是在瑞典她幾乎沒有看到過,因為這里不需要。在她的研究中,有很多是重新組合的家庭,他們彼此相處得很愉快,很多在我們國內出現的問題在他們那里并不存在。比如,繼父會認為孩子就是個小孩子,很多方面都需要幫助與支持,雖然不是自己親生的,但是自己對他一樣有做父親的義務;孩子似乎也不會排斥,他認為繼父是媽媽的新男朋友,大家在一起生活,就要彼此相愛,聽取他的建議。事情就是這樣簡單。
我們并不能根據這樣的差異就來判斷我們的文化好還是他國的文化好,但顯而易見的是,無論如何,父母終究是重要的社會角色,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人生的舞臺上把它扮演好。
人類本身就是群居動物,我們以家庭形式,成群結隊地生活在這個星球上。寶寶從出生,接觸的就是父母與家庭這個最初的社會系統;一般3歲之后,很多寶寶進入幼兒園,開始經歷幼兒園小伙伴的中間系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進入更廣的社會系統,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形成自己的個性風格。在寶寶3歲前的初級系統中,父母的角色不僅在時間上所占比例最大,其重要性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個時間段寶寶的發展速度最快、變化最大,需要我們協助的方面最多、最廣。
圖1-1
很多父母更為關注孩子長大以后的階段,他們認為孩子大了以后可以用語言溝通,便于交流,而且孩子的發展也比較容易觀察和鑒別,比如在校成績如何,和他人的交往能力怎樣。孰不知,這些外顯的表現,都是3歲前培育的小種子長大后的結果。經濟學家說過,如果讓我們對一個人的各個年齡階段進行投資,那么3歲之前的投入將是收益最高的階段。
心理學家認為,三歲看老,七歲看小。前半句強調的是3歲前發展的重要性,而后半句強調了人的發展具有穩定性,看到7歲的孩子,就能反推出他更小時候的特點,這等于從另一個側面再次說明3歲前的重要。因此,如果我們做了父母,如果我們希望把父母這個角色扮演得更成功,更能勝任,那我們就準備好吧,在寶寶3歲前,投入更多的關注和精力。唯有肯用心,我們才能做好小寶寶的父母。
誰了解寶寶成長
的秘密 
精彩提示
育兒信息太豐富了,我們不知如何選擇,因為我們不能失敗,更不能錯過孩子的發展關鍵期,所以我們有時會變得很迷茫,也很疲憊。既想做好,又不知如何是好;既想做這件事情,又怕錯過其他事情。如果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心理感受,就說明我們需要專業的指導。
寶寶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
當我們有了寶寶之后,就要開始為他提供優質的早期教育。那么,究竟應從多大開始進行早期教育?0歲、3歲,還是從孕期開始?早期教育究竟有多少個關鍵期、敏感期?這樣的問題困擾著很多父母。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給出肯定的答復,“無論你是否意識到,從寶寶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已經在為寶寶提供早期教育。”很多教育并不是我們精心設計好并很有意識地在進行的,而是在我們和寶寶日常相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了他們。
早期教育中的“早”更多的是相對于孩子長大之后的學校教育而言。早期教育給我們的提示是:這種教育往往在家庭開展,教育的實施者往往是寶寶的親密照顧者。這些人雖然不是專業的教育人士,但是他們完全能夠提供給寶寶足夠豐富的教育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大可不必過于關注早期教育究竟要多早,沒必要尋求那樣一個年齡點,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家人是否都在很用心地和寶寶相處,帶領寶寶更多地了解這個他們將要賴以生存的環境。
很多育兒書籍都列出了寶寶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點,但由于寶寶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尤其是年齡較小時,很多寶寶的發展順序和年齡點與書中列出來的并不一致,這個時候大家也不用過于焦慮。一個人各種能力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很多研究數據展示的也只是多人的平均數據,而這個平均數據必然存在一個浮動范圍。寶寶的有些方面發展滯后,我們需要耐心科學地等待。這樣既能減少我們大人自身的養育焦慮,也不至于忽視寶寶發展過程中的“真正問題”。
所謂的關鍵期、敏感期,主要是指寶寶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特別適合練習獲得某些能力。當我們關注到寶寶特別喜歡做某種事情時,那么就要注意提醒自己和家人,寶寶的關鍵期可能已經來到。順著寶寶的發展傾向,我們提供適宜的環境即可。在書中接下來的篇章里,我們提到了一些寶寶發展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方面,把這些方面培養的關鍵時間點和關鍵措施也一并列出。早期教育并不是一件人云亦云的事情,想要做好早期教育,我們首先就得了解早期教育的意義所在。從個體遺傳到全人類社會關注,早期教育來得有理有據,氣勢磅礴,不容忽視。
卵細胞從受精的那一刻開始,就形成了自己的遺傳物質。當前眾多腦科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均表明,人在早期(0—6歲)的發展是非常驚人的。那么兒童的早期發展到底有多重要?我摘錄了一段意大利第一位醫學女博士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早在100多年前發表的論述:“人類在幼年智力發展初期所顯露出的光輝,就像太陽在拂曉時分所顯露的光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將要綻放一樣,是非常美麗而富有希望的。誰也不知道它們的初次展現將會對其一生產生多么重大的意義,但影響一定是巨大的。”這是我一直以來非常喜歡的一段文字,每每看到這些文字,我都感到做父母是件很神圣的事情,因為我們會在這個最重要的時期,陪伴在孩子身邊。而且教養的過程,是個充滿挑戰、充滿驚喜的過程,也是個需要勇氣、需要毅力的過程。
當我們成了父母,對于我們的孩子,就有不可推卸的教養職責。正如人們常說的,“優生,更要優育。”在把孩子養好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進行適宜的教育。如果說孩子的遺傳基因是結構,那么我們父母的教養作用就在于決定這些結構如何連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人們又常常將其分為兩個階段,即0—3歲和3—6歲。根據我國和大多數國家的現狀,在3歲之前,寶寶多是和家人呆在一起;而在3—6歲之間,孩子通常是已經上幼兒園,開始日托,也就是寶寶早上來到幼兒園,晚上再被父母接回家,這樣的情形和現在很多父母都是全職工作有很大的關系,畢竟幼兒園本身就是社會工業化的產物。
在這本書里,我想和大家探討的就是寶寶在人生最初3年里的事情。首先我們有必要再次思考這樣的問題,即0—3歲是否比3—6歲更加重要呢?如果非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明確答復的話,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前面提到過的蒙臺梭利女士甚至指出,“人生的頭3年勝過以后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以后到死亡的總和。”對于她的這句話,我是非常認同的。毫無疑問,在一個小生命頭3年的時間里,父母的教養意義顯得尤為重要。當今父母開始關注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主要來自于大家對兩個問題的思考:第一,家庭和學校,誰的教育影響力更大、更持久?第二,0—3歲和3—6歲,誰的發展速度更快、可塑性更強?對于第二個問題的思考,我們前面已經給予了明確的答復。對于第一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明確地回答:當然是我們的家庭。心理學里曾有這樣的追蹤回溯研究,發現那些有良好家庭關系的人犯罪率是極低的,可以說,當有親密家庭關系作為一個人的心理支持的條件下,這個人是很難做出違反社會公德和法律的事情的。雖然頭3年的經歷,還很難一一對應出一個人成年后的生活境況,但是一個人在其早年所建立的安全感、依戀、信任等心理品質,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生活品質。
早在10年前,我們還認為學前教育(3—6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初始階段,也是終身教育的起點。但是近10年來,我們把終身教育的起點提前到了0歲,而我們的父母,包括60后、70后以及80后的人們,對0—3歲早期教育重視的程度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為了讓孩子有很好的開端,我們先為自己充電,閱讀大量育兒書籍,分析比較各位專家的觀點建議,最后,在孩子身上進行“實驗”,可實驗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或是更讓人費解。
人們常說,我們現在最煩惱的不是沒有育兒信息,而是育兒信息太豐富了,不知該如何選擇,因為我們不能失敗。我們時常提醒自己,孩子的每一天都是唯一的,我們不能錯過孩子的發展關鍵期,于是我們努力把最成功的經驗傳授給孩子,希望他們少走彎路。實際上,我們不僅剝奪了孩子應有的“錯誤”機會,還強烈地忽視了自己的發展變化。雖然我們需要教養孩子,但是作為一個人類個體,我們自身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在這樣不斷交錯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變得很迷茫,也很疲憊。既想做好,又不知如何是好;既想做這件事情,又怕錯過了其他事情。如果為人父母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心理感受,那就說明我們需要專業的指導。在如今這樣一個講究專業的年代,可以說,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更加需要專業背景,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
這里引用一位媽媽曾經發給我的郵件,我想可能大家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和困惑。她這樣寫道:
趙老師,您好!
我想問的不是處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某個細節問題,而是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整個理念問題。有了孩子以后,我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個明明白白的媽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孕晚期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個新概念母嬰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主要理念是告訴媽媽如何為生產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及如何護理新生兒。
兒子出世后的半年內,我先后接觸了小巫、孫瑞雪、李躍兒的一些思想,她們的書淺顯易懂,很貼近母親的生活,但因為兒子那時還小,我也沒有太深的感性體會。孩子半歲后,我將注意力轉移到鄭玉巧的育兒經上,這本書雖然也涉及一些嬰幼兒心理發育,但更多地介紹了對孩子生活的照料,比較符合孩子0—1歲時我的關注點。
兒子大概1歲2個月時被我送回老家,1歲半后接回來。孩子一回來,我就發現自己難以適應,孩子變得抵觸、對抗,很有個性,常常我說東,他故意做西。從那時起,我開始意識到學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于是一方面我重新溫習小巫、孫瑞雪、李躍兒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圖書館借了一些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以及家長手記之類的書看。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本書是《戀上布母猴》、《兒童發展心理學圖解》、《發現母親》、《放飛英倫》、《父親手記》、《教養可以這樣浪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窗邊的小豆豆》、《卡爾威特的教育》、《早期教育與天才》(木村久一)、《家庭教育》(曾仕強),其他還有些雜七雜八的書,就不贅述了。
關于家庭教育的理論看得越多,就越讓我覺得惶恐不安: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涉及心理學、生理學、醫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等非常多領域的知識。而且對各種觀點整合的過程中我也產生了很多疑問。第一個困惑是東方教育思想和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持東方教育思想的一些專家認為,要從小教育孩子克己復禮,謙受益、滿招損;而持西方思想的專家則認為要讓孩子從小自由、敢于表達自己的感受。經過一段時間的對比和掙扎,并結合自己的實踐,我基本上理順了兩者的關系:以西方的思想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表達權,但是在為人處世的禮節和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遇到的第二個問題,也是現在依然沒有想明白的問題是早期教育的目標是什么,究竟能給孩子的一生帶來什么?我將兒童的早期教育大概分為兩個流派:一種流派認為對兒童的教育應該尊重孩子生理、心理發育的規律。這種觀點基本上認為孩子是主體,早期教育應該依據孩子生理心理發展進程適時適度。另一種流派持有教育萬能論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神童是可以批量生產的,錯過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就錯過了開發孩子100%潛能的機會。
說實話,第二種觀點,讓我本能地覺得有問題,首先它否認了人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其次它的觀點過于絕對。而且從這些批量生產出的神童的一生來看,他們過得未必幸福。由于缺乏統計數字的支持,我現在也無法確認神童究竟是天生的,還是早教的結果。雖然我相信早教一定有它的作用,雖然我也沒打算把孩子培養成神童,但錯過了早教就錯過了開發孩子潛能的機會,這樣的口號確實太駭人聽聞。現在都是一個孩子,沒有任何家庭能夠承受得了教育方法的失敗。
早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對孩子早教的指導思想是什么,究竟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教會他什么?這些都是我現在困惑的.. 
這是一封很長的電子郵件,在引用時我也試圖刪去一些話語,但最終還是感覺能刪掉的并不多。相信大家和我一樣能感受到這位媽媽的用心和困惑。很多時候父母不知所措,并不是沒有信息可供參考,而是可以借鑒的信息太多,不知如何篩選。如果大家也有和這位媽媽一樣的困惑,那么相信大家讀完這本書之后能夠得到一些答案和啟發。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