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南傳佛教史
滿額折

南傳佛教史

定  價:NT$ 880 元
優惠價:9079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編寫《南傳佛教史》,是我十多年來想要實現的心願。不過這不是一件容易做的工作,因為南傳佛教史所涉及的範圍很廣,需要具備多種語文,以及要有鴻博的學識,才足以勝任。在這方面我確實自感能力不足,尤其是南傳佛教各國佛教史,本身資料有限,或者暗昧不明,更增加了很多困難。但因感於我國佛教徒,對於南傳佛教教理的研究、歷史的發展,及其現在實際的情況,都缺少認識,也缺乏專書文獻的論著;所以十多年來,我一方面讀書,忙於自己的功課,一方面也留心蒐集各種資料,斷斷續續地試著編寫這本書,直至現在才完成。這是我個人嘗試研究的一種心得,提供我國一般佛教徒參考,算不上是一本夠學術水準的專著。如果有任何價值可言的話,應該歸功於以前各國學者對這方面研究的成果。

佛教發源於印度,後來向外國傳播發展,分兩大主流:向北方流傳的,經過中央亞細亞傳到中國及西藏,然後再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是屬於北傳大乘佛教;向南方流傳的,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老撾)五國,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是屬於南傳上座部佛教。所謂南傳佛教,是指後者這五國及中國傣族地區,主要以盛行斯里蘭卡大寺派為傳承的上座部佛教而言。但是從歷史上考察,斯里蘭卡的大寺派,是出於上座部分別說系的銅鍱部(印度佛教稱傳入斯里蘭卡的佛教為銅鍱部);以後又從斯里蘭卡傳入東南亞一些國家中。不過他們長久以來一向自稱是正統的上座部佛教,這種推崇自己的宗派,在佛教史上並不乏其例,也有它一定的意義。早期的南傳佛教國家中,並不完全是純粹流行上座部佛教,而是還有其他部派的傳播,這包括不同的小乘部派、大乘佛教、密宗等。甚至還涉及到婆羅門教(公元五世紀後葉形成為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土著宗教,都在這些國家中交替興衰存在過。

公元前二四七年頃,摩哂陀長老由印度往斯里蘭卡傳教,佛教發展非常迅速,經過二百年,純以大寺為中心統一全國教團。至公元前二十九年以後,教團發生分裂,主要為大寺派(Mahvihra)與無畏山寺派(Abhayagirivihra),這兩派佛教長期形成對抗,歷經有十個世紀之久。大寺派堅持保守上座部佛教傳統精神,不接受新興思想觀念;而無畏山寺派採取開放態度,與印度各派佛教進行交流,更容納大乘佛教。至公元四世紀初,從無畏山寺派之中又再分裂一派為沙竭羅部(Sgaliya),亦稱祇園寺(Jetavanavihra)派。自此三派鼎立,而無畏山寺派最盛,住五千僧,大寺派住三千僧,祇園寺住二千僧。公元四三○年頃,佛音論師在斯里蘭卡大寺註釋三藏完成,更奠定了大寺派復興和教學的基礎,影響最為深遠,而形成日後及今日流傳的南傳佛教。

佛教傳入東南亞,最早的說法,始於阿育王時派遣傳教師須那與鬱多羅二位長老往金地弘法。但金地的方位不能考證確定,也未發現公元二世紀以前任何的遺物。有人認為金地是泛指下緬甸以迄馬來亞一帶。據學者考證,印度人早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已向東南亞的印尼、馬來亞、緬甸等地經商。至公元初,印度移民開始大規模湧入東南亞,從事經商活動,同時帶來了宗教文化,也因而便建立了一些印度化國家。宗教文化的傳入,先是婆羅門教,其次是佛教。

佛教傳入東南亞地區,除須那與鬱多羅往金地傳教之說外,根據學者從出土古物及遺址考證,最早的地方,應在今日下緬甸的勃朗(或譯卑謬),或在泰國中部的佛統。這與公元二、三世紀時,印度古國案達羅(Andhra)有密切的關係(為當時向外國傳布佛教的中心)。案達羅位於印度東岸基斯特那河(Kistna R.),它為南印度人所建,與北方大月氏人所建的貴霜王朝(Kuana),成為印度的南北朝時代。在介於兩種民族文化彼此交流激盪之間,出現了阿摩羅缽底(Amarvat)藝術的影響。在東南亞地區,如泰國中部、占婆、蘇島、爪哇、西里伯斯群島(Celebes),都曾發現阿摩羅缽底形式的佛像,其特色為衣著之褶紋精巧顯露。公元三世紀前葉,案達羅滅亡後,印度東南跋羅婆國(Pallava)興起,據建志補羅(K鎍pura)為都城,亦為當時佛教中心。所以最初移殖至東南亞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東南隅的人民。

至公元五世紀,南印度建志補羅小乘佛教盛行,而印度北方則為笈多王朝佛教藝術的輝煌時代。笈多王朝形式的佛像等,在泰國中部、馬來亞西北部、婆羅洲(Borneo)等地都曾有發現,這是經由建志補羅城越過孟加拉灣而向東南亞傳布的。跋羅婆人在東南亞保持商業上和政治上的影響力,直至公元七五○年頃為止。

古代東南亞佛教,小乘和大乘彼此興廢交替不定,但後期以南傳上座部勢力為大,影響最為深遠,不只與其他小乘部派相頡頏,且與大乘佛教爭雄。公元七世紀末葉,義淨稱當時印度及南海小乘佛教部派有四:大眾部(Mahsaghika)、上座部(Sthaviravda或Theravda)、根本說一切有部(Mlasarvstivda)、正量部(Sammatya)。其情形大概是這樣的:下緬甸之孟人及泰國中部墮羅缽底,信仰上座部;占婆以信仰婆羅門教為主,亦多有正量部,少兼有部;柬埔寨之扶南時代信仰婆羅門教,大乘佛教也同時流行。至於爪哇及蘇門答臘等島,據法顯《佛國記》所說:「其國外道婆羅門興盛,佛法不足言。」可知公元五世紀初以前,都在婆羅門教支配之下。稍後於公元四二三年,求那跋摩(Guavarman,中譯功德鎧)抵爪哇,王與母都皈依受戒,佛法乃流行。至義淨抵爪哇時,各島已「咸遵佛法,多是小乘;唯末羅遊(Malayu,指今占碑)少有大乘耳。」這裡義淨指的小乘佛教,是以根本說一切有部為主。

爪哇的信佛,可能是從三佛齊王朝開始,後改稱室利佛逝,至公元七世紀後葉,向外擴張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王國。其流行的小乘佛教,是由南印度的跋羅婆傳來的。但到公元七五○年前後,爪哇的嶽帝王朝(Sailendra)興起,奉行大乘佛教,則是由東印度之波羅王朝(Pla)傳來的。大乘佛教在爪哇流行達四百年,且曾越海傳至馬來半島北部、柬埔寨、泰國南部和北部,以及蘇門答臘等島,廣為流傳,至公元十二世紀始式微。爪哇大乘佛教式微的原因,主要是馬打藍王朝(Mataram)在中爪哇的興起,後來兼併了嶽帝,便重建婆羅門教濕婆教派的勢力,取代了大乘佛教的信仰。不過這時佛教並不是滅亡,而是濕婆教派教理,已混入大乘佛教而形成一個新的教派,即所謂「濕婆佛教」,這也影響到柬埔寨等地。

到公元十二世紀中期,東印度波羅王朝由衰微而滅亡,婆羅門教在印度復興。大乘佛教不能再繼續扶持海外;而且印度後期的佛教,密宗盛行,與外道日益混淆,佛教已不純正。所以在公元一○五七年,先有緬甸蒲甘國王阿奴律陀,迎請下緬甸孟人之上座部佛教,排斥原有流行密教的阿利僧派。到公元十二世紀中期,斯里蘭卡國王波洛羅摩婆訶一世(一一五三─一一八六)實行佛教改革,因而佛教大興,特別支持大寺派,且令三派佛教和合團結,後漸統一歸為大寺派的上座部佛教。斯里蘭卡佛教興盛後,東南亞一些佛教國家,此後都派比丘或自願前往斯里蘭卡留學,及在大寺重受比丘戒。如此經過一、二百年,佛教文化互相交流,至公元十四世紀,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已完全變成以斯里蘭卡大寺派為傳承的上座部佛教了。

東南亞各國中,除以上四國為斯里蘭卡之上座部佛教外,唯有越南自古一向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因而傳入大乘佛法,而受阻於占婆。其他如西里伯斯、北婆羅、菲律賓,古代亦受到佛法的熏沐,但佛教未能長久盛行及建立鞏固基礎,且缺乏歷史記載。至於爪哇、蘇門答臘、馬來亞婆羅門教與佛教之滅亡,則是公元十三世紀後,因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傳入,便取而代興。

我在泰國、日本讀書時,曾將信施者供養部分的生活費節省下來,購置了約近二千冊有價值的書籍。在語文方面包括中文、日文、泰文、英文、巴利文、梵文等;在性質方面多數為經律論三藏、佛教語文、佛教藝術、中外佛教史、歷史、地理、文學等。其中特別注意蒐集的是南傳佛教各種文獻資料。我編寫《南傳佛教史》的各種參考書,多數是我多年蒐集購置的,這樣用起來特別比較方便。

再略談我編寫《南傳佛教史》的經過:在一九六五年夏,我首先編寫的是〈緬甸佛教簡史〉,當時蒐集的資料不多。寫完後登載在泰京《世界日報》每月一次的〈佛學〉版上(龍華佛教社主編)。一九六七年,繼續寫〈泰國佛教史〉,但寫到一半,因泰國佛教史資料不足,中間發生多處斷層不能銜接,不得不停筆。接著進行編寫〈斯里蘭卡佛教史〉,陸續連載於《海潮音》月刊上。一九七○年春,因蒐集了一些新資料,重寫〈緬甸佛教史〉,增至五萬餘字,之後供給《獅子吼》雜誌登出。一九七二年夏,編寫〈寮國佛教史〉,由新加坡《南洋佛教》登載。一九七四春夏,編寫了〈柬埔寨佛教史〉及繼續完成〈泰國佛教史〉,並增刪了〈斯里蘭卡佛教史〉。上面五國南傳佛教史撰寫完成後,還有做為重要補助資料的,所以又增加了〈巴利文獻簡介〉及〈南傳佛教大事年表〉兩篇,添加在本書後面為附錄。(下略)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79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