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滿額折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14年初,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其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
沒有美國,世界會更好嗎?
美國為什麼要退出量化寬鬆政策?
為什麼說美國最厲害的武器是金融武器?
美國要退出QE,為什麼歐洲還要繼續印鈔票?
歐洲的QE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歐洲推出QE政策,將導致歐美貨幣戰爭?
美國退出QE,人民幣還會再升值幾年?
美國退出QE,中國將受重創?
美國QE遠去對大家的衝擊有多大?
……
本書對這些大眾非常關心以及關係到切身利益的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度剖析,既不大量羅列經濟學理論,也不堆砌資料,而是誠實地呈現許多被“主流”聲音刻意回避的事實,讓讀者清楚地看到量化寬鬆政策改變全球各地經濟和社會的來龍去脈,看清經濟新形勢,並正確應對衝擊,從中抓住機遇,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作者簡介

梁海明,香港資深財經評論員、盤古智庫研究員、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成員,著有《中國經濟新政策與我們》。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本書披露了許多“主流”聲音刻意回避的事實!
從這裡讀到財經世界的真正內幕!
普通人會關注
沒有美國,世界會更好嗎?
房價大跌,窮人反而最受傷?
選擇黃金白銀,靠譜嗎?
美國退出QE,熱錢跑了,中國公司的生意難做了,怎麼辦?
中國的房價股價物價會受多大影響,普通老百姓怎麼破?
美國退出QE,中國會不受重創?有哪些行業受影響?
愛思考的會關注
美國為什麼退出QE?
美國最厲害的武器是金融武器嗎?
美國要退出QE,為什麼歐洲還要繼續印鈔票?
歐洲推出QE,將導致歐美貨幣戰爭?
日本與美國有可能大打出手嗎?
日本的QE將把日本經濟推向死亡之路嗎?

你不知道的財經真相:

推薦序


我們與美國聯邦儲備局的量化寬鬆政策,就仿佛即將步入七年之癢的情人,日日相看兩生厭,但一旦真的說到分手,就陷入前途未蔔的恐慌。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量化寬鬆政策就深深地滲入了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幾乎改變了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的運行軌跡。我們被告知,在地球的另一端,量化寬鬆政策將歐美金融體系從瀕死的邊緣拉了回來。
然而,在我們身邊,在亞洲乃至各個新興市場,危機似乎只在新聞中露了個臉,接下來的幾年中,身邊充斥的是吃了興奮劑一般的金融機構、資產泡沫的瘋狂堆積以及各地股市狂歡與恐慌相交替的無序震盪。
對於美國聯邦儲備局,我們曾經以為他英明神武、無所不曉,然而越是相交日久,就越發現他其實常常方寸大亂、手足無措。量化寬鬆政策的主操盤手、前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後來承認,在危機最嚴重時自己曾對是否降息感到十分矛盾,而隨後施行寬鬆政策又欲罷不能。美國聯邦儲備局為此背上了高達4萬億美元的沉重負債。伯南克更感歎,在他有生之年(他目前不過才60歲出頭)恐怕都難以見到利率恢復常態。
《華爾街日報》對伯南克任上的總結則是,儘管他用了“非比尋常”的政策,但美國的經濟復蘇依然“疲弱得令人沮喪”。同時,美國政府和美國聯邦儲備局更一直努力地擺脫其政策以鄰為壑,損害了其他國家經濟的指責,反復強調量化寬鬆僅僅是針對美國自身。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宏觀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然而量化寬鬆政策的實施卻推翻了過往我們相信的大部分“真理”。人們越來越發現,美國聯邦儲備局和美國政府對於經濟現象的各種解釋,越來越偏離常識和難以理解。當真實的效果及指標與其此前預測不符時,他們又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理論”來給予解釋。
許多人不由得開始擔心,越來越晦澀和抽象的理論是否離真相越來越遠?幸運的是,我們依然有能力重溫並審視曾發生過的一切,在那些看似主流卻充滿問號的理論之外尋找真相。
海明這本書,從人人都能懂的常識入手,把握真實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時間節點,既不大量羅列經濟學理論,也不堆砌資料,而是誠實地呈現許多被“主流”聲音刻意回避的事實,讓讀者清楚地看到量化寬鬆政策這幾年來改變全球各地經濟和社會的來龍去脈,並且瞭解到在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情況正在如何演變得更為糟糕,他也沒有忘記告訴每個人該如何避免投資失利以及如何抓住隱藏的機會。
作為一個女性財經工作者,我常常天然地傾向於同情和理解在充滿未知的情況下所制定的不夠完美的政策。但我的丈夫海明則剛好相反,他永遠清晰,永遠尖銳,絕不同情,絕不妥協,直面真相並作出他的批評。作為妻子,我常常忍不住與他辯論;但作為讀者,我不得不承認,我絕對喜歡這樣“不和稀泥”的觀點和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父親,海明不管工作如何繁重,每晚都要擠出時間陪伴兒子,待孩子安然入睡後,才在兒子的枕邊開始他的寫作。為了這本書的誕生,他連續幾個月工作到清晨。不知道這樣別致的寫作習慣,是否能解釋他書中那尖銳淩厲的批評與娓娓道來的枕邊故事風格的奇妙統一。無論在多麼疲勞困倦的時候,我都能從他的文章中得到輕鬆而趣味十足的閱讀體驗。
最好的推薦,或許是請你開始閱讀。作為本書第一個而且是讀得最仔細的讀者,我保證其中的每一頁都不會讓你後悔所付出的時間。

彭琳(新浪財經香港站站長)






自 序



很多人認為經濟學太數學化,太艱澀難懂,加上部分經濟學家對財經事件的是非多含糊其辭,令經濟學這門學科成為了無數人的挖苦對象,其中甚至包括來自國家元首的挖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到訪倫敦經濟學院,曾開口質問經濟學家們:為何沒有一個人能預測金融危機的爆發?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也曾因為經濟學家總是向他解釋一方面如此,另一方面這般,讓他難以判斷經濟真相,因此想找一個“獨臂經濟學家”(onehanded economist)。
連國家元首都對經濟學深感疑惑,多數民眾面對經濟學的艱澀術語、枯燥數字,更是不免卻步。
2008年全面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了全球金融市場乃至全球經濟,美國聯邦儲備局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應對,如今又結束了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全球經濟動盪不安,“量化寬鬆政策”“金融危機”“經濟衰退”“通貨膨脹”“通貨緊縮”“負利率”“加息”等財經術語每天都在媒體上出現,充斥著大家的視野。
這場危機讓全球民眾一改對經濟學的冷漠,開始關注未來全球經濟局勢的變化,面對美國結束量化寬鬆政策可能帶來的未知衝擊,更是充滿疑慮,甚至感到恐懼。
然而,猶如迷霧一般的財經領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央行與央行之間、大財團與大莊家之間互相角力的世界。爾虞我詐之中故意散發出的各類消息從各方湧來,普通民眾既看不穿、摸不透,也無所適從,多數人往往只能在其中載浮載沉、隨波逐流。民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瞭解財經世界的真相。
對於多年來以觀察、分析財經領域為業的筆者來說,寫作這本書,就是想告訴大家國際財經界的種種內幕真相。
在本書中,筆者嘗試將十數年在財經領域浸淫的經歷與心得分享給大家,並結合香港與國際金融市場完全接軌的優勢,通過各種既有趣味又有深意的故事,帶領大家開啟一趟信息量豐富的財經真相之旅。
在本書的“美國篇”中,你將讀懂美國聯邦儲備局不得不結束量化寬鬆政策的難言之隱、美國聯邦儲備局實際控制者究竟是何人的“不能說的秘密”,並在此基礎上判斷美國聯邦儲備局究竟何時才會真正加息,以及瞭解美國最厲害的武器不是軍事武器的真正原因。
在“歐洲篇”“日本篇”中,我們將揭開在美國聯邦儲備局已然放下量化寬鬆政策“屠刀”之後,已經耗盡低利率“彈藥”的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為何卻要拿起它們的貨幣“刺刀”的奧秘。
在“中國篇”和“讀者篇”中,我們將一起去思考,美國聯邦儲備局結束量化寬鬆政策之後,習慣於興風作浪的國際投機者還將通過什麼方式阻擊世界各國尤其是中國的股市、樓市,這會給大家帶來哪些衝擊,大家在危機當中還有無機遇可尋。
希望大家通過本書瞭解財經真相,在看穿美國聯邦儲備局、歐洲、日本以及國際投機者的用心、佈局與準備行動的方式、步驟後,對明天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不再疑慮,甚至領會到如何利用多方資訊,使自己也成為一個預測未來的分析師,為自己未來投資股市、房產、貴金屬等投資品做好知識儲備。
筆者更希望這本書能促使讀者站在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上,重新審視曾發生過的危機和困境,準備好迎接更加驚心動魄的明天。
這正如世界財經管理趨勢大師萊斯特•瑟羅(Lester C. Thurow)所言:當我們埋首一角,汲汲于清理過去的包袱之際,不要忽略世界正在如何變形,如何離我們遠去;當我們自行其是,卻慌亂於前所未見的難題和變動之際,不要忘記別人已經探索出的規則與答案。
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出版,首先要感謝亨通堂出品人、總策劃陸新之先生給予我的啟發以及幫助。同時,也要感謝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節目部餘敬中副主任對本書內容、書名和封面提出的寶貴意見。感謝中國光大集團董事兼副總經理、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主席陳爽先生,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先生,香港《經濟日報》副總編輯、總主筆曾仲榮先生,交銀國際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首席策略師洪灝先生,美國聯邦儲備局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兼政策顧問王健博士在我寫書期間給予的啟示、幫助,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此外,我最需要感謝的是我的太太——新浪財經香港站站長彭琳女士。彭琳女士學養深厚、文采斐然,並長年在財經領域浸淫,其專欄文章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讀者關注與支持。她能夠為本書寫序,我深感榮幸。同時,她在我寫書期間,盡心盡力操勞家務、照顧孩子,免除了我的後顧之憂。在她毫無保留的支持和體諒之下,我才能安心投入寫作,順利完成此書。在此,對太太致以最深切的感激與愛意。

梁海明
2014年9月於香港

目次

第一章 美國篇:美國退出QE政策,進退兩難
以鄰為壑的量化寬鬆政策
美國為什麼要退出QE政策?
為什麼美國想加息很難?
你真的瞭解QE政策的始作俑者——美聯儲嗎?
為什麼說美國最厲害的武器是金融武器?
是誰讓美國總統很窩囊?
沒有美國,世界會更好嗎?
為什麼美國要拍中國的馬屁?
為什麼說美國比中國多了兩個心?
美國監管部門欺負中國企業?

第二章 歐洲篇:歐洲的QE政策,會引發歐美貨幣戰爭嗎?
美國要退出QE政策,為什麼歐洲還要繼續印鈔票?
歐元將被歐版QE政策親手埋葬
QE政策有多嚇人?瑞士人不敢要“最低工資”
歐洲推出QE政策,將導致歐美貨幣戰爭?
烏克蘭亂局是歐洲與美國的經濟利益之爭
歐洲大印鈔票,歐洲土豪時代到來
歐洲的QE政策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為什麼說中國只是歐洲的“甜品”,而不是“主菜”?

第三章 日本篇:上不上QE政策,日本都不行
日本的QE政策將引爆日本債務危機
為什麼說日本政府是專橫政府?
QE政策救不了日本,只有女人才能救日本
日本的QE政策或讓日本與美國大打出手

第四章 中國篇:美國退出QE政策,中國將受重創?
為什麼說中國的GDP增速和你沒關係?
為什麼說女性加班越少,中國經濟越好?
美國退出QE政策,人民幣還會再升值幾年?
為什麼說香港為央企保駕護航?
美國退出QE政策後,內地與香港需加強合作
阿裡巴巴為何選擇去美國上市?

第五章 讀者篇:美國QE政策遠去對大家的衝擊有多大?
你為什麼會窮?
為什麼說美國退出QE政策甚至加息對中國的房價影響不大?
為什麼房價大跌,窮人反而最受傷?
為什麼說香港樓市不會崩盤,內地樓市也不會崩盤?
科網股泡沫即將破裂了嗎?
炒股賺錢要避開四大誤區
為什麼華爾街最恨的人是“中國大媽”?
後 記 /232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美國篇:美國退出QE政策,進退兩難


美國聯邦儲備局(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以下簡稱美聯儲)結束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政策,不完全是為了美國的通貨膨脹和就業著想,其背後還有鮮為人知的內幕。這個內幕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加息的時間,美聯儲其實是能拖延就儘量拖延,即使最後實在拖不了,也會採用迂回的加息策略。這又是為什麼呢?
你真的瞭解美聯儲嗎?美聯儲其實不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只是一家私人機構。更重要的是,美聯儲真正的服務物件不是美國政府、美國人民,而是商業銀行和大財團。這是真的嗎?
美國最厲害的力量不是軍事武器,不是經濟力量,而是金融力量,美國的金融力量比軍事武器更能摧毀一個國家。金融武器到底厲害在哪裡呢?
美國貴為“世界老大”,卻經常拍中國的馬屁,甚至說“中國才是世界老大”。美國這樣做的背後到底有何玄機呢?





以鄰為壑的量化寬鬆政策


所謂量化寬鬆政策,就是“點石成金”的現代版本,其實美聯儲甚至連“石頭”都不用,直接把鈔票大量印出來就完事。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該國的金融、經濟和政治等政策不但可影響本國,也容易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大家都知道,美國所推行的政策經常以鄰為壑,各國雖然怨聲載道,但也常常無可奈何。美國過去幾年來對中國乃至全球衝擊最大的政策,當然要數美聯儲實施的QE政策。
究竟什麼是量化寬鬆政策?該政策有很多解釋版本,但最主要、大家也比較接受的版本是:量化寬鬆政策是一種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提高貨幣供應;具體操作方法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入證券等,使銀行在中央銀行開設的結算戶口內的資金增加,為銀行體系注入新的流動性。
這個解釋有些複雜,也用了比較多的財經術語,讀者可能看不大明白。不過沒有關係,大家應該都知道“點石成金”的故事:晉朝時,南昌有個名叫許遜的縣令,喜歡修煉神仙之術,且仙術高深。有一年,南昌饑荒,很多民眾受災,同情災民的許遜便找了幾顆石頭,用自己所學的法術將石頭變成金子以幫助災民。
這個“點石成金”的辦法就是現代版本的量化寬鬆政策,而且,美聯儲連原材料“石頭”都不用,直接把鈔票印出來就完事。而所謂的“量化”,其實就是增加印鈔票的數量;“寬鬆”就是放鬆銀根,減輕銀行的資金壓力。
美聯儲要這麼多“金”做什麼呢?原因很簡單,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不但美國銀行業出現危機,美國經濟也受到重創,大批民眾失業。美聯儲有責任扶助經濟和增加就業,但美聯儲不可能收購所有出現危機的金融機構,也不能把所有失業的人都請到美聯儲去工作。因此,最簡單也是最可取的辦法就是大量印鈔票,之後購買債券、金融資產,通過這種方式向銀行注入資金。銀行拿到美聯儲的鈔票後危機消除,也就可以借錢給企業了,以此來刺激經濟,促進就業。
美聯儲在2008—2012年間,共實施了三次量化寬鬆政策。首輪量化寬鬆政策對美國經濟而言,就像武林高手給命在旦夕的病人輸入了大量真氣那樣,效果很明顯,病人的命終於可以保住了。對各國而言,量化寬鬆政策也確實穩住了全球金融市場,使其免於崩潰。
但是,美國其後實施的兩輪量化寬鬆政策,就讓外界有些看不大懂了。按說病人的命既然已經保住了,就不用繼續輸入真氣了,而是要慢慢等病人自我恢復。如果還是源源不斷地輸入真氣的話,效果就不會那麼明顯了。畢竟,病人剛剛撿回了一條命,身體各器官還非常虛弱,吸收不了這麼多真氣。
一方面,美國大量印鈔票會導致錢越來越多,美國本身是用不掉這麼多錢的,那麼,這些錢就會大量“漏”到別的國家去,炒高這些國家的房價、物價和股價,導致這些國家的經濟出現泡沫,帶來表面上的繁華。這些國家繁華起來之後,需求就會變多,意味著向美國進口的商品就會增多。
另一方面,美國印鈔票的結果就是美元數量增加了,數量一多,美元就會貶值,別國的貨幣則會升值,美國的商品就會變得比較便宜,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以促進出口。
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長期持續,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了大小不一的衝擊。世界上多個國家都在要求美聯儲儘快停止量化寬鬆政策。到了2013年,各國給美國的壓力就更大了。在各方面的壓力和左右考量之下,美聯儲終於在2014年年初開始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





美國為什麼要退出QE政策?


美聯儲退出QE政策不但對美國經濟有負面影響,對全球各國的衝擊更是巨大。既然美聯儲退出QE政策“損人”也不“利己”,那麼,美聯儲為何要急著結束這個政策呢?
真正的原因是美聯儲背後的勢力要美聯儲結束QE。這股勢力不是美國政府。你認為會是誰呢?

美國最終在2014年底退出QE政策,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經濟轉好、失業率已下降,不再需要美聯儲實施QE政策以狂印鈔票的方式為經濟“保暖”了。
在這裡我要告訴讀者,這種論調是非常錯誤的,簡直是在誤導大家,就連美國人自己都不相信。例如,美國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副總裁、高級經濟學家潘多(MichaelPento)就指出,QE政策退場將導致美國樓市、股市資產價格崩潰以及嚴重的經濟衰退。
美國投資公司琳賽集團(The Lindsey Group)的首席市場分析師布科瓦(Peter Boockvar)更指出:“美聯儲過去(實施QE政策)自然是幫助了股票市場振作反彈,而當它們收手撤出的時候,也將同樣讓股市指數驟跌。”他還預測美國股市由此下跌的幅度將高達15%~20%。
退出QE政策損人不利己
美聯儲退出QE政策不但對美國經濟有負面影響,對全球各國的衝擊更是巨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美國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當美聯儲推行QE政策時,美元被大量印刷出來,隨即流向世界各地尋找投資對象,把許多國家、地區的股市、樓市及貨幣匯率等資產價格炒高,形成一個又一個泡沫。
當美國退出QE政策,結束這個創造貨幣的遊戲後,許多資金會迅速流回美國。資產價格已被炒高的各個國家、地區則由於資金流出,資產價格出現驟跌,甚至泡沫破碎。更嚴重的情況會出現在一些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資和經常賬出現逆差的新興國家,其經濟還將遭受毀壞性衝擊,後果難以預料。
新興國家的經濟受到重創,衝擊波當然也會影響同處“地球村”的美國。這就像香港富豪區跑馬地墳場的那副著名對聯所說的:“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既然美聯儲退出QE政策既損人又不利己,那麼,美聯儲為何急著要結束這個政策呢?
退出QE政策有苦衷,不退不行
市場上有一個流傳比較廣的說法,稱一手創造QE政策的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離任前啟動QE政策退出計畫,是為了保障政策實施有始有終,自己也可以功成身退。
這裡解釋一下QE政策的歷史。2008年,由美國開始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美國的銀行乃至世界諸多銀行幾近破產,人人恐慌,部分銀行更遭到擠兌。
2009年3月,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在美國當代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的 “貨幣供應量變化會影響實質經濟產出”的理論影響下,決定通過QE政策大量印鈔票來迅速製造與投遞流動性,以穩定市場情緒和秩序。這為美國乃至全球擺脫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起到了定海神針的奇效,可以說,QE政策救了美國,也間接地救了全世界。
2014年初,伯南克在離任美聯儲主席之際,表現出強烈的將貨幣政策逐步恢復到正常軌道的意願。他希望QE政策因他而起,也由他來啟動退出,以此洗脫“直升機伯”(HelicopterBen,從直升機上撒錢,意指其不計後果地為美國經濟注入了大量現金)的駡名,並獲得“大使本”(Ambassador Ben)的歷史清名,成為拯救全球經濟的關鍵角色。
平心而論,上述關於伯南克結束QE政策的原因的解釋,並沒有錯,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而且是經過了美化的原因。讀者相信的話,就上當受騙了。
在這裡,我給讀者說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的關於伯南克及其繼任者耶倫結束QE政策的玄機。
玄機之一,結束QE政策是為保住美元地位。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匯率需要長期堅挺。手中所持的美元及美元資產不會貶值,有利可圖,各國民眾才會放心持有。但是,自美聯儲實施QE政策以來,美國大印美元導致美元供應增多,因此相對其他國家的貨幣,美元匯率近六年來一直處於貶值的狀態。
如果美聯儲繼續實施QE政策,美元長時間貶值,各國民眾將越來越不願持有美元及美元資產。長此以往,美元有可能失去國際貨幣的地位,也將隨之失去數量龐大的鑄幣稅。
因此,美聯儲只有儘快退出QE政策,降低美元供給量,讓美元重新恢復價值或至少不再繼續貶值,提高美元資產吸引力,國際資金才能重新流入美國,保住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
這裡要提醒讀者注意,對美國而言,保住美元的地位非常重要。美聯儲的QE政策只是成功幫助美國渡過一半危機,就是將個人和企業債務轉移到政府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上,後一半危機則是美聯儲、美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必須縮減債務。
而對於這鮮為人知的後一半危機,要成功解決的前提是美元必須繼續充當全球結算和儲備貨幣;相反,如果美國的國債沒人要或少有人要,美國會迅速被債務危機淹沒,面臨遠比歐債問題嚴重得多的美債危機。一旦如此,美國的噩夢即將開始。
玄機之二,結束QE政策是為防止下一次危機發生。美聯儲的QE政策為拯救金融業保了底,但卻沒有給實體經濟保底。QE政策大印鈔票所產生的流動性未能抵達實體經濟,而是基本上在金融市場內打轉。這導致契約鬆散的高風險垃圾債券的發行增加,股票市場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卻連創新高;QE政策還將“禍水”引向了世界各地,尤其是吹大了新興國家的資產價格泡沫。
對此,以準確預測美國次貸危機而聞名的“末日博士”、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提出了警告,如果美聯儲繼續推行QE政策,未來兩年有可能形成信貸和資產、權益泡沫。如果不趁泡沫還不是很大時停止QE政策,加上垃圾債券發行過快,美國將很可能重蹈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覆轍。及早停止QE政策,雖然同樣會對新興市場造成衝擊,但傷害顯然比全球金融危機要小得多。
玄機之三,結束QE政策是為挽救美聯儲的聲譽。QE政策是世界貨幣政策歷史中的異類,也是極富創意的超常規的貨幣政策。它會否解決了一個問題,卻製造出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相信美聯儲自己都沒有答案。
在未知的情況下,如果繼續推行QE政策,美聯儲即使“夜行人吹哨子——自己給自己壯膽”,也起不了作用,反而越走下去越害怕,還不如在情況看起來還可控的時候停止QE政策,避免像美國電影《星際迷航》(StarTrek)中的情節那樣,“進入未知的領域,面對未知的後果”。
而且,推行QE政策的主要風險之一是令美聯儲的政治獨立性遭受質疑。美聯儲成立一百多年以來,一直儘量讓外界相信美聯儲並不會因政治影響而改變其政策的獨立性,以此標榜美國政府不會干擾美聯儲的運作和決策。
但這次美聯儲的QE政策是購買美國政府的國債,這等於借錢給政府,即所謂的債務貨幣化。這無疑令外界懷疑,美聯儲是在政界的威脅或誘導下購買國債的,或者二者之間有私下交易。這給美聯儲的獨立性和聲譽都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貨幣政策受到政治干預,社會的長遠利益就會受損。因此國際社會有個共識,那就是行政機構與中央銀行之間的關係越透明越好,中央銀行越獨立越不受政治干擾,對社會發展越有利。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認為,美聯儲只有在美國經濟受到威脅和地位受到威脅的時候才會採取行動,但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美聯儲只有在它們背後的“父母”——商業銀行、大財團受到威脅的時候,才會採取行動。美聯儲的QE政策現在已經幫助美國的商業銀行、大財團渡過難關,自然可以結束任務了。
因此,在上述多個因素的考慮下,美聯儲已經難以堅持等經濟真正好轉、失業率改善後才退出QE政策的原則,只好如世界銀行所說的那樣:“一切按計劃進行原則。”(Everythinggoes according to plan principle.)簡單而言,就是美聯儲的所謂“原則”隨時會根據實際情況的改變而改變。





為什麼美國想加息很難?


雖然美聯儲每次例會都要提及加息準備,但實際上那只是美聯儲對市場進行的加息預期管理,以免投資者瘋狂投資,吹大資產泡沫。
對於加息,美聯儲未來會儘量拖延,能不加就不加,即使要加息,也是採用迂回的加息之路。這當中有何奧妙呢?

在不少人看來,美聯儲結束QE政策之後,很快就會以加息的方式來收緊貨幣政策,這讓很多人感到惶恐。
為什麼會怕?在這裡我可以告訴讀者的是,美聯儲加息確實讓人感到害怕。對美國來說,加息將令資金成本上升、企業利潤減少、房屋貸款成本增加、可支配收入減少……對於國內生產總值(Gross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中70%依靠消費來拉動的美國而言,當收入減少且成本增加時,消費繼續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將大受限制。新興國家對美聯儲加息也會感到害怕,因為美聯儲加息會引發資金逃離新興國家,回流美國。這不但會造成新興國家的樓市、股市等資產泡沫破裂,引發金融市場動盪,而且會導致不少新興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引發嚴重通貨膨脹,給經濟以沉重打擊。
這樣的場景,想想都覺得心驚肉跳吧?但要我說,大家不要自己嚇自己,美國離加息還遠著呢。
無須自己嚇自己
為什麼我說美國離加息還遠著呢?首先,美聯儲結束QE政策,停止購買債券,不等於收緊貨幣政策。因為債券到期後,美聯儲還會把本金再投資。目前美聯儲超過4.3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便會滾存下去,直到美聯儲停止再投資甚至出售資產,才算真正的收緊貨幣政策。
而且,美聯儲減少或者停止購買債券,極有可能推高長期國債的收益率,由於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通常被作為銀行貸款的基準利率,這將變相引導市場利率上升,背離了美聯儲長期維持低息的承諾。
對此,可能讀者會問,這個承諾的時間是多久?美聯儲主席耶倫給出的答案是五至八年。也就是說至少在五年之內,美聯儲還是會繼續投資,不會為資產負債表“減肥”。
巨額的美債也拖了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後腿。美國當前有高達17萬億美元的未償還債務,如果美聯儲重啟加息週期,美國未來十年的還款會由每個財年的2270億美元,翻一倍至超過5000億美元。這無疑加重了美國的債務負擔,令市場憂慮美債的長遠前景,警惕會否爆發“美債危機”。
因此,除非美聯儲能找到解決方案,否則收緊貨幣政策暫時不可行。而且,美聯儲實際上也不急於加息,這當中有兩大原因。
其一,兩三年內通貨膨脹暫時不會給美國帶來威脅。一方面,短期內全球整體通貨膨脹難以構成威脅。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簡稱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Rogoff)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萊因哈(Carmen Reinhart)共同研究發現,危機在發達國家的平均持續期為七年,在新興國家則是十年。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顯現,則意味著2014—2017年是發達國家走出危機和新興國家仍在危機中的錯配時期。
在這個時期內,發達國家的經濟開始復蘇,新興國家的經濟卻仍陷困境。由於新興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已強於發達國家,這會導致全球的經濟增長水準較低,增長速度普遍弱於預期,全球經濟復蘇將非常乏力。
在此背景之下,全球物價難有普遍上行的動力,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實質威脅是不存在的。美國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即使存在,但目前來看,直接變成經濟復蘇攔路虎的可能性並不大。
另一方面,美國目前的情況其實也樂見“可控制的通貨膨脹”出現,即使通貨膨脹率每年維持在2%左右,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歷史低水準,而且,適度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發展往往是一件好事。
在這點上,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參與者、前美國國會貨幣政策分委會主席羅恩•保羅(Ron Paul)曾經透露了個中玄機。他在著作《黃金、和平與繁榮》(Gold、Peaceand Prosperity)中表示,美國通貨膨脹的80%來自於援助大型企業與大型商業銀行,以刺激經濟,無論其動機如何,美國熱衷通貨膨脹,因為利益集團可在通貨膨脹下獲利,並暗地操作財富再分配。
由於通貨膨脹往往可控,加上大型商業銀行在適度的通貨膨脹中可獲利,所以對主要由各商業銀行出資組成的美聯儲來說,加息沒有很強的緊迫性。
其二,就業問題仍困擾美國。美國的就業形勢多年來都非常嚴峻。美國經濟學家、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就警告說,美國正形成一個長期失業的下層階級,美國有1/6的勞工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只能找到非全職的工作,“他們如同被拋棄了”。
克魯曼並沒有誇大其詞,根據美國政府統計的“失業人口”加上“適齡但退出了勞動市場的人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前這個數字是9000萬左右,但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卻超過了1億,這意味5年間沒有工作的人口增加了約1000萬。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歷次經濟衰退中就業崗位損失數量最多的一次。
此外,美國如今仍有約5000萬人生活於貧窮線以下,繼1965年以來貧窮人口比率連續三年達至15%或以上。
因此,儘管美國失業率下降速度較快,但許多長期失業者仍面臨巨大的就業困難。基於失業率應為3%~4%的全民就業狀態,只有當美國的失業率由目前的6%左右降至5%甚至以下,美國就業好轉的基礎才能牢固,才足以讓美聯儲啟動加息。否則,在就業形勢仍舊不好的背景下,美聯儲並無立即加息的必要。
此外,美國的樓市“不給力”,未能大力拉動經濟增長,也拖延了美國的加息進程。
根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米安恩(Atif Mian)與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蘇菲(Amir Sufi)的研究發現,雖然過去兩年美國的房價呈現上漲趨勢,但房價上漲未能刺激民眾消費支出增加,所帶來的正財富效應也不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前的;同時,房價上漲也無法推動住宅固定投資增長。因此,房價上漲對美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下降,無法拉動美國經濟整體增長。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吉德蘭德(Finn E. Kydland)甚至認為:“現在缺乏資本形成,投資不足,如果這樣的問題得不到解決,美國經濟不會快速增長。”
利率回升要十年
雖然美聯儲每次例會都要提及加息準備,但實際上這只是美聯儲採用的“加息預期管理”,目的是防止投資者誤以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利用低利率環境展開瘋狂的投資行為,進一步吹大資產泡沫,為金融市場埋下更大的定時炸彈。
即使美國加息遲早會來,美聯儲未來也依然會儘量拖延,選擇最迂回的加息之路。例如,美聯儲可以針對目前超過2.5萬億美元的商業銀行儲備金,透過調節逆回購利率、定期存款利率及超額儲備利率等方式,吸收銀行過剩的資金。
只要美聯儲將這些利率提高至比市場稍高的水準,那麼,市場要與美聯儲競爭資金,就必須給予銀行更高的利率,以獲取資金。這個效果已經等同於加息。
即使這種方式無效,美聯儲也可以採用最溫和的方式加息——先將基準利率由當前的0%提升至0.25%,未來再緩慢加至2%左右,避免過分影響經濟復蘇和就業市場。
至於美聯儲何時才會加息至正常中性的4%水準,魯比尼預測是美聯儲結束QE政策的4年後,也就是2018年。
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更是語出驚人。他在2014年5月中旬指出,在他有生之年,將不會見到美國的利率重返高於4%的水準。
可能有讀者好奇,為什麼伯南克的預測這麼大膽?他沒有解釋原因,估計伯南克是根據歷史經驗判定的。在過去的35年裡,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持續下滑趨勢,為了提升經濟,美聯儲每次加息都不會超過上次降息前的最高點,而這一回美國降息之前的最高點,是4%~4.25%。
簡而言之,除非美國突然爆發惡性通貨膨脹,或是神奇地迅速恢復經濟水準,否則,我們不妨將魯比尼和伯南克預測的年限平均一下,美國基準利率要恢復到4%的正常水準,至少還需要十年以上。





你真的瞭解QE政策的始作俑者——美聯儲嗎?


美國《華爾街日報》2014年6月有篇報導被中國多家媒體轉載,該報導披露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決策過程中遭遇的阻力很大,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時有與央行意見不符的主張,雙方常常陷入激烈辯論。
那麼,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由於其貨幣政策更能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負責履行美國中央銀行職責的美聯儲,其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是否會更加激烈呢?

著名的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曾在1986年刊登文章,指出美聯儲主席是美國影響力第二大的人,僅次於美國總統。
如今,美聯儲結束QE政策,不但嚴重影響了美國民眾的生活、工作,更深化了全球金融危機,使得人心惶惶。因此,即使將“第二大”改為“最大”,甚至將“美國”改為“全球金融市場”,可能也不過分。
美聯儲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裡,我要問個問題,你真的瞭解美聯儲嗎?
可能有讀者認為這個問題太過簡單了,因為在眾多讀者的觀念中,美聯儲就是美國的一個政府機構,相當於我國的中國人民銀行,美聯儲的職權範圍主要是對抗通貨膨脹、實現充分就業。
有些讀者可能從媒體上瞭解到,近年來,美聯儲幾乎已經成為美國經濟學博士最大的雇主。放眼望去,美聯儲裡到處都是經濟學博士。而且這二十多年來,學院派經濟學家開始成為美聯儲主流,並逐漸掌握“帥印”,無論是前任主席伯南克還是現任主席耶倫,均是如此。
更深入的讀者估計還能進一步瞭解到,由於美聯儲的博士眾多,因此出現了“富有書呆子氣息”的用語,也就是所謂的“美聯儲術語”(Fedspeak)。例如,一些博士們喜歡故弄玄虛,不說“低利率”,而是說“貨幣寬鬆”(MonetaryAccommodation),這些術語現在已經在世界各國流行。
美聯儲的博士們也沉迷於一些內部的小笑話,例如在美聯儲內部的一間理髮店有個告示牌寫著:“你的增長率影響我的貨幣供給”。
你如果對美聯儲瞭解到這麼一個程度,也算是發燒級的了。但是,在這裡我要更正一些錯誤觀念。
美聯儲的衣食父母是財團
美聯儲並不是政府機構,而是私人機構。
不要以為美聯儲的全稱“美國聯邦儲備局”中有“聯邦”兩個字,就可以當它是政府機構。聯邦快遞也有“聯邦”二字,它是政府機構嗎?“儲備”二字聽起來感覺美聯儲的資產非常雄厚,但實際上它根本沒有儲備。雖然美聯儲系統有12個聯邦儲備銀行散佈於美國各州,這種“權力分散”看起來十分民主,但實際上美聯儲背後的老闆是國際金融寡頭和大財團。
為什麼美聯儲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卻不用“中央銀行”的稱謂呢?原因是在美聯儲創建的年代,中央銀行一直聲名狼藉,美國憲法也規定不准成立中央銀行。既然不准成立中央銀行,那麼大財團就成立了“美聯儲”,用“聯邦”的名義來矇騙美國人。當然,不少中國讀者也被矇騙了。
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讓我們先來瞭解一下美聯儲成立的歷史。早在1907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眾多銀行和信託公司被擠兌,引發大規模恐慌。為挽狂瀾,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JP摩根銀行的老闆)在他的私人書房裡,緊急召集紐約主要的銀行家開會,說服他們幫助紐約的那些深陷財政泥沼的銀行,滿足其全部的提款要求。
為了防止歷史重演,在銀行業者的大力敦促下,1913年的耶誕節前夕,美國參議院以43票贊同、25票反對通過了《聯邦儲備法》,該法隨即由時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Wilson)簽字生效,美聯儲正式成立。
從表面上看,美聯儲由美國政府批准成立,看起來和其他政府機構無異。但是,到底誰是美聯儲的股東、誰實際控制美聯儲,一直都是“不能說的秘密”,美聯儲自己也經常含糊其辭。
《美聯儲的秘密》(Secrets of Federal Reserve)一書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 Mullins)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得到了12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企業營業執照(Organization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記錄了每個聯儲銀行的股份構成。
例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作為美聯儲系統的實際控制者,負責執行美聯儲影響利率的金融交易、放款給銀行以及偶爾推高或壓低美元匯價。其股東中商業銀行占大多數,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銀行和漢華銀行等股東,總共擁有紐約聯邦儲備銀行53%的股份。其他11個分佈各州的聯邦儲備銀行的股份,商業銀行也同樣占了大多數。
因此,商業銀行表面上居於美聯儲之下,但實際上是美聯儲的衣食父母。這些商業銀行實際上也決定了美聯儲主席的候選人,美國總統的任命和美國的國會聽證會看起來更像是走過場的表演。
而且,美聯儲紐約銀行最初的註冊資本金為1.43億美元,上述銀行到底有無支付這些資金至今仍是一個謎。不少研究美聯儲的歷史學家認為這些銀行沒有支付現金,而是用支票支付,美聯儲的運作其實是“以紙張做抵押發行紙張”,並無實際的儲備。
對於商業銀行控制了美聯儲這事,負責大力推動成立美聯儲的美國參議員奧利奇(Nelson Aldrich),也算比較“坦白”。他曾在自己經營的《中立派》雜誌的1914年7月版中寫道:“在《聯邦儲備法》獲得通過之前,紐約的銀行家們只能操縱紐約的金融儲備。而現在我們卻可以操縱整個國家的銀行儲備了。”
對此,讀者可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商業銀行要操縱整個國家的銀行儲備系統?在這裡我給讀者簡單解釋下。
商業銀行的背後都隱藏著大財團的身影,例如摩根大通銀行、花旗銀行是由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等控制。這些財團通過控制商業銀行,除了達到把手伸入美聯儲影響美國全國的貨幣政策的目的之外,還可以借助所控制的商業銀行通過信託、保險控制大型公司的股票,使其能安排代言人入主大型公司的董事會,影響大型公司的發展策略,分配大型公司的利潤等。
這樣的運作方式,令銀行資本成功控制了實體經濟的工業資本,讓財團不但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而且對某些領域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美國政府。
看到這兒,相信讀者已經瞭解到,美聯儲無論是推出QE政策還是結束QE政策,最主要還是為商業銀行以及背後的各大財團服務,最大限度地保障商業銀行和財團的利益。
所以,有關美聯儲服務於美國民眾,在經濟受到威脅和職位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採取行動保障美國民眾利益的觀點是錯誤的。相比之下,作為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無論是從服務物件上看,還是從服務範圍上看,都比美聯儲更“憂國憂民”。
部分美國人其實也早已瞭解到美聯儲的這些內幕。例如當年簽署通過《聯邦儲備法》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在去世之前發現自己上了銀行家的當,他當時內疚地表示:“我在無意之中摧毀了我的國家……美國的國家發展和我們所有的經濟活動,完全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我們已經陷入最糟糕的統治之下,一種世界上最完全、最徹底的控制。”伍德羅•威爾遜所說的少數人,就是通過美聯儲控制了貨幣發行進而控制美國的財團。
雖然威爾遜有此“覺悟”,但悔之晚矣,自從建立了美聯儲,美國人就不由自主成了它“操縱”的對象。
美聯儲主席常遭“欺淩”
美聯儲的決策過程比中國人民銀行簡單。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2014年6月有一篇報導被中國多家媒體轉載,引發廣泛關注。該報導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曾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委就如何刺激增長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後中國人民銀行頂住了各部委的壓力,決定不推出下調利率這個重型武器。
這篇報導讓不少讀者首次得知,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是如此激烈。
那麼,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由於其貨幣政策更能影響全球金融市場,不少讀者認為,負責履行美國中央銀行職責的美聯儲在貨幣政策的決策中爭論會更加激烈。
讀者有這樣的看法不無道理。在媒體上,我們看到美聯儲主席經常被外界公開批評。例如美聯儲主席耶倫曾指出,她比較傾向長期維持美國的低利率環境,因此暫時不會加息。美國華爾街隨即回應說,耶倫是“走在曲線之後”(Behindthe curve)。要知道,“Behind the curve”可不是什麼好話,意思是耶倫跟不上時代發展。不但耶倫被人損,前任主席伯南克也經常被批評不夠格當主席。
雖然美聯儲主席常遭“欺淩”,讓人感覺他們比較弱勢,但是,有關貨幣政策的決策,美聯儲主席卻很強勢,且決策過程也很模式化。
在這裡我給讀者簡單介紹一下美聯儲的決策過程。美國的貨幣政策是由美聯儲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簡稱FOMC)全權負責的,外界一般認為FOMC有19位成員,但實際上只有12名成員有表決權,包括紐約儲備銀行總裁及全部7位元美聯儲理事,餘下4席則由另外11位儲備銀行的總裁輪任。
雖然FOMC會議對市場產生的影響極大,但會議過程並不激烈,更不會出現戲劇性的情節。
FOMC的19位成員每年在華盛頓開8次會,美聯儲主席坐在會議桌的中間,另外18位成員分別坐在兩邊。會議開始後進行以下幾大流程:其一,紐約儲備銀行市場部負責人彙報金融市場動態;其二,美聯儲職員報告預測經濟表現的綠皮書;其三,由各儲備銀行總裁逐一回顧其管轄區域的經濟情況;其四,FOMC會議秘書(貨幣事務主任)報告藍皮書,向各委員彙報當天可選擇的政策措施;其五,全體委員討論美國經濟狀況以及美聯儲未來該如何做;其六,由美聯儲主席提出政策建議,並要求委員們表決。
雖然FOMC委員分為“鷹派”和“鴿派”,看起來兩派會爭得“你死我活”,但實際上,每次FOMC在投票表決時,不但未曾出現過票數接近的結果,而且反對美聯儲主席建議的委員極少超過2人,如果超過4個人,就會被當作“造反”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方面,由於美聯儲的理事們與主席同處一個辦公室,彼此之間有一種團結意識,加上開會前他們早有溝通、協調,理事們不會輕易公開反對主席的建議;另一方面,FOMC的12位儲備銀行總裁背後的支持者與美聯儲主席的支持者在利益上大致趨於一致,都是要維護大財團的利益,因此意見不同者不會太多。
對此,前美聯儲理事勞倫斯•邁耶曾開玩笑稱,FOMC會議室裡有兩張紅色椅子,只有坐紅色椅子的人會投反對票。
簡而言之,美國聯邦儲備局既無“儲備”,也非“聯邦”,只是私人銀行,雖然其負有對抗通貨膨脹、保障就業的重任,但是其最根本的任務是保障商業銀行和大財團的利益。
讀者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知道美聯儲的決策過程其實並不複雜,更不必與美國政府部門角力。只有深入瞭解美聯儲,才能進一步理解美聯儲推出QE政策的內在邏輯,才能較準確地判斷、預測美聯儲退出QE政策後可能進行的後續動作以及加息的時間點。





為什麼說美國最厲害的武器是金融武器?


美聯儲無論是推行QE政策,還是結束QE政策,都引發了不少國家的經濟震盪乃至社會、政治動盪,這當中到底有何玄機呢?
不同于軍事戰爭,金融戰爭大家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美國不但發動起來更得心應手,還可以在未來100年依靠金融武器震懾世界各國,金融武器真有這麼厲害嗎?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4年5月底出席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並發表演講時,宣稱“美國打算成為未來100年內的世界領袖”。
美國還想再稱霸世界100年,憑的是什麼?不少讀者可能會猜測,美國憑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外交實力或美國總統的領導能力,因此奧巴馬的口氣才這麼大。
其實,這樣的看法不完全對。雖然美國的軍事力量也是全球最強的,核武器數量也是全球最多的,但是,一方面,美國現在不會也不可能動用原子彈去征服別國;另一方面,過去三四十年的經驗表明,美國對他國動武,除了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外,實際效果也不好,從越南戰爭到後來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就可見一斑。
此外,美國的外交力量和經濟力量慢慢也難以支撐美國的世界一哥地位。因為隨著歐盟、俄羅斯、中國和新興國家的崛起,在國際事務中,美國的影響力和決定性作用逐漸減弱。甚至是美國曾經引以為豪的經濟力量,也已經每況愈下,美國GDP在2010年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0%以上,而如今只占20%左右。
美國再稱霸100年的底氣何在
敢說出這樣的壯語豪言,到底奧巴馬的底氣在哪裡呢?
在這裡我要告訴讀者的是,美國的底氣在於他們的金融力量異常強大,由美國政府、華爾街、國際評級機構及美元所構建的美國金融武器對世界各國的威懾已經強於他們的軍事、外交和經濟力量。而且,金融戰爭不像軍事戰爭,大家既難看見,也摸不著,發動起來更得心應手。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因為美國擁有世界第一支“金融軍隊”,通過金融“組合拳”可以兵不血刃地令他國屈服。
美國金融學專家、暢銷書《貨幣戰爭》的作者詹姆斯•裡卡茲(James Rickards)曾披露,他早在2009年就親身參加過一次由美國政府組織的“金融模擬戰”。此次“金融戰”的主要參與者包括美國國防部、財政部等政府部門以及部分智庫的研究人員和金融學家,他們通過運用各種金融武器,包括推動美元大幅貶值,引發全球糧食價格、大宗商品價格高漲,以此大幅抬高擬攻擊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達到擾亂該國社會穩定、經濟穩定的目的。與此同時,華爾街的各大投資機構開始攻擊該國的股市、樓市和貨幣,破壞該國的金融市場,切斷其資金鏈,令該國社會、經濟和金融市場全方位遭受打擊。這也很容易引發政治不穩,甚至政府倒臺,被攻擊的國家只能向美國屈服。
其實,美國不光模擬金融戰,也實戰過,實戰物件之一就是伊朗。
為了抑止伊朗發展核武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雖然多年來通過對伊朗實施制裁重創了伊朗經濟,但伊朗仍然很強硬,拒絕停止發展核武器計畫。伊朗核問題拖了十年仍沒有得到解決。但是,2014年6月,伊朗竟然同意和美國在日內瓦相會,這是兩國首次面對面的正式談判。是什麼原因逼伊朗同意坐在談判桌上與美國談判呢?在這裡我可以告訴讀者,是因為美國對伊朗動用了金融武器。
出於保密的需要,美國不會張揚對伊朗發動的金融戰細節;伊朗吃了金融戰的暗虧,自然也不會四處宣揚。因此,外界很難得知金融戰的具體過程和戰爭全貌。不過,日本經濟新聞美洲總局編輯委員西村博之曾撰文披露了美國對伊朗發動的其中一個金融攻擊,那就是切斷伊朗的資金鏈條。
西村博之在文中透露,石油出口是伊朗的主要經濟來源,過去歐美國家雖然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但伊朗依然可以通過偷運石油給他國的方式獲取收入。不過,由於世界的石油貿易都是以美元來結算的,而且石油交易結算必須要通過華爾街的貨幣中心銀行(MoneyCentre Bank,借貸對象為政府、機構和其他銀行,而非消費者的國際大銀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來完成。因此,伊朗任何與石油交易有關的資訊,對美國來說毫無隱私可言。
美國政府在決定發動金融武器對付伊朗之後,要求貨幣中心銀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拒絕與伊朗進行交易結算”,否則將禁止這些銀行在美國開展業務。當然,美國政府一聲令下,各大銀行不能不配合,因為對於任何國際性的大銀行來說,在世界金融體系仍由美國主導的今天,能否繼續在美國展開業務,絕對關係到自身的生死存亡。
而伊朗被美國真正切斷“水源”之後,資金鏈斷裂,失去了主要經濟收入的伊朗政府自然不得不在發展核武問題上同意與美國坐到談判桌前。
讓人想不到的是,美國除了動用金融武器攻擊所謂的“邪惡國家”外,連自己的盟友都不放過。
這樣說是聳人聽聞嗎?當然不是,例如歐洲爆發的歐債危機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國有預謀地向歐洲發動金融“戰爭”。
這場“戰爭”是如何進行的呢?首先,總部設在美國的惠譽、標準普爾等國際評級機構,在2009年12月突然下調歐元區成員國希臘的國債評級,引發國際投資者紛紛拋售希臘國債,希臘要想繼續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必須大幅提高希臘國債收益率以吸引投資者,這使得希臘將來面臨國債到期的再融資利率攀高問題。
與此同時,華爾街做多希臘國債的債券違約保險指數(CDS),讓國際金融市場相信希臘違約幾率大增,以進一步推升希臘國債的再融資利率並形成惡性循環。
同樣的戲碼在愛爾蘭、葡萄牙等歐元區成員國也上演了,而且美國的攻擊目標並不僅僅是這些國家,而是整個歐元區的銀行系統。同時,美國的“金融軍隊”還不斷唱衰歐洲債務嚴重國家與銀行體系,讓國際投資從這些國家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中大量逃離,造成歐元急劇貶值,歐洲各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迅速流失。
當歐洲各國的中央銀行外匯儲備被大量而且快速地消耗光之後,最後不得不拋棄黃金儲備,在市場上購入美元以注資銀行,防止銀行因流動性問題倒閉。
美國此番攻擊,一方面可以鞏固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另一方面也達到了通過削弱歐元來削弱歐洲經濟乃至歐洲整體實力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一句話:“控制了貨幣,就能控制全世界的經濟。”基辛格的這個說法並沒有誇張的成分。我們看到美國推行或退出QE政策,都能嚴重影響世界的經濟乃至引發一些國家的政治動亂。
如果讀者有留意2014年年初的新聞,就會看到美國只是透露出逐步退出QE政策的意思,美元便開始撤回美國,引發了新興國家的金融市場、外匯市場的嚴重動盪,不少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經濟受到衝擊。
再回看兩三年前的國際新聞,不少國家的政治、社會不穩都與美元有關。例如2010年,中東地區和北非各國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發起抗議,要求領導者下臺。出現這些混亂,固然源於各國固有的問題,但導火線卻是美聯儲在當年推出的第二輪QE政策。QE政策導致遊資流入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國際糧食市場投機,引發大宗商品價格如小麥、大米等糧食價格的暴漲,令上述國家的貧民生活負擔大幅增加,甚至民不聊生,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部分國家的政府也因此倒臺。
由此可見,美元一收一放之間,都能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雖然美國已宣佈將結束QE政策,但只要美國願意及有需要,完全可以通過再次大印美鈔或者突然收緊美元這一金融武器去攻擊他國。
美元的厲害之處不僅僅如此。由於美國可以無約束、無限地印發美元,使得美國可以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大量貸款給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進而利用債務壓迫、控制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經濟命脈。
美國暢銷書《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man)曾披露了當中的一些細節。該書指出,美國政府派出的“經濟殺手”,以國際諮詢公司高層、智囊機構和智庫研究人員等偽裝的身份,以協助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為名,說服這些國家政府的領導人,從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接受超過該國實際還債能力的巨額美元貸款,以投資發展諸如機場、鐵路、港口等公共基礎設施,並保證這些專案的承建合同落入美國本土公司的手中。
由於有了美國公司的參與,這些由美國借出的巨額美元貸款,大部分還是會從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流回美國,同時卻使借貸的國家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一旦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美國就會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手,逼迫這些國家的政府接受苛刻的要求,以達到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乃至經濟殖民這些國家的目的,讓這些國家長時間“臣服”於美國。
看到這,有讀者會產生疑問,既然美國大印美元的危害這麼大,能否把美元“滅掉”,讓美元喪失國際貨幣的地位,讓美國少了美元這個金融武器呢?
答案是很難。首先,先別說暫時沒有哪個國家的貨幣可以取代美元,即使有,美國也不會坐等其他國家的貨幣威脅到美元的地位,無論是日元還是歐元,都曾被美國狠狠地修理過。
其次,即使有辦法讓美元失去國際貨幣的領導地位,令美國政府、美國金融機構遭遇災難級的損失,但是,一旦美元不再吃香,外國的中央銀行和國際投資者就會急著脫手美元和美元資產,導致美元大幅貶值,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中央銀行、外國投資者就會因為持有美元資產例如美國國債等而蒙受嚴重虧損。
與此同時,外國中央銀行和國際投資者會瘋狂購買歐元、日元乃至人民幣這些貨幣及其資產,以取代美元和美元資產,作為其外匯儲備和新的投資目標。這將造成上述貨幣匯率大幅升值,出口貿易必遭重挫。屆時,這些國家別無選擇,很可能實施嚴格的資本管制,限制外資購買本國貨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