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大學 中庸
滿額折

大學 中庸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大學》講大學之道,雖遠在先秦時代,但它的道理卻有永恆而普遍的價值,值得現代人好好學習。它的教訓可以用以下的話概括:「萬丈高樓從地起,為學做人同一理。」
──劉桂標

《中庸》說的便是中國人教人立志發心,教人做君子、做聖人的教育。《中庸》說盡性立誠,就是要去除人心中夾雜的羨慕和卑屈,然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成就自己,成就別人,成就世界。《中庸》對今天的中國人是別具意義的。
──方世豪

作者簡介

劉桂標,浸會大學中文系學士、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中文大學哲學系碩士及博士,現任香港人文學會會長兼課程部主任、人文網頁總編輯,並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兼任,主講哲學及通識課程,有二十多年講授大專院校及校外課程部哲學及通識課程的經驗,以及曾於網上電台主持多個哲學及通識專輯;著作方面有中、西、印哲學論文、短文近百篇,於各大學術期刊發表。

方世豪,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及博士,前香港人文哲學會會長,現任香港人文學會課程部副主任,《人文月刊》總編輯,有多年講授哲學與文化課程經驗,曾追隨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學習中國哲學,以研究儒家哲學為主。

目次

大學

古代的大學之道

——《大學》導讀 〇〇一

經一章 〇〇九

傳第一章 〇一七

傳第二章 〇二〇

傳第三章 〇二二

傳第四章 〇三〇

傳第五章 〇三二

傳第六章 〇三六

傳第七章 〇四二

傳第八章 〇四四

傳第九章 〇四七

傳第十章 〇五五

 

中庸

《中庸》的現代意義

——《中庸》導讀 〇七一

第一章 〇九三

第二章 〇九九

第三章 一〇一

第四章 一〇三

第五章 一〇五

第六章 一〇六

第七章 一〇八

第八章 一一〇

第九章 一一二

第十章 一一四

第十一章 一一六

第十二章 一一八

第十三章 一二〇

第十四章 一二三

第十五章 一二五

第十六章 一二七

第十七章 一二九

第十八章 一三一

第十九章 一三四

第二十章 一三七

第二十一章 一四六

第二十二章 一四九

第二十三章 一五一

第二十四章 一五三

第二十五章 一五六

第二十六章 一五八

第二十七章 一六二

第二十八章 一六五

第二十九章 一六八

第三十章 一七一

第三十一章 一七三

第三十二章 一七六

第三十三章 一七八

 

名句索引 一八三

書摘/試閱

大學 (節錄)

 

古代的大學之道

——《大學》導讀

劉桂標

 

一、甚麼是大學?

在現代,一講起大學,有些人便會想起教育產業中的名牌,如英美的劍橋、牛津、哈佛、耶魯等,或中港的北大、清華、港大、中大等;有些人則會想起宏偉的教學大樓,甚至形形色色的國際排名等等。但這些真是大學最重要的東西嗎?

昔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其就職演講中說得好:「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真正的大學,是培養德學兼備的大師,這個道理,我們中國人其實很早就已經了解。宋代大儒朱子(朱熹)在解釋先秦儒家典籍《大學》時,清楚地表明:「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朱子《四書集注.大學章句》)

在我國古代,大學即太學,也就是現在所謂的高等教育,而其主要的教授內容,就是大人之學,這是相對小學來說的。據朱子所說,古代的小學有如現在的中、小學,是基礎教育,主要教授的內容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至於大學,教的則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學教的東西,是較為經驗性的,主要是一般的禮節、待人之道及較容易了解的學科和術科,一般兒童和青少年都容易掌握;而大學教的東西,則是較為理論性的,是讀書、做人的道理,以及將道理推廣到家、國、天下的層面,須稍為年長及心智成熟者才能掌握。由此可知,古代的大學──大人之學,就是成就完善人格、道德君子的學問。

 

二、物、事、知本、知所先後

古代的大人之學,用學術專門用語來說,主要是工夫論。但這裏工夫論中的工夫並非外國人稱為“Chinese Kung Fu”的「功夫」(武術),而是指道德實踐的程序和方法(成德工夫)。在道德反省方面,中國人甚至比西方人更全面。西方人如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大哲,主張「德即是知」(virtue is knowledge),以為道德主要是理論問題,把握道德理論便是有道德的了。然而,中國人特別是孔子、孟子等大哲,提倡知行並重,認為真正的道德不單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因此,中國哲人很早已有工夫論──有關道德實踐的歷程和方法的討論。

此工夫雖不同彼功夫,但卻有相似的地方。譬如說,成德工夫有其循序漸進的實現歷程,就像武術那樣,一招一式,須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地學習。

更貼切的比喻是建築工程。建築需要材料,如砂、石、水泥、鋼筋等,成德工夫也需要材料,在《大學》,就是工夫的對象,即物、知、意、心、身、家、國、天下等(統稱為「物」)。在蓋房子時,相應於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技術,而實踐道德時,相應於不同的對象也有不同的工夫的技術,即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等(統稱為「事」)。

蓋房子很講求地基穩固,因為地基不穩,則整間房子搖搖欲墜;而實現德性也需要把握基礎──知道以至善的道德心為根本(稱為「知本」),否則成德工夫不踏實,宋明儒者稱為「玩弄光景(影)」。另外,建築樓宇講究施工程序,須由下而上,層層遞進;道德實踐也講究為學次第,須由內而外、由親及疏,步步為營。《大學》稱這種了解為「知所先後」。

 

三、三綱領、八條目

為了使人了解道德工夫的要點,《大學》提出了三大原則及八大步驟──三綱領、八條目(簡稱「三綱、八目」)。其層次關係請見圖一。

所謂三綱領,指「明明德」、「親民」(一說當為「新民」)及「止於至善」,依次為發揚本來光明的道德心,親近(或革新)人民以推廣道德心至社會層面,以及以實現至善的道德心為一切道德實踐的目的。此三大原則並非並列的原則,而是有兩個不同的層次。最高的原則是止於至善,指道德實踐須以道德心為基礎;而明明德與親民則是次層原則,明明德指個人層面的道德實踐,而親民則指社會層面的道德實踐,兩個原則都隸屬於止於至善的綱領,因為無論是個人或社會的道德實踐,都應以道德心為基礎。

所謂八條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歷程。它們體現了道德實踐由內而外,以及由親及疏的大方向。道德實踐須由內而外,因為道德基礎是發自內在的道德心;須由親及疏,因為道德實踐由自己親人開始,再擴充到我們不認識的人,合乎人之常情和常理,使我們更容易將德性實踐出來。

八條目中的格物和致知兩項個人實踐工夫的意義較具爭議性,我們可以宋明儒學中的程朱學派及陸王學派的看法來說明。程朱學派的代表人物朱子以為,格物、致知指「即物窮理」,意即:我們要作道德實踐,需要多看儒家經典,並與人多作討論,這樣,才能把握道德價值的意義及道德實踐的道理。而陸王學派的代表王陽明(王守仁)則認為,格物指正行為,致知指致良知,意即:道德實踐的基礎在於每個人都具備的良知(道德心),因此,作道德實踐,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良知的存在,並且將它在現實層面中表現出來。

朱、王的觀點表面上有所不同,甚至有矛盾對立;然而,實質卻是相輔相成、互相補足的。用《中庸》的話來說,朱子重「道問學」,王陽明重「尊德性」。他們的主要意思可綜合為:我們作道德實踐,一方面必須向外學習,這樣才不致閉門造車,自以為是;一方面又要向內反思,這樣才可將學習的東西理解和消化,以及符合我們的道德心的反省。用現代大儒錢穆、君毅先生所撰的香港新亞書院的學規的用語來綜合二人所說,就是:「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誠意、正心、修身,這三項個人工夫較易了解。誠意是指人要為人真誠,不要自欺欺人。正心講的是要調節情緒,不要讓喜怒哀樂等情緒影響正確的道德判斷和實踐。而修身是由個人實踐到社會實踐的關鍵,是要抱持公道的精神待人,不會因一己的好惡而偏私。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講的三項社會實踐工夫,它們是由個人的道德實踐推廣到社會的道德實踐去。表面上,它們涉及三種不同的工夫──「齊」(整頓之義)、「治」(治理之義)及「平」(平定之義),但依原文來看,這裏的分別只是數量上有所不同,天下是最大的單位,國次之,家則是最小的,但其基本原則都可說是實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恕道。

總而言之,《大學》講大學之道,雖遠在先秦時代,但它的道理卻有永恆而普遍的價值,值得現代人好好學習。它的教訓可以用以下的話概括:「萬丈高樓從地起,為學做人同一理。」筆者願以此與各讀者互勵互勉。

 

 

經一章

本篇導讀——

 

《大學》原文並無分章,朱子對文本作出修訂,並區分經一章與傳十章;前者是全書主旨,後者是對主旨的進一步說明。

經文可分四節。首節講道德實踐的三大原則,即朱子所說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及止於至善三項。

次節講知止、知所先後的意義。前者指知道道德實踐的目的,後者指知道其先後次第。

第三節講道德實踐的具體先後次第,即道德實踐的八個歷程,後者朱子稱為「八條目」,依次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

第四節強調一切成德工夫以個人道德修養為基礎,而且,成德歷程有其先後次第,不能混淆。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新民3,在止於至善4

 

注釋

1大學:有二解,一是「大人之學」,即道德君子的學問;二是太學,指古代的最高學府。上述二義相通,因為傳統中國在教育上特重道德的教育,故此最高學府教學內容主要是道德君子的學問。道:綱領或原則。大學之道,指道德君子的學問的大綱領,依全書來看,主要指有關道德實踐的主要原則。

2明明德:前一「明」字是動詞,是彰明的意思;後一「明」字則是形容詞,即光明的意思;「德」指道德心;「明明德」即彰明本來光明的德性。相對於下文說的新民,可說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工夫。

3新民:革新人民之意。另一流傳的版本以「新」作「親」,「親民」即親近人民。上述二義皆通,因為都表示出社會的道德修養工夫;而觀乎下文(傳第二章)只講及新民之意,則以前一解釋較合原意。

4止於至善:以達致圓滿的道德心為道德實踐的目的。止,到達,引申為「以…… 為目的」之意。至善,圓滿的善,指道德心。明明德、親民及止於至善三項為「三綱領」,是道德實踐的三個最高原則。

 

譯文

成就道德君子的學問的大綱領,在於彰明自己本來光明的善良的德性,進而革新人民而使他們也能彰明自己本來光明的善良的德性,兩者都以達致圓滿的道德本性為目的。

 

賞析與點評

道德實踐的方法有許多,一般人往往如入十字路口,無所適從。《大學》建立明明德、新民及止於至善三綱領,有如三個大路標,為人指引迷津。要注意,三綱領並不是平列的三個原則,而是分開兩個層次的,最高原則是止於至善,而明明德及新民是下層原則,因為兩者都以止於至善為道德實踐的基礎。

 

知止而后有定1,定而后能靜2,靜而后能安3,安而后能慮4,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6,事有終始7,知所先後8,則近道矣9

 

注釋

1知止:即知道止於至善的道理。后:同「後」。有定:指心有定向。

2能靜:心能平靜而不會妄動。

3安:內心安穩。

4慮:有精詳的思考。

5得:得到心的最高的至善境界。靜、安、慮、得,是描述能把握止於至善的綱領所達致的精神漸趨滿足的狀態。

6物有本末:指工夫對象有理論的主次之別。物,指對象,這裏指工夫的對象──物、知、意、心、身、家、國、天下。本末,原指樹木的根本與末用(枝節),引申為理論的主次。

7事:指事情,這裏特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等工夫本身。事有終始指工夫本身有理論的先後。終始,結束與開始,即活動的始末歷程,亦指理論的先後。

8知所先後:知道道德實踐的理論之主次及先後。

9道:指道德實踐的最高道理。

 

譯文

如果能夠知道止於至善的道理,我們就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便能夠心境平靜;能夠心境平靜,就能夠內心安穩;能夠內心安穩,就能夠有精詳的思考;能夠有精詳的思考,就能夠得到心的最高的至善境界。工夫對象有它的理論的主次,工夫本身有它的活動的始末,知道了道德實踐的理論的先後,便可以接近於道德實踐的最高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1,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2;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3;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4;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5;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6;致知在格物7。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注釋

1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指想作道德實踐的人。

2齊:整頓。家:家庭。

3脩:同「修」,修養。身:原義為身體,這裏則是對個人人格的統稱。

4正:端正。心:心志。

5誠:誠實、不自欺。意:心所發的意念。

6致:達致。知:道德的認知。

7格:應接、辨識。物:工夫的對象。

 

譯文

在古代,想作道德實踐的人,應先行治理好國家;欲治理好國家的人,應先行整頓好家庭;欲整頓好家庭的人,應先行修養好個人的人格;欲修養好個人人格的人,應先行端正心志;欲端正心志的人,應先行使意念誠實;欲使意念誠實的人,應先行達致道德的認知;道德的認知的基礎在於辨識工夫的對象。辨識到工夫的對象後,才能獲得道德的認知;獲得道德的認知後,意念才能誠實;意念誠實後,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個人的品格;修養好個人的品格後,才能整頓好家庭;整頓好家庭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壹是皆以脩身為本2。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3。其所厚者薄4,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釋

1天子:君主。庶人:百姓。

2壹是:一切。脩身:這裏說的脩身概括了個人工夫。

3本亂而末治:基礎不好而目標達致。否:不可能。

4厚:重視。薄:不重視。

 

譯文

由君主以至於百姓,一切工夫都是以個人道德修養為基礎。道德實踐基礎不好而能成就德性,是不可能的。我們須重視的東西反而不重視,不須重視的東西反而重視,是沒有道理的。

 

賞析與點評

知止、知所先後,可說是三綱領外,《大學》講工夫的另一重要觀念。二者都是強調在道德實踐時,須認識道德實踐的目的及其理論的主次及先後之意,這樣才可以充分了解和認識道德實踐。

另外,觀乎作者先由平天下逆反至格物,再由格物順推至平天下,反覆將這八步歷程依先後次第講述,可見其重要性。不過,要注意,《大學》的意思並非要人死守一步一步的實踐方式,而是強調一種由內而外、由己及人、由親及疏等的大方向,這樣,才能對道德實踐有真切的了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