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
滿額折

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 我們再不能拿「孝」字當擋箭牌,做無知而有毒的父母,孩子活力的保持在於我們做父母的不斷反省和學習,才能斬斷悲劇輪迴,讓下一代有健康幸福的一生!---李笑春

◆ 楊虹是一位受歡迎的專業輔導師,她巧妙地在人際關係的每一個方面及每一個層面,探測了無條件的愛的邏輯含義和力量。---艾略特‧歐翰納博士

◤模仿父母是我們學習如何扮演父母的第一步。但你是否曾經懷疑,傳統家庭所傳承的倫理價值,是愛,還是恐懼與愧疚的人生束縛?◥

在中國文化中特別講究家庭倫理的建立。
父母和子女心中都有一些既定的準則,那是經過漫長的時光,被深刻潛移默化至所有華人內心的價值。然而這些所謂的標準,在未經檢視的狀況下,卻極有可能成為影響我們心理與行為健康的「毒素」。

當我們面對教育的亂象與社會事件的紛擾,怪罪政府、怪罪制度、怪罪環境時,是否應該回過頭深刻瞭解每個犯錯、壓抑及痛苦心靈背後的迷惘源頭──那句「爸爸,媽媽,我愛你,但我究竟該怎麼做?」的無力呼喊。

本書透過多元文化心理治療師楊虹之手,剖析千百年來我們習以為常的「父母之愛」,以及其中隱而不見的問題與後果。用心理學、神學理論與實際案例,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對科學和真理的認識中,尋找父母與子女間更貼切、更成熟的愛的表達方式。

作者簡介

楊虹

早年在中國做過護理工作,移民美國後修過神學、並獲得心理輔導學碩士和博士。
從事心理輔導的工作已超過十年,歷任華聲報及西華報專欄作家。
2010年曾於新加坡出版婚姻輔導類書籍《重返伊甸園》。

名人/編輯推薦

西雅圖三一路德大學教授 & 圖書館館長 艾略特‧歐翰納 
中北大學婚姻與家庭治療教授 詹姆士‧雅各雷特
教育學者 羅賓‧斯圖爾特
西雅圖西華報編輯 張靜宜
輝瑞製藥董事 蘇黎
瑞士巴賽爾大學生物中心科研人員 李笑春

前 言

有句俗話,叫做「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然而,不是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父母之愛有的時候可以造成對孩子的情感虐待。這個主題顯然具有挑戰性,不當的、甚至扭曲的父母之愛,除了父母自身的因素之外,譬如父母自身不成熟、性格缺陷等,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誤導。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方面,譬如講究家庭和諧、注重道德等;然而,它對於父母之愛的意義,扭曲了父母之愛的實質,使得父母之愛損害了孩子在心理上、情感上以及心靈上的正常成長發育,影響到孩子成人以後的生活品質,甚至造成許許多多個人和社會悲劇的發生。

這個主題恐怕不會令人容易接受,原因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看法與認識,一直是一個盲點。這個盲點就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導:第一,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本能,不管父母對孩子怎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第二,任何對父母負面的想法,都被看做是「不孝」的行為;而「不孝」被指是「禽獸不如」,「會遭天譴」。人們在生活中出了問題,會譴責社會、指責自己、批評他人,卻從來不會想到跟父母之愛有什麼關聯。結果,人們不敢、也沒有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父母之愛的負面影響;更加沒有意識到不健康的父母之愛,對兒女成長造成危害的嚴重性。

探索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何形成父母之愛的誤區,誤導父母之愛形成對孩子的情感虐待,損害孩子的成長發育,造成孩子成年後在生活上遭遇困難與失敗,甚至不幸,造成社會悲劇;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中,對科學和真理的認識中,找到更好的父母之愛,就是本書的主題。

為什麼要探索這個主題?因為一個人從嬰兒到少年,再到成人,他這段時期的日常生活,會給他的未來留下永不磨滅的痕跡或者烙印,影響到他成人以後的生活。現代心理學和醫學的研究,發現童年時代的身體健康,是一個人一生健康的基礎。良好的成長環境,會使兒童的整個生理系統得到良好發育;而良好的身體健康有助於大腦的健康發育,從而為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成年以後的身體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礎。除了身體健康之外,人有許多能力是從小培養的,譬如人如何跟他人相處,如何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如何經營婚姻關係、建立家庭、應對生活的挑戰等等。如果一個人童年時代沒有奠定好這些基礎,成人之後就會以各種不良症狀反映出來。他可以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然而他卻會是一個情感和性格都有缺陷的人。這不僅會影響到他的事業保持成功,更會影響他生活的幸福品質;同時他沒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結果,不成熟的性格與低能劣等的親子關係就這樣惡性循環,讓生活的「魔咒」一代傳一代。

許許多多的研究證明,一個人的病態心理症狀,從小在不適當的家庭環境中就已經形成和發展的了。「聰明人辦傻事」就是一個最常見的現象。他們的悲劇絕不是「一時衝動」、「一念之差」,或者「一時想不開」造成的,而是跟他們小時候與他的父母,或者養大他的人形成的不健康的依戀關係密不可分。這樣的孩子,心理與情感發育進程受到阻礙;長大以後,如果沒有辦法解決小時候遺留下來的情感問題,就會在生活上出現症狀。最終遇到導火線的那一天,就會導致「火山爆發」。

上海的一項研究指出,在中國,年齡在七〜十二歲之間的小學生中,心理疾患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在這些心理疾患中,神經質的比率占百分之四十二。小學生表現出厭倦學校功課、試圖自殺、打架等。研究者認為這些非正常的行為都跟來自父母的心理壓力有關。學生在學業上承受太多的壓力,很少有時間給自己,他們沒有能力與別人交流和溝通,或者成為團隊的一員。他們孤單、冷漠,難以適應環境。並且因為學生在情感和心理上受到控制,他們缺乏創造的能力和想像力,自信心很低。

成年人的生活也以各種悲劇,展現出兒童時代家庭教育的後遺症。八零後和九零後這兩代人,生於中國開始實行一個小\孩政策之後的年代。他們被老一代人稱為「不可思議」的一代,不少中國的媒體描寫他們自私、冷漠、我行我素、瘋狂等。隨著八零後和九零後進入成年,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各式各樣的問題和麻煩。暴力行為、「小三問題」、過勞死、憂鬱症、「剩女」、「閃婚閃離」、啃老族等都成為當今中國的熱門話題。中國社會越來越多地受到家庭和社會悲劇的困擾。

很多人尋求恢復傳統文化,相信這是解決問題的答案。《養心教育》一書的作者提出:「拿什麼拯救我們的孩子?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塑造孩子民族的精神。祖宗的智慧、思想、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就構成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秉性的養分,是我們的根之所繫。根深才能葉茂。」中國傳統文化的確有不少的「養分」,但是其中也不乏許多「毒素」;而正是那些參雜在「養分」裡面的「毒素」,害苦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它讓中國的父母走進愛的誤區,造成對孩子情感、心理和心靈上的傷害;它保護和助長了父母以愛之名對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傷害,並使人們對扭曲的父母之愛產生盲點,看不到其負面影響。如果人們想要找出這些「毒素」,那就必須瞭解它、認識它;準確地說,人們需要把被集體視為「精髓」的傳統文化放在科學的顯微鏡下,看看這個文化的實質究竟是如何扭曲了父母之愛,從而把父母之愛變成了對孩子的情感虐待。

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變革,需要得到醫治。

本書的主題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扭曲了父母之愛的意義,帶父母走入誤區,在愛的名義下,造成對孩子的情感虐待。
第二,對中華文化的盲目崇拜給人們製造了錯誤的幻覺,造成看待父母之愛的盲點。
第三,對父母之愛認識的盲點,阻礙了人們看清現實,帶來的是自我欺騙。
第四,這個自我欺騙的結果,就是看不到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所造成的心理與情感創傷,以及代代相傳的魔咒。

也許人們很難相信,扭曲的父母之愛如何會導致暴力、憂鬱症、猝死、做「小三」,以及婚姻和家庭關係不幸福等等問題。雖然扭曲的父母之愛不是生活悲劇的唯一根源,但科學研究證實,這是主要的原因。這就好比古時的人,來到現代社會,發現裹小腳是多麼愚昧,不過當時人們堅信那才是美。當人們把傳統文化中的父母之愛放在科學的顯微鏡下,便不難看到它的內涵:

 

中國式的父母之愛,其最終目的是「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得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即討父母喜歡、滿足父母的願望。子女在「回報情結」中糾結,於是負疚感便成為子女的生活方式。於是人們的生活被套上枷鎖,遠離自由與幸福,甚至造成悲劇。

如果父母真正愛孩子,就會願意探索扭曲的父母之愛對育兒產生的負面影響,就不會願意繼續停留在文化造成的無知和愚昧當中;就會願意反省和糾正扭曲的父母之愛,而不願意讓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繼續造成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傷害,並且把這種參雜著毒素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父母之愛的意義重大。因為它不僅關乎到父母的育兒之道,同時又影響到兒女如何回應父母之愛,以及如何傳承愛的思想。這對於中國人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勾畫出父母之愛的誤區,並非要人們為負面的「壞消息」痛恨自己,或者拋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要帶給人們父母之愛的「好消息」。這本書展示和描述了三種愛的模式——中國式的父母之愛、心理學對父母之愛的研究與發現,以及神學對父母之愛的論述:

• 父母之愛的概念
• 父母之愛的實質
• 父母之愛的價值
• 父母之愛的運用
• 父母之愛的結果

當我們從科學研究的發現中,重新給父母之愛定位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好消息」對於個人、家庭、社會及中華文化都有益處。人們可以認識真理、開拓視野、改變思想、放棄無知,用新的態度對待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老人可以建立與成年子女之間健康的關係;中年人可以看到自己的性格特徵,並且掌握如何從過去的心理創傷中得到醫治;做父母的更是懂得如何真正愛自己正在成長中的孩子,讓他們的心身發育都健康成長。而且,健康的父母之愛不僅阻止了傳統文化繼續在「一代不如一代」中淪落,更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深遠的眼光和希望。

第一章介紹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與發現,結合當今中國社會令人關注和擔憂的現象,說明人的生長過程中,最需要的要素——愛,以及缺少愛對於人的心身發育造成的影響。這種愛的定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父母之愛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中國的父母之愛往往是一種情感,而心理學對愛的定義是基於「愛」的結果。

第二章裡列舉出在中國父母中常見的、被認為是正確的,並且受到中國大眾媒體追捧的育兒理念和實踐。雖然這些理念和實踐在中華文化中非常普遍,人們也積非成是,習以為然,但實際上,這些理念在心理學的研究和發現中,卻恰恰證明了是一個個的誤區,導致父母耗費了極大的熱情和心血愛孩子,到頭來卻傷害到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發育。

第三章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討論。儘管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養分」,但是它對父母之愛的理念和信仰卻不符合科學,因為它違背了人的發展規律。從根本上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給人們注入了太多的負疚感和懼怕感,使得許許多多的人因為覺得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懷著對父母及其兄弟姐妹的愧疚,讓負疚感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結果,情感和活力得不到釋放,婚姻關係受到重創,孩子也因此被忽視。它的「優秀」之下,是一團「功能紊亂的合諧」。

第四章介紹什麼是真正的父母之愛,並給出父母之愛的定義,或者說一個清晰可見的愛的框架,讓父母有一個具體的參照對比,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這個框架內,什麼時候出了這個框架。

第五章在反思中國式父母之愛的內涵,以及對於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之後,探討如何在文化上打開眼界,並提出具體的步驟,幫助父母走向健康成熟的父母之愛。

本書的目的可以總結如下:如果用導彈的發射,來比喻孩子從嬰兒到少年的發育過程,那麼父母就是導彈從發射跳板到天體目標的總指揮人。孩子從出生到成年的這段時間裡,正如導彈的有效載荷從發射跳板到天體目標,父母有責任從開始就為孩子的發射跳板營造了一個「安全的基地」,並隨時疏通「運行通道」,使孩子順利從跳板到達天體目標。如果發現父母之愛是扭曲的,不利於孩子的心身發育,不利於文化的進步,人們就要修正它;而要想修正扭曲的父母之愛,傳統文化中的「毒素」不可忽視,並且還要勇敢地去除這些「毒素」,接受和擁抱符合科學和神聖啟示的愛。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真正讓傳統文化進步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毫無疑問,在通往愛的路上,我們會遇到挑戰和各種各樣的阻礙。然而,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情更有價值、更重要的呢?

目次

前 言

第一章 父母的愛如何變成了禍害?
Ÿ 反思中國式父母之愛
Ÿ 童年:一生健康的基石
Ÿ 父母之愛與情感虐待
Ÿ 走進生活與發現
Ÿ 代代相傳的「魔咒」

第二章 有毒的父母之愛
Ÿ 信任感的培養
Ÿ 中國式父母之愛的表達
Ÿ 獲得父母認同的追求
Ÿ 「小情人」的稱呼
Ÿ 「小大人」的塑造
Ÿ 「挫折教育」的盲點
Ÿ 溺愛孩子的盲點
Ÿ 教育孩子「追求成功」的盲點

第三章 中華文化與父母之愛
Ÿ 《大樹的故事》與父母之愛
Ÿ 「烏鴉反哺」與「孔融讓梨」
Ÿ 子夏給司馬牛的忠告
Ÿ 「儒家思想」與「律法宗教」

第四章 父母之愛的奧祕
Ÿ 愛的新概念:「哈利思」
Ÿ 「浪子回頭的故事」與父母之愛
Ÿ 愛的力量
Ÿ 父母之愛的定義:掌握父母之愛的金鑰匙

第五章 走向成熟、健康的父母之愛
Ÿ 今日的見解與昨日的父母之愛
Ÿ 一半是「養分」,一半是「毒素」
Ÿ 認識猶太文化
Ÿ 醫治中華文化
Ÿ 走出中國式父母之愛
Ÿ 進入「允許之地」
Ÿ 向著標杆直跑
Ÿ 愛子有方:發展孩子的「高級功能系統」

後 序:挑戰中國式父母之愛
附 錄:人名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