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華經典解讀:菜根譚(簡體書)
滿額折

中華經典解讀:菜根譚(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8 元
定  價:NT$ 197 元
優惠價:8717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作者簡介

《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藉貫不詳。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我們得知他早年熱中于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 《曾國藩》作者: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戰略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周易》作者:姬昌,周文王,季歷之子,華夏族(漢族)人,西周奠基者。季歷死后由他繼承西伯之位,又稱西伯昌。共在位50年。商紂時為西伯(“伯爵”),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里,期間剔除《彖辭易》與《象辭易》之繁瑣,創作《易占》六十四卦之卦辭與爻辭。 《三國志》作者: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 以上著作譯注者:東籬子,原名劉玉江,江蘇南京人,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熱衷于中國古代史和古代文學研究,曾先后出版《中國古代史通論》《三國志解讀》《曾國藩的人生哲學》等作品,深受讀者喜愛。 《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 《史記》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為“史圣”。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巨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資治通鑒》、《史記》譯注者:張志英,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畢業、文學博士,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陶淵明研究、杜甫研究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代表作品有《唐代文人氣質研究》《唐詩宋詞名篇精講》《品味莊子》等。

名人/編輯推薦

1.權威原文。以歷史上最權威的版本為底本,準確可靠。
2.經典重現。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還原原文誕生的史實真相。
3.難點注釋。兼綜百家之長,對重點、難點詞匯著重解讀。
4.白話譯文。精致、流暢,嚴格忠實于原著。
5.案例解讀。揭示原著思想精髓,解析古人千年智慧對現代職場、官場、商場等領域的應用價值。
6.精美配圖。圖文一一對應。

《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所著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書名“菜根譚”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語意。指人若能經受得清苦,則可成就任何事業。還有一種解釋說:“菜之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發,故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書所說世味及出世味皆為培根之論。”所言亦當。洪應明將譚以菜根名,化大俗為大雅,變腐朽為神奇,清雅超逸,在洞察世情之余,點化人世間的萬事。
古人云:“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作者以此為主旨,借解釋菜根的含義,將儒的仁義中庸,道的無為知命以及佛教的禪定超脫熔冶于一爐,總結處世為人之策略,概括功業成敗之智慧,指示修身養性之要義,界分求學問道之真假,指點生死名利之玄妙;既主張積極入世、經營天下、為民謀福、恩澤后世的進取精神,又宣揚親近自然、悠游山水、獨善其身、清靜無為的隱逸趣旨,同時也倡導悲夫憫人、普度眾生、透徹禪機、空靈無際的超脫境界。
《菜根譚》從形式上看,文字皆由排比對仗的短句組成,一段語錄字數不多,但十分精粹。
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還是從先哲格言、佛家禪語、古籍名句、民間諺語轉化而來,所以本書便于背誦流傳。
從內容上看,本書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可以說它闡述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問題。涉及的方面如此之多,但本書的核心主題多而不散,只有兩個,一是入世,另一是出世。
《菜根譚》博大精深,妙處難以言傳,須有心人在工作之余,沏上一杯香茶,靜靜地品味,菜根會越來越香,心智會越來越高。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不僅處于逆境的人應該閱讀,處于順境的人也應該仔細熟讀。讀懂一部“靜心沉思,乃得其旨”的《菜根譚》,才能真正體味人生的百種滋味,才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博大、淡泊、寬容、智慧,《菜根譚》中無處不在。閱讀它,就像與一位智者、一位摯友交談,在他那雙洞悉人世的慧眼的凝望中,在他那沉甸甸又帶著暖意的警策下,你必然心有所悟且有所得。
書中的精彩片段還有很多,其含義深刻,意味悠長。愿您在充滿睿思哲理的啟迪中,品出生活的內涵,悟出人生的真諦,使前景一片美好。

三國時代是一個“卷起千層浪,淘盡萬世良”的英雄四起的時代。是一個群雄逐鹿,波瀾壯闊的時代。那段歷史錯綜復雜,杰出人物風起云涌,事件眾多,因《三國演義》的廣泛影響,許多三國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是一本文學作品而非史書,很多故事與正史有不符之處。《三國志》則不同,是作者陳壽尊重史實而編寫的一部史學巨著,作者用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三國志》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后
漢書》(范曄、司馬彪)并稱前四史。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紀傳體史書,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陳壽雖然在名義上是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也體現了《三國志》的特點。
《三國志》涉及人物眾多,在此,我們限于篇幅,很難在一本書中收錄《三國志》的所有文字,也很難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為此,我們濃縮了其精華內容,分別對每卷中的主要人物作了生動的解析,使讀者能“覽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本書由原典,譯釋,人物解讀三部分組成,愿讀者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更好地享受歷史帶來的美感與啟示。

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中華先祖的聰慧先知是我們至今仍百讀古書而不厭的根源。作為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地位與作用就猶如中華一顆曠世珍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對于《史記》,魯迅曾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以其獨特的視角,揮動如椽巨筆,記載了一件件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史記》中,風流人物、英雄豪杰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奸詐小人、卑躬屈膝者可唾可棄的無恥行徑,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展現。它細數著人世的滄桑,訴說著歲月的變遷。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
事跡。“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受篇幅所限,在編撰本書的過程中,我們省去了《史記》中的“書”和“表”,只收錄了本紀、世家、列傳中的內容,并且每一篇文章我們也僅萃取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因為《史記》的成書年代比較久遠,其中有很多生僻字和難以理解的句型結構,為此,在《史記》原文的基礎上,我們對其中部分字詞句做了一些簡單的注釋,以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是一面鏡子,多少興衰多少榮辱都映于其中。所以我們讀《史記》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歷史知識,最主要的是可以以史為鏡,探尋社會發展和國家興亡的規律、經驗和教訓,尋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標。關于這一層意義,我們會在每一篇的“解讀”欄目中反映出來,以供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歷史、感悟歷史。
讀《史記》就從《史記全鑒》開始。我們衷心希望《史記全鑒》能給讀者朋友們的人生之路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

曾國藩,19世紀中國政壇叱咤風云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于他雖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他從湖南鄉下的一名普通秀才成為力挽狂瀾的“中興名臣”,位列晚清“三大重臣”之首。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這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
為何世人對曾國藩有如此高的評價?他的成功之處又在什么地方呢?
《曾國藩全鑒》力求站在歷史的角度,全方位、多視角真實地反映曾國藩的一生。從《曾國藩挺經》《曾國藩冰鑒》《曾國藩家書》等入手,揭示曾國藩成為名臣的訣竅以及全面闡釋了曾國藩的成功之道、妙論箴言,并結合具體史實,進行深入探討,為了既盡量忠實反映曾國藩的修為思想,又使文章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我們基本上采用“原典”、“譯釋”、“解讀”的形式闡述曾國藩的學術思想。“原典”是曾國藩的言論的直接引用;“譯釋”則是用白話文對“原典”譯釋,便于讀者理解;“解讀”則是以曾國藩的行為、言論為主,結合歷史上的有關事實,對“原文”內容所做的剖析和引申。
與同類的出版物相比,該書除了具有指導人生成功的實用性以外,還具有三個尤為顯著的特點。
其一是濃縮性。《曾國藩全鑒》濃縮了曾國藩一生的精華,使本書不僅是一部對從政具有指導作用的全鑒,還是一部集修身、處世、識人用人、治軍、為政于一體的人生成功學全鑒。
其二是知識性。《曾國藩全鑒》力求從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兵家、道家、法家等流派入手,結合歷史典故、箴言,旁征博引,從不同角度剖析曾國藩的成功之處,力求面面俱到,以給讀者呈現更多的關于曾國藩的資料,幫助讀者更詳盡地了解其背景。
其三是“悅讀”性。《曾國藩全鑒》語言含蓄雋永,所選的事例讀來如沐春風,如飲醇酒。同時版面設計生動活潑,不拘一格,更增賞心悅目之感。
此書是一部案頭、枕邊必備的寶典,值得珍藏。相信您會驚喜地發現它就是一座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顯然不能生吞活剝、機械地照搬曾氏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只要我們認真研讀,深刻體會和領悟書中的原則,就能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迪。

對中國人而言,《周易》是一部很特別的書,一部多數人看不懂、多數人又極想看的書。看不懂是因為符號繁雜、內容深奧,極想看是因為它的占筮功能籠罩其上的神秘色彩,以及所包含的豐富而深刻的道理(魏晉時的玄學家將《周易》與《老子》《莊子》并列為“三玄”)。
確實,《周易》源于占卜,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它都是一部指導人們的政治、軍事、生產生活的占卜書,后來由于《易傳》的出現,使其上升為一部意義深遠的哲學著作,逐漸發展為儒家的五經之首,從而成為代表中華文化特征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那么,“周易”的名稱有什么特定的意義呢?
首先,關于“易”有三層含義:漢代經學大師鄭玄說:“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所謂“易簡”,是指六十四卦以簡馭繁,包括宇宙間一切天人現象;所謂“變易”,一方面即《易傳》中所說的“生生之謂易”,認為變化是一種生命的代謝與生成,另一方面指占卜時以卦爻變化預示吉兇禍福,每次各有不同的卦、爻象;所謂“不易”,是說《易》理是萬世不變的,“天不變,道亦不變”。
其次,關于“周易”,許多人深感迷惑:時而“周易”,時而“易經”,到底二者有什么不同嗎?《周易》之名最早見于《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也就是說最早有三種《易經》,《周易》是其中之一,但后來其余兩種均失而不傳,只剩下了我們現在見到的《周易》,現在一般說的《易經》也就專指《周易》。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對自然規律和社會、人生變化的深刻認識,千百年來使文人士大夫們為之著迷,而在政治上,更有“不明《易》者不得為相”之說。因此,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卓有成就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同時又是易學大師,東周有孔子,漢有董仲舒,宋有朱熹,明有劉基,清有曾國藩。
時至今日,《周易》對我們的工作生活依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不管你為政、治企、從軍,抑或只是個普通人,都能從《周易》中聆聽到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教誨,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本書對《周易》原典進行了全面解讀,使讀者能看得懂,用得上。同時結合歷史現象和典故,對其中與人生智慧聯系密切的部分做了進一步的剖析,希望讀者有所領會與感悟。

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成就了諸多優秀的歷史著作。這些優秀的歷史著作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照耀著后世。《資治通鑒》就是這些明珠中分外奪目的一顆。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分為294卷,洋洋灑灑三百多萬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前后跨越1362年。書中描繪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刻畫了帝王將相們為
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旋渦中的生死悲歡。
《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自幼愛好歷史,出仕為官以后,仍讀史不倦,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撰成一部戰國至秦共八卷本的編年史,名為《通志》,進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設局續修。此后,司馬光無論在政治上如何進退沉浮,書局一直隨身而設。1067年神宗即位,開經筵,司馬光進讀《通志》,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時,司馬光竭力反對,于熙寧三年(1070年)出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陽,專心編撰《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從治平三年開局,前后共用了19年的時間。
《資治通鑒》在編撰的過程中,所參考的史料除十七史以外,征引雜史諸書達320余種,選取其中的精華而成一家之言。中國古代學者王充對古今關系有過這樣精辟的見解:“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
讀史的最終目的無非知古通今,以期古為今用。《資治通鑒》就是這樣一部史書。它通過翔實的歷史記載,闡述了歷史經驗對于封建社會政治統治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資治通鑒》所提供的歷史教訓,是以往任何一部史書都不可比擬的,對于后來歷代的統治階級都發揮了較大的指導作用。時至今日,《資治通鑒》仍是一本了解和學習中國歷史的必讀之書。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受到中國古代歷朝統治者的青睞和贊譽,成為他們常看不厭、常看常新的案頭必備的治政為人的教材。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視《資治通鑒》,專請儒士為他們講解其中的治國之道,用蒙古語言寫了《通鑒節要》作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對此書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讀《資治通鑒》,認為“習聞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體力行《通鑒》原則”,并常常以此訓誡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對《資治通鑒》更是達到了癡迷程度,經常翻閱,認為《資治通鑒》“事關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曾國藩生前多次閱讀此書,并稱:“竊以先哲經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溫公《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的體例是編年體通史,它以時間為敘事線索,浩繁并且瑣碎,對于今天的普通讀者來說,閱讀起來已顯吃力。為了讓更多的讀者朋友更加輕松地一覽《資治通鑒》的風采,我們精心編撰了這本《(資治通鑒)全鑒》。在書中,我們按照《資治通鑒》原典的時間順序,從其中選取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簡要的解讀,以幫助讀者朋友們更好地理解和學習。

目次

第一章
方圓進退:知退一步之法,懂讓三分之功
讓步為高,寬人是福 ………………………… 2
知退一步,須讓三分 ………………………… 4
面前放寬,身后澤長 ………………………… 6
高處立身,退步處世 ………………………… 8
方圓并用,寬嚴互存 ………………………… 10
退步寬平,清淡悠久 ………………………… 12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 14
寧虛勿溢,寧缺勿全 ………………………… 17
養喜召福,去殺遠禍 ………………………… 19
忠恕待人,養德遠害 ………………………… 22
清濁并包,善惡兼容 ………………………… 24
冷眼觀物,熱誠有度 ………………………… 26
熱心助人,其福必厚 ………………………… 28
量寬福厚,器小祿薄 ………………………… 32
責人情平,責己德進 ………………………… 35
第二章
求學問道:專心領悟妙理,步入學用境界
水滴石穿,瓜熟蒂落 ………………………… 38
修德忘名,讀書深心 ………………………… 40
心地干凈,方可讀學 ………………………… 43
張弛有變,不失生機 ………………………… 44
學以致用,注重實際 ………………………… 46
花鋪好色,人為好事 ………………………… 49
磨煉福久,參勘知真 ………………………… 51
逆境礪行,順境銷靡 ………………………… 53
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 55
閑莫放過,靜不落空 ………………………… 57
憑興作為,學貴有恒 ………………………… 60
磨礪如金,施為似弩 ………………………… 62
讀書之善,觀物之妙 ………………………… 64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 66
幼不定基,難成大器 ………………………… 68
濃夭淡久,早秀晚成 ………………………… 69
學者掃物,直覓本來 ………………………… 71
幻無求真,雅不離俗 ………………………… 73
第三章
淡泊明志:真情來自日久,真味出自平淡
寂寞一時,凄涼萬古 ………………………… 76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 77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 78
志在林泉,胸懷廊廟 ………………………… 80
粗茶淡飯,布被神酣 ………………………… 82
專求無念,凡事隨緣 ………………………… 84
人我一視,動靜兩忘 ………………………… 87
身放閑處,心在靜中 ………………………… 88
恩功當念,怨過宜忘 ………………………… 91
脫俗除累,超凡入圣 ………………………… 93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 95
貧者不艷,因凈風雅 ………………………… 98
棲恬守逸,最淡最長 ………………………… 99
濃味常短,淡中趣長 …………………………102
舍毋處疑,恩不圖報 …………………………104
怒火沸處,轉念則息 …………………………108
不昧己心,為民立命 …………………………109
第四章
明辨是非:辨真識假之術,看清人情世故
不怕小人,怕偽君子 …………………………112
辨別是非,明識大體 …………………………114
無害人意,存防人心 …………………………118
毋形人短,不持己長 …………………………120
無非和氣,渾是殺機 …………………………123
親疏有度,濃淡相宜 …………………………124
浮華不羨,淳樸存真 …………………………126
用人不刻,交友不濫 …………………………128
趨炎附勢,人情通患 …………………………129
坦誠以待,久交不厭 …………………………131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132
不惡小人,禮待君子 …………………………134
善勿預揚,惡勿先發 …………………………137
第五章
言辭有度:話要恰到好處,把握分寸尺度
寧可默然,不出躁語 …………………………140
言簡意賅,注重場合 …………………………142
操履嚴明,不犯蜂蠆 …………………………145
處世不偏,行事適宜 …………………………147
守口應密,防意當嚴 …………………………150
潛移默化,啟迪人心 …………………………153
彌縫人短,化誨其頑 …………………………155
多栽桃李,不積詩書 …………………………157
攻勿太嚴,教勿太高 …………………………158
陰者勿交,傲者勿言 …………………………160
第六章
功業成敗: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164
得意回首,拂心莫停………166
驕矜無功,懺悔消罪………168
功盈召忌,業滿召損………171
進時思退,得手思放………173
憂勤勿過,淡泊勿枯………175
地穢生物,水清無魚………177
持其操履,斂其鋒芒………179
功過不混,恩仇勿顯………182
信人己誠,疑人己詐………183
忙里偷閑,鬧中取靜………186
虛圓建功,執拗敗事………188
惡不即就,善不即親………190
窮寇勿追,為鼠留路………192
杯弓蛇影,猜疑不和………194
人為乏趣,天機自然………196
大處著手,小處著眼………198
伏久飛高,守正待時………200
零落露萌,凝寒回陽………204
身在局中,心在局外………206
第七章
持理滅欲: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天理路廣,人欲路窄………210
有木石心,具云水趣………211
節制欲求,享用五分………213
貪富亦貧,知足亦富………215
一念貪私,壞了一生………217
起念便覺,一覺便轉………220
寵利毋前,德業毋后………224
名不獨享,過不推脫………226
放得心下,脫凡入圣………227
彼富我仁,彼爵我義………230
同功相忌,同樂相仇………232
急流勇退,與世無爭………234
非上上智,無了了心………235
人生苦短,何爭名利………237
知足則仙,善用則生………239
處進思退,得手圖放………240
逃避名聲,省事平安………242
不憂利祿,不畏仕危………245
自老視少,瘁時視榮………246
名利尊卑,貪無二致………248
達人猛醒,俗士沉淪………251
月盈則虧,履滿宜慎………253
不食釣餌,不落圈套………255
第八章
齊家教子:人能誠心和氣,勝于調息觀心
善表誠意,融洽氣氛 …………………………258
春風解凍,和氣消冰 …………………………260
富貴寬厚,聰明斂藏 …………………………262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263
祖宗德澤,子孫福祉 …………………………266
以賢教育,影響后代 …………………………268
從容處變,剴切之失 …………………………270
富多炎涼,親多妒忌 …………………………271
恩愛長存,善于忍讓 …………………………273
參考文獻…………………………………276

魏書
卷一 武帝紀◎第一·曹操……………………………………… 2
卷二 文帝紀◎第二·曹丕……………………………………… 5
卷三 明帝紀◎第三·曹叡……………………………………… 9
卷四 三少帝紀◎第四·曹芳·曹髦………………………… 12
卷五 后妃傳◎第五·武宣卞皇后·文昭甄皇后…………… 17
卷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董卓·袁紹……………………… 22
卷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呂布·臧洪………………… 27
卷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公孫瓚·陶謙……………… 32
卷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夏侯惇·曹洪…………………… 36
卷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荀彧·賈詡………………… 40
卷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袁渙·田疇……… 46
卷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崔琰·何夔……… 50
卷十三 鐘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鐘繇·華歆…………… 55
卷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郭嘉·劉曄…………… 60
卷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劉馥·司馬朗……… 65
卷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蘇則……………………… 69
卷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張遼……………………… 71
卷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許褚………… 74
卷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曹彰·曹植……………… 77
卷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曹彪……………………… 82
卷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王粲………………… 84
卷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桓階·陳群……… 87
卷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趙儼……………… 91
卷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韓暨·高柔………… 96
卷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辛毗·楊阜…… 100
卷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滿寵·郭淮…………… 105
卷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徐邈·王基…………… 108
卷二十八 王毋丘諸葛鄧鐘傳◎第二十八·諸葛誕·鐘會…… 113
卷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華佗………………………… 118
卷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烏丸…………………… 122
蜀書
卷三十一 劉二牧傳◎第一·劉焉·劉璋…………………… 126
卷三十二 先主傳◎第二·劉備……………………………… 130
卷三十三 后主傳◎第三·劉禪……………………………… 136
卷三十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甘皇后……………………… 142
卷三十五 諸葛亮傳◎第五·諸葛亮………………………… 144
卷三十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關羽·張飛·馬超·黃
忠·趙云………………………………………………………… 148
卷三十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龐統·法正………………… 159
卷三十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許靖·糜竺…………… 163
卷三十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劉巴·董允…………… 167
卷四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魏延…………………… 172
卷四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張裔………………… 176
卷四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杜微……… 179
卷四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黃權·馬忠………… 181
卷四十四 蔣琬費祎姜維傳◎第十四·蔣琬·姜維………… 186
卷四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鄧芝……………………… 191
吳書
卷四十六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孫堅·孫策……………… 196
卷四十七 吳主傳◎第二·孫權……………………………… 203
卷四十八 三嗣主傳◎第三·孫亮…………………………… 208
卷四十九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劉繇·太史慈……… 210
卷五十 妃嬪傳◎第五·吳夫人……………………………… 214
卷五十一 宗室傳◎第六·孫皎……………………………… 216
卷五十二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張昭·諸葛瑾…………… 219
卷五十三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張纮……………………… 224
卷五十四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周瑜·魯肅·呂蒙…… 227
卷五十五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程普·黃蓋…241
卷五十六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呂范…………… 245
卷五十七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虞翻·陸績……… 248
卷五十八 傳◎第十三·陸遜………………………………… 252
卷五十九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孫和……………………… 257
卷六十 賀全呂周鐘離傳◎第十五·鐘離牧………………… 259
卷六十一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潘濬……………………… 262
卷六十二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是儀……………………… 264
卷六十三 吳范劉惇趙達傳◎第十八·吳范………………… 267
卷六十四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諸葛恪…………… 270
卷六十五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華覈…………………… 274
參考文獻……………………………………………… 308

五帝本紀第一………………………………………………………………… 1
夏本紀第二…………………………………………………………………… 6
殷本紀第三…………………………………………………………………… 7
周本紀第四………………………………………………………………… 10
秦本紀第五………………………………………………………………… 12
秦始皇本紀第六…………………………………………………………… 16
項羽本紀第七……………………………………………………………… 21
高祖本紀第八……………………………………………………………… 26
呂太后本紀第九…………………………………………………………… 29
孝文本紀第十……………………………………………………………… 31
孝景本紀第十一…………………………………………………………… 35
孝武本紀第十二…………………………………………………………… 38
吳太伯世家第一…………………………………………………………… 41
齊太公世家第二…………………………………………………………… 44
魯周公世家第三…………………………………………………………… 48
燕召公世家第四…………………………………………………………… 52
管蔡世家第五……………………………………………………………… 56
陳杞世家第六……………………………………………………………… 59
衛康叔世家第七…………………………………………………………… 61
宋微子世家第八…………………………………………………………… 63
晉世家第九………………………………………………………………… 67
楚世家第十………………………………………………………………… 73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77
鄭世家第十二……………………………………………………………… 81
趙世家第十三……………………………………………………………… 83
魏世家第十四……………………………………………………………… 88
韓世家第十五……………………………………………………………… 91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93
孔子世家第十七…………………………………………………………… 96
陳涉世家第十八…………………………………………………………… 99
外戚世家第十九…………………………………………………………… 101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103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105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108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109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112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113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117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119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121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123
三王世家第三十…………………………………………………………… 125
伯夷列傳第一……………………………………………………………… 128
管晏列傳第二……………………………………………………………… 131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135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137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139
伍子胥列傳第六…………………………………………………………… 142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144
商君列傳第八……………………………………………………………… 147
蘇秦列傳第九……………………………………………………………… 150
張儀列傳第十……………………………………………………………… 152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155
穰侯列傳第十二…………………………………………………………… 157
王翦列傳第十三…………………………………………………………… 160
孟子列傳第十四…………………………………………………………… 162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164
平原君列傳第十六………………………………………………………… 167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169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172
范睢列傳第十九…………………………………………………………… 175
樂毅列傳第二十…………………………………………………………… 177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180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182
魯仲連列傳第二十三……………………………………………………… 185
屈原列傳第二十四………………………………………………………… 188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190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193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195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198
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199
魏豹列傳第三十…………………………………………………………… 201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203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205
韓信列傳第三十三………………………………………………………… 208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210
樊噲列傳第三十五………………………………………………………… 212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214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216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218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219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220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222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223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225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227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229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232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234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236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237
匈奴列傳第五十…………………………………………………………… 239
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242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245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246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248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249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251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252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254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256
汲鄭列傳第六十…………………………………………………………… 258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260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262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264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265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267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269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271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272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273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276
參考文獻……………………………………………………………………… 278

第一編
曾國藩挺經
第一章 內圣………………………………………………… 2
內圣外王,志存高遠… ………………………………………… 2
第二章 堅忍………………………………………………… 6
不怨不尤,堅忍為第一要義… ………………………………… 6
第三章 剛柔………………………………………………… 10
不卑不亢,剛柔互濟… ……………………………………… 10
第四章 廉矩………………………………………………… 14
賢者無以自存,自古之憾… ………………………………… 14
第五章 詭道………………………………………………… 22
帶勇立法,仁禮并用… ……………………………………… 22
第六章 久戰………………………………………………… 29
且挺且韌,久戰之道… ……………………………………… 29
第七章 忠疑………………………………………………… 36
樸誠淳信,守己無求… ……………………………………… 36
第八章 藏鋒………………………………………………… 44
自屈求全,龍蛇之道… ……………………………………… 44
第九章 盈虛………………………………………………… 49
勢不用盡,否極泰來… ……………………………………… 49
第十章 勵志………………………………………………… 54
做人從立志開始… …………………………………………… 54
第十一章家范………………………………………………… 60
崇儉鄙奢,以和為本… ……………………………………… 60
第十二章明強………………………………………………… 65
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學問… …………………………… 65
第十三章英才………………………………………………… 71
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 …………………………… 71
第十四章勤敬………………………………………………… 76
愛民察吏,觀行訪言… ……………………………………… 76
第十五章廩實………………………………………………… 81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 ……………………………………… 81
第十六章峻法………………………………………………… 87
除暴安良,時勢所逼… ……………………………………… 87
第十七章外王………………………………………………… 93
令人敬畏,全在自強… ……………………………………… 93
第十八章荷道………………………………………………… 98
文章之道,貴在光明俊偉… ………………………………… 98
第二編
曾國藩冰鑒
第一章神骨鑒………………………………………………… 106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 106
欲辨邪正,先觀動靜… ……………………………………… 111
骨有九起,觀以察人… ……………………………………… 116
第二章 剛柔鑒…………………………………………… 121
既識神骨,當辨剛柔… ……………………………………… 121
五行的順合與逆合… ………………………………………… 126
識人剛柔,偏才可用… ……………………………………… 131
第三章 容貌鑒…………………………………………… 137
容以七尺為期,貌合兩儀而論… …………………………… 137
人的姿容以“整”為貴… …………………………………… 141
容貌有清、古、奇、秀之別… ……………………………… 145
目者面之淵,鼻者面之山… ………………………………… 148
第四章 情態鑒…………………………………………… 153
容貌骨之余,情態神之余… ………………………………… 153
情態有四:弱、狂、疏懶、周旋… ………………………… 159
既有恒態,又有時態… ……………………………………… 163
第五章 須眉鑒…………………………………………… 168
眉主早成,須主晚運… ……………………………………… 168
從眉毛形狀看人… …………………………………………… 172
須眉所美,相稱相合… ……………………………………… 177
第六章聲音鑒……………………………………………… 183
聞其聲如見其人… …………………………………………… 183
辯聲聽音,以知其人… ……………………………………… 188
音乃聲之余,細曲中現分別… ……………………………… 194
第七章 氣色鑒…………………………………………… 198
面部氣色,顯其命運… ……………………………………… 198
色為外氣,氣為神表… ……………………………………… 202
第三編
曾國藩家書
第一章 修身智慧………………………………………… 208
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 208
恬淡之心,不為名利所累… ………………………………… 211
讀書可以改變氣質… ………………………………………… 215
第二章 齊家準則………………………………………… 218
“節儉”是個寶,持家不可少… …………………………… 218
勤勞勤勞,興家之道… ……………………………………… 222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 225
齊家“八本堂”、“八本經”… …………………………… 228
第三章 用人方略………………………………………… 231
得人心之法在于“誠”… …………………………………… 231
用才首先辨才、知才、識才… ……………………………… 234
諸酋不和即官軍之利… ……………………………………… 238
第四章 處世技巧………………………………………… 242
獨立而不懼怕,確立而堅忍不拔… ………………………… 242
不可輕易出頭露面干預公事… ……………………………… 246
善于審機審勢… ……………………………………………… 250
進兵宜穩不宜過急… ………………………………………… 254
善用兵者最審主客二字… …………………………………… 258
宜悉心忍耐… ………………………………………………… 260
第六章 為政之道………………………………………… 263
居官以耐煩為要… …………………………………………… 263
謹慎的遲疑是審慎的表現… ………………………………… 266
處茲大亂應藏身匿跡… ……………………………………… 270
附錄曾國藩小傳…………………………………………… 275

乾卦第一: 乾下乾上
爻辭詳解… ………………………………………………………………………1
卦意今鑒… ………………………………………………………………………3
胸藏大志善知進退… ……………………………………………………………3
坤乾第二: 坤下坤上
爻辭詳解… ………………………………………………………………………6
卦意今鑒… ………………………………………………………………………7
厚德載物有容乃大… ……………………………………………………………7
屯卦第三: 震下坎上
爻辭詳解… …………………………………………………………………… 10
卦意今鑒… …………………………………………………………………… 12
立足現實知難而進… ………………………………………………………… 12
蒙卦第四: 坎下艮上
爻辭詳解… …………………………………………………………………… 15
卦意今鑒… …………………………………………………………………… 17
嚴以律人謙以利己… ………………………………………………………… 17
需卦第五: 乾下坎上
爻辭詳解… …………………………………………………………………… 19
卦意今鑒… …………………………………………………………………… 21
積極等待見機超越… ………………………………………………………… 21
訟卦第六: 坎下乾上
爻辭詳解… …………………………………………………………………… 23
卦意今鑒… …………………………………………………………………… 25
不爭為上以和為貴… ………………………………………………………… 25
師卦第七: 坎下坤上
爻辭詳解… …………………………………………………………………… 27
卦意今鑒… …………………………………………………………………… 29
嚴明公正領“師”之道… …………………………………………………… 29
比卦第八: 坤下坎上
爻辭詳解… …………………………………………………………………… 32
卦意今鑒… …………………………………………………………………… 34
親附仁者精誠團結… ………………………………………………………… 34
小畜卦第九: 乾下巽上
爻辭詳解… …………………………………………………………………… 36
卦意今鑒… …………………………………………………………………… 38
以畜待機以止為行… ………………………………………………………… 38
履卦第十: 兌下乾上
爻辭詳解… …………………………………………………………………… 41
卦意今鑒… …………………………………………………………………… 43
謹慎行動莫踩“虎尾”… …………………………………………………… 43
泰卦第十一: 乾下坤上
爻辭詳解… …………………………………………………………………… 45
卦意今鑒… …………………………………………………………………… 47
順應規律永保泰勢… ………………………………………………………… 47
否卦第十二: 坤下乾上
爻辭詳解… …………………………………………………………………… 50
卦意今鑒… …………………………………………………………………… 52
堅定靈活踏平坎坷… ………………………………………………………… 52
同人卦第十三: 離下乾上
爻辭詳解… …………………………………………………………………… 54
卦意今鑒… …………………………………………………………………… 56
團結和同不戰而勝… ………………………………………………………… 56
大有卦第十四: 乾下離上
爻辭詳解… …………………………………………………………………… 59
卦意今鑒… …………………………………………………………………… 61
順天休命滿而不溢… ………………………………………………………… 61
謙卦第十五: 艮下坤上
爻辭詳解… …………………………………………………………………… 63
卦意今鑒… …………………………………………………………………… 55
謙虛平和立德收益… ………………………………………………………… 55
豫卦第十六: 坤下震上
爻辭詳解… …………………………………………………………………… 67
卦意今鑒… …………………………………………………………………… 68
居安思危不耽歡樂… ………………………………………………………… 68
隨卦第十七: 震下兌上
爻辭詳解… …………………………………………………………………… 71
卦意今鑒… …………………………………………………………………… 72
順時守正擇善而隨… ………………………………………………………… 72
蠱卦第十八: 巽下艮上
爻辭詳解… …………………………………………………………………… 75
卦意今鑒… …………………………………………………………………… 77
除弊治亂任賢用能… ………………………………………………………… 77
臨卦第十九: 兌下坤上
爻辭詳解… …………………………………………………………………… 80
以德“臨”下方得人心… …………………………………………………… 81
卦意今鑒… …………………………………………………………………… 81
觀卦第二十: 坤下巽上
爻辭詳解… …………………………………………………………………… 84
卦意今鑒… …………………………………………………………………… 85
善察民情舉策適當… ………………………………………………………… 85
噬嗑卦第二十一: 震下離上
爻辭詳解… …………………………………………………………………… 87
卦意今鑒… …………………………………………………………………… 89
細察秋毫公明決斷… ………………………………………………………… 89
賁卦第二十二: 離下艮上
爻辭詳解… …………………………………………………………………… 91
卦意今鑒… …………………………………………………………………… 93
善內質外化成天下… ………………………………………………………… 93
剝卦第二十三: 坤下艮上
爻辭詳解… …………………………………………………………………… 95
卦意今鑒… …………………………………………………………………… 97
順時屈身正終勝邪… ………………………………………………………… 97
復卦第二十四: 震下坤上
爻辭詳解… …………………………………………………………………… 99
卦意今鑒… ……………………………………………………………………102
知錯則改迷途當返… …………………………………………………………102
無妄卦第二十五: 震下乾上
爻辭詳解… ……………………………………………………………………103
卦意今鑒… ……………………………………………………………………104
堅守正道切忌妄行… …………………………………………………………104
大畜卦第二十六: 乾下艮上
爻辭詳解… ……………………………………………………………………107
卦意今鑒… ……………………………………………………………………109
蓄德聚力厚積薄發… …………………………………………………………109
頤卦第二十七: 震下艮上
爻辭詳解… ……………………………………………………………………112
卦意今鑒… ……………………………………………………………………113
養口養德兼及天下… …………………………………………………………113
大過卦第二十八: 巽下兌上
爻辭詳解… ……………………………………………………………………116
卦意今鑒… ……………………………………………………………………118
中流擊水獨立無懼… …………………………………………………………118
坎卦第二十九: 坎下坎上
爻辭詳解… ……………………………………………………………………121
卦意今鑒… ……………………………………………………………………122
以正以勇排難脫險… …………………………………………………………122
離卦第三十: 離下離上
爻辭詳解… ……………………………………………………………………125
卦意今鑒… ……………………………………………………………………127
持正依附借勢成功… …………………………………………………………127
咸卦第三十一: 艮下兌上
爻辭詳解… ……………………………………………………………………129
卦意今鑒… ……………………………………………………………………131
與民通感上下和諧… …………………………………………………………131
恒卦第三十二: 巽下震上
爻辭詳解… ……………………………………………………………………132
卦意今鑒… ……………………………………………………………………134
鍥而不舍方能有成… …………………………………………………………134
遁卦第三十三: 艮下乾上
爻辭詳解… ……………………………………………………………………136
卦意今鑒… ……………………………………………………………………138
適時而退俟時而行… …………………………………………………………138
大壯卦第三十四: 乾下震上
爻辭詳解… ……………………………………………………………………140
卦意今鑒… ……………………………………………………………………142
強須戒驕壯宜守正… …………………………………………………………142
晉卦第三十五: 坤下離上
爻辭詳解… ……………………………………………………………………144
卦意今鑒… ……………………………………………………………………146
以正以柔明德進取… …………………………………………………………146
明夷卦第三十六: 離下坤上
爻辭詳解… ……………………………………………………………………148
卦意今鑒… ……………………………………………………………………150
韜光養晦待機而動… …………………………………………………………150
家人卦第三十七: 離下巽上
爻辭詳解… ……………………………………………………………………152
卦意今鑒… ……………………………………………………………………154
嚴正作則和睦團結… …………………………………………………………154
睽卦第三十八: 兌下離上
爻辭詳解… ……………………………………………………………………157
卦意今鑒… ……………………………………………………………………159
異中求同化分為合… …………………………………………………………159
蹇卦第三十九: 艮下坎上
爻辭詳解… ……………………………………………………………………161
卦意今鑒… ……………………………………………………………………163
知難而止反身修德… …………………………………………………………163
解卦第四十: 坎下震上
爻辭詳解… ……………………………………………………………………165
卦意今鑒… ……………………………………………………………………167
以正驅邪解難行道… …………………………………………………………167
損卦第四十一: 兌下艮上
爻辭詳解… ……………………………………………………………………170
卦意今鑒… ……………………………………………………………………171
損上益下長遠發展… …………………………………………………………171
益卦第四十二: 震下巽上
爻辭詳解… ……………………………………………………………………174
卦意今鑒… ……………………………………………………………………176
損而不已終將致益… …………………………………………………………176
夬卦第四十三: 乾下兌上
爻辭詳解… ……………………………………………………………………178
卦意今鑒… ……………………………………………………………………179
理智穩健果決除奸… …………………………………………………………179
姤卦第四十四: 巽下乾上
爻辭詳解… ……………………………………………………………………182
卦意今鑒… ……………………………………………………………………184
守用中正防范邪惡… …………………………………………………………184
萃卦第四十五: 坤下兌上
爻辭詳解… ……………………………………………………………………186
卦意今鑒… ……………………………………………………………………188
以正相聚團結共事… …………………………………………………………188
升卦第四十六: 巽下坤上
爻辭詳解… ……………………………………………………………………192
卦意今鑒… ……………………………………………………………………193
穩健守正柔順而升… …………………………………………………………193
困卦第四十七: 坎下兌上
爻辭詳解… ……………………………………………………………………196
徐圖突破變困為亨… …………………………………………………………198
卦意今鑒… ……………………………………………………………………198
井卦第四十八: 巽下坎上
爻辭詳解… ……………………………………………………………………201
卦意今鑒… ……………………………………………………………………202
任賢用能修德持恒… …………………………………………………………202
革卦第四十九: 離下兌上
爻辭詳解… ……………………………………………………………………205
卦意今鑒… ……………………………………………………………………207
順天應人積極變革… …………………………………………………………207
鼎卦第五十: 巽下離上
爻辭詳解… ……………………………………………………………………210
卦意今鑒… ……………………………………………………………………212
修身養賢革故立新… …………………………………………………………212
震卦第五十一: 震下震上
爻辭詳解… ……………………………………………………………………214
卦意今鑒… ……………………………………………………………………216
修省謹慎有戒無禍… …………………………………………………………216
艮卦第五十二: 艮下艮上
爻辭詳解… ……………………………………………………………………218
卦意今鑒… ……………………………………………………………………220
動靜相宜適可而止… …………………………………………………………220
漸卦第五十三: 艮下巽上
爻辭詳解… ……………………………………………………………………220
卦意今鑒… ……………………………………………………………………224
循序漸進以正得功… …………………………………………………………224
歸妹卦第五十四: 兌下震上
爻辭詳解… ……………………………………………………………………226
卦意今鑒… ……………………………………………………………………228
遠離邪僻正道而行… …………………………………………………………228
豐卦第五十五: 離下震上
爻辭詳解… ……………………………………………………………………230
卦意今鑒… ……………………………………………………………………232
功德不輟保盛求恒… …………………………………………………………232
旅卦第五十六: 艮下離上
爻辭詳解… ……………………………………………………………………235
卦意今鑒… ……………………………………………………………………237
謹慎守正自強度坎… …………………………………………………………237
巽卦第五十七: 巽下巽上
爻辭詳解… ……………………………………………………………………240
卦意今鑒… ……………………………………………………………………242
謙柔做人剛正行事… …………………………………………………………242
兌卦第五十八: 兌下兌上
爻辭詳解… ……………………………………………………………………244
卦意今鑒… ……………………………………………………………………245
歡悅以正遠離邪媚… …………………………………………………………245
渙卦第五十九: 坎下巽上
爻辭詳解… ……………………………………………………………………248
卦意今鑒… ……………………………………………………………………250
抑私為公拯救渙散… …………………………………………………………250
節卦第六十: 兌下坎上
爻辭詳解… ……………………………………………………………………252
卦意今鑒… ……………………………………………………………………253
自然節制摒棄做作… …………………………………………………………253
中孚卦第六十一: 兌下巽上
爻辭詳解… ……………………………………………………………………256
卦意今鑒… ……………………………………………………………………258
做人做事以誠求成… …………………………………………………………258
小過卦第六十二: 艮下震上
爻辭詳解… ……………………………………………………………………260
卦意今鑒… ……………………………………………………………………262
小過猶可大事勿失… …………………………………………………………262
既濟卦第六十三: 離下坎上
爻辭詳解… ……………………………………………………………………266
卦意今鑒… ……………………………………………………………………367
守成不易居安思危… …………………………………………………………367
未濟卦第六十四: 坎下離上
爻辭詳解… ……………………………………………………………………270
卦意今鑒… ……………………………………………………………………372
征途無窮奮斗不已… …………………………………………………………372
參考文獻……………………………………………………………… 274

周紀
威烈王二十三年——智伯無德而亡……………………………… 2
顯王十年——商鞅立木為信……………………………………… 4
赧王中三十六年——廉頗負荊請罪……………………………… 6
赧王中三十六年——田單巧用火牛陣…………………………… 7
赧王下五十五年——長平之戰…………………………………… 9
秦紀
始皇帝上九年——春申君貪色而亡…………………………… 12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王翦裝糊涂防猜疑…………………… 13
始皇帝下三十七年——蒙恬被奸臣所害……………………… 14
二世皇帝下二年——李斯不得善終…………………………… 16
漢紀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 20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韓信忍受胯下之辱……………… 21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項羽兵敗垓下………………………… 23
太祖高皇帝中六年——張良功成身退………………………… 25
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韓信謀反被夷三族………………… 26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張釋之以法治國………………… 28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景帝殺晁錯平叛亂…………………… 29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汲黯為政,以民為本…… 31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俠士犯法,與民同罪…… 32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主父偃驕橫被殺………… 34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二年——張騫出使西域…………… 36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漢二年——李陵事件………………… 37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二年——漢武帝教子無方………… 40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二年——漢武帝的一生功過……… 43
孝昭皇帝上始元五年——蘇武北海牧羊……………………… 45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節四年——霍氏滅門………………… 46
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貢禹奏事避重就輕………………… 49
孝元皇帝上初元二年——漢元帝親讒遠忠…………………… 50
孝平皇帝上元始元年——王莽專權…………………………… 51
王莽上初始元年——王莽稱帝………………………………… 53
淮陽王更始元年——王莽新朝的覆滅………………………… 54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55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劉秀善用忠厚之臣……… 58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二年——劉秀平定隴西…………… 59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九年——強項令董宣…………… 61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五年——伏波將軍馬援…………… 62
顯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 64
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二年——明德皇后馬氏………………… 66
肅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八年——外戚竇憲仗勢欺人…………… 68
孝安皇帝建光元年——才女皇后鄧綏………………………… 70
孝順皇帝上永建二年——真假隱士…………………………… 71
孝恒皇帝本初元年——跋扈將軍……………………………… 73
孝恒皇帝元嘉元年——崔寔上書建言………………………… 75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梁冀被誅……………………… 77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五處士拒絕為官……………… 79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太學生領袖:郭泰………………… 80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黨錮之禍…………………………… 83
孝靈皇帝上之上建寧二年——郭泰擇安去危,申屠蟠見機行動…… 85
孝靈皇帝上之下熹平四年——漢靈帝的三互法……………… 88
孝靈皇帝中光和六年——黃巾起義…………………………… 89
孝靈皇帝中中平元年——十常侍之亂………………………… 90
孝靈皇帝下中平六年——誅滅宦官集團……………………… 92
孝靈皇帝下中平六年——董卓討伐戰………………………… 95
孝獻皇帝乙初平三年——董卓自取滅亡……………………… 97
孝獻皇帝丙興平二年——孫策威震江東……………………… 99
孝獻皇帝丁建安元年——挾天子以令諸侯…………………… 101
孝獻皇帝丁建安三年——白門樓殺呂布……………………… 105
孝獻皇帝戊建安五年——官渡之戰…………………………… 107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三顧茅廬………………………… 113
孝獻皇帝庚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 114
孝獻皇帝辛建安十七年——荀彧之死………………………… 118
孝獻皇帝壬建安十九年——劉備定蜀………………………… 119
魏紀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元年——魏文帝登基……………………… 124
世祖文皇帝上黃初二年——劉備稱帝………………………… 125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四年——白帝城托孤……………………… 128
世祖文皇帝下黃初六年——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 129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揮淚斬馬謖………………… 130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龍二年——諸葛亮星落五丈原………… 132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景初元年——魏明帝時期關于用人的爭論…… 135
高貴鄉公下甘露三年——司馬昭以仁德奪取壽春…………… 137
邵陵厲公中正始九年——司馬懿裝病騙曹爽………………… 138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司馬昭之心…………………………… 139
元皇帝下景元四年——鄧艾出奇兵滅蜀……………………… 141
元皇帝下咸熙元年——劉禪樂不思蜀………………………… 144
晉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司馬炎稱帝………………… 146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八年——吳國陸抗克西陵…………… 147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三國歸晉………………………… 148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石崇王愷斗富…………………… 152
孝惠皇帝上元康元年——興風作浪的賈南風………………… 153
孝惠皇帝上元康七年——清談之風…………………………… 157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白癡皇帝司馬衷……………… 159
孝惠皇帝上之下永康元年——八王之亂……………………… 161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寧元年——李特的流民大營……………… 165
孝懷皇帝中永嘉三年——英明的何曾………………………… 167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謀士的杰出代表:張賓…………… 168
孝愍皇帝上建興元年——祖逖聞雞起舞……………………… 169
孝愍皇帝下建興四年——西晉滅亡…………………………… 170
顯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四年——晉成帝用人不當…………… 172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石勒聽書…………………… 173
顯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康二年——暴君石虎…………………… 174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永和二年——桓溫北伐…………………… 176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十年——殷浩一錯誤終身…………… 177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一代良相謝安…………………… 178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七年——苻堅拒諫………………… 178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淝水之戰………………… 181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二十一年——司馬曜醉酒被殺………… 184
安皇帝庚義熙六年——劉裕大開殺戒………………………… 186
宋紀
高祖武皇帝永初三年——宋武帝駕崩………………………… 188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劉義符貪玩喪命…………… 189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四年——統萬之戰…………………… 190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三年——劉義隆慘殺功臣………… 192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國史之獄……………… 193
順皇帝升明元年——后廢帝劉昱……………………………… 196
齊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蕭道成即位………………………… 198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無神論者范縝……………… 199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郁林王機關算盡……………… 200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201
東昏侯上永元元年——昏庸荒淫的東昏侯…………………… 202
梁紀
高祖武皇帝天監元年——梁武帝蕭衍繼位…………………… 206
高祖武皇帝四天監十七年——蕭宏位列三公………………… 207
高祖武皇帝七大通元年——君子湛僧智……………………… 208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魏孝莊帝誅殺爾朱榮………… 209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被冤……………… 210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侯景之亂……………………… 211
陳紀
高祖武皇帝永定二年——昏庸殘暴的齊顯祖………………… 214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齊后主因女色誤國……… 216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周高祖賞罰不明………… 219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周武帝勝而不奢…………… 220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獨孤皇后與隋文帝……… 221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陳后主陳叔寶………………………… 222
隋紀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開皇九年——隋文帝滅陳………………… 226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七年——趙綽的誠直之心………… 228
煬皇帝上之上大業元年——窮奢極欲的隋煬帝……………… 230
煬皇帝下大業十二年——瓦崗農民起義……………………… 231
唐紀
高祖神堯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武德四年——房謀杜斷……… 234
高祖神堯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 236
高祖神堯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唐太宗善于納諫…… 240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上之下貞觀十年——史上最著名的賢后…… 242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進藏…… 244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中之中貞觀十七年——諫臣魏征… 245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中之下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廢嫡立庶…… 246
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下之下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 247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元年——武則天垂簾聽政…… 248
則天順圣皇后下久視元年——唐室砥柱狄仁杰……………… 249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開元二年——唐明皇節儉治國…… 251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謀反…… 251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二建中二年——中唐名將郭子儀………… 253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貞元三年——唐德宗體察民情………… 254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下會昌六年——小太宗李怡…………… 255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復三年——唐末宦官亂政…… 255
后梁紀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二年——后梁太祖荒淫喪命…… 258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三年——朱友珪悲劇重演……… 259
后唐紀
莊宗光圣神閔孝皇帝上同光元年——戲子皇帝……………… 262
明宗圣德和武欽孝皇帝中之上天成四年——有道明君李嗣源…… 263
潞王下清泰二年——高從誨和梁震…………………………… 264
后晉紀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兒皇帝”石敬瑭… … 266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晉高祖為信用不顧
法度……………………………………………………………… 267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五年——南唐主罪責逃兵… 267
后漢紀
高祖睿文圣武昭肅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劉知遠稱帝…… 270
高祖睿文圣武昭肅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后漢高祖無治國
之能………………………………………………………… 271
后周紀
太祖圣神恭肅文孝皇帝上廣順元年——后周太祖勵精圖治… 274
太祖圣神恭肅文武皇帝中顯德元年——五個朝代的宰相:馮道………275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顯德二年——后周世宗不愛其身而愛民… …………276

書摘/試閱

讓步為高,寬人是福
原典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譯釋
為人處世能夠做到忍讓是很高明的方法,因為退讓一步往往是更好地進步的階梯;對待他
人寬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為在便利別人的同時也為方便自己奠定了基礎。
解讀
讓人一步天地寬
林則徐有一句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與人相處,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
;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橫,就多一分屈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虧
欠。所以說:君子以讓人為上策。
讓人不是怯懦,不是軟弱,而是為人處世的高明方法,因為退讓往往能夠更好地向前
。寬人是氣量,是大度,所謂寬人是福,道出了在便利別人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方便自己。
齊國相國田嬰門下有個食客叫齊貌辯,他生活不拘細節,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
。門客中有個士尉勸田嬰不要與這樣的人打交道,田嬰不聽,那士尉便辭別田嬰另投他處
了。
為這事門客們憤憤不平,田嬰卻不以為然。田嬰的兒子孟嘗君便私下里勸父親說:“
齊貌辯實在討厭,你不趕他走,倒讓士尉走了,大家對此都議論紛紛。”
田嬰一聽,大發雷霆,吼道:“我看我們家里沒有誰比得上齊貌辯。”這一吼,嚇得
孟嘗君和門客們再也不敢吱聲了。而田嬰對齊貌辯卻更客氣了,住處吃用都是上等的,并
派長子侍奉他,給他以特別的款待。
過了幾年,齊威王去世了,齊宣王繼位。宣王喜歡事必躬親,覺得田嬰管得太多,權
勢太重,怕他對自己的王位有威脅,因而不喜歡他。田嬰被迫離開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
地薛(今山東省滕縣南)。其他門客見田嬰沒有了權勢,都離開他,各自尋找自己的新主人
去了,只有齊貌辯跟他一起回到了薛地。回來后沒過多久,齊貌辯要到國都去拜見宣王。
田嬰勸阻他說:“現在宣王很不喜歡我,你這一去,不是去找死嗎?”
齊貌辯說:“我本來就沒想要活著回來,您就讓我去吧!”
田嬰無奈,只好由他了。
宣王聽說齊貌辯要見他,憋了一肚子氣等著他。一見齊貌辯就說:“你不就是田嬰很
信從、很喜歡的齊貌辯嗎?”
“我是齊貌辯。”齊貌辯回答說,“靖郭君(田嬰)喜歡我倒是真的,說他信從我的話
,可沒這回事。當大王您還是太子的時候,我曾勸過靖郭君,說:‘太子的長相不好,臉
頰那么長,眼睛又沒有神采,不是什么尊貴高雅的面目。像這種臉相的人是不講情義、不
講道理的,不如廢掉太子,另立衛姬的兒子郊師為太子。’可靖郭君聽了,哭哭啼啼地說
:‘這不行,我不忍心這樣做。’如果他當時聽了我的話,就不會像今天這樣被趕出國都
了。”“還有,靖郭君回到薛地以后,楚國的相國昭陽要求用大幾倍的地盤來換薛這塊地
方。我勸靖郭君答應,而他卻說:‘我接受了先王的封地,雖然現在大王對我不好,可我
這樣做對不起先王呀!更何況,先王的宗廟就在薛地,我怎能為了多得些地方而把先王的
宗廟給楚國呢?’他終于不肯聽從我的勸告而拒絕了昭陽,至今守著那一小塊地方。就憑
這些,大王您看靖郭君是不是信從我呢?”
宣王聽了這番話,很受感動,嘆了口氣說:“靖郭君待我如此忠誠,我年輕,絲毫不
了解這些情況。你愿意替我去把他請來嗎?我馬上任命田嬰為相國。”
田嬰待人寬厚,終因此而復相位。
要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
于苛刻。應學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
窄,而應寬宏大度。特別是在小事上,如果寬大為懷,盡量表現得“糊涂”一些,便容易
使人感到你通達世事人情。
為人處世,忍讓為本。但律己寬人同樣是種福修德的好根由。為人在世,誰也保證不
了不犯錯誤,誰也難免得罪人,但能得到人家的寬容,你自然會感激無盡。當然,人家也
會沖撞于你,冒犯于你,若你能寬容待之,人家就會認為你坦誠無私,胸襟廣闊,人格高
尚,于是你的身邊便會摯友云集,為你赴湯蹈火。

卷一 武帝紀◎第一·曹操
曹操
原典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桓帝世,曹騰為中
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
何颙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
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余縣,長吏多阿附貴戚
,贓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久之,征還為東郡太守;
不就,稱疾歸鄉里。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杰,謀廢靈帝,
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余萬,天下騷動。征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
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
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
,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
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
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
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譯釋
太祖武皇帝,是沛國譙縣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漢代相國曹參的后代。東漢桓
帝的時候,曹騰擔任中常侍大長秋一職,爵封費亭侯。曹騰死后,其養子曹嵩承襲爵位,
官做到太尉,但沒有人知道曹蒿過繼前的身世底細。曹嵩是太祖曹操的生父。
太祖從小機警而聰明,且非常有謀略,又善于隨機應變,喜結交和幫助朋友,不受拘
束,不喜修養操行從事學業,所以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認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
梁國人橋玄、南陽人何颙認為他不一般。橋玄對太祖曹操說:“天下就要大亂,沒有治國
安邦才能的人是不能力挽狂瀾的,能拯救亂世力挽狂瀾的人,大概就是您了!”太祖二十
歲的時候,因舉孝廉任郎官,并被任命為洛陽北部都尉,又升遷為頓丘縣令,后被召入朝
中任議郎。
靈帝光和末年,黃巾軍起義爆發。太祖曹操被任為騎都尉,負責征討潁川黃巾軍;后
被升遷為濟南國相。濟南國有十多個縣,各縣的長官大多都討好依附權貴,貪贓受賄,名
聲不好,于是,太祖上奏朝廷罷免了八個縣的長官;又在國內禁止不合規定的祭祀活動,
使得違法亂紀的人紛紛逃竄,國內的秩序得到安定。過了一段時間,太祖被征召為東郡太
守;他沒有接受任命,以養病為由回鄉閑居靜養。
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陽人許攸、沛國人周旌等人聯絡各方豪杰,圖謀廢掉靈帝,
另立合肥侯為新帝,并且把這個計劃告訴了太祖曹操,太祖曹操拒絕了。王芬等人終以失
敗告終。
全城郡人邊章、韓遂殺害刺史和太守,起兵叛亂,聚集了十多萬人,天下動蕩不安,
朝廷征召太祖曹操為典軍校尉。恰逢這時靈帝去世,太子即位,何太后臨朝主政。大將軍
何進與袁紹謀劃誅殺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進便征召董卓進京,想以此來脅迫何太后同
意,達到誅殺宦官的目的,董卓還沒到,何進已被殺害了。董卓一到京城,廢少帝,并封
其為弘農王而另立獻帝,京城大亂,董卓上表推薦太祖曹操為驍騎校尉,想和他共同商議
大事。太祖便改名換姓,從小路向東逃回家鄉。出了虎牢關,路過中牟縣的時候,被亭長
所懷疑,將他捉送到縣里,縣中有人暗中認出了他,為其求情將他釋放。就在這時,董卓
殺掉何太后和弘農王。太祖曹操到了陳留郡,分散家財,聚集義兵,準備以此誅討董卓。
冬季十二月,開始在己吾縣起兵。這一年是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獻帝初平元年正月,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伯、兗州刺史劉岱、河內
郡太守王匡、勃海郡太守袁紹、陳留郡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
國相鮑信紛紛起兵,他們各自領兵數萬,推舉袁紹為盟主。太祖曹操以代理奮武將軍的身
份而入盟。
人物解讀
曹操(公元155~220年),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在政治
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
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
下了光輝的一筆,著作有《魏武帝集》。此外,他的《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
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整潔。他
還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曹操在北方,興修
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
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曹操在亂世中積極追求個人抱負的實現,自我的不斷超越,以最終獲得完全的“優越
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為己任,以齊桓公、晉文公為榜樣,追逐“老驥
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境界。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據說為今河南
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史稱魏武帝。
世人對其評價
陳壽《三國志》:“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
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
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
杰矣。”
王沈《魏書》:“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
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也。”唐太宗說曹
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
鐘嶸《詩品》:“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王安石:“青山為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
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劉知幾《史通·探賾》:“罪百田常,禍于王莽。”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五帝本紀第一
原典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
,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
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
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
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
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
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
,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
。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舉風后
、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
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
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léi)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
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
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
為帝顓(zhuān)頊(xū )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
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
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kù)。帝嚳高辛者,黃
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jiǎo)極, 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極皆不得在
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
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
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jì) 執中而徧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
服。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
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
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
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
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
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
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
,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兇,不用。”
堯又曰:“誰可者?”謹(huān)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
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
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
用而已。”堯于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
”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于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
“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
至奸。”堯曰:“吾其試哉。”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于媯汭,如
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于四門,四門穆
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
“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于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于文祖。
文祖者,堯大祖也。
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
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
東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
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
狩:皆如初。歸,至于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徧告以言,明試以功
,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
。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謹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
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
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
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
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
,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
“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
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
。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
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
微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
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舜父瞽
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
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
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
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
,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衣,與琴,為筑倉
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
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
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
:“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
。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
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第一章 內圣
內圣外王,志存高遠
原典
細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
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
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齊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作則存心養性,用則民
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
。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萬一之效耳。
譯釋
仔細思考古人修身方面的要義,其成效特別顯著的約有四項:慎重獨處,則心胸安然
;莊嚴恭敬,則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則眾人愛戴;正心誠意,則神靈欽敬。慎重獨處,
就是遏制貪欲,連其中最隱蔽微小之處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時也不間斷,這
樣內心自省而無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莊嚴恭敬,就是儀容整齊嚴肅,內心寧靜專一,
穩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體強健。追求仁義,本身須心存仁義滋養天性,作用于外則須,
視百姓為同胞,視萬物為朋友。如此大公無私,自然人民愛戴。正心實意,即內心忠貞不
貳,言語篤實無欺,以至誠之德感應天地萬物,因此神靈欽敬。如果真能達到上述四者的
修身功夫,那么效驗自然來到。我年紀已老邁了,卻還想在修身方面下工夫,來求得一點
點的成效。
解讀
以誠為本,慎獨內省
曾國藩的天人觀和心物觀,統統是圍繞“內圣”之學來立論的,所以他與其他理學家
一樣,強調個人的涵養功夫。
他認為:涵養功夫當以“誠”為本。君子,沒有比忠誠更重要的了。如果真誠而不自
欺欺人,則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在他看來,“圣學王道”的核心就在一個“誠”字。
什么叫做“誠”?在曾國藩看來,當然有“專心純一”的意思。以孔子為例,他認為
,孔子是專心誠意的典型,至誠,可以產生神奇的功力,所以曾國藩稱之為“誠神”。
然而,曾國藩遠不止是把“誠”解釋成這種語義學上的意義,而是把它當做一個哲學
范疇。他說:“誠便是忠信。”作為一種自我涵養的理學體系,他從“不欺、不著私物、
忠信”生發開去,進而說:“無私著者,至虛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誠,天下之至虛者也。
”他的“無私著”或“至虛”,實質上是順應自然。
在“誠—不欺—無私著—虛—物來順應”的這個涵養功夫的理學體系中,曾國藩繼承
程朱之學,把道家的“虛靜”與佛家的“入定”引入了儒學。他跟佛家一樣,把“靜坐”
當做達到“虛”的一個重要手段。他強調,“總是要靜”,“‘靜’字功夫要緊”。如何
才能“靜”?途徑多樣。而重要的一條是“耐”。縱觀曾國藩一生,得“耐”字之益甚大
。在失敗之中,他因能“耐”,故堅忍不拔;在勝利之中,他因能“耐”,故未得意忘形
;在待人交友之際,他因能“耐”,故多投契而少念忌;在接物處事之際,他因能“耐”
,故臨亂不慌,有條不紊。所以他說:“耐”則歸于靜,趨于貞。貞者,正也。貞足干事
,貞中養身。
從處事、省身、見理這樣的角度考慮,戒浮主靜,確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重要一著。然
而,如果把“靜”提到了過分的高度,由“靜”而“虛”,由“虛” 而“無”,萬事皆
空,百念俱灰,不圖進取,不思創新,則“靜”或“靜坐”便成為灰色人生的起點。曾國
藩雖然從理學上主張“靜”,但他實際上如自己在日記上常反映的,“不能安坐”、“心
不靜”,名利之心,升官之望,加上忠君報國之志,總是刻刻在纏繞著他;他一生并沒有
幾個時辰“虛靜”過,這是一方面;另外,他在理論上也確實把“靜”看成“一陽初動”
的契機。概括地說,要在靜中蓄養一股生意,靜極生陽,靜是啟的準備階段。這樣,曾國
藩又把理學家的“靜坐”與道家的“虛靜”和佛家的“入定”區別了開來。
曾國藩又認為,“慎獨”是立誠主靜的集中表現。只有自慊無欲,才能靜,故“慎獨
則心安”。周敦頤說:“無欲故靜。”曾國藩的“靜極”、“無私著”、“至虛”,也是
把“誠、靜、慎獨”提到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高度。
概而言之,“誠”可以化育天地萬物,求誠須不欺,不欺必能居敬慎獨,居敬慎獨者
必無私著,無私著者必中虛,虛必靜,靜生陽,陰陽來復,是謂天行。這就是曾國藩“立
誠居敬”說的一種循環。
《中庸》指出: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
,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
參焉。
所以,人只有誠,并且通過誠,才能認識自己的真實本性,也才能認識其他人的本性
以及整個世界的本性。
可見誠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也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不能做到誠,既不能認識自己
,也不能認識他人,更談不上認識整個世界。人做不到誠,也就只是一凡人,當然做不了
曾國藩所說的“第一等人物”。
相關鏈接
曾國藩修法十二課
一、持身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
己的念頭、舉止中有無背離義理之處。平日閉居無事的時候寧靜安泰,保養德性,一旦投
于事務之中則專心致志,不存雜念。精神狀態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東升,光彩照人。
二、靜坐養性。每天不限什么時候,要拿出一定時間用來靜坐養性,反省、
體悟自己天性中隱現的仁義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鎮定,如同寶鼎一般沉穩。
三、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趕緊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戀床。
四、讀書專一。一本書沒有讀完時,不要再看其他書籍。東翻西閱隨意讀書,對自己
的道德學問毫無益處。
五、閱讀史書。丙申年,曾國藩購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其父對他訓誡說:“你為
買書去向人借錢,我不惜一切替你賠補還賬,你若是能夠仔仔細細地讀一遍,才算是不辜
負我的一番苦心啊!”自此之后,曾國藩每天都仔細讀書。
六、說話謹慎。對此要時刻注意,這是修身內圣的最重要的功夫。
七、保養真氣。真氣存蓄于丹田之中,徹里徹外光明正大,所作所為毫無羞于對人說
之處。
八、愛護身體。曾國藩接到其父的手書說:“節制操勞,節制欲求,節制飲食。”他
認為應該時刻以此作為健體卻病的準則。
九、每天都應獲知新學問。每天讀書時將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如果刻意從書中鑿空
,求取深意,那就是偏私他人。
十、每月不可荒疏舊技能。每月寫作幾篇詩文,以此檢驗自己積存義理的多少,葆養
真氣強弱。卻不能完全沉溺于其中,因為這最容易使人玩物喪志、隱沒本性。
十一、寫字。飯后寫半時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際應酬,都可以作為練習寫字的
機會。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積越多,就越難清理。
十二、夜晚不出屋門。它使人耽擱正事,精神疲憊,務必戒除。曾國藩一生于“克己
之學”從不稍懈,堅持終身。

乾卦第一: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乾卦上乾下乾,由八卦中的乾卦“——”重疊而成。“—”是陽的符號。用“—”的
三疊,象征天;再用兩個“——”的重疊,象征天道萬物復雜的關系及其微妙變化。乾卦
象征著天道剛健,運動不息。
本卦作為《周易》六十四卦之首,以“天”“龍”為象征形象,揭示了“陽剛”元素
、“強健”氣質之本質作用及其發展變化規律。乾卦的精神實質,在于勉勵人們效法“天
”的剛健努力,奮發向上,勇往直前,事必有成。
爻辭詳解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潛即潛伏、隱藏的意思。因為這一爻處在最下方,“初陽在下,故有潛龍之象”,所
以用潛伏之龍為取象來喻示“勿用”。“勿用”是說還不能有所動作或還不能發揮作用。
但“潛龍”雖“潛”畢竟是“龍”,所以力量是潛在的,而且不可限量。
這一爻是說力量還在潛伏當中,應該像“潛龍”那樣韜光養晦,以伺時機,不要輕舉
妄動。
九二:見(現)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現)龍在田,德施普也。
見,為出現。田,為田野。大人,原意指貴族王公,后引申為貴人。
一個有才干且胸懷大志的人,已經嶄露頭角,被人發現,但還沒有處在能夠施展才干
的位置上。這時候,能夠結識貴人,會有利于自身的發展。
潛著的“龍”,已經出現在田野上。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可以潛伏在水中,可
以走在陸地,也可以飛騰在天空。水中的龍,是潛伏;陸上的龍,是準備騰飛;天上的龍
,得以發揮“神威”。田野,實際上就是比較開闊、比較顯露的地方。在“田野”上出現
,即不再隱藏。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乾乾:努力不懈怠的樣子。惕:警惕戒備。厲:危險的意思。若:語氣助詞。咎:災
難。“終日乾乾”與“夕惕若”是古漢語中的互文手法,其意是:終日終夕,乾乾且惕。
這一爻是說,處于上位而不驕傲,處于下位而不憂郁,在不斷前進的同時能夠保持警
惕,這樣,雖處境危險也無害了。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或”有惑與似的含意。“躍”雖然還沒有飛騰,但已經在活動。“淵”是上面空,
下面無底的深水洞穴。當這一時刻,龍是否要飛騰,還沒有下定決心;但已經在深淵中,
或躍動,或潛伏,進退有據,躍躍欲試,具有不可限量的潛在力量。
這一爻,說明已經到了躍躍欲試的階段,決定進退應當謹慎,應把握好最有利的時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九五”在上卦居中,又是陽爻在奇數的陽位得正,所以是最理想的地位,“爻辭”
也最吉祥。
龍得到天時地利,飛騰在天,具有無限的活動空間,又如日正當中,居高臨下,普照
天地,潛力無窮。以人事比擬,則是剛健中正的偉大人物,已據有統治者的地位。古時皇
帝被稱做“九五至尊”,雖然不是源自這一“爻辭”,但卻是依據易理。“九”是陽數的
最高位,“五”是陽數的最中位,含有“至尊中正”的意思。因而,這一爻,以飛龍在天
,普降甘雨,象征偉大人物的恩澤,普及萬民。
這一爻,說明已經到了大展宏圖的極盛時期,應當力選賢能,賢能當然也會鼎力支持

上九:亢龍,有悔。
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亢,為“高”、“極”、非常。悔,為懊悔、后悔。
胸懷大志的人,在獲取了很高的職位以后,不要貪求更多的東西;就像飛騰到一定高
度的龍,不應再向高處飛。
這就是說,物極必反,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走極端,而應該“見好就收”。“龍”飛在
高空之上,再向上飛就危險了。好比登山,一旦爬上最高峰,再走就是下坡路了。快要到
最高峰時,最好是停下來,或者向下退一退,不達到頂點,就無須走下坡路,導致后悔莫
及。
用九:見(現)群龍無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卦與坤卦附有額外的“用九”“用六”的斷語。
剛陽盈滿,就會產生“亢龍有悔”。以乾卦來說,陽極陰生,全卦與各爻勢在必變,
沒有不變的可能性;反而陽剛勢極,必然變為陰柔,才會安定。因而,乾卦要由“初九”
開始,徹底了解各爻的變化,善加運用,不要被變化拘束,才能“用九”而不被“九”所
用。也就是必須超然于事物之外,客觀地觀察分析,掌握變化的法則,適切因應,才會無
往不利。
這一爻,說明運用法則而不可被法則拘束,唯有冷靜、客觀,不逞強,不妄動,通權
達變,才能掌握變化,善用法則。

威烈王二十三年——智伯無德而亡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
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
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
果別族于太史為輔氏。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于二簡,以授
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
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
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尹
鐸損其戶數。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智國
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
曰:“不然。《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
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蜹、蟻、蜂、蠆
,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智伯請地于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
之。彼狃于得地,必請于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變矣。
”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悅。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與。
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
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
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
以驕智伯,然后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桓子曰:“善。”復與
之萬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
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 “民罷力以完之
,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
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
走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
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
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
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
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
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
于二家而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
?”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
“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于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脣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而攻趙,趙亡
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謀泄,則禍立至矣”。張孟
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
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
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
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
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
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
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
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
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
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
,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
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解讀
在《資治通鑒》開篇第一卷,司馬光就通過智伯滅亡這件事,闡述了才和德之間的關
系。司馬光認為:智伯之所以滅亡,原因就是有才而無德。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而很
多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論之,誤以為,只要具備其中一項就是顯明的人,而結果
總是以看錯人而告終。司馬光認為,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
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7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