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皇家有病知多少(簡體書)
滿額折

皇家有病知多少(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自古以來,圍繞著中國古代帝王的病情與死因,有太多的撲朔迷離,迷影重重,引發后人的無盡猜想。本書獨具一格,以一個現代醫者的專業眼光,從臨床病理學的角度,為千百年前的這些權勢人物把脈,力求透過史書記載的蛛絲馬跡,揭示出古代九五之尊生病和死亡的真相,也還那些背負千古罵名的帝王一個公道。

作者簡介

何乃強,新加坡人,祖籍廣東順德。1966年新加坡大學醫學院畢業,1971年獲醫學碩士。1975年獲新加坡醫學研究院院士,1978年獲澳洲大洋洲皇家內科學院院士學位。
1977—1996年任大巴窯醫院竹腳醫院新生兒科系主任。1997—1998 年任竹腳婦幼醫院首席兒科主任。1998—2001 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副院長。2003 年獲得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賜BBM(公共服務星章)。
目前為中國多家兒科雜志編委,《新加坡醫學雜志》編委、新加坡華文報咨詢團委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
出版中文著作:《兒童病房》、《杏緣》(與馮煥好合著)、《父親平藩的一生》。另有多部中、英文醫學論著。

名人/編輯推薦

疾病如何改變了中國歷史

中暑與秦帝國的崩潰
偏頭痛與武則天的女皇之路
酒精中毒與明王朝的衰亡
痢疾與大清的傾覆

序 言
從故事說起……
小時候酷愛聽故事。不論是爸媽講的民間故事,老師講的歷史和勵志故事,以及麗的呼聲電臺中李大傻的粵語廣播故事,都會令我沉浸其中,如癡如醉。稍長后,喜歡閱讀,不愛看風花雪月的美文,偏愛歷史人物傳記、歷代帝皇軼事、宮廷秘聞和武俠小說。往往一卷在手,就廢寢忘食,甚至可以獨在房內,終日無語。
當年,唐太宗的諫官魏征積勞成疾而死,太宗吊唁時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我閱讀眾多書籍,不也是以人以史為鏡嗎?
廣讀群書之后,我認識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人物。他們的行為思想和一切功過,都可以作為我做人做事的借鑒。在閱讀中,我汲取忠信仁義的價值觀,學會分辨正邪善惡,知道邪不勝正,善有善報。遂致力于修身養性,力求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退休以后,閱讀依然是我的最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愛讀史籍的興趣依然不減當年。所不同的是,歲月更迭,年紀增長后,自己對人對事亦隨人生經歷而有不同的體會和詮釋。同一本書,反復閱讀后,前后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和思考。譬如在閱讀中國歷朝故事時,我不再注意朝代盛衰的近因遠因,不再評斷歷史人物的忠奸,而注意到皇帝妃嬪的疾病和死亡,這也許是因為數十年的醫學生涯鍛煉出我對疾病的敏感度,對病因的好奇,對診斷的懷疑……總的來說,這是一種職業病吧!
因為懷疑,我大膽假設,細心研究和考證。有時看到書中三言兩語述說某君王因某種病喪命,產生懷疑,遂根據有限的資料,大量去翻閱史書和現代醫書,并憑借臨床經驗,或推翻古代說法,或證實其果然。因為鉆研,每到書局,我便一頭扎到歷史書架旁,翻閱厚厚的歷史書。那些年,老友陳滿貴在上海工作,回國時必給我帶來新出爐的歷史書籍。結果,新版“讀《史記》之系列”,《唐朝21 帝》《宋朝18 帝》《明朝16帝》《清朝12 帝》《正說清朝》和《明朝那些事兒》等書取代了擺在書房的其他一些中外名著。
每當書中有些篇章與情節引起我的興趣,如書中人物的病患(包括肉體、心理、精神疾病),太醫的行為與際遇,死者的生卒年歲、壽命長短或是其他和醫學有關的事,我都會一一插入標簽或加上眉批,列出疑問,儼然一名法醫,要找出死因及真相!朋友知道我有這種“癖性”,建議我把所讀到的歷史故事“心得”撰寫成文,與他們分享。
恰好在那個時候,新加坡《聯合早報》“早報星期天”編輯謝裕民先生聯絡我,邀請我寫一些替古代君臣診病的文章。受到裕民的鼓勵,我著手從皇帝、嬪妃、太醫、臣子等人開始,用現代醫者的眼光,“替”古代君臣“診病”,分析他們的病患,質疑史冊所記錄的死因。為了增加大家對一些病理學的認識,我還用了古今對照,把現代對這些疾病的解讀和治療方法,一并帶入。開始時,我擔心這樣的寫法會畫蛇添足,雜亂無章。但讀者反應很好,認為這些論述可以增進醫學知識。于是,我興致盎然,一邊讀史,一邊把脈,一邊尋索參考資料,寫下這幾十篇讀史筆記,呈獻給讀者。
何乃強
2012 年11 月11 日

陳振泉先生在新書發布會上致詞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能夠出席今天這一場的文化盛宴。今天的主廚是何乃強醫生,他所烹煮的一道佳肴就是《醫生讀史筆記》(即《皇家有病知多少》——編者)。
據說何醫生花了五年的時間寫成這本書。去年十二月,他把這本書的草稿打印了給我。結果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工作之余抽空斷斷續續的讀完這本大作,差一點把這草稿都翻爛了,實在罪過之至。既然何醫生花了那么多心血精神去撰寫此書,我也花了不少時間去閱讀它,有時在三更半夜才能抽得二三十分鐘來翻閱幾頁,而我的“熊貓眼”也因此逐漸形成。故此,今天在此推介這本《醫生讀史筆記》不能草草了事。我準備花上相當長的時間來介紹此書。如果嘉賓們聽到不耐煩時,請不要責怪何醫生,那是因為我詞不達意,口才不佳的緣故。
跟何醫生一樣,我也喜歡閱讀史書,這是受到30多年前看到書法家吳湖帆的一幅對聯“文以載道,史以載事”的啟發。幾年前翻閱《舊唐書——魏征列傳》時,也深受唐太宗的一段話感動: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這是國人必須深為鑒的提醒,也是讀史的重要性。唐太宗的這段話,何醫生在《醫生讀史筆記》的前言《從故事說起……》也提到,并說明以人以史為鏡的重要性。
不過,正史的文言文言簡意賅,又沒有標點符號,有時確是難讀得下去。正史偶爾也有些不太合常理的敘述。例如每當一個皇帝誕生時,便會有“紫氣東來”、“瑞光滿城”等形容詞。撰寫史書的史官是“朝廷命官”,為政治上“配合劇情”的需要,免不了要加了夸張渲染的描寫,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也恰好證明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至理名言。
既然正史有時不是很可靠的,那么民間流傳的一些野史偶爾也可作一個寫照。反正,正史、野史兼讀,總會收到“官民兩道”的相輔相成之效。近代有不少學者文人重新詮釋過去的歷史哲學,例如由當年明月所寫的《明朝那些事兒》,于丹教授寫的《論語心得》,王濛寫的《莊子論》,還有易中天等人所主持的“百家論壇”電視講座系列。這些著作和講座,讓讀者和觀眾能夠從現代人的角度,平易近人的分析手法,去探討深奧復雜的歷史和哲學。這比只單一閱讀枯燥乏味的正史容易得多了。
在讀完《醫生讀史筆記》之后,覺得何醫生以現代醫學的專業角度去分析古代宮廷的人物與事件,確是一項別出心裁,結合歷史、文化和醫學的“三合一”之舉。小弟才疏學淺能,不敢也無法對此書提出專業的看法。只能在這里分享一下讀后感和想法。
我主觀的讀后感可以歸列成以下六點:
(a)文筆生動
何醫生雖然是專科醫生,但對寫作卻并不過于嚴肅古板。相反的,何醫生行文生動,敘述性強。雖然何醫生退休后不再從事醫療工作,不過從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來看,不知當年他棄筆從醫是否是正確的決定。這本《醫生讀史筆記》可說是遲來的春天。不過,這總比沒來的春天好。何醫生,還請您再接再厲啊!
何醫生在描述華佗如何為曹操治病的片段, 和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形容, 兼用正史《三國志》和民間小說《三國演義》的記載和描述,和自己行醫時用三國的故事來讓病人忘記打針之痛的過程來交叉對比,寫來內容豐富,用句精彩,讀后令人口沫生津。所以當口渴時讀此書,或許可收止渴之效。
(b)道德意識強烈
何醫生在行文之際,除了三句不離本行,寫了與醫學有關的知識之外,他的字里行間,總是不忘弘揚傳統的道德價值觀。例如在《太醫與政治》篇里就描述了清代幾位名醫如徐大椿、費伯雄、范文甫等人輕功名,淡名利的高操品行。文中更舉了名醫范文甫門外掛的對聯“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獨貧”,來體現出他高尚的醫德醫風。何醫生更以這段文字來總結這一個篇章的精神:“以為當上太醫就可以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加官進祿,安享榮華富貴,那不應是一個醫者應有的人生目標,是為人所不恥!這些高風亮節的醫師,才是醫業的楷模。”
(c)增廣見聞
(1)何醫生以專業的醫藥知識,從歷史文獻和其他記載中,對于著名中國歷史人物的死因作出一些研究和判斷,讓讀者多了一層新知識。例何醫生認為秦始皇可能死于中暑。在這一篇名為《秦始皇中暑亡?》的文章里,何醫生還詳細的描述了一些預防和急救中暑的描施,讓讀者讀后可以明了如何應對中暑的方法。
(2)另外,何醫生也懷疑在1972年4月在湖南長沙東郊馬王堆發掘出來的女尸患有糖尿病。這位在地下沉睡了2100年西漢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夫人在何醫生看來是渾身是病。何醫生從中國的病理學家解剖這具女尸后的病理報告理得出一個看法,那就是辛追夫人生前是個長期糖尿病患者。欲知這個論點的詳情,請參閱《馬王堆女尸有糖尿病?》篇,這里不再贅述。
(3)這本書對劉備長相的敘述也相當有趣。何醫生把《三國演義》中描繪劉備長相的文字“生得身長7尺5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紀錄于文,讓人讀后不禁莞爾,因為如果《三國演義》的描繪屬實,那劉備和動物園的某些生物可能還有些親戚關系。
(d)博覽群書:
何醫生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還是書蟲一名。在自序里他說道自己“廣讀群書”。其實何醫生不僅廣讀群書,他還博覽古書。我稍微做了一些記載,何醫生為了撰寫這本《醫生讀史筆記》,至少延引了30本古籍作為參考資料。
為了寫一本書而大事涉略許多古書,何醫生也確實是用心良苦。
(e)有趣的數字
《醫生讀史筆記》雖然是一本寫皇帝病因、死因的書,提出了許多專業的西方醫學觀點,不過,書中卻也提到不少有趣的數字。現在讓我信手摘錄其中一些數字與大家分享:
(1)中國歷朝總共出了559個帝王,其中397個是皇帝,162位是王。
(2)唐朝:21 個皇帝;
(3)宋朝:18個皇帝;
(4)明朝:16個皇帝;
(5)清朝:12個皇帝
自唐代以后,每個朝代的皇帝數目逐漸減少,令人有每況愈下的感覺。
另外,在眾多帝王之中,平均壽命是38歲。許多皇帝無法享盡天年,不是早死、病死就是被毒死。故此何醫生在書中就感慨的寫道“皇帝是高風險的行業”。
(f) 滿足好奇心:
在中國古代,皇帝是最稀罕的“動物”,平凡百姓一生都沒有機會一睹真面目。因此,皇帝和紫禁城里的一切事物都籠罩在神秘的色彩中,皇帝的生老病死外人不得而知。現在通過何醫生的這本書,我們基本上可以知道一些帝王的可能死因:
(1)例如前面說到秦始皇可能死于“中暑”;
(2)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可能死于“糖尿病”;
(3)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兩人也可能死于“糖尿病”;
(4)三國的劉邦備則可能死于“痢疾”;
(5)清朝慈禧太后也可能死于“痢疾”;
(6)宋太祖趙匡胤則可能死于“生蛇”(一種皮膚病);
(7)清朝康熙皇帝則可能死于流行性感冒;
(8)清朝嘉慶帝死于高血壓;
(9)清朝光緒帝則死于砒霜中毒。一般傳說是慈禧太后下的手。

總結:
姑且不論這本書“醫生讀史筆記”最終的準確性如何,起碼它是本地專門研究古代皇宮醫療事務和帝王病情和死因的第一本著作。這種創新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希望它能開創先河,鼓舞許多本地的寫作人另起爐灶,尋找新鮮有趣的題材,寫出精彩的作品,讓本地的文壇放出光彩。有了這些佳作之后,就算必須挑燈夜讀,看書看到長出“熊貓眼”也是值得的。
讓我謹此恭祝賀何醫生圓滿成功的完成了一本佳作。希望他能夠再接再厲,閑暇之余再寫一些好的作品來豐富本地的文壇,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糧食。
最后,讓我以清代篆刻和書法家鄧石如的一付對聯作為今天講話的總結,這付對聯如此寫道:“幸有兩眼明多交益友,苦無十年暇熟讀奇書”。有了良師益友寫出奇書,還要有閑暇時間去閱讀才行。在此,再次感謝何醫生這位益友的奇書,讓小弟有個忙里偷閑的機會通過閱讀來充實自己。
謝謝大家。

目次

代序 從故事說起……
太醫難當
不信任太醫
倒霉的太醫
太醫與政治
不愿看病的太醫
華佗恥以醫見業
曹操的頭痛病
曹操有做過動腦手術嗎?
關羽中箭
扁鵲換心
秦始皇的死因
秦始皇中暑亡?
馬王堆女尸有糖尿病?
由馬王堆女尸談到血吸蟲病
皇帝也有偷窺狂
皇帝也中毒
帝王也自殺
皇帝和糖尿病
懷胎十四月而生的皇帝
劉備患有巨人癥?
劉備的怪相?
劉備死于痢疾
死于痢疾的帝王
從司馬昭中風談起
唐高宗的頭痛病
宋太祖“生蛇”
神經錯亂的皇帝
宋朝帝皇有精神病遺傳基因
做皇帝是高風險行業?
毒死皇帝的是什么毒藥?
談古論今說病歷
元世祖患痛風?
皇帝的母子情結——明憲宗與萬貴妃
再談萬貴妃
明憲宗的愛情
皇帝的母子情結——明熹宗與乳母客氏
皇帝的母子情結——光緒和慈禧太后
張居正死于縱欲過度?
張居正死于痔瘡或大腸癌?
萬歷帝被酒所害(一)
萬歷帝被酒所害(二)
萬歷縱欲好色?
萬歷帝的愛情
萬歷帝的病(一)
萬歷帝的病(二)
萬歷帝的病(三)
萬歷帝之死
明光宗的死因( 一)
明光宗的死因( 二)
皇太極猝死
清王朝和天花
皇帝為什么少有患癌癥?
從康熙帝的瘧疾談起
康熙死于流感?
嘉慶帝死于高血壓
光緒死于砒霜中毒
乳母也封爵
差點淹死的帝王
被淹死的帝王

書摘/試閱



秦始皇中暑亡?
熱射病
我相信秦始皇是病死于“熱射病”,即一般人所說的嚴重中暑(Heat stroke)。
歷史上,熱射病是導致英國國王理查二世(Richard Ⅱ)在12 世紀圣地之戰兵敗的原因。近代的如1967 年以色列與埃及的六日交戰,就有兩萬埃及戰士中暑。所以,行軍出游都可能導致中暑。
秦始皇病發的時候,正值炎熱的盛夏,熱浪襲人,相信當時氣溫是非常高的,雖然他只是坐在車里(兩千年前的車里是絕對不會有空調冷氣設備的),但是卻得忍受長達數月的長途跋涉,鞍馬勞碌,休息不足,的確是很容易生病的。
為什么說秦始皇是中暑呢?先談人的體溫控制生理機能。人(以及其他哺乳動物)是屬于恒溫動物。人的體溫通常維持在37 攝氏度左右。人的大腦有一個區域,是人的體溫調控中心,監控著體溫變化情況,讓體溫保持恒定。這個體溫調控中心還會指令皮膚出汗吸熱,然后汗液蒸發,把熱量帶走,這是人的一種很重要的散熱方式。要維持體溫,體內所產生的熱量,就得不停地通過皮膚散發出去,否則就不能保持恒溫狀態。如果體熱不能散發,在體內急速積聚,體溫繼續上升,就導致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恒溫動物有異于變溫(或冷血)動物,如蛇、兩棲動物、蟑螂及其他爬行動物。變溫動物的體溫變動,完全受到周圍氣溫左右。
除了高氣溫之外,還有很多因素促使秦始皇中暑:
(一)他所穿著的衣裳一定十分華貴,所用的衣料可能很厚,透氣性很低,或是用了不容易散熱的布料。
(二)為了防備被人暗殺,加上有過在公元前227 年差點被燕國太子丹派去的刺客荊軻刺死,以及在公元前218 年被前韓國宰相張良所派力士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境內)狙擊的驚心經驗,秦始皇為了不讓別人看得到他,成為狙擊者的目標,相信他的座駕是密封的(就算有窗戶,也是不常打開的),外人無法一睹皇帝廬山真面目。秦始皇不但制造了很多相同的車輦(座車),他坐在其中的一輛座車,而且時常換乘座駕,難怪狙擊手不知道他“匿藏”在哪一輛座駕,害得張良誤中副車,錯殺了他的替身。
這么一來,秦始皇坐在密不透風的馬車里,空氣流通不足,熱氣難以散發出去,更使得座駕里的溫度上升。
我們再考慮到,秦始皇帝出巡時,他的車隊應該是浩浩蕩蕩,禁備森嚴的。那么車子的裝飾以及外形構造又是怎樣的?
1979 年,中國考古隊在秦始皇陵寢西側20 米處發現了銅車馬坑,令人推測秦始皇的座駕是由青銅所鑄造。銅有很堅固的特別性能,是用來制造座駕,防止襲擊的最佳材料。但銅也是很好的傳熱導體。這么一來,坐在通風設備甚差的車里面的秦始皇,廂內溫度極高是可想而知!不知道當時秦始皇有否投訴“熱不可耐”!
出汗是效率很高的散熱方式。汗液蒸發,使液體變成氣體,需要消耗熱能,可以令體溫降低。科學計算,每蒸發1 克水就可帶走2.43 千焦的熱量(相等于0.58 千卡)。不過,不是汗流出來了就可以馬上蒸發掉的。汗液能否有效地蒸發掉,還要看當時周圍空氣的濕度。當相對濕度大于75% 時,是沒法有效地蒸發汗液的。除此之外,流通或流動的空氣(風)也會把蒸發了的熱量帶走。這時如果周圍溫度很高,又沒有風吹,甚至被猛烈陽光直接照射身體過久,體熱就沒法有效地散發出去,身體的散熱生理機制做出反應調整失效,就會出現中暑或熱損傷病(Heat injury)了。
中暑的程度
學過急救或護理的人,都知道中暑的程度有輕重差異之分。
中暑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熱(中暑)暈厥(Heat syncope);
(二)熱(中暑)衰竭(Heat exhaustion);
(三)熱(中暑)痙攣(Heat cramps);
以及嚴重的(四)熱射病(Heat stroke)。
目前全球還沒有一致認同的中暑定義,也沒有證據顯示,輕微的熱損傷病如熱暈厥、熱痙攣,如果沒有治療的話,會演變成嚴重結果。但是熱衰竭是有可能演變成熱射病的。
一般輕度中暑,只要到陰涼、通風的地方(最好有冷氣設備),脫掉衣服,略為休息一會兒,喝冷飲(含鹽但不含有酒精),身體就能很快恢復過來。
中暑的癥狀有冒汗,表現煩躁不安,呼吸短促,心跳加速,頭暈、頭疼、疲倦,身體虛弱乏力、肌肉痙攣(抽筋)、惡心、嘔吐等。
中暑致死的病理
如果中暑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更嚴重的后果。這時身體的調控中心出現障礙,身體不再出汗,皮膚干燥灼熱。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體溫會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急速上升,高達40 攝氏度,甚至41 攝氏度,出現神志模糊或昏迷,混亂不清,抽搐,不省人事等癥狀。這就是醫學上稱的熱射病。如果再不及時救治,情況會進一步惡化,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這時內臟器官受到損害,出現如急性腎衰竭,呼吸窘逼,肝功能衰竭,腸道缺血等癥狀,臨床學稱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癥”,甚至導致死亡。
所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是因為細胞(壁)受到高熱損傷(毒害),產生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使得凝血因子或是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質入血,從而引起一個以凝血功能失常為主要特征的病理過程。主要臨床表現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礙和溶血性貧血,是許多疾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嚴重病理狀態,是一種獲得性出血性綜合征。
所以,我相信秦始皇是因嚴重中暑,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以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癥,不是暴斃猝死的!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預后或后果是極為嚴重的。有了這樣的狀況,必須馬上進入醫院,接受加護治療,監察心臟、呼吸功能,以及如輸血或血漿,制止出血等。
那么輕微的熱損傷又如何救護呢?如果出現熱射病癥狀,應馬上召救護車送去醫院,與此同時,把患者轉移到陰涼地方,并采取措施立即讓體溫降下來,例如用涼水浸泡患者,用水龍頭朝患者沖涼水,或者用浸了涼水的海綿、毛巾給患者抹身體。不過要避免用太冷的水,如果冷到讓患者寒顫,反而會增加體熱產生。
要為患者補充失去的液體及電解質,來恢復血液循環和正常血壓,確保腎臟有足夠的血液循環,不使腎臟因缺血受損,導致腎衰竭。但是要避免過量輸液,加重心臟負荷,引起心臟衰竭以及急性肺水腫。
至于服用藥物來降溫,包括一般的退燒藥,是不能起到加快降溫作用的,無需考慮使用。
對中暑,預防勝于治療。在炎熱的天氣,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預防中暑,如多喝水(不需要口渴了才去喝),減少運動,少穿衣服,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在陽光下活動要涂防曬霜等。在周圍溫度接近體溫時,風扇已起不到預防中暑的作用,最好的辦法還是使用冷氣(空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