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媽媽教我的事
滿額折

媽媽教我的事

定  價:NT$ 240 元
優惠價:9021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13年最感人的醒思分享
生活教育家鄭石岩首次披露成長經歷,以及母子間互動的珍貴點滴。

去年,年邁而行動不便的母親要求回宜蘭老家探望親友。望著母親與舅舅親熱敘舊的一幕,勾起了我對母親早年的種種記憶……
為了支撐家計,母親遠遠地走在崎嶇的山路,挑著番薯搖搖擺擺的身影;
在下著毛毛細雨的冬夜,母親帶著我往賭場去勸爸爸回家,她溫柔而堅韌的神情;
激勵我不可依賴老師善意,要靠自己課餘賣水果賺取學費、跨出人生第一步的勇敢母親;
深知「窮則變,變則通」,總會透過閒談激發我解決問題的創意的聰慧母親;
當我意氣風發時提醒「福不可以受盡」,記得為他人留一點福田,創造圓滿祥和的母親。
原以為,我的美好人生是自己努力得來的;回首才發現,這些都是母親以慈愛與智慧澆灌的花結出的果。

出身自宜蘭農家的鄭石岩老師,人生閱歷豐富,生命中精采的第一堂課,來自母親在實境中生動活潑的啟發。雖然母親從未上過正式學校,卻能將生活的體驗轉化為豐富的教材,教會他做人做事。她的愛與慈悲以及待人處世的溫厚智慧,完全體現在點滴的生活教育與談話互動中,有如明燈引導他正向思考,度過重重難關,走向光明美好的人生坦途。

作者簡介

心理學家鄭石岩

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母愛帶給我的美好人生

人生真像是一趟旅行,母親正是孩子的導遊。如果母親身上綻放著有能力的愛,她的慈愛將化作孩子的生命力和意志,她的智慧和溫柔會帶給孩子光明的希望和潛能。

我擁有溫馨美好的母愛,給了我美好的人生。我的母親雖然沒有讀書,但卻有很好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她沒有進過正式的學校,卻能從現實中學到知識和見識,從聽聞中學到佛法和美德。所以,她有豐富的素材教導子女,透過生活的直接體驗,教會我們做人做事。

母親常叮嚀說:「只要你學會正確的待人處世道理,就能在現實生活環境中水到渠成,走出美好的人生路。」
母親生在農村,她的父親是一位泥水匠,家境小康,所以在結婚之前,她的生活是幸福的。她與一般農家子弟一樣,要上山工作,到工地當女工。她的手藝高超,不但做得一流的女紅,更能做出美味的台菜料理,是秀外慧中的女性。

她婚前婚後的生活,則有天壤之別。由於父親愛玩嗜賭,生意又不順利,家庭窮困且不說,感情上的支持也沒有。母親就在這樣的困境中,靠著虔誠的佛教信仰和毅力,把孩子們帶起來。她教導我們做人做事,期許我當火車頭,帶動弟妹一起成長;她勉勵我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提醒我不忘求學長進,讓我在歷經波折之後又回到大學念書,完成碩士學位。她像是高明的教練,教導我走向美好的人生。更值得讚嘆的是,她用慈悲的影響力,感化了父親,在中年之後戒賭戒酒,共同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父親受母親的影響,最後也在佛光山皈依,成為虔誠的佛弟子。

母親教導我們的方法,是在生活中自然的交談;在實際工作和待人接物中,直接指導,而且一點都不囉嗦。由於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遇到家庭窮困,自然要負起部分家計的責任,所以我學得特別多,生活經驗也更加豐富。我從高中開始,就做水果生意分擔家計,母子之間有更多切磋和商談,從中我得到母親許多啟發和指引。

在這本書裡,我選擇了三十五個小故事,都是母親教我做人做事的趣事。從幼兒開始到現在我早已過耳順之年,我領受到美好、有啟發性的交談盡萃於斯。這些內容不只對我是珍貴的,對於不同年齡層的讀者,也是有價值的。這些往事憶趣,不但是我對母親的感恩,也是可供現代父母親教育子女的參考素材。

社會正快速的演變,眼前正受到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整個社會性格,瀰漫著低迷消極的風氣,這必然會影響下一代正向性格的發展。此刻,我寫這本書,正適合現代父母的需要。我要呼籲父母親,除了要重視學校教育之外,亦要兼顧生活教育,教導孩子體驗面對現實生活的事務。

我母親教給我的是正向的態度,透過磨練和體驗使自己能幹,以及培養正確的信念和美德。這樣的教育觀與現代當紅的正向心理學,及其所重視的培養長處和美德,確有相通之處。希望我的經驗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共鳴,在教育上促成新思惟和創意行動。

母愛對每個人而言,就如三月的春暉,她的光明性、溫馨與柔和,孕育每個生命的活力和希望。我母親教給我的事 ,正折射出每個人美好的春暉。

目次

§獻給摯愛的母親
§自序 母愛帶給我的美好人生 
一 縫在新衣裡的愛 11
二 蓮鄉夢境的親情 17
三 浴火重生 22
四 放風箏 27
五 戒賭令 32
六 蓮霧樹下的期勉 37
七 到雷音寺造命 42
八 努力就好 47
九 在參與做事中成長 52
十 愛是生命的春暉 57
十一 拼湊出美好 62
十二 善誘與激勵的力量 67
十三 小批發新嘗試 72
十四 想辦法解決問題 78
十五 與信仰會心 83
十六 逆境振作笑一笑 88
十七 路是人走出來的 93
十八 懂得苦中作樂 98
十九 有佛法就有辦法 104
二十 坐襌可以養心 109
二十一 要尊敬父親 115
二十二 愛就是勇於承擔 120
二十三 和氣生財 125
二十四 一本初衷好努力 130
二十五 安忍可以致遠 135
二十六 不唱衰人生 140
二十七 責任不容打折 145
二十八 永遠有目標 150
二十九 勇於圓夢 155
三十 負責與寬大 160
三十一 慈悲的影響力 165
三十二 福不可受盡 170
三十三 盡孝要及時 175
三十四 看得開心更寬 180
三十五 你也會年老 185
§後記 190

書摘/試閱

縫在新衣裡的愛

我人生中精采的第一堂課,是母親用慈愛的春暉,
在生活實境中所作美好的啟發。

回憶幼年往事,第一個浮現的母愛印象,是同母親及家人歡喜快樂地準備過年的情景。新年前夕,鄉下家家戶戶瀰漫著準備過年的歡欣、恭敬與懷抱新希望的氣氛。我家也不例外,屋子裡放置著各色年貨用品,年糕和紅龜粿都蒸好了,眼前看到的是充滿富足的景象。

當時,我雖然才只是剛學會走路和奔跑的年紀,不過,母親仍不時親切地指導我做點事。我在母親和家人旁跟前跟後、跑腿幫忙,彷彿自己也賣力地參與了新年準備,是個能幹的孩子。即使不小心把東西弄翻,母親總是耐心地收拾,指點我正確的做事方法。

過年前的兩週是母親特別忙碌的時期,但她仍抱著好心情,時常唱著兒歌並逗弄我一起唱唱跳跳。她以閩南語唱著:「甜糕過年,發糕發錢,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吃點心。」既諧韻又好聽。

我這個小跟班,也感染了她的勤奮和振作。一到晚上,母親就點著油燈,縫製堂哥和我的新衣。在黯淡搖曳的燈光中,我總依偎在她的身邊,目不轉睛地看著靈活穿進穿出的針線。她也會教我幫忙把布拉平整以便縫製。我很高興替她拿工具,協助穿針線。其實,這些事都是她自己做的,只是為了讓我有參與感,帶來成就感而已。因為,這能讓孩子擁有好的自我感覺,相信自己漸漸長大,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鄉下的油燈,雖然只照著一公尺方圓的微亮,但對於母親和孩子的心,卻像心燈一樣,有著連心的溫暖和光明。母親抬起頭來,用期待的眼光看著我說:
「你的眼力很好,多看幾次,你也能學會幫忙縫衣服。」
「可是我會刺到手。」
「我教你一針一針的縫,你試著做看看;做得對就不會刺到手。」母親摟抱著我小小的肩膀說道,並將縫紉中的衣服遞給我,接著把針線也給了我,並指導我縫進縫出。我小小的手竟然也能聽她的使喚,縫了好多針。

「有刺到手嗎?」
「沒有。」我重複著剛剛她說的話:「只要做得對,就不會刺到手。」
母親開心地肯定我,摟著我又說:「凡事只要方法對,就能做得好;熟練了它,什麼都容易做。」她把衣服抱了回去,我看著她敏捷的手,做針線活猶如神仙在跳舞一樣。

次日的夜晚,母親又是在燈光下做女紅。我還是坐在曠床上(大通舖)看她絕技般的縫紉技術。
「我手頭正在縫製兩件新衣,帶點咖啡色的是堂哥的,另一件藍灰色的是你的。這是你們自己選擇的,你們都會喜歡的,新年穿起來一定很漂亮。」
「昨天為什麼要讓堂哥先選?他先選好我就沒得選了,其實我也喜歡他那一件。」
「哥哥比你大,所以讓他先選,這叫長幼有序。再說,他的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他會想念他的親爹親娘。為了讓他多感受點溫馨,所以讓他先選喜歡的。你當時能同意,我為你感到安慰。」我點頭接受母親的規勸。

既同情又渴望地追問:「堂哥的爸媽到哪裡去了?我們可以找他們回來,讓他也有親爹親娘嗎?」
母親說:「你堂哥的父親就是你的大伯,在日據時代被徵調去當兵,遠赴南洋打仗,沒有音訊,聽說是戰死沙場。至於他的媽媽,後來帶著大女兒改嫁了。他留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裡,阿公是我們的大家長,他和你就是親兄弟,要相親相愛、互相照顧。」

我應允母親的期待,把堂哥當成親兄弟一樣。新年的大清早,兄弟兩人穿著新衣,跟著大家庭的每個人一起祭拜佛祖天神,上香鳴鞭炮祈求平安發財,我們兩個蹦蹦跳跳的孩子,在供桌前跟著禮敬,陶醉在香煙繚繞的清晨,高興地迎接著日日是好日的希望。

愛的一課是及時教導來的,兒時的情境依稀可見,學來的生活智慧,卻永遠在心中放出光明和溫馨。我年近七十了,還是懷念母親的愛和慈悲,更相信要做對的事,而且方法也要對,才不會傷了自己。
我人生中精采的第一堂課,是母親用慈愛的春暉,在生活實境中所作美好的啟發;它不是用說教或叮囑,而是一針一線縫在新衣裡的愛。

拼湊出美好

「懂得把自己身上的優點找出來,拼湊成可構築的圖案,就是一種成就。你以後要善用自己手邊有的布塊,拼湊出你的前途。」

人越能在生活中,抓住點點滴滴的美好,把它拼湊起來,成為生活的視野,就會活得有歡喜,活得樂觀和正向,對未來有信心、有希望。
母親從不自怨自艾,更不會陷入悲觀和自憐。她很容易看出事情的光明面,鼓勵我們面對現實,從中活出歡喜和快樂。這方面,她總是我的典範。

我童年的時候,沒有什麼衣服可以穿。所穿的衣服,幾乎全是母親自己縫製出來的。母親的縫紉技術很好,她幫軍人修改衣服、車襪底、做衣服等等,賺取微薄收入,以貼補家用。母親修改或做新衣剩下的小布塊,總是有條不紊地疊在一起。她一有空,就會把不同顏色的布塊,拼湊成被單或被褥。她依布料的顏色大小拼出圖案,銜接起來,成為美麗大方的成品。我蓋的、穿的都是她精心拼湊出來的作品。

這些精緻拼湊出來的衣服或褲子,如果拿到現在流行服飾店裡去賣,一定很搶手。因為現在年輕人喜愛有補釘的潮流服飾。然而,就我當時而言,看到別人穿著一身好布料,就免不了羨慕,心中有著寒酸和自卑。於是,我向母親抱怨:「穿著七拼八湊的衣褲,跟別人比起來,又遜又寒酸,我好想有一套好衣服可以穿。妳能為我縫製一套新衣嗎?」

母親遲疑了一下,彎下腰來為難地對我說:「孩子,有一天媽媽手頭寬一點,一定用新布料為你縫新衣。不過,現在我還辦不到。有人笑你穿拼湊布料做的衣服嗎?如果有人挑剔你,笑你穿的跟別人不一樣,你要從容的回答,而且要回答得中肯。」

「怎麼回答才中肯,才不會覺得自己寒酸?」
「告訴他們,你身上穿的衣服,所花的功夫,是一般衣服的好幾倍。此外,這些圖案是經過仔細安排才拼起來的,請不要以為這件衣服不好,這件衣服跟大家的一樣好。」她接著告訴我,不要說別人的比自己好,也不用說自己的才好,而是每個人穿的雖然不同,但都很好。

次日,我用母親的說法,回應了同學們對我衣服的評論。果然有了效果,其中有兩個小朋友,也穿了補釘過的衣服,他們護著我,肯定我穿的衣服是好的。當天晚上,我把實情說一遍,她安慰地說:「孩子!人生也是拼湊出來的。只要懂得把自己身上的優點找出來,去拼湊成可構築的圖案,就是一種成就。你以後要懂得善用自己手邊有的布塊,拼湊出你的前途。」

我疑惑的問:「什麼是我的布塊,它在哪裡呢?」
「孩子!人生的布塊就是你可用的點點滴滴才能,只要你肯學習,才能的布塊就會逐年增加,將來你可拼湊出美好的前途。」
從那時候起,我克服了穿著上的自卑,也懂得肯定母親為自己做的特殊衣服。穿著拼湊出來的衣服,想著拼湊未來的前景。一直到念完初中,我還是常穿著這種特製衣裳。

剛上初中的時候,母親買了第一雙球鞋給我。每天穿著它走四十分鐘路到學校,穿不到一年,不但鞋面破了,鞋底也快脫落,她教我補了又補,形成拼湊球鞋。為了避免耗損,往來學校途中,我捨不得穿,把它背在肩上走。後來連在學校也常打赤腳,因為鞋子已到不堪使用的地步。
老師責問為什麼不穿鞋,我回答:「我不喜歡穿鞋子,因為穿久了腳會痛。」
於是老師訓斥我:「穿習慣了就好。下次不穿鞋就打你的腳踝,看你還穿不穿!」(當時並沒有規定不准體罰)

老師果真執行了他的糾正計畫。我的腳踝開始遭殃,連著幾天挨打,我還笑兮兮地強裝勇敢。幾天之後,痛處未癒,新的體罰又來,特別是在冬天受罰,更是疼痛難喻。我在受罰之後,突然悲從中來,聲淚俱下哭了起來。王老師拿起我那雙拼湊鞋,看了看說:「孩子要穿鞋才好。」並且要我把它穿上去。我照辦了。

次日的早上,王老師找我到辦公室,低聲笑著說:「這雙新鞋子送給你。」
我捧在手裡既感激又不知受還是不受。看在我的眼裡,這是我最需要的東西,但我不能無功受贈。所以禮貌地回覆老師:「昨天母親和我一起又重新縫補好鞋子,還很好穿。這雙鞋子你兒子剛好可以穿!」我恭敬感恩地說了謝謝,把鞋子留在老師桌上,奔跑回到教室。雖然沒收下鞋子,但我領受到滿滿的愛。

披著拼湊的衣服,穿起補了又補的鞋子,每天兢兢業業地上學,回家就勤勞幫忙做事。我的心裡不覺得辛苦寒酸,想著的是:用一片片布塊般的新知和經驗,去拼湊美好的視野和前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1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