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編寫,因時間匆促,疏漏與不完備之處在所難免,尚望海內外先進不吝斧正。最後非常感謝林則武先生不厭其煩,針對從頭到尾的全文,皆做了精密細緻的修改工作,林則武先生也對全文做了改稿與潤稿的工作,儘量使本書的錯誤降到最低的程度,洪源煌先生為本書自行製作了精美的圖片,本書一部分精美之插圖版權皆授權自加拿大之 Can Stock Photo 公司,若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堅持不懈、持續改善、逐步求菁的精神,本書將不可能如期完成。
觀察與描述是研究生命現象的最基本方法。觀察可以是針對大尺度的生態行為來進行,也可以是對生命的細小部分,藉助於儀器(如顯微鏡)來完成,可以對生命的活體過程加以觀察(例如:胚胎發育的過程),也可以將生命殺死,並運用特定的方法(例如染色、同位素標記)顯示生命的瞬間結構和物理狀態,此種觀察的結果,往往要經過資料的分析或者再處理,才能得到對生命真實過程的瞭解,例如對生態取樣記錄的統計學處理,或是對形態觀察的 3D 立體建構和時間連續分布等。人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大部分來自於觀察,例如物種的生態分布和地域、季節的遷 移、胚胎的發育過程、細胞分裂時的染色體行為變化、細胞的超微結構等等。
1-2 生命形態結構的單位:細胞
細胞(cell)是包含了全部的生命資訊和呈現生命所有基本特色的獨立生命單位。主要包括下列的功能:
(l)遺傳資訊的複製、維持和表現系統。其功能是將已有的結構和進行的特徵加以維持,並依照這些資訊來進行複製,以獲得更多相同的結構。這個資訊不僅包括遺傳物質 DNA 的複製、轉錄、表現與修復,同時也包含了細胞膜及一些蛋白質,將已有的結構資訊來裝配新物質。
它們又是如何進化的呢?現在有兩種觀點:漸進式進化和內共生假說。內共生假說認為真核細胞是一種複合體,它是若干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祖先的胞質共生結果。此種觀點至少得到一些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的支持,發現真核細胞中胞器 DNA 與原核細胞 DNA 序列相似,漸進式進化則主張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是一種漸進直接進化過程,然而根據分子分類的研究結果,卻認為真核細胞、原核細胞與古細菌細胞同屬於由共同祖先平行進化而來的種類。孰是孰非,現在尚無定論。
(l)核區(nuclear area)或稱類核體(nucleoid):原核細胞的細胞質,只有一個沒有核膜所包圍的核區,核區內所含的染色體只是由雙股環狀 DNA 所組成,並不包含組蛋白。染色體外所包裹的少量蛋白質,有的是與 DNA 折疊有關,有的則參與了 DNA 複製、重組與轉錄流程。DNA 在質膜上有附著點,它包含了 3,000 至 4,000 個基因。很多細菌在核區之外,還含有染色體遺傳物質:質粒,它是細胞體外可以自我複製的一種小型環狀 DNA 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