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日本文化史
滿額折

日本文化史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了解日本文化史的第一課!
圖文並茂,讓你一看就懂!

「在世界文化史上,日本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和獨特的性格。」

想要了解日本文化,就不能不先從日本文化的源流及演變過程開始。

日本文化淵遠流長,早從石器時代的繩文文化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橫貫一萬年的歷史,並深深影響世界文化的演變,無論是物語文學、禪宗、浮世繪、歌舞伎、茶道等文化,皆帶來不可計量的文化價值。我們甚至可以說,世界文化影響日本,日本文化也影響全世界。

日本文化研究大師葉渭渠畢生鑽研日本的文化及思潮,運用積累多年的深厚底蘊,以宏觀的角度,細細端詳日本文化的各種時期,強調文化發展的有機性及主體性。

作者以時間為經,文化為緯,縱橫交錯,勾勒出一幅最完整的日本文化全景。從文學、藝術、戲曲、禪學、文字、宗教、風俗、科學,逐一闡釋其特性,讓讀者一看就懂。書中同時一一道盡大和民族在生活實踐中自力生成的宗教和藝術的成果,以及文化精神。並且研究日本文化與外來文化(包括中國與西方)相互影響之下的交流過程,所表現出的內在自律性及外在主體性,是一本雅俗共賞的經典日本文化史。

本書運用多達兩百張的圖片及深入淺出的文字,讓讀者對浩瀚的日本文化史不再感到害怕;並可以從文字之外,獲得另一種吸收方式。
作者長期研究日本文化及日本歷史,以散文的書寫方式執筆,兼具專業性及通俗性。

作者簡介

葉渭渠(1929-2010)

中國著名翻譯家、日本文學專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理事,從事對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學編輯工作。

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學思潮史》(五南出版)、《日本文學史》、《扶桑掇瑣》等,並譯有川端康成的《雪國》、《伊豆的舞女》、《睡美人》(以上為木馬文化出版)等,主編有《平家物語圖典》(八方出版)、《川端康成文集》、《大江健三郎作品集》等。

名人/編輯推薦

日本文化約略可分為傳統日本文化、日本人的生活型態以及自然環境文化等三種類型。細讀日本文化的形成可發現它是一部與外來文化交織融合而成的東瀛文明與學問財產,除有獨特的歷史與性格之外,亦有其傳承與延續性。它在東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內涵。就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而言,從日本列島到中國大陸的日本人和從中國大陸到日本列島的中國人,由何處出發,到何處去?產生了哪些相互的影響?朝鮮半島在文化傳播與傳承上又扮演了何種功能?這些問題與人物的越境、文明的傳播及異文化的相互影響息息相關,本書即從這個角度切入,帶領讀者探索東亞文明根源之一的日本文化。本書循序漸進、深入淺出且圖文並茂的引領讀者進入日本文化的歷史世界。它以「日本文化史」為題,顧名思義,主要是在呈現日本文化的歷史演變。作者累積其畢生的精力致力於日本文化史的研究與相關圖繪的蒐集與出版。本書分析日本文化的歷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說明日本文化獨特的歷史與性格
日本民族在島國的生活演變中產生了日本文化的獨特精神,古代日本人重視自然,崇尚神道、認為自然是生命的母體與根源,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即是古代日本文化的性格,與四季自然之美共生而產生「美的意識」,因此,美亦是日本文化的精神世界之一。

文字、佛教與律令的東傳日本,是形成日本文化的三大要素。漢字的東傳,使日本將口語文字以漢字表記,影響了《古事記》、《萬葉集》、《日本書紀》、《懷風藻》等文學作品,開拓了從漢詩到和歌的日本文化發展。日本還利用部份漢字創造了片假名,或對片假名進行了加工,使用萬葉假名,以漢字標記日語,或取漢字的一部份創造獨自的文字,此為日本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漢字文化圈中做得最早。佛教的思想則影響了日本的寺院建築及佛教藝術的發展。而律令制度的東傳促使日本在七○一年完成了「大寶律令」的體系法典,實施中央集權主義國家體制,奠定了日本飛鳥‧奈良時代日本文化的基礎。本書針對古代日本文化史的發展,探索了日本列島的祖先、語言文字的形成、古代部族國家的成立、漢集與漢字的傳入、佛教藝術的傳播、遣唐使與唐文化的交流。

鐮倉時代之後,日本的平民武士取代了貴族而獲得政權,展開了室町、安土、桃山三個時代發展了長達四百年燦爛輝煌的日本文化。這個時期主要的特色在於朝廷的公家〈Kuge、朝廷〉文化與新興武家文化並存的局面。禪宗文化、戰記物語、說話集的興起對這個時期日本文化的發展也產生相當深遠的影響。

德川時代武士掌握了政治權力,町人〈豪商〉階層則扮演經濟發展的角色。當中儒教文化與武士文化相容交錯,國學思想與外來文化相互衝擊與激盪,古典的學問與當時代日本民眾追求的合理主義思潮,創造了日本二百五十餘年的和平世界,也締造了元祿文化等燦爛的文化遺產。

二、從衝擊與融合看日本文化的歷史演變
在近現代化的過程中,日本文化面臨西方文明的衝擊,傳統的學問在歐化思潮的激盪之下,除了必須找尋自我定位之外,也試圖另闢一條東西文化融合的道路。本書以日本傳統〈在來〉文化獨特的自律性進行縱向分析,以古代、中世、近現代與日本、西方交流的主體性作橫向連結,針對兩種文化的衝擊與融合,循序漸進地導讀。日本因西方勢力東漸,從德川幕末開始引進西方自然科學與技術文明,此對日本傳統的儒學、佛學、國學等文化發展帶來極大的衝擊,也對日本人的民主觀念與自由平等意識帶來深遠的影響。本書針對近代日本自我的確立與受制、洋學與西方文化在日本的傳播、現代文明開化的歷程、對西方文化的認同與拒絕及日本文化的決擇都作了深入〉的剖析。

三、日本文化發展與政治、社會的關係
政治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的變遷,深深影響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日本也不例外。古代日本的文化發展以中央集權的朝廷與公卿貴族為主流,具有貴族文化的特色,攝關政治與和風文化即為其代表。而唐朝文化、佛教藝術與〈大和繪〉的發達,逐漸使日本文化的發展與國際接軌。大化革新時期,日本仿效唐朝將佛教立為國教的作法,以國家力量,提升佛寺地位,甚至成為日後擁有莊園、僧兵的一大勢力。

而佛教成為國教之一被推廣,則是東亞文化圈的一項特色。中世紀的日本文化由貴族往武士階層發展,庶民教育逐步萌芽,展現了多元文化的特色。德川時代的幕藩體制及﹁參勤交替﹂制度帶動了日本國內的經濟發達,也使日本文化達到空前的興盛。但明治、大正、昭和前期的日本文化發展,在民主立憲體制與神權天皇制的政治角力之間拔河,這個時期因存在著過度強調忠誠國家觀之特定因素,導致近現代日本文化的發展在價值判斷、自由度與融合文化發展方面都產生了侷限性。
四、圖文並茂、淺顯易懂、雅俗共賞

本書各章節內容均附有難得一見的珍貴圖片,諸如:繩文時代中期的﹁心字形土偶︵Haniwa︶、五世紀初建造的仁德天皇陵︵日本最大的前方後圓高塚式古墳︶、飛鳥時代的﹁釋迦摩尼銅像﹂、與中國文化、文學有密切關連的日本古代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繪卷︾、鐮倉武士文化中,戰記物語的代表作︽平家物語繪卷︾、華麗的東照宮唐門雕塑、狩野內膳︵一五七○到一六一六︶所繪的十六世紀﹁南蠻貿易屏風﹂、葛飾北齋︵一七六○到一八四九︶的﹁富岳︵富士山︶三十六景﹂等,全書高達一百五十七張之多,為本書的特色之一。

日本文化的發展非獨自由其內在成形,而是經過與外來文化產生衝擊、並存、融合、創新的不同階段孕育而成獨特的島國文化。本書針對這個過程,都作了精闢的分析,內容豐富,雅俗共賞,兼具學理基礎,是了解日本國家、民族性等文化發展的一本好書,直得讀者一探究竟。
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教授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客座研究員
徐興慶 謹識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

書摘/試閱

五 物語文學的誕生與繁榮
 「物語」是日本最早的小說模式。物語文學最先是分傳奇物語與歌物語兩類。傳奇物語,如《竹取物語》,對民間流傳的故事進行加工和創造,強化其虛構性,賦予其浪漫的色彩,並加以藝術的潤色,將其提煉成比較完整的故事。歌物語,如《伊勢物語》,則與中國的「本事詩」近似,和歌與散文結合,互為補充,敘說著世間的故事和人間的情感。這兩類物語文學都脫胎於本土或外來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形式都由一個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短故事組合而成。這兩類物語文學向獨立的故事發展,經過以傳奇為主的《竹取物語》、傳奇與寫實結合的《宇津保物語》,到寫實的《落窪物語》,物語長篇化了。接著產生了長篇的虛構物語《源氏物語》,統合虛構物語與歌物語,以寫實與浪漫手法相結合,以虛構的故事與詩歌相結合,構成了獨立的文學想像空間,形成一種新的物語品種—創作物語。它成為一種頗具規模的長篇小說形式,從而將日本古代物語文學推向最高峰。隨著時代的變遷,物語文學不斷發展,至近古,產生了歷史物語、戰記物語、說話物語等類型的物語文學。從平安時代至鐮倉時代有二百部以上的物語文學作品問世,但現存僅約四十部。可以說,物語文學的出現,在日本小說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竹取物語》是「物語的鼻祖」,講述了主人公「輝夜姬不染塵世,懷抱清高之志,終於升入月宮」的故事。它是第一部用假名書寫的古代小說,第一次實現了日本語言與文字的統一,對於其後古代散文文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這部物語首先源於日本自古以來在自己的風土上培育出來的豐富的神話和傳說故,比如仙女穿上天羽衣升天的故事,比如竹取翁偶逢神仙,覺得可愛又神奇,便與七仙女對歌的故事;其次,它與中國民間傳說《斑竹姑娘》《月姬》和《嫦娥奔月︾》等也有明顯的聯繫,有不少可比性,足見中日兩國文學和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

作為日本第一部歌物語,《伊勢物語》是以和歌為母胎發展起來的。它由一二五篇故事、二○六首和歌並列構成,每篇故事聯繫不大,主要通過歌人在原業平的「風流」、「好色」的每個小故事鬆散地貫穿起來,沒有完整的統一的情節。主要內容是主人公舉行初冠〈日本古代貴族十一歲至十六歲時舉行的成年儀式〉、外出遊獵、宮廷內外的戀愛情事,以及他臨終賦詩感慨人生。書中反映的主要是男女間的情愛,其中有男女的純真愛情、夫婦的恩愛,也有男人的偷情、女人的見異思遷。它表現了風流的情懷,好色而不淫。也有的地方對王朝歌功頌德,對暮年悲傷慨歎;有的地方則對社會生活主要是貴族生活進行了描寫,如皇上行幸,高官宴飲;有的地方則是對景致的細緻描寫,以景托情;也有個別地方寫到了身份低微之人,如在荒涼鄉村裡的美女、在農村耕作的人、身份卑賤的僕役,作品描述了他們的生活,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他們的喜怒哀樂的種種世相。

在這種物語文學發展的狀態下,古代長篇小說的先驅《宇津保物語》誕生了。《宇津保物語》以俊蔭一家傳授琴藝和與貴族聯姻而引起政治紛爭為主題,從超現實的浪漫故事開始,最後又在傳奇浪漫的氛圍中結束。首先,它以渡唐譚、接受仙樂為開端而展開《竹取物語》式的求婚譚。第一部分幾乎全賴求婚的故事而構成,但它描寫的求婚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擺脫了傳奇的色彩。同時,它通過兩個貴族求婚於一女,以及宮中爭立太子之事,將皇室的權力爭鬥引入政事中,擴大了物語的主題。這說明作者的創作已具有一定的現實感和對社會的批判意識。不過,最後爭鬥以「國讓」而告終,又突然脫離現實生活,轉向一個無矛盾無紛爭的理想世界,實現大團圓的結局。這部物語,著眼於平安王朝貴族社會
圍繞立太子而引發的紛爭,反映了與之相關的政治生活和戀愛生活,具有濃厚的現實感。同時,它又通過對學琴、磨煉藝道的記敘,宣揚崇高的藝術精神力量及其不滅之美,為此甚至將音樂神秘化,並以一種超自然的描寫來調和種種矛盾。

繼《宇津保物語》稍後問世的《落窪物語》是一個中篇物語。中納言源忠賴的女兒受到繼母的冷落,被迫住在一間低窪的屋子裡,因而人們把她叫做「落窪」。落窪在家中備受虐待,侍女阿漕同情她。在阿漕和阿漕的丈夫—左近衛少將道賴的僕人帶刀—的幫助下,落窪認識了少將。少將真誠地愛著落窪,並娶她為妻,過著美滿的生活。為此繼母懷恨在心,對阿漕和帶刀加以打擊。另一方
面,少將對中納言一家進行種種無情的報復。源忠賴故去之後,繼母被徹底整垮,最後少將見繼母略有悔悟便寬恕了她,對她加以庇護,從而消除了家庭的衝突。作品的中心思想似乎是勸善懲惡和宣揚貴族家庭的道德倫理,比如落窪、阿漕、帶刀以及少將的揚善懲惡,都帶有警世的意味,具有一定的哲理。

這幾部作品開始注意曲折的情節、比較完整的結構,以及人物性格的細節描寫,從而初備小說的規模。其次,它們開始擺脫古代寓言、神話、史傳的色彩而轉向對現實生活—大部分是戀愛生活和政治生活〈政治鬥爭〉—的描寫,突現了貴族社會的種種世相,在表現手法上寫實與浪漫相結合。再次,這幾部物語作品經過有意識的虛構,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生動的對話和對人物心理的描寫。它們初具小說的虛構性、現實性和批判性三個基本要素,而且三者開始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古代小說形成之初,能夠達到如此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有價值的。它們促進了日本古代長篇小說的成熟,催生著《源氏物語》的問世。

《源氏物語》藉以源氏為代表的皇室一派和以弘徽殿女御為代表的外戚一派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作為背景,描寫源氏的愛情生活,但卻不是單純描寫愛情,而是通過描寫源氏的愛戀、婚姻,來反映一夫多妻制下婦女的歡樂、愉悅、哀愁與悲痛,反映她們的命運。小說著墨最多的是源氏及其上下三代人對婦女的摧殘。源氏的父皇玩弄了更衣,而更衣由於出身寒微,在宮中備受冷落,最後屈死於權力鬥爭之中。源氏依仗自己的權勢,糟蹋了不少婦女:半夜闖進地方官夫人空蟬的居室,玷污了這個有夫之婦;踐踏出身卑賤的夕顏的愛情,使她鬱鬱而死;看見繼母藤壺肖似自己的母親,由思慕進而與她發生亂倫關係;闖入家道中落的末摘花的內室調戲她,發現她長相醜陋,又加以奚落。此外,源氏對紫姬、明石
姬等許多不同身份的女子,也都大體如此。在後十回裡出現的源氏繼承人熏君〈他名義上是源氏與其妾三公主之子,實際上是三公主與源氏的妻舅之子柏木私通所
生〉,繼承了祖、父兩輩人荒淫的傳統,摧殘了孤苦伶仃的弱女浮舟,又怕事情敗露,把她棄置在荒涼的宇治山莊。

在這些故事裡,不難看出這些亂倫關係和墮落生活是政治腐敗的一種反映,和他們在政治上的沒落與衰亡有著因果關係。尤其是作者描寫了源氏營造的六條院原來被世人譽為瓊樓玉宇,源氏逝後卻「必然被人拋捨,荒廢殆盡」,並由
此慨歎「此種人世無常之相,實在傷心慘目」,這證明作者對貴族社會走向崩潰的趨勢具有強烈的預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對源氏三代的亂倫行徑的描寫和對「原罪意識」的揭示,以及進一步對他們心靈的救贖和人性的紊亂的反思,作者很明顯是要在藝術審美表現上創造一種悲劇形態。

在《源氏物語》中,作者紫式部繼承了古代歌謠、和歌、虛構物語、歌物語等傳統文學的精華,借鑒了這些先行文獻的典故,借用了其中的某些創作手法,作為其創作思考的基礎,並活用在具體的創作中。同時,她學習和汲取藤原道
綱母的《蜻蛉日記》,完全擺脫了此前物語文學的神奇的非現實性格,成功地將日常生活體驗直接加以形象化,並且擴大了心理描寫,在更深層次挖掘人物的內心生活,出色地描寫了當時女性的內心世界。她還繼承和融會了《蜻蛉日記》所表現的﹁哀﹂的審美理念,並學習清少納言觀察事物時的冷靜和知性的方法,參照其《枕草子》以攝政的藤原家族的盛衰歷史為背景,通過描寫平安朝的時代、京城、自然、貴族、女性和自我感受來反映社會世相的寫實創作經驗。也就是說,《源氏物語》的問世,與先行的傳統韻文文學、散文文學有著血脈相連的關係,它們對於這部作為日本古代長篇小說的品格的提升,都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源氏物語》與中國文化、文學又有著密切的聯繫:一是接受了中國佛教文化思想的滲潤,並以日本本土的神道文化思想作為根基加以吸收、消化與融合;二是借用中國古籍中的史實和典故,尤其是白居易的詩文精神,並把它們融合在故事情節之中。因此作者紫式部強調:「凡人總須以學問為本,再具備和魂而見用於世,便是強者。」這裡的「學問」,當時指「漢才」,即中國的學問。這說明紫式部既重視當時的中國古籍,又對和魂有了自覺的認識。所以紫式部一方面開放性地學習和吸取中國文化、文學思想,一方面又根據本國文學的需要,慎重地加以選擇、取捨與揚棄。
據日本學者根據現存的平安時代後期藤原尹行的《源氏物語》最早註釋書《源氏釋》統計:《源氏物語》引用和漢典籍全部共計四八八項,其中和歌三六○項、漢詩文四十九項、故事十九項、佛典十三項。就以活用

《古今和歌集》與白居易詩來比,前者比後者多六倍有餘。因此,中國文化、文學對《源氏物語》的影響是相對的,並不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對日本文化和文學傳統的繼承和創新,獨創以「物哀」為主體的美學觀,以及紫式部本人豐厚的生活體驗和素材積累,才是《源氏物語》的根基。恐怕應該這樣說,《源氏物語》是以日本傳統為根基的中日文化和文學交流的結晶,是中日文化、文學融合的典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